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中心主义跨文化交流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

人文天下当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进行交际时,各种误解和问题在所难免。
认知障碍、思维定势、民族中心主义是跨文化交际中主要的问题。
因此,要做一个出色的交际者,我们必须与外来价值观、态度及感情密切沟通,与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有效地交流,以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文化差异因素1.1社会价值观的差异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西方人际关系的处理有明显的差异,在中国社会人与人的交往中,往往注重情义,而忽视法理。
而在西方,人们更注重人的理性。
例如,在国外,有一对夫妻因有事要把孩子放在一位中国人朋友家代为照管,事后这对夫妇给了这位中国人孩子照管费,这种行为在中国人的眼中是很不理解的,但西方人体现出一种你既然付出,就能得到的一种社会关系。
1.2思维方式的差异由于种种历史、地理、人文因素的冲击和沉积,中国和西方的思维模式经历了不同的演变过程,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点。
一种思维方式常常渗透在各个领域。
1.3文化差异我国的群体性文化,很重视家庭亲友关系;而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
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
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多以朋友相处。
中国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团圆”。
而在英美国家,成年后的子女人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去独立生活。
同样,年龄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而选择住进养老院,由社会关照。
2.文化差异带来的各种问题2.1认知障碍一个在美国学习的日本学生说:“在我去学校的路上,一个我不认识的女孩对着我笑了好几次,我有点吃惊。
”这种情况是因为在日本的文化中,女孩子不对陌生人微笑,更不用说陌生的男人。
然而,对于美国人来说,这种微笑并没有特别的含义,而是一种表示友好的方式。
日本学生遇到这个问题是因为忽视了他遇到的人们的文化。
他总是认为,尽管是无意识的,与他交流的对方持有与他相同的价值观、信念、行为和习惯。
一旦所发生的情况与他预料的不同,他就会感觉很失落、沮丧甚至生气。
跨文化交际民族中心主义案例

跨文化交际民族中心主义案例跨文化交际中的民族中心主义案例有很多,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中国的王兰在美国留学时所遇到的情况。
王兰在中国接受教育时,习惯了老师严肃、庄重、言谈举止中带有教师的尊严的形象。
然而,在美国,她的老师穿着比较随便,上课的时候经常坐在桌子上。
老师上课时也很少自己讲授,而是提出问题让同学们讨论,作报告。
她的美国同学也不像中国学生对老师那样尊重,不但直呼其名,甚至会和老师争论的面红耳赤。
王兰对这种教学方式感到非常不适应,她认为这种教学方式缺乏对老师的尊重,而且过于放任学生的自由讨论,可能会导致课堂纪律的失控。
同时,她也感到她的美国同学对她有敌意,很不友好。
这个案例中,王兰的民族中心主义思想导致了她的误解和困惑。
她把中国的文化规范误认为是他人也接受的文化规范,因此她无法理解和接受美国的教育方式和文化。
这表明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学会观察异国文化,善于与自己的文化对比,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案例是关于一位在中国教书的美国教师。
这位教师因为在课堂上使用了一种被认为是不恰当的语言而被学生投诉。
具体来说,这位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了一些被学生认为是冒犯性的词汇,这导致了学生对她的不满和投诉。
这个案例涉及到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的问题。
由于这位美国教师使用的语言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可能是不熟悉的,这可能导致学生产生误解或不安。
同时,学生可能将这种语言使用视为冒犯或不尊重,这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规范的差异。
这个案例也表明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高度的敏感性和尊重。
教师需要了解并尊重当地的文化和价值观,同时需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关系,以确保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所教授的内容。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中的民族中心主义案例表明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是误以为对方与自己没什么两样。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需要不断提醒自己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习俗,必须学会观察异国文化并与自己的文化对比,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
