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模式探讨

2 1 年第 1 期 00 1
文化教 芳 曹 晴 ( 南农 业 大 学理 学院 , 南 郑 州 4 0 0 ) 河 河 5 0 2
摘 要: 大学物理是一 f重要 的必修 基础课 , ] 现以 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为 出发点 , 讨 了大 学物理 实验教 学中存在 的f题 , 出了大学物理 探 - 提 - I 实验 教 学 改革 的一 些 思 路 和 办 法 。
关键词 : 大学物理 ; 实验教 学; 才培养 人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 是理论和实验高度结合的精确科学。它研 23 改进革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提高 . 究物质的结构 、 性质 、 基本运 动规律及其相互作用 。 物理学 的基本理论和 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 学理 念 , 在一些 实验课程 方法 渗透在 自 然科 学的各个领域 ,物理 学对 化学的渗透产生 了物 理化 中采用 “ 目驱动” 项 的教学模式 , 即把教师 和学生选定 的问题或课题作为 学、 量子化学等 ; 物理学对生命科学的渗透产生了分子生物学 、 生物 进行研究 型的教学项 目, 量子 让学生 自主选题 , 自己组织 团队 , 并有 明确分 学等 。物理实验课 程是高等学校各学科各专业 学生开设 的一门重要 的 、 工 , 以解决问题为 目标 , 自主地进行 学习 、 研究 、 设计 、 组织设备和材料 、 必修 的基础课程 ,在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中发挥着 不可 替代 的重要作用 。 实施 实验 、 据分析处理 、 数 总结报告 等 , 以培养学 生发现问题 、 分析问题 然 而 ,现 行 实 验教 学 中 的一 些 弊 端 限制 j物理 教 育功 能 的 完全 发挥 , 和解决 问题 的兴趣和能力。 - 从 教学 内容到教学方法都 比较 陈旧 , 走的依然是应试 教育的老路 , 和素质 另外 , 可以采用灵活多样 的实验教学手段。 例如 , 可以组建大学物理 教育 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因此 , 对现行 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虚拟实验室 , 在构建物理模 型和数学模型的前提下 , 利用计算机的计算 、 势在必行。 声音 、 图像 、 动画等功能来模拟物理现象 , 诠释物理规律 , 演示运动过程 , 1 现 行 大 学 物 理 实验 教 学方 式 存 在 的 弊 端 并 由此构建学生 自主探索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平台。 1 教学模式陈 旧。目前 , . 1 大学物理的实验教学大多仍然采用比较 陈旧 24 扩大实验室开放 。开放性 实验室 可以实现 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 , _ 有 的教学模式 , 即老师讲解实验 内容和实验步骤 , 然后学生照本宣科 , 按照 效保护学生 的学 习兴趣 , 使学生 由被动学 习转变为主动学 习 , 为学生 还 规定的内容完成实验 , 撰写实验报告 。这种实验教学方法只是对实验 内 提供 了更多 自己动手做实验 的机会 , 有利于他们根据各 自的专业有 目的 容的~种机械 的重复和验证 , 只是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 了如何使用仪 选择相应的物理实验 。开放实验室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 可采用兴趣小 器设备 , 仅仅教会了学生实验 的方法 和手段 , 并不能使学 生通过实验真 组的形式 , 学生 自行组织 , 让 自行设计实验内容 , 在老师的指导下进入开 正了解 物理的真谛 , 学会通过实验去探索真理 , 发现真理 。因此 , 这种实 放实验室 ; 也可采用课题 引导的形式 , 教师和学生选定 的问题或课题 将 验教学方法不符合学生创新能力 的培养和高素质人 才培养 的要求。 作为实验项 目, 让学生 自主地进行实验; 还可以采用基本训练的形式 , 让 12 学生实践动手 能力差 。长期 以来 , .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 的影 响 , 使得 学生进入 开放实验室 , 熟悉- 些仪器设 备的操作和使用等 。 - 一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 多地注重理论知识的获取 ,对实验 则重视 不足 , 造 除此之外 ,还可以引导学生组建一些类似 于兴趣 小组 的社 团组织 , 成学生理论和实践脱 节, 实验技能差 , 思维滞后后 , 对于实验中存在的问 充分利用 “ 挑战杯” 等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 的平 台, 引导学 生在老师 的指 题缺乏必要的分析 和、 解决的能力。 对实验数据 的分析处理能力差 , 敏 导 下开展一些创新型的实验。 