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介素的制备及鉴定

合集下载

抗人白细胞介素31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活性鉴定

抗人白细胞介素31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活性鉴定

Y n -n D nseg D p r e t fL b r o dc e Afl e optl Z ni d a C lg , Z ni ogl , U We—hn . eat n o aoa r Me in , f i dH si , u y Mei l oe e i m ty i i a t a c l uy
5 3o 6 o 3.C ia hn
【 src】 Obet e o rpr l一l o coa at o i n etyt ibo gcl cit. to s le Abtat jci T e a hL3 l lnl ni d s di ni er ioiaat i Meh d rl v p e p y b ea d f h l vy 1 }
a t o is nsceino P3 s ee tdb a—meP R. s l hL 3 a ral x rse oi f r fr ni de e rt f b o o MI 。 1wa tce yr l i C Re ut 3 d e t s i - 1w sge t ep esdi Ec lat rG y n eI
人 I一1多克 隆抗 体 。Wet nb t 定 抗 体 的 特 异 性 , LS 法测 定 抗 体 效 价 。 荧 光 定 量 P R检 测 多 克 隆抗 体 对 L3 s r.l 鉴 e o E IA C I一l 导 趋 化 因子 巨噬 细胞 炎性 蛋 白 3 ( arp aei l a r rt n3 , P 3 ) 泌 的 阻 断 效 应 。 结 果 : L3 诱 1 m co hg f mm t y o i 1 MI一1 分 3 na o p e 3 3 人
sces l rprdwt hge t ( : 6 ) a d ee aa l obokn esce o I一Bi s m l e y ucsf lp ae i a ihrir 1 2 0 uy e h te 5 n r cp b l igt rt n f P3 i ua db w ef c h e i oM nt t

白细胞介素的发展史

白细胞介素的发展史

白细胞介素的发展史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简称IL)是一类细胞因子,起着调节免疫反应、细胞信号传导等多种重要功能。

它们在人体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您介绍白细胞介素的发展史,从最早的发现到如今的应用。

一、IL-1的发现与研究20世纪70年代,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了白细胞介素,其中最早被命名的是IL-1。

IL-1系列的细胞因子具有调节细胞信号传导和促进细胞增殖的功能。

此后,研究人员发现IL-1还能够诱导发热、促进炎症反应等。

这项研究为后续的白细胞介素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白细胞介素的分类与命名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陆续发现了许多新的白细胞介素。

根据它们的功能和结构差异,白细胞介素被分为不同的类型,并进行了编号。

例如,IL-2被鉴定为一种可以刺激T细胞增殖的介素,而IL-4则被认为具有调节免疫应答的功能。

三、白细胞介素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白细胞介素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逐渐展开。

IL-2被应用于癌症治疗中,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此外,IL-1受体拮抗剂(IL-1RA)被用来治疗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其可以抑制IL-1的活性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四、白细胞介素的研究进展和前景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对白细胞介素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最新的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与肿瘤免疫治疗、抗病毒治疗等领域密切相关。

科学家们正在探索新的白细胞介素类型,并研发相应的治疗策略。

这些研究有望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手段。

总结起来,白细胞介素的发展史见证了人们对免疫系统的不断探索和理解。

白细胞介素的研究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免疫反应的认识,而且为治疗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白细胞介素的应用将为人类健康事业带来更多的突破和创新。

一种白细胞介素10的突变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一种白细胞介素10的突变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一种白细胞介素10的突变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简称IL-10)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具有调节免疫反应、抗炎作用的功能。

然而,现有的IL-10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包括其稳定性较差、活性降低等问题。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并提高IL-10的活性和稳定性,本文介绍了一种白细胞介素10的突变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第一部分:白细胞介素10的突变体的设计和合成为了改善IL-10的性能,本研究采用了蛋白工程技术和核酸重组技术,通过突变相关基因序列来合成新的白细胞介素10的突变体。

首先,进行了IL-10的基因序列分析,确定了影响其稳定性和活性的关键位点。

接下来,根据这些关键位点设计了一系列突变体的基因序列。

然后,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在细胞中合成了这些突变体的蛋白。

第二部分:白细胞介素10的突变体的生物活性评价为了评估突变体的生物活性,进行了一系列的体外和体内实验。

首先,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将突变体的蛋白添加到细胞培养基中,并观察了细胞的生长情况和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

