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随访登记工作程序

肿瘤随访登记工作程序

一、肿瘤登记报告系统

技术指导、数据管理单位:XX肿瘤登记处

报告负责单位:各级预防保健机构

病例收集单位:辖区全部医疗机构

(有可能涉及癌症患者门诊、诊治或康复的机构)

二、肿瘤随访登记工作程序

新发恶性肿瘤登记报告程序

死亡恶性肿瘤登记报告程序

肿瘤登记处工作程序

(一)新发恶性肿瘤登记报告程序

1、报告病种

报告所有恶性肿瘤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良性肿瘤。

1、报告病种

✓凡具有本地区户籍人口,在门诊、住院或通过健康体检、疾病普查等方式发现的,经临床或病理、X线、CT等检查手段首次被确诊的恶性肿瘤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良性肿瘤患者,均应填写《宁夏恶性肿瘤新发病例报告卡》。

✓对肿瘤复发和转移病例,若原发漏报,应予补报,并需核对原发部位及首次诊断日期。若同一患者先后出现两次原发癌,需分别填报。

✓每个肿瘤病例来本单位就诊时,不论已由外单位确诊或在诊治期间由本单位作出确诊,均需填报。

✓以及既往已确诊或在外地诊断后首次来本单位复诊和治疗的未报告的恶性肿瘤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良性肿瘤病例,均需填报。

2、资料收集渠道

✓各类医疗机构

各类医疗保险机构(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全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死亡证明书

3、资料收集方法

主动方法

(1)由登记处派遣工作人员主动到各医疗单位查阅肿瘤新病例的诊疗病史,摘录于统一的肿瘤病例登记表格上。

要求登记处配备较多的工作人员,花费很大,多见于国外一些肿瘤登记处。

被动方法

(2)由各医疗机构中负责诊治肿瘤病例的医务人员填写肿瘤报告卡片,经医院汇总后及时寄送到肿瘤登记处。目前国内使用

4、报告单位

肿瘤登记地区内所有具有诊断和收治肿瘤患者条件的医疗机构。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

责任报告单位:包括肿瘤登记地区内所有具有诊断和收治肿瘤患者条件的医疗机构,包括省级医院、市、区(县)级综合医院、教学医院、专科医院、企业职工医院,部队医院,城市街道(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

责任报告人:上述责任报告单位中负责诊治肿瘤病例的所有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宁夏规定)

6、报告流程

(1)村卫生室/所报告流程

(2)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告流程

(3)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报告流程

建立网络:三级机构

肿瘤登记处依靠——

村-镇-县(市)三级登记报告网络以开展肿瘤登记工作

✓村卫生室/所报告流程所有乡村医生均有义务及时报告肿瘤新病例。

✓村里肿瘤病例,经核实患者的基本情况后,填写《宁夏恶性肿瘤新发病例报告卡》,于每月3日前报送当地乡镇卫生院。并登记在《宁夏恶性肿瘤登记册》上。

乡村医生提供该居民直接去县外就诊的肿瘤病例线索。

并负责核实上级单位认为需要核实的病例,补充和更正报告卡上的某些项目,如姓

名、住址、出生日期、死亡日期等。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报告流程

✓有专职(兼职)人员负责具体工作,负责收集所辖乡镇各村(街道居委会)上报的以及本卫生院诊治的肿瘤卡片,审核、剔重后填写《宁夏恶性肿瘤新发病例报告卡》,于每月5日前报送所在县(区)肿瘤登记处,并登记于《宁夏恶性肿瘤登记册》上。

✓要求各乡镇每月召开1次乡村医生例会,形成制度,报告所在村的居民肿瘤发生(死亡)情况。

✓把肿瘤登记与死亡监测的填报和管理结合起来。

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报告流程

医院门诊部、住院部、肿瘤诊断有关科室(病理、检验、内窥镜、放射、超声波、同位素)的医生对当日确诊的肿瘤病例(户籍在收集范围内的)及时填写肿瘤报告卡,并在患者病历上注明“肿瘤已报”或特定的肿瘤已报的标记。

有关各科设专人负责每日肿瘤报告卡的收集、整理和质量检查,登记后送交院内分管肿瘤报病工作的保健科。

✓医院保健科接到肿瘤报告卡后,在医院的“恶性肿瘤登记册”上进行登记,经质量审核后将肿瘤卡集中于每月5日前报送所在肿瘤登记处。

✓送往所在辖区的肿瘤登记处。

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

由一名业务院长分管并协调单位内的肿瘤登记工作

✓指定保健科或防保科负责具体执行。

✓负责收集、审核、整理、汇总全院报告卡

✓检查报告卡质量

✓及时与登记处核对报出数量,防止遗失

✓涉及的科室(主治科室+诊断科室)安排专人做此项工作

✓建立院内质控制度

医疗单位门诊各科室在发现新诊断的肿瘤病例时,

✓负责诊治的医师应立即填写“恶性肿瘤新发病例报告卡”。

住院部各科室是肿瘤新病例资料的重要来源。

✓科室诊治医师在检查入院患者病史时应注意在门诊已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是否已经报告,对未报告者应立即补报。

✓对住院后才确诊的肿瘤病例应及时填写报告卡。

✓病案室是医院内最重要的肿瘤病例资料保存和防止或减少肿瘤病例漏报的部门。

✓防保科和病案室的工作人员通过定期查阅病史和病例索引以发现在门诊和病室漏报的病例,并及时帮助或督促补报。

三、新发恶性肿瘤登记报告程序

《中国肿瘤登记工作指导手册》

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5)

✓医院内的病理、检验、放射、超声波、放射性核素等诊断部门的检查记录和放射治疗科的医疗记录是提供肿瘤新病例线索的重要依据,特别是病理记录为恶性肿瘤病例的诊断提供最可靠的根据。

✓防保科要和上述部门定期联系,核对记录,防止肿瘤病例特别是门诊病例的漏报。登记报告医院内质量控制环节

✓住院病史

✓留院的门诊病史

✓急诊登记本

✓相关检查、检验科登记本(特别是病理科)

✓保健科每月组织一次院内自查(抽查患者各种记录,与已报卡核对),对错报、漏报的卡片及时更正和补报,提高报卡质量。

✓将肿瘤报告工作纳入医院目标考核内容。

填写报告卡的要求:正确编码的保障

首诊负责无一遗漏有则必填字迹清晰部位明细病理具体每月一清个案签收四、填卡说明

病例登记号:为肿瘤登记处内部资料管理专用,报告单位不要填写。每一个病例只

能有一个编号。肿瘤登记处填写。

门诊号、住院号:如同时有门诊号及住院号时两栏都要填写。查询病史用。

身份证号码:为确认病人身份最可靠的根据,应尽力收集。

姓名:填写正式姓名,即户籍簿上的姓名。填写时不能用同音异形字。

性别

出生日期:应以户籍簿或身份证日期为准。可通过家庭访视,查阅户籍簿、身份证

等方法获得。

实足年龄:即诊断时的年龄。可用肿瘤确诊日期减去出生日期得到。

民族

电话号码:重要的联系途径,务必详细填写家庭或手机号码。

住址:填写户口地址和实际居住地址,提供病例随访的重要项目。

职业:详细填写工作的性质、类别(工种),不能只写工人或干部等。

工作单位:详细填写患病时所在工作单位名称。

诊断(部位):如做过病理学检查者填明病理学类型(反映肿瘤诊断的可靠性)。完

整填写恶性肿瘤的解剖学部位和分部位,尽可能填写原发部位,若是继发的则应注明。

诊断根据:反映肿瘤诊断的可靠程度。病理组织学和死亡后尸体解剖是最可靠的诊

断依据。病理组织学诊断(MV%或HV%)所占比例>66%。通常把诊断根据是否有显微镜检查分为两类:

五、无显微镜检查:

(1)临床诊断:仅根据症状、体征及疾病发展规律的诊断

(2)其他专门检查(包括X线、超声波、CT、核磁共振、同位素扫描等)

(3)手术诊断:根据所见赘生物诊断,包括外科手术和内窥镜检查,但未作病理组织学检查

(4)特殊的生化和免疫学检查

显微镜检查:

(5)细胞学或血片:如白血病血片检查,脱落细胞学检查

(6)病理(继发)

(7)病理(原发)

(8)尸体解剖

(9)不详

(0)死亡补发病:指仅有医学死亡证明书而无任何其他诊断依据资料的病例诊断日期:

✓指患者第一次被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日期。若病人就诊时已在其他医院确诊,诊断日期仍应填写在其他医院首次确诊的日期。

