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甲烷生产技术进展

合集下载

氯甲烷生产工艺设计

氯甲烷生产工艺设计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一氯甲烷生产工艺设计系部: 石油与化学工程系专业:应用化工技术班级________学号:G2姓名_______________、八—前言甲烷氯化物包括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是一类常用的化学制剂,在化工、建材等多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其中一氯甲烷还常常作为中间体或者是反应组分应用于多个技术领域,它的重要性和应用的广泛型正在日益的扩大。

作为合成甲基氯硅烷的基础原料,氯甲烷成本占甲基氯硅烷成本的40%,氯甲烷生产的经济模化一直是制约我国有机硅行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之一,国内外的生产现状表明我们存在的距离。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有机硅的生产与发展已经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

如何提高氯甲烷的生产技术水平,尤其是有机硅单体生产企业利用有机硅单体副产盐酸合成氯甲烷进一步提高其工艺技术及装备水平的研究,其意义十分重大。

一氯甲烷的生产方法主要有两种:甲醇氢氯化法和甲烷氯化法。

本设计经过对比国内外各使用的生产方法、经济技术上的分析及根据国内综合情况,最终选择了甲醇氢氯化法的生产方法。

目录第一章一氯甲烷相关介绍第一节一氯甲烷的基本性质第二节一氯甲烷的应用第三节1.3.1国内外甲烷氯化物的发展概况国内1.3. 2 国外第二章生产工艺设计第一节2.1.12.1.22.1.3生产方法的选择气—液相非催化法气—液相催化法气—固相催化法第二节甲醇氢氯化法生产原理第三节物料衡算第四节热量衡算2.4.1. 进料口2.4.2 塔顶2.4.3 塔釜第一章一氯甲烷相关介绍第一节一氯甲烷的基本性质外观与性状:无色气体,具有醚样的微甜气味。

主要用途:用作致冷剂、甲基化剂,还用于有机合成。

熔点:-97 .7 3沸点:-24 .2相对密度(水=1) :0.92相对密度(空气=1): 1 .78密度cm318C时溶解度280ml/水饱和蒸汽压(kPa) : 506 . 62/22 C 溶解性:易溶于水、氯仿、丙酮, 能溶于乙醇等。

国内氯产品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下)

国内氯产品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下)

国内氯产品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下)向下游氟聚物和绿色制冷剂领域拓展的甲烷氯化物甲烷氯化物是包括一氯甲烷(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四种c、氯代烃产品的总称,是氯碱工业后加工的重要有机耗氯产品,对氯碱行业的氯、碱平衡具有重要影响;同时,甲烷氯化物也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高的氟硅行业最重要的上游原料之一,因此其生产的稳定、健康发展对氟硅行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最大的甲烷氯化物生产商是浙江巨化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苏梅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产能达到近30万吨/年;此外,生产能力较大的企业还有山东金岭集团公司、山东东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吴华集团西南公司(自贡鸿鹤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常熟理文(香港)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和山东海化集团公司等。

国内甲烷氯化物企业均采用引进或国产化的甲醇法技术,在生产控制、工艺消耗和产品质量方面已达国际先进水平,二氯甲烷和三氯甲烷产品的生产比例可根据市场情况在3:7~7:3之间调节。

甲烷氯化物企业生产设备基本实现国产化,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企业产权形式呈多样化,既有国有,也有民营、股份所有制和外资企业。

近几年国内甲烷氯化物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具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但应清楚地看到,受下游氟、硅产业发展的驱动,今后几年国内甲烷氯化物生产能力和产量仍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利润空间将有所减少。

因此,明确目标市场,向下游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氟聚合物和绿色制冷剂方向拓展,构建上下游一体化的产品链,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对甲烷氯化物企业来讲,将非常重要。

今后国内新建、扩建甲烷氯化物装置需综合考虑当地氟、硅等情况和向下游发展的技术研发、市场开发能力,配套建设氟聚合物、绿色制冷剂、有机硅等下游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项目,形成一体化生产,提高综合竞争能力。

此外,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同时产出是甲烷氯化物装置的生产特点,根据淘汰ODS 国际公约和国家方案要求,必须对四氯化碳进行处置和转化。