结果表明,突变体的蛋白能够显著提高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表明突变体具有更好的活性。

此外,还进行了小鼠模型实验,观察突变体对机体免疫反应的调节作用。

实验结果显示,突变体能够显著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同时减少炎症反应。

第三部分:白细胞介素10的突变体的制备方法为了制备突变体的蛋白,本研究采用了细菌表达系统。

首先,将突变体的基因序列克隆到适合的表达载体中。

然后,将载体转化到大肠杆菌等细菌中,利用细菌的生物合成能力合成突变体的蛋白。

接着,通过细菌的培养和高效的蛋白表达策略,大量制备突变体的蛋白。

最后,通过蛋白纯化技术,获得高纯度的突变体的蛋白。

第四部分:白细胞介素10的突变体的应用突变体的蛋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首先,由于突变体具有更好的活性和稳定性,可以在免疫治疗中应用。

例如,在对抗免疫功能紊乱和炎症性疾病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白细胞介素的产生及调控机制

白细胞介素的产生及调控机制

白细胞介素的产生及调控机制白细胞介素是一种生物体内的免疫调节因子,主要由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免疫细胞产生。

在免疫应答过程中,白细胞介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能够增强免疫应答,还能够调节免疫耐受和免疫反应的平衡。

本文将对白细胞介素的产生及调控机制进行探讨。

一、白细胞介素的产生白细胞介素是由单个或多个免疫细胞合成的蛋白质,包括IL-1、IL-2、IL-4、IL-6等多种类型的介素。

它们的产生受到刺激,例如细菌、病毒、伤口等创伤刺激、细胞因子的启动等,这些刺激可以促进免疫细胞合成和释放介素。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IL-2的产生。

IL-2最初被认为是一种T细胞增生因子,后来被证实是一种细胞因子,具有广泛的免疫调控作用。

在免疫激活期间,T细胞和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受到抗原的刺激后,释放IL-2,进而促进T细胞增殖和分化,从而发挥免疫应答的作用。

二、白细胞介素的调控机制白细胞介素的产生及作用可以由多种因素进行调控。

下面分别从基因、信号转导和调节因子等方面进行探讨。

1. 基因调控白细胞介素的合成和分泌受到基因调控的影响。

研究表明,介素基因的表达受到TFs(转录因子)等的调节。

例如,在输送T 细胞分化和功能的过程中,T-bet和GATA3两个转录因子通过活化和抑制介素基因的表达,间接调控T细胞的功能。

2. 信号转导在免疫细胞内部,介素信号的传递受到多种信号通路的调控。

最常见的是JAK-STAT信号通路。

JAK和STAT两个信号蛋白在介素的刺激下活化,进一步导致介素的调节。

另外,PI3K、MAPK等信号通路也能够参与介素的调控。

3. 调节因子除基因和信号通路的调节外,还有一些调节因子能够直接影响白细胞介素的合成和分泌。

例如,转录因子NF-κB是介素合成的重要调节因子,其表达和活化与介素的产生密切相关。

另外,IL-1受体拮抗剂(IL-1RA)和可溶性IL-2受体(sIL-2R)等是介素调节的其他方面。

白细胞介素

白细胞介素

白细胞介素的分类



IL-11:il-11由骨髓基质细胞产生,分子量约为23kd,是造 血微环境中一个多功能的调节因子。 IL-12:il-12主要由b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其分子是一种 异型二聚体,40kd(p40)和35kd(p35)的2个亚基通过二 硫键相连接。 IL-13:细胞来源:il-13由th2细胞产生,分子量约10kd;其 基因位于第5号染色体上,与il-4基因紧密连接。il-13分子 的氨基酸顺序与il-4有20%~25%的同源性,在功能上也 与il-4有许多相似之处。

1.PCR扩增
PC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聚合酶链式反应:在DNA聚合酶催化下,对 特定的DNA序列进行的复制反应 本质:生物体DNA复制原理在体外合成DNA 发明者:Mullis,生物技术革命的象征, 1993年获得诺贝尔奖

