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兔同笼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教研活动记录鸡兔同笼(3篇)

教研活动记录鸡兔同笼(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鸡兔同笼”问题是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经典问题,也是现代数学教育中常见的数学问题。

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数学基础知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了更好地探讨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策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我校数学教研组于2023年3月15日开展了以“鸡兔同笼问题探究”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的1. 通过对鸡兔同笼问题的探究,帮助学生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 探讨鸡兔同笼问题的多种解题思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三、活动内容1. 鸡兔同笼问题引入活动开始,由教研组长简要介绍鸡兔同笼问题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 鸡兔同笼问题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鸡兔同笼问题的特点,找出解题的关键。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解题思路。

(3)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解题方法,总结解题规律。

3.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解题过程,总结解题方法。

4. 教学策略探讨(1)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2)结合生活实际,将鸡兔同笼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兴趣。

(3)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5. 教学反思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反思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效果,提出改进措施。

四、活动总结1. 活动成果本次教研活动,教师们对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掌握了多种解题方法,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 活动反思(1)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五、活动记录1. 活动时间:2023年3月15日2. 活动地点:学校会议室3. 参加人员:数学教研组全体教师4. 活动主持人:教研组长5. 活动内容:鸡兔同笼问题探究六、活动评价本次教研活动达到了预期目的,教师们在活动中积极参与、认真研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鸡兔同笼》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鸡兔同笼》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数学广角—鸡兔同笼》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授课人:月河中心小学曾庆玲点评人:镇安县教研室张鹏航教学内容:人教版第11册112—123页《数学广角—鸡兔同笼》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认识“鸡兔同笼”此类数学趣题2、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能够运用“列表举例法”、“假设法”、列方程等方法解决“鸡兔同笼”此类问题。

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一、游戏激趣,巧妙导课师:同学们,你好喜欢小动物吗?生:喜欢!师:请交流一下你喜欢的动物。

生:喜欢小狗、小兔、小鸡……师:谁上台来扮演兔与鸡。

学生兴致盎然,跃跃欲试。

师随意让部分学生扮演。

师:三头六足。

学生随着教师的要求上台扮演。

师:有几只鸡?几只兔?生:3只全是鸡,没有兔。

师:3头8足三个学生扮演:1学生把双手拎起做兔前腿状,其余学生垂手站立。

台下学生明白:台上同学扮演的是1只兔,2只鸡。

师:5头10足、8头24足。

(变换题型)部分学生在讲台按教师的不同要求,进行不同的游戏,其它学生则在观看的同时,指出扮演同学的失误。

师:其实上述游戏蕴含着一类数学问题——“鸡兔同笼”问题。

师板书课题:“鸡兔同笼”【点评】导课部分独具匠心,看似是扮演小动物游戏,实质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智力热身活动,为鸡兔同笼问题的揭示做好了巧妙的铺垫。

学生在此游戏活动中,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鸡兔同笼趣题,通过模拟知道了鸡、兔的头数与鸡、兔脚的只数之间的繁杂关系。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爱的活动,扮演鸡兔活动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新奇的场景,学生带着期待进入新课。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第一个智力活动高潮。

二、尝试探究,妙揭算理。

师:“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三大趣题之一,记载于《孙子算经》一书中,距今约有1500年。

用课件出示:“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师:这道题的意思就是:“笼子里有若干鸡和兔。

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兔各有几只?”同学们,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生做思考后,均有疑惑不解状。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鸡兔同笼”教学实录与评析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鸡兔同笼”教学实录与评析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鸡兔同笼”教学实录与评析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12~115页。

教学目标: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体会假设和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向学生渗透转化、函数等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出示原题师:同学们,我们国家有着几千年的悠久文化,在我国古代更是产生了许多位数学家和许多部数学著作,《孙子算经》就是其中一部,大约产生于一千五百年前,书中记载着这样一道有名的数学趣题(课件出示《孙子算经》中的原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2.理解题意师:同学们知道这道题的意思吗?请试着说一说。

生:这道题的意思是现在,鸡和兔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师:这道题的意思正如同学们所想的一样,也就是:(课件出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多少只?3.揭示课题师:这就是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也正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评析:教学即对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数学教学也不例外。

