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人类的起源 名校学案

合集下载

冀少版八下生物 6.3.3人类的起源 教案设计

冀少版八下生物 6.3.3人类的起源  教案设计

第三节人类的起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描述人类起源的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探究竟”的活动,培养辨别真伪和逻辑分析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人类起源的问题,树立世界人民平等的观点,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三、重点难点重点:1.简述人类进化发展的历程;2.阐明环境变化与人类进化的关系。

难点: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环境变化、劳动等因素的作用。

教师可安排学生阅读课本的“知识链”从而体会劳动等各种因素在人类进化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导课师:"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是孩提时代你向爸爸妈妈提出的问题。

也许爸爸妈妈的回答给你幼小的心灵以暂时的安慰,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们又有了新的困惑。

从这一节课开始,让我们共同解答你们的这些困惑。

"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呢?"让我们追随科学家的足迹来探究人类起源的奥秘。

进行新课师:关于人类起源的争论有数百年的历史,现在仍有许多问题是悬而未解的。

在这方面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想了解些什么呢?生:(学生各抒已见,提出自己的想法、观点)师:说到人类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和他的《物种起源》。

请各小组同学交流一下课前搜集的这方面材料。

生:(分组汇报交流)生1: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

他在这本书中暗示了他的观点将会给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思路和线索。

后来他在其他著作中,比较明确地指出,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是进化来的,并推测人类与大猩猩和黑猩猩有亲缘关系。

当时许多科学家坚信神创论,因此,达尔文进化思想的支持者与神创论观点的支持者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生2:关于人类起源的辩论,是在科学家赫胥黎与威尔伯福斯兰教之间进行的。

事情发生在1860年6月牛津大学大不列颠学会的一次会议上,争论的焦点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

达尔文的观点在这次辩论中最终取得了胜利。

后来,达尔文在比较了人类和类人猿的相似处之后提出,人类和类人猿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来的。

师:你们知道人类和类人猿共同祖先是什么呢?生:森林古猿。

冀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6.3.3《人类的起源》教案2

冀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6.3.3《人类的起源》教案2

《人类的起源》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描述人类起源的过程和发展阶段。

2.过程与方法理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比较现代类人猿和人的区别和联系,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关注人类起源理论的发展和类人猿数量的变化,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点】1.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人类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

【教学难点】1.说明森林古猿分化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过程。

2.说明直立行走为人类的进化奠定了基础。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讲解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关于人类的起源,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的说法。

我国的神话传说中有“女娲抟土造人”的说法,在《圣经》中也有上帝创造人类的说法。

那么,最初的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呢?人类的祖先是谁?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类的起源》,看看人类是怎样起源和发展的吧!二、新知导学(一)人类的起源师:辽宁毛孩于震寰因为参加张纪中版《西游记》而被全国人民所熟知。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长尾巴的孩子、毛人等。

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返祖现象”。

看到这些现象,你能推测出人类的祖先有什么样的特征吗?生:(根据自己的推测回答)人类的祖先可能是身披长毛、有尾巴的动物。

师:动物园里的黑猩猩与我们人类非常相似,它们有互相梳理毛皮等社交行为,还会用小树枝钓取白蚁等使用工具的行为。

它们也会有与人类相似的表情,还可以模仿人类做许多有难度的动作(展示图片)。

除此之外,黑猩猩与人类还有其他相似之处吗?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教材P65资料分析。

比较、分析黑猩猩与人在形态、结构上的相似与差异。

思考黑猩猩与人类可能有怎样的亲缘关系?生:(分析资料,小组讨论)黑猩猩略能直立行走;人可以直立行走;黑猩猩的“手”能握住物体,但不灵活;人的手指很灵活;黑猩猩的骨盆细窄,人的骨盆短宽。

冀少版八年级下册生物6.3.3人类的起源教案设计

冀少版八年级下册生物6.3.3人类的起源教案设计

第三节《人类的起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列举和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2)、说出现代类人猿和现代人类的相似性和区别(3)、简述森林古猿进化为类人猿祖先和人类祖先的大致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四种类人猿概述类人猿和人类的异同点了解在科学研究中,通过比较找出事物异同点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学生热爱生命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运用比较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

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人类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难点:对比观察人类起源和发展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认同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达尔文提出“人猿同祖”的观点,1925年—1960年,科学家们先后在非洲发现了大量的原始人类化石,通过研究科学家认为人类的进化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有那四个阶段呢?二、人类的进化阶段【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课本67页资料。

(1)南方古猿的特征是什么?(2)能人或早期猿人的特征是什么?(3)直立人的特征是什么?(4)智人的特征是什么?【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找答案(1)南方古猿:脑容量350-500ml(2)能人:脑容量600-800ml,能制造使用工具(3)直立人:脑容量800-1200ml,能用火和工具(4)智人:脑容量和现代人相当,能从事农业和艺术活动三、现代人种【教师活动】:人种或种族,是指在体质特征,如肤色、眼色、发型、发色等方面具有某些共同遗传性状的人群。

