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一线抗癫痫药物和二线抗癫痫药物
125例癫痫患者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4 6
2 O 1 4 年 3 月第 2 1 卷第 5 期
患的 C B Z血药 浓 度 略高 , 但 差 异无 统 计学 意 义 ;且 处 于有 效 剂 量 范 围 内的患 者 构 成 比 ,差 异 也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女 性 患 者
关 。宋艳 研究发现 ,C Y P 3 A 5 ×3 基 因多态性可影响 C B Z
2 . 1 相 同性别不同用药方 案患者的 C B Z血药浓度检测结果 ( 表1 ) 男性组 中, 与单用 C B Z的患者 比,联用 C B Z + V P A
表1 不 同用药 方案患者 的C B Z 血药 浓度结果
注: l 为 男性 组 内 C B Z 单 用与 C B Z + V P A 联用 方案 比较 , 2 为 女性组 内 C B Z单用与 C B Z + V P A联 用方案 比较 , 3 为 单用 c 色 Z
确评估 振免疫 分析 技术检 测 l 2 5例 单 独 或 联 合 服 用 C BZ 和
1 . 3 评估标 准
CBZ有效血 药浓 度为 4~1 2 g / ml ,高
于 1 2 g / ml 判 定为 中毒浓度 ,低于 4 g / ml 判定为 未达 有 效浓度 ;VPA 有效 浓度 为 5 0~l 0 0 g / ml ,高于 此上 限为 中毒 ,低于 下限 为未达有 效浓 度 。
通常 引起突然 和一 过性症状 ,依起源和 异常放 电神 经元部
位 的 不 同 表 现 出 不 同 的 临 床 症 状 。流行 病 学 调 查 显 示 , 癫 痫
或 VP A 口服 ,其稳 态血 药浓度 可能 因代谢 酶系 活性 变异 存在 个体差 异 ,临床应 用时需要 定期检 测血 药浓度 ,以便
《抗癫痫药》课件

这些药物是在传统抗癫痫药物之后开发的,如加巴喷丁和左乙拉西坦。
辅助性抗癫痫药物
这些药物用于与其他抗癫痫药物一起使用,以增强疗效。
抗癫痫药的作用机制
抗癫痫药通过调节神经传递物质的活动,改变脑细胞的兴奋性和抑制性,以 控制癫痫发作。
常用的抗癫痫药物
Hale Waihona Puke 药物 苯妥英酸钠 加巴喷丁 卡马西平
《抗癫痫药》PPT课件
抗癫痫药的课件将介绍癫痫药物的定义、分类、作用机制、常用药物、副作 用以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让您全面了解这一领域。
抗癫痫药的定义
抗癫痫药是一类药物,用于控制癫痫发作并减少或预防病情的恶化。
抗癫痫药的分类
传统抗癫痫药物
这些药物是癫痫治疗的第一代药物,包括苯妥英酸钠和卡马西平。
作用机制 增加抑制性神经递质的活动 增加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合成 减少兴奋性神经递质的活动
常见副作用 嗜睡、共济失调 头晕、乏力 皮疹、消化不良
抗癫痫药的副作用
1 注意力缺失
一些抗癫痫药物可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力缺失。
2 情绪变化
部分患者可能在使用抗癫痫药物期间经历情绪波动和抑郁。
3 肝功能受损
某些抗癫痫药物可能对肝功能产生影响,需要监测肝功能。
抗癫痫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遵医嘱
请按照医生的指导和药物说明进行用药。
2
定期复诊
定期复诊以监测病情和调整药物剂量。
3
避免突然停药
不可突然停止使用抗癫痫药物,应缓慢减少剂量。
常见癫痫药物介绍

