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教学导学案(部编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12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12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篇1 课文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冈诸葛亮住的茅草屋。
刘备上前敲门,里面走出一个书童,说:“先生今天早晨出门了。
”刘备问:“上哪儿去了?”书童说:“我家先生行踪不定,不知道上哪儿去了。
”刘备又问:“什么时候回来?”书童说:“那更说不定了。
或者三五日,或者十几天,没准儿。
”刘备、关羽、张飞失望地回去了。
回到住地新野,刘备派人去隆中打听。
过了几天,得到回报,说诸葛亮回来了。
刘备叫人立即备马。
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
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刘备上马出门,关羽、张飞也只好骑马相随。
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
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
你怕冷,自己回去吧!”张飞只得跟着走。
三人冒雪走到卧龙冈,刘备轻叩柴门,开门的还是上回那个书童。
可是,家中只有诸葛亮的弟弟在读书,诸葛亮被人请走了。
三人只得怏怏而回。
时间过得好快,寒冬刚过,早春来临。
刘备打算三访孔明。
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了。
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张飞满口答应。
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高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书童又出来了。
书童告诉刘备,先生正在睡午觉。
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关羽、张飞在门外站了好长时间不见动静,便走进门来。
见刘备还站着等,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一再相劝,张飞才没放火。
初中部编版九年级初三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三顾茅庐》公开课导学案(公开课)

《三顾茅庐》导学案一.交流预习1.查阅资料,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及本课相关背景。
2.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圈点生字词,读准朗读节奏,读出语气。
拜谒()纶巾()末胄()愧赧()倾颓()存恤()殆尽()疏懒()鄙贱()如雷贯耳()茅塞顿开(sè)思贤如渴(xián)箪食壶浆(dān)鹤氅(chǎng)3.尝试结合注释自主阅读课文,圈点勾画,标出疑难词句。
4.理解重点词语。
窗外日迟迟..:未审.得入览否:不胜愧赧..:..:屏人促席奸臣窃命..:..:而不知存恤总揽.英雄:惟将军图.之:二、互助释疑5.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借助注释,读懂课文,重点解决诵读中不理解之处。
6.把握小说情节。
用自己的话说说刘备三顾茅庐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刘备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两次拜访都没有见着。
经过:刘备第三次去拜访,离诸葛亮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到了草庐又等了几个时辰才同诸葛亮见上面,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刘备茅塞顿开。
结果:刘备有了诸葛亮,如鱼得水。
全文主要内容:课文讲述了刘备第三次前往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
三、互助品赏7.勾画出文中与刘备相关的描写,完成以下问题。
⑴刘备“三顾茅庐”的根本目的是什么?⑵刘备的哪些做法让你感受到他的诚心诚意,感受到对诸葛亮的尊重?⑶刘备在拜见诸葛亮时已年过40,而当时诸葛亮只有27岁,刘备称诸葛亮为“大贤”,自称“愚夫”“晋谒”,并“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这些描写,表明刘备什么样的心态?⑷归纳刘备的性格特点。
8.勾画出文中与诸葛亮相关的描写,探讨归纳以下问题。
⑴第三段文字主要用什么手法对诸葛亮进行描写?写出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点?⑵“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⑶你认为使诸葛亮最终决定出山辅佐刘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二)探写作用意9.除了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主要人物,文中还有对其他人物的描写,都有谁?运用了哪些描写?有什么作用?(三)赏精彩语言10.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诸葛亮所吟的四句诗的理解。
第24课《三顾茅庐》(导学案)(学生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

一次双向奔赴的会晤——第24课《三顾茅庐》导学案【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3.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
【重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2.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夸张、对比手法)。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把握作品的主题。
【学习过程】预习案1.作家作品【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山西并州太原人,汉族,号湖海散人。
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演义小说是小说体裁之一,由宋代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元末明初开始出现这个名称。
演义小说采用章回体形式,以说讲历史故事为其特点。
其篇幅较长,或取材正史而作不同程度的虚构,或取材野史传说。
2.故事背景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
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
)去曹营前荐诸葛“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
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
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3.完成下列练习。
(1)读准下列词语,给加点字注音。
拜谒.()愧赧.()鄙.贱()存恤.()纶.巾()叱.()半晌.()侍.立()鹤氅.()末胄.()涿.郡()谬.举()倾颓.()挟.天子()如雷贯.耳()箪食..壶浆()顿开茅塞.()民殷.国富()(2)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3《三顾茅庐》优秀教研导学案

2从以上比喻句中让我感受到了
。
2、通过对课文的预习,我还有不明白的问题:
。
。
我爱读书:
我会多读几遍,独立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如有困难,可以读书或者搜集资料。
群
学
解
疑
四、我来读读课文2-3自然段,思考:刘备是如何诚心诚意的邀请诸葛亮出山的?在文中画相关语句,找出语句中一、二个重点词语,抄在导学案上,写下你的理解和感受,有感情的读一读。
《24、三顾茅庐》导学案
我的班级________我的小组________团结协作的我___________
学习
目标
1、我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我能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感受刘备访求贤才的诚心诚意,感受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我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1、我从句子
感受
到了。
2、我从词语感
受到了。
3、小组分工、展示交流
我爱思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重点提醒:想突出人物的特点,就要抓住它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描述。)
注意小组成员间相互补充。
检
测
达
成
四、我会写。
认真读读课文里描写隆重“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句式写一处景物。
我爱写作:
1先找出这个地方有有代表性的2—3点景物。
2再把这些景物的特点找出来。
3用上恰当的比喻句。
自
我
反
思
最大的收获:
重点
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优质教案+导学案

