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3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4《外国诗两首》导学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4《外国诗两首》导学案新人教版
四、板书设计
一、导 课,
一、文本导入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诗歌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区别。今天 我们要学习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感受外国作家笔下大自然的美好,从中倾听生命的歌吟。二、指导自学 新
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
三、指导合作探究;
【示例提示】“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 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蝈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 听。
2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么理解的?
【点拨明确】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 自然的诗歌,借以表达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3《蝈蝈与蛐蛐》中哪些句子点明了主旨?诗中是怎样体现这一主旨?
【点拨明确】“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从内容上来说,夏天,鸟儿不叫了,就出现了蝈蝈的“乐音”;冬天,夜晚寂寞了,就出现了蛐蛐的“歌儿”。春秋两季本来就是百鸟千虫欢唱的季节,由此体现了诗歌的主旨。从语言上来说蝈蝈——蛐蛐——蝈蝈,浑然一体,回环往复,主题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4相关知识
田园诗是诗歌的一种 。歌咏农村景物或农民、牧人、渔夫的生活,格调恬静悠然,如东晋陶渊明的一些诗歌被称为“田园诗”的代表作。其形成主要是因为诗人不满现实而又无力抗争,从而退居乡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流露出不愿同流合污、隐逸避世的思想情绪。作品以歌唱宁静悠闲的田园生活、满足于现状为特点。
三、互动 探究

小学语文《外国诗两首》导学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师版)

小学语文《外国诗两首》导学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师版)

《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姓名班级小组编号评价3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拟人)(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

(比喻拟人)(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拟人)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自主积累:大声朗读诗歌积累优美诗句写在摘停留;歇息(多指鸟类)。

(2)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非常静,没有一点声音。

【展示课导学】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掌握“栖息”“微漾”等重点词语,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2、通过合作探究,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语句,品味诗的语言;理解诗的主题。

3、以极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做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能从大自然中体会美好,领悟人生的真谛。

【自研自探导学】1、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提示:从修辞角度去分析。

(设计意图: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赏析:“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进一步营造了夜静谧、美丽的氛围。

2《蝈蝈与蛐蛐》哪些句子点明了主旨?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样理解的?(设计意图:让学生认真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全诗的主旨。

)“日清过关”巩固提升三级达标训练题书写等级_________我的分数_________基础题1、填空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和冬日“”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

2、阅读《夜》,回答文后问题。

(1).你认为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2).“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中“轻轻地”去掉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不好。

因为“夜来临,四下一片静”,静得连溪水也不好意思大声流淌,只能“轻轻地”,突出了夜的静谧,如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题目:请结合《外国诗两首》的内容,分析两首诗中的情感表达。
解答:通过分析两首诗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外国诗两首》中的两首诗都表达了深厚的情感。例如,《夜莺》中,诗人通过描绘夜莺的歌声,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而《秋日》则通过对秋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两首诗都通过具体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传达了诗人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三、课堂讲解(15分钟)
1. 对比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
2. 解读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品味诗歌美感。
3. 结合课本注释,深入剖析诗歌的语言魅力。
四、互动讨论(5分钟)
1. 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两首诗的某一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2. 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并点评。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两首诗的主要特点。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由于外国诗与中国古代诗歌在表达方式、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学生可能在理解外国诗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方面遇到困难。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在诗歌鉴赏过程中,难以把握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对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有待提高。在课堂讨论中,也可能存在部分学生表达不自信、沟通能力较弱等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 在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和互动讨论中,培养了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 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创作进行比较,增强了跨文化沟通意识和能力。
- 在诗歌朗诵和赏析活动中,提高了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学生对诗歌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例题5:
题目:请分析《外国诗两首》中的诗歌语言。
解答:《外国诗两首》中的诗歌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例如,《夜莺》中的语言充满了音乐性和节奏感,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使得诗歌语言更加生动有趣。而《秋日》则运用了自由诗的语言,诗行长短不一,语言流畅自然,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两首诗的语言都与其主题和情感相契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9年级语文第1单元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9年级语文第1单元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3.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一、导语: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

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

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

二、导学1.了解作者: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

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

诗人继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诗人的传统,把热爱祖国和歌颂自由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其风格沉郁中有刚劲,手法上既能出色地运用浪漫主义,又擅长现实主义的描写。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

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2.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诗意。

[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

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3.学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并思考: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外国诗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外国诗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

第4课《外国诗两首》学案教师寄语:读诗使人聪慧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基础知识1、读准下列加线字的音虔()信颤()抖镶嵌()深邃()晨曦()河畔()瞰()望黝()黑2、《祖国》一诗的作者_______(国别)诗人________(姓名);《黑人谈河流》一诗的作者是美国黑人文艺运动的领袖__________(姓名),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理解探究:①怎样理解“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一句的内涵和作用。

②诗人描绘了俄罗斯的河山风景和俄罗斯人民的生活,这些内容在诗中起何作用③诗人主要采用了什么方式来抒发感情的?④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何特色?合作释疑:①“我认识河流”在诗中有什么深刻含义?②诗中排比句的内涵是什么?③“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④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有何特点?课内精读阅读《黑人谈河流》,完成练习。

我了解河流: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晨曦中我在幼发底河沐浴。

在刚果河畔我盖了一间茅舍,河水潺潺催我入眠。

我瞰望尼罗河,在河畔建造了金字塔。

当林肯去新奥尔良时,我听到密西西比河的歌声,我瞧见它那浑浊的胸膛在夕阳下闪耀金光。

我了解河流:古老的黝黑的河流。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1)依次写出诗歌中出现的下列河流,分别位于哪个大洲。