对 感 的实验数据不能及 时发 现 , 对于实验结果缺乏 预见 , 实验报告完成 的 25 实施多样性的实验 考核办法 。从激 发学生实验兴趣 , . 促进实验 能力 质量较差。 培养 目标 出发 , 改革实验考核方 法, 探索实验考核方式 , 建立与实验教学 1 实验教学设备短缺。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 , . 3 特别是非物理专业 的学 体 系相适应的实验教学考核方式 。 核方式要能够榆验出学生的学 习情 考 生来讲 , 物理是一 门基础课程 , 不可能像专业课程那样 和科研 紧密结合 , 况 、 映出学生 的实验水平和 实验 素养 , 反 并有助 于提 高学生的学习 主动 因此 , 到教学经费等客观条件的限制 , 受 造成实验教学仪器设备 的短缺 。 性和积极探索精神。例如 , 大学物理实验对课程实验考核按平时成绩和 特别是一些先进 的设备 , 由于价格昂贵 , 再加上连年扩招 , 更是难 以满足 考试成绩按 比例记入 总分 , 平时成绩按实 验预习 、 操作 , 报告 三个方面 , 教学的需要 , 严重影响 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 分别按不同的权重综 合考核 , 记人成绩 ; 实验考试可以是操作考试 , 进行 1 考核方式不科学。目前 , . 4 大多数高校对于学生实验成绩 的考核还都 基本技能实际操作考核 , 考核 的内容可以是所开设的实验题 目中必须掌 停留在对实验报告的批改和实验理论知识的考试上面 , 这种考核方式显 握的基本技能和常用仪器 的使用 。对设计 、 研究型实验 , 可以按选题 、 方 然是不科学的 ,不能全 面反映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 也 案设计 、 实验报告或小论文和答辩等方式综 合考核。对于在大学生创新 在一 定 程 度 上 影 响 了 学 生 的学 习积 极 性 。 基地 中的活动 , 以采 用设 计作品或研究报 告综合考查 , 可 计入学生课外 2 大 学物 理 实 验 教 学 模 式 改 革 的 思路 学分 。这样 即保证 了基本的训练 , 又满足了不 同专业 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 21 改革实验教学体 系。要钳‘ . 对学生的 同层次与个人兴趣 , 进一步改 需 求 。 善实验教学环境和条 件 , 激发学生对探索 未知的兴趣和渴望 , 提高 学生 小 结 的创新思维和从事原始创 新的研究能力 。可以将 物理实验分为基本 实 总之 ,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必须牢 固树立知识 、 能力 、 素质和谐发 验、 提高性实验 、 综合设计性 实验 , 当减少验证性 的基本实验 , 适 加强综 展的教学理念 ,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 为主体 , 探索激励学生兴趣和 合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的项 目, 形成 “ 分层次 、 模块化 ” 的物理实验课程 个性发展 的教学模 式 , 重视学生基本 实验技能 的训 练和培养 , 养成 良好 体系 。 分层次” “ 即根据认识规律和不同层次学生 的特点 , 从低到高 、 从基 的科学实验习惯 , 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 。 础到前沿, 接受知识型到培养综 合能力型逐级提高 。“ 从 模块化 ” 是根据 参 考 文 献 实验项 目之间的物理思想 、 测量对 象 、 实验手段方法等 内在 的联系 , 将物 [ 1 ]张新友 . 关于高校创新性 实验教 学的思考『 . J 实验室研 究与探 索, 1 2 0 ,4 6 :8 6 . 0 5 2 ( )6 — 9 理实验教学内容有机重组 , 按照物理课程 “ 热 、 光 ” 力、 电、 的教学体系 , 分 成 4 教学模块 , 个 每个模块都有 一组相 应的基本性实验 、 综合设 计性实 『]陈晓林 , 2 王稼军 , 北京大学物理 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 索 等. 验、 研究性实验 。以综合型取代单一型 , 以自主型取代限制型 , 以创新型 II 理 ,0 5 3 ( )8 8 8 0 l J物 2 0 ,3 1 :4 — 5 . 取代验证型 。 李广伟 , 胡留现. 实验教 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探 索与实践 1 . 实验 22 完善实验教学内容。把先进科学技术溶于物理实验 内容 中, . 以推进 室研 究 与探 索 ,0 8 2 ( ) 10 12 2 0 ,7 9 :1 — 1. 实验技术 和内容的改革 , 现现代化 。 实 例如 : 激光技术 、 光纤技术 、 电子 f]焦桂珍 , 光 4 邵惠芳. 对高校实践教 学的探索Ⅱ. 1 实验室科 学,0 73 :25 . 2 0 ()5- 6 测量技术 、 计算机数 据处 理技术 、 仿真实验 等 , ��
浅谈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

浅谈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摘要】大学物理实验是高等院校理工科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实施新型实验教学方式已成为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和实践的热点。
