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我国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发展历程

我国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发展历程
我国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发展 历程、问题及展望
小组成员:
一、总量控制的发展历程 二、存在的问题 三、对未来的展望
总量控制的发展历程
1988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国家环保局提
出了同时实行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对策,确定了由浓度
总 控制向总量控制发展的方向。
量 控
1996年全国人大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 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正式 定为中国环境保护的一项重大举措。
二、要调整大气污染物控制战略,完善大气污染物减排政策体 系。(应从污染物总量控制向环境质量管理和风险控制转变、从控制局地污染向区
域联防联控转变、从控制一次污染物向同时控制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物转变、从控制 单项污染物向多污染物协同控制转变等)
三要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法制建设,强化监督管理和执法力度。
(强化大气污染监管工作。加强大气污染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强化对污染源的 监督管理等)
十一五期间大气环境主要指标
由于“十五”环境保护计划指标没有全部实现,二氧化 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8%,所以“十一五”主要为 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排放的计划为:2005年排放控制在2549万吨,到2010年 需控制在2295万吨,需减少十个百分点。
十二五期间大气环境主要指标 (部分区域和城市大气灰霾现象突)
指标
2010
氨氮排放总量(万 吨)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万吨)
氮氧化物排放总量 (万吨)
地级以上城市空气 质量达到二级标准 以上的比例(%)
264.4 2267.8 2273.6 72
2015 238.0 2086.4 2046.2 ≥80
2015年比2010年增 长 -10%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制度变迁的过程、特点、问题及建议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制度变迁的过程、特点、问题及建议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制度变迁的过程、特点、问题及建议摘要:我国大气污染体系经历了扬尘治理、国家大气浓度控制、大气控制试点、总量限值共同防治、空气质量控制试点等五个阶段。

主要特点是逐步走向多种形式的制度,加大了制度的制裁力度,政府机构多个部门的配合以及地方政府的作用等社会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考虑,以总量控制为基础的多污染综合治理,但也存在着体制结构不完善、与外部政府机构合作不够、控制基础设施和执行力不足、范围不合理、权力分配不合理等问题。

完善制度结构,保持制度的连贯性和联动性,加强制度合作,确保政策的落实。

关键词:大气污染;治理制度;变迁的过程、特点;问题分析前言:在改革开放初期,为提高国民经济水平,我国大力发展重工业,工业生产将产生大量废气,近年来,大气污染日益成为政府关注和治理的严重问题。

2013年以来,持续的大雾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人们开始更加重视大气污染的治理。

目前我国开展了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治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改善空气污染控制是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大气污染控制系统的变迁过程大气污染具有污染速度快、面积大、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决定了控制的难度。

合理的大气污染控制体系是控制大气污染的保证。

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含义。

道格拉斯·C·诺斯将制度定义为“一个社会的规则,或者说是形式上的,它们是人们创造的一些限制,这些限制是人们相互作用的特征。

” 主要包括正式条款(包括政治和司法宪法、经济条款和条约),非正式限制(包括规则,人民日常生活规范和惯例)及其实施特点。

全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会议实施情况的分析比较;不同时期的制度设置和制度实施情况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中国大气污染控制体系的变迁过程。

如下图。

二、我国大气污染控制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由于全国性会议的组织形式、体制框架以及不同阶段的大气污染监管体制存在差异,中国大气污染控制体系变化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如下。

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及历史演变.

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及历史演变.
• 《实用环境工程手册》 吴忠标/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
——第五章《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第六章 《大气污染防治标准》、第七章《大气环境质量管理》
L/O/G/O
Thank You!
部分污染物的监测分析方法
污染物名称
监测方法
总悬浮微粒
滤膜捕集—重量法
飘尘
石英压电晶体法
二氧化硫
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法
氮氧化物(以NO2计) 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
一氧化碳
红外分析法、气相色谱法、汞置换法
光化学氧化剂(O3) 硼酸碘化钾法(要扣除同步监测的 NOx干扰)
部分污染物的浓度限值
污染物名称 二氧化硫SO2 总悬浮颗粒物TSP 可吸入颗粒物PM10 氮氧化物NOx
L/O/G/O
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解析 及历史演变
班 级: XX 报 告 人: XX 同组成员: XX
小组工作流程
搜集资料
小组所有 成员就这 一报告内 容查阅相 关文献及 资料
小组讨论
分工情况
ppt制作由 小组成员就 魏熙宇和赵 如何做ppt、 晓瑞负责 ppt内容、 论文由丁健 如何展示等 负责 方面展开讨 论
②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 区由地级市以上
(含地级市)环境 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划分,并确定环境 空气质量功能区达 标期限,报同级人 民政府批准,报上 一级环境保护行政
主管部门备案。
③ 本标准由 县级以上 (含县级) 环境保护 行政主管 部门监督 实施。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作用与意义
•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作用是:评价环境质量及 污染状况;作为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依据; 分级、分区、分期管理大气环境的水准,即各 个地区根据当地具体条件在不同时期执行不同 级别的标准;便于因地制宜制定大气污染综合 防治规划。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制度变迁的过程、特点、问题及建议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制度变迁的过程、特点、问题及建议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制度变迁的过程、特点、问题及建议随着工业化以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也变得日益严峻。