✓由于发病日期的判断缺乏可行的统一标准,现采用诊断日期作为恶性肿瘤患者的发病日期。

报告单位(医院):查询病史和掌握医院报告情况用。

报告医师:了解病情时联系。

报告日期:了解从诊断至报告的时间间距。

更正报告:如发现过去已发出的报告需要更正时(如部位或诊断错误,或原报告为

恶性肿瘤而实际并非恶性肿瘤等),请按目前诊断另行报出,并填写更正诊断报告栏。在更正诊断报告栏内写明原诊断和原诊断日期。

死亡原因:恶性肿瘤患者多数死于肿瘤,但有部分死于其他疾病或其他原因,需根

据有关死因分类规定加以确定。

死亡日期:肿瘤死亡率统计的重要项目,通过死因登记部门或随访获得。

死亡地点:患者死亡地点(医院、家中、赴院途中等)的分析可为改善医疗服务提

供依据。

多部位原发:登记处应注意多部位原发肿瘤病例资料的收集。

IARC有关多原发肿瘤的定义

1.识别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发肿瘤不取决于时间。

2.一个原发肿瘤是一个起源于一个原发部位或组织的肿瘤。因此既不是扩散也不是复

发和转移。

3.某一发生在一个或多个器官或组织(由ICD-O解剖学所限定的)肿瘤,除组织学不

同外应认识是单一肿瘤。

最基本定义:a、两个以上病变;b、均为原发性肿瘤;c、病灶同时存在。

死亡恶性肿瘤登记报告程序

一、工作基础

1、肿瘤死亡登记报告必须在健全的人口死因登记报告制度的基础上进行。

✓肿瘤登记处一般通过本地区死因监测获得恶性肿瘤死亡病例资料。

✓全人群死因报告质量的不断提高是肿瘤死亡病例报告质量的关键。单纯的肿瘤死亡登记,可能受人为因素的影响,使肿瘤死亡病例的数字扩大或缩小,无法保证其完整性和死因诊断的质量。

完善的全死因登记报告系统在肿瘤发病登记中的用途有以下三个方面:

✓肿瘤新发病例来源的补充(DCO卡)

✓被动随访的主要信息源

✓全死因资料还可以为肿瘤登记提供死于非肿瘤原因的肿瘤病例的死亡资料,是肿瘤病例生存资料的主要来源。

二、收集途径

1.肿瘤登记处定期(每月或每季度)将死于恶性肿瘤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中的有关

内容过录到统一印制的“肿瘤死亡病例报告卡”上。“肿瘤死亡病例报告卡”与“肿瘤新发病例报告卡”的内容基本一致,增加了死亡原因、死亡地点等内容。

2.过录的恶性肿瘤死亡病例报告卡数要与死因监测的报表数字核对,保持完全一致,

避免抄录过程中的遗漏或错误。

3.登记处必须取得每一例肿瘤死亡病例的死者身份和肿瘤部位等详细资料,而不能仅

是一些统计数字。

三、死亡病例资料的整理

1、编码:剔除非肿瘤死亡病例后进行登记号、肿瘤部位等的编码

2、核对。根据肿瘤死亡病例报告卡上的姓名、性别、年龄、地址与历年存活的及当年的肿瘤新病例报告卡逐张核对。

✓对确定为同一病例者分别在“发病卡”上填入该病例的死亡日期和死亡原因,在“死亡卡”上填入发病日期后归档,按规定存放。

3、查实。

对仅有肿瘤死亡病例报告卡而无肿瘤新病例报告卡者,应根据病例报告卡上的项目

(主要是死者生前所患肿瘤的确切部位,肿瘤确诊日期、诊断医院、诊断根据等)通过信访、电话询问或派人访视死者亲属,工作单位了解这些资料,必要时应去死者生前诊治医院查阅病史。在获得上述资料后立即补填一张肿瘤新病例报告卡并归入相应发病年份中进行发病率统计。

在获得上述资料后立即补填一张肿瘤新病例报告卡并归入相应发病年份中进行发

病率统计。

登记处内部进行肿瘤死亡病例报告卡与肿瘤新病例报告卡的逐张核对工作是非常

重要和必不可少的。这是目前减少新病例漏报和提高肿瘤死亡登记质量的最有效和可行的方法。

DCO卡

(由死亡补报的肿瘤发病卡)

✓仅有死亡医学证明书,无生前肿瘤诊治的任何其它医学资料者。

✓补报发病卡其发病日期=死亡日期(生存期为零)

✓DCO卡所占比例是衡量肿瘤登记完全性的重要指标。(DCO%<15%)比例过高往往提示报告系统不完整。

收集资料:强调“三全”

✓全部恶性肿瘤、中枢神经系统的良性肿瘤

✓覆盖范围内的全部人群(户籍/常住人口)

✓全部医疗机构均应报告

村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程序总结

①发现辖区范围内的恶性肿瘤病例,填写《报告卡》,并在《登记册》上登记;

②每月3日前将报卡上报至所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临床医生发现在本院就诊的恶性肿瘤病例,填写《报告卡》;

防疫科定期收集本院、辖区村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填报的《报告卡》、汇总、审

核后在《登记册》上登记;

每月5日前将报卡上报至县级肿瘤登记处.

辖区各医疗机构工作程序总结

临床医生发现在本医院就诊的恶性肿瘤病

例,填写《报告卡》;

预防保健科定期收集、汇总、审核报告卡,并在《登记册》上登记;

每月5日前将报卡上报至县级肿瘤登记处。

肿瘤登记处工作程序

肿瘤登记处定义

是一个经常和系统地收集、保存、整理、统计和分析肿瘤病例资料的部门。

获得肿瘤发病率、死亡率及生存率

肿瘤登记处类型

1、以医院为基础的肿瘤登记处

(Hospital-based cancer registry)

2、以人群为基础的肿瘤登记处(Population-based cancer registry):收集某一地区全人口中肿瘤病例的有关资料,以阐述整个人群中肿瘤发生的状况。

不同类型的登记系统其应用和目的是不一样

肿瘤登记处依托单位

由登记地区情况所决定我国目前情况:CDC和肿瘤防治机构

我区4个肿瘤登记处:CDC

我区肿瘤登记:

县级肿瘤登记处(县级疾控中心)

市级肿瘤登记处(市级疾控中心)

宁夏肿瘤登记处(自治区疾控中心)

我区肿瘤登记:

县级肿瘤登记处(县级疾控中心)

市级肿瘤登记处(市级疾控中心)

宁夏肿瘤登记处(自治区疾控中心)

县级肿瘤登记处工作程序

逐张核对报告卡,编码、剔重,并在《登记册》上登记;

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每月10日前上报上月的肿瘤数据库;

定期查阅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补充遗漏的肿瘤死亡病例,做好死亡补发病工作;

每年至少开展一次肿瘤新发病例随访工作。

(一)报告卡的审核

登记处工作人员收到各报告单位上报的肿瘤报告卡后,应剔除非恶性肿瘤(中枢神

经系统良性肿瘤除外)和非辖区常住户口的病例。

验收的同时仔细检查每张卡片上的所有项目,发现有项目漏填、或内容有问题时,

应退回报告单位重新填写或尽快与报告医院联系核实,补填或更正。如写男性患子宫颈癌或两岁儿童患肺癌等以及字迹模糊、潦草不能辨认等情况。

对报告质量不符合要求者,应及时组织调查核实,进行补充或更正,并及时查找原

因,采取改进措施。

(二)报告卡的编码

为方便统计,特别是应用计算机建立肿瘤病例数据库,必须对报告卡卡面上的信息

进行编码。登记处必须采用统一的编码规则,对主要人口学项目和肿瘤分类项目进行编码,这些编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家标准,以便数据与其他数据库的连接和比较。

1、登记号编码:每一病例按登记号编码规定给予一个编号。它是确定某一患者的唯一代码。

如:年+000X

2、肿瘤分类编码:采用WHO编码的国际疾病分类(ICD)中肿瘤部分(第二章)和国际肿瘤分类(ICD-O)系统进行编码。

3、诊断根据编码

4、报告单位编码:地区内所有参加肿瘤报告的医疗机构皆应有一按顺序的编号以代替机构的全称。

5、报告医师编码

(三)报告卡的排重

恶性肿瘤患者常同时到几个医院就诊,同时肿瘤常有复发、转移而造成再次或多次就诊,致使出现同一病例重复报告的机会多,这虽有利于减少漏报,但在资料整理时必须剔除重复报告卡。

1、手工剔除重复报告卡

按一定顺序排放肿瘤报告卡

在核对中如发现新老两张卡片上的患者姓名、性别、地址、肿瘤部位、出生日期相

同或年龄相近,可认为后报者为重复报告卡,应予以剔除。

2、计算机剔除重复报告卡

根据上述重复报告的“定义”,打印出可能重复的患者名单,人工加以鉴别,确定为

重复者从计算机中剔除。

(四)报告卡的录入

配备相应的计算机硬件

肿瘤登记软件CanReg4

《死亡医学证明书》

撰写规则

一、死因监测的重要性

⏹死因监测数据是公共卫生信息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信息之一。人群中死亡水平、死

