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暖流(附教案)
整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备课(集体备课)

文件编号________ 集体备课教案20 年月日集体备课教案备课组:地理备课组时间:2009年10月27日课题: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
能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认识洋流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影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通过综合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提高环保意识确立探索海洋、开发海洋的信念。
【教学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教学难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方法】讲解法、地图法、讲练法【教学用具】多媒体、世界地图、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用两个小故事:1、很多年以前日本的科学家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将很多带有颜色的漂流瓶放在日本的以东海域。
经过了五十多天后,这些漂流瓶竟然在美国的西海岸被发现了。
2、大家都知道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他第一次是从欧洲出发从北部航行到美国的,这次航行用了37天的时间;第二次从欧洲出发从南部走到达美国的,这次航行仅用了20天的时间。
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两次航行相差17天的时间?板书: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二、讲授新课:(一)基本概念:1、让学生看教材61页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并要从教材对洋流定义的描述中总结概念中的关键字。
(的关键字是常年、沿着一定的方向、大规模)2、讲解洋流的分类,指出按温度性质将洋流分为两种——寒流和暖流,强调寒流和暖流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所流经区域的水温而言的。
通过多媒体展示练习,加强巩固学生对寒流、暖流概念的理解。
练习:寒流:由( )纬度流向( )纬度的洋流.其自身水温比流经海区水温( ). 暖流:由( )纬度流向( )纬度的洋流.其自身水温比流经海区水温( ).图中所示的是寒流还是暖流?承转:点击超链接,复习关于风带的知识。
复习的内容包括低纬、中纬各形成什么风带,并让学生思考在这种风的吹拂下,海水将如何运动,进而引入下一个问题。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教案标题: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目标:1. 了解气温的概念,并能够解释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的原因。
2. 掌握测量和表示气温的方法。
3. 能够分析气温数据,理解气温的季节性变化和地理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1. 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2. 气温的变化原因和季节性变化规律。
3. 气温的地理分布规律。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2. 气温测量仪器,如温度计。
3. 气温数据图表和地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气温变化的视频或展示一些气温数据图表,引起学生对气温变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你们有没有观察到气温的变化?气温变化有什么规律?二、讲解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10分钟)1. 通过课件和示意图,讲解气温的定义和测量方法,包括使用温度计等。
2. 示范如何使用温度计测量室内和室外的气温,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三、探究气温的变化原因和季节性变化规律(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气温的变化原因,如太阳辐射、地形、海洋等因素的影响。
2. 展示气温季节性变化的图表和数据,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气温随季节变化的规律。
四、分析气温的地理分布规律(15分钟)1. 展示气温地理分布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地区的气温分布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地理分布规律的原因,如纬度、海洋暖流等因素的影响。
五、小结与展望(5分钟)1. 复习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以及气温的变化原因和季节性变化规律。
2. 引导学生思考气温的地理分布规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展望下节课将学习气候与气温的关系。
教学扩展:1. 组织学生进行气温测量实验,比较不同地点和不同时间的气温变化情况。
2. 让学生调查本地区的气温数据,并制作气温变化图表或地图。
3. 带领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观察不同地形和海洋对气温的影响。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实验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概念理解:布置小组或个人作业,要求学生解释气温变化与分布的原因和规律。
《暖流》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暖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诗歌《暖流》的背景和作者;2. 理解诗歌中的主题和意境;3.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4.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2. 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诗歌中的表达技巧;2. 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入《暖流》这首诗。
Step 2:背景介绍(5分钟)简要介绍《暖流》这首诗歌的背景,包括作者背景、创作背景等。
Step 3:诗歌赏析(20分钟)1. 首先,让学生整体阅读《暖流》这首诗。
2. 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
3.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隐喻、比喻、排比等。
通过具体的例子,解释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4.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象征意义,探讨作者为何选择暖流作为诗歌的主题,并解释其中的深意。
