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合理使用实施细则
医院药品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

一、总则为加强医院药品管理,确保药品质量,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及实施细则。
二、药品采购管理1. 药品采购计划:根据我院《基本用药供应目录》和药品使用情况及库存量,由药库保管员提出药品采购计划,经药剂科主任审核及分管院长批准后,由采购员执行。
2. 药品采购员职责:负责全院中成药、中药饮片、化学药品、生物制品等的采购工作。
根据采购计划,按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制定相关规定进行采购。
3. 采购要求:采购员必须严格遵守《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严禁向证照不全的企业购进药品;严禁采购假药、劣药;严禁从个人手中采购药品。
采购人员不得擅自购入新品种,急救药品、急用药品例外,但事后应由原要求使用和科室补办临时用药申请手续。
4. 药品采购记录:采购计划应保存至药品有效期后一年,但不得少于三年。
三、药品质量管理1. 药剂科职责:负责起草药品质量管理制度,并认真组织执行;对供货单位和购进药品的合法性和药品质量进行审核;建立本单位所使用药品的质量档案;药品质量查询和药品质量事故或质量投诉的调查、处理及报告;不合格药品的检查确认和处理;药品的购进、验收、储存、陈列、保管、养护、调配和临床药学工作;搜集和分析药品质量信息、负责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等药事管理工作。
2. 主管药品质量负责人职责:贯彻、执行《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和《山东省药品使用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确保依法使用药品,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及时、方便;在“质量第一”的思想指导下进行药品质量管理,组织本单位职工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有关药品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药品质量管理,对本单位所使用的药品质量负领导责任;组织、督促有关人员严格执行药品质量管理规定。
四、药品使用管理1. 药房药品管理制度:医院药剂工作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药品管理,确保药品质量是提高医疗质量,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环节。
中药处方点评制度及实施细则

中药处方点评制度及实施细则一、为了加强处方管理,促进合理用药,根据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等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二、医务科应组织医学、药学等相关部门和有关专家参加处方的评价工作。
三、处方的评价细则(一)处方书写1、中药处方包括中药饮片处方、中成药(含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下同)处方,饮片与中成药应当分别单独开具处方。
2、按照中医诊断(包括病名和证型)结果,辨证或辨证辨病结合选用适宜的中成药;3、中成药名称应当使用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院内中药制剂名称应当使用经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名称;4、用法用量应当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常规用法用量使用,特殊情况需要超剂量使用时,应当注明原因并再次签名;5、片剂、丸剂、胶囊剂、颗粒剂分别以片、丸、粒、袋为单位,软膏及乳膏剂以支、盒为单位,溶液制剂、注射剂以支、瓶为单位,应当注明剂量;6、每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品,每一种药品应当分行顶格书写,药性峻烈的或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应当避免重复使用,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不宜叠加使用;7、中药注射剂应单独开具处方。
8、中草药处方应当体现“君、臣、佐、使”的特点要求;9、名称应当按我院中药饮片处方用名与调剂给付的规定书写;10、剂量使用法定剂量单位,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原则上应当以克(g)为单位,“g”(单位名称)紧随数值后;11、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右上方,并加括号,如打碎、先煎、后下等;12、对饮片的产地、炮制有特殊要求的,应当在药品名称之前写明;13、根据整张处方中药味多少选择每行排列的药味数,并原则上要求横排及上下排列整齐;14、中药饮片用法用量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无配伍禁忌,有配伍禁忌和超剂量使用时,应当在药品上方再次签名;15、中药饮片剂数应当以“剂”为单位;16、处方用法用量紧随剂数之后,包括每日剂量、采用剂型(水煎煮、酒泡、打粉、制丸、装胶囊等)、每剂分几次服用、用药方法(内服、外用等)、服用要求(温服、凉服、顿服、慢服、饭前服、饭后服、空腹服等)等内容,例如:“每日1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17、按毒麻药品管理的中药饮片的使用应当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中成药合理使用实施细则

中成药合理使用实施细则中成药合理使用是指在临床实践中,根据疾病诊断和临床特征,合理选用中成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并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滥用的一种治疗原则。
为了指导临床实践中的中成药合理使用,制定了中成药合理使用实施细则。
本文将从中成药的选用、剂量与疗程、联合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提高中成药的合理应用水平。
一、中成药的选用1.根据疾病诊断与临床特征选药。
中成药的选用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临床特征进行合理选择,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即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理论来选药。