本文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对该实验教学模式中的“完善实验教学设计”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创新能力;教学模式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是物理学的基础。
凡是物理学的概念、规律及公式都是以客观实验为基础的,即物理理论绝不能脱离物理实验的验证。
大学物理实验作为大学生进校后的第一门科学实验课程,不仅应让学生受到严格的、系统的实验技能训练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更主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与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综合能力。
因而实验教学应该面对时代的发展、科技进步的新趋势和新挑战不断有所改变和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知识和科学素质越来越高的要求[1]。
为了搞好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教师必须重视和研究实验教学。
首先,要进行完善的实验教学设计,确定明确的实验目标;其次,要提供开放的实验环境和及时的辅导,让学生不断自主地进行实验探索并获得成就感;再次,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对实验的探索兴趣和重视[2-3]。
本文对如何完善实验教学设计结合我院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是消化理论知识验证知识的过程它有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方法和技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物理实验将在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以素质教育为目的,建立物理实验课程新体系课程体系重新设置的重点是: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把“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贯穿整个实验教学改革过程。
实验课程体系的设计必须让学生系统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打好基础;同时还必须与现代科学技术接轨,现代科技成果与经典课程内容相互渗透,是在对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时应充分给以关注的问题。
有限开放性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

( De a t n hy is p rme tofP sc ,Xu h u No ma z o r lUnie st v riy.Xu h u.Ja g u 2 1 6 zo in s 21 1 )
Ab ta t W he h bu eofta ii n le e i ntt a hi g mo lh s r v a e ia v n a sr c n t e a s r d to a xp rme e c n de a e e l d d s d a t ge
( 稿 H期 :2 0 l3 ) 收 0 71 _0
因 分 摘 要 随 着 传 统 实 验 教 学 模 式 固 有 弊 端 的 凸 显 , 材 施 教 、 层 教 学 的 开 放 性 实 验 教 学模 式 已成 为 实 验 教 学 的 发 展 方 向. 而 由 于 开 放 性 实 验 教 学 改 革 所 面 临 的 困 难 短 期 内无 法 然
物理与 工程
Vo . 8 No 5 2 0 11 . 0 8
有 限 开 放 性 大 学 物 理 实 验 教 学 模 式 的探 讨
戴 丽 莉 陈 建 军 邓 睿 薛 国 刚 (连 云 港 师 范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物 理 系 , 苏 连 云 港 2 2 0 ) 江 2 0 6 (徐 州 师 范 大 学 物 理 系 , 苏 徐 州 2 1 0 ) 江 2 0 9
Da i C e in u De gRu Xu o a g iL l i h nJ a j n n i eGu g n
( De a t n fPh sc ,Li n u g n a h r l ge . n u g ng i n s 2 2 0 p rme to y i s a y n a g Te c e s Co l ,I a y n a ,Ja g u e i 2 0 6)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课题研究”型模式探索

关键词 : 物理 实验教学; 课题研究 ; 创新意识 ; 动手 能力 中图分类号: 6 2 0 文献标识码 : 文章 编号 : 7 —5 2 2 1 )20 8-3 G 4. A 1 43 1 (0 2 0 -110 6 .