氯甲烷的合成

氯甲烷的合成

编号:No.40 课题:甲醇氢氯化法和甲烷氯化法生产氯甲烷授课内容:●甲醇氢氯化法和甲烷氯化法生产氯甲烷反应原理●甲醇氢氯化法和甲烷氯化法生产氯甲烷工艺流程知识目标:●了解氯甲烷物理及化学性质、生产方法及用途●了解甲醇为原料生产产品新技术●掌握甲醇氢氯化法和甲烷氯化法生产氯甲烷反应原理●掌握甲醇氢氯化法和甲烷氯化法生产氯甲烷工艺流程能力目标:●对比甲醇氢氯化法和甲烷氯化法生产氯甲烷特点●分析和判断主副反应程度对反应产物分布的影响思考与练习:●影响甲醇氢氯化法和甲烷氯化法生产氯甲烷主要因素有哪些?●绘出甲醇氢氯化法和甲烷氯化法生产氯甲烷工艺流程图授课班级:授课时间:年月日第二节氯甲烷的生产一、概述1.氯甲烷的性质和用途氯甲烷是甲烷分子中的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的产物,包括四种化合物: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

它们的物理性质见表10-1。

表10-1 氯甲烷物理性质氯甲烷应用较广的是氯仿和四氯化碳,氯仿是一种不燃的优良溶剂,还广泛用于有机化工生产的原料。

氯仿曾作过手术麻醉剂,但它对肝脏有毒,且有其它副作用,现已不在使用。

四氯化碳受热蒸发时,其蒸汽可把燃烧物覆盖,隔绝空气而灭火,是常用的灭火剂。

四氯化碳主要用作溶剂、有机物氯化剂,纤维脱脂剂、谷物熏蒸消毒剂、药物萃取剂等,并用于制造氟里昂和织物干洗剂,医药上用作杀钩虫剂。

2.氯甲烷的生产方法氯甲烷的生产方法有甲烷氯化法和甲醇氢氯化法。

四氯化碳则还可以由二硫化碳氯化制取。

本节主要介绍甲醇氢氯化法和甲烷氯化法。

二、甲醇氢氯化法生产氯甲烷1、生产原理甲醇氢氯化制一氯甲烷有液相法和气相法。

(1)液相法液相法是甲醇与盐酸反应,反应式如下:CH3OH + HCl−−→CH3Cl + H2O反应过程中有少量二甲醚生成:CH3OH−−→(CH3)2O + H2O一氯甲烷可制得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即:CH3Cl + Cl2−−→CH2Cl2 + HClCH2Cl2 + Cl2−−→CHCl3 + HClCHCl3 + Cl2−−→CCl4 + HCl(2)气相法气相法是气化后的甲醇与氢气在氯化器中反应,反应式为:CH3OH + Cl2 + H2−−→CH3Cl + H2O + HCl一氯甲烷再与氯气反应制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及四氯化碳。

12万吨年甲烷氯化物生产项目可研报告

12万吨年甲烷氯化物生产项目可研报告

12万吨年甲烷氯化物生产项目1 总论1.1 概述1.1.1 项目名称及建设地点1、项目名称:12万吨/年甲烷氯化物生产项目2、建设地点:山东东阿鲁西化工工业园区1.1.2 主办单位基本情况1、主办单位名称:山东鲁西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住所:东阿化工工业园3、注册资本:104623万元人民币4、法定代表人:张金成5、公司类型:股份公司6、主办单位基本情况山东鲁西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国有大型化工企业,现有资产64.5亿元,职工近万人。

公司具有年产合成氨100万吨、甲醇40万吨、尿素150万吨、复合肥150万吨、磷酸二铵20万吨、硫酸85万吨、盐酸22万吨、烧碱30万吨(30%)、液氯8万吨、氯磺酸8万吨、氯化苄5万吨的生产能力,是集化肥、化工于一体的综合性化学工业企业,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化肥生产企业之一。

公司是全国化肥行业唯一同时拥有尿素、复合肥、磷酸二铵三种国家免检产品的企业,也是全国同行业率先通过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三个标准认证的企业。

公司生产的“鲁西牌”复合肥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公司“鲁西”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2007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58亿元,同比增长20%,实现利税5.9亿元,同比增长63%。

山东鲁西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2 万吨/年甲烷氯化物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山东正信环保节能与工程咨询有限公司2近年来,公司坚持“创鲁西品牌、做百年企业”的经营理念,不断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引进吸收标准化管理思想方法,在集团各企业全面推广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个管理体系;创立并完善了一整套机构统一、人员统一、资金统一,核算分离,即以“三统一分”为主要内容的严谨、高效的财务运作管理机制;组织建立了有效的集团内部控制监督、竞争激励机制;构建了符合实际、独具特色、适合快速发展的管理体制;不断丰富和完善了独具鲁西特色的企业文化,使企业的整体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项目规划与建设顺利实施,保持了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势头。