九、拉莫三嗪(lamotrigine,LTG)
1.适应症:为广谱抗癫痫药,用于强直阵挛发作、肌阵挛发作、失神发作、失张力发作、强直发作及部分性发作的加药治疗;也可用 于Lennox-Gastaut 综合征;部分国家已将拉莫三嗪作为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以及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的一线用药。患者单药治 疗有良好的效果。 2.剂量 (1) 成人用量:若与丙戊酸钠合用,则以每次25mg,隔日1次开始,第3-4周增加到每日25mg,以后每1-2周加量50mg,至每日100mg, 最大量为每日200mg。若与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合用则剂量加倍。 (2) 儿童用量:儿童开始每天2mg/kg,分早晚2次服,第3-4周增为每天5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每天15mg/kg。如与丙戊酸钠合用, 开始剂量每天为0.2mg/kg,晚间服;第3-4周每晚服0.5mg/kg;第5周每晚服1mg/kg。必要时每周增加1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5mg/kg,每 天1次或分2次服。 3.主要不良反应: (1)与剂量有关的不良反应:疲乏、困倦、复视、头痛、失眠、共济失调、眼震。 (2)特异反应:皮疹的发生率为5-10%,儿童皮疹更常见; Stevens-Johnson综合征儿童中的发生率1%,成人中的发生率1‰;与丙戊酸 钠联合用药时皮疹发生率增加。 (3)慢性不良反应:尚无报道。 (4)致畸性:尚无报道。 4.优点 治疗谱广泛;良好的药代动力学,1天服药1次或2次;非肝酶诱导;可单药进行治疗;无嗜睡作用;无长期组织损害和认知障碍的不良反应; 不需要监测血清药物浓度水平;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少;要抗抑郁的作用。 5. 缺点 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加量期才能达到治疗剂量;有变态反应;皮疹发生率5-10%,偶见严重皮疹;相对价格较昂贵。
执业药师药综讲义景晴基础班 (11)

第十一章神经系统常见疾病[ 预计分值:5~8分 ]脑卒中“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CVA)——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
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
出血性卒中的死亡率较高。
调查显示,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也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
由于脑卒中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认为预防是最好的措施,其中高血压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可控危险因素,因此,降压治疗对预防卒中发病和复发尤为重要。
——应加强对全民普及脑卒中危险因素及先兆症状的教育,才能真正防治脑卒中。
题目引领患者,男,59岁,高血压病史5年,因头痛伴有恶心、呕吐就诊,MRI检查结果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
为防治脑血管痉挛,早期宜选用的药物是()A.尼莫地平B.硝苯地平C.氨氯地平D.缬沙坦E.氢氯噻嗪『正确答案』A下列药物中,可以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发作风险的药物是()A.口服避孕药B.叶酸C阿司匹林D.银杏叶片E.非洛地平『正确答案』A第一节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血管不太通畅》抗血小板——阿司匹林(75~150mg/d)、氯吡格雷》降纤——巴曲酶、降纤酶》赶紧做检查——寻找病灶(病变血管)(二)缺血性脑卒中(也称脑梗死)——脑血管堵死24h内:——溶栓(阿替普酶,3h内)——对症(降颅压,甘露醇+呋塞米)24h后:——防再梗:抗板(300mg)、抗凝、降纤——康复治疗:中药治疗、神经保护剂Fast—“快”总结:阿司匹林用法用量TIA——小剂量阿司匹林,建议服用剂量75~150mg/d;脑梗死——急性期,不溶栓的话,应在发病后尽早给予,推荐剂量150~300mg/d;急性期后改为预防剂量(50~150mg)溶栓治疗者,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应在溶栓24h后开始使用。
执业药师考试 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11章 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练习)

第11章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章节练习一、最佳选择题1、下列药物中,不可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的药物是A、阿司匹林B、双嘧达莫C、巴曲酶D、华法林E、尿激酶2、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的时间窗为A、1hB、1.5hC、2hD、2.5hE、3h3、关于脑梗死的分期治疗策略叙述错误的是A、腔隙性脑梗死不宜脱水B、大、中梗死应积极抗脑水肿降颅压C、恢复期以康复锻炼,改善功能为目标D、后遗症期需要进行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E、急性期无论有无禁忌症都应予溶栓治疗,以降低致残率4、未发生卒中前预防卒中的发生所采取的措施属于A、一级预防B、二级预防C、三级预防D、四级预防E、五级预防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治疗药不包括A、尿激酶B、降纤酶C、华法林D、氯吡格雷E、阿司匹林6、脑梗死脱水治疗中,可与甘露醇交替使用以减少不良反应的药物是A、甘油果糖B、七叶皂苷钠C、呋塞米D、氢氯噻嗪E、皮质类固醇激素7、下列关于脑梗死急性期药物治疗的说法,正确的是A、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是12hB、脱水治疗使用甘露醇的疗程为3~5dC、收缩压>150mmHg的患者不得进行溶栓治疗D、溶栓后24h内不主张使用抗凝治疗E、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应在溶栓后24h内开始使用8、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的时间窗非常短暂仅为A、1hB、2hC、3hD、4hE、24h9、脑出血治疗原则错误的为A、昏迷患者应加强抗菌药物预防肺部感染B、一般不用止血药物C、降低颅内压首先高渗脱水药D、卧床2-4周E、不急于降血压10、脑出血急性期病死率约A、10%~15%B、20%~30%C、30%~40%D、40%~45%E、45%~60%11、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病因是A、颅内动脉瘤B、脑血管畸形C、高血压D、动脉硬化E、动脉炎12、患者,男性,62岁,主因"突发右侧肢体无力、意识不清13小时"入院。
查体及检查后诊断为脑梗死。
分析一线抗癫痫药物和二线抗癫痫药物