民族中心主义是跨文化沟通的障碍

民族中心主义是跨文化沟通的障碍摘要:民族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使人们在跨文化沟通时遇到很大障碍,其影响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并且,这一思维模式的无意识性使其负面影响更难消除。
然而,通过接触多种不同文化、对其他文化持包容态度等手段,能够达到成功地进行跨文化沟通的目的。
关键词:民族中心主义跨文化沟通缓解途径1.引言当今社会,“全球化”这一概念为大多数人所熟悉,人们总是在谈论这一项趋势带来的便利。
我们可以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进行交流,信息的传递速度和范围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然而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人们在交流时都会带着各自的社会和文化背景,这就为跨文化交际带来了很多难以克服的障碍。
其中,民族中心主义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2.民族中心主义2.1概念民族中心主义这一概念首见于summer(1940)的著作。
在群体关系和文化研究中,民族中心主义是指将自己的群体看做万事万物的中心,并以自己的群体为标准,衡量和评判其他群体的现象。
由定义我们不难看出,人们理解和评价其他文化的方法就是将之与自己的文化进行比较。
如果该文化与自身文化相近,那么这种文化就会被认可;反之,该文化中的风俗或信仰就会被认为是荒诞的、不理智的。
民族中心主义几乎存在于任何一种文化当中,其影响力也是非常深远的。
例如,不同国家绘制世界地图时,会选用不同的角度,以便达到将自己国家在世界地图中凸显出来的目的。
这是民族中心主义在地理意义上的呈现,在文化研究中其影响同样深远。
2.2起因民族中心主义并非人们有意为之,或是人们选择的结果。
就像文化本身一样,民族中心主义大多是在无意识的层面形成的(samvor,& porter,2007)。
在人们的文化习得与传承过程中,民族中心主义就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一样,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之后,当人们开始对其他文化的宗教和风俗进行评价时,民族中心主义就会在人们无意识的情况下发挥作用。
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正是民族中心主义的这种“潜伏性”,使其危害更大。
跨文化交际理论

跨文化交际理论一.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1.“文化”的含义:①“文化”二字最初没有联系在一起,它的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②西方的“文化”引申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泰勒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理。
③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认为文化分为两种:狭义的文化指的是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文化的分类:按内容分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四个方面。
3.文化的特性:(1)文化史人类独有的,是区别人类和动物的主要标志,文化史社会遗产,而不是生理遗传。
(2)文化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3)文化中的大部分是不自觉的,人总是自然而然地表现其文化色彩的。
(4)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
(5)文化是动态的,文化的形态与一定的历史时期相联系。
4.隐性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内容:时间观念,对空间的利用,成就感,交际模式,对环境的取向,家庭关系,上下级关系模式,对个人的看法,对竞争和合作的偏爱,谦虚的挂念,对规章制度的需要,对宇宙的看法,法律的观念,工作积极性,对领导的看法,社交频率,友谊的性质,控制感情的模式,依据年龄、性别、阶级、职业、亲属的关系,确定地位及相关角色。
5.语言和文化的关系:①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一种文化不可能没有与之相应的语言;抽取文化内容,语言也不能独立存在。
②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③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
6.人类交际的主要手段:符号是人们交际时使用的主要手段,任何符号都可以用来交际。
7.组成交际行为的八个重要因素:①信息源/行为源②编码③信息④渠道⑤信息接收者/反应者⑥译码⑦反应⑧反馈8.影响交际的因素:①宽泛的交际环境:包括价值观念,文化取向,宇宙观,社会结构,心理因素,物理环境因素等。
跨文化交流的科学依据

