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接口技术课程设计目的及要求

微机接口技术课程设计目的及要求
微机接口技术课程设计目的及要求

微机接口技术课程设计目的及要求

一、课程设计题

目的:结合一个实际的接口技术问题在实验台上

编程模拟实现。

题目要求:1.由一个主控机(上位机)和若干个下

位机组成,上位机与下位机利用串行

通讯接口进行连接,构成一个完整系

统。主控机负责数据处理,下位机负

责接口访问。

2.必须有通过FPGA设计的接口电路,

并应用于该系统。

选题:每组可选择一个题目,鼓励自立题目。各

组的题目不可相同。

题目举例:

远程数据采集系统/远程步进电机控制系统

点歌播放系统/路口交通灯控制系统

车流采集系统/食堂购饭系统

商场存包系统/电梯控制系统

远程电表抄表系统/远程XXXXXX系统

。。。。。。。

二、设计要求:

结合实际应用,设计一微机应用系统,要求该系统

综合应用并行接口、串行接口、其它接口(定时器接

口、中断接口、模拟接口可选)、编制对应的程序,

实现主控中心微机与下位机远距离传送以及远程控

制或监测功能。

主控机:在显示屏上用数字、图形、表格、曲线等

直观数据处理的过程。

下位机:在显示屏上或用实验台的声光器件描述当

前监控的工作状态。

三、设计内容

根据以上任务,系统总体结构如下图:

1.系统硬件由主控机(其中一台微机)、下位机(另一台位

微机)和

执行部件组成。主控机与下位机通过串行通信线连接。

2. 执行部件:由接口电路等组成,将接收的数据送

入到下位机或将下位机输出的数据送到执行部

件。

3. 下位机:与主控机通信,控制执行部件。

4.主控机:与所有下位机进行数据交换,必要时需建数据库,进行数据处理等。

5.主控机程序:串行(RS232)通信程序,数据处理程序等。6.下位机程序:串行(RS232)通信程序,执行部件控制程序。

四、使用的接口和接口地址

1.输入接口

ADC0809接口、拨码开关

可接到8255接口芯片中,使用8255接口地址。

2. 输出接口

LED接口、步进电机接口

可接到8255接口芯片中,使用8255接口地址。

扬声器接口

可接到8254接口芯片中,使用8254接口地址。

3.微机串行接口

微机8250/COM1端口地址:3F8H~3FFH

4. 8253/8254端口地址

按实验台说明书。

5.8255接口端口地址

按实验台说明书.

五、设计步骤

分五步进行

1.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根据要求自己拟定具体设计题(不允许有相同的题目)△熟悉实验台上接口电路、复习《接口课本》上有关的接口原理

△确定设计方案,明确设计目的,要求和内容

△落实小组分工,明确任务与责任

2. 总体方案设计

△系统功能设计用文字描述本系统所实现的功能。

△系统总体设计用框图描述系统结构,用流程图描述程序功能。

△接口电路框图设计。

3. 程序设计

△进行功能模块划分,画出每个模块的程序框图。

△按功能模块编写程序并调试

4. 系统总调试(在实验台上进行)

△程序连接与调试。

△软/ 硬件联调、修改、完善。

5. 写出课程设计报告。(以个人为单位进行)

△报告要求格式:①封面(格式见附件)

②设计目的

③设计要求

④设计内容

⑤设计过程(总体设计、硬件电路设计、

程序设计)

⑥系统调试

⑦设计心得与体会

⑧附录(源程序清单)

⑨参考文献

△课程设计报告相互之间不允许有抄袭的地方,否则成绩

无效.

六、计划进度与安排

0.课设地点:南一楼808

⒈每个班按学院所发课表时间进行。每天上午、下午、晚上三个

时间单元

时间,一周内完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个小组 4 人。

⒉每组分配二个实验台,根据需要可配备少量元、器件。

⒊周一上午布置课设任务及安排、分组、分配实验台、

选题。

下午、晚上进行总体设计。

(周二上午将安排检查总体设计方案)