现代人根据肤色可以分为3种:(1)黄种人(2)白种人(3)黑种人四、课堂练习五、课堂小结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变过程中,人类的出现是最晚的,人类的祖先使用和制造工具,既是人类求得生存的手段,也是人类进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也选择了人类本身。

冀少版生物 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第三章 第三节人类的起源 学案设计(无答案)

冀少版生物 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第三章 第三节人类的起源  学案设计(无答案)

课堂小结(2分钟)
综合检测(8分钟)
1.人类的发展大约经历了 四个阶段.
2、古猿、类人猿和人类的脑相比,不同的地方是( )
A.脑的形状明显不同
B.脑的结构明显不同
C.大脑容量明显不同
D.古猿的大脑容量大于人的大脑容量
3.你认为下列动物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密切的是( )
A.猕猴
B.长臂猿
C.恒河猴
D.大叶猴
4.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共同祖先是( )
A.长臂猿
B.北京猿人
C.森林古猿
D.类人猿
5.下列动物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密切的是 ( )
A. 鱼
B. 狗
C. 大猩猩
D.鸽子
6.研究结果表明,人和猿的骨骼在结构上完全相同;人和猿的盲肠相似;人和猿的胚胎在五个月以前完全一样等等,这些事实说明( )
A 人是由猿进化来的
B 人和猿有共同的祖先
C 人比猿高等
D 现代的猿也能进化成人
7.对森林古猿进化成人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于森林的大量消失使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
B.下到地面上的生活使其身体向直立行走方面发展
C.森林古猿之间在下地之前就有根本的区别
D.环境选择了森林古猿 课后反思:
地形变化、气候变化 森
林 古
猿 树栖生活转到地面生活 继续留在森林,树栖生活
森林大量消失
( 人类 ) ( 灭亡 ) ( 类人猿 ) 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

冀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人类的起源 导学案

冀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人类的起源 导学案
A、黑猩猩 B、长臂猿 C、森林古猿 D、大猩猩
9.下列关于人类由来的正确叙述是( )
A.人类具有动物的基本特征,所以人与动物没有根本区别
B.环境的变化使猿进化成人
C.猿适应了生存环境
D.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0.关于人类起源的分类的证据,说法正确的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达尔文的进化论能证明人类的起源
4.人类进化主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5.你认为在现代地球所提供的条件,类人猿能否进化成人类?为什么?
二、资料分析:
分析:
(1)“露西”少女的骨骼化石来看,她的骨盆的髋骨较宽阔,下肢骨的的股骨较粗壮,和现代人类较为相似。想象一下她的运动方式会是怎样的?
巩固案
1.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
A.类人猿B.大猩猩C.森林古猿D.猴子
人类的起源
年 级
八年级
学科
生物
执笔人
审核人
课题
23.4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导学过程
1.为什么说埃及发现的古猿头骨被认为是猿和人的共同祖先的证据之一?
2.虽然“人猿同祖”,但是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大猩猩的数量却在日益减少,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嘛?
3.中国科学家在探索人类起源和进化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你知道我们国家发现过哪些重要的古人类化石?
5.森林古猿从树上到地上生活的原因是()
A.为了换环境
B.由于流星撞击
C.由于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
D.为了扩张领地
6.在森林古猿进化到人的历程中,最关键的是()
A.制造工具B.使用火
C.产生语言D.使用工具
7、留在森林里的古猿进化形成了( )
A、黑猩猩 B、大猩猩 C、猴 D、类人猿

6.3.3人类的起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八年级冀少版生物下册

6.3.3人类的起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八年级冀少版生物下册
在能力方面,大部分学生具备基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针对人类起源和进化这一主题,学生可能需要进一步提高其科学思维能力,如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在素质方面,学生可能存在对人类起源和进化这一主题的兴趣不高,缺乏探究精神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强调人类起源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人类起源。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人类起源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与延伸
1. 拓展阅读材料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人类起源的相关知识,可以提供以下拓展阅读材料:
- 《人类简史》: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人类从起源到现代的历史,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人类的发展过程。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生命观念:使学生了解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过程,建立正确的生命观念,认识到生命的多样性和演化过程。
2.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人类起源的证据,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社会参与:引导学生思考人类起源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 遗传证据:介绍DNA研究,人类与黑猩猩的基因相似度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 互动式教学:我在课堂上采用了提问法和小组讨论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课堂的互动性。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人类起源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人类起源的特性和重要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创意性思考:我鼓励学生进行人类起源的创意性思考,如设计一个关于人类起源的科普展览,编写一个关于人类起源的故事等,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人类的起源-冀少儿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人类的起源-冀少儿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人类的起源-冀少儿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的起源,包括人类的进化史和演化史;2.掌握人类起源相关的科学名词及其基本概念;3.了解人类起源的现代研究与探索。

