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教案(20210712102011)

牛顿第三定律【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①知道力的作用是互相的,理解作使劲和反作使劲的特色;②理解掌握作使劲和反作使劲老是相等,并能用它解说生活中的相关问题;③能划分“一对均衡力”和“一对作使劲、反作使劲”;④培育察看、剖析、概括、总结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经过学生操作实验,培育学生独立思虑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②经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剖析物理现象,可培育学生剖析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③经过鼓舞学生着手、勇敢怀疑、勇于研究,可提升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想习惯。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①联合相关作使劲和反作使劲的生活实例,培育学生独立思虑、脚踏实地、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感觉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②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研究的意识。
【教课要点、难点、疑点】1.在初中学习阶段,学生对一对力的认识常常只逗留在力的大小和方向上,关于力的作用点常常不可以惹起足够的重视,如何划分一对力是作使劲和反作使劲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应惹起足够的重视。
作使劲和反作使劲老是大小相等,对“老是”的理解。
2.作使劲和反作使劲的关系与均衡力的关系有同样之处,也有不一样之处,学生经常把这两种力混杂。
关于这两种力的作用成效学生常常比较难以划分,要经过对问题的剖析解决学生脑筋中不正确的认识。
【教课方法】实验法(演示实验,师生互动实验,学生疏组实验),议论法,类比法。
【教课仪器】PPT文件;演示用大弹簧秤、小弹簧秤各一对;带发条的小车,薄木板各一个,四个同样的短玻璃管;带有条形磁铁的小车两个;分组实验用的弹簧秤每桌一对;力学传感器组件及计算机协助设施等。
【教课过程】课牛顿第三定律题①知道力的作用是互相的,理解作使劲和反作使劲的特色;②理解掌握作使劲和反作使劲老是相等,并能用它解说生活知识中的相关问题;③能划分“一对均衡力”和“一对作使劲、反作使劲”;④培育察看、剖析、概括、总结能力。
能力①经过学生操作实验,培育学生独立思虑问题的能力和实验教能力;学②经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剖析物理现象,可培育学生剖析解决目实质问题的能力;标③经过鼓舞学生着手、勇敢怀疑、勇于研究,可提升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想习惯。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精选3篇)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精选3篇)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精选3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1说教材:《牛顿第三定律》是司南版必修1第六章“力与运动”第3节的内容。
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主要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内容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
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2.牛顿第三定律;3.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本节讲述研究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力作用的相互性。
结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能用该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3.能区分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过程与方法学习研究物理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本节的重点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牛顿第三定律;教学的难点是: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区别。
说教法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学生对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
教师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
并利用实物或作图法进行分析,进一步的区别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总结并结合多媒体手段。
牛顿第三定律 说课稿 教案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3.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体验物理世界普遍存在的对称美。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用它分析实际问题。
2.区分平衡力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教学难点区分平衡力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前面学习力的概念时,我们就一起讨论过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A对B作用的同时B 对A也有作用。
正所谓“孤掌难鸣”,两只手才能拍响,请大家都拍拍手体会一下物体间的作用是不是相互的?如何能看出来两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二、进行新课(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学生谈体会:两只手都拍红了,拍疼了。
所以两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日常生活中有太多的实例可以证明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例如坐在椅子上推桌子,也会感到桌子在推我们,我们的身体要后仰;一只船上的人用手推另一只船,两只船将开始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等。
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我们把物体之间的一对相互作用力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教师提问:AB之间有相互作用,A对B有作用力的同时B对A也有作用力,请问哪一个力是作用力?哪一个是反作用力?牢记:相互作用的一对力,任选其中一个称为作用力,则另一个称为反作用力。
演示实验如图4-5-2所示。
在两辆小车上各固定一根条形磁铁,当磁铁的同名磁极靠近时,放手小车两车被推开;当异名磁极接近时,两辆小车被吸拢。
图4-5-2带领学生观看视频文件。
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来研究?(二)牛顿第三定律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中心发言人:吴建平一、教材分析:《牛顿第三定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五节。
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从课程整体而言,它是动力学的基础。
牛顿第三定律作为其中的一个独立定律,应用极其广泛,要全面认识物体间的运动规律,必须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加之本定律可设计为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得出,更具有智力价值和思想教育价值。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中学物理和高中物理第三章的学习,对力的概念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知道了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且在生活中也有一定的经验积累,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较好的理论基础。
同时通过前面的几次探究实验,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通过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这也为本节课的探究式教学提供了较好的能力基础。
但对于学习习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习惯,主要以被动接受学习为主,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的功能及新课标的要求,并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教学经验,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能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并能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体会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能将物理知识原理运用于生产、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4、教学重、难点为实现教学目标,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的重、难点如下:重点: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四、教法与学法:⑴教师的教法:根据教学的本质就是活动的原则,本课采用的教法为实验法、探索法、类比法。