跨文化交流的科学依据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流变得日益频繁和重要。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人们相互交往、合作与融合,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然而,跨文化交流并非仅仅是一种表面的互动,它有着坚实的科学依据作为支撑。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大脑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学习能力。
这使得我们能够理解和处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
研究表明,大脑中的神经元网络可以通过不断的刺激和训练进行重组和优化,从而帮助我们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和交流方式。
例如,当我们接触到一种陌生的语言或文化习俗时,大脑会迅速调动相关的认知资源,试图理解和解读这些新的信息。
这种适应性的能力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生理基础。
心理学的研究也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人类的认知和情感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似的,尽管文化背景可能有所不同。
例如,对于基本的情感表达,如喜悦、悲伤和愤怒,人们在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上往往有相似的表现。
这意味着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对方的非语言信号来理解他们的情感状态。
此外,人类对于尊重、友善和合作的需求也是普遍存在的。
当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展现出这些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时,往往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跨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变。
不同的文化之间并非完全隔绝,而是相互影响和借鉴的。
例如,全球化使得各国的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更加紧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或产品可能在短时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并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接受和喜爱。
这种文化的传播和融合促进了跨文化交流的发展,也证明了不同文化之间具有相互理解和沟通的潜力。
语言学的研究对于跨文化交流也具有重要意义。
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它还承载着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通过学习不同的语言,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其他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同时,语言的翻译和解释也为跨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使得不同语言背景的人们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
民族中心主义跨文化交流

• 西方中心论是西方文化的一个不自觉 的前提,从古至今。从某种程度上说,认 为西方文化优于、高于非西方文化;或者 认为人类的历史围绕西方文化展开;或者 认为西方文化特征、价值或理想带有某种 普遍性,从而代表非西方未来发展方向, 所有这些,都带有西方中心论的色彩。它 的最极端、粗劣也令人反感的形式是种族 优越论。
• 一般来说,美国人请客吃饭,属公务交往性质多 安排在饭店、俱乐部进行,由所在公司支付费用; 关系密切的亲朋好友才邀请到家中赴宴。在家中 他们的待客之道主张经济实惠、不摆阔气、不拘 泥形式。宾主围桌而坐,主人说一声“请”,每 个人端起一个盘子,取食自己所喜欢的菜饭,吃 完后随意添加,边吃边谈,无拘无束。并且美国 人将请客人吃顿饭、并不一定要求对方做出报答, 如有机会请对方到自家吃饭就可以了。但是在吃 完饭后,客人千万不要忘记对主人尤其是女主人 盛情款待表示特别感谢。
• 中国人马拉松式的宴会,菜是上了一道又一道, 似乎人的胃口成了无底洞。这使在席的外国人感 到可怕而绝望,而与中国人那句伤感的名言“天 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形成及大的反差。最使西方 人感到厌烦的还有,就是中国人在进行纯粹的社 交性拜访时,毫无时间概念。在西方,这种拜访 是有时间局限的,长活短说,待得时间太长会不 受欢迎。但在中国,是没有时间限制,客人不停 地聊天,尽管他们自己也被毫无意义的谈话弄得 疲惫不堪,也没有主动离开的打算。
• 英国也曾自称“The empire on which the sun never sets”(日不落帝国), 暗示其国力强大;直到现在英国还自 称“Great Britain”。
• 所有这些称呼都是民族中心主义“群内偏 袒”的特征体现。
• 与此同时,当语言指代其他族裔时,人们 往往表现出相反的倾向。
跨文化交际

课程概述♦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
它涉及人类学、民族学、文化学等问题。
