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案例分析方法

合集下载

法律刑法案例分析范文(3篇)

法律刑法案例分析范文(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5年6月,某市某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故意伤害案件。

被告人张某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起诉。

被害人李某与张某系邻居,两人因琐事发生纠纷。

张某持刀将李某刺伤,致李某重伤。

经鉴定,李某的伤情构成重伤二级。

案发后,张某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二、争议焦点1.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2.张某是否具有自首情节?3.对张某的量刑应如何确定?三、案例分析1.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本案中,张某持刀将李某刺伤,致李某重伤,其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

具体分析如下:(1)张某实施了伤害行为。

张某持刀将李某刺伤,侵犯了李某的人身权利。

(2)张某的伤害行为具有故意。

张某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李某受伤,仍然故意实施伤害行为。

(3)李某的伤情构成重伤。

根据鉴定结论,李某的伤情构成重伤二级,符合故意伤害罪的严重后果。

综上所述,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2.张某是否具有自首情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本案中,张某在案发后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符合自首的构成要件。

具体分析如下:(1)张某主动投案。

张某在案发后,没有逃避侦查,而是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

(2)张某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张某在投案后,对自己的犯罪事实进行了如实供述。

综上所述,张某具有自首情节。

3.对张某的量刑应如何确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四条规定,犯罪分子具有自首情节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本案中,张某具有自首情节,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具体分析如下:(1)张某的犯罪情节较重。

张某持刀故意伤害他人,致人重伤,其犯罪情节较重。

(2)张某具有自首情节。

张某在案发后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具有自首情节。

刑法案例分析方法-——柏浪涛

刑法案例分析方法-——柏浪涛

刑法案例分析方法——柏浪涛博主按语:经对比,此版本和14年版本毫无差别(比14年版本的还细),就用以前整理的这个呗。

第一部分方法论一、考查目标刑法案例分析题旨在考查三项内容:1.重点知识板块的掌握程度。

案例分析题首先是一种知识考查,但不是对所有考点的考查,而是对重点知识板块的考查。

常考的知识板块有:(1)总则:①犯罪未完成形态;②共同犯罪;③自首和立功。

(2)分则:①财产犯罪;②人身犯罪;③贪污贿赂犯罪;④金融犯罪。

对上述知识板块应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这是解答案例分析题必要的知识储备。

2.萃取关键事实,找出对应法条的能力。

近几年的案情都比较长,而且复杂。

这就要求考生同时具备快速阅读的能力,快速萃取关键事实的能力,以及快速找出所考法条的能力。

有些考生在这个环节失误的教训是深刻的。

例如,2008年有考生在阅读刑法案例分析题时,开始以为是公司法的试题,读到最后方知是刑法试题,义需重读一遍。

这无疑会浪费时间,并造成心慌。

3.事实与规范的连接能力。

案情是事实,法条是规范。

案例分析本质上就是运用法条来分析案情。

的距离拉近,最后得出结论。

这项能力是法律人的基本职业能力,因此是考试的考查重点。

4.综合联系能力。

案例分析题不可能像单选题一样只考一个考点,而会考查多个考点。

这些考点分散隐藏在案情巾。

这就要求考生具有将众多考点进行综合联系的能力,不能只看一点,不及其余。

例如,考题有时会将犯罪形态与共同犯罪联系起来,将罪数与累犯联系起来,将未成年人犯罪与死刑联系起来,将人身犯罪与财产犯罪联系起来。

5.组织答案的能力。

案例分析题也是一种文字表达题。

特别是近几年有些真题的提问只有一句话:“请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解答这种题,就要求具有文字表达能力和组织答案的能力。

例如,有些考生将案情所涉罪名作为一级框架来组织答案,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二、解答策略虽然案例分析题层出不穷,但是仍有一定的解答规律。

根据多年总结的规律,在解答时可采取以下策略。

法律案例分析刑法(3篇)

法律案例分析刑法(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市某中学发生了一起校园暴力事件。

被告人李某,男,17岁,系该校初二学生。

被害人张某,男,16岁,系该校初二学生。

两人因琐事发生争执,李某持刀将张某刺伤,导致张某重伤。

此案经公安机关侦查,检察机关起诉,法院审理,最终作出判决。

二、案件事实1. 争执起因:李某与张某因在教室里争抢一本书而发生争执。

2. 犯罪过程:争执过程中,李某持刀将张某刺伤。

3. 犯罪后果:张某被送往医院救治,经鉴定为重伤。

三、法律问题本案涉及的法律问题是故意伤害罪的认定与处罚。

四、法律分析1. 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包括:(1)主体:李某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符合犯罪主体要件。

