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7)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渗透
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情感教育在当代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部分,情感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当中,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浅谈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式和效果,从而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素质。
一、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式1.文学作品的选材与阅读文学作品是情感教育中的重要媒介,中学语文教学可以通过选择具有情感价值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
例如,在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他们常常面临成长、亲情、友情、爱情、挫折等情感问题,教师可以选择具有这些情感主题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感受、思考这些情感,并借助文学创作形式提供更多的情感表达方式。
2.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课堂教学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渗透情感教育。
例如,在教授诗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演唱等方式将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出来,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和情感的力量;在教授散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写作、小组讨论等方式将散文中的情感进行诠释,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情感的丰富性和表达的多样性。
3.作文教学的指导与批改作文教学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作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情感启发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情感的来源和表达方式,同时在批改作文时,教师可以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回应和引导,让学生在批改的过程中感受到教师的理解、鼓励和关爱。
二、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效果1.增强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通过情感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
在阅读文学作品、参与情感讨论、书写作文等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倾听他人的情感和经历,反思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进而培养自己的情感素质和情绪管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情感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使其能够准确、恰当地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浅谈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授学生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文学素养。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文学作品,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本文将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进行浅谈。
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种。
老师可以通过朗读文学名著或者散文诗歌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师可以朗读《红楼梦》中的凄美爱情故事,或者是朗读一些感人的散文诗歌,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情感细腻和力量。
老师还可以通过讲解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引导学生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适当安排一些情感教育的活动,比如组织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情感表达的活动。
可以让学生们朗读自己喜爱的诗歌或者散文,或者是写下自己的情感体会和感悟。
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也可以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理解。
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者辩论赛,让他们就文学作品中的情感问题展开讨论,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
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也是一个很好的渗透情感教育的途径。
作文是学生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途径,通过作文教学,可以让学生们在表达自己情感的也可以增强他们的情感认知和表达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邀请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感人故事或者情感体会,或者是组织学生们进行情感教育主题的作文写作,让学生们有机会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提高他们的情感认知和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还需要老师自身具备相应的情感素养。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语言知识和文学修养,更重要的是需要有一定的情感理解和情感表达能力。
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相应的情感素养,才能够在教学中真正地引导学生去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师们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情感素养,不断地探索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从而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渗透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一、引言情感教育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对学生情感态度、学习情绪、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培养和指导。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尤为重要。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本文将探讨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1、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在阅读文章、写作作文的过程中,体验到作者的情感,领会诗文的意境,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思想。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欣赏名篇佳作,感受其中蕴涵的美与哲理,培养自己的情感经验,增进对美的感悟,提升自己的审美情感,培养高尚的情感品质。
