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常州高新区国民经济设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常州高新区(新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50项重点工作为抓手,保增长促民生,育产业调结构,齐心协力,团结奋进,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民生得到持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圆满完成“十一五”各项目标任务,区域综合竞争力迈上新台阶,荣获常州市辖市、区目标考核第一名。
一、综合国民经济稳健运行,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0.5亿元,比上年增加95亿元,同比增长23.5%(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6.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49亿元,同比增长8.1%;第二产业增加值334.88亿元,同比增长23.1%,其中工业增加值315.2亿元,同比增长23.4%;第三产业增加值155.1亿元,同比增长25.8%。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1%,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4:67.2:30.4调整为2:67:31。
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 达84750元,同比增长22.4%,按现行汇率折算达1.28万美元。
地方财力显著增强,财政收入在上年较快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58.44亿元,同比增长50.2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6.08亿元,同比增长35.87%。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达11.2%,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金融信贷稳健运行,年末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85.54亿元,比年初增加107.64亿元,同比增长28.48%;贷款余额304.16亿元,比年初增加49.96亿元,同比增长19.64%;存贷比62.64%,同比下降4.63个百分点。
二、农业和农村高效农业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5亿元,同比增长 5.3%;其中多种经营产值11.27亿元,同比增长6.2%,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83.5%。
全年新增高效农业面积0.98万亩、设施农业面积0.48万亩;组织申报省、市等各类农业项目57个,成功获得省、市扶持项目42个,其中省、市级高效设施农业项目11个,争取各级财政资金补贴1972万元;已建成蔬菜、果品、花卉等农业专业园区(基地)20个,形成了果品农业、设施农业、种源农业、休闲农业及畜禽养殖业等五大重点产业,建成西夏墅特色草坪、罗溪镇灯塔秧苗、西夏墅镇牛郎籽山药、西夏墅镇浦河食用菌、罗溪镇鸦鹊丝瓜及孟河镇万绥林果等6个农业特色村;全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11只、绿色食品3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个;创成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培育出怡泰牌固体饮料、巢嫄牌无花果茶、绿秀牌草菇等市级名特优农产品8只。
2012年常州区县GDP,人均GDP

2012年,常州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为3969.8亿,人均生产总值(GDP)85463.94元,折合13597.00美元。
从各区/市来看,武进区、新北区和溧阳市生产总值(GDP)领先,戚墅堰区生产总值(GDP)最低。
从人均生产总值(GDP)来看,新北区人均生产总值(GDP)为18506.91美元,位居第一,武进区和戚墅堰区分列第二、第三位,人均生产总值(GDP)分别为15449.08美元和13337.33美元,金坛市人均生产总值(GDP)最低,为10667.59美元。
截止到2012年,常州市所有区市人均生产总值(GDP)均超过1万美元。
(注:2012年常住人口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上根据人口增长率估算,全市常住人口总数来源于2012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常州市各区市GDP和人均GDP排名GDP排名区/市 2011年GDP(亿元) 2012年GDP(亿元) 2012年常住人口(万)人均GDP(元)人均GDP(美元)人均GDP排名1 武进区 1376.96 1536.69 158.25 97105.21 15449.08 22 新北区 623.13 704.00 60.52 116325.18 18506.91 13 溧阳市 503.78 559.20 76.03 73549.91 11701.52 54 天宁区 351.00 393.00 51.95 75649.66 12035.58 45 金坛市 365.10 373.81 55.75 67051.12 10667.59 76 钟楼区 326.51 360.14 51.30 70202.73 11169.00 67 戚墅堰区 81.85 89.70 10.70 83831.78 13337.33 3常州市 3580.4 3969.8 464.50 85463.94 13597.00。
2014年上海统计公报

2014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上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 2015-02-282014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积极应对外部环境严峻复杂和自身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挑战,全面落实国家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政策措施,全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各项重点工作,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提高。
一、综合全年实现上海市生产总值(GDP)23560.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0%(见图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4.26亿元,增长0.1%;第二产业增加值8164.79亿元,增长4.3%;第三产业增加值15271.89亿元,增长8.8%。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4.8%,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上海市人均生产总值为9.73万元。
图1 2010-2014年上海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在上海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1391.42亿元,比上年增长6%;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2169.52亿元,增长7.9%,其中,私营及个体经济增加值5796.06亿元,增长7. 9%。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1.3%提高到51.7%。
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3453.23亿元,比上年增长7.4%,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7%。
其中,制造业增加值1613.23亿元,增长6.3%;服务业增加值1840.00亿元,增长8.5%(见表1)。
表1 201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全年经工商登记新设立各类市场主体27.46万户,比上年增长36%。
其中,内资企业(不含私营企业)6403户,增长62.4%;外商投资企业7626户,增长16.1%;私营企业21.08万户,增长48.7%;个体工商户4.86万户,增长1.2%。
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

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2015-02-26 10:32:39 来源: 国家统计局作者: 【大中小】浏览:6次评论:0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5年2月26日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发展改革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牢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创新宏观调控,奋力激发市场活力,努力培育创新动力,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平稳运行,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一、综合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7491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
全年出生人口1687万人,出生率为12.37 ;死亡人口977万人,死亡率为7.16 ;自然增长率为5.21 。