⒋周二至周六系统详细设计、调试、优化。

⒌(周六下午至)周日以小组为单位检查验收。

七、考核

△技术方面的考核

1. 书面材料,按设计任务的要求,上交完整、合格的硬件电路、程序清单和课程设计说明书。

2. 现场验收,学生准备好源程序,现场运行。

3. 平时抽查学生的工作情况(平时有不定期的点名)。△遵守纪律情况、学习态度、专业知识能力

△创新精神、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团队精神和互助精神。

八、交报告时间:

接口设计周结束后的第二周周5 以班为单位集中提交九、附件

附一、《食堂购饭系统》设计参考

⒈系统功能

下位机从接口上接收到卡号数据传到主控机,主控机

将该卡号的剩余金额传到下位机显示,当成交后通知

主控机将该卡号对应的剩余金额减去本下位机扣款

数。

此外主控机具有卡注册、充值、查询等功能,下位机具有各种状态显示和报警功能。

⒉系统接口框图

卡号:可通过A/D模拟。

插卡状态:可通过开关模拟。

⒊系统程序

主控机注册、充值、查询等程序。

主控机与下机通信程序。

下位机与主控机通信程序。

下位机访问接口程序。

附二、报告封面

附三: 设计题的分配(鼓励自行命题)1班:1 ~ 10 题

2班:11 ~ 20 题

3班:21 ~ 30 题

课程设计的目的与作用

1课程设计的目的与作用 1.1课程设计的目的 学习了数字电子技术的理论知识,重点在于达到理论实际相结合的学习目标,切实要求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考虑到电子电路设计自动化也是目前电子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针对课程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从应用的要求出发,除了扼要介绍它们的电路图原理外,着重介绍器件的主要技术性能,典型应用或者连接方法。 1.2课程设计的作用 1. 对设计电路进行理论分析、计算 2. 在multisim环境下仿真电路功能,修改相应参数,分析结果的变化情况 3. 掌握电子产品的制作和调试方法,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工程实践观念 2. 设计任务 2.1 三位二进制减法计数器(无效态:001,110) 2.2 74161构成57进制同步加法计数器并显示 3.三位二进制减法计数器的设计 1.状态图 3.1状态图 2.选择触发器,求时钟方程、状态方程

①选择触发器 由于JK触发器功能齐全、使用灵活,在这里选用3个CP下降沿触发的边沿JK触发器。 ②求时钟方程 采用同步方案,故取 CP0=CP1=CP2=CP CP是整个要设计的时序电路的输入时钟脉冲。 ③求状态方程 确定约束项 从图3.1给出的状态图可以看出,还有001、011两个代码状态没有出现,显然他们是没有使用的无效状态,其对应的最小项、是约束项。 次态Q 2n+1Q 1 n+1Q n+1的卡诺图 Q 2 n+1的卡诺图

n+1的卡诺图 Q 1 n+1的卡诺图 Q 图3.2.1 显然,由图3.2.1所示各卡诺图便可以容易地得到=() =+ = + ④求驱动方程 ==1 ==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课程设计

摘要 霓虹灯主要是通过8255A对LED亮灭状态的控制,和8254定时/计数器的定时功能实现霓虹灯闪烁控制系统,外设是红、绿、黄三种颜色的发光二极管,在程序自动控制下,按照不同规律闪烁同时由数码管显示相应的闪烁方式。 关键字: 8255A 8254 LED 数码管

一、设计的任务和要求 设计霓虹灯闪烁控制系统,是外设的红、绿、黄三种颜色的发光二极管,在开关的控制下或者在程序自动控制下,按照不同规律闪烁。 要求发光二极管的亮、灭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发光二极管变化规律要求有多种状态。 二、设计小组成员及分工 本次课设由冀任共同完成,在课设中遇到的问题四个人共同思考解决。 三、总体设计 1、8254用于定时:定时/计数器0与定时器/计数器1共同构成100ms的定时器,确定执行相邻闪烁方式的间隔时间。 2.8255A用于控制LED的状态和数码管显示:PA0接8254的输出,B口接数码管,显示对应的闪烁方式,C口输出控制LED的状态。 3、六种闪烁方式: 方式1:从左向右依次点亮8个LED灯,数码管显示1 方式2:从右向左依次点亮8个LED灯,数码管显示2 方式3:从左向右依次点亮4个的红灯、2个黄灯和2个绿灯,数码管显示3 方式4:从左向右两个两个的点亮8个LED灯,数码管显示4 方式5:从两边向中间依次点亮8个LED灯,数码管显示5 方式6:按红、绿、黄顺序点亮相同颜色的灯,数码管显示6 1、芯片介绍 (1)芯片8255A 8255A是具有3个8位并行I/O口3种工作方式的可编程并行接口芯片。8255共有40个引脚,采用双列直插式封装。

