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历史名词解释1

合集下载

圣德太子改革 历史学考研 名词解释

圣德太子改革 历史学考研 名词解释

圣德太子改革历史学考研名词解释
圣德太子改革是指7世纪日本的一次重大政治改革,它的主要推动者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被後人称为圣德太子(推古天皇第一子、聖德太子)。

圣德太子改革是历史上日本政治制度的一大转折点,它的实施为日本古代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以下是关于圣德太子改革的一些名词解释。

一、改革内容
1. 均田制:规定土地要按家庭人口数的多少进行分配。

2. 公地公民制:将官方所有的土地分给平民百姓耕种,同时对土地进行统一管理。

3. 建立了专门的中央政府机构:律令制被採用,推行陪臣制度,官制逐渐清晰、固化。

4. 进行了科学、技术和宗教方面的改革:圣德太子将许多中国和朝鲜半岛的文化、宗教和哲学思想引入日本,推动了日本的文化进步。

二、影响
1. 圣德太子改革在政治制度方面推动了日本的现代化,夯实了日本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 在社会方面,圣德太子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和财富的均衡分配,缓解了贫富差距。

3. 在文化方面,圣德太子改革促进了日本的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为日本后来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总之,圣德太子改革是日本历史上一项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它不仅奠定了日本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而且推动了日本的文化和科技进步。

它也为今天的日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古代史名词解释(考研真题)

古代史名词解释(考研真题)

古代史名词解释(考研真题)-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阿拉伯图案:纹饰是阿拉伯图案艺术的灵魂,其代表性的纹样主要有:植物花卉纹、抽象的几何纹样、阿拉伯文字纹样等三大类B巴西利卡:用做法庭、商业贸易场所会议厅大厅,平面长方形。

主体大厅被两排柱子分成三个空间或被四排柱子分成五个空间。

中央较宽的中厅侧廊窄,中厅高出其他部分。

玻璃摩塞克:拜占庭建筑中用半透明的小块彩色玻璃镶嵌而成的装饰画。

邦克楼:专门用作宣礼或确定斋戒月起讫日期观察新月,是清真寺建筑的装饰艺术和标志之一。

巴洛克建筑: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

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C窣堵波:瘗(yì)埋佛陀或圣徒骸骨的半球形的建筑物。

草庵风茶室:由神僧倡导而来,受禅宗影响,以淡雅为目的,追求自然天成,多与野趣庭院结合,内外避免对称,小而求变。

D都铎风格:中世纪向文艺复兴的过度时期的风格,因为当时正是英国都铎王朝,得名“都铎风格”(Tudor Style)。

倒柱:克里特岛克诺索斯国王王宫里的柱子,他们柱头和柱础都是一个大圆盘,而且上粗下细,比例匀称,挺拔俊秀。

罗马叠柱式:为了解决柱式和多层建筑物的矛盾。

最常用的办法是把希腊晚期的叠柱式向前推进一步,底层用塔司干柱式或罗马式多立克柱式,二层用爱奥尼柱式,三层用科林斯柱式,如果还有第四层,则用科林斯的壁柱。

新的法则是,上层柱子的轴线比下层的略向后退,显得稳定。

但在罗马,极少有纯柱式的叠加,几乎都是券柱式的叠加。

EF帆拱:在四个柱墩上沿方形平面的四条边长做券,在四个垂向券拱之间砌筑一个过四个切点的相切穹顶,水平切口和4个发券之间所余下的4个角上的球面三角形部分,既称为“帆拱”。