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制度进行梳理,采用内容分析等相关研究方法,对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制度变迁的五个过程进行了简单阐述,并分析归纳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就此提出改进建议。

标签:大气污染;治理制度;制度变迁引言“贫困是阶级性的但烟雾是却是民主性的”,大气污染就如同这烟雾一般,无处不在而每个人都没有办法可以置身事外。

把视线转回如今的中国,“雾霾面前,人人平等”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以细颗粒物(PM2.5)为主要污染物的大气污染问题依旧十分严重,影响着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1]。

这是因为不同于固体污染,由于大气污染具有传播性导致只是改善某一地区的大气环境也无法保证其不会受到其他污染没有改善地区的再次污染[2]。

总的来看,从根源上来治理大气污染变得愈发重要,本文就我国的大气污染治理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特点以及需要改善的地方进行了阐述。

一、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制度的变迁过程我国大气污染的治理制度大致可以分为这样的五个阶段:治理工厂粉尘阶段、全国性的大气浓度治理阶段、试点范围内开展大气治理阶段、联防联控限制总量阶段、推广空气质量治理的试点阶段[3]。

第一阶段,此时国家仍然将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相应的环保制度比较缺乏且以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保障各个公私营工厂中的空气质量为主;第二阶段处于改革开放之后,这时环境保护开始得到大众和政府的重视,大气污染的治理主要针对全国大气浓度问题进行治理;第三阶段,试点方式成为我国大气污染治理采取的主要方法,而相应的制度的制定工作也开始快速发展;第四阶段,实施联防联控,对污染的总量进行限制成为大气污染治理制度的主要针对对象,同样也促进了制度的进一步发展;第五阶段,就对大气环境污染进行治理这一问题达成了共识,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视,这一阶段主要对那些已经成功的试点经验进行控制,从而全面提高我国的空气质量。

大气十条的阶段年限

大气十条的阶段年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大气十条的阶段年限大气十条作为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举措,其实施分为三个阶段,合计为15年左右的时间。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大气十条的三个阶段年限以及相关的措施。

首先是大气十条的第一阶段,该阶段从2013年开始,持续到2017年。

在这个阶段,重点是针对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的大气污染治理。

通过强化大气污染源头的减排措施,如加强燃煤电厂的脱硫、脱硝、除尘等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推动工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加大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淘汰力度,以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第一阶段年限的五年时间里,通过大力推进工业企业的减排工作,我国大气污染的总量得到了明显的下降。

尤其是对于煤炭消费量大的地区,如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等,实施了更加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进一步减少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此外,通过提高燃煤电厂的减排水平,加大对工业企业的处罚力度,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也得到了提高。

第二阶段是从2018年开始,将持续到2022年。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完善大气治理体系,加强源头控制和综合防治。

通过建立健全大气污染防治目标任务考核机制、实施最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排放源监控等手段,全面推进大气污染治理。

在第二阶段的五年时间里,我国将持续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工作。

首先,加大对重点区域和行业的治理力度,继续加强工业企业的减排工作。

同时,加大对机动车污染的治理力度,推动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的提高,加强车辆排放检测和治理措施的落实。

此外,还要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降低农村污染物的排放。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第三阶段是2023年至2027年,该阶段将进一步完善大气污染治理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持续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工作。

在这个阶段,我国将进一步提高大气污染防治的管理水平,加大对工业企业、机动车尤其是传统燃油车的减排力度。

同时,还将加强大气污染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加快建立大气污染的实时监控系统,提前预警和应对大气污染事件。

《2024年大气污染与防治的过去、现在及未来》范文

《2024年大气污染与防治的过去、现在及未来》范文

《大气污染与防治的过去、现在及未来》篇一大气污染与防治:过去、现在及未来一、过去的历程:大气污染的起源与演变回顾历史,大气污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

当时,煤炭的大量燃烧为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提供了能源,然而,这一过程中也释放了大量的粉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导致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空气质量迅速恶化,酸雨、雾霾等环境问题频发,给人类健康和生活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在那个时代,人们对于大气污染的认识相对有限,环保意识薄弱,许多工厂和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保护,导致了严重的环境破坏。

