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介素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白细胞介素32研究进展

白细胞介素32研究进展

白细胞介素32的演究进展邢森1082810117摘要:白细胞介素32(IL-32)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炎症性细胞因子。

IL-32蛋白存在6种剪接变异体。

IL-32在自身免疫方面起重要作用,并可诱导T细胞凋亡;可通过刺激淋巴细胞、上皮细胞或是体外重组获得IL-32;并且ID32可通过多条途径进行信号转导。

几年来研究发现,IL-32参与多种疾病过程,其中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克罗恩氏病、牛皮癣、类风湿关节炎和Wegener肉芽肿病等疾病。

本文综述了IL-32 的来源,结合蛋白及核酸结构,信号转导及协同作用,重点介绍了IL-32 的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制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

关键词:IL-32;生物学功能;作用机制;疾病人IL-32 最初被称为自然杀伤细胞转录物。

2005 年1 月的Immunity 杂志报道了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和韩国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中心克隆IL-32 的论文。

Soo-Hyun Kim等人利用生物芯片技术研究IL-18诱导高表达基因,从中发现一个高表达的细胞因子样基因,并命名为白细胞介素32(interleukin 32),简称IL-32,Soo-Hyun Kim 等人的工作证明IL-32 为炎症性的细胞因子。

近两年来进一步研究表明,IL-32在炎症和发热方面有重要作用。

IL-32能够诱导免疫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并且参与细胞凋亡等过程,在机体免疫方面起重要作用。

但目前关于IL32的具体生物学功能及其具体作用机制还不是很清楚,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

一IL-32的生物学特性1 IL-32基因与蛋白目前研究发现,IL-32蛋白存在6种剪接变异体:IL一32α,IL-32β、IL-32γ、IL-32δ、IL-32ε和IL-32ζ。

IL一32α,IL-32β和IL-32δ是从NK细胞分离的3种新型变异体,它们的N一末端都不具有典型的疏水信号肽。

IL-32γ与1992年Dahl等从NK细胞中克隆NK4等同,其信号肽为35aa,成熟蛋白为147aa,有1个tyr硫酸酯化部位,3个N一豆蔻酰化部位,2个PKC 磷酸化部位,3个潜在的酪蛋白激酶II磷酸化部位和细胞黏附序列RGD。

白细胞介素-6定量方法研究进展

白细胞介素-6定量方法研究进展

I n s p e c t i o n/检验检测白细胞介素-6定量方法研究进展燕茹,林婧(南京市计量监督检测院,江苏南京210049)摘要:细胞介素-6 (IL-6)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在机体病理和生理活动中发挥着多种作用。

因此需要高 准确度测定丨L-6的水平。

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IL-6不同定量方法的研究进展,包括酶联免疫法、免疫 放射法、电化学免疫法,讨论了 IL-6不同定量方法的特点,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6;检测方法1弓丨言白介素6 (Interleukin-6, IL-6)是一种炎症因 子,由212个氨基酸组成的糖蛋白,健康人体内一般 小于7 pg/m L,当机体受到细菌感染时,含量急剧升 高,其含量与感染程度呈正相关。

IL-6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 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检测IL-6有助于 评价糖尿病、心血管病、炎症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

患者IL-6的连续监测,有助于评估炎症反应的严重 程度,脓毒症及其预后情况;日本指南推荐将IL-6 用于脓毒症辅助诊断,IL-6可以作为脓毒症的早期 预警指标。

研究发现,2019-n C o V感染的患者血清中IL-6 等炎症细胞因子显著升高。

患者血清中IL-6的含量 有助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分型及预测疾病严重 程度和患者预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法(试 行第七版)》将外周血炎症因子IL-6进行性上升作 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危重型临床预警指标。