(2)主观方面:李某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身体伤害,仍然故意实施,具有故意伤害的犯罪故意。

(3)客观方面:李某持刀将张某刺伤,侵犯了张某的人身权利。

(4)客体:本案侵犯的是张某的人身权利。

2. 故意伤害罪的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李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且致人重伤,应当依法从重处罚。

(1)量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李某应当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附加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的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较轻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本案中,李某具有自首情节,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五、判决结果法院审理后认为,李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且致人重伤,依法应当从重处罚。

鉴于李某具有自首情节,可以减轻处罚。

最终,法院判决李某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

六、案例分析1. 本案中,李某的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应当被追究刑事责任。

2. 在处罚过程中,法院充分考虑了李某的自首情节,依法从轻处罚,体现了我国刑法的人道主义精神。

法律专业刑法案例分析(3篇)

法律专业刑法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张某,男,28岁,某市某区居民。

因与邻居李某因邻里纠纷产生矛盾,于2021年5月20日傍晚,在张某家中将李某打成重伤,李某经抢救无效于次日死亡。

经鉴定,李某的死亡原因为颅脑损伤。

张某的行为涉嫌故意伤害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二、案例分析(一)犯罪主体根据案情,张某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犯罪主体资格,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张某28岁,属于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符合犯罪主体资格。

(二)犯罪客体张某的行为侵犯了李某的生命权。

生命权是公民最基本的人身权利,是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

张某故意伤害李某,导致李某死亡,严重侵犯了李某的生命权。

(三)犯罪主观方面张某的行为表现为故意。

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在本案中,张某与李某因邻里纠纷产生矛盾,在争执过程中,张某持械将李某打成重伤,并导致李某死亡。

张某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李某受伤甚至死亡,但仍然故意实施,其主观心态为故意。

(四)犯罪客观方面1. 行为方式:张某持械将李某打成重伤,并导致李某死亡。

2. 行为对象:李某,某市某区居民。

3. 行为结果:李某死亡。

4. 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张某的行为与李某的死亡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张某持械将李某打成重伤,是导致李某死亡的直接原因。

三、定性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张某的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

具体分析如下:1. 故意伤害罪的主观方面为故意,张某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李某受伤甚至死亡,但仍然故意实施,其主观心态为故意。

2. 故意伤害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

法律案例分析刑法(3篇)

法律案例分析刑法(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甲与乙系邻居,两人因邻里纠纷产生矛盾。

一日,甲与乙在村口相遇,双方情绪激动,甲对乙进行辱骂,乙忍无可忍,遂拿起路边的一根木棍击打甲的头部。

甲倒地后,乙见状慌忙逃离现场。

甲被路人发现后送往医院,经诊断,甲头部受到严重伤害,构成重伤二级。

乙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公安机关逮捕。

二、案件争议焦点1. 乙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2. 如果乙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其应受到怎样的刑罚?三、案例分析(一)乙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1. 犯罪构成要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犯罪构成要件包括: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

(1)犯罪主体:乙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符合犯罪主体要件。

(2)犯罪主观方面:乙在实施伤害行为时,具有伤害甲的故意,符合犯罪主观方面要件。

(3)犯罪客体:乙的行为侵犯了甲的生命权、健康权,符合犯罪客体要件。

(4)犯罪客观方面:乙实施了用木棍击打甲头部的行为,致使甲头部受到严重伤害,符合犯罪客观方面要件。

综上所述,乙的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其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二)乙应受到怎样的刑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罪的刑罚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考虑到乙在实施伤害行为时,具有伤害甲的故意,但并非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且乙在案发后能够主动投案,认罪态度较好,可以从轻处罚。

综上所述,对于乙的故意伤害罪,建议判处三年至五年有期徒刑。

四、案例分析总结本案中,乙因邻里纠纷与甲发生争执,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用木棍击打甲头部,导致甲头部受到严重伤害。