同时,政府的环保政策法规相对滞后,执法力度不足,也为大气污染的蔓延提供了空间。

二、现在的挑战:大气污染的现状与防治措施进入现代社会,大气污染问题依然严峻。

尤其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愈发突出。

雾霾、光化学烟雾等环境问题频发,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为了应对大气污染问题,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

一方面,加强环保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对排放超标的企业进行严厉处罚;另一方面,推广清洁能源,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

此外,还加强了环境监测和治理力度,通过科学手段对大气污染进行监测和治理。

三、未来的展望:大气污染防治的路径与前景未来,大气污染防治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提高,人们将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政策层面,政府将进一步加强环保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在技术层面,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例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将逐渐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

同时,环保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也将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

此外,国际合作在未来的大气污染防治中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各国将加强在环保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与展望_郝吉明

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与展望_郝吉明
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空气质量管理方面的新进展
去年9月份以来特别是今年1月份北京 地区,以及中国整个东部地区,出现了长 时间、大面积灰霾,受影响的人口达8.5 亿之多,这个污染事件引起了社会和政府 的高度重视。这也是出台《大气污染防治 行动计划》的背景之一,需要空气质量管 理取得重大进展。
F 热点关注 ocusing Issues
中国大气污染防治 进程与展望
Process and prospects of China air pollution control
文/郝吉明 整理/李欢欢 图/沈海滨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进展,大 气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最大挑战之 一,大气污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并给生 态环境、气候变化等带来不利影响,各国 政府对于大气污染的防治工作高度重视。 我国政府对于环境空气质量问题也非常重 视,防治工作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本文对 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回顾分析, 并对今后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进行展望, 以此助力于我国的空气污染防治。
60
世界环境·热点关注 WORLD ENVIRONMENT
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 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细 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 右。这些都突出了分区控制,分类指导的 思想。
从“国十条”的特征来讲,更多的关 注了产生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
1. 加快产业的结构调整。从源头控 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中国产业结构不 合理是造成大气污染一个重要因素,所以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控制大气污染的首要 措施。SO2、NOX、烟粉尘和VOCS排放 量符合要求成为环评审批前置条件;提 高环保、能耗、质量等标准,促进“两 高”行业过剩产能退出;提前一年完成 “十二五”期间21个重点行业的落后产能 淘汰目标任务。

中国大气污染治理历程回顾与展望

中国大气污染治理历程回顾与展望

中国大气污染治理历程回顾与展望摘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的演变而不断深化。

几十年来,我国在大气污染控制和空气质量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在系统回顾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历程基础上,展望提出新时期推进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创新思路。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大气污染治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主要经历了消烟除尘构建大气环境容量理论(1972—1990年)、分区管控防治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1991—2000年)、总量控制二氧化硫排放量见顶下降(2001—2010年)、攻坚克难打赢蓝天保卫战(2011—2020年)四个阶段。

当前,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高质量发展推动下,在新旧动能转换带来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的情况下,更先进的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为大气污染减排提供了更强大的动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提供了坚实保障。

本文提出未来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创新思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清洁高效,低碳少污,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提升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给能力;问题导向、目标引领,弄清大气污染来源成因,为科学治污提供坚实基础;清洁生产,全程控制,显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属地责任,联防联控,改善局地质量,降低区域间相互影响;智慧监控,数据归真,强化污染源监管。