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2]为2.98亿人,其中流动人口[3]为2.53亿人。
表1 2014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636463亿元,比上年增长7.4%。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332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71392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306739亿元,增长8.1%。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2.6%,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8.2%。
就业继续增加。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25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9310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9%。
全国农民工[6]总量为27395万人,比上年增长1.9%。
其中,外出农民工16821万人,增长1.3%;本地农民工10574万人,增长2.8%。
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
全年国家全员劳动生产率[7]为72313元/人,比上年提高7.0%。
价格水平涨幅较低。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0%,其中食品价格上涨3.1%。
达州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无表格版)

达州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3月2014年,面对极其复杂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市委、市政府主动作为,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追赶跨越的工作基调,始终保持专注发展定力,深入实施“三大总体战略工程”,积极采取一系列“稳增长、促发展”的政策措施,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势头,呈现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47.83亿元,增长8.4%。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81.66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12.96亿元,增长8.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53.21亿元,增长11%。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0.9:52.9:26.2。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4%、59.7%和31.9%,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7、5.0和2.7个百分点。
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807.66亿元,增长9.6%,占GDP的59.9%,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4%。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44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530.09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194.13亿元,增长9.4%。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1%,其中:食品类上涨1.7%;居住类上涨4.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0.8%;交通和通信类上涨4%。
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下降 4.6%;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指数下降1.8%。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688.13万人,常住人口553.05万人,城镇化率39.4%。
全年出生人口70259人,人口出生率10.27‰;死亡人口44255人,死亡率6.47‰;自然增长率3.8‰。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7717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6373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低于上年末的4.09%。
二、农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5万公顷,增长0.61%。
其中,小麦6.55万公顷,下降2.37%;水稻17.45万公顷,下降0.87%;玉米10.09万公顷,增长0.52%;薯类15.42万公顷,增长1.48%;油料种植面积12.8万公顷,增长1.2%;蔬菜种植面积9.15万公顷,增长1.7%。
江苏省统计局关于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江苏省统计局关于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江苏省统计局关于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2年2月28日)2001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起始之年。
在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缓的情况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加快发展主题,突出结构调整主线,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全省经济继续在较高平台上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综合全省经济稳定增长。
初步统计,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9514.6亿元,比上年增长10.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9 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88.4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4913.7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3512.5亿元,增长10.7%。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2925元,比上年增长9.1%。
扩大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增强。
全省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92%,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12.0∶51.7∶36.3调整为11.4:51.7:36.9。
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私营个体经济增长较快,私营个体经济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达20%以上。
对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区域实行更加有效的分类指导。
乡镇村撤并力度加大,南京等六个省辖市市区行政区划调整顺利实施,为加快城市化进程、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优化资源配置创造了条件。
全省城市化水平达42.6%,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平稳运行。
2008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要点

2008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要点一、总体情况2008年,常州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105.5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3%。
全市财政收入达到386.5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1%。
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741元,同比增长11.9%。
二、工业增长2008年,常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105.7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8%。
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39.9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7%。
三、农业发展2008年,常州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438元,同比增长9.7%。
粮食总产量达到141.48万吨,同比增长6.8%。
农产品加工业实现总产值达到96.8亿元,同比增长21.4%。