分析一线抗癫痫药物和二线抗癫痫药物抗癫痫药物是用于治疗癫痫的药物,根据其药效和治疗优先级可以分为一线抗癫痫药物和二线抗癫痫药物。
一线抗癫痫药物通常是首选的药物,有较强的药效和较少的副作用,能够有效地控制癫痫发作。
二线抗癫痫药物则是在一线药物使用无效或者不耐受的情况下才会考虑使用的药物,通常具有更多的副作用和临床应用限制。
一线抗癫痫药物一线抗癫痫药物是治疗癫痫的首选药物,在临床中被广泛使用。
这些药物往往具有广谱性和较低的毒性,可以有效地抑制癫痫的发作。
常用一线抗癫痫药物1.苯妥英钠(Phenytoin)苯妥英钠是一种广谱的抗癫痫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神经元的对钠通道的作用来抑制癫痫发作。
它的主要副作用包括肝功能异常、皮疹和骨髓抑制等。
2.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卡马西平是一种广谱的抗癫痫药物,主要通过阻断钠通道来减少神经元的兴奋性。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头晕、嗜睡和皮疹等。
3.丙戊酸(Valproic Acid)丙戊酸是一种广谱的抗癫痫药物,具有多种作用机制,包括增加 GABA 的释放和抑制钠通道等。
其副作用包括恶心、头晕和肝功能异常等。
二线抗癫痫药物二线抗癫痫药物是在一线药物无效或不耐受的情况下考虑使用的药物。
这些药物往往具有更多的副作用和使用限制,需要在临床使用时慎重考虑。
常用二线抗癫痫药物1.琥珀酸盐(Topiramate)琥珀酸盐是一种多效药物,主要通过增加 GABA 的释放和抑制谷氨酸受体来发挥抗癫痫作用。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混乱、注意力不集中和言语障碍等。
2.奥卡西平(Oxcarbazepine)奥卡西平是一种钠通道阻滞剂,通过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来抑制癫痫发作。
其副作用包括皮疹、头痛和嗜睡等。
3.卡巴马唑(Gabapentin)卡巴马唑是一种 GABA 类似物,能够增加 GABA 的释放来发挥抗癫痫作用。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头晕、肌肉震颤和嗜睡等。
总结一线抗癫痫药物和二线抗癫痫药物在临床治疗癫痫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其适应症、副作用和临床使用限制有所不同。
癫痫临床路径

癫痫临床路径一、癫痫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癫痫(ICD-10:G40):部分性癫痫发作,全面性癫痫发作(二)诊断依据。
1.临床上至少发作一次以上。
2.存在发作易感性:包括遗传、外伤、发热和动脉硬化等因素。
3.伴随社会和心理等方面问题。
4.脑电图和或影像学改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药物治疗。
2.药物控制不佳或其他特殊癫痫综合征者可请神经外科会诊进行相应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G40癫痫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所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肌酶、血脂、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脑电图,心电图;4.头颅MRI(包括Flair相)或CT;5.有条件者可行相关血药浓度测定。
(七)药物选择。
1.常用口服抗癫痫药物:(1)一线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苯妥英钠、氯硝西泮等;(2)二线抗癫痫药物:奥卡西平、托吡酯、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等。
2.口服抗癫痫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应依发作类型及以前用药及疗效情况选择抗癫痫药物。
3.药物选择时还需要考虑以下因素:禁忌证、可能的副作用、特殊治疗人群(如育龄妇女、儿童、老人等)、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来源和费用等。
(1)局灶性发作:卡马西平(或奥卡西平)、丙戊酸钠、托吡酯、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等。
(2)全面性发作:丙戊酸钠、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托吡酯、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等。
(3)肝功能损害患者:慎用丙戊酸钠。
(4)肾功能损害患者:根据患者情况适当减少抗癫痫药物用量。
(5)过敏体质患者:慎用卡马西平、奥卡西平、拉莫三嗪等药物。
(6)育龄期妇女患者:可酌情选用卡马西平(或奥卡西平)、拉莫三嗪,孕前3个月和孕初3个月每日加用叶酸5mg。
癫痫病的用药选择