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语文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讲解、名篇的朗读、文学名著的解析等手段,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情感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快乐感。
通过情感教育,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文的内涵,领悟到文字背后的意义,提高自己的语文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1、注重情感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教育的核心内容,如人生道理、情感推理、品德修养等。
通过讲解课文中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情感、行为举止,引导学生领会故事中的情感推理,提高学生的情商和情感品质。
3、引导学生写作表达情感与思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写作表达情感与思想,通过写作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进行表达,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写作指导、主题作文等形式,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感悟与思想,促进学生情感体验与认知水平的提高。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第一篇: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文以载道,情为心声。
一篇好的课文,必定洋溢着感人的激情。
即使是议论体裁的文章,也会蕴涵着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对真理的一往深情。
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始终贯穿情感教育,在注重语文工具性的同时,更要注重其思想性。
从中发掘深刻的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引导他们学会发现美、体验美,进而创造美好的人生。
人类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具有丰富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情真意切;欢情、豪情、悲情,情景交融。
以情感为主线,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
在语文课情感教育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环节:一、发掘真情,感悟真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有丰富的情感,有着超乎常人的对情感把握的敏锐度。
假如你缺乏对人生、对职业的热爱,就不可能比学生更多的发现课文中的感人挚情。
教师虽然不一定是诗人,但应该具有诗人的豪情;教师不一定是画家,但应具有画家善于发现美的敏锐眼睛;教师不可能都是音乐家,但应有音乐家的柔情。
唯此,才能更好、更多的发掘真情,感悟真情。
比如在第五册中学语文课本第25课《诗词五首》中,通过对背景资料的充分掌握,感悟和体验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李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情思;陆游以年迈之躯,僵卧孤村仍梦赴边关,驰骋沙场的一腔爱国情。
二、巧设意境,情景交融在《不朽的失眠》中,作者跨越千年时空展开丰富的遐思联想,描绘出张继落榜之后的落魄、失意、凄凉的情感。
再现了《枫桥夜泊》这首诗创作的背景。
为此,笔者以《枫叶颂》为题与师生同题作诗,与学生一起感悟枫桥的枫叶:“千年的渔火,万年的风霜,带你走进岁月的沧桑。
朦胧的月色,绚丽的霞光,照亮你心头的视窗。
悠扬的钟声,在无尽的遐想,沉浸在思念的梦乡。
啊,每一片枫叶,都是一轮火红的太阳。
永远凝聚与辉耀着,圣洁的生命之光!”其实,对于诗歌作品的欣赏,从来就是因人而异,见仁见智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浅谈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授学生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渗透情感教育,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积极向上,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渗透情感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挫折。
在学习中,学生常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
如果只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知识,而没有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的能力,那么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容易灰心丧气,影响学习积极性。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挫折的痛苦,并且教给学生正确面对挫折的方法和态度。
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名人的奋斗故事或者描写挫折的作品,让学生从中汲取力量,明确奋斗的目标和方向。
渗透情感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
情感能力是人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情感时的应对能力,也是人与人交往时的重要能力。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往往因为情感问题而产生很多矛盾和困扰。
所以,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效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对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语文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朗读优秀文学作品,欣赏音乐和舞蹈,进行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朗读一些描写人物情感丰富的文章,引导学生找到自己与文章中人物情感共鸣的地方,并且通过写作或讨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看法。
渗透情感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社会角色的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如果不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很容易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产生矛盾和冲突,影响自己的发展和身心健康。
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一些合作学习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让他们懂得与人沟通、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渗透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渗透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决定了语文教学中突出的情感性。
语文教学如果能以美感动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扉,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教学效果。
情感教育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推进教学过程优化的最强驱动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多注重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的渗透。
这样的教学,既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情感的丰富、能力的发展等。
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情感教育,把课堂设计成一种良好的“情感场”,让每位学生自始自终地保持良好的心境,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使学生的智力、能力得到发展;课堂的教学的智力也得到提高。