二、教学内容1. 人类起源概述1.人类起源相关的科学名词(人类进化史、人类古生物学、基因等);2.目前人类起源的理论(祖先的分类、地理分布、进化原理,非洲“起源之地”等)。

2. 人类起源的科学研究1.人类起源的科学研究方法;2.目前人类起源的发现和研究成果;3.人类起源现代探险与研究实践3. 人类起源的科学取向1.演化论的观点;2.科学研究的重要性;3.人类起源对文明发展的深远影响。

4. 其他拓展性内容1.人类起源的重大科研成果;2.人类起源的未来展望。

三、教学方法1.教师示范讲解;2.组织学生探究和讨论;3.合作探究、实验、展示等多种方式;4.策略配对、小组互助学习;5.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和研究。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人类起源的概念及人类进化史、演化史等相关内容;2.人类起源的现代探险与研究实践;3.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1.演化论的观点和重要性的深入理解;2.学生掌握相关学科基础知识的情况。

五、教学评估1.课前调研、小组互助学习、课堂分组讨论等方式提前了解学生所学情况;2.策略配对、错题自修、综合评价等方式进行教育教学中的知识点评估和综合评价;3.通过课程设计和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能力。

六、教学中注意事项1.体现多元化,采用多种方式实现教学;2.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需要得到合理的引导;3.课程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确保教学质量。

6.3.3人类的起源教学设计八年级生物下册(冀少版)

6.3.3人类的起源教学设计八年级生物下册(冀少版)
2.通过学习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使学生认识到引导学生理解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发展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其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

二、学情分析
针对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在前期的生物学习中已经对生物的进化、遗传和生态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学习人类起源打下了基础。然而,由于人类起源涉及的知识点较为复杂,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遇到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3.组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活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设计实验、制作模型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探索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好奇心,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难点: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实物观察、多媒体演示、网络资源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生动的认识。
(2)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组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学生分组讨论,记录员负责记录讨论成果。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4.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阶段,教师设计富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1.教师出示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涵盖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各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的起源》
教学目标
①概述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②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③参加资料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④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重点和难点
①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
②认识到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③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搜集有关生物进化论和神创论观点的资料及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等。

学生: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
关于人类起源的争论有数百年的历史,现在仍有许多问题是悬而未解的。

在这方面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想了解些什么呢?
各抒已见,提出自己的想法、观点。

人类的起源
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森林古猿
说到人类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和他的《物种起源》。

请各小组同学交流一下课前搜集的这方面材料。

叙述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起源的相关资料和内容,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组织交流、评价,并补充。

介绍有关生物进化论观点与神创论观点的争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存在着唯物观和唯心观点的斗争。

你们知道人类和类人猿共同祖先是什么呢?
倾听教师有关生物进化论与神创论的介绍,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交流:
1、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
2、科学家赫胥黎与威尔伯福斯兰教关于人类起源的辩论
3、人类和类人猿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认识观察现代类人猿
指导学生阅读图书和观看录像,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索、回答,并补充。

鼓励和引导学生从运动方式、捕食等方面大胆进行想像,并进行适当的补充。

观察几种现代类人猿图片和录像,结合生活经验回答下列问题:这些类人猿今天分布在地球的哪些地方?它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共同点?
观看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

通过对比找出现代类人猿与人的异同点。

类人猿在形态结构上确实与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和人有根本的区别生:(观察、讨论、交流、回答)
1:运动方式不同:类人猿主要是四肢行走;而人类则是直立行走。

2: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类人猿可使用自然工具但不会制造工具;人类可制造并使用各种简单和复杂的工具。

3:脑发育的程度不同:类人猿脑的容量约为400 mL,无语言能力;人脑的容量约为1200 mL,具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

推测森林古猿当时的生活状况
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是动物进化到最高阶段的产物,但人类已超出了动物界,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距今1 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在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

请同学们观察森林古猿及其生活的图片,尝试着描述出它们的生活状况。

通过观察图片和录像片,小组以合作的方式尝试性地描述森林古猿的生活情况。

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里,主要过着树上生活,以群居生活为主,以树上的果实等为食物。

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的原因环境的变化(地壳的运动导致)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森林古猿的一支逐渐进化成为人类呢?组织学生分析,教师进行补充、纠正。

(阅读)东非大裂谷两侧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部分热带雨林变成了稀树草原,使得一部分森林古猿被迫到地面上生活。