亡原因和死亡模式是估计人群卫生需求,评估人群健康状况的变化的基础。

⏹从公共卫生和临床角度,死亡水平都是一个说明卫生问题严重性的指标。不同原因

的死亡率能够展示与疾病的危险因素。

⏹有助于发展以证据为基础的卫生政策。

二、死亡医学证明书的用途

⏹居民死亡登记所签发的《死亡医学证明书》是从事人口统计、生命统计等有关工作

的基本信息来源。

⏹居民死亡法定记录,有关部门据此注销户口,办理殡葬火化等手续。

⏹诉讼或司法的法律证据。

⏹群众性、社会性凭证及公证必备的文件。

三、根本死亡原因

从防止死亡的观点出发,有必要去中断可能致死事件的链条或某个环节治愈病人。最有效的公共卫生目的是阻止加速死亡原因起作用。为此目的,根本原因被定义为“(a)直接导致死亡的一系列病态事件中最早的那个疾病或损伤,或者(b)造成致命损伤的那个事故或暴力的情况”。

四、死亡原因

1967年,第二十届世界卫生大会对将记入死亡原因医学证明书中的死亡原因做如下定义:“所有导致或促进死亡的疾病、病态情况或损伤以及造成任何这类损伤的事故或暴力的情况”。定义的目的在于保证所有有关信息得以记录,而证明人不得自行选入某些情况而摒弃其他情况。这个定义不包括症状、体征和临死方式,如心力衰竭或呼吸衰竭。

1、死亡原因医学证明书的填写(1)

如果在一系列事件中只有一个步骤,则在I(a)行上记入一条就足够了。如果存在多于一个步骤,则直接原因记(a)行,而起始前因记在最后一行,任何中介原因则要记在(b)行或(b)行和(c)行。

例1:I (a) 食道静脉曲张出血

(b) 门静脉高压

(c) 肝硬变

(d) 乙型肝炎

2、死亡原因医学证明书的填写(2)

例2:I (a)尿毒症

(b)肾盂积水

(c)尿潴留

(d)前列腺肥大

例3 :I (a)支气管肺炎

(b)慢性支气管炎

II 慢性心肌炎

3、死亡原因医学证明书的填写(3)

例4:I (a)肺脓肿

(b)大叶性肺炎

例5:I (a)肝功能衰竭

(b)胆管梗阻

(c)胰头癌

例6 :I (a)外伤性休克

(b)多发性骨折

(c)行人被卡车撞伤(交通事故)

4、死亡原因医学证明书的填写(4)

⏹第I 部分(a)、(b)、(c)三栏,其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是:

(C) 病(根本死因)发展(b)病(中介原因)发展(a)病(直接死因)导致死亡。

各病发生到死亡的时间间隔一般是:(c)病最长,(b)病次之,(a)病最短。

根本死亡原因

⏹最早发生的病引起其他疾病有因果关系的,那个最早的病就是根本死亡原因。

⏹就是一种起主导作用的,带有根本性的疾病或损伤,由于它的存在,发生及发展,

逐渐形成一连串的病态事件,并最终导致死亡。

5、未肯定的诊断或症状

如果在一次医疗事件结束时还没有建立确定的诊断,那么应当记录对需要医疗或调查的那种情况所能最大程度获得的具有特异性的信息。当考虑到某一诊断又未确立时,应当按陈述的症状、异常所见或问题去做诊断,而不要限定一种诊断为“可能的”、“怀疑的”或“可疑的”。

6、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类

⏹应尽量报告疾病的性质(急性、慢性)、病原体、传播方式、侵害部位等,如结核

性脑膜炎,急性阿米巴痢疾,志贺菌性痢疾等

⏹痢疾:应填写其性质和病原体

⏹腹泻、胃肠炎:应明确指出有无传染性

⏹破伤风:应尽量报告引起损伤的原因

⏹败血症:应报告引起败血症的原因

⏹病毒性肝炎:具体填写肝炎的性质和分型

五、肿瘤

对于恶性肿瘤应明确报告原发部位,如果是继发性的恶性肿瘤致死,则必须明确写出“继发性”,并同时报告原发部位。当一个以上的原发部位时,应将最重要的原发部位首先报告。如果有关肿瘤形态学的诊断,也应同时报告。

⏹肠道恶性肿瘤:应详细报告具体部位

⏹子宫恶性肿瘤:要区别宫颈、子宫体

⏹胆管恶性肿瘤:要区分肝内胆管和肝外胆管恶性肿瘤

⏹脑瘤:尽量区别“良性、恶性”或组织形态学的情况

⏹白血病:注意填写急性、慢性等情况以及形态学情况

⏹尽量不使用“可疑”等描述,对填写“怀疑”或“可疑” 恶性肿瘤的诊断要慎重

六、精神疾患

⏹精神疾患的诊断应由专业医生作出。

⏹精神病人的自杀:是否处于活动期?

⏹精神病人的意外死亡:是否处于活动期

⏹大量饮酒后突然死亡:需排除酒瘾综合征和自杀。

七、循环系统疾病

⏹应报告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等

例如:

◆心脏病:详细报告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心脏病及其原因。

◆脑血管病:应报告准确的疾病诊断及脑血管病后遗症的影响。

八、呼吸系统疾病

⏹应填写疾病的性质、部位、病原体及其他致病的原因

◆肺炎:特别注意对新生儿和老年人肺炎的准确诊断和报告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常常引起肺心病而死亡,应同时报告

◆外源性呼吸系统疾病:应同时报告致病因子如尘肺、有机物、化学物质等九、消化系统疾病

⏹应同时报告疾病的性质、部位及并发症等

◆溃疡:要明确报告部位,不要笼统写为“上消化道”。

◆慢性肝病和肝硬化:应尽量报告更早的原因

十、孕产妇死亡的定义

孕产妇死亡是指处在妊娠期或妊娠终止后42天之内的妇女,不论妊娠期长短和何种受孕部位,由于任何与妊娠或妊娠处理有关的或由此而加重了的原因导致的死亡,但不包括由于意外或偶然原因导致的死亡。

1、孕产妇死亡应再细分为两组(1)

直接产科死亡:

直接产科死亡是指由于妊娠状态(妊娠、分娩和产褥期)下的产科并发症、由于医疗的操作干预、疏忽遗漏、处理不当或由于上述情况的任何一个而引起的一系列事件导致的死亡。

间接产科死亡:

间接产科死亡是指由于以前已存在的疾病或在妊娠期新发生的疾病,这些疾病虽非由直接产科原因所引起,却由于妊娠的生理影响而加重,从而导致死亡。

先天异常

⏹先天异常必须是自出生时即存在,对于年龄较大的者报告死于先天异常,则必须写

明“先天性”。

◆应尽量报告严重的先天异常

◆一般先天异常致死,实际上是放弃治疗或放弃喂养的后果

◆先天性心脏病:应尽量写出具体的心脏病类型,如:法乐四联症、先天性

室间隔缺损等。

◆当无法判断是否为先天异常时,应写明死者的实际年龄(按周岁、月、日计

算),尤其对婴儿、新生儿更是如此

2、活产

活产是指不论妊娠期长短而自母体完全排出或取出的受孕产物,他在母体分离后能够呼吸或显示任何其他生命证据,如心脏跳动,脐带搏动或随意肌的明确运动,不论脐带是否切断或胎盘是否附着;这样出生的每一产物一律看作活产。

3、新生儿病

⏹主要指“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

报告时应注意:

◆包括起源于围生期但在以后发病及死亡的情况

◆首先尽量报告围生儿本身的疾病,其次报告母体情况对围生儿的影响

◆早产、窒息一般不做根本死因

◆不包括:新生儿破伤风、先天异常、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肿瘤、损

伤中毒

4、新生儿病--有关概念

⏹新生儿死亡是指活产儿在出生后未满28整天内的死亡。

⏹早期新生儿死亡(出生后未满7整天内的死亡)。

⏹晚期新生儿死亡(出生后活满7整天但在未满28整天内的死亡)。

⏹超过28天的婴儿死亡,如果医生认为其致死疾病的起源是在新生儿期内,仍应报

告这一顺序关系。超过一周岁的婴儿不再考虑新生儿期的情况。

5、诊断不明

⏹一般不应出现,医生或统计人员应尽量搞清查死者的致死原因。实在无法获得,可

以在调查记录中报告其家属的叙述。诊断不明不应作为根本死因。

损伤中毒

⏹临床表现:主要指损伤中毒的性质(如骨折、脏器损伤、烧伤、中毒、毒性效应等)、

损伤的具体部位(颅内、胸、腹部、四肢等)、中毒的程度(轻、中、重)等情况。

损伤中毒

⏹损伤中毒的外部原因:外部原因指造成上述损伤中毒的原因。首先应明确报告是意

外的损伤中毒,还是自杀或被杀,然后尽可能详细报告外部原因。如确诊有困难及对损伤或中毒原因有疑点,应如实填写“不明原因的……”以供引起重视。

损伤中毒的外部原因

⏹性质:是指意外的损伤中毒,还是自杀或被杀。

⏹类型主要包括:

◆运输事故:涉及人员、运输工具、事故发生地点、事故方式等

◆意外跌倒:明确没有任何可能发生跌落的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如为跌倒

致长期卧床也应报告

◆意外窒息:多指婴幼儿意外被床上用品或大人身体闷死

◆中毒:应区别给错、服错或药物过量以及正确服用的有害效应

◆自杀:尽量报告自杀的方式及原因,如:自杀方式(服毒、自缢、跳楼等);