D0--D7:三态双向数据线,与单片机数据总线连接,用来传送数据信息。 CS:片选信号线,低电平有效,表示芯片被选中。 RD:读出信号线,低电平有效,控制数据的读出。 WR:写入信号线,低电平有效,控制数据的写入。 Vcc:+5V电源。 PA0--PA7:A口输入/输出线。 PB0--PB7:B口输入/输出线。 PC0--PC7:C口输入/输出线。 RESET:复位信号线。 A1、A0:地址线,用来选择8255内部端口。 GND:地线。 三种工作状态: 1) 工作方式 0 :这是 8255A 中各端口的基本输入 / 输出方式。它只完成简单的并行输入 / 输出操作, CPU 可从指定端口输入信息,也可向指定端口输出信息,如果三个端口均处于工作方式 0 ,则可由工作方式控制字定义 16 种工作方式的组合。

可编程控制器课程设计目的与要求

《可编程控制器》课程设计目的与要求 一、设计目的 可编程序控制器简称PLC,是近年来发展极为迅速、应用面极广的工业控制装置,它已成功地应用于工业中几乎所有领域,能完成从重复开关控制单一机器到复杂的制造加工控制的许多控制任务。《可编程控制器》是一门实用技术课程,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技能训练,为此,在教学中安排一周的课程设计,其目的是: 1.综合运用PLC及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知识,进行PLC控制程序设计,从而使这些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加深和发展。 2.熟悉和掌握PLC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PLC的选型和程序设计。 3.通过课程设计,熟悉设计资料,掌握编程技术,提高编程技巧,从而可以提高PLC 技术综合应用设计能力,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毕业设计及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设计步骤和内容 1.总体方案的确定 根据控制要求,确定总体方案。 2.正确选用电气控制元件和PLC 根据选用的输入输出设备的数目和电气特性,选择合适的PLC,要求进行电气元件的选用说明。 3.分配I/O点,画出I/O连线图 根据选用的输入输出设备,确定I/O端口。依据输入输出设备和PLC的I/O端口分配关系,画出I/O连线图。 4.程序设计说明及过程分析 要求绘制控制系统流程图,详细进行程序设计过程的分析说明,设计简单、可靠的控制程序。 5.对系统工作原理进行分析,最后审查控制实现的可靠性 检查系统功能,完善控制程序。 6.在实验台上进行程序调试,直至满足控制要求; 根据系统工作实际工作情况,在实验台上用开关量信号和输出指示灯模拟系统工作实际,逐一置位输入信号,观察程序内部元件运行情况和指示灯输出情况与设计要求是否一致,排查程序和硬件接线错误直至满足控制要求。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基本要求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基本要求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基本要求 一、课程设计目的 通过本课程设计,初步掌握《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这门课程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具体运用到实践中去的基本方法。使学生掌握INTEL8086/8088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原理,熟练运用8086宏汇编语言进行程序设计,熟悉各种I/O接口的配套使用技术,掌握用INTEL8086/8088CPU进行一些基本的微型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方法。通过对具体应用的课程设计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进一步的加深和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课程设计要求 1.根据设计内容设计出硬件电路图并作详细的设计说明,并绘制出电路图。 2.画出程序流程框图,用汇编语言编写相应的控制程序。 3.进行系统的调试,完成加电仿真调试。 4.写出详细的设计报告。 三、基本要求 1.学生分成小组(3-4人一组),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系统分析、构成、软硬件调试及系统调试的工作。指导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给出课程设计任务书。对同一

