海源阁刻书考
海源阁抄书考略

文献学山东图书馆季刊2006年第4期海源阁抄书考略丁延峰 (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摘 要] 山东聊城海源阁为我国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搜罗宏富,为世所称。
海源阁杨氏还勤于抄书。
所抄存世者有十四种,杨氏抄书特点有抄缺补亡、影摹存真、罕秘传世、家著不泯等。
[关键词] 海源阁 抄书[中图分类号] G256.22 [文献标识码] A 抄书一事,古代藏书家之同好也。
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为我国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藏书达四千余种,十七万余卷,可谓搜罗宏富,为世所称;杨氏又刻印书籍四十余种,[1]于清季私家刻书中位列中上;然杨氏不惟藏刻,对于抄书,亦甚勤奋。
经笔者爬梳整理,所抄共十六种,存世者有十四种,以集部为主,计经部一种,史部四种,子部一种,集部八种。
佚去两种分别为《宋元本书目》和《金石书画目录》。
海源阁遗书散佚严重,所抄书亦必然失散不少,故这个数字定不是最终数字。
兹将现存十四种叙录考析于下。
1 《古韵分部谐声》不分卷4册(藏鲁图)(清)杨以增撰,杨氏海源阁抄本。
19.3×13.5c m ,9行,行字不一,红格,四周双边,白口,单红鱼尾,版心下题:海源阁。
2 《历科甲第录》不分卷4册(藏鲁图)不著辑者,杨氏海源阁抄本。
19.8×13.2c m ,9行20字,红格,四周双边,白口,单红鱼尾,版心下题:海源阁。
所辑自道光壬午(公元1822年)恩科至丁未科(公元1847年),从所录科第至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可知,此书当抄在是年之后。
3 《先都御史公奏疏》36卷36册(存21卷21册)(藏鲁图)(清)杨以增撰,(清)杨绍和辑,杨氏海源阁抄本。
18.8×11c m ,6行20字,红格,四周双边,每格一字,注文每格两字,白口,单红鱼尾,版心上题朱字:先都御史公奏疏。
目录后杨绍和序。
4 《海源阁书目》不分卷6册(藏鲁图)(清)杨绍和、杨保彝撰,杨氏海源阁抄本。
16.9×11.5c m ,8行,字数不一,红格,四周双边,白口,版心上题“海源阁书目”。
近代聊城杨氏海源阁刻书、钞书与藏书印续考

山东图 书馆 学刊 2 1 第 5期 0 2年
近 代 聊 城 杨 氏海 源 阁刻 书 、 钞 书 与 藏 书 印续 考
骆 伟
( 中山大学资讯 管理 学 院, 东广 州 50 7 ) 广 12 5
[ 中图分类 号] G 5 26 [ 文献标识码 ] A
山左杨 氏海 源 阁 , 我 国近代 四大藏 书楼 之一 , 为 历 经百 年 五代 传 承 , 虽 人 去 楼 空 , 留 下 阁楼 旧 现 只 址 , 它失 散 的大量 典 籍 仍 主 要 为 海 峡 两 岸 大 型 图 但 书馆所 收藏 。同 时 , 氏几 代 , 精 竭 虑 地 搜 集 、 杨 殚 遴
主讲济宁渔山书院 , 济宁直隶州志》 兼《 总纂。而杨
以增 则 在河 南开 归 陈许 道 任 内 , 为道 光 二 十二 年 时 (82 , 许 为他 刻桂 馥《 文 解 字义 证 》 14 )邀 说 。后杨 又 去信 说 : 弟 与 吾 史 虽 未 谋 面 , “ 自觉 同心 , 希 照 粒 统
种 原 因 , 书 只刻 了前少 部 而 中止 , 人们 留下 几分 两 给