乙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应受到相应的刑罚。

本案提醒我们在生活中,应学会控制情绪,避免因一时冲动而触犯法律。

刑法案例分析方法

刑法案例分析方法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案情; 韩某,男,50岁,某外国籍,该国驻中国某地领事馆职员(无外交豁免权)。 韩某于2014年3月25日晚与被害人胡某(女,20岁,某公司文员)相识后,以请胡某喝酒为
名,将胡某带至自己宿舍,并向胡某提出发生性关系的要求。在遭到拒绝后,韩某将胡某按压在 床上,扯下自己的领带将胡某的双手捆在床架上,又用毛巾塞住胡某的嘴,随后与胡某发生了性 行为。期间,胡某由于不断反抗以致身体多处受伤(经鉴定属轻微伤)。凌晨2时许,胡某觉得 韩某已经入睡便悄悄挣脱捆手的领带溜出韩某宿舍,不料却碰倒了门口的衣架。响声惊醒了韩某, 韩某随即赶出来将胡某抓住并拖回房间。胡某大声喊叫,韩某便死死掐住胡某的脖子,直至胡某 不再动弹为止。当韩某将胡某的尸体运出领事馆准备抛弃时被巡警发现抓获。
第一题: 【案情】 王某,男,48 岁,某医院职工。 王某得知其妻刘某有了婚外情后即怀恨在心,欲致其于死地。2012 年 12 月 19 日,王 某用从李某处购买的炸药、雷管等物品制作了一个定时爆炸装置。12 月 22 日上午,王某 将爆炸装置定好时间后谎称要去登山游玩,带着刘某一起爬上了一座游人云集的山头。玩 到中午 12 点 20 分左右,王某将用报纸包好放在塑料袋中伪装成午餐的爆炸装置交给刘某 拿着,然后以上厕所为名离开刘某。12 点 30 分许,该定时爆炸装置发生爆炸,刘某当场 被炸身亡,刘某周围的游人一死三伤。王某被抓获后主动交代,他在 2006 年 2 月曾经偷过 同事吴某的一部手机(价值 1600 余元),经查属实。 【问题】 对王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罚(处理原则)?为什么?
请分析并说明理由:张某的行为构成何罪?应当如何处理(只答处理原则)?
(1)张某的行罪,是指违背妇女意志,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使妇女处于不 能抗拒、不敢抗拒或者不知抗拒的状态下,与妇女发生性交的行为。

经典法律犯罪案例分析(3篇)

经典法律犯罪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张某某,男,30岁,无业,住某市某区。

2018年,张某某通过网络社交平台结识了一名叫李某某的女子。

李某某告诉张某某,她是一位富有的单身女性,愿意与张某某交往。

在交往过程中,李某某向张某某透露自己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拥有多家公司。

为了赢得李某某的信任,张某某虚构了自己也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拥有多家企业,并编造了一系列虚假的商业项目。

二、案件经过1. 初识阶段张某某通过虚构自己的身份和财富,获得了李某某的信任。

随后,张某某以各种理由向李某某借钱,共计人民币10万元。

李某某认为张某某是一个有潜力的人,便同意了他的借款请求。

2. 诈骗阶段张某某借到钱后,并未按照承诺将钱用于投资,而是将其挥霍一空。

为了继续骗取李某某的钱财,张某某编造了一系列虚假的商业项目,声称只要投资这些项目,就能获得高额回报。

在李某某的多次追问下,张某某以各种理由推脱,但始终没有还清借款。

3. 案发阶段2019年,李某某在朋友的提醒下,开始怀疑张某某的真实身份。

经过调查,李某某发现张某某编造的商业项目均为虚假信息。

于是,李某某向公安机关报案。

三、案件处理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立即对张某某展开调查。

经过调查取证,公安机关认定张某某涉嫌诈骗罪。

2019年12月,公安机关将张某某抓获归案。

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张某某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

法院认为,张某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骗取他人财物,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之规定,法院判处张某某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

四、案例分析1. 案例特点本案是一起典型的网络诈骗案件,具有以下特点:(1)犯罪手段隐蔽:张某某通过网络社交平台与被害人结识,虚构身份和财富,使被害人对其产生信任。