Step 4: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诗歌《暖流》。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将讨论结果向全班做汇报。
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点评。
Step 5:个人思考(10分钟)让学生单独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 你对《暖流》这首诗的理解是什么?2. 诗中哪些句子或修辞手法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3. 这首诗给你的感触是什么?Step 6:展示和分享(15分钟)鼓励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思考和回答。
学生可以选择朗读诗歌、解读某个句子或修辞手法,或者分享个人感受和感悟。
Step 7:拓展学习(10分钟)推荐学生阅读更多的诗歌作品,拓展他们的文学视野。
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六、课后作业:1. 阅读课本中的其他诗歌作品,选择一首进行赏析;2. 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对《暖流》这首诗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感悟;3. 准备一篇3分钟左右的演讲稿,主题为“我眼中的《暖流》”。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四节《洋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四节《洋流》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洋流的概念及分类。
2.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3.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洋流的学习,简单地了解洋流的概念,掌握洋流的分类方法。
2.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
人类应认识物质的运动特性并做到趋利避害。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1.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2.分析洋流对地理环节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
四、课型:新授课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具1.多媒体课件2.电子教鞭七、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启发式讲授八、讲授提纲九、教学过程【播放案例】 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共花了37天的时间。
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结果只花了20天时间就顺利到达,比第一次少了17天。
有趣的是哥伦布第一次从欧洲去美洲时,走的是距离较短的路线,而第二次哥伦布走的是距离较长的路线。
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上述案例中为什么哥伦布第二次走的距离较长的路线反而比第一次花的时间更短呢?答案:顺风顺水这里所指的水就是洋流【导入新课】【板书】洋流【教师讲解】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
【板书】一、概念: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
【教师导学】请大家思考海水为什么会产生大规模运动?促使其运动的动力又是什么呢?洋流可分为哪些类型?【播放视频】演示“风海流”的形成【多媒体放映幻灯片】二战时期德军巧妙运用密度流突破英军的防守用潜艇自由进出直布罗陀海峡的故事【教师点评】盛行风是推动海水大规模运动的主动力。
【教案】海水的运动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三节海水的运动表层海水最基本的运动形式有海浪、潮汐、洋流。
波浪:海面的波状起伏现象。
潮汐: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
洋流:海水大规模定向运动。
一、海浪1、定义:海浪就是海里的波浪。
并且人们通常用波峰、波谷、波高、波长等要素来描述海浪。
2、组成要素:波峰:海浪周期性运动的高处部分。
波谷:海浪周期性运动的低处部分。
波长:相邻波峰之间的水平距离。
波高:相邻波峰到波谷之间的垂直距离。
3、成因:(1)风浪海浪一般由风力形成,称为风浪。
风速越大,海浪越高,能量越大。
在强风等作用下,近岸地区海面水位急剧升降,称为风暴潮。
风暴潮根据风暴的性质,通常分为由温带气旋引起的温带风暴潮和由台风引起的台风风暴潮两大类。
温带风暴潮,多发生于春秋季节,夏季也时有发生。
其特点是:增水过程比较平缓,增水高度低于台风风暴潮。
主要发生在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台风风暴潮,多见于夏秋季节。
其特点是: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
凡是有台风影响的海洋国家、沿海地区均有台风风暴潮发生。
案例:P58 1953年荷兰遭受风暴潮袭击阅读材料,分析此次风暴潮损伤严重的原因及研究的防御措施?(2)外力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都可能引起海水的波动,甚至形成巨浪,形成海啸。
类型成因常见海浪由风力作用形成,海浪越高,能量越大海啸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都可能引起海水的波动,甚至形成巨浪风暴潮在强风等作用下,近岸地区海面水位急剧升降。
当强风与海水涨潮同时发生,海水水位暴涨,风暴潮来势倍增。
热带、温带的沿海地区均可能遭受风暴潮的袭击4.海浪与人类活动(1)影响人们在海滨和海上的活动冲浪等活动需要选择浪较高的时候进行,可以增加挑战性出海捕捞、勘探、航行等海上活动处于安全考虑,需要选择浪小的时候。
在海上活动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选择适宜活动的海浪条件。
(2)海啸和风暴潮能量巨大,往往给沿岸地区带来灾难性后果。
《暖流》教学教案

《暖流》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暖流》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能够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实践,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阅读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品质。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向前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暖流》的主要内容及其表达技巧。
(2)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的分析和欣赏。
(3)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学生对课文深层含义的挖掘和探讨。
(3)学生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暖流》的文本及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
(2)教学PPT或黑板、多媒体设备等教学工具。
(3)学生作业和作文样本。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暖流》,对课文有初步的理解和感悟。