刻 书是 一项 留名 千 古 而 又 繁琐 的工 作 , 了具 除 备一定财力外 , 还需有人遴选待刊的底本 , 经过校勘
惋 惜和 遗憾 。咸 丰 五年 (8 5 初 , 瀚 应浙 江学 政 15 ) 许 吴 式芬 邀请 , 赴 杭 州途 中 , 过 清 江浦 , 于会 见 在 路 终
有时问和精力顾及刻书事宜。因此 , 他们需要物色
合 适 的人 选去 做 , 后 找到 了两 位学 者 , 先 他们 是 :
许瀚 (7 7—1 6 ) 字 印林 , 字元 翰 , 19 86 , 一 山东 日
《海源阁书目五种》序

目
录
,
其 余 四 种 均 为简
。
若
海源阁书
、
为 普通
,
其余四 种
。
均为 宋元秘本 书 目 书 目 非编 于
。
一
杨 氏 藏 书 号称 数
必 须 合 而 观之 卷数
、
,
十万卷
,
宋存书 室
。
四经 四 史 之斋
向 为人所艳 称
目
人
一
时
、
,
方 能 窥其 全 豹 数
、
即 以 四 种 宋 元秘 本 书
。
而言
,
其 中 详略 各 异
,
虽 肖肇
,
自
至堂
以增
)
勰卿
(
绍和
)
继之
,
凤阿
,
(
保彝
又继
迄于 敬夫
阅 时 四世
一
时 间 亦 长达 百 年 以 上
,
,
然 终 因 地 方 不清
人 谋不 臧
,
寻致 宋 元 孤
本 秘笈 散 落人 间 铜 剑楼
,
,
发 而 不 可 收拾
酿 成我 国 近 代 藏 书 史 上 之 最 大 惨 剧
。
较 之 常 熟 瞿 氏 铁琴
,
著录书 名
册数
、
函
版本
,
亦偶有 不 同
倘能 相互参 阅
,
劭基
目
以 及 门 之雅
,
曾登阁
,
一
而江 建霞
标
随汪 柳 门
《
(
学
使
也
,
按使 所经
海源阁抄书考略

不是最终数 字 。兹将现存 十 四种叙 录考析于下 。
c 8 , m, 行 字数不一 , 红格 , 四周 双边 , l单鱼尾, 白E, 1 《 古韵分部谐声》 不分卷 4册( 藏鲁图)
( ) 以增 撰 , 氏海 源 阁抄 本 。 l . 清 杨 杨 9 3×1 . 35 上 题 “ 石 书 画 目”, 金 下记 页 数 , 下 题 “ 源 阁” 次 海 。
( 藏鲁 图 ) ‘
7 《 北堂书钞》 6 卷 2 册 ( 10 0 藏鲁 图)
( ) 唐 虞世 南 纂 , 氏海 源 阁 抄本 。2 . 杨 2 4×1. 55
( ) 以增 撰 , 清 ) 清 杨 ( 杨 和辑 , 氏 海 源 阁抄 杨 本 。l. 88×1e 6行 2 lm, O字 , 格 , 红 四周 双边 , 格 每
经部一种 , 史部 四种 , 子部一 种 , 集部 八种 。佚去两 种
( 杨 绍 和 、 保 彝 撰 , 氏 海 源 阁 抄 本。 清) 杨 杨
1. 6 9×1 . e 8行 , 1 5 m, 字数 不 一 , 格 , 红 四周 双 边 , 白 口, 版心上 题 “ 海源 阁书 目” 。每卷 卷 端钤 满 汉 对 照
维普资讯
文 献 学
山 东图书 馆季 刊 2 0 0 6年 第 4期
海 源 阁 抄 书 考 略
丁 延 峰
( 京 大 学 中文 系 , 苏 南 京 20 9 ) 南 江 10 3
【 摘 要 】 山东聊城海源阁为我国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 , 搜罗宏富 , 为世所称 。海源阁杨 氏还勤 于抄书。所抄存世 者有十
一
c 1 m, 0行 2 l字, 红格 , 四周 双边 , E, 红鱼尾。 白 l单
山东博物馆藏海源阁善本藏书略说