IL-6作为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疗效监控和预后判断的诊断指标。

IL-6的准确测定 具有重要意义。

为准确地测定血清中IL-6的含量,提高检测结果准确性,本文对IL-6的定量方法进行 综述。

2丨L-6定量检测方法根据IL-6的检测原理及方法的不同,对IL-6的 检测分为:免疫学方法、生物学检测方法。

2.1免疫学方法免疫分析方法的原理为利用特定抗体与抗原发生 的特异性识别和结合,对待测抗体或者抗原进行分析 测定的方法。

白细胞介素的发展史

白细胞介素的发展史

白细胞介素的发展史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简称IL)是一类细胞因子,起着调节免疫反应、细胞信号传导等多种重要功能。

它们在人体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您介绍白细胞介素的发展史,从最早的发现到如今的应用。

一、IL-1的发现与研究20世纪70年代,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了白细胞介素,其中最早被命名的是IL-1。

IL-1系列的细胞因子具有调节细胞信号传导和促进细胞增殖的功能。

此后,研究人员发现IL-1还能够诱导发热、促进炎症反应等。

这项研究为后续的白细胞介素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白细胞介素的分类与命名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陆续发现了许多新的白细胞介素。

根据它们的功能和结构差异,白细胞介素被分为不同的类型,并进行了编号。

例如,IL-2被鉴定为一种可以刺激T细胞增殖的介素,而IL-4则被认为具有调节免疫应答的功能。

三、白细胞介素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白细胞介素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逐渐展开。

IL-2被应用于癌症治疗中,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此外,IL-1受体拮抗剂(IL-1RA)被用来治疗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其可以抑制IL-1的活性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四、白细胞介素的研究进展和前景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对白细胞介素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最新的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与肿瘤免疫治疗、抗病毒治疗等领域密切相关。

科学家们正在探索新的白细胞介素类型,并研发相应的治疗策略。

这些研究有望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手段。

总结起来,白细胞介素的发展史见证了人们对免疫系统的不断探索和理解。

白细胞介素的研究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免疫反应的认识,而且为治疗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白细胞介素的应用将为人类健康事业带来更多的突破和创新。

白细胞介素33(IL-33)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白细胞介素33(IL-33)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Chin J Cell M ol Immunol)2020,36( 11)1049•综述• 文章编号:1007 -8738(2020)11 -1049 -06白细胞介素33(IL-33)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韦雪妮,黄吉'张越,陈国梅(苏州大学附属太仓医院药剂科,江苏太仓215400)[摘要]白细胞介素33(IL-33)在调节胃氧化性萎缩及胃癌增生、化生和进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胃癌患者血清及组织 IL-33的表达水平与肿瘤侵袭深度、生长转移及TNM分期相关。

IL-33参与胃癌多个信号通路,一方面,直接调节1型辅助T (T h l)细胞型免疫反应,引起有效地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反应。

另一方面,通过其受体肿瘤发生抑制物2(S T2)参与 Th2细胞型免疫反应。

还可与肥大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相互作用影响肿瘤微环境。

我们对IL-33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发 展的关系、相关信号通路及治疗三个方面进行总结,阐明IL-33在胃癌中的促癌或抑癌的双重职能作用,以期为胃癌的临床诊 断、预后判断、临床用药和药物治疗耙点等领域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33(IL-33);胃癌;肿瘤微环境;细胞因子;综述[中图分类号]R735.2, G353.ll [文献标志码]A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胃癌的检测 及治疗等领域都得到了扩宽,胃癌的发病率有所下 降,然而,据调查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中国胃癌 发病率仍排在前列,此外,中国胃癌患者的无病生存 率和总生存期比欧洲和美国要低得多〜。

因此,研 究中国胃癌患者的发病机制和影响因素是迫切需要的。

胃癌可以受到遗传和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长 期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超过20%的人类癌症事件与 慢性炎症有关。

慢性炎症通过持续激活特定环境中 的免疫细胞,导致遗传和表观遗传异常,最终使得正 常细胞转变为癌细胞。

肿瘤微环境及炎症反应与肿 瘤的关系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白细胞介素21及其免疫调节研究进展