我国甲烷氯化物产业发展概况

我国甲烷氯化物产业发展概况

我国甲烷氯化物产业发展概况关键词:甲烷氯化物,生产,消费我国甲烷氯化物产业是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小型工业装置后逐步发展起来的,经历了起步、初级发展、高速发展3个阶段.一、国内甲烷氯化物发展历程1、起步阶段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甲烷氯化物产业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在四川进行以甲烷直接氯化法为主的中试和工业规模试验.1958年四川永川天然气化工研究所借鉴罗马尼亚经验,建成了42吨/年天然气热氯化法生产二氯甲烷中试,1965年由四川自贡鸿鹤镇化工厂当时名称,下同建成了2200吨/年二氯甲烷工业规模试验装置;1965年6月,重庆天然气化工研究所建成了我国天然气热氯化法制四氯化碳500吨/年中试装置,于1979年10月在四川自贡鸿鹤镇化工厂建成1000吨/年生产装置,并投入生产.2、初级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自贡鸿鹤化工厂在工业规模试验装置的基础上,开发了天然气热氯化法生产二氯甲烷、三氯甲烷的装置;重庆天然气化工研究所开发的四氯化碳生产技术也日趋成熟.在自贡鸿鹤化工厂扩大其天然气热氯化法二氯甲烷和四氯化碳生产装置生产能力的同时,在重庆、四川泸州等地也相继建成一批天然气热氯化法生产四氯化碳生产装置,使天然气热氯化法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的生产能力达到万吨/年.在这期间天津化工厂和湖南株洲化工厂用氯油法生产三氯甲烷装置的生产能力分别达到万吨/年.国内有机硅生产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所需原料一氯甲烷大部分为农药敌百虫生产中的副产物,仅在北京第二化工厂和江西星火化工厂建有以甲醇为原料的一氯甲烷生产装置,生产能力约为5000吨/年.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全国甲烷氯化物生产能力约为万吨/年,产量约为万吨/年.表 1 1988年国内甲烷氯化物装置能力、产量产品名称装置能力吨/年产量吨产能比%生产方法一氯甲烷50001500农药副产、甲醇法二氯甲烷101003500热氯化、光氯化三氯甲烷2820022000热氯化、光氯化、氯油法、乙醛法四氯化碳3950023700热氯化、甲醇法、二硫化碳法合计82800507003、高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经历了由高速发展到因受国外进口产品倾销而停滞及我国对国外倾销产品实施反倾销措施后,行业又重新得以高速发展的起伏.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的甲烷氯化物生产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规模小,能耗高,产品质量差,“三废”排放量大,设备腐蚀严重等,因此,开工率低.90年代初浙江巨化公司引进了日本德山曹达甲醇法生产技术,并通过消化、吸收、创新,国内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可以说,以此为标志,我国甲烷氯化物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基于我国甲烷氯化物的消费量逐年提高,自1992~1999年国内消费年均增长为%,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上世纪90年代前期年均增长为%,后期则达到%,促进了我国甲烷氯化物产业发展迅速,上世纪90年代国内产量年均增长%.随着国内需求的增长和国内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外主要甲烷氯化物生产企业采取了倾销等不公平贸易手段,挤压国内正在发展的甲烷氯化物产业,以达到继续占领我国市场的目标.在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的几年中,国内产业因国外进口产品的倾销而遭受了损害,使得生产企业经营困难,亏损增加,开工率下降,市场份额减少.国内甲烷氯化物生产代表企业浙江巨化股份公司和四川鸿鹤化工股份公司,提出对英国、美国、荷兰、法国、德国和韩国的进口二氨甲烷进行反倾销调查的申请,并得到国家调查机关的支持,2000年立案,2001年初裁确认案件成立,2002年终裁,对上述国家进口产品实施反倾销措施.2003年两企业又联合向国家调查机关提起对欧盟、韩国、美国和印度的进口三氯甲烷进行反倾销调查的申请,该案于2004年4月初裁,确认案件成立,2004年11月做出终裁.国内企业紧紧抓住实施反倾销措施的机遇,在迅速恢复受损产业的同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迅速壮大自身实力.