小组内的不同学生,可针对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设计指标或设计要求。 2.各小组内学生应独立完成课题的硬件设计和软件编程工作。 3. 设计结束后,提交已调通的应用程序和一份完整的课程设计报告。 四、参考题目 1.交通灯控制 2.电子时钟 3.按键比赛 4. 自拟题目 要求:难易度适中 五、文档内容及规格 5.1 报告内容 ⒈封面 封页上填写题目、专业、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报告提交日期。(题目:要求简洁、确切、鲜明,字数不宜超过 20字。) ⒉摘要扼要叙述本设计的主要内容、特点,文字要精练。约 300 汉字。 ⒊目录目录应将文内的章节标题依次排列,标题应该简明扼要,各级标题有较显著区别。(列出目录,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目的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目的、内容与要求 1 课程设计的目的 学生通过设计能获得综合运用过去所学过的全部课程进行机械制造工艺及结构设计的基本能力,为以后做好毕业设计、走上工作岗位进行一次综合训练与准备。它要求学生全面地综合运用本课程及有关选修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进行零件加工工艺规程的设计与机床夹具的设计。其目的就是: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机械制造工程原理课程及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结合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中学到的实践知识,独立地分析与解决机械加工工艺问题,初步具备设计中等复杂程度零件工艺规程的能力。 (2)培养学生能根据被加工零件的技术要求,运用夹具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学会拟订夹具设计方案,完成夹具结构设计,进一步提高结构设计能力。 (3)培养学生熟悉并运用有关手册、图表、规范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4)进一步培养学生识图、制图、运算与编写技术文件的基本技能。 (5)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独立工作的能力,为毕业后走向社会从事相关技术工作 打下良好的基础。 2 课程设计的内容与要求 2、1课程设计的内容 课程设计题目通常定为:设计××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相关工序的专用夹具。零件图样、生产纲领与生产条件就是设计的主要原始资料,由指导教师提供给学生。零件复杂程度以中等为宜,生产类型为成批生产。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任务书中规定的设计题目,分组进行设计,按照所给零件编写出相应的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出其中由教师指定的一道重要工序(如:工艺规程中所要求的车、铣、钻夹具中的一种)的专用夹具,并撰写说明书。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考设计指导书,认真地、有计划地、独立按时完成设计任务。 具体设计内容如下: 1.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拟定工艺方案,绘制零件工作图1张。 2. 确定毛坯种类及制造方法,绘制毛坯图1张。 3. 拟定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选择各工序加工设备及工艺装备(刀具、夹具、量具、辅具),确定某一代表工序的切削用量及工序尺寸。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卡片(工艺过程卡片与工序卡片)1套。 4.设计重要工序中的一种专用夹具,绘制夹具装配总图与大件零件图(通常为夹具体)各1张。 5.撰写设计说明书1份。 2、2课程设计中对学生的要求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交通灯

信息工程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2计本1班 1214110214 黄 福 朱 茜 2015年06月29日 院 系: 专 业: 年级班级: 学 号: 姓 名:指导教师: 设计日期:

目录 一.课程设计目的 (3) 二.课程设计任务 (3) 三.总体设计方案 (3) 五.程序设计流程图 (4) 六. 程序连接图 (5) 七.程序清单 (5) 八.实验结果 (8) 九.课程设计总结和体会 (8)

一.课程设计目的 用汇编语言和微机原理实验箱完成实现双方向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以达到熟练运用汇编语言编程以及实验箱上各个芯片的灵活运用。 ⒈了解交通灯管理的基本工作原理 ⒉熟悉8253定时计数器的工作方式和编程应用 ⒊熟悉8255A并行接口的工作方式和编程应用 二.课程设计任务 本次课程设计的内容为双方向交通信号灯的控制和管理。 具体要求如下: 1.东西方向车辆放行20秒钟。即东西方向的绿灯和南北方向的红灯同时点亮25秒钟和黄灯点亮3秒钟。 2.南北方向车辆放行20秒钟后,转为南北方向的黄灯点亮3秒钟,以警示将切换红绿灯。此时东西方向仍维持红灯点亮。 3.循环重复执行1和2两步骤。 三.总体设计方案 1、用实验系统8255A实现对信号灯的控制(B端口),A端口的PA6、PA7口用来和8253共同控制信号灯点亮的时间。 2、实验中,8255选用(10010000)方式选择字,A组工作0方式,A端口输入,PC4-PC7输出,B组0方式,B端口输出,PC3-PC0输出 3、实验中,8253采用两个计数器级联的方式达到定时的效果,8253计数器0的CLK0输入1MHZ的时钟脉冲,工作在模式3即方波发生器,理论设计OUT0 输出周期为0.01S的方波,则计数器0的初值为10000;OUT0输出的方波分别作为计数器1、计数器2的CLK1和CLK2的输入时钟脉冲,计数器1和计数器2工作方式为模式1,计数器1的初值为2500,即OUT1输出25秒,控制红绿灯的时间;计数器2初值为300,即OUT2输出3秒,控制黄灯的时间。