白细胞介素21及其免疫调节研究进展
收 稿 日期 : 0 1 1 一 2 2 1 - 1O
基 金 项 目 : 家 自然 科 学 基金 项 目(0 7 12 ; 士 学 位授 权 点 基金 项 目(o 2 0 0 0 0 2 ) 国 3925)博 N . 0 8 5 40 3 作者简 介: 陈 敏 ( 90 1 8 一) 男 , 徽 固镇 人 , 师 , 士 生研 究 生 , 要从 事 动 物 组 织 与 胚 胎 学研 究 。 *通 讯 作 者 , 安 讲 博 主
Jk a 3和 S a5的 激 活 ; 在 人 的 NKT 细 胞 系 ,L 2 tt 而 I一1
C T 细 胞 所 产 生 的 I 一 1可 能 与 其 他 的细胞 因 D4 L2 子协 同作 用 , 一步 加强 细胞免 疫应 答强 度 。 进
3 2 I 一1对 B细 胞 的调 节 . L 2
致, 随后 P ri — v k等利用 活 化 的人 C T细 ars No a h D3
enbo 分析 表 明 I 一1 r lt L 2 R主 要分 布 于 淋 巴组 织 , 包
括 脾 、 腺 、 巴结 和外 周血 液淋 巴细胞 。流式 细胞 胸 淋
胞构 建 c DNA文 库 , 转染 至幼 仓 鼠 肾细胞 , 过激 并 通
然 I 一 1 由淋 巴细胞 产生 , I 一1 分 布于 免疫 L2 仅 但 I2R 细胞 和非 免疫 细 胞 , 示 I 一1具 有 广 泛 的 生 物 学 提 L2
功能 。近几年 的研 究 表 明 I 一1对 免疫 细胞 的 发 ] L2 育 和功能 发挥 起到 重要 的调节作 用 。
人 I 一 1D L 2 c NA 编码 含 1 2个氨 基 酸残 基 的前体 肽 , 6 成熟 的人 I 一 1 一个 包 含 1 1 氨 基 酸 残基 的多 L2 是 3 个

白细胞介素22的特征及功能研究进展

白细胞介素22的特征及功能研究进展

白细胞介素(IL-22)作为一个重要的免疫细胞因子,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首先,IL-22是唯一已知的由免疫细胞分泌而主要作用于非免疫性内皮细胞的细胞因子,IL-22是通过与其同源性受体(IL-22R )结合发挥效应,其受体是由存在于各种组织细胞膜中的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中的IL-10R2和IL-22R1亚基组成的异二聚体[1]。

其次,与其他细胞因子不同的是,IL-22信号通路是单向信号流,因为其来源于免疫细胞但靶向目标却是非造血细胞。

另外,IL-22的功能是可变的并且依赖于许多特定的条件,包括其部位位置、存在形式、相关细胞因子、浓度以及多价螯合剂等因素[2]。

本文总结了IL-22的来源和目标、其释放的潜在诱因以及表达的调节,同时总结了IL-22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对不同的组织环境的影响。

1IL-22的生物学特征1.1IL-22的结构特征IL-22是由Dumoutier 等在处理IL-9的小鼠淋巴瘤细胞中发现[3],它被认为是一个与IL-10细胞因子家族相关的T 细胞诱导因子,最初被命名为T 细胞诱导因子相关的IL-10(IL-TIF )。