自杀原因(家庭、社会、经济等)。

多种情况

当一次医疗事件涉及到若干种有关情况时(例如:多处损伤、以前疾病或损伤的多种后遗症或发生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病中的多种情况),应把那种明显比其他情况更严重而且需求更多资源的情况记录为“主要情况”,把其他的记录为“其他情况”。如果没有一种情况更突出,那么象“多处骨折”、“多处头部损伤”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病导致的多发性感染”这样的术语可以记录为“主要情况”,其他情况列在后边。如果有多种这样的情况,而又没有一种更突出,那么可以只记录象“多处损伤”或“多处挤压伤”这样的术语。

特异性和细节(1)

⏹为了将情况分类到最具有特异性的ICD中,每种诊断性陈述都应尽可能富有信息。

这样的诊断性陈述的例子包括:

⏹膀胱三角区的移行细胞癌

⏹急性阑尾炎伴有穿孔

⏹糖尿病性白内障,胰岛素依赖型

⏹脑膜炎球菌性心包炎

特异性和细节(2)

⏹为妊娠诱发高血压给予的产前医疗

⏹由于按照处方服用抗组织胺药的变应性反应引起的复视

⏹由于陈旧性髋关节骨折引起的髋关节骨关节炎

⏹在家中跌倒后造成的股骨颈骨折

⏹手掌三度烧伤

后遗症的治疗(1)

当医疗事件是对一种不再存在的疾病的残余情况(后遗症)进行治疗或调查时,应充分描述该后遗症并陈述它的起因,同时还应当清楚地表明原疾病已不复存在。例如:“鼻中隔弯曲—在童年时的鼻骨折”;“跟腱挛缩—肌腱损伤的晚期效应”;或“由于陈旧性结核病引起的输卵管闭塞所致的不育症”。

后遗症的治疗(2)

当存在多种后遗症而且治疗或调查并不是直接针对其中的哪一种时,则可接受象“脑血管意外的后遗症”或“多处骨折的后遗症”这样的陈述。

由于外因引起的情况

当记录某种象损伤、中毒或外因的其他效应的情况时,充分描述造成这种情况的性质和环境是十分重要的。例如:“由于在泥泞的人行道上滑倒引起的股骨颈骨折”;“由于病人驾驶汽车失控,撞到树上而引起的脑挫伤”;“意外中毒—病人误将消毒剂当成软饮料服用”;“严重的低体温—病人在冷天在自己的花园内跌倒”。

病历书写基本规范

卫医政发【2010】11号2010年3月1日起执行

第十七条24小时内入院死亡记录应当于患者死亡后24小时内完成。

第二十一条患者入院不足24小时死亡的,可以书写24小时内入院死亡记录。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入院时间、死亡时间、主诉、入院情况、诊疗经过(抢救经过)、死亡原因、死亡诊断、医师签名等。

第二十二条病程记录的要求及内容:

(二十一)死亡记录是指经治医师对死亡患者住院期间诊疗和抢救经过的记录,应当在患者死亡后24小时内完成。内容包括入院日期、死亡时间、入院情况、入院诊断、诊疗经过(重点记录病情演变、抢救经过)、死亡原因、死亡诊断等。记录死亡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

(二十二)死亡病例讨论记录是指在患者死亡一周内,由科主任或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主持,对死亡病例进行讨论、分析的记录。

常见“死亡医学证明书”

书写容易出现的错误

⏹简称:慢支、上感、呼衰、肺脑、甲亢、肾衰、心衰、乙肝、酒肝、药肝、再障、

急粒、急淋、冠心、风心。

正确的书写应为:慢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

⏹俗称:儿麻后遗症正确脊髓灰质炎后遗症。银屑病

牛皮癣。

⏹废止的诊断:美尼尔氏综合症

正确迷路水肿,梅尼埃氏病。

常见死亡原因的填写错误或不当

⏹死亡原因未填写:

◆死亡原因部分为空白,没有填写任何死亡原因。

⏹死亡原因逻辑顺序错误:

◆常见“流水账”式书写,将各种死亡原因罗列在死亡证明书上,一行填写多个

死亡原因,没有顺序和关系;或顺序颠倒、混乱,不讲填写规律。

⏹直接死因部分填写的是临死前的表现、症状、某一综合的症状群或非特异性表现,

如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肝昏迷、休克、内出血、尿毒症、败血症、酸中毒、早产、窒息等,而未进一步追根填写死亡原因。

⏹填写“老衰”(或老死)、“病亡”、“猝死”、“暴死”、“来院已死”或“死因不明”等,而

背面调查记录未填写生前病史或没有做出死因推断。

⏹全身性疾病情况,如高血压、风湿热、动脉硬化、糖尿病等,出现与之相联系的脑

出血、脑梗死、昏迷、瘫痪等具有特异性的疾病情况,但予以未报告或报告不当。

⏹传染病而未核实具体病种,肿瘤而未明确良性或恶性及原发部位,未特指的心脏病,

未特指的先天异常,未特指疾病的孕产妇死亡。

⏹意外伤害未填写外部原因或外部原因不明确,如填写为颅脑损伤、中毒、窒息、车

祸、淹死等。

⏹使用英文名称或缩写:如“AIDS”、“肺Ca”、“VSD”等,由于英文缩写常出现多个

病因,无法确定死亡原因。

必须要填写的疾病

⏹糖尿病

⏹高血压病

⏹精神病

⏹孕产妇疾病

慢性疾病

⏹慢性肾炎

⏹慢性白血病

⏹慢性支气管炎

疾病分类合作中心对死亡报告的说明

⏹“死亡医学证明书”第Ⅰ部分是分级填写的。

◆按照导致死亡的顺序填写。

◆每行只填一个死因。

◆至少a行要填一个死因。

◆根本死因永远填在最低一行。

⏹“死亡医学证明书”第Ⅱ部分可以根据情况填写。

◆填写所有促进死亡,但与第Ⅰ部分无关的疾病。

◆按照严重程度依次填写。

医学证明与分类规则

⏹发病至死亡时间间隔、时间长度一定从短到长。

⏹每张证明书填写行数不限定,根据病程填写。

⏹第一行不能填写临死情况。

肿瘤随访登记工作程序

肿瘤随访登记工作程序 一、肿瘤登记报告系统 技术指导、数据管理单位:XX肿瘤登记处 报告负责单位:各级预防保健机构 病例收集单位:辖区全部医疗机构 (有可能涉及癌症患者门诊、诊治或康复的机构) 二、肿瘤随访登记工作程序 新发恶性肿瘤登记报告程序 死亡恶性肿瘤登记报告程序 肿瘤登记处工作程序 (一)新发恶性肿瘤登记报告程序 1、报告病种 报告所有恶性肿瘤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良性肿瘤。 1、报告病种 ✓凡具有本地区户籍人口,在门诊、住院或通过健康体检、疾病普查等方式发现的,经临床或病理、X线、CT等检查手段首次被确诊的恶性肿瘤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良性肿瘤患者,均应填写《宁夏恶性肿瘤新发病例报告卡》。 ✓对肿瘤复发和转移病例,若原发漏报,应予补报,并需核对原发部位及首次诊断日期。若同一患者先后出现两次原发癌,需分别填报。 ✓每个肿瘤病例来本单位就诊时,不论已由外单位确诊或在诊治期间由本单位作出确诊,均需填报。 ✓以及既往已确诊或在外地诊断后首次来本单位复诊和治疗的未报告的恶性肿瘤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良性肿瘤病例,均需填报。 2、资料收集渠道 ✓各类医疗机构 各类医疗保险机构(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全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死亡证明书 3、资料收集方法 主动方法 (1)由登记处派遣工作人员主动到各医疗单位查阅肿瘤新病例的诊疗病史,摘录于统一的肿瘤病例登记表格上。 要求登记处配备较多的工作人员,花费很大,多见于国外一些肿瘤登记处。 被动方法 (2)由各医疗机构中负责诊治肿瘤病例的医务人员填写肿瘤报告卡片,经医院汇总后及时寄送到肿瘤登记处。目前国内使用 4、报告单位 肿瘤登记地区内所有具有诊断和收治肿瘤患者条件的医疗机构。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 责任报告单位:包括肿瘤登记地区内所有具有诊断和收治肿瘤患者条件的医疗机构,包括省级医院、市、区(县)级综合医院、教学医院、专科医院、企业职工医院,部队医院,城市街道(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 责任报告人:上述责任报告单位中负责诊治肿瘤病例的所有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宁夏规定)

肿瘤随访登记工作实施方案(最新)

