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三定律_作用力与反作用力_说课稿
牛顿第三定律讲稿

牛顿第三定律同学们好,请看一下这张图,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女孩在拉绳子,你们猜一下,谁收到的力大一点呢?呵呵,你们错了,他们受到的力是相等的,为什么呢?同学们可以通过学习今天这节课的内容就知道这个秘密了。
今天要讲的内容是《牛顿第三定律》(黑板正中央上方写上《牛顿第三定律》)同学们在初中学过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只要谈到力,就一定存在着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我们再看一下生活中的其他例子,当你拉弹簧的同时你也会受到弹簧对你的作用力,那弹簧的这个力是从哪儿来的呢?这里老师就引进新的内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黑板左上方写上《一: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当你作用在别的物体的同时别的物体也会反作用于你,这就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老是再举一下其他例子,你在冰上面当你推另一个人时你也会往后滑,这说明你收到了另一个人的饭作用力,同样在湖上面当你推另一艘船,你的船同时往后滑。
这些都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现在同学们呢想一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哪个先产生?看一下这张图片,足球受到运动员头部的力改变方向,这时运动员也受到足球的反作用力感觉到疼痛,这是一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当足球碰运动员之前运动员有没有感觉到疼啊?没有是吧,只有足球碰了运动员头部以后运动员头部才感觉痛,这说明什么呢?对的,两个力是同事产生的。
现在看一下这一对力的大小。
我们先做一下实验,你们手上有一个弹簧测力器,你们按照这四步做一下实验,先同桌的弹簧不动,你们拉同桌的弹簧,分别读出数据,数据时什么样的?是相等的吧,再做一下另一个,你们不拉弹簧你们的同桌啦弹簧,分别读出数据,还是一样吧。
现在你们同时匀速拉,分别读出数据,是一样的吧,你们再加速拉,读出数据,还是一样吧。
从这么多实验可以看出什么?对的,这一对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吧。
你们再想一想,你们压桌子的时候,手给桌面的压力的反作用力是什么?对的,是支持力,那这压力和支持力是什么性质的力啊?对,都是弹力,像这个一样,这里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性质的力。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汇编六篇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汇编六篇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篇1本课程选用的是依据高职高专人才培育目标和物理课程教学要求编写的规划教材,该教材兼顾了理论学问、实践学问和试验技能内容,真正到达了"必需为、够用为度";内容科学性、系统性较强,有循序渐进浅显易懂的特点,是同学和老师可用之书。
一、同学方面教学对象是学校毕业的中差生,学习基础、课堂纪律较差,学习爱好不高,学习目标不明,年龄小自我约束力量差。
针对这帮同学老师必需有和气耐烦的教学看法和敏捷多样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重点牛顿第三运动定律三、教学难点牛顿第三运动定律的应用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二平衡力的区分四、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纳边教边试验、引导、商量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同学自主学习作用,提高学习爱好。
每两个同学发两个相同的弹簧秤,老师引导同学一起做试验,一起分析试验结果,推理总牢固验结论。
五、教学过程1、复习牛顿第一和其次运动定律〔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讨论物体惯性问题,牛顿其次运动定律讨论物体加速度问题〕;2、引入牛顿第三运动定律〔物体间互相作用问题用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来讨论〕;3、以实例引入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人提水桶时,人对水桶有作用力,使水桶提起来了;同时水桶也对人有反作用力,使人感觉累〕;4、引导同学和老师一起做试验,把两个弹簧挂起来对拉,观看读数、商量分析结果,推理总结结论——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5、为使同学能正确理解和应用牛顿第三定律,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必需讲清和强调同学应留意以下几个方面:〔一〕、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物体间的互相作用力,它们有着亲密的关系,通过试验验证和理论论证,它们的关系是:〔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产生于互相作用的两个物体上。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互相作用的物体上。
〔4〕、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成对消失,同时存在,同时消逝。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4篇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4篇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牛顿第三定律”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Ⅰ第四章第五节的内容。
同学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牛顿第肯定律和第二定律。
这两个定律描述了一个物体受力与运动的关系,而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相互作用物体之间力的关系。
在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中,经常把受力状况繁复的物体其部分受力转换到与之相互作用的物体上进行讨论。
牛顿第三定律除了能更好地分析解决之前所学过的力、运动,力和运动的关系外,在肯定范围内,它与物体系的动量守恒定律也是亲密相联系的。
依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并掌控牛顿第三定律”。
部分同学学完牛顿第三定律后,仍旧处在记忆的层次。
当实际解决问题时往往会忽视牛顿第三定律。
因此我确定本节的的难点为对定律中“总是”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中学阶段,同学已经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有了定性的了解但对其认识又是片面的,也学习过二力平衡;并且在课本的第三章学习了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几个详细的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三、目标分析依据新课程标准,我设计如下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两个物体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相对的;〔2〕掌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值、反向、共线、异物、同时、同性质”的关系;〔3〕掌控牛顿第三定律,能用定律分析说明相关详细实例;〔4〕通过运用定律分析生活现象,培育同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测演示试验和设计试验,经受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关系的探究过程,学习物理学讨论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并且尝试运用所学定律说明生活现象。