2.酶切反应
概念:在特异位点上催化dsDNA分子的断 裂敏感的蛋白质,高温会降解破坏
策略:生产期可采用先高温,后低温,变温表达,避 免蛋白质降解
例如: 大肠杆菌和酵母生长最低温度为10℃
大肠杆菌生长最适温度为37℃,最高温度为45℃ 酿酒酵母:生长最适温度为30℃,最高温度为40℃
白细胞介素2的应用列举
1.肿瘤 2.AIDS(艾 滋病) 3.抗病毒, 细菌感染 4,自身免疫 系统疾病
酶切体系组成:目标和质粒DNA,缓冲液, 限制性内切酶。 反应条件:适宜温度(37℃),1小时以上。 终止反应:加热;加入EDTA,螯合镁离子。 电泳检查:酶切完全性。
3.连接反应
概念:

DNA 双链上相邻的3′-羟基和5′-磷酸基因 共价结合形成3′-5′-磷酸二酯键,使原来断 开的DNA缺口重新连接起来。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制备工艺的研究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制备工艺的研究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制备工艺的研究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是一种由T细胞分泌的免疫调节因子,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调控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其广泛的生物活性和临床应用价值,人白细胞介素-2的制备工艺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人白细胞介素-2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制备,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采用重组DNA技术。

该方法首先需要在合适的表达载体中克隆人白细胞介素-2的基因,将其转染至适当的宿主细胞中,通过大规模培养和纯化过程得到目标产物。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的制备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基因克隆:将人白细胞介素-2基因放入适合的表达载体中。

载体通常是质粒,具有能够稳定细胞内基因组的特性。

该载体还包含了启动子、终止子等序列,以调控基因的表达。

2.转染:将已构建好的表达载体转染至宿主细胞中。

常用的宿主细胞包括大肠杆菌、酵母或哺乳动物细胞等。

3.培养:经过转染的宿主细胞在适当的培养条件下进行大规模培养。

培养基中会加入适当的抗生素,以筛选出含有重组基因的细胞群。

4.表达:通过培养过程中的细胞生长和代谢活性,使重组基因在细胞内被转录和翻译成蛋白质。

这样,大量的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就会被产生出来。

5.纯化:将培养基中的细胞分离出来,通过离心、滤过等操作得到细胞上清液。

然后利用离子交换、凝胶过滤、亲和层析等方法进行层析纯化,去除杂质,得到纯净的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的制备工艺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合适的宿主细胞选择对产量和纯度影响很大。

常用的宿主细胞是大肠杆菌、酵母或哺乳动物细胞,每种细胞系统有其优势和限制。

其次,可以通过优化培养条件来提高人白细胞介素-2的表达水平,如调节培养基成分、温度和pH等。

此外,纯化过程的选择和优化也是影响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

目前,人白细胞介素-2的制备工艺已经相对成熟,并且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的制备工艺研究不断进步,将为更好地利用白细胞介素-2的免疫调节作用,提供更好的疾病治疗手段和提高临床疗效。

白细胞介素(IL-2)检测及临床意义

白细胞介素(IL-2)检测及临床意义

白细胞介素(IL-2)检测及临床意义
一、概述
白细胞介素-2 (IL-2)又称T细胞生长因子。

主要由T细胞产生。

是在淋巴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重要的细胞生长因子,生理作用有刺激T细胞生长、诱导细胞毒作用和对B细胞的生长及分化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等
二、检测方法
IL-2主要检测方法为生物素亲合素系统的双抗体夹心ELISA 法。

三、临床意义
1、IL-2可提高人体对病毒、细菌、真菌和原虫等感染的免疫应答,促进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自然杀伤细胞(NK 细胞)、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 细胞)和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增殖,并使其杀伤活性增强,进而清除体内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等。

2、IL-2 还可以增加抗体和干扰素 (IFN)等细胞因子的分泌,在机体免疫应答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种免疫增强剂,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

3、IL-2的表达异常与临床多种疾病有密切关系,尽管外周血、尿液中IL-2 水平,或激活淋巴细胞上清液中IL-2水平的异常没有疾病特异性,但是可作为相关疾病的辅助诊断、预后及疗效观察提供可靠数据。

4、IL-2升高:肿瘤、心血管病、肝病等疾病时均可使 IL-2 水平升高,在器官移植后早期排斥反应时也出现IL-2表达升高。

5、IL-2降低:在多种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时均可伴有 IL-2 水平降低,如 SLE、麻风和艾滋病等。

白细胞介素-1(IL-1)检测及临床意义

白细胞介素-1(IL-1)检测及临床意义

白细胞介素-1检测及临床意义一、概述1、白细胞介素-1(IL-1)主要由巨噬细胞产生;此外几乎所有的有核细胞,如B细胞、NK细胞、体外培养的T细胞、角质细胞、树突状细胞、星形细胞等也可产生IL-1。