山东博物馆藏海源阁善本藏书略说山东博物馆古籍藏量丰富,善本比例较高,包括唐代敦煌写经、宋元珍本、明清抄稿本等珍稀藏品,仅入选《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就达503部。
近年来,又有205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在全国博物馆界名列前茅。
馆内还有一特色收藏,即“海源阁”旧藏善本古籍。
聊城“海源阁”为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自道光年间建立以来,历经杨以增、杨绍和、杨保彝三代百余年苦心经营,其藏书时间之久、规模之大,质量之精,在当时北方藏书楼中首屈一指。
海源阁藏书四千六百余部,仅宋元刻本和名家抄校本就达七百余部。
然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海源阁几经兵燹,其藏书被焚、被掠、被毁极其严重,十余年间,杨氏“海源阁”遭到书散阁毁的悲惨命运。
1930年,时任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的王献唐先生在调查“海源阁”之情形后写成《聊城杨氏海源阁藏书之过去现在》一文,对海源阁藏书进行了高度评价,并呼吁有志之士积极抢救海源阁散出之书。
几经波折,如今海源阁散出之藏书多收于国家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台湾中央图书馆和山东博物馆等公家单位。
馆藏海源阁藏书多为善本,宋元佳椠、名家抄校本无所不包。
这些珍贵藏品多为王献唐先生经手购藏,另有一部分来源于山东籍藏书家王贡忱、赵东甫等爱国人士的捐赠。
馆藏海源阁善本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宋元佳椠珍本荟萃杨绍和云:“书以最古者为可贵”。
雕版印刷术始于唐代,盛于宋元,延续至明清。
海源阁收书尤重宋元刻本,历杨以增、杨绍和、杨保彝三代,共收宋元佳椠二百余部,并专辟“宋存书室”珍藏这些善本。
收入馆藏的宋刻本有《韦苏州集》,元刻本有元大德九年太平路儒学刻本《汉书》、元至元六年益友书堂刻《范德机诗集》、元刻本《吕氏春秋》等。
这些宋元善本一入藏就成为馆藏珍品。
《韦苏州集》,原为十卷,现存卷一至卷四,二册,为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集。
书原为蝴蝶装,后重装为线装。
原书高20.7、宽15.9厘米,框高16.5、宽12.7厘米。
海源阁宋本“四经四史”叙录

海源阁宋本 四经四史 叙录杨氏海源阁以其收藏宏富精善而被誉为清末四大藏书楼之一,又因收藏宋元佳椠极多而有 南瞿北杨 之誉㊂在海源阁所藏二百多种宋元善本中,最为令人称道的是 四经四史 ㊂海源阁第二世主人杨绍和于‘楹书隅录“卷二宋蔡琪家塾刻本‘汉书“题云: 昔王弇州‘跋“自藏‘汉书“云: 余生平所购‘周易“㊁‘礼经“㊁‘毛诗“㊁‘左传“㊁‘史记“㊁‘三国志“㊁‘唐书“之类,过二千余卷,皆宋本精绝㊂最后班㊁范二‘汉书“尤为诸本之冠,桑皮纸,匀洁如玉,四旁宽广,字大者如钱,绝有欧㊁柳笔法,细书丝发肤致,墨色清纯,奚潘流沈㊂盖自真宗朝刻之秘阁,特赐两府,而其人亦自宝惜,四百年而手若未触者㊂ 今证之此本,正无毫发异,重规叠矩,洵足熴耀前辉㊂而‘周易“㊁‘礼经“㊁‘毛诗“㊁‘左传“㊁‘史记“㊁‘后汉书“㊁‘三国志“之属,余斋亦皆有宋本,卷且过之,琅環之福为何如乎? 