(2)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课堂内容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暖流》的作者及其背景。
(2)学生分享预习课文的感悟和收获。
2. 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深入解读课文《暖流》,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
(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主题思想。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练习:(1)教师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创作。
(2)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并进行现场点评。
洋流及其影响学习教案

洋流及其影响学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洋流的概念和种类,并能辨别它们的特点。
2.了解洋流对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相关现象。
二、教学内容:1.洋流的概念和种类2.洋流的形成和运动机制3.洋流对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地球的水文循环,简要介绍水文循环的重要性和过程,为后续学习洋流的影响做铺垫。
2.呈现(20分钟):教师介绍洋流的概念和种类,如暖流、寒流等,并向学生展示相关图片和图表,帮助他们理解洋流的不同特点。
3.讨论(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洋流是如何形成的?-洋流的运动机制是什么?-洋流对气候和生态系统有何影响?学生在小组中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并捕捉关键信息。
然后,各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答案,并与其他组进行辩论。
4.概念解释(15分钟):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概念解释,帮助他们全面理解洋流的形成和运动机制。
5.应用(2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或现象,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例如,为什么位于寒流附近的地区气温更低?为什么沿着暖流的海岸线容易有大量降水?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案例或现象进行讨论,并结合所学知识给出解释。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提供必要的引导。
6.总结(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洋流对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总结洋流的形成和运动机制。
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点评。
7.拓展(1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额外的学习资源,如电子书籍、科学视频等,供学生拓展自己的知识。
教师鼓励学生继续探究和研究洋流及其影响的相关领域。
四、教学评估:1.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贡献程度。
2.学生对案例或现象的解释是否合理和准确。
3.学生在总结中对洋流的形成和运动机制的理解是否清晰。
4.学生对拓展学习的积极性和涉及的内容。
五、教学资源:1.教师准备的洋流概念和种类的介绍材料。
2.相关图片和图表。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 第2讲 洋流讲义(含解析)-高三全册地理教案

第2讲洋流考纲导向思维导图考情导引1.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2.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重大时政热点(如航海、科研、水污染等)为背景材料,结合区域图、模式图、海水等温线图,考查洋流的名称、性质、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命题形式多以选择题为主。
考点洋流类型及世界主要洋流分布1. 洋流是指□1________常年、稳定地沿一定方向做大规模运动。
2. 分类(1)暖流:从□2水温高的海区流向□3水温低的海区。
(2)寒流:从□4水温低的海区流向□5水温高的海区。
3. 影响洋流的因素□6盛行风是主要的动力因素,其次还受□7地转偏向力、陆地形状等因素影响。
4. 主要洋流的分布海域 主要洋流名称共有洋流太平洋D □8日本暖流、E 北太平洋暖流、F 加利福尼亚寒流、G □9东澳大利亚暖流、H 秘鲁寒流、I □10千岛寒流 A 北赤道暖流、B 南赤道暖流、 C □15________ 大西洋 J □11墨西哥湾暖流、K 北大西洋暖流、L □12拉布拉多寒流、M 加那利寒流、N □13巴西暖流、P 本格拉寒流印度洋Q 厄加勒斯暖流、R □14西澳大利亚寒流 5. 洋流分布规律(1)中低纬海域——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①环流方向:北半球呈顺时针,南半球呈逆时针②洋流性质:大陆东岸为□16________,西岸为□17________;西风漂流北半球为□18________,南半球为□19________ 6.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气候影响①促进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和水分的平衡。
举例:低纬度海区水温不会持续上升。
20增温增湿,寒流:□21降温减湿。
举例:北大西洋暖流→②暖流:□西欧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副热带大陆西岸寒流→沿岸荒漠。
(2)海洋生物影响①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至表层,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
举例:A.北海道渔场:日本22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B.北海渔场:□流(北冰洋南下冷海水)交汇;C.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与□23拉布拉多寒流交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暖流”两个义项: 指一种自然现象; ①指一种自然现象; ②比喻心中的温暖的感觉。
江泽民主席 生于1926年8月17日, 江苏省扬州市人。1989年 6月在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上 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89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届五中全 会上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2004年9月辞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 会主席的职务。 2005年3月,辞去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
江主席高兴地说:“不错,不错。”
浏览课文第二到七自然段,想想,王 辉的心理有什么样的变化?