我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兴趣,把教学引导到心理层面。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4篇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4篇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牛顿第三定律”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Ⅰ第四章第五节的内容。
同学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牛顿第肯定律和第二定律。
这两个定律描述了一个物体受力与运动的关系,而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相互作用物体之间力的关系。
在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中,经常把受力状况繁复的物体其部分受力转换到与之相互作用的物体上进行讨论。
牛顿第三定律除了能更好地分析解决之前所学过的力、运动,力和运动的关系外,在肯定范围内,它与物体系的动量守恒定律也是亲密相联系的。
依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并掌控牛顿第三定律”。
部分同学学完牛顿第三定律后,仍旧处在记忆的层次。
当实际解决问题时往往会忽视牛顿第三定律。
因此我确定本节的的难点为对定律中“总是”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中学阶段,同学已经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有了定性的了解但对其认识又是片面的,也学习过二力平衡;并且在课本的第三章学习了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几个详细的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三、目标分析依据新课程标准,我设计如下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两个物体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相对的;〔2〕掌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值、反向、共线、异物、同时、同性质”的关系;〔3〕掌控牛顿第三定律,能用定律分析说明相关详细实例;〔4〕通过运用定律分析生活现象,培育同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测演示试验和设计试验,经受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关系的探究过程,学习物理学讨论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并且尝试运用所学定律说明生活现象。
情感、立场与价值观经过本节课的教学,同学体味到物理学中的对称美;通过演示试验和同学自主设计试验,培育同学的探究意识;同学在与同学争论、合作中,表达自己见解的同时又培育了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法和学法演示试验法、讲授教学法、练习法、试验法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创设情景:一个小磁铁掉进装满水的塑料盆里,用什么方法可以不遇到水而把小磁铁捞起来?同学积极思索,引出课题。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精华】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三篇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篇1本课程选用的是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和物理课程教学要求编写的规划教材,该教材兼顾了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实验技能内容,真正达到了"必须为、够用为度";内容科学性、系统性较强,有循序渐进浅显易懂的特点,是学生和教师可用之书。
一、学生方面教学对象是初中毕业的中差生,学习基础、课堂纪律较差,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标不明,年龄小自我约束能力差。
针对这帮学生教师必须有和蔼耐心的教学态度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重点牛顿第三运动定律三、教学难点牛顿第三运动定律的应用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二平衡力的区别四、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边教边实验、引导、讨论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作用,提高学习兴趣。
每两个学生发两个相同的弹簧秤,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做实验,一起分析实验结果,推理总结实验结论。
五、教学过程1、复习牛顿第一和第二运动定律(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研究物体惯性问题,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研究物体加速度问题);2、引入牛顿第三运动定律(物体间相互作用问题用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来研究);3、以实例引入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人提水桶时,人对水桶有作用力,使水桶提起来了;同时水桶也对人有反作用力,使人感觉累);4、引导学生和老师一起做实验,把两个弹簧挂起来对拉,观察读数、讨论分析结果,推理总结结论――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5、为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应用牛顿第三定律,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必须讲清和强调学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它们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实验验证和理论论证,它们的关系是:(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产生于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
(4)、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成对出现,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说课流程图一、教材分析:本节《牛顿第三定律》选自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五节。
本章牛顿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是经典力学的基础,更是整个高中物理学习所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
其中,牛顿第一、二定律的研究对象多是单个的受力物体,它们只能解决一个物体、一个系统的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则揭示了自然界物体之间普遍存在的联系性和相互性,就像一座桥梁,把一个物体受到的力与其它物体受到的力联系起来,独立的反映了力学规律的另一侧面,是对牛顿第一、二定律有效的补充,拓宽了我们解题的视野。
同时,牛顿第三定律与前面第三章学习的力紧密相关,是在其基础上对相互作用力的更深入的探究,也是我们以后研究碰撞问题、学习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的基础。
可见,牛顿第三定律,承前而启后,地位非常重要。
并且在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方面牛顿第三定律应用极其广泛,学习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高考考纲中,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是Ⅱ级要求。
牛顿第二定律是考察的重点,而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中得到完美的体现,与斜面、轻绳、轻杆、轻弹簧、圆周运动等内容综合的题目紧密相连。
二、学情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学生对相互作用力并不陌生,他们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并且,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有了定性地学习,也知道相互作用和一对平衡力是不同的,但是,他们对这一知识的了解,基本上处于记忆的层面,缺乏深入的理解和灵活的应用。
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的学习,来弥补认知的不足。
从能力角度分析,高一年级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观察思考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他们主动性较强,学习热情高,有参与意识,利于本节的实验探究教学。
三、设计理念:本节课以学案为前导,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开展探究式教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地使用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取由定性到定量,逐步深入、分层探究的设计思路,教师通过引导、实验、提问的形式,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同时又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科学态度。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3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五篇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篇1一、说设计思想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动因是冲突,没有冲突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
同时,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探究学习的地位。
基于以上两点,本课设计有两条主线,一是以思维冲突为主线,设计多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现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产生强烈的求知期望;二是以探究性实验活动解决本节课的难点,利用弹簧测力计实验来探究。
