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老子繁体版

合集下载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简体修复本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简体修复本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渴;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珞珞若石。
五色使人目明,驰骋田腊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声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罢耳此。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 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拓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汝可以寄天下。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窘。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赢如,躁胜寒,靓胜炅,请靓可以为天下正。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而盈之,不若其已。而棁之,不可常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述身芮,天之道也。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槫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蓝,能毋疵乎?爱民栝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帛书老子今注今译简体中文版

帛书老子今注今译简体中文版

帛书老子今注今译简体中文版《帛书老子今注今译简体中文版》讲的是啥呢?你要是仔细看过这本书,得会觉得,这可不仅仅是一本古老的哲学书,它简直是一本生活的宝典。

就像那些年我们听的民间故事,里面有的智慧,说不定就是你在某个突如其来的瞬间,忽然就会领悟到的道理。

就拿《老子》来说,它里边讲的“道”,可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东西,它就在咱们身边,就藏在平凡的生活里。

你说,想得到“道”,难不成得去深山老林里闭关修炼?不,其实随时随地都可以得。

你想啊,你刚跟人吵完架,气得够呛,心里那叫一个堵,突然有个人过来拍拍你肩膀:“算了吧,别生气了。

”这不就有点老子的味道了吗?他说的“无为而治”,意思就是,有时候你啥都不做,反而能解决问题,不用非得冲上去拼个你死我活的。

你要真细琢磨琢磨,老子那些话,一点不难懂,难的是咱们一不小心就把简单的事给复杂化了。

就像那句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意思是说,能看懂别人,是聪明;而能看清自己,是智慧。

这话放到现在依然适用。

你看看,多少人总是盯着别人看,八卦的劲头十足,然而自己就那么个脾气,非得学别人,结果闹得鸡飞狗跳的。

老子其实是在提醒我们,“道”就藏在自知之中,搞懂自己比盯着别人强多了。

说白了,就是你自己强了,什么都能搞定,别总觉得外面那才是最好的。

再来说“无为而治”。

这是个啥意思?简单来说,就是有时候你啥也不做,反而能让事儿往好的一面发展。

就拿家庭来说,家里有时闹点小矛盾,冲上去理论十条,最后闹得不欢而散,谁也不高兴。

倒不如静下心来,给大家点时间,谁也不说话,可能问题就自己解开了。

这也是老子“无为”的精髓:不做过多干预,给自己和别人一点空间,事情自会有个结果。

你看,现代社会忙碌不堪,谁不是压力山大?真不需要一味地去拼命做什么,反而安静地去等待,放下执念,才会发现生活其实比想象中要简单。

说到这里,你会不会想:“老子这话到底是怎么得来的?”这得看他生活的时代。

想当年,老子可不是坐在书房里胡思乱想的,他见过太多的社会动荡和人生无常。

?马王堆《帛书老子》今文校对本

?马王堆《帛书老子》今文校对本

马王堆《帛书老子》今文校对本这是在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互补的基础上,对断句和分章都作了一定的修订。

老子三才之道你只看到天之道和人之道,虽说天人师观的理论是只取天之道和人之道,故常说天人合一。

但那地之道在一个舆字里,由于和与的古体字與相近而有误。

还有今本老子的重文在《帛书老子》几处用字都不同的,《帛书老子》用字古朴在每个关键字里都有修真心法,汉字取类比象,字里行间有卦象。

对于基于读音的通假而不严谨的乱改字的风气,这应该是对经典的最大人为损毁。

由于汉字的传承问题,如《帛书老子》的无字是王酉告,是左中右结构的字,字书无,但是王乃在中之酉孕生而泽言相告,这不是无是孕生有喜,也就是老子的中观不是空观,不是真的无。

还有独立不晐,原文王亥而字书也无,所以取晐有火水未济而易之意。

这样的例子不一而足。

还有就是断句有好多不同。

如人法地地,这是参考前文病病就是地地,参解《系辞》叁天两地。

叠词也参见《尚书》之中中和《大学》之明明德。

由世亲天亲菩萨之天道无相,或谓“天道无”,老子亲恒舆是有恒而落地有道,断句“夫天道无,亲恒舆,善人!”,给你不一样的句意而符合佛道易之精神。

还有在“人望呵,其未央哉!”等几处断句。

这几天在读经文,有感于存世的几个版本《帛书老子》都有错误,也有梦见所嘱而发愿,在此把本人这几年所整理的此《帛书老子》今文校本献上,愿为中国文化尽一份力。

第一章(德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乃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皮取此。

第二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莲;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浴毋已盈,将恐渴;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厥。

帛书老子-甲本-繁体

帛书老子-甲本-繁体

帛书老子-甲本-繁体德篇第一章論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實而不居其華。

故去彼取此。

第二章得一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其誡之也,謂天毋已清將恐裂,謂地毋已寧將恐發,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謂谷毋已盈將恐竭,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

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

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榖,此其賤之本歟?非也。

故致數譽無譽。

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

第三章聞道上士聞道,勤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弗笑,不足以為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昧,進道如退,夷道如類。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真如渝,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襃無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第四章反復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第五章中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自名也。