紧张、害怕
放松、自信
激动 王辉激动地说:“江主席是学工 程的,没想到他对古典文学如此熟悉, 我真打心眼儿里佩服他!” 敬佩 敬畏
那些语句是描写同学们的?请同学 们再次浏览第二到七自然段,找一找, 读一读。
旁边一位同学接下去:“我欲乘 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 寒。”王辉又接着背:“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许多同学都跟着一 起背起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敬佩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 8 个生字,绿线内的 1 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段落。学习课文第一段。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清段落,能说说段落大意。 教具学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我们先来看一则天气预报:今天最低温度 2 摄氏度,最高温度 12 摄氏度,偏东 风三级。昨日,有一股暖流自西向东移动,江苏地区气温近日将有所回升。 2、提问: “暖流”两个义项:①指一种自然现象;②比喻心中的温暖的感觉。 在这则天气预报中,“暖流”指什么? 3、导入新课:在 1994 年年底,寒冬的南开大学里也涌动着一股暖流。板书课题:暖流。 “暖流”本指什么? (温暖的气流。 ) 那么, 在这篇课文里“暖流”是不是指温暖的气流呢?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 二、初读课文, 了解大意。 1、组织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巡回检查学 生自读情 况,自读过 程中有困难 或举手向老 师提出问 题,请求帮 助。教师 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3、组织交流自读情况。
ǎi
què
qiónɡ
chán wù
霭
滕
抑
挫
轼
阙
琼
婵 鹜
涌动 满面春风 兴致勃勃 苏轼 阴晴圆缺 孤鹜
暖流 致意 滕王阁 宫阙 婵娟
视察 和蔼 抑扬顿挫 琼楼玉宇 频频点头
阅览 强调 情不自禁 悲欢离合 沉浸
满面春风:春风,指笑容。比喻人喜悦舒畅 的表情。形容和蔼愉快的面容。 琼楼玉宇:指月中宫殿。 抑扬顿挫:指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情不自禁:激动的感情自己不能抑制。 兴致勃勃:兴致,兴趣;勃勃,旺盛的样子。 形容兴趣很浓厚,情绪很高的样子。 婵娟:美好的事物。
朗读第1自然段,思考:读了这一段你 知道了什么?
1994年年底,寒冬里的南开大 涌动 学涌动着一股暖流。在天津视察工 作的国家主席江泽民,来到南开大 学看望师生员工。
1 用钢笔描红、临写。
蔼滕抑挫 轼阙琼婵
ǎi
ténɡ
yì
cuò
shì
què
qiónɡ
chán wù
霭
滕
抑
挫
轼
阙
琼
婵 鹜
涌动 满面春风 兴致勃勃 苏轼 阴晴圆缺 孤鹜
说说课题暖流是什么意思?
(江主席的平易近人、知识丰富、对 古典文学的热爱、对青年人的关怀, 使师生的心中充满了激动、兴奋、喜 悦与佩服,这种情感如一股暖流温暖 了大家的心。)
小练笔: 写一段话,通过对人物的语 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这个 人物的特点。
(附教案)
2 、暖流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提示语提示的语气读人物的语言。 2、学会本课 8 个生字,绿线内的 1 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暖流”的含义,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体会江主席对青年人的 关怀和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 4、学会课文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描写,体会江泽民主席对中国古典 文学的热爱和对青年人的关怀。 三、教学难点: 能按提示语提示的语气读人物的语言。 四、教具学具: 教学课件 五、教学时间: 2 课时
暖流 致意 滕王阁 宫阙 婵娟
视察 和蔼 抑扬顿挫 琼楼玉宇 频频点头
阅览 强调 情不自禁 悲欢离合 沉浸
涌动 满面春风 兴致勃勃 苏轼 阴晴圆缺 孤鹜
暖流 致意 滕王阁 宫阙 婵娟
视察 和蔼 抑扬顿挫 琼楼玉宇 频频点头
阅览 强调 情不自禁 悲欢离合 沉浸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的第二~七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江主 席来到南开大学主要做了什么?
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怎样的一件事?
(江泽民主席看望南开大学师生员 工并和他们亲切交谈的事。)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江主席来南开大学看望 师生员工,大家都很激动。 第二段:(2-6)江主席对年轻人关怀 备至,对古典文学十分热爱。 第三段:(7)同学们对江主席发自内 心的敬佩。
(与王辉等同学亲切交谈。)
思考:江主席是一位怎样的领袖?
平易近人 和蔼可亲
和蔼 江主席走到王辉身边,和蔼地问: “你在看什么书呀?”
你还觉得来江主席是一位怎样的领袖?
知识丰富 强调 江主席强调说:“优秀的文学 作品应该熟读,重要的地方还应该 兴致勃勃 背下来。”说着,便兴致勃勃地背 抑扬 起了王勃的《滕王阁序》。他背得 顿挫 抑扬顿挫, 热爱文学 关怀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