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要点

合集下载

动物疫病早期诊断与防治技术

动物疫病早期诊断与防治技术

动物疫病早期诊断与防治技术动物疫病是指在家畜、野生动物等动物中流行的疾病。

其流行范围广泛,病原体迅速扩散,数量多、种类繁多,给畜牧业及野生动物保护带来极大危害。

因此,动物疫病的早期诊断与防治至关重要,下面将介绍一些相关的技术。

一、早期诊断技术1.分子诊断技术分子诊断技术是一种能够快速准确检测出病原体DNA或RNA的技术。

它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高准确性、高通量等优点,可以用于早期诊断,尤其是在早期诊断中,分子诊断技术可以很快地检测出病原体,甚至在动物出现任何症状之前就能诊断出患病情况。

目前,常用的分子诊断技术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时荧光PCR(qPCR)、反转录PCR 等。

2.免疫学诊断技术免疫学诊断技术是指利用机体免疫系统对病原体所产生的抗原或抗体进行诊断的技术。

它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简便易行、成本低等优点,可以用于病原体的快速检测和确诊。

目前,常用的免疫学诊断技术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等。

3.生物学检测技术生物学检测技术是指通过分离、鉴定和培养病原体等手段来诊断动物疫病的技术。

它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对许多疾病可同时检测等优点。

但是,生物学检测技术操作复杂、时间较长、成本较高,并且需要有实验室设置,而且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常用的生物学检测技术包括病原体分离鉴定技术、细胞培养技术、酵母扩增技术等。

二、防治技术1.动物屏障技术2.化学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主要是通过给动物喂药、喷洒药水、注射药剂等手段来控制和治疗动物疫病。

药物的种类很多,可以根据动物疾病变化的特点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但是,由于动物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各不相同,药物的可用性和应用情况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与局限性。

3.疾病监控技术疾病监控技术能够对动物疫病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理患病动物,预警和控制动物疫病的传播。

主要包括动物疫病报告制度、病例报告和资料统计、疾病异常事件报告等手段。

畜牧局疫病防控指导方案

畜牧局疫病防控指导方案

畜牧局疫病防控指导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我的工作台上,一股责任感油然而生。

畜牧局疫病防控,这是一个严肃而重要的任务。

下面,就让我以一位有着十年方案写作经验的大师的身份,为大家详细梳理一下这个方案的要点。

一、疫情监测预警机制1.建立疫情监测网络。

这个网络要覆盖所有养殖场、屠宰场、交易市场等关键环节,确保信息畅通无阻。

2.实时监测。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养殖场的温度、湿度、饲料消耗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启动预警机制。

3.定期抽样检测。

对养殖场的动物进行定期抽样检测,确保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二、防控措施及流程1.隔离病畜。

一旦发现疫情,立即将病畜隔离,避免疫情扩散。

2.消毒杀菌。

对病畜所在区域进行彻底消毒,切断传播途径。

3.疫苗接种。

针对常见疫病,定期为养殖场的动物接种疫苗,提高免疫力。

4.饲养管理。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动物的抗病能力,减少疫病的发生。

5.无害化处理。

对死亡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病原体传播。

三、应急响应机制1.建立应急指挥部。

一旦发生疫情,立即启动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协调各方力量进行防控。

2.制定应急预案。

针对不同疫病,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确保应对措施得力。

3.应急演练。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疫情的能力。

四、宣传培训与科普1.宣传普及。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普及疫病防控知识,提高养殖户的防控意识。

2.培训养殖户。

对养殖户进行定期培训,提高他们的饲养管理水平和疫病防控能力。

3.科普教育。

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对养殖户进行科普教育,让他们了解疫病的危害和防控方法。

五、政策支持与保障1.政策扶持。

加大对养殖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养殖户参加保险,降低疫情风险。

2.资金保障。

确保疫病防控工作所需资金充足,确保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3.法律法规。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违反疫病防控规定的行为进行严惩。

1.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

畜牧、兽医、卫生等部门要形成合力,共同做好疫病防控工作。

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要点

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要点

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要点【仅供学习参考,切勿通篇使用!】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要点2021年,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精神,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强化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实,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

一、工作目标健全完善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预报、综合防控、应急管理体系。

突出抓好重大动物疫病、人畜共患病综合防控工作。

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小反刍兽疫、布鲁氏菌病,实行强制免疫,群体免疫密度常年维持在90%以上,应免畜禽免疫密度要达到100%,免疫抗体合格率全年保持在70%以上。