肿瘤随访登记工作实施方案 为掌握X市恶性肿瘤发病、死亡动态和流行趋势,为癌症监测、预后提供基础数据,为制定癌症防制策略提供可靠依据。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肿瘤登记管理办法》(国卫疾控发〔X〕6号)和国家癌症中心制定的《中国肿瘤登记工作指导手册(X)》、《自治区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X年中央补助X重大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疾病预防控制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X卫疾控发〔X〕7号)及《自治区卫生计生委办公室关于印发X年自治区补助市县重大疾病防治专项资金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X卫办发〔X〕12号)的相关要求,结合X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项目目标 (一)总目标 建立健全符合我市社会经济水平的肿瘤随访登记报告系统,肿瘤随访登记报告工作逐步覆盖全市,以反映我市居民肿瘤发病、死亡及生存状态,提供满足我市肿瘤防治需求的信息。 (二)工作指标 1.建立和完善肿瘤随访登记的组织机构,在X市所有县(区)成立肿瘤登记处,由专人负责本辖区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上报。 2.在我市建立以人群为基础的肿瘤随访登记体系:各县、区根据辖区实际情况制定以人群为基础的肿瘤随访登记工作实施方案,落实

各级肿瘤登记处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责,并制定所辖县(区)肿瘤登记处的数据质量考核指标:包括报告肿瘤死亡率、发病率、同期登记的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率与发病率之比(M/I)、病理组织学诊断(MV%)、诊断依据不明比例、仅有医学死亡证明书比例(DCO)、部位不明比例等。各肿瘤登记处收集、储存、整理、统计分析和评价本辖区全人口中肿瘤发病、死亡和生存资料。加强规范化建设,各辖区登记处工作流程制度化。 3.登记资料质量逐步达到全国肿瘤登记规范要求:覆盖辖区全部人口,肿瘤发病和死亡的变化趋势稳定,水平合理;报告肿瘤死亡率不低于120/10万;诊断依据不明比例<10%,0%<仅有医学死亡证明书比例(DCO)<10%,部位不明比例<10%,0.60<同期登记的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率与发病率之比(M/I)<0.80、主要肿瘤M/I合理,66%<病理组织学诊断(MV%)<85%。随访失访率小于10%。 二、项目范围和内容 (一)工作范围 成立县(区)肿瘤登记处,在X市所有县(区)开展肿瘤随访登记工作。 (二)工作内容 1.开展以人群为基础的肿瘤登记,落实人员和职责,从各级医疗单位、新农合、城镇医保、死因监测系统、公安户籍、统计和民政等部门多种途径收集、整理和统计辖区肿瘤登记工作所涉及的相关资料,包括全人口肿瘤发病、生存、死亡和辖区户籍人口资料等。

肿瘤登记制度、流程

肿瘤登记报告制度 1、肿瘤登记报告实行首诊报告责任制。发现恶性肿瘤与神经系统良性肿瘤病例,首诊医生立即在《肿瘤发病病例登记簿》上进行登记,并填写《居民肿瘤病例报告卡》,24小时内将报告卡送网络直报员。 2、发现肿瘤死亡病例,立即在《肿瘤死亡病例登记簿》上进行登记,并填写《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24小时内送网络直报员报告。 3、登记簿与报告卡填写内容完整、规范,字迹清楚。因责任心不强造成错报、误报、漏报等引起不良后果,由责任人承担。触犯相关法律法规,承担法律责任。 4、未经门诊直接住院的肿瘤病例,由住院部经治医生填写《肿瘤发病病例登记簿》和《居民肿瘤病例报告卡》,并将报告卡及时送网络直报员。住院部发现死亡病例,经治及时填写《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24小时内送网络直报员报告。 5、放射、病理、影像等科室确诊的肿瘤病例,及时将结果报告给临床医生,由首诊医生填写《肿瘤发病病例登记簿》与《居民肿瘤病例报告卡》并及时报告。 6、对于已经报告的肿瘤病例与死亡病例,首诊医生应在所有相关资料上注明“已报”字样。 7、肿瘤登记报告人员每月10日前将上月的肿瘤卡片和月报表送县疾控中心慢病科。

肿瘤病例报告流程

肿瘤登记管理制度 1、确定科室人员分工,明确各自职责。制订传肿瘤登记报告管理细则,完善激励机制,订立奖惩办法。 2、组织实施医务人员(包括村医)肿瘤登记报告的业务培训。 3、监管肿瘤登记报告流程。包括登记、报告、收集、审核、上报、订正(查重)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每月1日至5日,对肿瘤登记报告进行自查自纠,汇总相关数据,对照相关制度进行奖惩。对检查中发现的漏报肿瘤病例,督促医生填写报告卡交网络直报员补报。 5、每月通报情况,包括肿瘤登记报告动态,迟报、漏报的检查情况,以及相关的奖惩结果。 6、年终做好检查,写出工作总结,提出改进措施。 7、接受上级检查,配合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处理相关工作。

云南省肿瘤随访登记报告技术方案

肿瘤随访登记报告技术方案 前言 肿瘤登记报告是一项按一定的组织系统经常性的搜集、储存、整理、统计分析和评价肿瘤发病、死亡和生存资料的统计机制。肿瘤登记是国际公认的有关肿瘤信息的收集方法。 2003 年卫生部以卫疾控发[2003]352号文下发了《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2004-2010)》,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经费,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肿瘤随访登记项目工作。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肿瘤登记管理办法》,旨在建立完善全国肿瘤登记制度,动态掌握我国癌症流行状况和发展趋势。 云南省个旧市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肿瘤登记工作,2010年兰坪县、腾冲县和红塔区也成为国家级肿瘤登记项目点,2011~2015年再增加官渡区、盘龙区、西山区、隆阳区、麒麟区和易门县6个国家级肿瘤登记项目点。2015年云南省卫生计生委下发了《云南省卫生计生委关于贯彻执行<肿瘤登记管理办法>的通知》,要求在全省范围内建立肿瘤随访登记报告制度。为保证肿瘤随访登记工作在我省顺利实施,制定本技术方案。 第一章目标 一、建立覆盖辖区全人群的肿瘤登记报告系统; 二、动态、连续开展肿瘤登记报告工作。 三、掌握我省癌症负担情况和变化趋势。

第二章机构与职责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是肿瘤登记报告工作的组织和管理部门,各级疾控机构/肿瘤防治办公室是技术管理部门和业务执行部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是业务执行部门。各部门应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相应设备并制定专人负责该项工作 一、卫生行政部门 (一)组织辖区肿瘤登记随访工作。在辖区建立肿瘤随访登记处,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并颁布实行肿瘤随访登记报告制度的规范性文件,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设备及经费。 (二)提供政策支持。协调财政、民政、人社、公安、司法、统计等相关部门,争取开展工作所需的经费及工作环境。 (三)监督、检查、评估辖区肿瘤随访登记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每年定期对辖区疾控机构/肿瘤登记处、医疗机构开展肿瘤随访登记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各部门年终考核内容,建立完善相应奖惩制度。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一)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肿瘤随访登记中心 负责全省肿瘤随访登记工作的业务和技术管理。具体职责为: 1、指定专人负责全省肿瘤随访登记工作的业务和技术管理。 2、制定、修订云南省肿瘤随访登记工作技术方案。 3、制定全省肿瘤登记报告人员培训计划,组织省级培训,对州

肿瘤病登记报告管理工作方案

长春卫生院公共卫生科 关于《毕节市七星关区居民肿瘤登记报告管理工作方案》各村卫生室的医师: 为加强全区民居民肿瘤登记报告管理工作,特制定《毕节市七星关区居民肿瘤登记报告管理工作方案》,请各村遵照要求,认真执行。 特此通知 附件:毕节市七星关区居民肿瘤登记报告管理工作方案为加强肿瘤登记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高登记质量为癌症监测,预警提供基础数据,根据《中国肿瘤登记工作指导手册》,《贵州省2011年度中央资金肿瘤随防登记项目工作管理方案》等技术文件,制定本方案。根据我辖区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方案。 一、机构与职责 乡镇卫生院 1、建立健全辖区肿瘤登记各项管理制度;及时、准确、 完整地填写《居民肿瘤病例报告卡》,并按程序上报,指定部门负责报告卡的收集,核实,建册和审核等工作;组织医疗机构内部工作人员的培训,漏报自查和内部考核评估,专人参加全区肿瘤登记处召开的例会和培训。 2、按程序上报,对辖区内肿瘤病人进行入户调查和随 访调查,核实无误后及时上报,负责掌握单位门诊,放射科,

病理检验室,放疗科和住院病人就诊及确诊情况,并及时上报,负责对辖区肿瘤登记处反馈的新确诊的肿瘤患者和死亡病人核实并及时反馈至村卫生室进行核查登记上报,组织院内工作人员的培训,漏报自查和内部考核评估,参加区肿瘤登记处召开的例会和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村卫生室 负责收集辖区内新发肿瘤病例,登记在《居民肿瘤病例登记本》上,按时上报乡镇降卫生院,(在填写报告单前首先要进行家访,以患者的病理诊断,CT、B超及其它诊断证明为准); 协助乡镇卫生院,防保医生进行入户调查和随访调查;提供辖区内居民中直接去区外就诊的肿瘤病例线索,并负责核实上级单位认为需要核实的病例,补充和更正报告卡上的某些项目;参加区肿瘤登记处召开的例会和培训。 二、人员及保障条件 1、人员 乡镇卫生院 乡镇卫生院应根据所在地肿瘤登记工作要求和承担的任务,指定专、兼职医生。(如防保医生)负责片区内日常,《居民肿瘤病例登记报告卡》的收集、审核、登记、寄送、上报工作,以及内部监督和检查工作。 村卫生室 村卫生室根据所在地肿瘤登记工作要求和承担的任务,