飞扶壁:哥特建筑所特有的一种飞券,在中厅两侧,凌空越过侧廊上空,在中厅每间十字拱在中厅四角抵住侧推力。

历史学基础考研真题名词解释

历史学基础考研真题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侯景之乱2、道光皇帝3、黄埔军校4、民国乡村建设运动5、五年计划6、婆罗门教7、加尔文8、俄国1861年改革9、甘地主义10、《马斯特里赫条约》11、维也纳体系12、朝贡体系13、伟大社会运动14、凯末尔改革15、北伐战争16、伊普味陈辞17、马可波罗游记1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彼得一世改革20、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21、大汶口文化22、魏源23、国共合作24、双百方针25、十一届三中全会26、大流士改革27、英吉利共和国28、彼得一世改革29、考迪罗制30、古巴导弹危机31、西周分封制32、北魏孝文帝改革33、科举制34、鱼鳞图册35、洋务运动36、重庆谈判37、种姓制度38、大化改新39、宪章运动40、“冷战”41、哥白尼42、《水经注》43、洋务运动44、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理论45、武王伐纣46、代田法47、渤海国48、清末新政49、过渡时期总路线50、罗马法51、马丁·路德52、1884年柏林会议53、庄子54、律令格式55、百日维新5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57、汉谟拉比法典58、1215大宪章59、三省六部制60、靖难之役61、《荷马史诗》62、英法百年战争63、《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64、晚期猿人65、大流士改革66、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67、俾斯麦68、魏玛宪法69、莱克星顿的枪声70、查士丁尼71、共产国际72、欧洲共同体73、红山文化74、伦台诏75、驿传76、子口税77、光绪皇帝78、法币79、高等院校院系调整80、农业发展四十条81、殷墟82、新莽83、甲申政潮(甲申易枢之变)84、扫清灭洋85、《湘江评论》86、邓演达87、金银券改革88、“一边倒”89、埃赫那吞改革90、早期佛教91、封君臣制度92、什叶派93、七年战争94、热月政变95、五条誓文96、朝鲜三一起义97、富兰克林·罗斯福98、华沙条约组织99、人种100、图特摩斯三世101、乌鲁卡吉纳改革102、佛教103、诺曼征服104、奥托称帝105、莫斯科公园106、阿拔斯王朝107、航海条例108、考迪罗主义109、石原慎太郎110、赫鲁晓夫111、南方古猿112、米库古改革113、士师时代114、《吉尔伽米什与阿伽》115、色诺芬116、贝希斯吞铭文117、新时期革命118、吠陀119、什叶派120、晁衡121、李舜臣122、神圣罗马帝国123、金玺诏书124、伊凡雷帝125、人文主义126、耶稣会127、直立人128、金字塔时代129、大流士改革130、早期佛教131、哈拉巴文化132、早期基督教133、留里克王朝134、“抗议者”135、法兰西斯·培根136、《天朝田亩制度》137、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38、护法运动139、赫德140、萨拉丁141、加富尔142、工联主义143、伏尔泰144、考迪罗主义145、宁胡阏氏146、里金147、东南互保148、华北事变149、双百方针150、汉谟拉比法典151、《理想国》152、逊尼派153、戴里克先154、卡德纳斯改革155、腓特烈二世156、七年战争157、殖产兴业158、马克斯·韦伯159、梅特涅160、废藩置县161、爱德蒙·伯克162、加里波第。

2021考研历史学重要名词解释、简答题大盘点

2021考研历史学重要名词解释、简答题大盘点

2021考研历史学重要名词解释、简答题大盘点暑假进度条已过一半,考历史学的同学们,知识点过完一遍了吗?今日给大家带来的干货是历史学重要名词解释以及简答题,第一弹来袭,快快收藏!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一、名词解释1、告缗2、南书房3、夷陵之战4、三饷加派5、推恩令6、圩田二、简答题1、魏晋玄学产生的背景,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文化)2、隋朝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意义(政治制度)3、简述元代的行省制度(政治制度)三、材料分析题1、北宋官制特点分析(选官制度)2、科举制度(选官制度)3、九品中正制度(选官制度)第一章秦汉1、秦朝建立的历史条件和意义答:历史条件:客观条件:(1)牛耕和铁制农具推广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统一的物质基础;(2)长期的战乱,促使人民渴望统一;(3)县制在各国已经开始推广,已经形成的局部统一,有利于大一统的完成。

主观条件:(1)秦商鞅变法最为彻底,促使秦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发展强于列国;(2)秦历代统治者的励精图治,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3)秦始皇和其臣子的不懈努力,为统一制定了正确的战略,远交近攻,最终完成统一。

历史意义:第一,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多民族王朝;第二,为各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进步创造了安全稳定的环境;第三,形成了大一统思想,为历代统治者追求的目标;第四,初步奠定了中国的版图;第五,秦朝创立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制度等给后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秦朝统一后建立的制度答:政治(1)建立皇帝制;(2)在中央实施三公九卿制。