市对狂犬病实行强制免疫,对猪瘟、新城疫等开展全面免疫。

持续有效开展动物疫病监测,加强动物疫病免疫抗体抽检力度,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确保无重大动物疫病传播流行。

二、重点工作(一)切实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

坚持做好养殖环节的非洲猪瘟疫情排查和监测工作,进一步加强生猪养殖场户防控措施,全面落实门禁、封闭饲养、定期消毒等制度,强化生猪调运监管和落地隔离观察措施落实,严禁餐厨剩余物(泔水)喂猪。

严格落实备案运输车辆检测及生猪屠宰企业清洗消毒、非洲猪瘟自检制度。

做好疫情处置应急准备工作,一旦发现疫情要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及时按规范处置。

(二)全力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小反刍兽疫、布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疫,切实做到应免尽免,不留空档,确保免疫常态化、全覆盖。

对散养动物,采取春秋两季集中免疫与定期补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规模养殖场实施程序化免疫。

落实国家、省、市动物疫病免疫和监测计划要求,开展春、秋季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和消毒灭原工作,群体免疫密度应常年维持在90%以上,应免畜禽免疫密度应达到100%,群体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70%以上。

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工作按照国家防治指导意见执行。

健全完善动物防疫档案记录。

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痕迹化管理,完善动物疫情监测、数据统计上报,做到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有据可查。

养殖场常见动物疫病及防治技术

养殖场常见动物疫病及防治技术

养殖场常见动物疫病及防治技术养殖业是农业中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广泛发展空间的行业之一。

然而,养殖场常常面临动物疫病的困扰,这不仅会导致巨大经济损失,也对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养殖场必须认识到常见的动物疫病,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技术来保护养殖动物的健康。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养殖场动物疫病及其防治技术:1. 猪瘟:- 猪瘟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会导致猪群大面积的死亡。

- 防治技术包括:加强环境卫生管理,确保养殖场的清洁和消毒;加强检疫和隔离措施,确保新引进的猪只不带有病毒;注射疫苗,提高猪只的免疫力;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和报告机制,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

2. 禽流感:- 禽流感是一种由禽类传播的疾病,对家禽养殖业造成了严重威胁。

- 防治技术包括:强化饲养环境管理,增加禽类的饲养密度,提高空气流通性;加强饲养场的卫生条件,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控制禽类的摄食来源,防止食物受到污染;接种疫苗,提高禽类的免疫力;及时隔离病死禽类,防止病情扩散。

3. 犬瘟热:- 犬瘟热是一种狗类高度传染性疾病,病死率极高。

- 防治技术包括:养殖时选择健康的幼犬,并要求犬只有合格的疫苗接种记录;定期进行驱虫和体内外寄生虫的预防和治疗;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和消毒;避免与其他未接种犬只接触;及时发现病症,进行隔离治疗,并咨询兽医的建议。

4. 鱼类疾病:- 养殖鱼类常见的疾病包括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和水质相关的疾病。

- 防治技术包括:保持水质清洁,合理控制水温和氧气含量;避免过度饲养,控制饲料的用量;加强鱼类的营养管理,提高免疫力;定期检查和清洁养殖设备,避免细菌滋生;使用药物或特定的兽药进行治疗,但要遵守使用规范。

5. 兔病毒性出血症:- 兔病毒性出血症是一种致命的疾病,对养殖兔业产生了严重影响。

- 防治技术包括:养殖场的隔离措施要到位,避免病毒的传播;提高兔只的免疫力,注射相应的疫苗;加强养殖环境的消毒,避免细菌滋生;及时发现和处理疑似病例,防止疫情蔓延。

十一种动物疫病免疫技术要点

十一种动物疫病免疫技术要点

十一种动物疫病免疫技术要点1. 引言1.1 介绍动物疫病免疫技术的重要性和意义引言动物疫病免疫技术的重要性和意义在现代畜牧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动物疫病是指对动物群体造成严重危害的一类疾病,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将导致畜禽养殖业的严重损失。

发展和应用科学的疫病免疫技术对于保障畜牧业的生产安全、提高养殖效益、维护社会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疫苗接种技术的完善能够在源头上有效控制动物疫病的传播,减少疫病对畜禽养殖业的影响。

