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度量的森指数研究
中国农村人口贫困变动研究——基于多维脱贫指数测度

中国农村人口贫困变动研究——基于多维脱贫指数测度蒋南平;郑万军【摘要】本文通过多维贫困识别方法构建相应指数,提出了在返贫和脱贫不同方向上对多维贫困的变动进行分解的思路.同时,用2010-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对中国农村人口多维贫困的变动进行了分解,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收入依然是农村人口多维贫困的主要维度,但在改善收入贫困的同时应该防范健康维度返贫的风险.第二,农村人口的多维贫困状况在不断改善,但是由于返贫的影响,脱贫的效果受到了较大削弱,因此在注重脱贫的同时,不应忽视返贫的风险.第三,持续贫困人口贫困状况虽然后来有所改善,但是2012年的恶化状况提示我们对于暂时未能脱贫的人口,还需要采取措施缓解其贫困状况.【期刊名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年(卷),期】2019(000)002【总页数】11页(P78-88)【关键词】农村人口;多维贫困变动;多维脱贫指数【作者】蒋南平;郑万军【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610074;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行为与决策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一、引言近年来针对多维贫困测度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学者的研究视角逐渐从静态研究转向了动态研究。
在最初的贫困动态研究中,学者试图通过比较各时点的贫困指数变化以得到贫困的动态变化。
Fouarge & Layte(2005) 考察了欧洲各国不同福利状况对国民预防返贫的作用;Mark et al.(2008)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英国家庭多维贫困进行测度并比较了1991—2003年多维贫困的变化;Martinez & Perales(2017)利用反映家户收入及劳动力市场变化的2001—2013年的面板数据测度了澳大利亚多维贫困的变动。
在国内,夏庆杰等人(2007)估计了1988—2002年中国城镇绝对贫困的变动趋势;高艳云和马瑜(2013)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数据在多维视角下比较了中国家庭不同时点的贫困状况;王春超和叶琴(2014)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数据考察了农民工多维贫困的演进过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多维贫困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31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科研热词 1 村级贫困度量 2 多维贫困 3 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科研热词 贫困概念 能力贫困 绝对贫困 村级贫困度量 多维贫困 基本需要 农村贫困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科研热词 路径 贫困程度测度 贫困主体识别 经济—社会—自然 空间数据库 潜在贫困度 河北省 欠发达山区县域 模式 扶贫开发 多维贫困测度方法 多维贫困度 多维贫困 多维减贫 多维 城镇化问题 可行能力理论 发展贫困理论 反贫困策略 watts方法 sofm geodatabase模型 a-f方法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013年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 2 县域 2 乡村发展类型 2 迁移劳动力 1 资源 1 贫困识别指标体系 1 能力发展 1 聚类分析 1 空间插值 1 空间分布格局 1 民族贫困地区 1 权利 1 性别不平等 1 妇女贫困 1 多重资本约束 1 多维贫困测算 1 多维贫困 1 城市融入 1 双临界值法 1 减贫 1 农村经济学 1 农户类型 1 农户理论 1 乡村性指数 1 乡村性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科研热词 结果分析 研究进展 测量 水贫困 应用案例 定义 城市贫困 城市失业职工 制度 农民工
贫困的测度和标准及计算方法

贫困的测度和标准及计算方法贫困测度是贫困研究的基础,是制定反贫困政策的重要依据。
Sen(1976)指出,贫困测度必须要面对以下两个问题:(1)贫困的识别;(2)利用贫困的信息构造贫困指数。
建立在正确选择贫困测度指标体系基础上的贫困测度,才能更好的为反贫困事业做出贡献。
早期的贫困测度中,贫困识别是依据居民收入或支出的高低。
(在贫困主体的识别过程中,贫困标准的确定至关重要,一般是根据当地居民生活的最低保障水平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来进行制定,因此各国贫困标准的设置不尽相同。