名词解释1.交际能力:包括两个方面的能力:语言能力和社会语言学能力2.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3.跨文化交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4.时间语:用时间表达的信息符号,它研究的是人们对准时、及时、延时等概念的理解。
5.人体语:用人体发送出的非言语信息符号称为人体语,它是非言语行为中内容最丰富的一种。
6.语用迁移: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常常理所当然的以本文化的准则和社会规范作为解释和评价别人行为的标准,就是语用迁移。
7.文化休克: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症。
一般分为蜜月阶段、沮丧阶段、调整阶段和适应阶段四个阶段。
8.面子:是交际事件中的参加者所相互给予的相互协同的公共意象。
9.非言语语:即在交际环境中除去语言刺激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这些刺激对于信息发出和接受者都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和意义。
10.定型观念:是指一个群体成员对另一群体成员的简单化的看法,又叫刻板印象。
定型观念可以分为自定型和他定型。
在大多数情况下,定型观念指他定型。
交流的要素有:信息、发送者、编码、渠道、接受者、解码、接受者的反应、反馈。
有效交际即指成功的交际,指听话人能够理解说话人意图的交际。
有效交际的要素:1)向对方表示尊重和对其持积极态度的能力。
2)采取描述性、非评价性和非判断性态度。
3)最大限度的了解对方的个性的能力。
4)移情能力。
5)应付不同情景的灵活机动能力。
6)轮流交谈的相互交往能力。
7)能容忍新的和含糊不清的情景,并能从容不迫对其做出反应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学是研究人们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冲突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冲突的一门学问。
它产生的标志是1959年美国爱德华.霍尔出版的《无声的语言》。
文化交流的跨文化沟通理论

文化交流的跨文化沟通理论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文化交流变得日益频繁和重要。
不同国家、民族和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深,跨文化沟通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跨文化沟通理论作为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交流互动的学问,对于促进文化理解、减少误解与冲突,以及推动合作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跨文化沟通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相互理解。
这种沟通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流,还包括非语言的元素,如肢体语言、表情、价值观、信仰、习俗等。
由于文化的差异,人们在沟通中可能会面临各种挑战和障碍。
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是文化维度理论,由荷兰学者霍夫斯泰德提出。
他认为文化可以从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化与女性化以及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这五个维度来衡量。
权力距离反映了一个社会中人们对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
在权力距离较大的文化中,人们普遍接受较大的权力差距,尊重权威;而在权力距离较小的文化中,人们更追求平等和民主。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则关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个人主义文化强调个人的独立和自主,而集体主义文化更注重群体的利益和和谐。
不确定性规避衡量了一个文化对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容忍程度。
高不确定性规避的文化倾向于制定明确的规则和制度来减少不确定性,而低不确定性规避的文化则更能接受变化和风险。
男性化与女性化维度涉及到社会中性别角色的期望和价值观。
男性化文化重视竞争、成就和物质成功,而女性化文化更注重人际关系、生活质量和关爱他人。
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维度反映了一个文化对于未来的规划和重视程度。
长期导向的文化注重长远目标和持续努力,而短期导向的文化更关注眼前的利益和快速的结果。
另一个有影响力的理论是爱德华·霍尔的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理论。
高语境文化中,大量的信息不是通过明确的语言表达,而是隐藏在语境、关系和非语言线索中。
例如,在日本和中国等文化中,人们更依赖于背景知识、人际关系和含蓄的表达方式来传递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国人马拉松式的宴会,菜是上了一道又一道, 似乎人的胃口成了无底洞。这使在席的外国人感 到可怕而绝望,而与中国人那句伤感的名言“天 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形成及大的反差。最使西方 人感到厌烦的还有,就是中国人在进行纯粹的社 交性拜访时,毫无时间概念。在西方,这种拜访 是有时间局限的,长活短说,待得时间太长会不 受欢迎。但在中国,是没有时间限制,客人不停 地聊天,尽管他们自己也被毫无意义的谈话弄得 疲惫不堪,也没有主动离开的打算。