课初,教师利用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中的数学趣题直接导入新课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文化的悠久与魅力,激发了探究的兴趣和动机,明确了本节课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导入新课的方式多种多样,惟有适合学生学习所需的才是最佳。

] 二、合作探索,主动构建1.出示例1师:为便于研究,我们可先从简单问题入手,把题中的35个头和94只脚分别换成8个头和26只脚,就变成了例1: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兔。

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2.理解题意师: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分别是什么意思?生:从上面数,有8个头是说鸡和兔一共有8只;从下面数,有26只脚是说鸡脚和兔脚数共是26只。

鸡兔同笼课堂实录与点评

鸡兔同笼课堂实录与点评

《鸡兔同笼》课堂实录与点评执教者:全国一等奖获得者山东省济南市延安文化学校王延安课堂实录整理与点评:新城路小学唐建萍、南翔小学朱燕青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结构特点,掌握用多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新意识。

3、通过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师:老师口袋中有1元和5角的硬币,共10枚,猜猜我的口袋中有多少钱?生1:7元5角,5个5角,5个1元。

生2:9元5角,9个1元,1个5角。

师:那最少多少钱?为什么?生:最少5元,10个都是5角。

师:最多多少钱?为什么?生:最多10元,10个都是1元的。

师:我口袋里有8元5角,请问有几枚1元的,几枚5角的?生讨论。

生1:7个1元,3个5角。

生述师板书:10-8.5=1.5(元)1.5÷0.5=3(枚)10-3=7(枚)师:这个0.5是0.5元吗?生:是的。

师:这个0.5元怎么来的?生:1元减去5角得来的。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生:我用了列表的方法。

生述师出示:师:我们用假设法和表格法解决了问题。

师:在1500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用这些方法研究鸡、兔问题。

出示课题:鸡兔同笼二、探究新知,合作交流:出示: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多几何?师:什么意思?生:现在有鸡和兔同一笼子里,上面有35个头,下面有94只脚,问鸡、兔有几只?出示:鸡和兔在同一笼子里,共有35个头,94只脚,鸡有几只?兔有几只?师:鸡有几个头?兔有几个头?生:鸡和兔都只有1个头。

师:鸡有几只脚?兔有几只脚?生:鸡有2只脚,兔有4只脚。

师:共有35个头说明什么?生:共有35个头说明鸡和兔共有35只。

师板书:35只鸡?只兔?只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解决?交流。

生1:鸡有24只,兔12只。

师:怎样来验证?生2:24×2+12×4=94(只)生1:我们用列表法。

《鸡兔同笼》教学实录

《鸡兔同笼》教学实录

《鸡兔同笼》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对“假设法”的理解和应用教具准备:表格 课件教学过程:课前互动:课前老师想考考同学们的反应能力,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听好了,1只鸡几只脚,2只兔几只脚,3只鸡几只脚,,5只兔几只脚,增加一点难度,如果鸡和兔在同一个笼子里,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

有35个头,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你能猜出来吗?你们知道这道题原来是什么样的吗?想知道吗?准备好了吗,上课。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师:出示题:(课件出示: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这就是我国最古老的数学问题之一,这道趣题来自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数学广角去解决这类问题,(数学广角).师:我们一起来看,今有雉兔同笼,雉就是鸡,你们知道这道题的意思吗?(让生说每一句的意思最后老师课件出示)师:这就是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师:同学们会解决这个问题吗,是不是有一定的困难,为了让同学们更快的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化繁为简的方法,从一个简单的问题入手:(课件出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兔。

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2.师:请大家自由读题,你都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生:有8个头,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师:还有补充吗?鸡和兔有什么特点?。

(鸡有2条腿,兔子有4条腿。

)3.猜测师:有一位伟人曾说过“有了大胆的猜想才会有伟大的发现”。

咱们就来猜一猜鸡和兔各有几只,好吗?(学生猜并口算出腿数)刚才,我们是在随意猜测,看来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那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下面小组交流一下,看哪个小组能找到解决的方法。

鸡兔同笼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鸡兔同笼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鸡兔同笼>>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现实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的运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进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2 应用假设的数学思想,在解题中数形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解决“鸡兔同笼”的活动中,通过列表举例、画图分析、尝试计算等方法解决鸡兔的数量问题。