中央设立丞相,负责统领百官,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御史大夫,为副相,负责监察文武百官;太尉,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

另外,设有九卿,与三公共同组成了秦朝中央机构。

(3)推行郡县制。

在地方推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

全国共分为三十六个郡,后来增至四十郡,郡设郡守、郡尉、郡监,分别掌管地方民政、军事和监察;县设县令、县尉、县丞,分别掌管地方民政、军事和司法。

中建史考研常背名词解释

中建史考研常背名词解释

中建史考研常背名词解释1、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

2、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

3、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4、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5、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

其区别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

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

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

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

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件。

④大木构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

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

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

6、伏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

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7、合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tuan)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

8、螭首:①传说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饰,是套兽采用的主要形式。

②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上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

9、<<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

历史学考研名词解释

历史学考研名词解释

北京猿人:1927年首‎次发现于北京‎房山县周口店‎的龙骨山洞穴‎里。

经过长时间的‎有计划的系统‎发掘,先后发现了比‎较完整的头盖‎骨6具,还有一些头骨‎残片以及股骨‎、胫骨、下颌骨、牙齿等,属于40个以‎上的男女老幼‎不同个体。

北京人的脑量‎平均为105‎9毫升,头盖骨较厚,眉脊粗壮,向前突出,面部较短,吻部前伸,牙齿比现代人‎粗大。

还发现10万‎多件打制石器‎和石片,还有木炭、灰烬烧骨等用‎火的痕迹。

经测定距今约‎70万年,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

山顶洞人:1933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发‎现的距今约1‎8000年的‎晚期智人,计有属于8个‎个体的上下颚‎骨、牙齿和体骨化‎石,其中较完整的‎三具头骨,其体质与现代‎人的体质形态‎基本一致。

山顶洞人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女性在社会生‎活中起主导的‎作用,按母系血统确‎立亲属关系。

山顶洞人仍用‎打制石器,出土了石器﹑骨角器和穿孔‎饰物,说明他们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估计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并发现了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

阪泉大战:相传黄帝时期‎,在黄帝征服中‎原各族之战中‎,黄帝修整军队‎,经过充分的准‎备后,黄帝与炎帝两‎大部落在阪泉‎发生了大规模‎交战。

经三次的激烈‎战斗,黄帝部落联盟‎获得胜利,初步建立的黄‎帝对中原地区‎的领导地位。

阪泉之战是中‎华民族远祖炎‎黄二帝之间最‎著名的一次战‎役。

《史记》开篇《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这次战役后组‎成炎黄部落联‎盟,使黄帝取代炎‎帝。

禅让制:尧舜时期,按军事民主制‎的传统,部落联盟最高‎军事首领,必须经过一定‎的民主形式,由众多的部落‎首领共同推举‎,得到氏族成员‎的承认,才能确立,这就是我国古‎代一度相当盛‎行的民主推举‎首领的禅让制‎。

二里头文化:介于龙山文化‎和商文化二里‎岗文化之间的‎一种青铜时代‎文化。

先秦_历史考研名词解释

先秦_历史考研名词解释

马家浜文化江浙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

因1959年在浙江嘉兴马家浜首先发现而得名,其年代约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主要分布在浙江北部、江苏南部和上海市,重要遗址是马家浜、青浦崧泽、常州圩墩、吴兴邱城和钱山漾等。

陶器以夹沙红陶和表红胎黑、外红里黑的泥质红陶为主,未见彩陶。

早期有釜,晚期多鼎。

石器磨制较精。

晚期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大汶口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下游的一种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4300—前2400。

因1959年首先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而得名。

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和鲁南,南达苏皖北部,西到河南平顶山、偃师、郑州,北达辽东半岛。