1972年6月5日,世界上第一次国际环保会议——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

这是世界各国政府代表团及政府首脑、联合国机构和国际组织代表参加的共同讨论当代环境问题,探讨保护全球环境战略的第一次国际会议。

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简称《人类环境宣言》或《斯德哥尔摩宣言》)和《行动计划》,宣告了人类关于环境的传统观念的终结,达成了“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的共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化大气污染监管工作。加强大气污染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强化对污染源的 监督管理等)
四、要完善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标准制 订工作。 五、要强化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加强对重点行业和区域的管制
具体实施方式
1、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发展清洁能源,改善能 源消费结构 3、推行煤炭洗选加工,控 制高硫份、高灰份煤炭污染 4、淘汰落后生产工艺,防 治工业废气污染淘汰严重污 染环境的落后工艺和设备, 采用技术起点高的清洁工艺 5、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实用 技术的椎广从国情出发,尽 快开发推广技术可靠、经济 合理、配套设备过关的大气 污染防治实用技术。
九五期间大气环境主要指标
名称
烟尘排放量(万吨) 1774
1995年
1750
1996年
工业粉尘排放量(万吨)
1731
1700
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
2370
2460
工业废气处理率
74
80
十五期间大气环境主要指标 (九五期间的指标基本完成)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1、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1800万吨 2、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控制在2000万吨 3、氨氮排放量控制在165万吨 工业污染防治指标: 1、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1450万吨 2、烟尘排放量控制在850万吨 3、粉尘排放量控制在900万吨 城市环境保护指标: 1、50%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二、要调整大气污染物控制战略,完善大气污染物减排政策体 系。(应从污染物总量控制向环境质量管理和风险控制转变、从控制局地污染向区
域联防联控转变、从控制一次污染物向同时控制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物转变、从控制 单项污染物向多污染物协同控制转变等)
三要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法制建设,强化监督管理和执法力度。
近年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每年出现灰 霾污染的天数达到100天以上,广州、南京、杭州、深 圳、东莞等城市灰霾污染更为严重。
对未来环境的展望
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政策建议
一、要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基础研究,开展大气环境评价。(深入
研究大气污染物的区域排放特征和污染特征、加强主要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机理研究、开发大气污染物的高效去除技术和二次污染物的协同控制技术等)
从1990年到2012年,中国机动车保 有量从500万辆增加到1.9亿辆。 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机动车排 放污染物4607.9万吨,其中氮氧 化物637.5万吨,颗粒物62.1万 吨,碳氢化合物441.2万吨,一氧 化碳3467.1万吨。机动车尾气已 成为城市NOx、VOCs的主要排放 源。
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 等区域,部分城市二氧化硫 浓度受外来源的贡献率达30 %—40%,氮氧化物为12 %—20%,可吸入颗粒物为 16%—26%。区域内城市大 气污染变化过程呈现明显的 同步性,重污染天气一般在 一天内先后出现。随着城市 规模不断扩大和工业企业从 主城区外迁,大气污染由城 市向农村地区扩散的态势日 益凸显。
指标 氨氮排放总量(万 吨)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万吨) 氮氧化物排放总量 (万吨) 地级以上城市空气 质量达到二级标准 以上的比例(%) 264.4 2267.8 2273.6 72 2010 238.0 2086.4 2046.2 ≥80 2015 2015年比2010年增 长 -10% -8% -10% 8个百分点
我国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发展 历程、问题及展望

小组成员:
一、总量控制的发展历程 二、存在的问题 三、对未来的展望
总量控制的发展历程
总 量 控 制 的 提 出 过 程
1988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国家环保局提 出了同时实行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对策,确定了由浓度 控制向总量控制发展的方向。 1996年全国人大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 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正式 定为中国环境保护的一项重大举措。 1997年1月1日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大气污 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了 33 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限 值 ,其指标体系为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最高允许排放速 率和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2000年9月新修订的《中华任命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开始实施,第15条规定: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 民政府对尚未达到规定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区域和国 务院批准划定的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控制区,可以划 定为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区。主要大气污染物排 放总量控制的具体方法由国务院规定。
十一五期间大气环境主要指标
由于“十五”环境保护计划指标没有全部实现,二氧化 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8%,所以“十一五”主要为 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排放的计划为:2005年排放控制在2549万吨,到2010年 需控制在2295万吨,需减少十个百分点。
十二五期间大气环境主要指标 (部分区域和城市大气灰霾现象突)
当下的主要环境问题
数 年 环 境 控 制 的 基 本 成 绩
在“十一五”二氧化硫(SO2)等主要污染物的 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氨氮和氮氧化物 (NOx)纳入总量控制指标体系

数据显示,“十二五”前四年累计,我国主要 污染物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降 低9.8%、12.9%和8.6%。今年上半年,三项污染物 排放量继续实现了较大幅度下降。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带来最明显的 环境效益,就是我国酸雨面积已经恢复到上世纪 90年代水平。
当下的重点防治指标及问题
一、大气污染类型已经发生了变化。在过去三十年中,随着中国工业化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主要污染源已由燃煤、工业转变为燃煤、工业、机 动车、扬尘等。在主要大气污染物中,细颗粒物 (PM2.5)、氮氧化 物(NOx)、挥发性有机物(VOCs)、氨氮等排放量显著上升。大气 污染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可吸入颗粒物已经成为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首 要污染物。 二、区域性灰霾天气日益严重。有研究表明,1950—1980年中国的年均 霾日较少,1980年以后,霾日明显增加,2000年以后急剧增长,2010年 霾年均日数(29.8天)几乎是1971年(6.7天)的4倍。 三、光化学烟雾污染日益凸显,发生的频率将增加。光化学烟雾污染和 高浓度臭氧污染频繁出现在北京地区、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 四、城市间大气污染相互影响显著,农村大气污染问题日益凸显。随着 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区域内城市连片发展,城市间大气污染相互影响 明显,相邻城市间污染传输影响极为突出。
最后期望在我们 的努力下建造一 个美好的未来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