贫困标准(即贫困线制定)上,根据《世界各国贫困标准研究》2010年1期,中国采用2100大卡热量作为农村人口贫困营养标准设定食物贫困线,并用回归计算方法推算出非食品贫困线,再将食品贫困线与非食品贫困线相加得到贫困线。
但中国的贫困标准被认为相对较低。
)而这种单维贫困测度,以收入或支出作为贫困标准,忽视了个体的脆弱性和贫困的长期性,个体的健康、教育、财产状况以及公共品的可获得性都会影响到个体的贫困程度。
杨改兰一案中,13年其家庭总收入为元,在12月的低保户动态评议上,因为家庭收入高于当年农村低保标准,核销了低保资格。
这就是以收入为贫困标准的体现。
虽然在这一惨案中,我认为低保资格的撤销并不是悲剧造成的主要原因,心理的病态和教育的贫穷才是主要的原因。
她的生长环境导致她的心理存在缺陷,这种缺陷又缺乏关注和因其缺乏教育而没能及时采取纾解干预手段,种种矛盾叠加,让杨改兰长期处在心理崩溃的边缘无法纾解,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这是一种心理健康的“贫穷”。
Sen(1999)认为,贫困应当被视为基本能力的剥夺。
“能力贫困”意味着人们之所以贫困,是因为他们难以借助于现代教育、信息扩散、知识外溢、社会资本积累等效应来充实自身的经济能力,以致人力资源含量、知识与技能水平极低,在发掘经济机会、参与经济政策决策、增加对自身的投资、应对不确定性和风险、从创新性经济活动中获利、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等方面“无能为力”。
中国农村贫困的动态研究

了实 证 分 析 , 并 把 贫 困变 动 分 解 为 长期 贫 困效 应 、 脱 贫 效 应 和 返 贫效 应 。 实证 结 论 表 明 , 虽 然 长 期 贫 困 发 生 率 呈 现
明显 下 降 趋 势 , 但是 近 期 长 期 贫 困 的平 方 缺 口指 数 表 现 出一 定 程度 的 上 升 ; 脱贫效 应是减少 贫困的主要 因素 , 返 贫 效 应 则 是 加 剧 贫 困 的诱 因 。此 外 , 匿 名 性 与 非 匿 名 性 的增 长率 显示 , 匿 名 性 低 估 了 低 收 入 阶层 的 实 际 收 入 增 长 率 , 从 而 高 估 了实 际贫 困 。 关键 词: 长期贫困 ; F G T贫 困指 数 ; 非 匿 名 性
于中 国 的长 期贫 困 , 学 者们 也 进行 了一些 研 究。 J a l a n和 R a v a l l i o n ( 2 0 0 0 ) 分析了 1 9 8 5—1 9 9 0年 我 国 广东 、 广西 、 贵州 和 云 南 四省 的长 期 贫 困问题 , 用 平
i s t h e ma i n c a u s e o f p o v e r t y d e c r e a s e ,a n d r e t u r n i n g i n t o p o v e r t y i s t h e ma i n r e a s o n o f p o v e r t y i n c r e a s e .( 3) C o mp a r e
一
、
引 言
以下 , 此种 贫 困就是 长期 贫 困 。相 对来 说 , 长期 贫 困 的不 利影 响要 远远 大 于暂时 贫 困。长 期贫 困 的研 究 开始 于 2 0世 纪 8 0年 代 , 主要 涉及 以下 几个 方 面 : 长 期贫 困 的概念 以及 度 量 方 法研 究 , 长 期贫 困 国家 的 状 态 描述及 其原 因 , 哪些 群 体 比较 容 易 陷入 长 期 贫 困及其 影 响 因素 , 减 少 长 期 贫 困 的政 策 选 择 等 。关
农村和城市贫困问题

中国城市贫困的原因
宏观原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经济体制改革和调整; 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微观原因:家庭和个人因素; 城市贫困者人力资本禀赋的因素。
反贫困措施
•城市低保
•流浪救助站
城市低保
凡持有非农业户口且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月收入和实际生活水 平达不到117元的城市困难居民,不论其年龄、职业、健康状况、 住所、单位性质如何,都应纳入城市低保范围。
城市贫困人口的构成
一是无劳动能力,无收入来源,无法定扶养 人或法定扶养人无扶养能力的居民。
二是因原属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亏损和结构 性调整而下岗的无业人员,企业停产或半停 产被拖欠工资的生活特困职工,收入低的退 休职工,以及这几类人员所赡养的家属。 三是由农村流入城市,靠打短工为生,并且 经常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的外来民工。
(二 ) 贫困差距比率法 贫困差距比率又称“相对贫困指数”或称“贫困缺口率”,是计算每 个贫困人口的纯收入与贫困线差距的总和与达到贫困线收入的总和的 比率。 如果I代表贫困缺口率,贫困线为π ,第i个贫困者的收入为 Yi( Yi≤ π ,i=1,2,3,…,q),贫困人口的平均收入为µ, 则:
q
I