例如,对于肝胆湿热型肝炎患者,可以选用清热解毒、疏肝利胆的中成药,如大黄、黄连等。
2.根据药物功效选药。
中成药的选择应根据其药物功效来进行,根据患者需要的药物作用,选择到合适的中成药。
例如,对于感冒患者,可选用抗病毒、解表散寒、宣肺开窍的中成药,如银翘解毒片等。
二、剂量与疗程的控制1.根据患者年龄、体质和病情确定剂量。
中成药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和病情来确定,特别是对于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应注意减量或增量。
2.合理掌握疗程。
中成药的疗程应根据疾病的进展和病情的变化来确定,一般应遵循“及时、适量、适时”的原则,既要保证疗程的充分,又要避免无效的长期使用。
三、中成药的联合应用1.注意中成药的药物相互作用。
中成药联合应用时,应特别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药物之间的不良反应和相互干扰。
尤其是在使用有毒药物时,应避免与有相似作用或相同药代动力学的药物同时应用。
2.调配合理的中成药。
中成药联合应用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具有互补作用或协同作用的中成药进行调配。
例如,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时,可以联合应用降酸药和增加胃粘膜保护的中成药,如胃复安等。
中成药合理使用的实施细则主要是为了提高中成药的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成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如药物滥用、不合理使用等。
因此,加强对中成药的合理使用的监控和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中成药合理使用实施细则

中成药合理使用实施细则一、背景中成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史悠久、疗效确切、用途广泛等特点。
然而,由于中成药的复方性质和药效复杂,合理使用中成药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为了规范中成药的使用,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和疗效,制定中成药合理使用实施细则是必要的。
二、目的本实施细则的目的是为了明确中成药的合理使用原则、范围和方法,引导医务人员和患者正确使用中成药,提高中成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三、适用范围本实施细则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包括医生、药师、护士等,以及患者和家属。
四、原则1. 个体化原则:中成药的使用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用药史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以达到最佳疗效。
2. 综合治疗原则:中成药的使用应结合其他治疗手段,如针灸、推拿等,进行综合治疗,提高疗效。
3. 安全性原则:中成药的使用应注意患者的安全性,避免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4. 临床研究原则:中成药的使用应基于临床研究和实践经验,遵循科学的原则。
五、具体要求1. 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医务人员在使用中成药时,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适应症、禁忌症、用法用量等信息,并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使用。
2. 禁止滥用中成药:中成药不是万能药,不能滥用。
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判断是否需要使用中成药,并避免不必要的使用。
3. 严禁超量使用:中成药的用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进行合理调整,严禁超量使用,以免引起药物中毒。
4. 禁止未经医生指导私自购买和使用:患者和家属不得未经医生指导私自购买和使用中成药,以免延误病情或引起不良反应。
5. 建立药物监测和反馈机制:医疗机构应建立中成药的药物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和疗效,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6. 加强宣教工作:医务人员应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宣教工作,提高他们对中成药的认识和正确使用。
六、责任和监督1.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中成药合理使用的意识和能力。
中成药合理使用实施细则

中成药合理使用实施细则一、背景介绍中成药是指由中药材或中药制剂为主要原料,经炮制、加工或配伍制成的药品。
中成药作为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和疗效。
然而,由于中成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其合理使用一直是临床医生和患者面临的挑战。
为了规范中成药的使用,提高其疗效和安全性,制定中成药合理使用实施细则是必要的。
二、目的和原则1. 目的:本实施细则的目的是指导医生和患者合理使用中成药,确保其疗效和安全性。
2. 原则:本实施细则制定的原则包括科学性、规范性、可操作性和适应性。
三、中成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 适应症:根据中成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经验,明确不同中成药的适应症范围,包括病理诊断、症状表现和辅助检查等。
2. 禁忌症:根据中成药的药理作用和患者的病情特点,明确中成药的禁忌症范围,包括疾病类型、病情严重程度、患者年龄和孕妇等。
四、中成药的用法和用量1. 用法:根据中成药的剂型和药理作用,明确不同中成药的用法,包括口服、外用、吸入等。
2. 用量:根据中成药的药理作用、患者的病情特点和体质,明确不同中成药的用量范围,包括每次剂量、每日剂量和疗程等。
五、中成药的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1. 药物相互作用:根据中成药的药理作用和药代动力学特点,明确中成药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机制和临床意义,包括药物代谢酶的影响、药物排泄的竞争和药物相互增强或减弱等。