使学生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深刻直观的认识。
二、说教材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重点)②理解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难点)③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难点)④培养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学生实验,直观了解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方向等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②通过问题引发“思维冲突”,激起学生学习兴趣;③让学生独立总结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区别与联系,让总结规律形成一种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结合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感受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②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三、说教学过程1、探究性实验:用两个标准弹簧秤对拉,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方向关系。
独立或分组总结得出结论: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2、提出问题,引发矛盾冲突A、为什么“挨打了却不能还手”,打架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脸打别人的脚。
推理:“鸡蛋碰石头”B、“拔河比赛”推理:“马拉车和车拉马”3、探究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关系4、课堂例题强化训练1.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则()A.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与物体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B.物体的重力和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C.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就是物体的重力,这两个力是同一种性质的力D.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2、关于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马拉车不动,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小于车拉马的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物理组邓华
教学设计思路:
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是整个高中物理学习所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是整个力学的核心。
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自然界物体之间的联系性和相互性,是我们以后学习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的基础,所以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尤为重要。
本节教学是在学生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展开的,在教学中抓住学生潜意识中的问题,利用实验探究逐层深入解决。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利用该定律解释有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要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探究、通过思考归纳总结,明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并能够用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对力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对常见的三种性质力重力、弹力和摩擦力有一定的认识,能对物体进行基本的受力分析,也知道两个物体间存在相互作用力,为本课的学习做好了知识方面的准备。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本课的学习做好了能力方面的准备。
学生具有一定的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思想,为本课的学习做好了思想意识上的准备。
学生对两个物体间相互作用力的关系不是很了解,更没有系统的概念,尤其对变速运动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大的认识被生活经验掩盖了,所以,突破学生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大的认识是关键。
教学重点: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共存、等大的理解和应用;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不能抵消观点的认识。
教学难点:在实际生活情境中体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大的规律。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会在具体问题中确定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3)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能用它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生活中相互作用的现象,思考归纳力的相互作用的规律;
(2)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力的相互作用的大小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经历实验观察、讨论探究等学习活动,激发探索的兴趣,培养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2)学生通过知识在实际生活的应用,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溯本求源的意识。
教学方法:实验法、归纳法,思维探究为主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强化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共存的认识,强化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性质相同、方向相反的认识
课前发给每位同学一只气球,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利用你手中的气球可以做什么”?尝试各种方式方法实践你的设想,并且利用所学习的科学知识加以解释。
看谁的设计最有创意。
这节课交流一下,利用手中的气球可以做什么呢?
给学生时间一个一个说清楚。
对每一种设想,教师都强调说清谁是作用力?谁是反作用力?它们的方向如何?是什么性质的力。
在学生的潜意识里,并不关注反作用力的存在,也有学生不会分析反作用力。
设计这些交流的意图是强化学生对反作用力存在的认识,深化学生对作用与反作用共存的认识、方向相反及性质相同的认识。
【体验探究1、2】、示范画示意图、学生画示意图,设计意图还是在强化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关系中性质与方向的认识。
通过交流分享,同学间互相取长补短。
第二环节:学生体验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的关系
【体验探究3】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验认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等大的。
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对变速运动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大的认识又模糊了。
如果问学生马为什么能拉车向前跑,学生的回答往往是马的拉力大;拔河、掰腕子谁会赢?学生的回答是谁劲大谁赢,但拉力比什么力大?劲比什么大却分不清楚。
通过【体验探究4】引导学生走出误区。
磁铁拉钩码的实验,意图是使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一个物体的状态如何改变,取决于它的受力,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
用弹簧秤拉绑有弹簧秤的木块的实验,意图是使学生体会并认可:无论物体是静止、匀速还是变速运动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的。
作用力和作用力可以同时变化,在变化过程中保持大小相等。
这些工作都是为了让学生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最后能够清楚的掌握,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又可引发出一些学生的另一个问题,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能否抵消。
从概念上讲“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说明两个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不能抵消;从力的作用效果上讲,每个力各自产生自己的作用效果,互不抵消。
第三环节:总结比较
【交流分享3、4、5】设计意图是希望通过比较学生能更好的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涵
总之,本节课力图从学生潜在的问题入手,通过体验探究、学生交流分享,归纳总结自己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并在每个环节的问题中加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