免疫检测技术可以及时准确地监测动物群体的健康状况,为疫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生物安全管理和疫苗管理的规范实施,能够有效防止疫病的输入和扩散。

通过免疫力强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动物自身的抵抗力,减少疫病的发生率。

动物疫病免疫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于确保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畜禽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2. 正文2.1 疫苗接种技术要点疫苗接种技术是预防动物疫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其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疫苗选择:在选择疫苗时,需要考虑病原体的种类和毒力,以及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同时还要根据目标动物的种类和免疫状态来选择适当的疫苗。

2. 接种时间:疫苗的接种时间是非常关键的,需要根据疫苗的特性和目标动物的生理特点来确定最佳的接种时间。

一般来说,接种应在动物处于健康状态下进行。

3. 接种方法:接种方法包括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口服等方式,需要根据疫苗的性质和注射部位来选择合适的接种方法。

需要注意接种技术的熟练程度,以确保疫苗的有效性。

4. 接种剂量:接种剂量的确定需要根据疫苗的稀释倍数和动物的体重来计算,确保每只动物都能获得足够的免疫保护。

5. 接种后观察:动物接种疫苗后需要进行观察,以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向兽医求助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正确的疫苗接种技术能够提高动物免疫力,预防疫病的发生,保障动物健康和生产效益。

2.2 免疫检测技术要点免疫检测技术是动物疫病免疫技术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能够及时有效地检测动物身体内部的免疫情况,为疫情控制和防控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2023年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要点(精选3篇)

2023年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要点(精选3篇)

2023年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要点(精选3篇)
1. 强化疫情监测与报告体系:建立健全动物疫病监测和报告体系,提高疫情监测和上报的效率和准确性。

加强对高发病区的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避免疫病的扩散。

2. 加强疫苗研发和使用:加大对动物疫苗的研发投入,推动疫苗技术的创新和突破,提高疫苗的效果和安全性。

加强疫苗的生产和供应管理,确保疫苗的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

同时,加强对动物疫苗的推广和普及,提高养殖户对疫苗的认识和使用率。

3. 加强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建设:加强对动物疫病防控人员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加强对养殖户和相关从业人员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和动物疫病的预防意识。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和协调,共同开展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形成合力。

这些要点将有助于提高动物疫病的防控能力,保障农业生产的安全稳定,确保动物产品的质量安全,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安全。

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

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
动物疫病对畜牧业和公共卫生的影响
动物疫病对畜牧业和公共卫生带来严重威胁,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疫病防治技术规范的重要性
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是控制疫病发生和传播的关键措施之一,可以提高动物健康水平,减少经济损失。
技术规范主要内容和结构
本规范主要包括动物疫病的监测、诊断、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
防止疫病的进一步传播。
动物疫病的扑灭措施
疫情监测与报告
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动物疫病,并按规定上 报疫情,为采取有效扑灭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封锁与扑杀
对疫源地实施封锁,禁止疫病动物的移动和交易 ,同时对疫病动物进行扑杀,以消除疫情。
消毒与无害化处理
对扑杀的动物及其产品、相关物品进行无害化处 理,彻底消除病原菌的传播隐患。
展望
加强技术研究和应用
进一步深入研究动物疫病的发病机制和传播途径,发现更加有效的防治手段和措施,提高 防治效果。
完善技术规范体系
随着动物疫病形势的变化,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技术规范体系,以适应新的防治需求和挑 战。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 提高我国动物疫病防治的整体水平。
疫病监测与检测
定期进行动物疫病的监测与检测,及时发现疫 病症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扩散。
动物疫病的控制措施
隔离与封锁
01
一旦发现动物疫病,应立即对疫源地进行隔离和封锁,限制疫
病的传播和扩散。
紧急免疫接种
02
针对疫情进行紧急免疫接种,提高动物群体的免疫力,有效控
制疫病的扩散。
消毒与灭菌
03
对动物圈舍、用具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与灭菌,杀灭病原菌,