2. 不良反应:根据中成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经验,明确中成药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包括常见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和过敏反应等。
六、中成药的质量标准和监测1. 质量标准:根据中成药的药理作用和药物成分,明确中成药的质量标准,包括外观、理化性质、含量测定和微生物限度等。
2. 监测:建立中成药的监测体系,定期对市场上销售的中成药进行质量监测,确保中成药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七、中成药的临床疗效评价建立中成药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包括临床试验设计、评价指标和统计分析方法等,以科学的方法评价中成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成药饮片管理制度

中成药饮片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中成药饮片的生产、管理、质量控制和使用,保障中成药饮片的安全有效性,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中成药饮片指按照传统中医药理论配制而成,适用于治疗疾病和保健的药品。
第三条中成药饮片的生产、管理、销售等活动,应当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保证药品质量,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第四条中成药饮片的生产、管理、销售机构应当依法取得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等相关执照,严格遵守GMP规范。
第五条中成药饮片的生产、管理、销售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规定标准。
第六条中成药饮片的生产、管理、销售机构应当加强对职工的培训,保证职工具有相应的药品知识和技能。
第七条中成药饮片的生产、管理、销售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药品溯源体系,便于药品追溯和召回。
第二章中成药饮片的生产管理第八条中成药饮片的生产企业应当具备生产许可证,产品符合《中药饮片质量标准》要求。
第九条中成药饮片的生产企业应当在GMP认证的基础上进行生产,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质量。
第十条中成药饮片的生产企业应当严格执行药品生产工艺流程,确保生产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符合规定标准。
第十一条中成药饮片的原料采购应当符合相关规定,严格控制原料质量,确保产品质量。
第十二条中成药饮片的生产企业应当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保证员工具备足够的技术和知识水平。
第十三条中成药饮片的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药品质量检测体系,对产品进行全面检测确保产品不良率低于国家标准。
第十四条中成药饮片的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药品追溯体系,确保产品可以追溯到具体的生产批次。
第十五条中成药饮片的生产企业应当根据市场需求和药品质量情况,及时调整生产规模和生产计划。
第三章中成药饮片的质量控制第十六条中成药饮片的质量控制应当符合《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的要求,确保产品符合规定标准。
第十七条中成药饮片的质量检验应当依据国家药品检验标准,对产品进行全面检验。
中成药合理使用实施细则

中成药合理使用实施细则一、背景介绍中成药是指以中草药为基础,经过一定的加工制备工艺,制成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
中成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使用。
然而,由于中成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合理使用中成药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为了规范中成药的使用,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和疗效,制定中成药合理使用实施细则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成药合理使用的原则1. 适应症准确:中成药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的适应症使用,确保药物的治疗效果。
2. 个体化用药: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个体化地选择合适的中成药剂型和剂量。
3. 合理用药时间:中成药的使用时间应根据病情的发展和疗效的评估进行调整,避免长期或过短的应用。
4. 药物相互作用:中成药的使用应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产生不良的药物反应。
5. 不良反应监测:对于使用中成药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中成药合理使用的实施细则1. 严格执行药品说明书:医生应仔细阅读中成药的药品说明书,了解其适应症、禁忌症、剂量和不良反应等信息,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和使用。
2. 个体化用药: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选择适合的中成药剂型和剂量,并根据疗效的变化进行调整。
3.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医生应了解中成药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机制,避免出现不良的药物反应。
在患者同时使用其他药物时,应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并告知患者。
4. 不良反应监测和处理:医生应密切观察患者使用中成药后的不良反应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对于严重的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转换其他治疗方案。