四、交通运输2008年,常州市交通运输总货运量达到4.67亿吨,同比增长10.9%;总客运量达到2.12亿人次,同比增长10.3%。
全市公路、铁路、水运三大交通运输方式都保持了较快增长。
五、城市建设2008年,常州市新开工房屋建筑面积达到1034.9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1.2%。
全市共投资232.82亿元人民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4.5%。
六、社会事业2008年,常州市共有143家健康单位,床位总数达到18089张,医生数、护士数、技师数均增长20%以上。
全市共有学前教育机构1755个,学生规模达到15.19万人,比上年增长6%。
以上为2008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要点。
总体来看,常州市在经济发展、工业增长、农业发展、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和社会事业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山西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山西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山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2015年2月27日)2014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全省上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和改革创新,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认真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省经济发展总体平稳,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据2014年人口抽样调查,年末全省常住人口364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万人。
全年全省出生人口39.7万人,人口出生率10.92‰;死亡人口21.6万人,死亡率5.93‰;自然增长率4.99‰。
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产总值1275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8.1亿元,增长3.8%,占生产总值的比重6.2%;第二产业增加值6343.3亿元,增长3.7%,占生产总值的比重49.7%;第三产业增加值5628.0亿元,增长7.0%,占生产总值的比重44.1%。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5064元,按2014年平均汇率计算为5708美元。
全年全省公共财政收入1820.1亿元,增长7.0%。
税收收入1133.8亿元,下降0.3%,其中国内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和城建税共计完成税收924.4亿元,下降4.3%。
公共财政支出3096.3亿元,增长2.2%。
其中,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公共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等民生支出2583.1亿元,增长3.1%,民生支出占全省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83.4%。
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8%。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6%。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下降0.4%。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8.6%,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9.0%,生活资料价格上涨1.3%。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3.8%。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0.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运行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
面对复杂局面,常州市紧紧围绕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目标,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重大项目突破年”活动为抓手,全力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重生态、惠民生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发展。
一、综合经济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901.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0.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8.5亿元,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2458.2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2305.2亿元,增长11.4%。
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7%。
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达104423元,按平均汇率折算达16999美元。
财政收入平稳增长。
全年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33.9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税收收入348.4亿元,增长6.5%。
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26.9亿元,比上年增长2.2%。
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教育支出68.6亿元,增长3.2%;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7.0亿元,增长4.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8.9亿元,增长7.3%;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32.6亿元,增长24.1%;城乡社区事务支出69.8亿元,增长15.7%。
民营经济平稳发展。
全年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3308.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0.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7.5%;民营经济实现税收总额458.0亿元,比上年增长10.3%,高于全部税收总额增速1.9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增加值中服务业比重由上年的41.6%提升至43.4%,提高1.8个百分点。
二、农业与农村经济农业生产保持稳定。
201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完成现价总产值256.8亿元,比上年增长7%。
其中,农业产值138.7亿元,增长6.9%;林业产值1.8亿元,增长4.3%;牧业产值37.4亿元,增长0.5%;渔业产值64.7亿元,增长9.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4.1亿元,增长15.1%。
主要农产品生产保持稳定,小麦、油菜单产双超历史,水稻单产达641公斤,连续12年保持全省第一。
现代农业持续发展。
据全省农业基本现代化进程监测报告显示,2013年全市农业现代化水平得分为79.8分,排名全省第3位,较上年提升1位。
全市新建设高标准农田8.8万亩,新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渔业)面积6.4万亩。
农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新增国家级主食加工示范企业1家、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个、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合作社1个,新认定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4家,为历年最多。
主要农副产品产量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经济基本平稳。
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列统工业企业4046家,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1195.3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276.9亿元,同比增长9.2%;实现利税992.9亿元、利润607.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9%、17.9%。
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4%。