肿瘤随访的身份确认流程

肿瘤随访的身份确认流程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肿瘤随访成为了对于肿瘤患者来说非常重要的一环。身份确认是保证随访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步骤,本文将介绍肿瘤随访的身份确认流程。 一、就诊登记 肿瘤随访的身份确认流程首先从就诊登记开始。当肿瘤患者到达医院进行随访时,他们需要前往相关科室的登记台进行登记。登记台工作人员会要求患者提供个人身份证明以及就诊卡等相关证件,并将其信息录入医院的系统中。 二、核对身份信息 在患者完成登记后,医院工作人员会认真核对患者提供的个人身份信息。这一步骤的目的是确保患者的身份信息准确无误,且与登记时所提供的信息一致。在核对身份信息时,工作人员通常会检查患者的身份证、社保卡等相关证件,并与登记信息进行对照确认。 三、人工验证 为进一步确认患者的身份,医院会进行人工验证步骤。在这一步骤中,工作人员会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询问患者的基本信息,以及进行其他相关问题的核实。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工作人员能够进一步确认患者的身份准确性。 四、身份证明材料

为了进一步确保患者的身份准确性,医院通常会要求患者提供一些 身份证明材料。这些材料可以包括身份证、社保卡、护照或其他具备 法律效力的身份证件。患者需将这些证件提供给医院工作人员进行核对,从而进一步确认患者的身份。 五、专家审核 为了保证身份确认的可靠性,医院可能会安排专家审核患者的身份。专家将根据患者提供的证件及相关资料进行认真审核,并将审核结果 记录在患者档案中。通过专家审核,可以确保随访工作的准确性和可 信度。 六、系统记录 在完成身份确认后,医院将患者的身份信息及核对结果录入随访系统,确保患者的信息得到正确和全面的记录。系统记录旨在方便医务 人员在后续的随访工作中快速准确地查询患者的身份信息,并保护患 者个人隐私。 这就是肿瘤随访的身份确认流程。通过以上的步骤,可以保证患者 的身份得到准确确认,从而确保随访工作的正常进行。身份确认的流 程严谨性以及正确性对于医院与患者双方来说都至关重要,只有确保 了患者身份的准确性,医院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随访服务。

肿瘤随访登记工作实施方案

南宁市邕宁区中医院 肿瘤随访登记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肿瘤随访登记工作,确保肿瘤随访登记工作科学、规范有序开展,根据自治区卫生厅《关于开展全区肿瘤随访登记工作的通知》(桂卫办〔2011〕33号)精神,特制定了本方案。具体如下: 一、总体目标 建立我院肿瘤新发病例、死因登记和随访等监测系统,为肿瘤病因及防治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线索。 二、活动范围 全院各科室,重点是临床科室。 三、组织机构 为了圆满完成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和自治区卫生厅下达的肿瘤登记随访工作任务,为全国开展肿瘤登记提供政策依据,经研究成立南宁市邕宁区中医院肿瘤登记随访领导小组如下: 组长:魏海林副院长 成员:李庆彦院长助理 梅桂色医务科科长 黄松乐质控科科长 吴海防保科副主任

杨桂荣病案室工作人员 蔡建堂防保科工作人员 甘文魁骨科一病区主任 张震旺骨科二病区主任 黄义松脑病科一区主任 罗致脑病科二区主任 韦艺曲妇产科主任 梁淑姮妇产科副主任 韦少玲内儿科主任 李肇急诊科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医务科。 四、各部门职责 1.组长负责领导、组织、协调、监督本单位肿瘤随访登记工作及健全肿瘤报告管理制度,组织业务科室定期开展自查工作。 2.医务科对医院内医务人员进行登记报告业务培训和指导,定期检查工作质量,做好质控管理工作。 3.病案室杨桂荣负责收集肿瘤病例病案首页(电子版或纸质版), 质控科黄松乐负责上报,病案首页须包括《居民肿瘤病例报告卡》所含内容,并对所有上报的肿瘤病例进行ICD-10编码。 4.防保科蔡建堂负责《居民肿瘤病例报告卡》和病例首页的收集、审核,对填报信息不全的病例,应返回相关科室开展个案调查,将信息补充完整。防保科吴海副主任将上报内容登记到《恶性肿瘤新病例登记簿》或《恶性肿瘤病例死亡登记报告表》后,寄送报告卡或病案首页至所在城区肿瘤登记处。 5.临床各科室由总住院医负责建立台账,并对填报的肿瘤病

肿瘤登记工作实施方案

中医医院 xx年肿瘤登记工作实施方案 为加强肿瘤发病死亡登记工作的规范管理化,提高登记质量,为癌症监测、预警提供基础数据,为制定癌症防治策略提供可靠依据,根据国家肿瘤登记技术方案的相关要求以及犍卫计发[xx]98号)印发的《肿瘤随访登记工作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我院为了扎实做好肿瘤登记工作,根据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机构 成立中医医院肿瘤登记工作领导小组(附件1),负责我院肿瘤登记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相关工作制度,办公室设在预防保健科,由预防保健科负责我院肿瘤登记工作的具体实施、信息收集、分析、上报。成立肿瘤登记技术指导管理小组,确定工作流程。 二、工作内容 1、防保科制定相关工作制度及流程 根据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建立我院肿瘤登记报告网络,制定肿瘤新发病例、死亡登记报告实施细则,制定培训计划,以保证工作长期的正常、有效运行。 2、人员培训 由防保科组织开展肿瘤登记培训工作,提高我院肿瘤登

记技术人员专业水平。 3、资料审核 防保科检查卡片书写情况,发现漏填,项目不完整或内容可疑者,将退回报告科室重新填写,同时要定期剔除重复卡。 4、肿瘤登记工作流程 临床医生----病例诊断----填写肿瘤报告卡----防保科收集、登记----信息上报 临床科室诊治肿瘤病例,由医生填写《居民肿瘤病例报告卡》,由防保科工作人员收集并填写“肿瘤登记月报表”,汇总后同报告卡一起于次月5日之前统一报送至县肿瘤登记技术指导管理小组,同时填写“肿瘤发病/死亡登记薄”备查。 xx年1月1日以后发病并死亡的肿瘤病例,应至少进行两次报告,即发病报告和死亡报告,xx年1月1日以前发病且xx年年内死亡的肿瘤病例进行死亡报告。 三、工作开始时间 从xx年10月1日起,正式启动我院肿瘤患者登记工作。肿瘤新病例的报告范围是全部恶性肿瘤(ICD-10编码为C00.0-C97)和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肿瘤(D32.0-D33.9)。肿瘤标准诊断病名目录(附件3)。

肿瘤登记报告工作实施方案

***肿瘤登记报告工作实施方案 一、背景 肿瘤登记报告是了解人群肿瘤发病、患病、诊断、生存与死亡,分析人群肿瘤地域及时间分布,为肿瘤防治提供重要决策依据的常规性监测工作。 恶性肿瘤是严重影响居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2006年全国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结果表明,癌症是我国第二位死亡原因,死亡率为136/10万,占死亡总数的22.3%,和上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的两次死因调查恶性肿瘤死亡率分别上升了83.1%和25.5%。山东省第三次死因调查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69.60/10万,肿瘤死亡占全部死因的25.97%,占全死因死亡第二位。临沂市2011年死因监测数据分析显示,恶性肿瘤发病率为123.78/10万,占全部死因的21.47%,居全死因的第三位。 肿瘤不仅严重影响劳动人民健康,而且也成为医疗费用上涨的重要因素,在部分农村地区已经成为当地居民因病致贫和返贫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新发肿瘤病理登记报告的监测工作对于掌握我县肿瘤发病的动态趋势,为政府制定肿瘤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按照我县肿瘤检测工作自2012年起在我县范围内启动并实施的要求,为做好肿瘤随访登记工作,提高肿瘤登记数据

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卫生院与各村门诊部在肿瘤登记检测报告信息管理工作中履行以下职责。 1、卫生院 ⑴收集本辖区内肿瘤新发确诊及死亡病例、填报相关报告卡。 ⑵制定专门科室、人员审核并录入山东省慢性病信息检测网络系统。 ⑶做好肿瘤登记册的保存和数据的备份管理。 ⑷定期与公安、计生、民政、新农合等管理部门的出生、死亡及人口资料核对,发现漏报和错报及时组织进行入户调查,并按照程序进行补报和订正。 ⑸协助疾控中心完成肿瘤发病漏报调查,及时完成肿瘤病人随访工作。 2、村卫生室 ⑴收集辖区所在村的新发肿瘤病例,按规定时间及时报告给卫生院防保科。 ⑵认真核实上级单位认为需要核实的病例。 ⑶按照疾控中心的要求开展肿瘤病例的结局随访及漏报调查工作。 三、工作内容及要求