国内甲烷氯化物产能1988年为万吨,到2000年为21万吨,到2004年又增加到51万吨,年产量1988年为万吨,2000年为15万吨,2004年为45万吨.表 2 2000年国内甲烷氯化物装置能力、产量产品名称装置能力吨/年产量吨产能比%生产方法一氯甲烷49700 40300 甲醇法、热氯化法、副产物回收二氯甲烷27000 21600 热氯化法、甲醇法三氯甲烷59700 36900 热氯化法、甲醇法、氯油法四氯化碳73500 48900 热氯化法、甲醇法、氯油法合计209900 147700图 1 2005年与2006年国内甲烷氯化物产能预计二、国内甲烷氯化物生产、消费情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甲烷氯化物国内市场需求增长迅速.2000年表观消费量为31万吨,2004年达到75万吨,年均增幅%.与此同时,国内产能也迅速扩大,2004年产能达到51万吨,2005年能力已超过100万吨/年,预计2006年将达到近120万吨/年.年产量2000年约为16万吨,2004年达到45万吨,年均增长%.目前,我国还是甲烷氯化物纯进口国,2004年净进口量超过29万吨,占消费量的39%.表 3 1992-2004年国内甲烷氯化物产量单位:吨年份1992199520002001200220032004一氯甲烷686448070二氯甲烷455810616199154830078400100500135000三氯甲烷1929645477458656710083000118100160000四氯化碳17555190364697057600694204314046190合计:4140981993160820229838表 4 1992-2004年国内甲烷氯化物消费量单位:吨年份1992 1995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一氯甲烷7630 48425 57000 86000 97000 110000二氯甲烷15256 30667 106094 111998 114850 163102 190000三氯甲烷54556 81787 149172 199458 223362 330576 400000四氯化碳32140 36643 73001 57600 69420 53110 46190合计:101952 156727 376692 426056 493632 643788 746190图 2 中国甲烷氯化物消费量、生产量分产品情况如下:1、一氯甲烷一氯甲烷主要用于生产有机硅,约占一氯甲烷消耗量的90%.我国现有生产企业10多家,生产能力约28万吨,基本上为有机硅生产企业自备原料,只有少量供应市场.素有“工业味精”之称的有机硅,近几年发展迅速,从而带动一氯甲烷的发展,2003年全国有机硅产能约为12万吨,产量约万吨,2004年产量达到11万吨,由于部分企业采用草甘膦生产过程的副产品来生产有机硅单体,所以国产一氯甲烷基本能满足国内有机硅单体生产之需.图 3 我国一氯甲烷消费量、产量2、二氯甲烷二氯甲烷的消费量和生产能力随着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在近几年也有很大的提高.国内表观消费量2000年为万吨,2004年达到19万吨,年均增长%;国内生产量2000年约2万吨,2004年达到万吨,年均增长61%.二氯甲烷目前仍然是净进口,进口量2000年万吨,2004年下降至6万吨,下降了60%,而出口量则由2000年的87吨,到2004年增加到6149吨.图 4 二氯甲烷消费量、产量、进口量、出口量3、三氯甲烷国内三氯甲烷75%用于生产HCFC-22,受国内HCFC-22发展的拉动,对三氯甲烷的需求不断增长,在90年代末,供需矛盾十分突出,2000年国内三氯甲烷消费量约为15万吨,国内实际产量万吨,进口量万吨,占全部甲烷氯化物消费量的68%.2004年国内三氯甲烷的消费量已达到40万吨,年均增长%,产量增加到16万吨,年均增长%,进口量为24万吨,年均增长23. 6%,呈现消费、生产和进口齐头并进的现象.三氯甲烷也有部分出口,但出口量很少,2004年仅为22吨.图 5 三氯甲烷消费量、生产量、进口量、出口量4、四氯化碳CTC四氯化碳是二氯甲烷和三氯甲烷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四氯化碳主要用于制冷剂CFC-11和CFC-12的生产.四氯化碳是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的受控物质,我国正步入限制使用期.按照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的要求,我国从1997年7月1日起,将CFC-11和CFC-12的生产和消费分别冻结在1995年到1997年三年的平均水平,并分阶段逐步削减,最终于2010年停止使用.2001年开始我国已停止四氯化碳进口,国产四氯化碳能满足需求.国内消费量自2000年逐年下降,由1999年的万吨,下降到2004年的万吨.前几年四氯化碳尚有极少量的出口,2004年已停止出口.浙江省经贸委产业损害调查局供稿。