规模以上工业七大行业中,化工、建材、电子、机械行业增长较快,全年分别完成产值1696.9亿元、375.9亿元、627.1亿元、4544.3亿元,分别增长16.9%、16.2%、11.4%、10.7%;生物医药、冶金和纺织服装行业分别完成产值259.7亿元、2038.2亿元、912.7亿元,分别增长9.2%、5.5%、5.4%。
十大产业链加快发展。
十大产业链建设加快推进,生产效益均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全年十大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产值3520.2亿元,同比增长13.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69.9亿元,同比增长12.9%,增幅分别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2.1个和3.7个百分点;实现利税348.4亿元、利润222.7亿元,均增长19.4%,增幅分别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2.8个和1.5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建筑行业稳步发展。
建筑企业全年完成施工产值1284.0亿元,比上年增长10.8%;施工面积10747.9万平方米,增长6.1%;竣工面积3811.3万平方米,增长8.1%。
建筑业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8.8万元/人,比上年增长1.1%。
四、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10.1亿元,比上年增长16.1%。
其中,工业投资1680.2亿元,增长11.1%;服务业投资1621.5亿元,增长22.1%。
服务业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681.5亿元,与上年持平。
全年新开工项目(不含房地产)3579个,比上年增加442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74个,比上年增加43个;新开工项目本年完成投资1761.0亿元,增长18.6%,增幅高于全市投资2.5个百分点,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59.9%。
五、国内贸易消费市场保持平稳。
2014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4.2亿元,增长13.1%。
从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是拉动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的主要力量,全年实现零售额1658.7亿元,增长13.7%,高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0.6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分别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亿元和131.3亿元,增长2.9%和5.9%。
2014年全市限额以上批零住餐单位实现零售额1046.0亿元,增长14.7%,从商品类别看,文化、体育和娱乐类消费快速增长,全年文化办公用品类实现零售额37.1亿元,体育及娱乐用品类实现零售额4.0亿元,分别增长42.0%、38.8%。
六、开放型经济出口贸易小幅回升。
2014年,全市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88.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4%,其中出口213.8亿美元,增长5%,增幅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
从出口国别看,对美国、欧盟出口呈现复苏态势,全年对美国出口46.0亿美元,增长14.9%,对欧盟出口36.2亿美元,增长5.6%,增幅分别较上年提高7.7个百分点和16.3个百分点。
从出口产品结构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势强劲,全年完成出口31.9亿美元,增长26.4%。
利用外资质量不断提升。
全年注册外资实际到帐3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0.3%。
重大外资项目取得突破,全年新增总投资超3000万美元项目49个,其中超5亿美元项目4个。
引进了常高新健亚胰岛素项目、博纳高性能材料项目、威翔航空科技项目、武进区龙王生物科技香精香料项目等一批高端制造业重大项目。
重点企业增资势头强劲,新增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增资项目18个,其中新增总投资超亿美元项目3个。
全年新增1家世界500强投资项目,新增3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1家外资功能性机构。
对外合作不断加强。
全年境外投资项目64个,中方协议投资额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
全年完成服务外包合同额3.2亿美元,其中离岸合同额1.5亿美元;服务外包执行额2.7亿美元,其中离岸执行额1.5亿美元。
开发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2014年全市开发区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82.3亿元,完成工业投入1176.0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42.7亿元。
全年实际到账外资26.3亿美元,新批协议注册外资25.6亿美元,新增工商登记注册外资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30个,其中制造业项目14个。
对外交往更趋活跃。
全年接待邀请外宾177批、1151人次,其中省部级以上外宾6批、108人次。
接待外国驻华使领馆官员32批、202人次,外国友好城市团组35批、205人次,外国记者1批、1人次。
2014年与德国埃森市、加拿大尼亚加拉瀑布市缔结友城获得全国友协批准,并与俄罗斯斯塔夫罗波尔市、丹麦兰讷斯市正式签署缔结友城协议书,获批友城累计达23个。
辖市(区)友城总数累计达15个。
七、交通运输、邮政电信业和旅游业交通运能稳步提高。
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890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68公里。
全年营业性客运量8477.8万人,货运量1.3亿吨,分别比上年增长0.9%、11.2%。
公路客运量6777万人,比上年增长1.8%,公路旅客周转量42亿人公里,增长0.6%;公路货运量1.1亿吨,增长12.3%,公路货物周转量112.7亿吨公里,增长12.5%。
全年铁路客运量(常州站、戚墅堰站、常州北站)1344.2万人,增长10.4%。
常州机场实现一类口岸开放,全年旅客吞吐量186.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9%。
常州港货物吞吐量3314万吨,增长8.1%。
全市汽车保有量继续增加,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87.3万辆,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72.6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14.1%和17.1%。
通信行业基本平稳。
全年通信业务收入53.9亿元,比上年下降3.2%。
年末本地网电话用户144.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91.3万户,其中3G用户达到142.1万户,4G用户突破60万户;互联网用户数达159.4万户,增长13.7%,其中宽带网用户149.0万户,增长14.3%。
全年邮政业务总收入19.7亿元,比上年增长17.7%。
旅游产业发展加快。
2014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654.3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国内旅游收入640亿元,旅游外汇收入1亿美元,分别增长14.8%和13.0%。
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5001.4万人次,增长12.7%,其中国内游客4989.3万人次,入境过夜旅游者12万人次,分别增长12.7%和9.5%。
环球恐龙城迪诺水镇、儿童乐园、东大门冒险港,环球动漫嬉戏谷嬉戏海,天目湖水公园等一大批旅游新项目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旅游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天目湖旅游度假区集散中心、天目湖旅游度假区“智慧旅游”一站式旅游网、常州旅游集散中心和常州智慧旅游一期项目建成投运。
截至年底,全市共有国家5A级旅游区2家,国家4A级旅游区10家,省级旅游度假区3家;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7家,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22家,江苏省工业旅游点3家,江苏省自驾游基地6家;旅行社发展到129家,1家旅行社进入全国旅行社100强,2家旅行社进入全省旅行社20强;星级酒店发展到68家,其中五星级酒店9家,四星级酒店24家。
八、金融业金融运行保持平稳。
截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6758.6亿元,比年初新增410.5亿元,增长6.5%;贷款余额4789.7亿元,比年初新增471.4亿元,增长10.9%。
全部新增贷款中,短期贷款新增68.3亿元,中长期贷款新增275.7亿元,与年初相比分别增长2.9%、15.0%。
年末全市融资性担保贷款总额112.4亿元,在保责任余额114.6亿元,小额贷款公司人民币贷款余额114.2亿元。
保险业务稳定增长。
截至年末,全市共有保险公司65家,其中产险公司28家,寿险公司37家。
全年实现保费总收入135.4亿元,同比增长14.3%,其中寿险89.7亿元,增长13.5%,财产险45.7亿元,增长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