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

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

隔离:对患病动物进行隔离, 防止疫情扩散
无害化处理:对病死动物进行 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防 止疫情传播
扑杀:对患病动物进行快速、 彻底的扑杀,防止疫情扩散
消毒:对患病动物接触过的场 所、物品进行消毒,防止疫情
传播
监测:对患病动物进行监测, 及时发现疫情并采取措施
疫苗:对健康动物进行疫苗接 种,提高动物免疫力,预防疫
情发生
消毒方法:使用消 毒剂、紫外线、高 温等方法进行消毒
消毒范围:包括 动物、饲料、饮 水、环境等
灭源措施:对病 源进行隔离、销 毁或无害化处理
预防措施:加强饲 养管理,提高动物 免疫力,定期进行 疫苗接种
目的:预防和控制动物疫病 接种对象:易感动物 接种时间:疫病流行期间 接种方法:注射、口服、喷雾等 注意事项:确保疫苗质量、剂量、接种时间等
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 范
汇报人:
目录
动物疫病防治的基 本原则
动物疫病的预防措 施
动物疫病的控制措 施
动物疫病防治的技 术规范
动物疫病防治的保 障措施
动物疫病防治的国 际合作与交流
动物疫病防治的基 本原则
预防为主:通 过疫苗接种、 消毒等措施, 降低动物疫病
的发生率
防治结合:在 疫病发生时, 采取隔离、治 疗等措施,控 制疫病的传播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开展科普活动,普及动物疫病防治 知识
加强培训,提高兽医和养殖人员的 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
动物疫病防治的国 际合作与交流
定期发布疫情通报,包括疫 情分布、发展趋势等信息
建立全球动物疫病信息共享 平台
加强国际间的疫情通报和信 息交流,提高疫情应对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要点
摘要:现如今,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流通速度越来越快,传播动物疫病的媒介也越来越多,病害流行的几率显著增加,在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也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建立严格的防治措施十分必要。

本文现就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要点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要点
一、引言
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关系到公共卫生安全,对提高养殖业生产效益、降低疫病危害以及保证动物产品质量均有重要意义。

因此要坚持“预防为主”的防治原则,改变重治疗轻预防的误区,使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二、三都县动物疫病现状
1.疫病种类多,流行范围广。

近十年来,虽然该县畜牧业的产值平均以10%的速度增长,但是因疫病造成的畜禽死亡率,比西方国家至少高出1倍多,严重制约了现代畜牧产业的发展。

如猪传染性疫病中因呼吸道引起的疾病特别突出,发病率达30%~60%,死亡率达5%~30%。

2.老病再抬头,危害更严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畜禽饲养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养殖经营范围扩大、
畜禽及其产品流通渠道增多,成为疫病流行的客观条件,导致猪瘟、布氏杆菌病、结核病等已经被控制了的疫病又重新抬头,某些疫病呈扩散蔓延之势。

3.滥用药物广,防治效果差。

由于未能充分掌握病毒性病原体的发生与变异规律,部分病毒病在流行过程中被误诊或免疫失败。

同时,在细菌性病害防治中,长期盲目滥用抗菌药和含抗菌药物的饲料添加剂,导致病菌耐药性的普遍产生,防治效果越来越差。

三、动物疫病防治的主要技术措施
1.善用免疫学对动物疫病进行诊断。

在动物的疫病防治中,广泛的运用了免疫学,尤其是在诊断、预防以及治疗传染病方面。

免疫诊断包括血清学诊断和变态反应诊断。

血清学诊断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用已知的抗原鉴定未知的抗体或用已知的抗体鉴定未知的抗原。

最常用的有沉淀反应,凝集反应,补体结合反应,免疫荧光试验和中和反应等。

变态反应诊断是应用已知变态原给动物点眼或注射后看它是否发生特异性变态反应,而诊断疫病。

免疫预防免疫预防是应用免疫学很重要的一个目标,是动物防疫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也是实行计划免疫制度,实施强制免疫的重要内容。

免疫预防包括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人工自动免疫就是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给动物接种有效的生物制品,使其产生对该种微生物的自动免疫,以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人工被动免疫是给动物注射免疫血清。

免疫治疗当动物发生传染病时,给其注射免疫血清,达到治疗传染病的目的。

2.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是激发动物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预防和控制疫病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

免疫接种有多种途径,如注射免疫、点眼与滴鼻免疫、气雾免疫等。

目前最常用的是注射免疫和饮水免疫。

牲畜的免疫注射部位一般为颈部,家禽注射部位多为胸部。

免疫时应观察疫苗的性状,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进行免疫,并观察动物的状态,病弱、产后的动物不宜进行免疫接种,以免造成免疫失败。