(2)犯罪成本低:网络诈骗无需投入大量资金,只需一台电脑和互联网即可实施。

(3)犯罪对象广泛:网络诈骗不受地域限制,受害者遍布全国各地。

2. 案例启示本案给我们的启示如下:(1)提高警惕,防范网络诈骗:在网络上结识朋友时,要核实对方的真实身份,切勿轻信他人虚构的财富和身份。

刑法的案例分析

刑法的案例分析

案例二:关于共同犯罪的认定
案例分析
共同犯罪的定义
案例二:关于共同犯罪的认定
案例二:关于共同犯罪的认定
共同犯罪的定义: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 犯罪 在本案中的应用:在本案中,张某和王某共同实施 了抢劫行为,且事先有明确的商议和分工。他们的 行为属于共同犯罪
案例二:关于共同犯罪的认定
主犯与从犯的区分
感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XXXX
XXXXX
主犯与从犯的区分:在共同 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为" 主犯",起次要作用的为"从 犯"
在本案中的应用:在本案中 ,张某和王某都起到了主要 作用,因此他们都是主犯。 应根据他们在共同犯罪中所 起的作用进行量刑
案例二:关于共同犯罪的认定
结论
根据案情,张某和王某的行为属于共同犯罪,且都是主犯。他们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但考虑到他们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应分别量刑
过失犯罪
案例一:关于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区分
过失犯罪的定义: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 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 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的犯罪
在本案中的应用:在本案中,李某应当注意到红灯 并减速,但他疏忽了,导致事故发生。因此,他的 行为可以被视为过失犯罪
案例一:关于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区分
在本案中的应用:在本案中,孙某已 经着手实施盗窃行为,但由于被保安 人员及时发现并制止,未能完成犯罪 。因此,他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
案例四:关于犯罪未遂与犯罪既遂的区分
犯罪既遂 犯罪既遂的定义:犯罪既遂是指犯罪人的行为完整地实现了刑法分则条文所规定的全 部犯罪构成的事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 1. A因为暴揍B并造成其脑震荡,可能构成了刑法第234条的故意伤 害罪 2. A因为夜间潜入B的房子,可能构成了刑法第245条的非法侵入住 宅罪
1. A因为暴揍B并造成其脑震荡,可能构成 了刑法第234条的故意伤害罪
A. 构成要件符合性 a. 客观的构成要件 i)行为主体 ii)伤害行为 iii)伤害结果 iv)行为对象 v)伤害行为与伤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与客观归责 b. 主观的构成要件:伤害故意 B. 违法性 C. 罪责
• 量刑层面:主犯还是从犯?
单独分析法和共同分析法
(1)单独分析法:存在明显的正犯与共犯区分的情况下 原则:实行犯优先于组织犯、教唆犯、帮助犯、胁从犯
(2)共同分析法:没有明显的正犯与共犯区分的情况 (共同实行犯)
单独分析法
案例:A教唆B到故宫盗窃价值100万的清代 挂钟一座。 1. B因为实施了盗窃故宫挂钟的行为,可能
三、如何处理案件事实
• 处理事实的基本原则 • a. 以給定的案件事实为准 • b. 不要假定或者更改案件事实 • c. 存疑时有利于被告
处理事实的基本方法:根据行为人所实施 的行为
案情:A对邻居B经常呼朋唤友、山吃海喝的吵闹行为非常 不满,于是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潜入B的房子,将 熟睡中的B暴揍一顿,把B打成脑震荡。
刑法案例分析方法
引言
• 法律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学术型v. 应用型 • 判例研究与案例分析的区别 • 我们需要怎样的案例分析方法?
一、案例分析的基本原理
• 刑事法官的三项任务:第一,查明事实;第二, 定罪;第三,量刑。 • Engisch:目光在规范与生活事实之间往返游移— —具体的生活事实要朝构成要件或法律概念的方 向抽象化,构成要件或法律概念则要朝案例事实 的方向具体化。 • 任务:审查行为人以何种行为可能符合了哪个构 成要件或者构成了哪个犯罪