二、教材分析:(一)设计意图:本教材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的学习素材,借助我国古代趣题“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展开讨论,应用假设的数学思想,从多角度思考,运用多种方法解题,学生可以应用列表法(逐一列表法、跳跃式列表法、取中列表法)。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逐步探索不同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设计思路:遵照《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在课程设置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通过教师创设的现实情景,让学生投入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去,自己去研究、探索、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从而体会到假设的数学思想的应用与解决数学问题的关系。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数形结合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中应注意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注重学生之间交流,使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提高,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学生状况分析:五年级学生在三年级时已初步学习了简单的“鸡兔同笼”问题,他们已经初步尝试了应用逐一列表法解决问题,还有一些学生在奥数的学习中已经学过,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

学生的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有一定的小组合组经验。

四、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

1 明前课题:今天我们共同研究鸡兔同笼问题。

(板书:鸡兔同笼)问:鸡兔同笼是什么意思?生:鸡兔同笼就是鸡兔在一个笼子里。

鸡兔同笼教学实录

鸡兔同笼教学实录

《鸡兔同笼》教学实录教学内容:人教版六上第112——115例1及有关练习。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掌握用尝试法、假设法等解决问题,尤其通过图示“数形结合”体验“假设法”。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数学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数学知识是有历史的,有用的,有趣的。

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课件出示《孙子算经》著作。

生:古书。

师:这是一部古代数学著作《孙子算经》,里面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其中在他的第31页有这么一个问题——课件出示: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师:谁读懂了这个问题?生:鸡和兔关在同一个笼子里。

从上面看一共有三十五个头,从下面看有九十四只脚,问我们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师:你说的很对。

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就是《鸡兔同笼》问题。

教师板书课题——鸡兔同笼。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呢?互相商量一下?师:数学上我们经常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从简单的问题入手。

二、新知探究课件出示:今有鸡兔同笼,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2只脚。

鸡和兔各有几只?师:把自己的想法写在草稿纸上(写、画等都可以)。

生独立尝试解决。

师:同桌交流一下。

结果——生齐答:兔有3只,鸡有5只。

师:我们需要验证一下,3加5等于8,8个头;三四十二加二五一十,脚有22只。

答案正确,是怎样得出来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同学的解题过程。

1、投影展示生1的解题过程:鸡8 7 6 5 4 3 2 1 0兔0 1 2 3 4 5 6 7 8脚16 18 20 22 24 26 28 30 32师:他用了什么方法?生1:凑的。

生2:一个个试的。

生3:猜测的。

师:像这样碰到问题能有序猜测也是一种办法,在数学上我们称这种方法叫列举法。

但数字增加了就有困难了,还可以怎么猜测?生4:4只鸡,4只兔的话,是24只脚。

“鸡兔同笼”教学实录与评析

“鸡兔同笼”教学实录与评析
“ 免 同 笼 " 学 实 帚 与 评 析 鸡 教
口执教 :河池市金城江 区实验小学 马壮荣 口评析 :河池市金城江 区教 学研 究室 韦雨露
【 关键词 】鸡兔 同笼” 教学 实录 ‘ ‘
评 析
生: 意思是鸡和 兔 同在一 个笼子里 ,
胆的猜 想才会有伟大的发 明和发现 。” 鸡
道 数 学趣 题 ( 件 ) 课 。 师 : 知 道 题 目 中的 “ ” “ 何 ” 谁 雉 、几 分
别 是 什 么意 思 ?
生 :从上 面数 , 8个 头” “ 有 是说 鸡和 兔一共有 8只 ;从 下面数 ,有 2 “ 6只脚”
是说鸡脚和兔脚 一共有 2 6只。 评析 : 引导学生“ 读懂” 题意 , 挖掘隐含 条件 , 为探究解题方法和思路做好准备。 3探索问题。 . () 1猜一猜 :
师: 这种方法叫做列表法。用列表 法
解 决 “ 兔 同笼 ” 鸡 问题 好 吗 ?
生 : 不好。 也
师 : 有 2只脚 , 鸡 兔有 4只脚 , 于 属
生 活常识 , 地球人都 知道 , 以在题 目中 所
不 用 写 出来 。
师 : 目的 意 思 是 … … ? 题
悠 久文化 ,三字经》是 我 国古代 儿童的 《
师: 刚才, 我们是在随意猜 , 实还可 其
以有顺序地来猜 。请大家填课本 P l 13的
表格 。
师 :从上面数 , 8个头” 8个 头 “ 有 这
是 鸡 头还 是 兔 头? 2 脚 呢 ? 6只
师: 通过 填表你发现答案 了吗?你是
怎样 想的 ? 和 同桌 交 流 一 下 。
教 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
() 2 列表 法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鸡兔同笼》教学实录教学内容:人教版六上第112——115例1及有关练习。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掌握用尝试法、假设法等解决问题,尤其通过图示“数形结合”体验“假设法”。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数学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数学知识是有历史的,有用的,有趣的。

