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介素种类及特性

合集下载

白介素-23的生物学功能

白介素-23的生物学功能

白介素-23的生物学功能李艳春;鲁继荣【摘要】白细胞介素(IL)是一组具有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产生,自1979 年开始定名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目前已见报道的有29种(IL-1 ~ IL-29).IL-23是2000年发现的一种白细胞介素,由p19和p40两个亚基组成.近几年对IL-23的深入研究,发现它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如作用于T细胞使之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作用于树突状细胞及巨噬细胞,影响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等,从而使IL-23在多种疾病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章就IL-23的分子结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相关疾病中的作用等方面作了综述.【期刊名称】《临床儿科杂志》【年(卷),期】2010(028)003【总页数】3页(P295-296,299)【关键词】白介素-23;生物学功能;疾病【作者】李艳春;鲁继荣【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儿内一科,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儿内一科,吉林长春,1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IL-23是2000年发现的一种白细胞介素,目前已发现其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并在多种疾病中发挥作用。

1 IL-23的分子结构IL-23由p19和IL-12中的p40两个亚基组成,它们之间以二硫键相联结。

p19是Oppmann等发现的衍生于IL-6细胞因子家族的新细胞因子。

p19的cDNA序列编码189/196个氨基酸多肽(人/鼠),其相应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8 700和19 800。

人和鼠的p19相应蛋白质中均含有5个半胱氨酸残基,无N-糖基化位点,两者有70%同源,其蛋白质组成大部分与IL-12p35、IL-6和G-CSF相近。

2 IL-23的受体IL-23的受体由IL-12R中的一个亚基IL-12Rβ1和IL-23R两个亚基组成。

IL-23R 是一种新细胞因子受体亚单位,它是与IL-12 Rβ2和gp130相似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家族中的一个新成员,人IL-23R的基因定位于人1号染色体距离IL-12Rβ2大约150 kb的地方。

科普白介素家族—身体里的双刃剑

科普白介素家族—身体里的双刃剑

科普 |白介素家族—身体里的双刃剑【背景】有许多肿瘤患者经常在治疗和检查单子中会看到白介素,有的时候甚至会使用注射的白介素药物,在和病友以及医生的交谈咨询中,我们又似乎对听到的药物信息有疑惑,有的说白介素可以提高免疫力作用,有的说白介素可以害死人,而且这些话似乎听起来都有道理,就更让很多患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甚至因此可能对我们需要注射白介素药物的患者产生怀疑。

那么,今天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白介素家族,这个在我们身体里的双刃剑,到底有没有各位病友和医生说的那么神奇。

【白介素到底是什么?】白细胞介素是由多种细胞产生的一类细胞因子。

目前至少发现了38种白细胞介素,是一个大家族,各种白介素细胞因子已被研究用于治疗和用于感染性疾病,一方面是因为它们在免疫缺陷的条件下刺激免疫系统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们在暴发性感染的情况下可以抑制过度免疫激活的能力。

这说明白介素有着可以使“免疫力”上升或者下降的作用,正可谓是“利弊相绕”【白介素如何使用?】如此看来,目前临床当中我们可以用到增强免疫力的白介素是白介素IL-2,那么如何使用呢?1.一般可静脉输注或皮下注射每日20~100万IU/m2体表面积,每日一次,四周为一疗程。

2.癌性胸、腹水腔内注射应尽量排出胸、腹水后,每次注射50~100万IU/m2体表面积,每周1~2次,注射2~4周。

3.可与放疗、化疗、手术及其它免疫制剂联合使用。

【白介素使用后注意事项】使用重组白介素IL-2的病友可能会发生一些副作用,例如畏寒、发热,头痛,疲惫等;个别病友可出现恶心、呕吐、少数病人皮下注射后局部可出现轻度红肿、硬节、疼痛如果在治疗中出现身体不适,请及时告知您的医疗保健人员;大多数情况这些药物副作用会随着治疗的进展以及人体逐渐适应药物,症状逐渐消失,不需要特殊处理。