刚果河()幼发拉底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2)中华文明发祥地所在的大河是(3)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4)“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这句诗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在诗歌中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拓展迁移阅读席慕容《成熟》,回答问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4、外国诗两首【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2.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3.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重点难点】1、反复诵读,领悟田园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2、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运用视频介绍预习案【知识链接】★【链接材料】——济慈、叶赛宁介绍: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

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

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

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

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

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

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

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

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

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叶赛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预习自学】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栖息()草茸茸()欢嚷()喧响()凝成()2.根据拼音写汉字。

树lí( ) yōu( )暗沉jì()昏yùn( )3.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2)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3)一旦唱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4.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

(沉醉:比喻沉醉于某种状态中程度很深)B.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沉寂:比喻十分寂静,这里是动词,指夜莺的歌声全部停止了)C.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3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3人教版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一、预习案(一)预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品味文中清新、优美的语言。

3、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二)预习要点1、预习重点生词并做好标记。

2、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三)达标练习1、济慈,___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__。

叶赛宁,________(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_______的景色。

2、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

()(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3、《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答:4、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

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答:5、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答:6、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答:二、探究案7、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答:8、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答:9、《夜》中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答:【精读精练】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夜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10、你认为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中“轻轻地”去掉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设想1.一课时2.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3.教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

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体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方法1.诵读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3.比较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

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

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1.作者简介:济慈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从小父母双亡成为孤儿,由外祖母抚养,生活贫困,但他热爱生活,喜爱文学。

他把对生活对大自然的感情用优美动听的文字写成许多著名的诗篇。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

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

可惜不幸的是他25岁就与世长辞。

临终前给自己留下墓志铭写的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2.教师感情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3.诗歌是用来想象的: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诵读:想象可以帮助我们将抽象的文字变幻成具体可感,美妙有趣的生活画面。

请大家边读边想象诗人描写那些美景?假设你置身其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整体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一、预习案(一)预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品味文中清新、优美的语言。

3、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二)预习要点1、预习重点生词并做好标记。

2、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三)达标练习1、济慈,___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__。

叶赛宁,________(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_______的景色。

2、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

()(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3、《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答:4、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

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答:5、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答:6、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答:二、探究案7、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答:8、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答:9、《夜》中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答:【精读精练】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夜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10、你认为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中“轻轻地”去掉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这首诗主要运用拟人化手法,请你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读了这首诗,你还能联想到哪些诗或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题阅读】阅读下列两首中国诗歌,完成后面的练习。

天空于坚天空永远流着从这个世纪到那个世纪从这个国家到那个国家在鹰和闪电的上面在神的上面天空日夜流着没有岸没有帆也没有波浪星星和萤火虫晓雪远天的星星有时只像萤火虫那样但它毕竟仍然是星星近处的萤火虫有时会像星星那样引人注目但它终归只是萤火虫14、读过《天空》之后,你能试着用一个词概括一下自己对“天空”的感受吗?答:15、“诗者,思也”,你认为《天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考?答:16、《星星和萤火虫》采用对比手法,通过“远—近”、“星星—萤火虫”的对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答:17、比较《天空》和《星星和萤火虫》两首诗,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试写一段赏析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

(解说:设计“自读思考”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巩固课内掌握的读诗品诗的方法;进一步扩大阅读视野;学会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品读赏析。

【拓展提升】学诗,首先就需要多读,只有在读中才能真切感受到诗的音韵美、节奏美、意象美。

作为自读课文,其与精读课文相比,教师重点分析的内容可以少些,重要的是拓展学生对此单元学习内容的认识,打开学诗、读诗的思路。

因而,此篇课文的重点放在比较读诗上,包括两首诗情感的对比,看大自然的多面性;包括描述同一种大自然现象──夜,却也有不同写法;包括译诗不同风格的对比;包括英文原版诗歌与译诗的对比等等,增加对诗多样表现手法的认识,是这篇课文的特色之一。

在这一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说,不管说得怎么样,只要学生有所体会,就能不同程度达到要求。

《蝈蝈与蛐蛐》原文The Grasshopper and the CricketJohn KeatsThe poetry of earth is never dead.When all the birds are faint with the hot sunAnd hide in cooling trees, a voice will runFrom hedge to hedge about the new mown meadThat is the Grasshopper’s. He takes the leadIn summer luxury; he has never doneWith his delights, for when tired out with funHe rests at ease beneath some pleasant weed.The poetry of earth is ceasing never.On a lone winter evening, when the frostHas wrought a silence, from the stove there shrillsThe cricket’s song, in warmth increasing ever,And seems to one in drowsiness half lost,T he grasshopper’s among some grassy hills.参考答案1、英《诗歌》俄罗斯农/乡村大自然2、(1)拟人(2)比喻、拟人(3)拟人3、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咏。

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4、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

“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蛔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

最后,在诗人的联想中,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5、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

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

6、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

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

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

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

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7、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蛔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

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

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8、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

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9、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

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10、恬静、欣喜。

11、不好。

因为“夜来临,四下一片静”,静得连溪水也不好意思大声流淌,只能“轻轻地”,突出了夜的静谧,如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12、把夜莺、秧鸡、溪水、明月、大自然等当做人来写,赋予它们以人的动作、情感,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更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夜的诗情画意,使这首诗更富有感染力。

13、示例:郭沫若的《静夜》。

14、永恒、深邃、神秘、博大、宏大、肃穆、庄严、包容……均可。

15、诗人仰望天空,沉浸在对天空的敬畏之中,对时空永恒、天地肃穆庄严产生深深的景仰之情。

(只要言之成理即可)16、表达了诗人宁愿做永恒的星辰,不愿当渺小萤火虫的人生态度。

17、(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