可见能够藏有如此之多的精善之本,亦令杨氏足以称傲㊂杨绍和又于‘隅录“卷二宋本‘后汉书“题云: 以四经四史斋所藏者为甲观㊂杨氏是将其以自己藏书中的最佳者视之的㊂杨氏还以专室 四经四史斋 藏弆之,并刻有 四经四史之斋 白文长方印㊁ 古东郡四经四史斋 朱文方印两印以示纪念㊂学者㊁藏书家对此亦有过高度评价,如傅增湘在‘海源阁藏书纪略“中云: 综名家论定观之,是海源阁藏书为海内之甲观,而四经四史又海源阁中之甲观矣㊂ 董康云: 四经四史,卓然为诸藏书家冠冕㊂①叶昌炽云: 四经四史同一斋,望洋向若叹无涯㊂ ②所以 四经四史不仅是海源阁藏书中最为精善之本,也是诸多藏书家藏书之翘楚㊂ 四经四史 共有宋本十三种(其中一种为明本,杨氏误为宋本)这些善本至今有不少已为孤本,设非杨氏几代人刻意搜求,或许早已永失人间㊂为对海源阁所藏最为精华之善本有一个大概了解,笔者借对海源阁作专题研究之际,将其叙录于兹,并祈方家指正㊂1.‘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点校毛诗“二十卷(存十一卷)‘图谱“一卷 (汉)毛苌传,(汉)郑玄笺,(唐)陆德明释文㊂宋刻本㊂(清)陈鳣跋㊂‘隅录“卷一著录㊂ 四经四史 之郑笺‘毛诗“之一㊂半页十行十八字(以下均为半页),小字双行二十四字,细黑口,左右双边,双鱼尾,耳记篇名㊂杨氏购得该书时为全帙,咸丰十一年遭乱时,第十二卷以下皆焚失㊂原本卷末有陈鳣跋和吴骞跋,亦不存㊂其后杨氏从别下斋刻本‘经籍跋文“中复补陈跋于卷尾,而吴跋则莫由补焉㊂关于此书的版本面貌,陈鳣‘跋“颇详: 首题: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点校毛诗卷第一;次低二格题:唐国子监博士兼太子中允赠齐州刺史吴县开国男陆德明释文附;又次顶格:周南关雎诂训传第一;又次低一格:夹注释文;后接:‘毛诗㊃国风“,夹注释文;接:郑氏‘笺“,加注释文;次提行:关雎,后妃之德也㊂每叶二十行十八字㊂凡重言㊁重意㊁互注俱用规识㊂凡‘释文“与‘传“㊁‘笺“相连,不加识别,与家藏宋本‘尚书“体例略同 ‘经义考“载有宋刻‘纂图互注毛诗“,当即此本㊂惟彼前有‘毛诗举要“45/海源阁研究论集①②(清)董康:‘楹书隅录“跋,‘楹书隅录“卷末,宣统二年董康补刻本㊂(清)叶昌炽:‘藏书纪事诗㊃杨端勤以增“,‘藏书纪事诗附补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627页㊂二十五图,此但存‘毛诗图谱“,并不知何人所刻㊂宋时各经㊁诸子,皆有重言重意,盖经生帖括之书㊂此本刻画工整,纸墨精良,且源于监本,斯为可贵㊂审其避讳,慎字缺笔,敦字则否,殆是孝宗时刻者㊂因校对素所肄业之本㊂经文 ‘传“㊁‘笺“之足证今本之误处尤多㊂此本避讳极谨,凡遇玄㊁匡㊁贞㊁慎等字皆缺末笔,而敦字则不避㊂南宋孝宗赵眘之 眘 之异体字为 慎 ,避 慎 字,而光宗赵惇之讳字 敦 不避,说明此书当刻于孝宗一朝㊂谓 监本 者,指南北宋国子监刻本,但有的是经国子监校勘后让地方开雕,或地方雕版后又版运国子监,由国子监再印,均称监本㊂因而,书中带有 监本 字样的并非都是国子监所刻,或许是地方刻本,如此本即是㊂李致忠云:纸墨字迹㊁版式风貌,似都出自闽建㊂ ①杨绍和题云 字画流美,纸墨亦佳,信为锓本之精者 (‘隅录“卷一)㊂此本原为陈鳣藏,后归汪士钟,钤有 仲鱼图像 ㊁ 三十五峰园主人 诸印,汪氏书散出,归海源阁㊂1939年2月,杨敬夫以七百元售于周叔弢㊂今藏国家图书馆㊂国图还藏有另一‘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点校毛诗“二十卷‘图谱“一卷全本㊂该本与海源阁藏本有密切关系,原为士礼居故物,黄丕烈跋,劳健跋,周叔弢跋㊂荛翁于嘉庆十五年秋‘跋“云: 