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

古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

故強梁者不得其死,我將以為學父。

第六章至柔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第七章立戒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八章請靚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窮;大直如詘,大巧如拙,大贏如肭。

趮勝寒,靜勝熱,清淨可以為天下正。

第九章知足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老子 道德经 帛书甲本(繁体) 拼音 result (1)

老子 道德经 帛书甲本(繁体) 拼音  result (1)

dào 道jīng經1.dào 道,kě可dào 道yě也,fēi 非héng 恒dào 道yě也。

míng 名,kě可míng 名yě也,fēi 非héng 恒míng名yě也。

wú无míng 名,wàn 萬wù物zhī之shǐ始yě也;yǒu 有míng 名,wàn 萬wù物zhī之mǔ母yě也。

gù故héng 恒wú无,yù欲yě也yǐ以guān 觀qí其miǎo 眇;héng 恒yǒu 有,yù欲yě也yǐ以guān 觀qí其suǒ所jiào 噭。

liǎng 兩zhě者tóng 同chū出,yì異míng 名tóng 同wèi 谓,xuán 玄zhī之yǒu 有xuán 玄,zhòng 衆miǎo 眇zhī之mén門。

2.tiān 天xià下jiē皆zhī知měi 美,wéi 爲měi 美,wù惡yǐ已;jiē皆zhī知shàn 善,zǐ訾bú不shàn 善yǐ矣。

yǒu 有wú无zhī之xiànɡ相,shēng 生yě也,nán 難yì易zhī之xiànɡ相,chénɡ成yě也,cháng 長duǎn 短zhī之xiànɡ相,xíng 刑yě也,gāo 高xià下zhī之xiànɡ相,yíng 盈yě也,yì意shēng 聲zhī之xiànɡ相,hé和yě也,xiān 先hòu 後zhī之xiànɡ相,suí隋,héng 恒yě也。

帛书老子繁体版

帛书老子繁体版

1一、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二、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

是以聖人居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三、不上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2恒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智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四、道沖,而用之又弗盈也。

淵呵,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也,象帝之先。

五、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閒,其猶橐籥與,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六、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

緜緜呵若存,用之不勤。

七、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3生。

是以聖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不以其無私與,故能成其私。

八、上善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

居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

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九、持而盈之,不若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之也。

金玉盈室,莫之守也。

貴富而驕,自遺咎也。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十、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摶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以智乎?天門啓闔。

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4德。

十一、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

埏埴為器,當其無,有埴器之用也。

鑿戶牖,當其無,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爲用。

十二、五色使人目盲,馳騁田獵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聾。

帛书老子-甲本-繁体

帛书老子-甲本-繁体

帛书老子-甲本-繁体德篇第一章論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實而不居其華。

故去彼取此。

第二章得一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其誡之也,謂天毋已清將恐裂,謂地毋已寧將恐發,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謂谷毋已盈將恐竭,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

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

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榖,此其賤之本歟?非也。

故致數譽無譽。

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

第三章聞道上士聞道,勤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弗笑,不足以為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昧,進道如退,夷道如類。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真如渝,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襃無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第四章反復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第五章中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自名也。

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

古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

故強梁者不得其死,我將以為學父。

第六章至柔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第七章立戒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八章請靚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窮;大直如詘,大巧如拙,大贏如肭。

趮勝寒,靜勝熱,清淨可以為天下正。

第九章知足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版《道德经》原文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版《道德经》原文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版《道德经》原文易亚苏《道德经》马王堆汉墓帛书本、任继愈《老子今译(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解读重点分篇,注释篇章要义,点到即止。

《道德经》八十一章,九章为一篇,共九篇。

第一篇:德(修养);第二篇:智(教育);第三篇:国(立国);第四篇:治(效法);第五篇:人(上善若水);第六篇:善(玄德);第七篇:器(利用);第八篇:道(返朴归真);第九篇:恒(道行长久)。

第一篇:德(修养)。

(1)三十八章(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天道地德,天有道,地成德,万物资始。

天仁、地义、人信(礼)。

(2)三十九章(德之规)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

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誉无誉。

是故不欲禄禄如玉。

珞珞如石。

(3)四十章(德之性)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四十一章(德之器)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5)四十二章(德之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

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一、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二、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

是以聖人居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三、不上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2恒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智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四、道沖,而用之又弗盈也。

淵呵,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也,象帝之先。

五、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閒,其猶橐籥與,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六、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

緜緜呵若存,用之不勤。

七、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3生。

是以聖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不以其無私與,故能成其私。

八、上善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

居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

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九、持而盈之,不若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之也。

金玉盈室,莫之守也。

貴富而驕,自遺咎也。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十、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摶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以智乎?天門啓闔。

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4德。

十一、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

埏埴為器,當其無,有埴器之用也。

鑿戶牖,當其無,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爲用。

十二、五色使人目盲,馳騁田獵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聾。

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十三、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之為下。

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

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5可以託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如可以寄天下。

十四、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

聼之而弗聞,名之曰希。

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尋尋呵不可名也,復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忽恍。

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

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十五、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達,深不可識。