如果症状持续,那么大多数会在停药后好转。

【其他】此外,白介素家族似乎都与感染有关,甚至在某些研究展现出了对感染很好的疗效,但目前还没有投入到临床之中,一旦在后面更新的研究有白介素对于感染的进展,那么在临床上合理使用白介素会对肿瘤患者的生存助力是一份更大的保障。

细胞因子的种类

细胞因子的种类
细胞因子的种类
1、白细胞介素(IL)
介导白细胞与白细胞或其他细胞间相互作用的CKs
作用: 促进细胞免疫--IL-1、IL-2、IL-12、IL-15 促进体液免疫--IL-2、IL-4、 IL-10、IL-13 刺激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或各系不同分化阶段 前体血细胞生长分化--IL-3、IL-7、IL-11 参与炎症反应--IL-1、 IL-6 、 IL-8
2、干扰素(IFN)
最早发现的CKs。分a、b、g三种类型。 IFN-a-白细胞产生
I型 IFN-b—成纤维细胞 IFN-g—活化T细胞、NK细胞 II型
作用:1)增强NK、CTL和MO/Mφ的活性 2)抗病毒 3)抗肿瘤 4)促进MHC-I、II类分子的表达
4、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TNF-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 TNF-β:活化的T细胞产生——淋巴毒素 (lymphotoxin,LT)
CD40L FasL
factor,CSF)
能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分化发育阶段的造血干细胞 进行增殖分化、并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相应的细胞集落 的细胞因子。 种类:1)粒细胞—吞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2)单核—吞噬细胞刺激因子(M-CSF) 3)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5、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
6、GF(生长因子): 刺激细胞生长的因子。
种类:转化生长因子-b(TGF-b)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CF)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CF) 神经生长因子(NGF) 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PDGF)
★ 注:(1)IL-2是T细胞生长因子,TNF是成纤维生长因子 (2)TGF-b能抑制CTL成熟和吞噬细胞的活化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可被分为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和趋化性细胞因子等六类。

一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最初是指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的细胞因子,虽然后来发现白细胞介素可由其他细胞产生, 也可作用于其他细胞,但这一名称仍被广泛使用着。

目前已报导的白细胞介素已有18种(IL-1~18)。

二干扰素Interferon,IFN干扰素是最先发现的细胞因子,因其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能力故称干扰素。

根据来源和理化性质,可将干扰素分为α、β和γ三种类型。

IFN-α/β主要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组织细胞产生,也称为Ⅰ型干扰素。

IFN-γ主要由活化T细胞和NK细胞产生,也称为Ⅱ型干扰素。

三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肿瘤坏死因子是Garwell等在1975年发现的一种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物质。

肿瘤坏死因子分为TNF-α和TNF-β两种,前者主要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抗原刺激的T 细胞、活化的NK细胞和肥大细胞也分泌TNF-α。

TNF-β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产生,又称淋巴毒素(lymphotoxin,LT)。

具有生物学活性的TNF-α/β为同源三聚体分子。

四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 facter,CSF集落刺激因子是指能够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干细胞进行增殖分化,并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相应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

目前发现的集落刺激因子有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此外,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干细胞生长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和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poietin,TPO),也是重要的造血刺激因子。

五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GF生长因子是具有刺激细胞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神经生长因子(NGF)、血小板源的生长因子(PDGF)等。

白介2研究进展(2)

白介2研究进展(2)

白细胞介素- 2 的研究进展白细胞介素-2 (interleukin-2 ,IL-2 )是T 淋巴细胞所产生的一类重要的淋巴因子,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不仅可以促进T 、B 淋巴细胞、NK 细胞、单核细胞的分裂增殖,还可以促进其它细胞因子如干扰素等的分泌,增强抗原提呈作用,是调节机体免疫的重要细胞因子,在抗肿瘤、抗毒素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也具有重要用自白细胞介素-2 发现以来,许多学者对其展开研究,对白细胞介素-2 的结构、分泌、调节、种属特异性、生物学活性、受体等方面有了较深的认识,本文就白细胞介素-2 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IL-2 的发现及命名●当时分别称之为“ 淋巴细胞丝裂原因子” ( lymphocyte mitogenicfactor )、“ 致母细胞性因子” ( blastogenic factor )、“ T 细胞激活因子” ( T cell activating factor )。