分析课本中的资料,小组之间互相质疑、讨论,达成共识:地壳的剧烈运动,使自然环境发生变化,促使一部分森林古猿下地生活。

在东非大裂谷地带,古人类学家发现了世界上最多的早期古人类化石,也就是石化了的遗体、遗物等。

想一想,为什么在这里会有这么多的早期古人类化石呢?
讨论回答:可以说明人类的始祖在非洲。

古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证据及历程进化的主要证据:化石
请同学们观察下面这几幅古生物学家挖掘出的不同时期古人类化石的图片。

你们能发现什么问题?
(1)就“露西”少女的骨骼来看,她的上肢和下肢是否有区别?根据四肢和骨盆的形态,想像一下她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
(2)“东非人”用图中所示石块做什么?从石块的形状来推测,“东非人”在使用工具
方面已经具有什么能力?
指导学生观察图中的要点(骨骼的长短、粗细,骨盆的形态等)并进行分析,引导答疑,树立进化的观点。

根据上述化石以及它们的遗物,请你们推测一下古人类当时的生活状况?
强调人类进化过程中几个方面的重要变化。

教师补充:又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复杂而精巧的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又促进了脑的发展,使他们能够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困难;在劳动中产生了语言,而且大脑的语言中枢日益完善;丰富的语言,使他们相互之间能更好地交流与合作。

提醒学生在生活中应很好地运用语言与他人交流。

观察早期的古人类化石,发现并提出问题,根据书上的提示,分析“露西”和“东非人”所生活的时期及进化状况、进化的地位。

(1)从“露西”少女的骨骼来看,她的上肢比较细短,下肢比较粗长,具有粗长的下肢骨,骨盆上下扁,左右阔,说明她很可能采取直立行走的运动方式;(2)“东非人”所用的石器明显经过加工,分别呈斧状和凿状,可当作工具来砍砸和削刮物体,由此推测“东非人”在逐渐适应直立行走的过程中,已具有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了。

小组讨论、分析交流: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在形态、劳动、使用工具、语言等方面的变化。

1、生活在裂谷东部高地的森林古猿,本来生活在茂密的森林中,后来由于环境的剧烈变化,森林面积的大量减少,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

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结构的变化,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下肢用来支撑体重和行走,逐渐变得粗壮有力;而前肢则解放出来,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手也逐渐变得灵巧。

2、“露西”时代的古人类就处于这个阶段。

他们能够使用工具,相当于使自己的四肢得以延伸,捕猎和御敌能力都大大增强了。

3、“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不仅能使用工具,还能制造简单的工具,提高了工具的效能。

教师补充:又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复杂而精巧的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又促进了脑的发展,使他们能够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困难;在劳动中产生了语言,而且大脑的语言中枢日益完善;丰富的语言,使他们相互之间能更好地交流与合作。

提醒学生在生活中应很好地运用语言与他人交流。

(观察、小组讨论交流)
1、运动方式使人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半直立行走→直立行走。

2、劳动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不会使用工具→使用天然工具→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工具→制造和使用包括电脑在内的各种复杂工具。

3、赤身裸体→懂得御寒、遮羞。

讨论回答:现代类人猿还能进化成人吗?
不能。

现代类人猿已经适应了现在的环境,不能再进化成人类了。

下面在你们观察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后,请指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哪些方面是逐渐变化的?
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发展
在同大自然严酷的斗争中,人类变得越来越强大。

人类现在被称为“生物圈的主宰者”,改变环境的能力远远超过其他的生物。

人类是否应与自然界和谐发展?
小组讨论:
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适应环境的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被淘汰掉。

人类虽然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但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尊重生态规律,人类应与自然界和谐发展。

当今,为什么人类的数量在急剧增加,而类人猿的数量却在日益减少呢?请谈一下你们的观点。

(小组讨论、组间交流、补充)
1、人类具有发明和创造各种技术和工具的本领,使得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改善生存条件以及利用医药卫生加强自身保健的能力不断加强,这些都使人口数量急剧增加。

相反,现代类人猿不具备这些能力。

2、人类不断开发现代类人猿赖以生存的森林,人类对现代类人猿的乱捕乱杀和环境的严重污染等,都使现代类人猿的数量减少。

曹植有首诗,批评哥哥曹丕对他的迫害:“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结合本节课,应当怎样理解?
首诗以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来像手足一样生于一体之上,所以不应该互相残杀。

人猿同祖,人猿应友好相处。

我们有责任保护好珍稀、濒危的现代类人猿。

人猿同祖,现代类人猿是人类的近亲,也是生物圈中的成员,同样享有在地球上生存、繁衍的权利,我们应当加强保护。

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人类应加大对现代类人猿等各种野生生物的保护措施,如加强宣传的力度,贯彻执行野生动物保护法,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它们生活的森林环境,坚决制止一切破坏它们生存的行为等。

教育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渗透保护珍稀、濒危动物的情感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