2、正常情况下只有皮肤、汗液和尿液中含有一定量的IL-1,绝大多数细胞在受到外来抗原或丝裂原刺激后才能合成和分泌IL-1。

3、IL-1有两种不同的分子形式,一种称IL-1α,由159个氨基酸组成;另一种称为IL-1β,含153个氨基酸;两者由不同的基因分别编码。

虽其氨基酸顺序仅有26%的同源性,然而IL-1α和IL-1β以同样的亲和力结合于相同的细胞表面受体,发挥相同的生物学作用。

4、IL-1受体(IL-1R)几乎存在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

二、生物学活性1、局部作用:局部低浓度的IL-1主要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①与抗原协同作用,可使CD4+T细胞活化,IL-2R表达;②促进B细胞生长和分化,可使脾细胞的溶血空斑数(PFC)增加100倍,这说明IL-1也促进抗体的形成;③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等抗原递呈细胞(APC)的抗原递呈能力;④与IL-2或干扰素协同可以增强NK细胞活性;⑤吸引中性粒细胞,引起炎症介质释放;⑥可刺激多种不同的间质细胞释放蛋白分解酶并产生一些效应;例如类风湿关节炎的滑膜病变(胶原破坏、骨质重吸收等)就是由于关节囊内Mφ受刺激后活化并分泌IL-1,使局部组织间质细胞分泌大量的前列腺素和胶原酶,分解破坏滑膜所致;⑦IL-1对软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骨代谢也均有一定影响。

2、全身性作用:IL-1的大量分泌或注射可以通过血循环引起全身反应。

①作用于下丘脑可引起发热,具有较强的致热作用。

这种作用与细菌内毒素明显不同:IL-1致热曲线为单向、潜伏期200 min左右,而内毒素致热曲线为双向,潜伏期至少为1H;IL-1对热敏感、易破坏,而内毒素耐热;给家兔反复注射内毒素可出现耐受,但对IL-1不会耐受。

②刺激下丘脑释放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激素,使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素,促进肾上腺素释放糖皮质激素,对IL-1有反馈调节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细胞介素的制备及鉴定
白细胞介素(IL)是指由白细胞或其他体细胞产生的能在白细胞间起调节和介导作用的因子。

作为在免疫活性细胞间相互作用的介质和强有力的蛋白性调节因子,可以调节免疫反应、炎性反应、组织修复、组织移植反应和造血。

白细胞介素已发现有多种,本实验以白细胞介素-2(IL-2)为例介绍IL的制备及鉴定方法。

一、目的要求
了解白细胞介素的概念、种类及其作用;掌握常用白细胞介素的制备及鉴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人或动物的脾细胞、淋巴细胞,在丝裂原刺激下诱生的天然白介素-2,主要存在于细胞的上清中。

此为粗制天然白介素-2,然后通过硫酸铵沉淀、吸附等步骤进行纯化,并根据相关性质进行鉴定。

三、实验材料
RPMI1640培养基,丝裂原PHA,硫酸铵,吸附剂G2,细胞培养皿,细胞培养箱,离心机,清洁级小鼠。

四、实验方法
摘取小鼠的脾、四肢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等组织,制成单个细胞悬液,用RPMI1640配成1.5×106个/ml细胞浓度,在PHA刺激下,37℃,5%CO2培养48h后离心取上清,用CTL细胞系检测其生物活性,即是粗制的天然白介素-2.
纯化步骤:在500ml收集的上清中缓慢加入固体硫酸铵,边加边搅拌,使其饱和度达45%,4℃搅拌过夜,9000r/m离心30min去沉淀。

上清再加硫酸铵使其饱和度达80%,4℃搅拌过夜,9000r/m离心30min,取沉淀用PBS溶解,透析后用吸附剂G2 (30mg/ml)37℃搅拌吸附30min,离心、洗脱即得纯化的IL-2。

五、结果判定
(1)将获得的IL-2用Folin酚法测定蛋白含量。

(2)活性检定:采用CTL细胞株的渗入法进行活性鉴定,比活性必须在1×106U/mg 以上。

(3)纯度鉴定:用SDS-PAGE检测,银染法染色,在15ku出呈单一条带,然后经扫
描得白介素-2条带,占95%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