下面我就“新课程背景下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一、导入新课时渗透情感,以情引情,拨动心弦。
新颖独特的导入语可以起到一鸣惊人的效果,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导入新课作为教学课程的第一个环节,是可以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渴望知识的“火药”能使学生焕发出机器强烈的学习愿望。
它是机房学生情感的关键性的一环。
优美奇妙的导语,往往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登堂入室,进入教学环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我的母亲》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在唐诗中有一首赞美母爱的诗歌,那就是孟郊的《游子吟》,同学们还能背出这首古诗吗?这首诗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一片爱心,而这种爱心有具有普遍性,所以能拨动无数读者的心弦。
看过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谁都会潸然泪下,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不知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
母亲的爱,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给我们一片光明。
是雨天里的一把伞,给我们一方晴空。
这世上,还有谁比妈妈让人牵挂?弯弯山路口,那是一声叮咛;脉脉斜晖中,那一声声呼唤……你们听到了吗,那殷切的呼唤正从小巷深处传来……今天,我们就跟随我国著名作家胡适先生一起走进《我的母亲》,聆听一段关于母爱的动人故事……如在讲《春》一课的导语是“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一幅阳光明媚,春风浩荡,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一提到春,我们就感到有无限生机,有无穷力量,内心洋溢着无比的喜悦。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浅谈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情感情操的重要阵地。
在对语文知识的传授中,渗透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情感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感受他人情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
本文将从渗透情感教育的定义、意义、实施方法和困难、对学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浅谈。
一、渗透情感教育的定义和意义1. 定义渗透情感教育指的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对语文知识的传授中,融入情感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感受他人情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
2. 意义渗透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语文是一门人文科学,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解读能够引导学生感受美、理解生活,提高审美情感。
情感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情感教育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情商和社会适应能力。
渗透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渗透情感教育的实施方法1. 文学作品欣赏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让学生阅读、欣赏和解读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感悟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从中体会美好的情感,增强对生活的热爱。
可以选择一些富有情感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课文朗读在语文课堂上,安排课文朗读环节,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字所传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课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情感内涵,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3. 作文写作通过作文写作,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自己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可以设计一些情感类的作文题目,让学生通过写作来释放情感、表达情感,同时也可以从学生的作文中了解学生的情感状态,及时进行情感指导和教育。
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引言:情感教育在当今教育界备受关注,被认为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教育的渗透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情感教育的概念、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以及情感教育渗透的方式这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探讨。
一、情感教育的概念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开朗自信、情感丰富、富有同情心和善于生活的态度为目标的教育方式。
情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情感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智慧,使他们能够有情感的自觉和情感的表达能力。
二、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中学语文教学既要注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也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中学生正处于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于世界的认识、人生的感悟、情感的体验都十分敏感。
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首先,中学语文教学是情感教育的天然载体。
语文教学关注的是人的语言能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因此是情感教育的天然载体。
在语文阅读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变化和价值取向,从而培养自己的情感智慧。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提高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
其次,中学语文教学注重个性化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情感、个性和追求。
中学语文教学不应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出发点,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创设情境和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情感交流中得到真实的成长。
再次,中学语文教学具有人文关怀的特点。
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人生发展和情感体验。
中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感受到人生的真谛和情感的力量。
三、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式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课堂教学、阅读推广、作文训练等途径来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渗透
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决定了语文教学中突出的情感性。