肿瘤病例登记报告制度

肿瘤病例登记报告制度 肿瘤登记报告是一项按一定的组织系统,经常性地搜集、贮存、整理、统计分析,并评价肿瘤发病、死亡和生存资料的统计制度。肿瘤登记报告作为肿瘤防治工作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探索肿瘤病因及其流行规律,制定和落实各项综合防治措施的重要依据。根据《肿瘤登记随访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制定本制度。 科室出现心脑血管事件、心脑血管事件监测、出现心脑血管事件监测死亡病例、首诊医生填写《死亡病例报告卡》,首诊医生填写《心脑血管事件发病报告卡》,同时在《心脑血管事件发病登记册》进行登记、首诊医生填写《河南省心脑血管事件发病报告卡》,同时在《心脑血管事件发病登记册》进行登记、首诊医生48小时内将《死亡病例报告卡》上报至疾病预防控制科。首诊医生于明确诊断48 小时内将《心脑血管事件发病报告卡》上报至疾控预防控制科。 首诊医生于明确诊断48小时内将《心脑血管事件发病报告卡》上报至疾控预防控制科、网络直报人员对卡片进行审核、编码、登记,并于患者出院后一周内完成网络直报;同时将信息维护至数据库、网络直报人员对卡片进行审核(在数据库比对)、查重、编码、登记,并于患者出院后一周内完成网络直报;同时将信息维护至数据库、网络直报人员对卡片进行审核(在数据库比对)、查重、编码、登记,并于患者出院后一周内完成网络直报;同时将信息维护至数据库、网络直报人员开展每月一次的自查工作,发现漏报督促责任人进行补报。 一、登记报告

(一)报告人:首诊医师为责任报告人; (二)报告范围:省内户籍居民(省外户籍系统无法完成上报)符合下述条件的,均需填写《居民肿瘤病例报告卡》。 1、患者在门急诊、住院诊治时,经本院临床诊断及通过生化、病理、CT/MRI、B超、内窥镜、手术等检查手段确诊的恶性肿瘤、中枢神经系统的良性肿瘤和动态未定肿瘤患者; 2、患者既往已确诊或在外地诊断后首次来本医疗机构复诊和治疗的恶性肿瘤、中枢神经系统的良性肿瘤和动态未定肿瘤(行为不定或交界恶性)通过病理组织学的检查,肿瘤处于良恶性之间,即瘤细胞的良性或恶性转化方向不明确患者病例。 (三)报告内容 按照《居民肿瘤病例报告卡》,填报患者的一般情况和肿瘤诊治的相关信息。主要包括: 1、肿瘤患者一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电话、身份证号等; 2、肿瘤患者疾病信息:如诊断、病理类型、诊断依据等; 3、填报人员信息。 肿瘤分类编码使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第十次修订本),并同时使用ICD-1O进行编码。 (四)报告流程:肿瘤登记报告实行首诊医师责任制。 1、医院门诊部、住院部的医生对当日发现的肿瘤病例(在报告范围内的),及时填写肿瘤报告卡,并于48h内通上报至疾病预防控

医院肿瘤随访登记工作流程

医院肿瘤随访登记工作流程细则 为进一步落实我院《肿瘤随访登记报告管理制度》,结合《市肿瘤随访登记工作规范(试行)》(2012.08.20),对我院肿瘤随访登记报告工作流程加以规范,具体内容如下: 一、凡具有本市户籍,在我院门诊、病房或通过健康体检、疾病普查等方式发现的,经病理组织学、细胞学、手术及其他专门检查(CT/MRI、B 超/彩超、内窥镜等)诊断,或临床诊断(排除其他疾病)确诊的当年新发病例,均应填写居民肿瘤病例报告卡; 二、对肿瘤复发和转移病例,若原发漏报,必须予以补报,补报时必须对原发部位、首次诊断日期、诊断依据予以报告; 三、若同一患者先后出现两次原发癌,须分别进行填报; 四、每个肿瘤病例来本单位就诊时,不论已由外单位确诊或在诊治期间由本单位作出确诊,均需填报; 五、因肿瘤死亡病例的报告要求。对肿瘤死亡病例的报告(包含补报)必须核实原发部位、首次诊断日期诊断依据及死亡原因。 六、报告卡的填写字迹要清楚,内容填写要完整,不得缺项,漏项。 七、肿瘤随访登记报告工作实行“一卡一册”制度,即《省居民肿瘤病例报告卡》和《省肿瘤发病登记册》) 八、肿瘤病例应按以下要求进行病例登记报告:

㈠门诊或住院医生为肿瘤随访登记报告的责任报告人。对在我院首次确诊的肿瘤病例,由门诊或住院医生填写《报告卡》和《登记册》;并在其门诊或住院病历首页加盖“新病例已报”或“更正诊断已报”印章。 ㈡医技科室(包括病理、CT/MRI、放射、B超/彩超、内窥镜、血检中心)和病案室等部门设立《登记册》,及时记录所在部门恶性肿瘤病例的诊疗相关信息。 ㈢医院预防保健科设专人负责及时收集我院门诊和住院医生填报的《报告卡》以及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和病案室填报的《登记册》,对本院上报的肿瘤卡进行核实、补充、完善、整理和剔重,并在收到卡片7 日内通过省慢性病监测信息系统上报,肿瘤登记卡右上角的卡片编号由网络版系统自动生成后抄写在卡片右上角编号位置。在每月10日前(国家法定假日顺延)将上月纸质《报告卡》送交区肿瘤随访登记处。 九、对《市肿瘤随访登记工作规范(试行)》实施前肿瘤病例的报告要求: ㈠我市2012年1月1日后新发肿瘤病例必须予以补报。 ㈡2012年1月1日前确诊的肿瘤病例,1月1日后仍然存活者必须进行补报,并须核实其原发部位、首诊日期、病理诊断类型。 ㈢2012年1月1日后因肿瘤死亡的病例,而未上报肿瘤报告卡,均必须予以补报,补报时须核实其肿瘤部位、首诊日期、

出院指导与随访工作制度及流程图

出院指导与随访工作制度 第一条为了积极推行医院倡导的院前、院中、院后的一体化医疗模式,将医疗服务延伸至院后和家庭,使住院病人的院外康复和治疗得到科学、专业、便捷的技术服务和指导,医院特制定出院病人随访、预约制度。 第二条随访范围:凡在我院住院出院后的患者均需进行出院后随访。 第三条职责:随访负责人:实行主管医生或住院医生开展随访制度,以“谁主治、谁负责”的原则。 第四条随访时间及频数:原则上一般病人一周、慢性病人二周、肿瘤病人三周。 第五条随访方式包括电话随访、接受咨询、家庭随访等。 第六条随访内容包括:了解患者出院后治疗效果、病情变化和恢复情况,如何康复、何时回院复诊等。随访后应做好登记。 第七条临床医生应认真完整书写出院记录,并保证信息准确。复诊时间应根据病人病情需要而定。 第八条随访时,随访医师应仔细听取患者或家属意见,诚恳接受批评,采纳合理化建议,做好随访记录。 第九条随访中,对患者的询问、意见,如不能当即答复应告知相关科室电话号码或帮忙预约专家 第十条随访后对患者再次提出的意见、要求、建议、投诉,及

时逐条整理综合,与相关部门进行反馈,并有处理意见和处理结果。 第十一条当患者有无理言行时应尽量容忍,耐心说服,晓知以理,动之以情,不以恶言相待,更不允许与患者发生争执。 第十二条科室要建立出院病人的随访信息登记档案,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职业、科室、经管医生、入院日期、入院诊断、联系电话、家庭详细地址等,由病人本次住院期间的经管医师负责填写。 第十三条必须建立随访登记本,随时记录随访情况,对随访中顾客有意见或建议时,必须事实记录。 随访要求: 1.办理入院手续时有关工作人员应要求病人详细填写工作单位、家庭住址、职业、联系电话等。 2.必须做好随访病人登记记录,不断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从而确保疾病诊治效果,提高治愈率。 3.随访出诊率必须达到本院本月出院总病人数的30%。 4.主管医生应认真填写随访患者登记表,详细询问病人出院后的身体状况,并做好记录。同时指导患者出院后的健康教育,并让患者本人填写随访记录。 5.随访医师出诊时必须衣帽整齐、礼貌待人、热情服务。