绝对贫困 绝对贫困义称生存贫困、极端贫困,是指在一定 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或家庭不能维 持基本生存需要的状况。 相对贫困 相对贫困是比较而言的贫困,是指当个人或家庭 的收入比社会平均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时所表现出的 贫困状况,它是根据低收入者与社会其他成员收入 的差距来判断贫困的。
贫困测定方法
i 1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Yi
q
) 1
(三 ) 森 指数测定法 印度 著 名 的贫困问题研究专家阿马蒂亚· 森(senAmartya)找到了一种结 合贫困线和贫困程度测量的指数,综合反映贫困状态,即以他的名字命 名的国际上非常著名的“森指数”。在森 看 来 ,贫困的性质是贫困人口 收入缺口的标准加权和。 森指数的一般形式:
贫困度量问题研究

摘要作为全球广泛关注的“3P”问题之一的贫困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障碍性因素。
但目前国内对于贫困问题的理论探讨和分析不尽如人意,特别是贫困度量问题的研究还只是刚刚起步。
而贫困度量又是贫困研究中最基础的问题,度量过程中的任何失误,都直接影响贫困问题的解决。
在这一背景下,研究贫困度量问题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不但能为科学评估贫困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能为反贫困战略的正确选择和有效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本文首先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对贫困的概念加以界定,并主要选择收入空间进行贫困的度量。
从贫困的识别看,在定义并划分贫困线之后,从最小需求和收入两个基本要素出发,结合其他因素来确定贫困线,并着重分析了市场菜篮法、恩格尔系数法、国际贫困标准法、生活形态法四种主流的贫困线测量方法。
从贫困的加总看,首先给出了评价贫困度量方法的公理化框架,然后对传统度量方法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综合性贫困指标——森指数,最后,探讨了其他学者提出的对于森指数的各种改进方法,如SST指数、FGT指数等。
更重要的是,根据贫困度量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本文研究了如何结合中国实际来构造贫困指标的问题。
把贫困识别和贫困加总结合起来,并参照森指数的形式,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贫困加总指标,它具有森指数所不具有的一些性质。
此外,本文还讨论了贫困度量空间的扩展问题,并总结了贫困度量的基本思想,即整合的思想和交集拟序的思想。
关键词:贫困度量;贫困识别;贫困加总;贫困线;森指数;不平等度量ABSTRACTAs one of “3P” problems, poverty has become a major obstacl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However, the study and analysis on poverty in Chinais not as well done as expected, and no attention had been paid to the measurement of poverty only a short time ago. On the other hand, the poverty measurement is a basic issue in poverty research, for any errors in poverty measurement may lead us to go far away from the right direction to solve the poverty problem. Therefore, the study for poverty measuremen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not only because it is the foundation to estimate the situation of poverty, but also because it provides us the technical supportsfor choosing correctly and implementing effectively the anti-poverty strategies.