1976 年, Morgan等发现,将 T 细胞上世纪60 年代,一些学者发现多种来源于植物的外源凝集素(lectin )可在体外刺激淋巴细胞转化及增殖。

这些外源凝集素如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 ,PHA ),刀豆蛋白A (Concanavalin A ,Con A )对淋巴细胞起着有丝分裂原的作用。

在丝裂原刺激的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具有可溶性丝裂原因子1◆丝裂原( PHA )刺激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上清加入体外培养的人白血病细胞或骨髓细胞之后,该上清可导致上述细胞的体外增殖,作者当时将种上清称为“ 条件培养基” (condition medium ,CM )。

表型分析及功能测定均证实,CM 诱导生长的细胞为正常T 细胞群体。

Gills 和Smith3等利用ConA 刺激的大鼠及小鼠CM 先后在体外建立了小鼠细胞毒性T 细胞(Cytotoxic TLymphocyte ,CTL )和辅助性T 细胞(helpT cell ,Th )克隆。

细胞因子的基本概念与种类

细胞因子的基本概念与种类

细胞因子的基本概念与种类细胞因子(CK)是由活化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如某些基质细胞)合成分泌的能调节细胞生理功能、参与免疫应答和介导炎症反应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是不同于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又一类免疫分子。

根据来源最初将活化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称为淋巴因子(LK),将单核-吞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称为单核因子(MK)。

目前根据功能,可将细胞因子粗略分为以下6类:1.白细胞介素白细胞介素(IL)简称白介素,最初被定义为由白细胞产生,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的细胞因子。

虽然后来发现它们的产生细胞和作用细胞并非局限于白细胞,但这一名称仍被沿用。

目前已报道的白细胞介素有18种,摘要列表如下:2.干扰素(IFN)干扰素是最先发现的细胞因子,因其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能力故称为干扰素。

根据来源和理化性质,可将干扰素分为α、β和γ三种类型。

IFN-α/β主要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组织细胞产生,称为Ⅰ型干扰素。

IFN-γ主要由活化T细胞和NK细胞产生,称为Ⅱ型干扰素。

丙型干扰素生物学性能比较详见下表:3.肿瘤坏死因子(TNF)肿瘤坏死因子是一类能引起肿瘤组织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

1975年Gar well等将卡介苗注射给荷瘤小鼠,两周后再注射脂多糖,结果在小鼠血清中发现一种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物质,称为肿瘤坏死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分为TNF-αTNF-β两种,前者主要由脂多糖/卡介苗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亦称恶病质素;后者主要由抗原/有丝分裂原激活的T细胞产生,又称淋巴毒素。

TNF-α/β为同源三聚体分子,主要生物学作用如下:(1)对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有生长抑制和细胞毒作用;(2)激活巨噬细胞、NK细胞,增强吞噬杀伤功能,间接发挥抗感染、抗肿瘤作用;(3)增强T、B细胞对抗原和有丝分裂原的增生反应,促进MHC-Ⅰ类分子表达,增强Tc细胞杀伤活性;(4)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粘附分子和分泌IL-1、IL-6、IL-8、CSF 等细胞因子促进炎症反应发生;(5)直接作用或刺激巨噬细胞释放IL-1间接作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6)引起代谢紊乱,重者出现恶病质。