医院肿瘤登记工作职责

肿瘤登记工作职责 1. 建立肿瘤新发和死亡病例登记报告制度,规范工作程序,明确肿瘤登记报告单位和管理单位职责、工作内容和质量控制要求,培训登记报告相关人员。 2. 登记资料的收集。建立健全人口死因登记报告制度,收集肿瘤登记资料,包括人口资料、新发病例资料和死亡资料。肿瘤新病例的报告范围是全部恶性肿瘤(ICD-10 :C00.0-C97)和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肿瘤(D32.0-D3 3.9)。死亡资料主要用于补充发病资料和评价登记质量等。 3. 登记资料的验收和编码。检查卡片书写情况,剔除非恶性肿瘤和非本地区常住户口的病例。 4. 死亡补充发病和剔除重复卡。肿瘤登记报告管理单位每年应当将收集的肿瘤死亡资料与肿瘤报告资料进行核对。 (1)补填肿瘤发病卡。对只有死亡卡而没有病例报告卡的发病漏报病例,应当进行追溯调查,获得肿瘤的部位、病理学类型、诊断日期等诊断信息后,及时按规范补填。 (2)剔除重复报告卡。 5. 肿瘤病例的随访。肿瘤报告管理单位应当按属地化管理原则组织肿瘤患者户籍所在地的村卫生室定期随访,进行健康促进与干预。随访要有记录,并及时归档。

6. 肿瘤登记质量与审核督导。肿瘤报告管理单位负责分级定期考核及督导。按照规范,对登记报告实施过程、数据质量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改进。 7. 登记资料的保存与利用。登记资料定期备份。登记报告卡经编码、剔重录入并完成年度统计后,应当按照规则存放、备份,以备核查。防保科应当及时整理分析资料,并向上级业务机构报告。 8.乡镇卫生院明确专人填写报告新发肿瘤病例报告卡及完成相关资料的核对、上报,并建立档案,定期随访。 9. 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填写报告户籍所在地新发肿瘤病例报告卡及完成相关资料的核对、上报和随访。

炭步镇中心卫生院肿瘤登记随访工作制度

炭步镇中心卫生院肿瘤登记随访工作制度1、卫生院门诊各科室在发现新诊断的肿瘤病例时,负责诊治的医师应立即填写居民肿瘤病例报告卡。2、住院部各科室是肿瘤新病例资料的重要来源。科室诊治医师在检查入院患者病史时应注意在门诊已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是否已经报告,对未报告者应立即补报。对住院后才确诊的肿瘤病例及时填写报告卡,并在病历首页上加以标记。 3、若发现过去报告有误,需要更正时,应按新的诊断另行报告。 4、预防保健科是医院内最重要的肿瘤病例建档随访和资料保存部门,设立专人负责肿瘤报告随访工作,定期登录广州市恶性肿瘤病理登记报告管理系统,下载辖区相关肿瘤病人的基本信息和肿瘤信息,建立《广州市肿瘤病例随访卡》。 5、镇卫生院专职人员在收到本辖区新发肿瘤病例后,在30天内完成首次随访,建立肿瘤病人专档,完成随访卡的上网录入。 6、每月检索本辖区死因监测数据库1次,通过与肿瘤监测数据库比较,核对和补报肿瘤发病卡,补充肿瘤随访信息。 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中心卫生院 二零一一年十月

辖区肿瘤病人首次随访工作制度 1、首次随访要求核实患者的情况并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同时开展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为患者和家属提供护理、康复、治疗、膳食等方面的指导,可以与患者建立信任,为后续随访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初访必须上门随访。 2、社区医生通过上门访视按《广州市居民健康档案--肿瘤病人专档》核实了解并填写以下内容:患者基本情况、疾病情况、病程情况、患者目前情况及肿瘤家族史等。 3、首次随访工作流程:(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医院医生收到《广州市肿瘤报告卡》后,核实病人常住地址是否属于本辖区。若常住地址不在辖区内的病例,应通过系统将报告卡返回上一级管理单位,由上一级进行随访任务的再分配;(2)对常住地址属于本辖区内的新发病例,首先进行电话联系,与患者或家属说明随访目的,约定随访时间;(3)实施首次随访,核实《广州市肿瘤报告卡》相关信息,填写《广州市居民健康档案--肿瘤病人专档》;(4)完成随访后,进入《广州市肿瘤登记随访管理系统》录入相关内容;(5)对于常住地址核实确实属于辖区内,但是通过各途径均无法访视到该新发现患病例的情况,可作为“暂无法联系”处理,

随访工作计划

随访工作计划 篇一:随访计划及流程 肿瘤科随访计划及方法 目的:根据病人治疗项目及各个治疗阶段的需要,实施用药、周期性治疗以及放疗患者的调整靶区等的提醒,治疗毒副反应的检测和干预,心理辅导,病情预测告知等内容,以便加强医嘱执行的顺从性,提高治疗效果,防范和化解医疗风险。 方法: 1根据治疗过程中的特异性阶段,实施个体化随访。 2由主管医生决定需要随访的患者并详细记录随访的时间,内容,处理结果,以及是否继续随访。对特殊情况必须随时随访。3随访工作必须规范、灵活,及时反应患者病情。随访人员必须在全面掌握最新医嘱和准确的检查结果后才能开始随访,严禁主观臆断、猜测和粗心大意。 4随访工作必须尊重病人隐私,行为礼貌,用语规范,不失人(:随访工作计划)情且符合医学相关法律。 5随访医师不能单独依赖随访信息作出医学判断。6当得知患者已死亡时,语言语气要注意分寸。 肿瘤科随访流程: 1出院半月内主管医生进行随访。

2拨通电话后问候,自我介绍,说明来意。 3详细询问病情,认真听取病人或家属的陈述。 4根据随访前掌握的病情,进行康复健康指导,提醒复诊和下一周期治疗的日期。化疗患者提醒有关检测如血液分析、肝肾功能检测的间隔时间。门诊继续放疗患者提醒放射野改野的日期,并提醒体表标志是否清晰。 5征求意见。 6询问有无其他需要帮助的事项并解答。 7结束语 8记录随访内容。 篇二:随访工作实施方案 南郊镇中心卫生院出院患者随访工作实施方案 为积极推行医院倡导的院前、院中、院后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将医院服务延伸到院后和家庭,使住院病人的院外康复和继续治疗得到科学、专业、便捷的技术服务和指导,根据《南郊镇中心卫生院随访工作实施方案》(南卫字【20XX】13号)文件要求,结合我科实际,制定出院患者随访工作实施方案。 1、随访范围:所有出院后需院外继续治疗、康复和定期复诊的患者均在随访范围。妇科、肛肠科住院病人由西杰负责出院随访,并做好登记工作;其余住院病人的随访工作由护理科工作人员负责,实行首诊负责制,即住院时谁负责收入,其随访工作由谁负责,并做好随访登记工作。

疾控中心肿瘤记录随访方案

肿瘤记录随访方案(试行) 安徽省疾病预防操纵中心 2021年12月30日

前言 自2020年,原卫生部设立肿瘤记录项目,在全国31个省慢慢开展人群为基础的癌症发病、死亡和生存的信息搜集工作。目前,肿瘤记录处数量逐年增加,数据质量也在慢慢提高,肿瘤记录年报数据已慢慢成为制定癌症防治策略,科研、临床研究的基础信息。截至目前,我省开展肿瘤记录的记录县区超过60个,覆盖人口超过3600万人。 人群恶性肿瘤的生存分析是反映一个地域肿瘤负担、医疗资源和评判医治水平重要的信息。“肿瘤随访记录项目”专门强调了肿瘤病例随访工作的重要性。但是,我省尚未开展肿瘤随访工作。全国肿瘤记录中心于2020年开始在部份记录处开展肿瘤随访资料的搜集和生存分析,结果取得各界的关注。2021年,肿瘤记录项目新增随访工作经费,将极大推动人群肿瘤随访工作的开展。 安徽省疾病预防操纵中心组织安徽省肿瘤记录领域专家一起编 写了“安徽省肿瘤随访方案”,对随访工作的意义、目的,随访的方式、质量操纵和生存分析进行详细介绍,供各记录处在随访工作中参考。各地域应依如实际情形,制定适合本地域的随访工作实施细那么。 因时刻仓促,方案不免有不足的地方,请列位提出宝贵意见,使方案进一步取得充实和完善。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安徽省肿瘤记录随访方案(试行) 为增强肿瘤随访工作的标准化治理,提高随访数据质量,为癌症监测、预后提供基础数据,为制定癌症防治策略提供靠得住依据,依照《中国肿瘤记录工作指导手册》,参考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肿瘤记录的原那么和方式》,和《肿瘤随访记录技术方案》对肿瘤随访的相关要求,结合安徽省各地域的卫生资源现状、工作条件,特制定本方案。 一、随访意义 肿瘤记录报告是一项按必然的组织系统常常性地搜集、贮存、整理、统计分析和评判肿瘤发病、死亡及生存资料的统计机制。肿瘤随访是肿瘤记录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随访,能够了解肿瘤患者的愈后、转移情形、远期疗效追踪、生存状况、死亡状态。目前我省已经普遍开展了以人群为基础的肿瘤记录制度,但尚缺乏全国范围内人群为基础的肿瘤生存数据信息。 同一类肿瘤的不同临床分期、医治方式,其疗效也不尽相同,有的乃至有专门大的不同。病人预后的信息是医疗、科研最为需要且不可或缺的部份。对肿瘤患者开展按期随访,了解诊疗后的生存状态,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心理辅导、康复指导、疼痛治理、合理用药,和为了解人群癌症负担情形,评判医疗成效,提高医院治理水平,提供真实靠得住的基础信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