癫痫病的用药选择发表时间:2013-04-08T10:48:53.1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期供稿作者:王莉莉[导读] 应监测疗效及副作用,鼓励患者遵从医嘱服药。
王莉莉(黑龙江省医院 150036)【中图分类号】R97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0155-01 癫痫是一组临床综合征。
以在病程中有反复发作的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的暂时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
具体症状根据所涉及的神经元部位、范围及功能,其表现为运动、感觉、意识、行为、自主神经障碍。
患者可同时以一种或数种痫性发作为其症状。
1 药物1.1 传统抗癫痫药物1.1.1 苯妥英钠:能抑制细胞外钠离子的被动内流,使细胞膜隐定,阻止脑部异常放电的活动向周围正常脑组织扩散,对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和部分性发作有效,可加重失神发作和肌阵挛发作。
每次口服0.1g,每日2~3次,半衰期长,达到稳态后成人可日服1次,儿童日服2次。
有效血浓度为10~20μg/ml。
主要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毛发增多、共济失调、齿龈增生。
严重副作用为剥脱性皮炎、粒细胞减少等。
1.1.2 卡马西平:能增强细胞膜电位的稳定性,阻滞脑部异常电位活动向周围脑组织扩散。
是部分性发作的首选药物,对复杂部分性发作疗效优于其他抗癫痫药物,对继发性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亦有较好的疗效,但可加重失神和肌阵挛发作。
常用剂量每日300~1200mg,分2~4次服用。
主要副作用有皮疹、胃肠道症状、白细胞减少及肝功能损害等。
1.1.3 乙琥胺:为琥珀酰亚胺类药物,能抑制皮质的兴奋性路径,改变脑的神经递质水平及对突触传递有某些作用。
仅用于单纯失神发作和肌阵挛发作。
常用量每日500~1500mg口服。
主要副作用为眩晕和精神症状,严重副作用为白细胞缺乏。
1.2 新型抗癫痫药1.2.1 托吡酯:通过阻滞电压依赖性钠通道增强GABAA受体处GABA活性,阻滞红藻氨酸/AMPA型谷氨酸受体轻度抑制碳酸酐酶发挥作用,对单纯及复杂部分性、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尤其对Lennox-Gastaut综合征和West综合征(婴儿痉挛症)的疗效较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一线抗癫痫药物和二线抗癫痫药物一线抗癫痫药物
按照不同发作类型和患者具体情况可选用的一线药物:丙戊酸钠、卡马西平、苯妥英钠
适用于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局限性发作伴有或不伴有继发性全面发作
丙戊酸钠
适用于失神发作、肌阵挛和失张力发作等混合多种发作类型者。
苯巴比妥
WHO在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应用苯巴比妥临床试验,证实在医疗条件、经济和文化发展滞后的地区,应用苯巴比妥能增高癫痫患者接受治疗的百分率,是值得推广的药物。
苯巴比妥也属广谱抗癫痫药,其不良反应有影响患儿的学习能力和增加多动症等。
二线抗癫痫药物
新二线抗癫痫药有:
氨己烯酸、拉莫三嗪、加巴喷丁、妥吡酯、噻加宾、奥卡西平、唑尼沙胺、司替戊醇和左乙拉西坦。
老二线抗癫痫药有:
氧异安定、乙酰唑胺和氟桂利嗪等。
由于新二线抗癫痫药仍未证实疗效和不良反应优于一线
药等,所以仍把二线药物列为一线药的辅加抗癫痫药。
单药治疗有效的二线药物可作为一线药物治疗失败或不能耐受的替换药物。
二线药物的疗效也是控制癫痫发作减少,对Lennox-Gastaut综合征和West综合征等脑病患者的智力进行性衰退等非癫痫发作症状无益。
在新二线抗癫痫药中,拉莫三嗪、妥吡酯和左乙拉西坦与丙戊酸钠同属广谱抗癫痫药;氨己烯酸因其向心性视野缺损应作为最后选用的二线抗癫痫药。
拉莫三嗪和奥卡西平对肌阵挛发作效果较好。
老二线抗癫痫药氧异安定和乙酰唑胺当其他药物治疗失败时,对全面和局限发作有时有效,氟桂利嗪也有用于治疗儿童期获得性癫痫性失语(LandauKleffner综合征)。
二线抗癫痫药的适应证:二线抗癫痫药的适应证是耐药癫痫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