犯罪中止
一、构成要件符合性 (一)客观的构成要件 1. 中止的时间性 2. 中止的彻底性 3. 中止的有效性 (二)主观的构成要件:中止的自动性 二、违法性 三、罪责
过失犯
预先审查:法律是否有明文规定? 一、构成要件符合性 1.行为 2.结果 3.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与客观归责 4.行为主体与行为客体 5.主观的构成要件要件(轻率与疏忽) 二、违法性 1.正当防卫 2.紧急避险 3.推定的同意 三、罪责 1.个人的结果预见可能性与结果避免可能性(违反主观的注意义务) 2.责任年龄与责任能力 3.不法意识与禁止错误 4.期待可能性
构成了刑法第264条和刑法第26条的盗窃 罪的实行犯 2. A因为实施了教唆B盗窃故宫挂钟的行为, 可能构成了刑法第264条和刑法第29条的 盗窃罪的教唆犯。
共同分析法 案例:A和B共同实施抢劫行人C的犯罪, 其中A负责用暴力制服C,而B则负责从C 手腕上拿走其价值不菲的卡帝尔手表。 问题:A和B因为实施了抢劫C的行为,可 能构成了刑法第263条和刑法第25条的抢 劫罪的共同犯罪。
具体框架
• 故意既遂作为犯 • 未完成罪 • 不作为犯 • 过失犯 • 共同犯罪
故意既遂的作为犯
• A. 构成要件符合性 a.客观构成要件:实行行为、行为主体、行为客体、结果、
因果关系与客观归责、客观附随情状 b.主观构成要件:故意与目的 c. 混合构成要件:罪量 • B. 违法性 • C. 罪责
事实: 1. A暴揍B并造成其脑震荡 2. A夜间潜入B的房子
四、寻找刑法规范
• 尽量穷尽可能的刑法罪名 • 刑法分则与刑法总则的结合
五、选择审查框架
• 基本框架:三阶层犯罪论体系 • A. 构成要件符合性(客观构成要件与主观构 成要件) • B. 违法性(正当防卫、紧急避险。。。) • C. 罪责(责任年龄、责任能力、禁止错误、 期待可能性?)
共同实行犯
1. 共同实行犯的构成要件符合性 (1)客观构成要件 (2)主观构成要件 2. 违法性 3. 罪责
组织犯
1. 构成要件符合性(组织行为与组织故意) 2. 违法性 3. 罪责
教唆犯
1. 构成要件符合性 a. 教唆行为 b. 教唆对象 c. 教唆故意 2. 违法性 3. 罪责
帮助犯
1. 构成要件符合性 a. 帮助行为 b. 帮助故意 2. 违法性 3. 罪责
不作为犯
一、构成要件符合性 (一)客观构成要件 1. 构成要件结果发生 2. 不实施所期待的行为 3. 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与客观归责 4. 实施所期待之行为的事实可能性 5. 保证人地位 6. 作为与不作为的等价性 (二)主观构成要件 1. 故意 2. 过失 二、违法性 三、罪责
共同犯罪
• 定罪层面:是否构成共同犯罪?犯罪参与形态如何? • A. 是否构成共同犯罪? • B. 犯罪参与形态如何?(实行犯、组织犯、教唆 犯、帮助犯)
案例:A与B不合,于是将B价值7000元的iphone 7 手机从二教3楼扔到楼下,手机被摔的稀巴烂。
问题:A将B的手机摔坏的行为是否构成刑法第375 条规定的故意毁坏财物罪?
二、案例分析的基本流程
• 1. 处理案件事实 • 2. 寻找刑法规范 • 3. 选择审查框架 • 4. 拟定审查清单 • 5. 开展涵摄分析
审查顺序
• 基本原则:时间顺序 • 补充原则 a. 重罪优先于轻罪 b. 故意犯罪优先于过失犯罪 c. 既遂犯罪优先于未遂犯罪 d. 作为犯罪优先于不作为犯罪 e. 正犯优先于共犯
六、拟定审查清单
案例:A对邻居B经常呼朋唤友、山吃海喝的吵闹行为非常不满, 于是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潜入B的房子,将熟睡中的 • 犯罪未遂 • 犯罪中止
犯罪预备
一、构成要件符合性 (一)客观的构成要件 1.行为人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 2.行为人未能着手实行犯罪 3.未能着手实行犯罪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 (二)主观的构成要件:为了实现犯罪 二、违法性 三、罪责
犯罪未遂
预先审查:构成要件尚未完全实现 一、构成要件符合性 (一)客观的构成要件 1.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2.犯罪未得逞 3.犯罪未得逞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 (二)主观的构成要件:为了实现犯罪 二、违法性 三、罪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