情感、立场与价值观经过本节课的教学,同学体味到物理学中的对称美;通过演示试验和同学自主设计试验,培育同学的探究意识;同学在与同学争论、合作中,表达自己见解的同时又培育了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法和学法演示试验法、讲授教学法、练习法、试验法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创设情景:一个小磁铁掉进装满水的塑料盆里,用什么方法可以不遇到水而把小磁铁捞起来?同学积极思索,引出课题。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2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牛顿第三定律”是高中物理教材第一册(必修)的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第四节的内容。
牛顿运动三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的研究理论的基础。
牛顿运动三定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两个定律是对单个物体而言的,但要全面认识物体的运动规律,必须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含义,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能区分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
(2)、通过定量实验,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解定律并能分析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的精神,善于总结并应用物理知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确切含义难点:区分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之间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对力的相互性有一定的认识,但是有意识的去感知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有所欠缺,老师要注意引导和培养学生从定性到定量的总结规律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实验法(演示实验,师生互动实验),讨论法,类比法。
六、教学仪器多媒体课件,大量程弹簧秤,小车,薄木板,圆铅笔;圆珠笔芯,水,摄像头。
七、主要的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6分钟)从生活实例引入:1、演示实验——“以卵击石”。
(强调除了生鸡蛋破以外,更应注意观察石块后退的现象)。
学生观察实验体会:碰撞发生时,鸡蛋受力的同时也给石头一个力,力是相互的。
2、亲身体验:学生们坐在凳子上,两脚悬空,用力推桌子。
——(问)感觉如何?如何解释?引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定义:新课讲授用实验探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基本特点。
、演示实验一:把薄木板放在并排的圆铅笔上,然后把玩具小车上紧发条,并轻轻放在木板上,问:当手离开小车时发生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演示实验二:圆珠笔芯拔去笔头,放在平静的水面上,观察到油墨向前喷出,笔芯后退。
物理教学教案-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通过学生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估教学效果
评估学生是否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评估学生能否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评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是否能够灵活运用牛顿第三定律 评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感谢您的耐心观看
汇报人:XX
案例2:划船运动
案例3:滑雪运动
案例4:拔河比赛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牛顿第三定律的意义和价 值
重点内容:牛顿第三定律的定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及其性质、牛顿第三定律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意义和价值:牛顿第三定律是物理学中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揭示了物体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是理解和掌握力学知 识的重要基础;同时,它在实际应用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
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生活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现象
走路时,给地面一个向后的作用力,地面给人一个向前的反作用力,使人前进。 划船时,桨对水向后施力,水对桨向前施力,使船前进。 球类运动中,如篮球、足球等,球被踢出时,脚对球施力,球对脚产生反作用力,使球飞出。 车辆行驶时,发动机产生的力使车轮与地面产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使车前进。
实验法
实验步骤:悬挂弹簧测力计,用手 拉测力计使小车在平面上前进,记 录测力计的读数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说课流程图一、教材分析:本节《牛顿第三定律》选自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五节。
本章牛顿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是经典力学的基础,更是整个高中物理学习所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
其中,牛顿第一、二定律的研究对象多是单个的受力物体,它们只能解决一个物体、一个系统的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则揭示了自然界物体之间普遍存在的联系性和相互性,就像一座桥梁,把一个物体受到的力与其它物体受到的力联系起来,独立的反映了力学规律的另一侧面,是对牛顿第一、二定律有效的补充,拓宽了我们解题的视野。
同时,牛顿第三定律与前面第三章学习的力紧密相关,是在其基础上对相互作用力的更深入的探究,也是我们以后研究碰撞问题、学习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的基础。
可见,牛顿第三定律,承前而启后,地位非常重要。
并且在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方面牛顿第三定律应用极其广泛,学习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高考考纲中,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是Ⅱ级要求。
牛顿第二定律是考察的重点,而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中得到完美的体现,与斜面、轻绳、轻杆、轻弹簧、圆周运动等内容综合的题目紧密相连。
二、学情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学生对相互作用力并不陌生,他们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并且,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有了定性地学习,也知道相互作用和一对平衡力是不同的,但是,他们对这一知识的了解,基本上处于记忆的层面,缺乏深入的理解和灵活的应用。
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的学习,来弥补认知的不足。
从能力角度分析,高一年级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观察思考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他们主动性较强,学习热情高,有参与意识,利于本节的实验探究教学。