氯甲烷合成实习报告

氯甲烷合成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氯甲烷合成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机化工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氯甲烷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在医药、农药、塑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为了提高我国氯甲烷的产量和质量,降低对外依赖,我国多家科研院所和企业加大了对氯甲烷合成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本实习报告旨在通过对氯甲烷合成过程的学习和实践,了解氯甲烷的合成原理、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工作奠定基础。

二、实习内容1. 氯甲烷合成原理氯甲烷的合成主要采用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反应,生成氯甲烷和氯化氢。

反应方程式如下:CH4 + Cl2 → CH3Cl + HCl2. 工艺流程本次实习所采用的氯甲烷合成工艺流程分为三个阶段:预热、反应和冷却。

(1)预热:将甲烷和氯气分别经过预热器,提高温度,有利于提高反应速率。

(2)反应:预热后的甲烷和氯气进入反应器,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反应,生成氯甲烷和氯化氢。

反应器内温度控制在40-60℃,压力控制在0.5-1.0MPa。

(3)冷却:反应后的混合气体经过冷却器,将温度降至20-30℃,分离出液态氯甲烷和气态氯化氢。

气态氯化氢可回收利用,液态氯甲烷进一步提纯。

3. 操作要点(1)严格控制反应温度和压力,确保反应顺利进行。

(2)选用合适的催化剂,提高反应速率。

(3)加强设备保温,降低热量损失。

(4)定期检查设备运行状况,确保生产安全。

三、实习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对氯甲烷的合成原理、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同时,我也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

总之,本次实习使我受益匪浅,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我国氯甲烷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国氯甲烷行业发展概况

我国氯甲烷行业发展概况

我国氯甲烷行业发展概况超高纯氯甲烷因其高含量指标和精细化生产工艺,与低纯度氯甲烷在应用领域上存在较大差异,显现出不同的行业特征:普通氯甲烷主要应用于对纯度要求不高的有机硅行业,超高纯氯甲烷则主要应用在电子化学品、丁基橡胶及农药等行业。

电子化学品等高端下游行业需要使用合成工艺生产的纯度高达99.99%氯甲烷。

对于部分下游行业而言,超高纯氯甲烷与普通氯甲烷属于截然不同的两种产品。

得益于下游电子化学品以及集成电路行业的快速发展,超高纯氯甲烷产品也将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1)丁基橡胶行业概况超高纯氯甲烷可作为低温聚合生产丁基橡胶过程中的溶剂。

丁基橡胶一般被应用在制造汽车内胎以及隔音用品里面通用合成橡胶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石化和化工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对丁基橡胶的需求预测,2020 年国内丁基橡胶需求量达到48 万吨,较2015 年的消费量需求年均增长率为9.1%。

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该行业的快速增长。

我国轮胎产量由2006 年的2.85 亿条增长至2017 年的6.53 亿条,年复合增长率为7.83%。

2006 年至2017 年我国轮胎产量单位:亿条(2)电子化学品应用领域概况超高纯氯甲烷可被用于生产集成电路蚀刻剂-四甲基氢氧化铵等电子化学品。

四甲基氢氧化铵可作为集成电路的清洗剂、光亮剂、触刻剂、正胶显影剂,在集成电路制造中有广泛应用。

由于电子化学品对产品纯度要求较高,而普通回收精制法生产的优级氯甲烷因杂质含量较高无法满足其生产要求,因此此类电子化学品的生产需要采用通过精细化工艺合成的超高纯氯甲烷。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中心,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迅速。

2010 年至2016 年,我国集成电路产量由652.5 亿增长至1,317.95 亿块,销售额达到4,335.5 亿元,较2015 年增长超过20%。

同时,发展集成电路产业作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是政府大力推动的投资热点之一,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氯甲烷的合成

氯甲烷的合成

编号:No.40 课题:甲醇氢氯化法和甲烷氯化法生产氯甲烷授课内容:●甲醇氢氯化法和甲烷氯化法生产氯甲烷反应原理●甲醇氢氯化法和甲烷氯化法生产氯甲烷工艺流程知识目标:●了解氯甲烷物理及化学性质、生产方法及用途●了解甲醇为原料生产产品新技术●掌握甲醇氢氯化法和甲烷氯化法生产氯甲烷反应原理●掌握甲醇氢氯化法和甲烷氯化法生产氯甲烷工艺流程能力目标:●对比甲醇氢氯化法和甲烷氯化法生产氯甲烷特点●分析和判断主副反应程度对反应产物分布的影响思考与练习:●影响甲醇氢氯化法和甲烷氯化法生产氯甲烷主要因素有哪些?●绘出甲醇氢氯化法和甲烷氯化法生产氯甲烷工艺流程图授课班级:授课时间:年月日第二节氯甲烷的生产一、概述1.氯甲烷的性质和用途氯甲烷是甲烷分子中的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的产物,包括四种化合物: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