IL-22蛋白由179个氨基酸组成,其与小鼠和人类的IL-10家族细胞因子有超过20%的同源性。

人类和小鼠的IL-22蛋白之间有79%的同源性,并且它们的基因都位于与γ干扰素(INF-γ)及IL-26相同的染色体12q15上[4]。

人类的分泌型IL-22由146个氨基酸组成,其通过单体结合的形式激活其同源受体,不同于IL-10家族其他成员以二聚体结合的经典方式。

而IL-22能够形成较高价的聚合物,如二聚体和四聚体[2,5],这些形式并不发挥功能,只是一种非主动存储形式。

尽管IL-22与其他的IL-10家族细胞因子共享一种受体亚基和相同的信号级联,但IL-22的功能和多效级联效应仍存在巨大的差异。

1.2IL-22的膜结合受体IL-22R 是由IL-22R1和IL-10R2组成的异二聚体复合物,其由胞外、跨膜和细胞内信号传导三个区域构成[6]。

白介2研究进展(2)

白介2研究进展(2)

白细胞介素- 2 的研究进展白细胞介素-2 (interleukin-2 ,IL-2 )是T 淋巴细胞所产生的一类重要的淋巴因子,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不仅可以促进T 、B 淋巴细胞、NK 细胞、单核细胞的分裂增殖,还可以促进其它细胞因子如干扰素等的分泌,增强抗原提呈作用,是调节机体免疫的重要细胞因子,在抗肿瘤、抗毒素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也具有重要用自白细胞介素-2 发现以来,许多学者对其展开研究,对白细胞介素-2 的结构、分泌、调节、种属特异性、生物学活性、受体等方面有了较深的认识,本文就白细胞介素-2 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IL-2 的发现及命名●当时分别称之为“ 淋巴细胞丝裂原因子” ( lymphocyte mitogenicfactor )、“ 致母细胞性因子” ( blastogenic factor )、“ T 细胞激活因子” ( T cell activating factor )。

1976 年, Morgan等发现,将 T 细胞上世纪60 年代,一些学者发现多种来源于植物的外源凝集素(lectin )可在体外刺激淋巴细胞转化及增殖。

这些外源凝集素如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 ,PHA ),刀豆蛋白A (Concanavalin A ,Con A )对淋巴细胞起着有丝分裂原的作用。

在丝裂原刺激的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具有可溶性丝裂原因子1◆丝裂原( PHA )刺激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上清加入体外培养的人白血病细胞或骨髓细胞之后,该上清可导致上述细胞的体外增殖,作者当时将种上清称为“ 条件培养基” (condition medium ,CM )。

表型分析及功能测定均证实,CM 诱导生长的细胞为正常T 细胞群体。

Gills 和Smith3等利用ConA 刺激的大鼠及小鼠CM 先后在体外建立了小鼠细胞毒性T 细胞(Cytotoxic TLymphocyte ,CTL )和辅助性T 细胞(helpT cell ,Th )克隆。

白细胞介素的生物学作用研究

白细胞介素的生物学作用研究

白细胞介素的生物学作用研究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是一类分泌性蛋白质,能够在免疫系统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这些蛋白质在细胞间传递信号,促进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沟通,参与调节炎症反应、免疫应答和细胞增殖等生物学过程。

白细胞介素的研究对于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和疾病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白细胞介素分子研究的早期,主要是针对它们在免疫细胞间的作用及其产生的调控机制展开的。

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能够增强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促进免疫细胞增殖和分化,并调节免疫应答的过程。

其中,IL-1和IL-2作为最早发现的两种白细胞介素,对于免疫的激活和维持具有重要的作用。

以IL-1为例,它由多种细胞产生,如巨噬细胞、T细胞和上皮细胞等,并能够与目标细胞表面的IL-1受体结合,从而激活多种下游信号通路。

IL-1能够诱导炎症反应,增加血管通透性和局部渗出,引起炎症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浸润,从而促进免疫应答的发生。

此外,IL-1还可以诱导几种细胞因子产生,如肿瘤坏死因子(TNF)和IL-6等,进一步放大炎症反应的程度。

另一方面,白细胞介素在调节免疫细胞增殖和分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以IL-2为代表的细胞因子家族,包括IL-4、IL-6和IL-12等,在T细胞和B细胞的活化和增殖中起到关键作用。