根据大汶口文化内涵的不同特点,一般分为早、中、晚三期。

生活用品主要是陶器,盛行三足和圈足器,早期全系手制,多红色,晚期出现轮制,多黑色和灰色。

早期只见单色黑彩,中期彩陶增多,红、白、黑、赭等色均有,几何纹是其彩陶的主要图案。

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早期制造粗槽,中期以后磨制精致,并用琢钻和管钻法打孔。

装饰品做工精致,中期以后出现雕刻镶嵌技术。

葬式以俯身直肢为主,所土坑竖穴,晚期流行二层台结构。

早期出去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出现男女合葬,已确立父系家长制,出现贫富分化。

大汶口文化的前身是以滕州北辛遗址为代表的文化,到约公元前2400年发展为山东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

因1928年首先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

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和安徽北部等地区。

陶器多是轮制,少数手制,质料有细泥、细沙和粗沙三种;陶色有黑、灰、红和少数白色,火候较高,质地坚硬。

除有素面磨光外,纹饰有弦纹、划纹、附加堆纹和镂孔等。

器形复杂,种类繁多,盛行三足、圈足或平底,常见器有盆、豆、杯、盘、罐、鼎、鬲等。

黑陶是最早发现的龙山文化的典型陶器,质地细腻,造型美观,过去又有“黑陶文化”之称。

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有孔半月形石刀和石铲是此文化中出现的新工具。

居住主要是半地穴式的圆形房屋,也有长方形,单间居多。

历史学考研名词解释——史前阶段

历史学考研名词解释——史前阶段

名词解释:(史前阶段)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历史上采用打制办法制造石器的时代。

考古学把人类使用石制工具进行生产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开始于距今300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1万年左右。

旧石器时代,一般分为早、中、晚三期。

旧石器时代早期,大约距今300万年至10余万年;中期大约距今10余万年至4~5万年;晚期大约距今4~5万年至1万年。

中石器时代A:介于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间,生产工具仍以打制石器为主,但细石器开始盛行。

这时人类生活仍然依赖于渔猎和采集,农业和畜牧业还没有出现。

其年代开始于一万年以前地质上的全新世时代,延续时间很长。

当黄河和长江流域等地区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一些边远的地方如东北、内蒙古、新疆、西藏还停留在中石器时代。

目前这个时代的遗址发现不多,陕西的沙苑文化、河南的灵井文化是其中的两个。

中石器时代B:考古学分期中指旧石器与新石器时代间的过渡时期。

中石器时代是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阶段,年代距今1.5万年至1万年。

中石器时代技术发展的主要标志是弓箭的发明。

中石器时代的另一项成就就是开始驯养家畜,最早被驯养的是狗,狗成为猎人打猎时的有力助手,在当时人类的狩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石器时代文化,在欧洲南部以法国、西班牙的阿齐尔文化为代表(公元前9000~前8000年);北部以马格尔莫斯文化(公元前6000年)为代表,其分布范围是从波罗的海向西跨西北欧到英国。

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分期中指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的时代。

传统的观点将磨制石器、制陶术、农业和畜牧业,作为新石器时代的四个基本要素和新石器时代开端的标志。

新石器时代开始于距今1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5000年至4000年。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年代距今约10000年左右至7000年,中期距今为7000年至5000年,晚期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

目前我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主要以裴李岗文化为代表,中期以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为代表,晚期以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代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法汉成帝时,氾胜之总结了一种新的耕种方法——区种法。

这是一种园艺式的耕作技术,把土地划分成许多小区,集中使用水肥,精耕细作,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区种法的使用说明西汉农业技术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2、盐铁为私人经营,国家设官收税。

但一些富商大贾、豪强地主往往占有山海,或采矿冶铁,或煮海盐,垄断了对国计民生有重要影响的冶铁煮盐业,这不仅影响中央财政收入,而且也助长了分裂割据势力。

汉武帝为了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决定把冶铁、煮盐、酿酒等私营权收归政府,由国家垄断经营。