三、设计理念:本节课以学案为前导,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开展探究式教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地使用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取由定性到定量,逐步深入、分层探究的设计思路,教师通过引导、实验、提问的形式,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同时又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科学态度。
物理《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物理《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物理《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1一、说教材《牛顿第三定律》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五节。
牛顿第三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把物体受到的力与其他物体受到的力联系起来的桥梁,因此它是对牛顿第一、二定律最有效的补充,有了它就会把受力分析的对象从一个物体扩展到多个物体,拓宽了分析思路和解题范围。
本节课除了能更好地分析解决之前所学过的力、运动,力和运动的关系外,它对后面碰撞问题的研究更是功不可没,在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中,还常把受力情况复杂的物体的受力转换到与之相互作用的物体上进行研究。
二、说学情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对物体的相互作用问题有了定性的了解,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知识铺垫。
进入高中后,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分析和归纳、具体和抽象的思维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解决和问题进行反省的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思维能力的准备。
高中生在知觉和观察事物时比以前更、更深刻。
他们能发现事物的一些主要细节和本质方面,其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概括性都比初中有了很大提高,其思维具有高度的抽象概括性,喜欢怀疑、争论。
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1.认识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2.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并用它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学会受力分析,区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平衡力。
1.通过观察三个演示实验,总结实验背后蕴藏的物理知识,找出共同点,得出物理规律。
2.通过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分析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会分类简化的问题分析法。
3.通过自主设计实验验证,养成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1.通过列举和分析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生活实例,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2.通过自主探究,感受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和意义,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及其应用,学会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实际问题。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四篇

In the end, what you believe can become what you believe.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四篇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篇1说教材:《牛顿第三定律》是司南版必修1第六章“力与运动”第3节的内容。
是__的重点内容之一;__主要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__内容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__的教学尤其重要。
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2.牛顿第三定律;3.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本节讲述研究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力作用的相互性。
结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能用该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3.能区分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过程与方法学习研究物理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本节的重点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牛顿第三定律;教学的难点是: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区别。
说教法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学生对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
教师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
并利用实物或作图法进行分析,进一步的区别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总结并结合多媒体手段。
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说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位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我选用的教材是粤教版教材,面向对象是高一的学生。
下面我将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与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设计和板书设计来浅谈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首先是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选自粤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一第三章第六节内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现在让我们看一下本节课在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的三个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也是整个力学的核心内容。
牛顿第一、二定律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的受力物体,只能解决一个物体的受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而自然界中的物体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牛顿第三定律”,是把一个物体受到的力与其它物体受到的力联系起来的桥梁,它独立的反映了力学规律的另一侧面。
牛顿第三定律除了能更好地分析解决之前所学过的力、运动,力和运动的关系外,它对后面碰撞问题的研究更是功不可没,在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中,还常把受力情况复杂的物体的受力转换到与之相互作用的物体上进行研究。