IL-2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与T细胞表面的IL-2受体结合,激活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增加免疫应答的效应细胞的数量。

另外,IL-2还能够促进T细胞的存活,并增强其对抗病原体的能力。

除了以上介绍的IL-1和IL-2,白细胞介素家族中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成员,如IL-4、IL-6、IL-8、IL-12等,它们都在免疫系统中发挥关键的生物学作用。

IL-4主要由TH2细胞分泌,对B细胞的活化和分化有重要影响,促进抗体的产生。

此外,IL-4还能够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平衡。

IL-6在炎症反应中起到重要作用,能够增强炎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并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侵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细胞介素的研究进展
引言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s, ILs)是一类重要的细胞因子,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着
关键作用。

近年来,随着对免疫调节机制研究的深入,白细胞介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逐渐为人们所了解。

本文将就目前关于白细胞介素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白细胞介素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1. 白细胞介素的定义与发现
自从20世纪70年代初次提出IL-1这个概念以来,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存在多种能够在机体免疫应答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分子,这些分子被统称为白细胞介素。

通过进一步实验和观察,科学家们陆续发现了多种不同类型的白细胞介素,并且归类整理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分类体系。

2. 白细胞介素的分类体系
根据其功能和受体特异性,白细胞介素可分为许多亚型。

常见的分类方法包括
根据分泌细胞来源、化学结构和功能区分。

以源自巨噬细胞的白介素-1 (IL-1) 为例,它作为一个早期炎症介质,参与免疫应答的启动和调控;另一方面,我们还有从淋巴细胞中发现的白介素-2 (IL-2),以及其他如IL-4、IL-6等等。

二、白细胞介素的生物学功能
1. 免疫应答激活
白细胞介素作为空间和时间上的重要调控因子,能够引导和激活机体免疫应答。

例如,在感染后,巨噬细胞通过释放IL-1起到早期信号传递和激活免疫系统的作用;而淋巴细胞分泌的白介素将对T细胞增殖、B细胞抗体产生以及调节T辅助亚群活性起到重要作用。

2. 细胞免疫调节
除了影响免疫应答外,一些白细胞介素还能够直接对多种免疫相关细胞进行调控。

例如,TH1细胞分泌的白介素能够增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而TH2细胞分泌
的相关介素则更多地参与对溶菌酶和抗体产生的调控。

三、白细胞介素与疾病关系
1. 白细胞介素与免疫性疾病
一些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化等,与白细胞介素的异常表达密
切相关。

其中,IL-6和TNF-α被认为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滑膜组织中过度表达
的主要因子;而在肝硬化过程中,IL-17和TGF-β是导致肝脏纤维化的重要促进因子。

2. 白细胞介素在肿瘤发展中的作用
近年来,在肿瘤领域也发现了许多关于白细胞介素作用的新发现。

例如,IL-
10被发现可以在某些癌变程度较低的恶性黑色素皮损中诱导自身免疫反应,起到
抑制恶性转化的作用。

3. 白细胞介素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利用免疫治疗手段改变机体免疫系统活性已成为目前癌症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白细胞介素作为调节免疫反应的重要因子,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也日益受到关注。

四、白细胞介素的未来展望
1. 研发更有效的白细胞介素类药物
随着对白细胞介素功能机制深入了解,未来有望根据不同需求开发更具选择性
和效能的白介素类药物。

这将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2. 增强对非经典型白细胞介素的探索
目前对于一些新近发现或不太常见的白细胞介素,科学家们还知之甚少。

未来需要加强对这些非经典型白介素的深入探索与理解,以便更好地利用它们为人类健康服务。

结语
总结起来,随着对白细胞介素功能和调节机制的不断研究,我们已取得了诸多重要的进展。

白细胞介素在免疫应答激活、细胞免疫调节以及与疾病关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对于一些新型白细胞介素的了解仍待加深。

未来的研究将有助于加强对白细胞介素的认识和应用,从而为人类健康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