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In the first part, we give the concept of poverty from two aspects, the intension and the extension. We discuss the poverty measurement on “income space” in most cases, including identification and aggregation of poverty. In the second part, for the purpose of poverty identification,we elaborate the poverty line and its types. By incorporating its determinants, i.e. minimum demand, income and other factors, the problem to choose poverty line is explored. We explained some popular methods to determine a poverty line, that is, shopping basket method, Engle’s ratio method,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tandard andlife style method. In the third part, we are devoted to the poverty aggregation. First,we use an axiomatic framework for measurement to analyze the traditional measures, then we study an extremely important comprehensive measure of poverty—the Sen index and some improved index based on the S measure by other scholars, such as SST measure and FGT index. In the fourth part, we examine how to construct a poverty measure suitable to China. Especially, we propose a new aggregation index, which is similar to S measure in formulation but has some properties S measure fail to satisfy. Moreover, the problem about the expansion of space is also discussed in this part, and,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the summary of the basic ideas of poverty measurement, namely the thought of integration and the that of intersection quasi-orderings, is given.Key Words: poverty measure; poverty identification; poverty aggregation; poverty line; Sen index; inequality measure湘潭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农村家庭多维贫困脆弱性度量及其空间分布——基于CHNS数据的实证分析

农村家庭多维贫困脆弱性度量及其空间分布——基于CHNS数据的实证分析李响; 齐文平; 谭畅; 王艳慧; 王白雪【期刊名称】《《高技术通讯》》【年(卷),期】2019(029)011【总页数】12页(P1136-1147)【关键词】农村家庭; 多维贫困脆弱性度量; 空间分析; 贫困脆弱性分布; 影响因素【作者】李响; 齐文平; 谭畅; 王艳慧; 王白雪【作者单位】中电科大数据研究院有限公司贵阳 550022;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理信息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8; 首都师范大学三维信息获取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8; 首都师范大学城市环境过程与数字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北京 100048【正文语种】中文0 引言脱贫是当今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议题,也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维度。
为了提供更具有前瞻性的反贫困干预政策,不仅需要精准识别农户家庭当前是否处于贫困状态,更要预防和减少将来的贫困,了解这些家庭现在面临哪些风险冲击及未来陷入贫困的可能性,即客观估计家庭的贫困脆弱性[1]。
脆弱性不仅是贫困的一个重要维度,而且是造成贫困和赤贫的原因[2]。
尤其是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日渐紧迫,“不容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建成”目标的实现与扶贫成败有巨大的关联。
“精准扶贫”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一系列“超常规”举措和政策“组合拳”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国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9 899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1 660万人,创造了我国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