在全国产盐铁的地方设置专卖署,任命盐铁官管理煮盐、制造铁器和买卖盐铁的事物。

3、匈奴奴隶主贵族在战争中掠夺努力,也经常骚扰西汉的北部地区。

公元前201年,冒顿单于发兵攻打马邑,韩王信投降,次年又攻晋阳。

汉高祖闻讯率30万大军亲征,被匈奴围困在平城白登山达七天七夜,和主力部队完全断绝联系。

后来用了陈平的计策,像单于阏氏行贿才得脱险。

4、五均六筦公元10年,王莽改制实行五均、六筦制度。

五均是在长安及全国五大城市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立五均官。

长安分东西市,设令,各市有长,令、长成为五均司市师。

五均官的任务是管理市场物价,收工商业税。

各地五均官在每一季度中月规定出各种货物的标准价格,称为——市平。

赊贷是由政府办理贷款。

五均赊贷,加上政府经营的盐、铁、酒、铸钱、山泽税合称为五均六筦。

5、《史记》汉司马迁著,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上下3000年的历史。

全书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

本纪、世家、列传是全书的中心。

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继承了以往历史著作的传统,把几千年的零碎史料加以整理、审核、排比,分别归类在一百多个人物的传记中,又总述了历史背景,在年表中排比年代。

全书体系完整,疏而不漏,创造了纪传体的形势,是一部不朽的史学著作。

6、汉赋西汉的文学主要是汉赋和乐府诗,汉赋是从楚辞发展而来的一种长篇的韵文。

西汉的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骚体赋,汉初比较盛行;一种是散体大赋,形成于汉初,兴盛于武、昭、宣之世,并取代了骚体赋,是汉赋的代表。

汉赋是典型的宫廷文学,用华丽的辞藻和铺张的手法来堆砌丰富的词汇,描写西汉上层社会的繁华景象,是地主阶级的自我赞美,但形式呆板,词句艰深。

不过在形式和技巧上对后世的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影响。

7、《九章算术》是西汉以来许多数学家研究的结晶。

全书共分九个章,搜集了246个数学问题的解法。

其中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数四则和比例算法。

还有各种面积、体积的算法和利用勾股定理进行测量的问题,以及开平方、开立方的方法,特别是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记载了负数概念和正负数的加减运算法则,这部书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很大。

它不仅在中国的数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被翻译成多种外语出版。

8、退功臣东汉初年,为了削夺中兴将帅的军权,刘秀适时提出了“退功臣进文吏”的人才战略。

其主要做法,一是封侯褒扬,给功臣尊崇的地位和优厚的经济待遇,褒奖建朝之功。

二是奉朝请,让功臣居家静养,朝廷有事就奉请入朝参与议事,日常不任官。

退功臣政策巧
妙地解决了皇帝任功臣吏职不能胜任,却因为昔日功劳无法真正用法律管理他们的问题。

对功臣的妥善安置是东汉王朝重建过程中的成功之举。

9、赋民和假民公田东汉初期由于人口锐减,为王朝缓和社会矛盾与恢复社会生产提供了大片荒芜无主的“公田”。

朝廷将大部分“公田”用于赋民和假民。

赋民公田就是将国家所有土地给予贫民耕种,接受赋田的农民成为土体所有者,是向国家缴纳税负的自耕农。

假民公田是将土地租给农民耕种,接受假田的农民实际上是成了国家的佃农。

东南初期实行赋民公田或假民公田政策的目的都在于解决破产农民无地耕种的问题。

东汉初期赋民或假民公田还不完全只是荒芜之地,还包括有肥田,甚至有皇家园林之地,说明东汉王朝将此看成是安定社会和恢复生产的重要措施。

这些措施使贫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进行正常生产和生活的条件,同时增加了国家收入。

尽管在实施赋民公田和假民公田的过程中,豪强地主常常进行掠夺,但对社会的进步仍具有进步意义。

10、度田东汉初年,人口与田地状况十分混乱,直接影响了国家赋税的征收。

公元39年刘秀下令“度田”,就是检核垦田户口。

度田对象涉及自耕农和豪强地主。

由于度田触及了豪强地主的既得利益,一开始就存在度田不实、优饶豪右、侵刻羸弱等问题。

由于度田官员惧怕或袒护豪右,没有具实检核豪强的田亩与户口数,将豪强隐瞒的田亩数与人口数转嫁给贫民,激发民怨。

度田制度的失败等于政府放弃了对土地的管制,使东汉土地私有化程度不再受任何限制地发展,地主田庄开始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并形成了古代中国从此以后地主管理农耕生产的主要形式。

不过度田制度仍整顿了田亩、户籍和赋税管理,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