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课件出示《孙子算经》著作。

生:古书。

师:这是一部古代数学著作《孙子算经》,里面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其中在他的第31页有这么一个问题——课件出示: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师:谁读懂了这个问题?生:鸡和兔关在同一个笼子里。

从上面看一共有三十五个头,从下面看有九十四只脚,问我们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师:你说的很对。

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就是《鸡兔同笼》问题。

教师板书课题——鸡兔同笼。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呢?互相商量一下?师:数学上我们经常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从简单的问题入手。

二、新知探究课件出示:今有鸡兔同笼,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2只脚。

鸡和兔各有几只?师:把自己的想法写在草稿纸上(写、画等都可以)。

生独立尝试解决。

师:同桌交流一下。

结果——生齐答:兔有3只,鸡有5只。

师:我们需要验证一下,3加5等于8,8个头;三四十二加二五一十,脚有22只。

答案正确,是怎样得出来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同学的解题过程。

1、投影展示生1的解题过程:鸡8 7 6 5 4 3 2 1 0兔0 1 2 3 4 5 6 7 8脚16 18 20 22 24 26 28 30 32师:他用了什么方法?生1:凑的。

生2:一个个试的。

生3:猜测的。

师:像这样碰到问题能有序猜测也是一种办法,在数学上我们称这种方法叫列举法。

但数字增加了就有困难了,还可以怎么猜测?生4:4只鸡,4只兔的话,是24只脚。

3只鸡,5只兔就是22只脚。

师:她从中间开始猜测,像她这样的猜测,是跳跃性的猜测。

2、投影展示生2的解题过程:师:看看他用了什么方法?生:他都画成了鸡。

师:假设全部是鸡,你发现了什么?生:16只脚。

师:为什么只有16只脚?生:少算了6只脚。

师:怎么来的?生:22-16=6只师:6只脚给谁呢?生:给兔子。

生:6÷(4-2)=3只师:“4-2”表示什么意思?生:4-2表示兔子比鸡多的2只脚。

师:这个3只是——兔子(生答)师:鸡有几只?生:8-3=5只。

教师根据师生的讨论交流板书成:假设全部是鸡。

2×8=16(只)22-16=6(只)兔:6÷(4-2)=3(只)鸡:8-3=5(只)要求学生根据板书说每一个算式的意义。

(尤其强调总的多出的腿数÷每只多出的腿数=兔的只数,体验一一对应的思想)3、学生独立尝试运用假设法。

师:有同学说我还想尝试假设全部是兔。

赶快在自己的草稿纸上试一试。

学生独立尝试。

师生交流,展示学生作品:4×8=32(只)32-22=10(只)10÷2=5(只)8-5=3(只)根据学生作品,师生交流体验每一步的意义。

教师板书成:假设全部是兔。

4×8=32(只)32-22=10(只)鸡:10÷(4-2)=5(只)兔:8-5=3(只)师:我们根据图示,用假设法来解决问题。

共同来欣赏一下假设法。

师:你发现了什么?生:当假设全部是鸡时,先得到的是兔的只数;当假设全部是兔时,先得到的是的鸡只数。

4、变式尝试练习。

师:用假设法很方便,但要提醒自己。

也许有一天兔子变异了,有5条腿了,鸡还是2条腿,还是8个头,22条腿,这时鸡兔各有几只?学生独立解决。

师生交流:生:假设全部是鸡2×8=16(只)22-16=6(只)兔:6÷(5-2)=2(只)鸡:8-2=6(只)师:为什么刚才是4-2,而现在是5-2?生:4-2和5-2都表示它们相差的脚的只数,只是现在每只兔子有5条腿了,它们相差的脚就有“5-2”了。