尽 的物理 奥秘 , 不断地 创新 物理 知 识 。作 为 一 门实
验基 础 课 , 学 物理 实 验 在 提高 学 生科 学 素 质 、 大 培 养 学生创 新精 神 和 动 手 能力 等 方 面有 着举 足轻 重
的作用 。因此 , 大学 物理实验 应 该是 更 注重 学生
细的实验指导书按部就班地做完就可以[ 6, 4 ]如此 -
一
来, 造成 学 生对 物 理 实 验 越 来 越感 到枯 燥 无 味 ,
越来越 敷衍 了事 , 完全 违背 物理 实验 培养 学 生科 学 研 究兴 趣 的初 衷 。相 比之 下 , 计 性 实 验 、 新 性 设 创 实验 少 之 又少 , 旧落 后 的 实验 教 学设 备 、 统 教 陈 传 学模 式远远 落后 于 当前 科 学技 术进 步 的步 伐 , 学生 始终 接触 不 到与 当前 科 学 技术 相 关 的领 域 和 与 自 己兴趣 相 关 的领 域 ¨ 。没有 新知 识 的注人 , 生 的 学
动手 能力 、 创新 意识很 难从 中得 到提 高。
对未 知 领 域 的探 索 , 高 学生 科 学 研究 能力 , 化 提 强 大 学生理 论结合 实 际的研究 方法 的一 门课 , 不是 而
停 留在感 性 的认识 物理 规律 、 械 的验 证物 理 规律 机
的层 面上 。物 理 实 验 教学 模 式 也 应 该从 传 统 的
PBL教学模式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设计与实践

PBL教学模式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设计与实践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PBL教学模式概述 (6)2.1 PBL教学模式的定义与特点 (7)2.2 PBL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8)2.3 PBL教学模式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9)三、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10)3.1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11)3.2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1)3.3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2)四、PBL教学模式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设计 (14)4.1 设计原则与目标 (15)4.2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17)4.3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18)4.4 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19)五、PBL教学模式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践 (21)5.1 实践准备与实施过程 (22)5.2 实践效果评估与分析 (23)5.3 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25)六、结论与展望 (26)6.1 研究结论 (27)6.2 研究不足与局限 (28)6.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29)一、内容综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
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教学模式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者的教学方法,已经在国内外高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PBL教学模式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设计与实践,以期为我国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对PBL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优势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PBL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解决问题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PBL 教学模式具有更强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实用性,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改革

浅谈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摘要: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是大学物理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很多院校存在物理实验教学内容陈旧,体系结构不合理,教学手段单一、落后等问题。
从分析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现存的问题入手,对现行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改进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教学;问题分析;模式改革大学物理是理工科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大学物理实验是大学物理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在课堂教学之外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重要教学内容,因此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改进是提升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但是,就我国高校的现状看来,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限制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水平提高的很多影响因素。
一方面,很多学校,尤其是一般的理工类院校,由于实验条件、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方面的限制,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内容陈旧、手段落后,起不到培养新时代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高等人才的目的;另一方面,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创新程度有限,特别是由于传统的实验教学中习惯于把大学物理实验分为力、热、电、光等独立性较强的部分,实验内容和实验技术的内部交叉转变的关系很难得到充分的体现和重视,二者共同作用,导致目前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水平还停留在20世纪末的水平,特别是实验内容更是陈旧。
尽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也十分重视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但是上述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解决。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手段层出不穷,特别是20世纪末的一些物理研究成果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我国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改革方向。
本文从分析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现存的问题入手,对现行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改进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现存的问题分析1.教学内容陈旧当前的大学物理实验,特别是一般的理工类院校,由于在实验器材、经费等方面与重点大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课程内容上大多选择较为传统、经典的大学物理实验,或者选择源于经典物理的一些验证性和仿效性测量实验。
浅谈多样化大学物理教学模式

浅谈多样化大学物理教学模式大学物理教学模式多样化是指在教学中采取了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比如实验、讲解、互动、演示等等,这些方式更加符合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
多样化的物理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更加活跃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加强与教师的互动,而且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在多样化的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
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实验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比如多配备物品、增加实验次数、丰富实验内容等等,来丰富教学实验的形式和内容。
另外,讲解教学也是多样化物理教学中的一种形式。
通过讲解教学,可以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在讲解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和需求来设计课程。
教师要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简单、清晰的环境中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
引导学生互动式学习也是多样化物理教学的一种方式。
互动式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加便捷地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讨论、研究等活动,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互动式学习中,教师应该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确保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并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除了以上几种形式,多样化物理教学中还可以采用一些演示教学的方式。
演示教学是一种直观、生动的形式,可以更加直接有效的传递物理知识,尤其适合于一些抽象、复杂的物理现象。
在演示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一些较现代的工具或软件,例如PPT、视频等等,使教学更加丰富和有趣,同时也会让学习更加生动具体。
总之,多样化的物理教学模式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它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让教学更加注重实际应用,更加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学物理教学模式创新探究