它们的物理性质见表10-1。

表 10-1 氯甲烷物理性质氯甲烷应用较广的是氯仿和四氯化碳,氯仿是一种不燃的优良溶剂,还广泛用于有机化工生产的原料。

氯仿曾作过手术麻醉剂,但它对肝脏有毒,且有其它副作用,现已不在使用。

四氯化碳受热蒸发时,其蒸汽可把燃烧物覆盖,隔绝空气而灭火,是常用的灭火剂。

四氯化碳主要用作溶剂、有机物氯化剂,纤维脱脂剂、谷物熏蒸消毒剂、药物萃取剂等,并用于制造氟里昂和织物干洗剂,医药上用作杀钩虫剂。

2.氯甲烷的生产方法氯甲烷的生产方法有甲烷氯化法和甲醇氢氯化法。

四氯化碳则还可以由二硫化碳氯化制取。

本节主要介绍甲醇氢氯化法和甲烷氯化法。

二、甲醇氢氯化法生产氯甲烷1、生产原理甲醇氢氯化制一氯甲烷有液相法和气相法。

(1)液相法液相法是甲醇与盐酸反应,反应式如下:CH3OH + HCl−−→CH3Cl + H2O反应过程中有少量二甲醚生成:CH3OH−−→(CH3)2O + H2O一氯甲烷可制得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即:CH3Cl + Cl2−−→CH2Cl2 + HClCH2Cl2 + Cl2−−→CHCl3 + HClCHCl3 + Cl2−−→CCl4 + HCl(2)气相法气相法是气化后的甲醇与氢气在氯化器中反应,反应式为:CH3OH + Cl2 + H2−−→CH3Cl + H2O + HCl一氯甲烷再与氯气反应制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及四氯化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L 转化率,需较大的反应空间 。 [ ]
规模生产氯甲烷, ! C " $年英国开始生产。
! 氯甲烷生产技术路线
目前,国外甲烷氯化物的生产技术已相当成 熟,单机生产能力已超过 B / ,经济技术指 $> 3 0 标高。甲烷氯化物的生产方法主要有甲烷氯化法 和甲醇氢氯化法。甲醇氢氯化法又可分为"种技 术路线:气% 液相非催化法;气 % 液相催化法; 气%固相催化法。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主反应: D E F EGE D : !D E D : GE F " " # 副反应: # D E F E !D E F D E F " " "GE # ! H ! 气%液相非催化法 气%液相非催化法由 6 I 化学公司开发成 功。甲醇和氯化氢在一定压力下反应生成氯甲 烷。由于甲醇和氯化氢单程反应不可能完全,因 万方数据 此,需经分离后循环使用。其工艺流程见图 。 !
[ ] ! 采用的甲醇氢氯化法 。美国于 ! C # $ 年开始大
甲醇与过量 ! $ J 的氯化氢经换热器后由反 应器下部进入反应器 ! ,反应温度 ! # $ K,压力 。反应器上部为分馏塔,控制回流比 ! H $ LM 9 0 ,分出被氯化氢饱和的氯甲烷;未反应 !N ! ! # 的甲醇和生成的水、二甲醚(6M O)返回主反 应器。部分反应液进入汽堤塔 # ,蒸出溶解的氯 甲烷、甲醇;由塔釜排出含氯化氢的共沸物,该 共沸物可进一步吸收氯化氢后成为 " # J !" 5 J 的盐酸。分馏塔顶分出的气体经冷凝、气液分离 后,液体回流,气体经冷凝器A冷凝后进入氯化 氢分离塔& ,由塔顶分出氯化氢返回反应器,由 塔釜得到氯甲烷。 该法优点是甲醇转化率高,甲醇单耗可接近 理论 值($ / ) ;产 品 纯 度 H L " B3D E F E 3D E D : " " 高,不需精制;氯 甲 烷 选 择 性 高;反 应 副 产 物 6M O较另 # 种 方 法 少;适 于 大 规 模 生 产 #!5 。 但该法对设备材质的要求高;反应过程中生成多 种共沸物,需 经 汽 提、蒸 馏、吸 收 过 程 加 以 处 理。另外,氯化氢和甲醇的反应速度低,为提高
&
&,单台生产能力
・) "・