弗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曰:豫呵其若冬涉水。

猶呵其若畏四鄰。

嚴呵其若客。

渙呵其若淩釋。

敦呵其若樸。

混呵其若濁。

曠呵其若谷。

濁而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

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6而不成。

十六、致虛極也,守靜篤也,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也。

夫物芸芸,各復歸於其根。

歸根曰靜,靜,是謂復命;復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十七、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親譽之。

其次,畏之。

其下,侮之。

信不足,安有不信。

猶呵,其貴言也。

成功遂事,而百姓謂我自然。

十八、故大道廢,案有仁義。

智慧出,案有大僞。

六親不和,案有孝慈。

邦家昏亂,案有貞臣。

7十九、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言也,以爲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

見素抱樸,少私而寡欲。

絕學無憂。

二十、唯與訶,其相去幾何?美與惡,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

朢呵,其未央哉!衆人熙熙,若鄉於大牢,而春登臺。

我泊焉未兆,如嬰兒未咳。

纍呵,如無所歸。

衆人皆有餘,我獨匱。

我愚人之心也,沌沌呵。

俗人昭昭,我獨若昏呵。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呵。

忽呵,其若海。

恍呵,若無所止。

衆人皆有以,我獨頑以俚。

我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二十一、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道之物,唯恍唯忽。

忽呵恍呵,8中有象呵。

恍呵忽呵,中有物呵。

窈呵冥呵,其中有情呵。

其情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父。

吾何以知眾父之然,以此。

二十二、企者不立,自是不彰,自見者不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裕者弗居。

二十三、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執一,以爲天下牧。

不自是故彰,不自見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

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全者,豈語哉!誠全歸之。

二十四、希言自然,瓢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

孰為此天地而9弗能久,又況於人乎!故從事而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同於德者,道亦德之。

同於失者,道亦失之。

二十五、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呵寥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吾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國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十六、重為輕根,清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其輜重。

雖有營觀,燕處則超若。

若何萬乘之王,而以身輕於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二十七、善行者無轍跡,善言者無瑕謫。

善數者不以籌策。

善閉10者無關鑰而不可啟也。

善結者無纆約而不可解也,是以聖人恒善救人,而無棄人,物無棄材,是謂襲明。

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也。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乎大迷,是謂妙要。

二十八、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為天下溪,恆德不離。

恆德不離,復歸嬰兒。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恆德乃足。

恆德乃足,復歸於檏。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恆德不忒。

恆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檏散則為器,聖人用則為官長,夫大制無割。

二十九、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弗得已。

夫天下神器也,非11可爲者也。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培或隳。

是以聖人去甚,去泰,去奢。

三十、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於天下,其事好還。

師之所居,荊棘生之。

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強焉。

果而毋驕,果而毋矜,果而毋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謂果而不強。

物壯而老,是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三十一、夫兵者,不詳之器也。

物或惡之,故有裕者弗居。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勿美也,若美之,是樂殺人也。

夫樂殺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

是以吉事上左,喪事上右。

是以偏12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

殺人眾,以悲哀立之。

戰勝,以喪禮處之。

三十二、道恆無名,檏雖小,而天下弗敢臣。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俞甘露。

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猶小谷之與江海也。

三十三、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

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

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壽也。

三十四、道氾呵,其可左右也。

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

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則恆無欲也,可名於小。

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可名於13大。

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為大也,故能成大。

三十五、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樂與餌,過客止。

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無味也。

視之不足見也,聽之不足聞也,用之不可既也。

三十六、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去之,必固擧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是謂微明。

柔弱勝強,魚不可脫於淵,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三十七、道恆無名,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檏,鎮之以無名之檏,夫將不欲。

不欲以靜,天地將自正。

14三十八、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爲而無以爲也。

上仁為之而無以爲也。

上義為之而有以爲也。

上禮爲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實而不居其華。

故去彼取此。

三十九、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爲天下正。

其致之也,謂天毋已清將恐裂,謂地毋已寧將恐廢,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謂谷毋已盈將恐竭,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

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15下為基。

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

此其賤之本與,非也?故致數譽無譽。

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

四十、上士聞道,勤能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

弗笑,不足以為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昧,進道如退,夷道如類。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

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

質真如渝。

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襃無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四十一、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四十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16沖氣以爲和。

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名也。

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

故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

故強梁者不得其死,我將以爲學父。

四十三、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

無有入於無間。

吾是以知無爲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無爲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四十四、名譽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四十五、大成若缺,其用不敝。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如詘,大巧如拙,大贏如朒。

躁勝寒,靜勝熱,清淨可以為天下正。

四十六、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罪莫17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四十七、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

其出也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弗為而成。

四十八、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爲而無以爲。

取天下也,恆無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四十九、聖人恆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聖人之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焉,聖人皆孩之。

五十、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18皆之死地之十有三。

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

蓋聞善攝生者,陵行不避兕虎,入軍不被甲兵。

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

五十一、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

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恆自然也。

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生而弗有也,為而弗恃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

五十二、天下有始,以爲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啟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用其光,復歸其明。

毋遺身殃,19是謂襲常。

五十三、使我絜有知,行於大道,唯迆是畏。

大道甚夷,民甚好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