23 三顾茅庐1.疏通文义,把握小说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3.通过古典小说的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导入新课播放《三顾茅庐》视频刚刚所播放的小视频,正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故事——“三顾茅庐” 。
刘皇叔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经千年传唱,已成佳话。
然而古来君主礼贤下士的例子并不少见,为何“三顾茅庐”成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想要深入了解,请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教学提示】“三顾茅庐”的故事为何久传不衰?点出此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关注该故事的来龙去脉,关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导入视频资源见光盘)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三遂平妖传》等。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所谓“历史演义” ,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的喜爱,所以可观道人在《新列国志叙》中形容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余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选文背景: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 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24《三顾茅庐》导学案-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24《智取生辰纲》导学案1.了解古典白话小说的相关知识,把握故事情节。
(重点)2.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难点)3.在生活中,学会以诚待人;关注时事,做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
(难点)2课时1.熟读课文。
我把课文读完了,我知道文章的大概内容。
2.查阅资料《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元末明初(朝代)小说家。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小说。
【答案】罗贯中章回体3.课件展示生字词,读一读,记一记,测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叱.曰(chì)拱.手(gǒng)半晌.(shǎng)侍.立(shì)B.鹤氅.(chǎng)纶.巾(lún)晋谒.(hè)愧赧.(nǎn)C.倾颓.(tuí)董卓.(zhuó)沃.野(wò)箪.食(dān)D.鄙.贱(bǐ)疏.懒(shū)一宵.(xiāo)存恤.(xù)【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字音。
B. 纶.巾(lún)——guān,晋谒.(hè)——yè。
4..课件展示词语,读一读,记一记,测一测。
下列各项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的大名在音乐界早已如雷贯耳....,爱乐者几乎无人不晓。
B.刘备思贤如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C.听了张老师的讲解,我是顿开茅塞....,完全领会了这一课的中心思想。
D.学校开运动会的那一天,同学们箪食壶浆....,做好了一切准备。
【答案】D【解析】A.“如雷贯耳”形容一个人的名声很大。
符合语境;B.“三顾茅庐”喻指一再诚心地邀请。
符合语境;C.“顿开茅塞”比喻忽然开窍,醒悟或明白了一个道理。
符合语境;D.“箪食壶浆”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不能用于欢迎同学们,对象使用有误;故选D。
5.读一读,想一想,理一理。
快速读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①)通过玄德、关公、张飞三人的对话,叙述玄德三顾茅庐前的准备,表现出三人态度的不同。
第23课《三顾茅庐》导学案1-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3)文中主要写刘备,但同时把张飞写进去,这是否多余?
四、课堂检测,反馈提高(3分钟)
1、按原文填空
诸葛亮分析了,提出了、的策略。刘备听了,像。文中直接写诸葛亮雄才大略的句子有:;反映刘备和诸葛亮之间关系的一个打比方的句子。
2、理清课文脉络,复述课文。
2.组内交流。
3.交流,质疑完善。
活动学习单三
1、默读课文,想想张飞是个什么样的人?文中对张飞的描写是否多余?
2、交流,质疑完善。
(组长要组织协调本组成员有序地交流自研成果,要善于捕捉小组成员在自学过程中的精妙之处,积蓄展示的素材)
三、快乐展示,提升自我(14分钟)
温馨提示:
1、每组选择一个学习内容作为主要展示内容。
引导:指导分角色朗读,读出张飞的粗鲁,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引导:这两个比喻句,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点拨:这两个比喻句说明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引导:“他们来到隆中,只见……,景色秀丽宜人。”景色描写的作用?(点拨:环境描写巧妙地衬托了诸葛亮的人物性格特点。)
引导:文中为什么写张飞这个人物?(点拨:写张飞是为了反衬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师解释什么是“反衬”手法。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张飞的莽撞无礼。
五、课堂拓展延伸
1、课外阅读《三国演义》,把其中有名的故事说给同学们听。
2、仿照课文“他们来到隆中……只见……”。这一段景色描写,用上“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六、快乐评价,反思总结(2分钟)
1、对于这节课自己的表现如何?
2、我的反思总结:
附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刘备 诚心诚意 诸葛亮
尊重人才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导学案