第) !卷
! 结束语
作为合成甲基氯硅烷的基础原料,氯甲烷成 本占甲基氯硅烷成本的 ! " #,氯甲烷生产的经 济规模化一直是制约我国有机硅行业发展的关键 技术之一,国内外的生产现状表明我们存在的距 离。随着中国加入 $% & 步伐的加快,我国有机 硅的生产与发展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氯 甲烷万吨级大反应釜的开发成为当务之急。笔者 认为开发的重点有’条:一是气(液相催化法卧 式反应釜的开发,二是气(固相催化法列管式固 定床反应器的开发。 ’ 种方法都有难度,各厂家 应根据各自情况加以选择。 参 考 文 献
$ 国内生产现状
$ * + 气!液相非催化法 目前,国 外 只 有 2 6 7 化 学 公 司 采 用 此 法, 国内尚无对此法的研究开发。 $ * $ 气!液相催化法 于+ / / /年下半年开工建设的泰安氯碱工程 引进 了 法 国 克 莱 布 斯—斯 卑 西 姆 公 司 & / (8 9 . (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 烷 及 四 氯 化 : , ; 碳的总称)生产装置,采用法国阿托公司技术; 其甲醇氢氯化生产氯甲烷工艺采用气!液相催化 法,氯甲烷产量为 $ / 。国内千吨级以上的 (8 9 . 有机硅单体生产厂,除浙江开化合成材料有限公 司采用农生产中回收的氯甲烷外,北京化工二 厂、星火化工厂、吉化公司电石厂等均采用此 法。 吉化公司电石厂的氯甲烷生产装置采用多釜
氯甲烷生产技术进展
宋立新
(吉化集团公司研究院,吉林 ! ) " # $ # !
摘要:简要介绍了甲醇氢氯化法制备氯甲烷的 " 种技术路线:气 % 液相非催化法、气 % 液相催化法和 气%固相催化法。分析了国内氯甲烷的生产状况并认为气%液相催化法和气%固相催化法是开发的重点。 关键词:氯甲烷,氢氯化,甲醇,有机硅,氯化氢
&,生产能力 并联方法,反应釜单台容积 & < $
& / (年代国外技术进展
[ ] + / 艺 ,为气
2 6 7化 学 公 司 报 导 了 一 种 烃 卤 化 催 化 工 ! 固相催化法。该工艺将氢氯化反
应器的床层分为 $!> 个区域,在低活性的初始 区填充低比表面积或低浓度的催化剂(浓度是对 负载型催化剂而言) ,例如 !!" / 活 # % @ A : # $ &、 $ 性炭;然后在高活性的随后区填充高比表面积或 高浓度的催化剂。这样,通过降低反应热点来降 低焦炭的形成和床层阻力降,以提高催化剂的使 用寿命。 2 6 7 化学公司还介绍了一种用于气 ! 固相 [ ] $ ( 催化 法 的 新 型 催 化 剂 :负 载 型 的 B / @ A : # & ; C % $ 催 化 剂。 该 催 化 剂 催 化 活 性 高, 副 产 物 2, 3 的生成量小;同时克服了传统催化剂 !! " # % $ & 的弱点,不会产生过量的积炭。 D E # F . A公司介绍了一种甲醇分步进料合成
[ ] + 0 改 ,采用釜外循环工艺,反应釜单台容积
$个反应器串联,一部分甲醇和氯化氢一起进入 第一反应器,反应器的流出物和另一部分甲醇再 一起进入第二个反应器。这样,既降低了原料消 耗,又降低了副产物 2, 3 的量,而且降低了后 步精制氯甲烷时硫酸的用量。
0
/ ,氯化氢单耗 ( 4 ! 58 9 . * 0 0 / ,甲醇单耗( / 9= : # 9: = : # * 4 0 ! ( * 5 ( 9: = % = & & 万方数据 。该工艺在国内属领先水平,但与国外 9: =: # <
[ , ] 4 + ( ! + 5 的要求高 。
/ (年代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较大。 $ * & 气!固相催化法 已投产的巨化氟化学公司的& / (8 9 .: , ;生 产装置采用日本德山曹达技术,其甲醇氢氯化工 艺采用气!固相催化法;氯甲烷和四氯化碳的产 量分别为+ / / 。正在建设中的江苏 48 9 .和+ >8 9 . / 梅兰集团(泰州)的& (8 9 .: , ;生产装置为美 国斯托福公司技术,甲醇氢氯化工艺也采用此 法。 吉化公司研究院对此法进行了深入的可行性 研究。以浸渍氯化锌的活性氧化铝为催化剂,对 催化反应动力学、反应工艺条件、停留时间、催 化剂的浸渍制备等内容进行了探索;目前,小试 催化剂寿命评价时间达 $+ ,甲醇单耗 ( ( (? * 4 ’ / ,氯 化 氢 单 耗 ( / 9: = % = 9: = : # * 0 (9 = : # & & 。 催化剂指标超过俄罗斯产品,并已完成 9: = : # & 了百吨规模的中试装置的设计及设备制造,以进 行反应器及工程放大的研究。