5、解决课始问题。

师:体验了用假设法解决比较简单的问题,当然可以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出示: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学生独立解决,指名汇报答案:假设全部是兔4×35=140(只)140-94=46(只)鸡:46÷(4-2)=23(只)兔:35-23=12(只)假设全部是鸡。

2×35=70(只)94-70=24(只)兔:24÷(4-2)=12(只)鸡:35-12=23(只)三、小结拓展师:学习了鸡兔同笼问题,你有什么感想呢?生:以后碰到复杂的问题,可以先从简单的问题入手。

就是从简单到复杂。

生:我学会了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师:今天我们用图示,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其实我们还可以用方程解。

因为方程我们已经很熟悉,所以相信同学们可以通过自己学习,学会用方程解。

那么想知道古代的人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生:想!师课件出示课本P114阅读资料。

学生朗读。

师生交流得出:古人用了对半法或抬腿法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四、练习巩固。

1、龟鹤问题。

师:这个数学问题流传到了日本,出现了龟鹤问题。

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生:跟刚才的一样的。

师:独立解决。

有部分学生心算得出答案。

2、数学课堂作业本相关题目完成。

2010.12.17 第二节六(1)班施仙美尉爱娣听评课自我反思:用图示体验“假设法”“鸡兔同笼”问题的研究经历以下过程:1、“先从简单的做起吧!”小精灵的一句话点出了:遇到难题,我们可以先从简单做起,再从简单题目中寻找出规律或方法,利用规律或方法解决难题。

初步渗透化难为易的思想在学生利用数字相对较小的鸡兔同笼问题,找到解决类似题目的方法,从而来解决“鸡兔同笼”的原始时,学生感知了化难为易的好处:最后在学生解释断腿法时,自然而然地利用化难为晚的方法来解决。

短短的一节课,让学生感悟了化难为易的好处,从而利用这一思想来解决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引导学生在有序尝试的基础上,向尝试的第二层迈进,那就是跳跃尝试。

它是通过数学思考的分析和调整,不断地逼近正确答案。

学生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序地、严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使他们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用图示体验“假设法”。

假设法:①8个头,22条脚,鸡兔同笼,鸡兔各有几只?假设全部是兔4×8=32(条)32-22=10(条)为什么会多出“10条脚”,一定要让学生有体验,多出10条脚是因为鸡本身只有两条脚,多算了(4-2)条脚,所以10÷(4-2)=5(只)一一对应的思想,脚多的条数÷每只多出的脚的条数=鸡的只数。

8-5=3(只)兔的只数。

这样不仅形象化把多的脚删除,即为鸡的只数,更有利于促使学生思维。

②假设全部是鸡:2×8=16(条)22-16=8(条)为什么少6条腿,是国、因为兔本身有4条腿,少算了2条腿,也是一一对应,求出兔的只数。

上过“鸡兔同笼”的老师都知道,要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不难,难的是让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

学生在“为什么可以全假设成鸡(或兔)”“为什么假设成鸡(或兔)求出来的去是兔(或鸡)”“为什么相差的脚要除以2”等等问题上是有疙瘩的。

而通过图示体验假设法,不需解释“总的腿的多出的条数÷每只多出的腿的条数=兔的只数;总的腿的少的条数÷每只少的腿的条数=鸡的只数”……对学生解题方法的初步建模是极有帮助的.2010.12.17 第三节六(2)班,尉爱娣听评课自我反思:用图示还可以理解“古人的解法”古人解“鸡兔同笼”问题用了“对半法”,“断腿法”“抬腿法”……“头8只,脚22条,鸡兔同笼,鸡、兔各有几只?”于是,就有学生边用图示边用古人的解法:(鸡)(兔)鸡抬起1条腿,兔抬起2条腿,鸡兔这时有:22÷2=11(条)而从图示中十分形象地体验到:头数与腿数相差“1”,这个“相差的‘1’”,根据一一对应思想就是“兔”的只数:11-8=3(只)兔,那鸡的只数就是8-3=5(只)……为了让学生更有自信地学好数学,可以检验题目到底对不对:3×4=12(条),5×2=10(条),所以头:3+5=8(只)腿:12+10=22(条),符合实际题意,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又让学生理解题意,作出正确的解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