3.明确常见的几种疫病主要防疫措施。

(1)猪疫病的防疫措施。

①猪瘟控制区应用经产母猪每6个月用猪瘟冻干苗1头剂接种一次,仔猪30日龄左右用猪瘟冻干苗1头剂接种一次,种公猪每年春,秋用猪瘟冻干苗1头剂接种一次。

②猪瘟非控制区应用经产母猪,种公猪每6个月接种一次,仔猪20、65日龄时各接种一次,每次接种猪瘟冻干苗1头剂。

此外还可根据当地实际,采用哺乳前一次接种。

至于腹腔注射,阴道注入,人工授精接种方法,必须接种后3~4个月再行接种一次。

(2)农户散养鸡新城疫的免疫。

此外,利用新城疫V4苗耐热的特点,农户可在乡镇兽医防疫站购苗,自行给鸡饮水免疫接种,以及每年春秋由乡镇兽医防疫站进行新城疫工系苗肌肉注射免疫接种。

具体免疫接种方案如下:7~10日龄雏鸡,先停水,将新城疫V4苗按每只2羽份,用适量凉开水稀释,让鸡自饮。

饮完后,停水,再将新城疫V4苗按每只2羽份,用适量凉开水稀释,让鸡自饮。

120~125日龄鸡用新城疫工系苗肌肉注射,每只1羽份。

虽然上述新城疫免疫程序不如集约化鸡场的免疫接种
科学,但就目前农户散养鸡来说,其方法实用、有效、可行。

(3)良种肉鸭主要疾病的综合防治。

良种肉鸭生长周期性短,一般在25~30天即可育肥出栏,加之多数是集约化饲养,疫病流行非常快,死亡多,经济损失大,所以对良种肉鸭的疾病防治应有足够认识。

经调查,良种肉鸭的主要疾病有病毒性传染性肝炎,浆膜炎,副伤寒,大肠杆菌病,巴氏杆菌病,鸭瘟等。

根据这些疾病发生时间不同,主要防治技术有以下几项。

(1)消毒技术,育雏室、育成室和所用器具必须做好消毒。

(2)育雏室内的保温技术(冬天应升温至35℃左右)。

(3)副伤寒的防治技术可采用广谱抗生素饮水或注射。

(4)病毒性传染性肝炎的防治技术,7~9日龄时皮下注射抗肝炎高免血清,一般不用肝炎疫苗注射。

(5)浆膜炎的防治技术,肉鸭在10、15、20日龄时用广谱抗菌素
注射,同时,防治巴氏杆菌病和大肠杆菌病。

(6)鸭瘟病的防治技术。

根据鸭瘟多发生于成鸭,一月龄以内的鸭发病少的原则,良种肉鸭的鸭瘟防治,采取发病后立即用鸭瘟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的措施,效果好。

4.消毒。

消毒可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从根源上阻断动物疫病的传播,主要包括:(1)物理消毒法,如机械性清扫、洗刷、通风换气、紫外线和其它射线的辐射、高温灭菌等。

(2)化学消毒法,主要是利用各种化学药品进行消毒,将消毒药按要求稀释后采用喷洒、洗刷、喷雾、熏蒸等方法进行消毒。

(3)生物热消毒法指通过堆积发酵、沉淀池发酵、沼气池发酵等方法,以杀灭粪便、污水、垃圾及垫草中的病原体。

临床上通常各种消毒方法交叉使用,以保证消毒效果。

5.监测。

动物疫病监测是研究动物疫病发生特点和流行规律,了解动物疫情发生发展态势,控制动物疫情传播的有效手段。

动物疫情监测一般采用流行病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监测动物疫病的种类、分布情况及流行特点,分析该病的流行规律和发展趋势,并综合测定动物免疫效果,来判断疫病发生的风险,制定防控措施。

四、结语
总之,动物疫病的形式越来越复杂,县级动物疫病防治员正处于时代变化风尖浪口上,面临的经营压力和困境越来越明显。

因此,各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正确引导县级动物疫病防治员认清时代发展方向,及时的采取防治措施,做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逢淑花,丁兆海,杨富萍.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要点[J].吉林畜牧兽医,2013,34(11):64-64.
[2]李翠香,杨国平.动物疫病的主要防治技术[J].中国畜禽种业,2015(2):34-34.
[3]赵永玉.动物疫病的防治技术[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1):91-91.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