5 ; . ; 7 F . FF V 8 , . 1 :8 4; 5 . + \ ; . 1 :5 ; , K 8 4 2S S’ O I " ? P 2 6 9 9 ) H P T H Q ]I ? ) ! O ) P 2 ) H I ? ) " R Z) ’ O " I ! O 2 ) H I ) ) ) S 3’ T " I ? " ? 2 ) H I I , ,W ) ’ L 7 K 1 , . 8M Z L : 8 7 < 83 ; F . , 8[ 2* + 4 1 . + 5 F8 <. / 1 5 ; . ; 7 . + 5/ : , 8 5 / 7 8 , + 4 ; . + 8 48 <0 1 . / ; 4 8 7 . 80 1 . / 75 / 7 8 U 6 6 6 , , ( ) : , + : 1 2 G 4 :3 4 / 1 0] 1 F ) H H ’ O ) ! ) " ! " =W ) O 山田明2 化!"#$制造方法,日本,特开昭 ? ’ ( ? I " ’ 2 ) H I I 山本武男 ) ! 2 化 !"#$ 制造方法,日本,特开昭 ? ) ( ) H I " ! 2 ) H I T , ) ? @ ; ; X 8 , ;% B ; 0 ; : ;L, G F / + / ; , ;L,1 .; 7 2M 1 . / 7 6 5 / 7 8 , + : 1 2日本,特开昭? ) ( ) ) P I " I 2 ) H I T ,] ; + 4 ; : 1 ,*,* V 7 8 8 ,@ ]2J U ) T % / ; ; , ; ; 4ME ^ 6 6 = ^ : , 8 5 / 7 8 , + 4 ; . + 8 48 <0 ; . / ; 4 8 7 . 80 1 . / 75 / 7 8 , + : 1+ 4< + _ 1 : 6 5 ; . ; 7 F . K 1 : F 2 G 4 :3 4 / 1 0,Y , 8 5 1 F F : 1 F + 4 ; 4 : : 1 \ 1 7 U 6 =W = , ( ) : 8 0 1 4 . 2 ) H T T ? O ’ " H 9 ) I R , V 1 4 K 1 + 4 $,[ 1 4 : 7 1$,Y 8 F .J $, 1 .; 7 2M 1 . / 7 6 5 / 7 8 , + : 1 2S 3O " ) T ’ ’ " 2 ) H P ) ) P 郭守涛,葛友根,易有彬等2 万吨级氯甲烷生产装 里技术改造2有机硅材料及应用, , ( ) : ) H H H ) O ’ ! ) H J 8 7 K , 8 8 -M%,J 1 K 1 , . [L,@ ; 0 E$, 1 . ; 7 2Y , 8 U ^ 6 5 1 F F ; 4 :5 ; . ; 7 F . < 8 ,/ : , 8 / ; 7 8 1 4 ; . + 8 48 </ : , 8 5 ; , K 8 4 F 2 6 6 = 6 / $&H ) ) I H I ) 2 ) H H ) ’ " J ; , 7 1 8 7 K , 8 8 - M %2Y , 8 5 1 F F; 4 :5 ; . ; 7 F . < 8 , 6LS,J 6 / : , 8 5 / 7 8 , + 4 ; . + 8 48 < / : , 8 5 ; , K 8 4 F 2N E! H O ? ? T ? 2 ) H H " 6 6 ,@ ’ ) C + 0 0 + 5 / + . ;*2M ; 4 V < ; 5 . V , 18 <0 1 . / 7 5 / 7 8 U 6%Y 6 , + : 1K : , 8 5 / 7 8 , + 4 ; . + 4 1 . / ; 4 8 7 V F + 4 ; F 7 + .0 1 . / ; 4 8 7 6/ 6 =0 = 9 < 1 1 : 2N E! H ’ ’ " ! O 2 ) H H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