5. 宣传教育:医生应加强对患者和公众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他们对中成药合理使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同时,加强医生的培训,提高其对中成药的认识和应用水平。
四、中成药合理使用的效果评估1. 疗效评估: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疗效的变化,对中成药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中成药合理使用实施细则

中成药合理使用实施细则引言概述: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中医药的逐渐普及,中成药的使用也逐渐增多。
然而,中成药的合理使用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规范中成药的使用,制定中成药合理使用实施细则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详细介绍中成药合理使用的实施细则。
一、明确适应症和禁忌症1.1 确定适应症:中成药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制备的药物,对于一些常见病症具有一定的疗效。
在使用中成药时,首先要明确患者的病情,确保中成药的使用符合适应症。
比如,对于感冒、消化不良等常见病症,中成药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1.2 禁忌症的识别:与适应症相对应的是禁忌症,即不能使用中成药的情况。
在制定中成药合理使用实施细则时,要明确各种中成药的禁忌症,避免因误用导致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的发生。
比如,孕妇、儿童、高血压患者等人群在使用中成药时需要慎重。
1.3 个体差异的考虑:在确定适应症和禁忌症时,还要考虑个体差异的因素。
不同的人群对中成药的反应可能不同,因此在使用中成药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确保用药安全。
二、规范用药剂量和用药频次2.1 用药剂量的确定:中成药的剂量是非常重要的,过高或过低的剂量都可能影响疗效。
在制定中成药合理使用实施细则时,要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患者的病情确定合适的用药剂量。
比如,对于有毒成分的中成药,剂量要尽量减小。
2.2 用药频次的控制:除了剂量外,用药频次也是需要控制的因素之一。
在使用中成药时,要按照医嘱规定的频次进行用药,避免过度或不足导致疗效不佳或出现药物中毒等情况。
2.3 考虑疗程和间断:在规范用药剂量和用药频次时,还要考虑到疗程和间断的问题。
有些慢性病需要长期服用中成药,此时要注意定期复查病情,避免长期连续使用导致药物依赖性。
三、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3.1 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中成药中可能含有多种成分,不同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的风险。
在使用中成药时,要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或影响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成药合理应用实施细则为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根据《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规定,制定中成药合理应用实施细则。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辨证用药
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定适宜的中成药。
2.辨病辨证结合用药
辨病用药是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相应的中成药。
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可将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但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
3.剂型的选择
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剂型。
4.使用剂量的确定
对于有明确使用剂量的,慎重超剂量使用。
有使用剂量范围的中成药,老年人使用剂量应取偏小值。
5.合理选择给药途径
能口服给药的,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
6.使用中药注射剂还应做到:
(1)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2)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辨证施药,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
(3)中药注射剂应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剂量、调配要求、给药速度和疗程使用药品,不超剂量、过快滴注和长期连续用药。
(4)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
对长期使用的,在每疗程间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5)加强用药监护。
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发现异常,立即停药,必要时采取积极救治措施;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
二、联合用药原则
(一)中成药的联合使用
1.当疾病复杂,一个中成药不能满足所有证候时,可以联合应用多种中成药。
2.多种中成药的联合应用,应遵循药效互补原则及增效减毒原则。
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原则上不宜叠加使用。
3.药性峻烈的或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应避免重复使用。
4.合并用药时,注意中成药的各药味、各成分间的配伍禁忌。
5.一些病证可采用中成药的内服与外用药联合使用。