因此它是对牛顿第一、二定律最有效的补充,有了它就会把受力分析的对象从一物体扩大到多个物体,拓宽了力学的解题范围。
接下来是学情分析:
首先从知识层面说,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有了定性的了解,也知道相互作用和一对平衡力是不同的,即一对平衡力是指同一物体所受的两个力相互平衡,而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但是他们的这一认识只可能是定性地了解,基本上处在记忆的层次,他们体会不到明确提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一问题的重要价值。
要实现对牛顿第三定律的深入理解,还需要从力的性质、作用的同时性等进一步认识,并进行定量探究。
从能力方面分析,作为高一的学生,经过了初中三年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对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对在日常生活中常接触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一个认识,尽管这个认识不一定正确。
他们的好奇心强,有较强的参与意识。
但在学习习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习惯,主要以被动接受学习为主。
因此,在教学中要以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物理情景”,
引发学生“思维冲突”,设法采用各种实验,让学生深入理解规律来完善已有知识,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基于以上的教材与学情分析,我们制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与目标。
首先根据课标要求,我认为正确认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即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及一对平衡力的区别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基于以上的教学重难点,我们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心理特征出发,从以下三个维度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首先在知识与技能上,要使学生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且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一性质的力。
能够掌握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能够区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及一对平衡力的区别。
在过程与方法上,我们首先通过图片及现场感受让学生们意识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我们生活中常碰到的一对力,让他们体会到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
通过知识回顾及对现象的总结,得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及方向相反的性质。
通过演示实验及视频,引导学生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进行探究。
最后由老师在讲台上用力传感器对拉来验证,得出作用力及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
由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提出“拔河时既然两力等大、反向、异号,不是平衡了吗,为何还有输赢”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及一对平衡力的区别。
接下来分析如何在拔河比赛中取胜及火箭升空问题让学生体会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常见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物理概念,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紧密相连,激发学生的物理兴趣。
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探究的科学态度,感受物理的研究方法,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以上教育目标,我们设计了以下教法与学法。
通过现场感受及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通过从学生的潜概念出发,引起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探究两力的大小关系,深刻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通过提问法引导学生归纳对比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及平衡力
与一对平衡力的区别。
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知道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
接下来是教学过程设计,我将分四个部分讲解这次的课,首先是新课引入,新课教学,应用与小结,反馈与评价。
首先是新课引入部分。
通过让学生观察剥鸡蛋壳时鸡蛋敲桌子壳破,感受拍手,及观察两同学二人拉力赛引入本节课的讨论对象,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通过演示小车在板上滑行,模型飞机起飞等加深学生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概念的认识。
接下来是新课教学部分。
为了突出重点,我们通过回顾学生们初中学过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引导学生从以上三个方面思考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什么关系。
通过拔河比赛和小车运动等现象,学生们基本可以总结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及方向相反的性质,但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还停留在日常生活中的定性认识。
由学生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不一的潜概念出发,设置一个同学站在滑板上的拔河比赛,加以在光滑冰面上两小车互推的视频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进行探究。
最后由老师在讲台上用力传感器对拉来验证,得出作用力及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
至此,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总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得出牛顿第三定律的完整表达。
为了突破难点,我将从由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提出“拔河时既然两力等大、反向、异号,不是平衡了吗,为何还有输赢”这一问题,混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及一对平衡力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及一对平衡力的区别。
通过列表分析对比,得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及一对平衡力的区别,使知识更为清晰。
接下来通过分析在拔河比赛中如何取胜,火箭升空及喷灌装置为何能旋转的问题让学生体会牛顿第三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至此时,新课教学部分已经结束。
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检验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及是否有知识点遗漏,以便以后查漏补缺及做进一步的提高。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
最后,这是我们这节课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