语文教学如果能以美感动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扉,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教学效果,下面我就“新课程背景下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导入新课时渗透情感,以情引情,拨动心弦。
新颖独特的导入语可以起到一鸣惊人的效果,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导入新课作为教学课程的第一个环节,是可以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渴望知识的“火药”能使学生焕发出机器强烈的学习愿望。
它是机房学生情感的关键性的一环。
优美奇妙的导语,往往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登堂入室,进入教学环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我的母亲》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在唐诗中有一首赞美母爱的诗歌,那就是孟郊的《游子吟》,同学们还能背出这首古诗吗?这首诗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一片爱心,而这种爱心有具有普遍性,所以能拨动无数读者的心弦。
看过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谁都会潸然泪下,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不知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
母亲的爱,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给我们一片光明。
是雨天里的一把伞,给我们一方晴空。
这世上,还有谁比妈妈让人牵挂?弯弯山路口,那是一声叮咛;脉脉斜晖中,那一声声呼唤……你们听到了吗,那殷切的呼唤正从小巷深处传来……今天,我们就跟随我国著名作家胡适先生一起走进《我的母亲》,聆听一段关于母爱的动人故事……如在讲《春》一课的导语
是“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一幅阳光明媚,春风浩荡,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一提到春,我们就感到有无限生机,有无穷力量,内心洋溢着无比的喜悦。
古往今来,多少是人曾用彩笔描绘出春天迷人的景色。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大家熟悉的。
”像这样的导语,既能描绘出文章的内容,又把学生诱导到作者对春赞美之情中去的作用。
在教《智取生辰纲》一文中,我先用录音机播放电视剧《水浒》主题曲《好汉歌》,学生立刻被激昂动听的歌声所吸引,眼前仿佛出现无数个梁山好汉形象,加上再辅于简短导入语,有效地唤起学生学习这篇小说积极性,情绪激昂地进入语文学习。
二、挖掘教材内涵,移情动情,体悟真情,陶冶学生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
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作品都属情文并茂的精品,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都已不同程度地或明或暗地蕴含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情感因素进行语文教学,能够使课堂“情绪激昂”“寂静无声”“兴高采烈”“悲凉凄苦”,一次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特定的刺激情境中产生自己的主观体验,进而陶冶学生的良好品质和高尚情操。
可以说这些作品都是作者自己的血和泪凝聚集而来的,是情感的海洋。
冰心说过:“文章写到了有风格,必须是作者自己对他所描述的人、物、景有着浓厚真挚的情感。
他的抑制不住冲口而出的,不是人云亦云东抄西袭的语言,乃是浓厚真挚的情感,独特的语言。
”(《关于散文》)在水一般清澈的冰心的散文中,我们不是可以感受到火一样的炽烈的感情波涛?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极富感情的内容,引导学生经历分析、理解、品味、鉴
赏的思维过程,感染他们的心理,陶冶他们的性情,叩开他们的情感之门。
在教学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背影》一课时,从课文的写作背景及对父亲的情感“熔”于一体,产生共鸣,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以背影开篇,一下子就点明全文的感情基调。
车站相别的场景两次写到背影,淋漓尽致地抒写了父子间的深情、催人泪下的离愁别绪。
文章结尾处,作者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袄黑马褂的背影,思念之情洋溢其间,并与开头相呼应,真正做到以情开篇,以情收束。
学生的情感也自然而然进入课文情境之中,心灵受到震动,理解了“天下父母心”的深刻含义,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我引导学生分析:诗中作者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感情层层深入,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陆的思念之情及作
者期盼祖国早日统一。
如《爸爸的花落了》中的骨肉情,《伟大的悲剧》中斯科特等人为人类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斑羚飞渡》中的团结合作和无私奉献精神。
这些都使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有了一定的教学载体,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和健康人格个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用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心灵,激发情感。
古人云:“情乎于辞。
”语文作为语言文学课,它始于情终于情,因而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应饱含热情,力求以最简洁明了的语言,绘声绘色,绘情绘景,生动而形象地传达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从“语青”中感受到作品的美,激发他们对作品的情趣,这时,学生的学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就不会再把语文课只看作是教师满堂灌,而是一种享受。
良好的教学语言,是触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智力的契机,也最有利于学生口头能力的提
高和书面表达能力迁移。
因此,教师应尽量用新颖、优美、恰当、富有感情色彩的词汇结合自己的语言,力求新鲜、丰富、生动、洗练,既有情有味,又有艺术性。
这样,学生就爱学乐学,在教师优美的语言氛围中,自觉地溶入到语文教学情景
之中,情感也就必然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在教《斑羚飞渡》一文时,为了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使学生细细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我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在情感逐渐产生的情况下,我用饱含感情色彩的语言、抑扬相间的语调范读了课文的以下部分:如进行《春》的朗读教学时,教师要运用舒缓、欣喜的语调,再现出坚韧的春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艳丽的春花等形象,使学生既感受到生意盎然美好春光,又充满奋发向上的情怀。
《最后一次讲演》是一篇用满腔爱国热情谱成,用鲜血书就的文章。
全文冷竣如铁,热情如火,那悲壮、激昂的感情充满字里行间。
在教学这一篇课文时,我深沉、悲愤饱含感情朗读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一个大义凛然、义无反顾的巨人形象巍然屹立于学生心目中。
可见,语文教师在使用教学语言时要进行周密的构思和精心的加工,使自己的教学语
言富于感染力,从而使学生在教师充满感情语言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接受知识,并得到美的熏陶。
教师的一生不一定不一定要干出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应该如百合,展开的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但他应当如星辰,愿望是一盏灯,近看是一团火。
教育是一片海,在这里赶海,不必以扭曲自己,改变本色为代价,且能收获几朵浪花,几串彩贝,几行足迹,让我们用生命的绿色,去调和这一片蔚蓝!课堂教学中如能自然而顺利地渗入情感因素,学生学习定然事半功倍,回答问题定能佳句佳章叠出,定能够走出“灰”的阴影,进入五彩缤纷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