第23课《三顾茅庐》教学案【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炼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的相关文学常识,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炼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难点1.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2.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的相关文学常识,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资料链接】1、四大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中的经典作品,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巨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难分高低的,都有着极高的文学水平和艺术成就,细致的刻画和所蕴含的深刻思想都为历代读者所称道,其中的故事、场景、人物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
可谓中国文学史上的四座伟大丰碑。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元末明初,罗贯中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基础上,吸收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故事,写成《三国演义》。
2、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
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
《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成就最高。
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罗贯中是吴承恩的老师)3、《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十三年(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卧龙岗拜访诸葛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三顾茅庐 第一课时 ( 预习导学案)
自主预习,基础达标 一、学习生字词: 1、给下面的汉字注音:
顾 茅 诸 葛 宜 堂 恭 晌 讨
2、在课后练习中用钢笔描红。
3、在田字格中书写上面的生字。
4、读一读下列词语,在小方格中规范书写一遍。
5、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茅塞顿开: 。
蜿蜒起伏: 。
青翠欲滴: 。
二、初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
2、题目《三顾茅庐》中的“顾”的意思是 。
“茅庐”本意是指的是 。
在本文中指的是 居住的地方。
3、这篇课文选自《 》。
这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 。
另外还有三个人物,分别是: 、 、 。
4、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第次去拜访的故事。
5、按课文内容填空:
刘备两次前往隆中,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
,但都没有见着,于是他决定到隆中去再请。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好像。
岗前几片松林,流水,的竹林。
景色。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刘备就。
到了诸葛亮的家,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
刘备让童子,自己
,等候。
等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
刘备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诸葛亮分析了,提出了的策略。
刘备听了,像。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
,一起。
还说:“我得到,就像
!”
从填写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同时也可以看出刘备是一个。
第二课时
设问导读:
1、刘备为什么要请诸葛亮出山?
2、文中的那个词表现了刘备的诚意?
3、从张飞和刘备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张飞是一个的人。
刘备是一个的人。
4、“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这是一个
句,把比作。
其实这里的卧龙就是指的,时机就是。
5、用“”画出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句子。
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你喜欢的景物。
6、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刘备就。
到了诸葛亮的家,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
刘备让童子,自己,
等候。
等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
刘备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从填写的词语中可以看出刘备是一个的人。
同时也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的人。
从可以看出诸葛亮确实是一个具有雄才伟略的人。
7、“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啊!”这句话把比作。
还把
比作。
拓展延伸:
读了这篇课文,你对刘备如何评价?用上下列词语,写一段话。
三顾茅庐诚心诚意
恭恭敬敬茅塞顿开
巩固练习
一、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潺潺(juān chán)流水疏疏(shū sū)朗朗
半晌(shǎng xiǎng)茅塞(sè sài)顿开
二、先填空,再解释所填字的意思。
()()起伏:三()茅庐:
青翠()滴:秀丽()人:
群雄()争:茅塞()开: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对长者或宾客尊重而有礼貌。
()
2.形容湖水十分的清而透明。
()
3.形容环境稀疏敞亮。
()
四、先将句子补充完整,然后选择加点词语,仿照例句写一句话。
1、他们来到隆中,只见山冈(),好像
..一条()的卧龙。
2、刘备听了(),像.拨开()见到了青天。
3、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得到()一样
..啊!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
一、认真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做题。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
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亮先生正在草堂午睡。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等了半晌功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
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
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1、写近义词。
吩咐()等候()
2、读了这段话,你觉得刘备对诸葛亮怀着怎样的态度?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用“~~~~”
画出相应的语句。
3、如果你是诸葛亮,当你知道刘备在台阶下等了那么长时间,会怎么想怎么说呢?写一写。
二、读了《三顾茅庐》你一定知道诸葛亮是怎样成为刘备的军师的,你还想了解诸葛亮吗?那就读读下面的短文吧。
诸葛亮治蜀
诸葛亮是一个很有治理才能的政治家。
蜀国建立以后,益州地方的大地主、大官僚、地主豪强侵夺百姓,十分专横。
诸葛亮下令予以打击,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
有人劝诸葛亮说:“我们刚刚占据了益州,应当多行恩德。
”诸葛亮说:“只有赏罚分明,宽严并用,政
治才能清明。
”结果,不法官僚、豪强遭到严厉打击,当地有才能的人受到重用,蜀国的局势很快稳定了下来。
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诸葛亮不许部下随意杀戮和欺辱。
他曾打败南中一带举兵反抗的少数民族部落,俘虏了他们的首领孟获。
孟获不服,传说诸葛亮释放了他,如此一擒一纵,前后七次,最后孟获表示归附。
诸葛亮还鼓励少数民族人民栽桑养蚕。
缫丝织绸。
据说他亲自把蜀锦的图案纹样,送给少数民族人民,还让会织锦的士兵,向他们传授织锦技术。
故西南少数民族称蜀锦为“诸葛锦”。
西南少数民族人民更像尊敬“慈父”一样尊敬诸葛亮。
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下来。
(1)胡作非为,专断强横。
()
(2)奖赏有功的人,处罚有过失的人,界限非常清楚()
(3)重视而且恭敬地对待。
()
2、仿照例句,用“只有……才能……”造一个句子。
例:只有赏罚分明,宽严并用,政治才能清明。
3、诸葛亮的治理才能具体体现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