• "Finland is the devil's country."(芬兰是
魔鬼的国度。) • 这句话是源于芬兰地理和文化上的原因。 爱斯基摩人居住在北极附近,他们比其他 种族更迷信,相信人死后会轮回,还相信 自然界有魔鬼,于是随身携带护身符。尤 其在冬天,人们会认为魔鬼在这个季节尤 其活跃,于是感到惊恐。爱斯基摩人长期 生活在寒冷、漫长、黑暗、阴郁的冬天, 这很容易使其他国家的人们感到不自在。 所以外国人将芬兰称作是一个“有敌意的 土地”也是多少可以理解的。
• 《阿凡达》中不断的文化碰撞 和冲突,揭示了民族中心主义 是阻碍民族交往和文化融合的 主要障碍。影片采用对比手法 展现的是人类高度文明和纳美 人几近原始社会的强烈反差。
• 在这种反差下,人类与生俱来 的优越感更是加倍膨胀,他们 藐视其他物种,把自己利益看 成无比重要,不惜牺牲他人来 满足一己私利。影片看似高级 社会形式和低级社会形式之间 的冲突,实则是人们对待其他 文化时经常犯的“民族中心主 义”错误。
•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是民 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 民族情感和文化的深刻内涵都 可以充分体现在语言上。
• 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理解不同文化背景 下的词语含义极其重要的。我们应该警惕 带有民族中心主义和民族偏见的语言表达, 避免在跨文化交流中造成不必要的交流障 碍和误解。
• 走进《阿凡达》,发现它 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轮 轮视觉冲击,影片中所表 达的众生平等和对民族中 心主义的不屑与唾弃更是 心灵强烈震撼的根源。
• 一般来说,美国人请客吃饭,属公务交往性质多 安排在饭店、俱乐部进行,由所在公司支付费用; 关系密切的亲朋好友才邀请到家中赴宴。在家中 他们的待客之道主张经济实惠、不摆阔气、不拘 泥形式。宾主围桌而坐,主人说一声“请”,每 个人端起一个盘子,取食自己所喜欢的菜饭,吃 完后随意添加,边吃边谈,无拘无束。并且美国 人将请客人吃顿饭、并不一定要求对方做出报答, 如有机会请对方到自家吃饭就可以了示特别感谢。
歧视性短语
• Indian hand——干涉,插手 • Spanish athlete——吹牛大王 • Iris Bull——荒谬的说法 • French post-card——色情照片 • Mexican breakfast——持续饥 饿
• 当谈到荷兰,英国人就有一大堆故 事可讲。英国英语中有太多提及荷 兰的短语,却极少是正面的、积极 的含义。尽管现在人们对"Go Dutch"(AA 制)的说法很熟悉, 但是"Dutch treat" 等说法本来是讽 刺荷兰人的吝啬,请客吃饭的时候, 客人要自己付钱。
• "Dutch courage"(荷兰人的勇 气)指的是喝醉以后的匹夫之 勇;被称作"Dutch uncle"(荷 兰大叔)人总是严格地批评他 人;"Dutch Nightingale"(荷兰 的夜莺)则根本不是夜莺,而 是聒噪的蛙鸣;最极端的例子 是"Dutchman",它被用来诅咒 对方“非人类”、“不是人”。
•
民族主义
• 所谓民族中心主义,就是 按照本族文化的观念和标 准去理解和衡量他族文化 中 的一切,包括人们的 行为举止、交际方式、社 会习俗、管理模式以及价 值观念等。
国名与种族称谓
• 美利坚合众国也被称为“America”, 这一词本意指美洲。美国人将整个美 洲大陆作为自己的名字,这是很傲慢 的做法。 • 英国也曾自称“The empire on which the sun never sets”(日不落帝国), 暗示其国力强大;直到现在英国还自 称“Great Britain”。
• 所有这些称呼都是民族中心主义“群内偏 袒”的特征体现。 • 与此同时,当语言指代其他族裔时,人们 往往表现出相反的倾向。 • 众所周知,美国黑人有 "Negro/Nigger/Niggra" 等蔑称,在很多情 况下,这些词语都作为侮辱他们的称谓出 现。在美国,华裔美国人被称为"Yellow Peril"(黄祸),"peril"一词是及其不友好的 歧视语言。
• 在请客方面,无论东西方存有多大差异, 关键是在这种加深友谊、礼尚往来的过程 中,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前提,“请”则约 见。也就是说,可能在中国他(她)就邀请你 去他(她)家玩,但又不说明具体的时间和地 点,这时你不由得可能就问了问什么时候 去,这很正常。
• 但是,在西方,只有主人跟你事先约定了 时间和地点时,才表示他们真正把你当成 了贵客。否则十有八九是随便说说的客套 话而已,千万不可当真,避免脱口而出造 成尴尬。另外,在西方国家普遍认为,无 论双方是谁请客都一定要守时,不要早到, 也不要太晚到,比约定的时间晚一点点最 好,否则会被视为没有礼貌。掌握了以上 原则,让我们来看看在西方不同国家“主” 与“宾”的待客之道。
•
西方中心论是西方文化的一个不自觉 的前提,从古至今。从某种程度上说,认 为西方文化优于、高于非西方文化;或者 认为人类的历史围绕西方文化展开;或者 认为西方文化特征、价值或理想带有某种 普遍性,从而代表非西方未来发展方向, 所有这些,都带有西方中心论的色彩。它 的最极端、粗劣也令人反感的形式是种族 优越论。
西方人请客、送礼与中国人的 不同
• 首先来说一说送礼,在西方人眼里平常他 们一般不大喜欢相互赠送礼物,除非是在 生日或重大节日的喜庆场合,而且这种馈 赠也仅限于家人或亲密朋友之间。因此, 来访者不必为送礼而劳神,主人绝不会因 为对方未送礼或礼太轻而产生不快。 • 相同之处在于使收礼人开心,不同之处在 于中国人重面子,追求礼物的经济价值, 西方人更追求礼物的心思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