内原缺第五至第七,计三卷㊂ 今岁夏初,五柳主人从都中归,携有全部宋刻,行款正同,谓可借以影抄补全,无如已许售海宁陈仲鱼,遂转向仲鱼借之,以了此愿㊂荛翁所借陈仲鱼本其实就是海源阁藏本㊂嘉庆十五年夏,北京琉璃厂陶五柳从都中携此本归吴郡,并售于陈鳣㊂因是本行款与黄本同,故黄丕烈倩人影宋抄补所缺卷五㊁卷六㊁卷七㊂黄本后来亦归周叔55海源阁宋本 四经四史 叙录/①李致忠:‘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点校毛诗“叙录,‘宋版书叙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4年版,第84页㊂。
《三家诗考》

《韩鲁齐三家诗考》(元刻本)秦燔诗书后,官方禁止民间私藏典籍。
数年后,项羽引兵咸阳,“焚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典籍文化遭此大厄,可谓损失惨重。
汉兴,官府除挟书之令并派人整理搜求先秦典籍,准许私人传授古学,一些先秦典籍如《诗经》等因此得以逐步整理。
《诗经》由于搜集者和传授者的时间和地域不同,传本和解释也不同,汉代解《诗》者,最早有齐、鲁、韩三家,其传本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所书,称今文三家诗,文景时就已立为学官,设博士,盛行于西汉。
据说孔子门人子夏传《诗》,四传或五传而传给鲁人毛亨,这就是大毛公,大毛公传给赵人毛苌,就是小毛公。
河间献王好《诗》,以小毛公为博士,但是未立于中央学官。
《毛诗》,文字为籀文,即篆文,称为“古文”,在民间广泛传布。
到了东汉,大儒卫宏、郑众、贾逢、马融等都传《毛诗》;东汉晚年,郑玄作了《毛诗笺》和《诗谱》,于是《毛诗》盛而三家渐衰。
《毛诗》所以取胜的原因:一是《毛诗》建立了《诗》的“正”、“变”理论,“正风”和“正雅”都是盛时之诗,“变风”和“变雅”都是衰世之诗,这么显得整齐而有系统,二是《毛诗》标“兴义”,提出完整的“六义”(风、赋、比、兴、雅、颂)的理论。
这两点显然胜过三家。
更重要的则是整个经学的变化。
到东汉后期,今文学衰而古文学盛,《诗径》当然也不例外。
我们还应了解,在汉代,《诗经》并未被看作文学作品来研究,而是作为经学来研究。
此《韩鲁齐三家诗考》六卷。
宋王应麟撰,元泰定四年刘君佐翠岩精舍刻本。
框高十九.二厘米,宽十二.七厘米。
每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二字,小字双行同,黑口,四周双边。
卷首为:元延祐甲寅(1314)胡一桂序,次三家诗传授图,韩鲁齐三家诗考目录,卷一至六。
此本刻于何时何地,书内已无直接证据,但从胡一桂作序之延祐元年看,其付梓时间大概离此不会太远。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与此本相同本(卷首多:景定五年翁伯学序,王应麟序),杨氏海源阁《楹书隅录》卷一著录,谓“每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二字,元刻元印,楮墨绝佳”,“此本六卷,犹是王氏旧第”,“卷前有‘泰定丁卯仲冬翠岩精舍新刊’木记,即此本也。
新发现俄藏海源阁旧藏宋本《淮南子》考论

新发现俄藏海源阁旧藏宋本《淮南子》考论
吴彩玉
【期刊名称】《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26)2