但是,成绩的背后,还应充分认识到,今后的脱贫攻坚战仍面临严峻挑战。
由于生态环境、区位交通、历史文化、自然灾害、个人发展能力(教育、健康、资源禀赋状况等)等因素制约,贫困地区往往面临生态环境脆弱和贫困的双重压力,农村贫困呈现出脆弱性、动态性的新特征[3,4]。
而贫困脆弱性预警有助于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更准确的贫困定位,防患于未然,便于从经济、社会等多角度开展精准扶贫,对于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具有重要意义[5,6]。
新福利经济学家阿玛蒂亚主要的理论研究

阿玛蒂亚·森的贫困指数[编辑]什么是阿玛蒂亚·森的贫困指数?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提出,用一定的、预先确定好的贫困线下的人口(H)作为贫困的共同标准,理论基础不明确,而且忽视了穷人中的贫困程度。
另外,即使在社会中最贫穷阶层的收入有了显著的提高,只要他们的收入还没有越过贫困线,就不会影响H值。
为了弥补这些不足,森设计了一个能反映上述情况的简单的贫困指数,将贫困人口的数量、收入及收入分布结合在一起,全面反映一国的贫困程度。
[编辑]阿玛蒂亚·森的贫困指数的计算公式森的贫困指数用公式表示为:P=H·[I+(1-I)·G]。
在这里,∙P是贫困指数,∙H表示贫困人口的百分比,∙G是贫困人口的基尼系数,I是贫困人口收入差距的总和(即贫困人口的收入距贫困线的差距的总和)除以贫困线,即贫困距,0<I<1,贫困距仅适用于贫困线以下的个体。
森认为贫困指数在贫穷国家有它们最内在的应用价值。
森的贫困指数简单易算,已逐渐被广泛应用。
阿特金森指数阿特金森指数(Atkinsom Index)[编辑]什么是阿特金森指数[1]阿特金森指数是测度收入分配不公平指数中明显带有社会福利规范看法的一个指数。
阿特金森指数首先计算出一个等价敏感平均收入yε(yε定义为如果每个人享受到了这样一个等价敏感收入时的社会总福利,相当于收入实际分布时具有的社会总福利值) 。
yε可由下式计算得出:或者其中y i为第i 人( 或组) 的实际收入( 总收入) ;f(y i)为第i 人(或组) 占总人口比例的密度函数;ε为不平等厌恶参数。
该参数反映社会对于不平等的厌恶(或对平等的偏好) 程度,其取值范围是,随着ε的增加,社会给予更大的权重给收入相对较低的人群。
比较典型的ε权重有0.5和2。
在定义了yε后阿特金森指数可以表示为:其中μ为平均收入, 从该指数可以看出:社会收入分配越公平, 则yε越接近μ, 阿特金森指数值也就越小;对于任何分布而言,阿特金森指数值的取值范围为[0,1] ,其中0 代表社会达到了收入的完全公平分配;如果y i代表的是第i 人的收入,则第i 人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就是, 阿特金森指数又可以用下式表示:阿特金森指数具有洛伦茨准则一致性, 而且在此基础上,它还具有可分解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贫困度量的森指数研究许燕洪名勇摘要:贫困作为一种经济社会现象,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研究贫困的学者们提出过各自不同的关于贫困度量的方法。
以前的度量指数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足,森在这些指数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度量方法,并由其他学者进行发展与改进,使其更科学有效。
即便如此,仍有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森指数;贫困状况;贫困度量;收入差距一、引言2中国政府在扶贫以及贫困减缓方面的成就令世人瞩目,2006 年末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 2610 万人,比上年减少290 万人,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 2.8%,比上年下降 0.3 个百分点;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稳定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为 4977 万人,减少 640 万人,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5.3%,下降 0.7 个百分点。
对此,学者们分歧比较大,对同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贫困估计常常得出不相同的结果,争论主要集中在如何获得可靠的家庭调查数据和使用科学的贫困度量指数。
很多学者曾使用大量的家庭调查数据估计了农村的贫困发生率,认为中国的农村贫困问题非常严重,贫困的减少也日趋困难,与中国政府的乐观主义者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选取一个科学有效的贫困度量指标来度量农村贫困,实时评价扶贫效果,客观反映农村的发展变化显得尤为重要。