细胞因子的种类与功能

细胞因子的种类与功能

(1)免疫调节作用(主要):
a. 活化巨噬细胞;
子,提高
b. 促进APC(s)表达MHC-II类分
抗原递呈能力;
NK细胞
c. 促进MHC-I类分子表达,增强
和 CTL细胞的杀伤活性;
d. 促B 细胞分化、增殖;
合成。
e. 抑制Th2细胞分化及细胞因子
A
11
三、肿瘤坏死因子(tumor
TNF):
necrosis factor,
b. 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等合成、分泌细 胞因
子(如IL-1、IL-6、IL-8、TNF-α 等),导
致炎性细胞浸润和增强吞噬细胞 的杀伤。
(2)促MHC-I类分子表达,增强CTL对靶细
A
14
高浓度:--- 内分泌效应
(1)引起发热; (2)协同IL-1、IL-6诱导肝细胞
合成急性期蛋白; (3)抑制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分裂; (4)引起代谢紊乱,导致恶液质; (5)介导内毒素致感染性休克。
A
15
2.TNF-β
LT)
又称淋巴毒素(lymphotoxin,
与TNF-α的氨基酸序列为28%同源 性,
二者结合同一受体。
细胞来源:激活的T细胞。
生物学功能:与TNF-α相似,在局 部
发挥效应。
A
16
四、集落刺激因子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CSF):
概念:
某一细
细胞来源:胎盘(人类)
刍动物)
A
孕体(反
9
2. 主要生物学活性:
I 型干扰素:
(1)抗病毒和抗肿瘤: A. 诱导宿主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
干扰 病毒复制;

细胞因子的种类与功能

细胞因子的种类与功能
精品课件
3、IL-6:
细胞来源: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 Th2
内皮细胞、成纤
细胞、血管
维细胞产生。
主要功能:
(1)刺激活化B细胞增殖,分泌 抗体;
(2)刺激T细胞增殖及CTL活化;
(3)刺激肝细胞合成急性期蛋白, 参
精品课件
4、IL-10:
细胞来源: Th2细胞和单核巨噬细 胞
(主要); 上皮细胞。
作用方式:以自分泌和旁分泌方式发挥效 应。
主要生物学功能:
(1)活化T细胞,促细胞因子产生;
(2)刺激NK细胞增殖,增强NK杀伤活
胞产
性及产生细胞因子,诱导LAK细
生;
精品课件
2. IL-4
细胞来源:主要由Th2细胞、肥大细胞及 嗜
碱性粒细胞产生。 主要功能:
(1)促B细胞增殖、分化; (2)诱导IgG1 和IgE产生; (3)促进Th0细胞向Th2细胞分化; (4)抑制Th1细胞活化、分泌细胞 因子;
细胞来源:活化的T细胞。
主要功能:趋化并活化单个核细

精品课件
(3)C亚族(γ亚族):
--- 氨基端只含有一个半 胱氨酸。
成员:lymphotactin-α和
lymphotactin-β 主要功能:趋化淋巴细胞。
精品课件
(4)CX3C亚族(δ亚族):
--- 两个半胱氨酸被三个氨基酸 隔开。
成员:Fractalkine 主要功能:趋化淋巴细胞和巨噬 细
主要功能: (1)抑制前炎症细胞因子产生; (2)抑制MHC -II类分子和B-7
分子 的表达;
(3)抑制T细胞合成IL-2、 精品课件
5. IL-12:
细胞来源: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 B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细胞介素的种类及特性
由细胞产生,介导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
IL-2
活化的T细胞产生,以自分泌与旁分泌方式作用于局部的靶细胞
是参与免疫应答的重要的细胞因子
促进T、B细胞增殖
白细胞介素的特性
IL-1 IL-2 IL-3
产生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
细胞)
活化的T细胞
活化的T细胞
效应
T、B细胞的增殖分化,炎症反应
T、B细胞的增殖分化,增强NK杀伤 活性
促进多能造血干细胞增殖
IL-4
IL-5 IL-6
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T细胞
活化的T细胞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T、B细胞的增殖,造血祖细胞增殖 分化
B细胞的增殖分化 促进B细胞分化,参与炎症反应
IL-7
IL-8
IL-9 IL10 IL11
骨髓及胸腺基质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血管内 皮细胞)
活化的T细胞 活化的T细胞(B细胞等

骨髓基质细胞
促进前T、前B细胞增殖和T细胞生 长
中性粒细胞活化和趋化作用 促进Th细胞的增殖
抑制Th细胞产生细胞因子
促进B细胞分化
ILB细胞
12
促进CTL,NK,LAK细胞杀伤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