【摘要】海源阁本旧藏宋版《淮南子》现存于俄罗斯国立图书馆,其上钤印累累,今根据印章推断出此宋本《淮南子》的递藏源流。
现今流传的《四部丛刊》本《淮南子》实际上源于海源阁宋本,自《四部丛刊》本《淮南子》出版后,刘履芬影钞本即成为研究《淮南子》的主要参考宋本。
但毕竟不是原本,其中多有谬误。
现将海源阁本与《四部丛刊》本《淮南子》比勘,发现《四部丛刊》本存在误字和补写现象,海源阁本为校勘今本《淮南子》提供了不少异文,具有一定的校勘价值。
【总页数】7页(P34-40)
【作者】吴彩玉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34.4
【相关文献】
1.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海源阁遗书考述
2.海源阁藏《兰台轨范》考略
3.海源阁藏《东垣先生试效方》考略
4.海源阁藏黄丕烈跋姚舆校明刻《前汉书》一百卷新发现
5.海源阁旧藏校宋本《管子》述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至堂八通书[2] 山东济
丁
方舆考证 道光22年 同上
总目1册 (1842)
杨至堂八通书 同上
牧令书23
杨以增
道光28年
卷,保甲书
李炜
(1848)
4卷
思退堂诗 钞12卷, 道光30年 杨以增 青琅牙吟 (1850)10 馆词钞1 月 卷
19.1×13.6cm.10
行25字,白口, 左右双边,单黑 鱼尾
海源阁杨氏刻书知见录
刻书
主人 杨以增
翟云升
陈官俊
书名卷数
隶篇15卷 续编15卷 再编15卷
刻书年代
道光18年 (1838)
版框和行款
23.5×15.8cm.14
行25字,白口, 左右双边,单黑 鱼尾
著录或见存
退思庐文存、杨 以增序、李氏简 述刘氏概述…, 南图等
刻书地 点
山东掖 县
说文解字 道光22年 杨以增
24l
万方数据
丁延峰:海源阁刻书考
19×13.5cm,5行 20字,经文每行
同上
志学箴1 同上
卷
3字,下疏证双 同上
行每行14字,大 黑口,四周双边,
同上
单黑鱼尾
同上
17 x12.5em.10
应谦斋先 咸丰4年 行21字,白口, 中国古籍版刻
同上
生集10卷 11月
左右双边,单黑 辞典,南图
鱼尾
杨以增 杨绍觳
丛书综录,国 图、中科院图 书馆、鲁图等
同上
杨以增 高均儒 (手写)
惜抱先生 尺牍8卷 [图二]
咸丰5年 9月
19.2 ×13.1cm.9
行18字,白口, 丛书综录,中 左右双边,单黑 科院图书馆等 鱼尾
同上
杨以增 高均儒 跛溪年谱 咸丰6年
1卷 (手写)
22×13.5cm,8行 北京图书馆珍
16字,四周单边, 藏本·年谱丛 同上
之叙之十卷本叉外艴一卷椭十卷之
1.-”%,簸.。.0;{,lf一:簿 探校昔一焉蘩民模擎裔所藏善钞本一 篱塍强嚎罾分徐成庵所刻有来天皇蹿摩 势勘鼙落器筏始赚得黄薤碾麒潞蓣合诂 本或六卷或八卷或二卷互有错忤菩蓬 巷已祷退古以培少紫是集心好之雨所日 唐志仍截二十卷宋志载十卷戴令之膻晕 郎纂晦誊数十二巷滏日柒有二十卷繇一
万方数据
丁延峰:海源阁刻书考
版刻情况的,这次查到藏所并得以目验的如《思退堂诗钞》、《石笥 山房集》、解L理篇》、《六艺堂诗礼七编》等,尤其如《应潜斋先生集》 著录出处相当偏僻(《中国版刻辞典》、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电子检 索目录),也得以目验,又如《蕉声馆集》于南图发现杨刻本,有杨以 增手写序言,极为珍贵,经鉴定与藏于鲁图的《笏山诗集》、《渊雅堂 集》的杨氏另附白纸手写跋语笔迹一样;以前从未见诸著录但有原 书且目验者如《柳真君劝孝歌》、《答方彦闻书》等。这些刻本作为善 本有的现在仍存于图书馆,有的未能看到但有藏书目录或其他资 料以资考证。现据掌握的材料整理成附表《海源阁杨氏刻书知见 录》,以供同好了解海源阁杨氏刻书情况。