以前常用的衡量指标主要有:贫困发生率、贫困缺口率、基层系数测算法,但它们各自都不能综合衡量贫困程度(这在以下都将有介绍)。
鉴于以上三种指数都有一定的缺陷,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1976)提出了有关贫困度量的公理化方法,而且明确提出了一个贫困指数———森指数,弥补了用贫困发生率和贫困缺口率测量贫困的不足。
二、以往的贫困度量指标在森以前的研究贫困度量指标主要有贫困发生率、贫困缺口率以及基尼系数测算法。
(一)贫困发生率贫困发生率是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又称绝对贫困指数。
设一个地区中有 n 个人,给出的贫困线水平为 z,收入低于 z 水平的人既为贫困人口,设有 q 个人的收入低于 z,则贫困发生率 H 为:H=qn ①它能衡量贫困人口的规模,能够从整体上看出某个地区、某个行业、不同类型家庭的贫困发生面及变动趋势,但不能测算贫困线以下贫困人口收入变异及收入分布情况。
比如说在贫困线以下某人增加了一部分收入后虽然仍未超越贫困线,但是贫困程度肯定比以前要有所改善,可是贫困发生率却体现不了这种变化,或者说贫困线以下的人群贫困状况恶化,贫困发生率也体现不了恶化的状况,这就是其最大的不足。
(二)贫困缺口率贫困缺口率是贫困人口收入与贫困线差距的总和与达到贫困线收入的总和的比率。
假设贫困人口中第 i 个人的收入记为 yi,贫困线为z,第 i 个人收入与贫困线之间的缺口为:gi=z- yi②那么穷人的总收入缺口 g 为:g=qi=1!gi③则贫困缺口率 I 为:I=gqz④贫困缺口率它能衡量绝对贫困程度与相对贫困程度,但不能反映贫困人口的规模,无法反映贫困人口中贫困差额的分布情况,也不考虑贫困人口在贫困区域所发生的收入转移形成的影响。
例如,考虑 4 个人之间的两种分配方式 A 与 B:A 是(1,2,3,4),B 是(2,2,2,4)。
对同一条贫困线 z=3(两种情况具有相同的 H=0.75),A与 B 具有相同的 I 值为 0.25。
然而 A 中最穷的人收入只有 B中最穷的人的一半。
我们可以将 B 看作是由 A 通过从穷的程度最轻的人向穷的程度最重的人转移 1 单位收入得到的。
贫困缺口率体现不了这一差异。
(三)基层系数法基层系数法用洛仑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分解说明收入的不平等程度,主要反映相对贫困状况。
但不能反映贫困人口收入减少和收入转移情况。
表达式如下:G=1+1q-x- μq2y*q(ri)=1!yir(i)⑤其中为人均收入,r(i)为收入的排序[r(i)=1,2,,q]。
虽然贫困发生率、贫困缺口率与基尼系数测算法均不能综合的测定贫困,但是却为以后所有研究贫困度量的人提供了一个基础与思路,所以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三、森的公理化方法以及森指数的提出鉴于以上三种指数均不能综合地反映贫困程度,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1976)提出了贫困度量指数需首先满足的三个公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森指数。
森度量要求满足三个基本公理:单调性公理(Monopolity Axiom)。
如对某些 j∈T(x)∩T(y),有 xj> yj,且对所有 i∈n,i≠j,有 xi=yj,那么 P(x)< P(y)。
弱传递性公理(Weak Transfer Ax-iom)如对某些 j∈{[T(X)∩T(y)]∪[(n- T (x))∩(n- T (y)]},且 k∈T(x)∩T (y),有 [(xj>yj ≥yk> xk)&(xj- yj=yk- xk)],且对所有 i∈n,i≠j、k,有xi=yi,那么 P(x)> P(y)。
核心公理(Focus Axiom)如果对于任意 i∈T (x)∩T(Y),=,那么 P(x)>P(Y)。
单调公理是说,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贫困线以下的某个人收入减少,则贫困度量值增加;弱传递性公理是说,从一个较富的人向一个穷人转移收入,而且收入转移后两者都不跨越贫困线,那么贫困度量值必然变小;核心公理是说,贫困的度量值是穷人的事,与一个社会中其他的成员无关。
除了这三个公理之外,还有另外两个排序的相对贫困公理与标准化的绝对贫困公理。
排序的相对贫困公理(Ranked Rel-ative Deprivation Axiom)。
我们可以把贫困看作穷人的贫困缺口的加权平均:P=A(n,q,z)Σi∈Tvigi⑥其中,vi是第 i 个人贫困缺口 gi的权重,A (n,q,z)是一个正规化参数,他依赖于总人数 n、穷人人数 q 和贫困线 z。
第 i个穷人贫困缺口的权重 vi取决于这个人与同一参照组中其他人的相对地位,也就是在这组人集合中的排序 r(i)。
这是权重 vi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这样 vi能被构造成 r(i)的增函数,权重就代表着第 i个人在集合中的排序。
标准化绝对贫困公理(NormalizedAbsolute Deprivation Axiom)贫困人口比率度量和收入缺口度量对穷人内部的收入分配不敏感,而当这一收入分配问题不存在时,他们的结合是充分的。