大学物理教学模式创新探究一、引言大学物理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然而,传统的大学物理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如内容繁杂、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参与度不高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许多教育者和研究者开始探索创新的大学物理教学模式。
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深入探讨大学物理教学的创新模式,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案例分析1. 翻转课堂模式翻转课堂模式是一种将课堂内容转移到课前进行学习,课堂时间用于讨论和实践的教学模式。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录制视频讲解,学生在家里观看后完成预习,并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一起讨论问题和做实验。
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参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 问题驱动学习模式问题驱动学习模式是通过提出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教学模式。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如日常中的物理现象或技术中的应用问题,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究,自主解决问题。
这种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实践经验1. 融入科技手段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模拟实验软件、虚拟实验室等,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这些科技手段可以生动形象地呈现物理原理和实验过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 组织实践活动大学物理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科研机构、实验室、企业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科学研究和应用的现实场景,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此外,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小型实验、科研项目等,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大学物理教学模式的创新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教授学习技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和拓展阅读。
四、未来发展趋势1. 智能化教学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化教学势必成为未来大学物理教学的重要发展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浅谈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
一、引言
实验教学在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学整个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对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只有改变传统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将大学物理实验创新教学和大学物理开放式实验教学相结合,建立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及创新能力培养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才能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二、大学物理实验创新教学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得以实现的。
教师应指导学生,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引导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及实践动手能力。
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进行创新性思维的实践活动。
在每次实验前,教师提出要求。
学生根据题目和要求,独立查阅资料,制定实验方案,在自己认真思考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并列出所需实验器材,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最后写出实验报告。
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式、多向式信息传递与交流。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
实践证明,加强设计性实验,能使学生的思路越来越广,动手能力越来越强。
学生每次成功后,总觉得有成就感,这样就更加激发了学生设计实验的积极性,而每次都会有一些较为新颖的设计方案,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设计性实验能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例如,对于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师在讲“摩擦力”时,让学生设计测定动摩擦因数的实验;讲“自由落体运动”时,让学生设计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讲“全电路欧姆定律”时,让学生设计测定电源电动势的实验等等。
三、大学物理开放式实验教学
实验室开放教学包含多层次的含义,即实验教学时间的开放、实验资源的开放、实验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开放,以及实验教学评价的开放。
实验时间的开放:打破课堂时间限制,学生可以预约登记,根据自己的学习规律合理安排实验时间,这样,提高了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时间的开放上,实验时间开放又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学生进入实验室的时间点开放。
即实验室在时间上尽可能开放,学生随时都可以进入。
第二,学生做实验的时间时数开放。
也就是每项实验在时间长短上没有限制,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
的实际情况进行实验,不同学生做实验的时数不等。
具体地说,学生可以到实验室进行预习实验,技能不强的可以反复操作,实验结果不理想的可以重做实验,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深入进行探索研究。
实验资源的开放:实验资源开放就是实验室的所有实验资源对学生全面开放。
利用校园网的大学物理实验开放式教学管理系统,保证了实验资源开放的顺利进行。
实验资源在网上全面展示介绍,为物理实验的全面开放提供了物质保证。
实践表明,实验资源的开放,使学生能够在实验前充分了解各种仪器的功能、特点及使用方法,节约了实验时间,提高了实验效率,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
实验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开放:在开放式实验教学中,教师的作用着重于启发、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教师的指导应改变传统的“授之以鱼”、“抱着走”的教学方式,而强调“授之以渔”,放手让学生去做,克服怕出问题的顾虑,鼓励学生多尝试。
教师要从实验现象、故障或异常现象入手,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独立分析产生故障或异常现象的原因,进而得出正确结论。
要改变那种有问必答,甚至代替学生排除故障的习惯做法。
辅导时应注意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实验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并能举一反三,灵活应用。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开放式实验教学要真正做到“开放”,还必须改变传统的“实验一定操作”的观念,善于在实验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幻灯、录像、CAI、计算机软件、网络等辅助实验教学,这样既可以提高效率,又可以节省人力,如验证性实验运用计算机做模拟实验,不仅能提高实验结果的精确度,还可以缓解实验设备紧张的问题。
实验教学评价的开放: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评价,不能只重视实验的结果,更要重视实验的过程,特别是实验过程等等。
全面考核学生的实验能力,包括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设计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等等,即使学生在基础常规实验中完成情况一般,但在开放实验中有独特见解和创新的也应给予较高的评价。
通过实验操作检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实验报告考核学生综合分析、处理数据和书面表达能力;通过创新设计实验检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三者之和为实验成绩,总成绩为各实验成绩的加权平均值。
实验成绩的评定变知识考核为全面能力考核和综合素质考核,特别侧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对其实际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价。
四、结束语
总之,大学物理实验的改革,必须要符合时代和科学发展的要求,通过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为服务社会和培养创业型人才提供平台。
建立以人为本的实验室管理新模式,在完成和保证本科教学实验要求基础上,向本科生开放实验室,并争取在适当的时候向社会开放,提高实验室对创业型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贡献度。
参考文献:
1 刘,.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思考[J].现代电子技术,2006.20.
2 陈大鹏、吴丽芬,实验室开放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0.
3 黄家顺,大学物理实验课教学改革初探[J].大学物理实验,2005.18(3).
4 梁晓军等,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J].江西科学,2005.2.
5 朱蜀梅、王伟、周岚.物理实验开放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物理,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