四周双边,单黑 鱼尾
禹贡九州 咸丰元年
图l册
(1851)
鲁图、聊城海源 江苏清
阁纪念馆,承训 江浦
捐[钉
恒星赤道 同上
图
同上
同上
皇朝
今释古今
同上
同上
图(此以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4种8册)
15.7 ×10.9cm.8
柳真君劝 咸丰2年2 行12字,白口,
中科院图书馆 同上
小字双行同,栏 刊,国图
外记页数
242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丁延峰:海源阁刻书考
同上 同上 同上
急就章 小仓山房 尺牍 艺舟双楫
同上 李氏简述、刘氏 概述 同上
表注:
[1]李士钊:《聊城海源阁藏书刻书简述》,载《山东出版志资料》第一辑, 1984年;刘文生:《海源阁藏书概述》,载《聊城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
“乾嘉以来,清代私家刻书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大量刻印丛书,
“得嘉兴高均儒致慎伯手札,又见吾乡许印林与王某友函稿,及校
本杨刻《蔡中郎集》题辞,始悉杨氏幕中,其治校勘、版本学者,最推
两书传于今高氏功不可没。除此,仿宋元本也是杨刻之重 验版式疏朗阔大钱浑厚饱满文字之美确如梅氏所言,故
城陈氏本延高君重为校刊。伯平遂悉手写之于以版,字体 高君,……海源阁所刻书籍,多出高君校勘,《惜抱尺牍》一书,即高
同上
22×13.5cm,9行
六艺纲目
丛书综录,
咸丰3 19字,左右双
同上
2卷附录 年
边,白口,单黑鱼 鲁图、南大 同上
2卷
等
尾
礼理篇
同上
(《复礼》, 同上
l卷
19×13.5cm,9行 21字,小字双行 同,大黑口,四周 双边,单黑鱼尾
中科院图 书馆、国图
同上
同上
张彦惟答 方彦闻书 1卷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杨绍和
柏枧山房 文集16 卷、集31 卷本、集 3l卷补刻 太
咸丰5年 7月咸丰6 年3月同 治 3年 (1864)
18.1×13.8cm.10
行21字,白口, 四周双边,单黑 鱼尾
清人别集总 目、清集索引 等,南大、国 图、川大等
同上
杨以增
助字辨略 5卷
咸丰5年 (1855)9月
19.2 x13cm,9行 2l字,左右双 边,白口,单黑鱼 尾
2005年4月第2期
文献季刊
wENⅪAN
Apr.2005 No.2
海源阁刻书考
丁延峰
世人皆知海源阁藏书楼庋藏宏富,据王绍曾先生最新统计,其 藏书达四千三百余部,十七万九千余卷①;海源阁藏书重宋元佳椠, 其镇阁之宝“四经四史”传为我国藏书史上一段佳话。其实,海源阁 刻 书亦成绩斐然,但多年来为藏书成就所掩,且偶或散见篇章中亦 说法不一。笔者经过多方考证,终于摸清海源阁刻书之底蕴。笔者 以为海源阁刻书虽不能与以专事刻书售书的汲古阁等相提并论, 但以海源阁刻书之内容及质量而言,它同样为保存传播我国文化 起到了重要作用。
[2]王献唐编著:《杨至堂致许印林书八通》,载《顾黄书寮杂录》,齐鲁书 社,1984年出版。