即当所有穷人都有相同收入的时候,H 与 I 的结合是完全充分的。
以上这些公理都是构建森指数的基础。
在有大量穷人存在的情况下,满足这些公理的森指数贫困度量是:P=H{I+(1- I)G}⑦其中 G 是基尼系数。
森指数就是有绝对贫困度量与穷人间收入分配的相对贫困度量这两部分组成的,这个指数的优点在于它对穷人收入的变化非常敏感。
森指数也是微观贫困度量和宏观贫困度量有机结合的一个范例。
四、森指数的研究与发展森指数的提出是对贫困度量的一大贡献,但是森指数也是有缺陷的,比如直接把Σi∈Tvi= Σi∈Tr(i)作为加权因子是没有标准化的,而且以 i 作为第 i 个人的权重,虽然满足了对贫困缺口大者应赋予较大权数的思想,但是是否用等差级数来表达,还是值得商榷的。
卡克瓦尼在研究贫困度量德森指数时,他认为第 i 个人的收入差距权重不是取决于第 i 个人在穷人中的排序,而是取决于相对于这些人的总收入比率,这样,第 i 个人的贫困程度相对于比他富的穷人的实际收入来说是敏感的,而不考虑这一总收入如何在他们之间分配。
后来卡克瓦尼对权重进行了更一般的修正,令 vi= [r(i)]k,这样,他把权重设定为第 i 个人在穷人中排序的 k 次方,这样越穷的人权重放大的差距就越大,对穷人间收入分配就更加敏感。
卡克瓦尼的研究对我们研究相对贫困很有帮助,但是在中国现在的情况下,我们不应该仅限于度量穷人与穷人的相对贫困,我们更重要的是要度量贫困人群在整个国民收入水平下的贫困感受,而不是要把贫困人群单独划分出去研究。
中国学者王志标也对森指数中的权重做过一些研究,他认为第 i 个人权重应取决于他的收入差距与整个贫困人口集合的收入差距总和的比率:vi=z- yiΣi∈T(z- yi)=z- yiqz- Σi∈Tyi⑧这样,Σi ∈Tvi= 1,所以 vi是一个标准化的权重,同时也满足了较穷的人拥有较大的权重。
同样,很多学者基于不同的测量目的与测量重心,也会把森指数做出一些相应的修正。
比较早期的是在贫困度量中,把平均贫困缺口占贫困线收入水平 z 的百分比换成其占整个社会平均收入水平μ的百分比,并且修正缺口因子,令 I*=g*/μ,因此,HI* 显然等于总贫困缺口相对于国民收入的比率。
在此基础上,阿南德对它进行了更深一步研究,他用一个更大的常数即人均国民收入来进行标准化,而不是用贫困线收入来标准化:P1= pz/μ⑨这样,经过修正的贫困度量指数就表现出非穷人收入的敏感性,任何一个人的收入增加都被看作国民贫困的下降,所以穷人收入缺口的增加可能被富人的收入增加所抵消。
所以这一修正后的贫困度量指数是针对整个国家的贫困程度或者是要知道整个国家离要实现的生活水平目标的差距还是可行的。
布莱克贝与多纳尔森提出了 P 的另一种变形。
他们把 P 看作贫困人口比率H 与另一式子的乘积:P=H(z- eg)/z ⑩其中 eg= y*(1- G),是阿特金森的穷人收入的“均等分配等价收入”指数,他所表明的事如果所有穷人都享有某一收入水平,那么按社会评价函数来判断,这一收入水平与穷人的实际收入分配可以带来同样的福利。
为了使森指数满足强转移性、连续性和复制不变性,Shorrocks 和森又提出了改进的森指数(即 SST 指数):SST 是贫困率,平均贫困差距率和总人口贫困差距率的基尼系数加 1 的乘积。
森指数与 SST 指数的差异在于森指数是穷人的贫困差距率的基尼系数,而 SST 指数是总人口贫困差距率的基尼系数 G (g)。
由此,SST 指数和森指数有如下关系:PSST= HPS+2H(1- H)gp"#!以上这些研究都对森指数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进一步完善对森指数中相对贫困的研究,因为中国的基尼系数也逼近了 0.46 的大关,这意味着中国的相对贫困程度也上升了。
中国自古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在度量绝对贫困的同时,不能忽略相对贫困对人们的影响,这是对我们研究农村贫困度量的一个新的挑战。
在这个方面 Duclos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森指数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个包含规范因素的贫困衡量指标,既在森指数中包含的两部分度量———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中,对相对贫困的内涵进行了扩充,加入了个人相对贫困感受因子,而不仅限于森指数的收入分配的客观上不平等,而是把社会伦理上对贫困的厌恶都表达出来了,这是很突出的一个改进:P =1qqi=1! (z- yi)+1qqi=1! ci·k (i/n,v)v%&$上式中的前一部分仍是表示绝对贫困,后一部分中的ci=1nqj=i+1!(yj- yi)是贫困总人口 q 按照收入进行排序(y1,y2,,yi,yj,,yq)后较富的与较穷的收入差距的平均值,用来表示不含规范因素的个人相对贫困感受,k(i/n,v)v=(v- 1)(1-in)2,(v≥1),表示的是相对贫困主观判断的规范因子:当 v=1 时,k(i/n,v)v=0,表示整个社会对相对贫困不敏感,无论收入分配如何的不平等,均不影响人们的贫困判断;当 v=2 时,则=1,该指标即化为普通的包含相对贫困的贫困度量指标,每个人的相对贫困在整个贫困中的地位是一致的,他们的权重大小相等;v 越大,k (i/n,v)v随着 i 的增大而增大,意味着越贫困的人的相对贫困感觉越大,赋予他们个人相对贫困的权重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