6.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应遵循主治功效互补及增效减毒原则,符合中医传统配伍理论的要求,无配伍禁忌。
(2)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联合使用时,应谨慎考虑中药注射剂的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3)需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严禁混合配伍,应分开使用。
除有特殊说明,中药注射剂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同时共用一条通道。
(二)中成药与西药的联合使用
针对具体疾病制订用药方案时,考虑中西药物的主辅地位确定给药剂量、给药时间、给药途径。
1.中成药与西药如无明确禁忌,可以联合应用,给药途径相同的,应分开使用。
2.应避免副作用相似的中西药联合使用,也应避免有不良相互作用的中西药联合使用。
3.中西药注射剂联合使用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谨慎联合使用。
如果中西药注射剂确需联合用药,应根据中西医诊断和各自的用药原则选药,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尽可能减少联用药物的种数和剂量,根据临床情况及时调整用药。
(2)中西注射剂联用,尽可能选择不同的给药途径(如穴位注射、静脉注射)。
必须同一途径用药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谨慎考虑两种注射剂的使用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严禁混合配伍。
三、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原则
1.妊娠期妇女必须用药时,应选择对胎儿无损害的中成药。
2.妊娠期妇女使用中成药,尽量采取口服途径给药,应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根据中成药治疗效果,应尽量缩短妊娠期妇女用药疗程,及时减量或停药。
3.可以导致妊娠期妇女流产或对胎儿有致畸作用的中成药,为妊娠禁忌。
此类药物多为含有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组份,如砒霜、雄黄、轻粉、斑蝥、蟾酥、麝香、马钱子、乌头、附子、土蟞虫、水蛭、虻虫、三棱、莪术、商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巴豆等。
4.可能会导致妊娠期妇女流产等副作用,属于妊娠慎用药物。
这类药物多数含有通经祛瘀类的桃仁、红花、牛膝、蒲黄、五灵脂、穿山甲、王不留行、凌霄花、虎杖、卷柏、三七等,行气破滞类的枳实、大黄、芒硝、番泻叶、郁李仁等,辛热燥烈类的干姜、肉桂等,滑利通窍类的冬葵子、瞿麦、木通、漏芦等。
四、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原则
1.儿童使用中成药应注意生理特殊性,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生理特点,选择恰当的药物和用药方法,儿童中成药用药剂量,必须兼顾有效性和安全性。
2.宜优先选用儿童专用药,儿童专用中成药一般情况下说明书都列有与儿童年龄或体重相应的用药剂量,应根据推荐剂量选择相应药量。
3.非儿童专用中成药应结合具体病情,在保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根据儿童年龄与体重选择相应药量。
一般情况3岁以内服1/4成人量,3~5岁的可服1/3成人量,5~10岁的可服1/2成人量,10岁以上与成人量相差不大即可。
4.含有较大的毒副作用成分的中成药,或者含有对小儿有特殊毒副作用成分的中成药,应充分衡量其风险/收益,除没有其它治疗药物或方法而必须使用外,其它情况下不应使用。
5.儿童患者使用中成药的种类不宜多,应尽量采取口服或外用途径给药,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
6.根据治疗效果,应尽量缩短儿童用药疗程,及时减量或停药。
五、中成
药安全性
中成药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大量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中成药的安全性是较高的。
合理使用包括正确的辨证选药、用法用量、使用疗程、禁忌症、合并用药等多方面,其中任何环节有问题都可能引发药物不良事件。
合理用药是中成药应用安全的重要保证。
1.中成药使用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中药自身的药理作用或所含毒性成分引起的不良反应;
(2)特异性体质对某些药物的不耐受、过敏等;
(3)方药证候不符,如辨证不当或适应证把握不准确;
(4)长期或超剂量用药,特别是含有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如朱砂、雄黄、蟾酥、附子、川乌、草乌、北豆根等,过量服用即可中毒;
(5)不适当的中药或中西药的联合应用。
2.中成药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有多种类型,临床可见以消化系统症状、皮肤黏膜系统症状、泌尿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循环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血液系统症状、精神症状或过敏性休克等为主要表现的不良反应,可表现为其中一种或几种症状。
3.临床上预防中成药不良反应,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用药观察及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完善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2)注意药物过敏史。
对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其服药后的反应,如有过敏反应,应及时处理,以防止发生严重后果。
(3)辨证用药,采用合理的剂量和疗程。
尤其是对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孕妇以及原有脏器损害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应注意用药方案。
(4)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中、西药并用时尤其要注意避免因药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5)需长期服药的患者要加强安全性指标的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