[3]山东省图书馆编:《山东省图书馆馆藏海源阁书目》,齐鲁书社,1999 年出版。
[4]山东省图书馆古籍部,海源阁特藏书库。 [5]李士钊:《杨承训为兴建“海源阁纪念馆”捐献重要图书文物》,载聊城 师范学院图书馆编《海源阁研究资料》。 [6]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李氏简述、刘氏 概述、杨以增 序,南图
19×14cm,9行
江苏清
退思庐文存,杨
21字,白口,左
江浦
以增序,鲁图藏
右双边,单黑鱼
(今淮
目[3],鲁图‘4】
尾
安)
万方数据
丁延峰:海源阁刻书考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17.7 ×13.6cm.9
赋则4卷 道光年间
行24字,白口, 鲁图藏目,鲁图
营海源阁内。杨承训说:“民国九年庚申(1920)我二十岁的时候,曾 经手刻印了《海源阁丛书》的最后三种,即杨氏三代先人的诗文集。 第一是先曾祖至堂先生的文集《退思庐文存》,其次是先祖父协卿 先生的诗集《仪晋观堂诗钞》,以及先父风阿先生的诗词集《归瓶斋 诗词钞》三种书,都是在1920年之内完成刻制和印刷的。因为杨氏 四代人都爱书,杨氏自己所刻印的《海源阁丛书》数量很多,我自己 乃把个人所见存的三代先人的的文稿,汇辑起来刻印成书,既可以 保存先人的文献资料,又可以馈赠亲友们作为珍贵的礼品加以存 藏。”@此次承训汇刻《聊城杨氏三代诗文集》三卷其中《退思庐文 存》属第二次刻印。《退思庐文存》一卷首刻于咸丰十年(1860),再 版 时又补入《补遗》两篇、《附》两篇、承训跋一篇,跋日:“……其见 于书刻叙跋者寥寥十数篇,而止余小子守残抱缺,尽焉伤之。爰就 所及见者,汇钞成帙,以为手泽之存,犹惧其久而散佚也。谨将前钞 遗文十三篇并续蔸辑二篇附以《家传》、《墓志》共付剞劂,以扬先 芬而永世泽。”《仪晋观堂诗钞》一卷收录杨绍和一百三十八篇诗 作;《归瓶斋诗词钞》一卷收录保彝诗词四十六首。刻此书时,主持 人杨承训正于家(聊城)读书,师从聊城宿儒靳维熙(约斋)。靳与 风阿为总角交,曾任《山东通志》局莒、宣统二年《聊城县志》总 纂,学识渊博,导以读古书,讲述杨氏几代前人的治学和藏书事迹, 承训受其启发萌发汇刻之事,与家母王太夫人商量,家母非常同意 承训的设想。从李福銮题识中又得知承训汇刻是书还得到李氏不 少帮助。李福銮,济南人,杨以增外孙,为当地宿儒,李氏于《归瓶斋 诗词钞》卷末识日:“余既徇,哲嗣敬夫之请为编其次第,录成定本, 待付剞劂。”如此经多方努力终于事成,杨氏三代诗文遂以流传。
[图一]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丁延峰:海源阁刻书考
书》,谅必有根据。然据余目验杨刻梅曾亮《柏枧山房文集》,亦无 《海源阁丛书》字样,版式亦与《海源阁丛书》不类。”Q)王先生对山东 图书馆编目录“丛书说”似亦不赞成。造成杨刻版式“混乱”的原因, 是因杨刻在刻时、刻地等方面存有很大不同所致,但最主要的原因 可能是杨氏先人并无出版丛书的打算。
孝歌l卷 月
左右双边,单黑
鱼尾
16.8×13.5cm.12
蕉声馆集 咸丰2年3 行24字,白口, 退思庐文存,杨
同上
8卷
月
左右双边,单黑 以增序,南图
鱼尾
石笥山房 集23卷
咸丰2年3
月
16.8×12.4cm.10
行20字,白口, 四周双边,单黑 鱼尾
清集别录嘲、续 修四库、总目提 要[…、杨序等, 鲁图、南图、国 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