数据库课程设计题目及要求_韩军涛

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 设计指导

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为《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所开的实践环节。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课程,而且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 本课程设计的目的旨在使学生能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原理、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方法、SQL语言的应用、SQL Server 2000/2008数据库环境的使用,并能根据所应用到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相关技术,按照规范化设计的方法解决现实中数据库设计的问题。 选修本课程前应已选修《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并熟练掌握SQL语言,以及数据库设计的规范化等基本方法。 先修课程:数据库系统原理。 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上机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复杂项目从需求到设计直到最后实现的基本方法,并对所设计的数据库进行测试与分析,使学生在数据库设计方面能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课程设计基本要求: 1、(课前准备)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比较系统的掌握数据库原理的理论知识; (2)学会研究分析具体应用的需求,完成需求分析; (3)初步掌握在需求分析基础上设计数据库的能力; (4)熟练掌握一种数据库设计工具。 2、课程设计按以下步骤进行: (1)问题分析,理解问题,明确做什么,完成需求分析,写出系统的功能框架并给出每一系统功能的详细叙述。 (2)概念设计:在概念结构设计中画出ER图,在ER图中标出主码。可以有分ER图。 (3)逻辑结构设计:针对概念设计的结果做出逻辑结构设计并进行规范化,对表进行分解或必需的合并(要写出理由和根据)。对用户进行分类,有必要时可以给用户创建用户子模式(比如视图)并定义权限。 (4)物理设计:设计数据库的存储结构(包括索引的设计等)。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要求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 一、目的、要求 通过该课程设计使学生树立起强烈的工程化意识,用工程化思想和方法开发软件,切实体会用软件工程的方法开发系统与一般程序设计方法的不同之处。学生在对所开发的系统进行软件计划、需求分析、设计的基础上,实现并测试实际开发的系统。通过一系列规范化软件文档的编写和系统实现,使学生具备实际软件项目分析、设计、实现和测试的基本能力。 二、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为将来从事软件的研发和管理奠定基础。每个学生选择一个小型软件项目,题目可参考附录A,也可自行拟定题目,按 照软件工程的生命周期,完成软件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实现、软件测试及软件维护等软件工程工作,并按要求编写出相应的文档。分别、选用传统的结构化方法和面向对象的方法,开发环境和工具不限。 三、设计成果要求 1.提交软件系统,根据完成情况给分; 2.提交设计报告文档 设计报告将从以下三个方面给分: (1)报告是否规范,符合要求; (2)报告是否完整、工作量大小; (3)文档逻辑性是否合理、语言是否流畅。 四、进度安排 (1)确定选题,进行可行性分析,开发计划 (2)软件需求分析 (3)软件设计 (4)软件实现,测试计划 (5)软件实现,测试报告 (6)验收

附录A 课程设计题目 题目一:电子商务网站建设 一个集客户购物、下订单、订单处理、销售统计等功能于一体的系统。通过浏览器,创建账户/登陆账户,让客户可以查询货物,把货物放入购物车,创建订单,通过信用卡支付等。系统划分成了多个模块,松耦合的设计架构,允许可以和多个数据源,EIS (企业信息系统)进行交互。功能如下: 1?用户 注册/登陆/忘记密码/管理个人信息 查询货物 购物车管理 提交订单 信用卡支付 查询历史购物记录 2?货物商店 接受/处理订单消息 手工接受/拒绝订单 用E-mail来通知客户 发订单给供应商 销售统计 3.供应商 接受订单 派送货物给用户 提供一个基于web的库存管理 维护库存数据库 题目二:外文图书采购系统 1?问题概述 某图书馆外文采购有两个组--征订组和验收,登记组。分别承担书籍订购和进书验收任务。为了减轻劳动强度和提高工作效率,打算采用计算机进行管理。为此,系统分析员在进行了调查研究,描述出外文采购室现行系流程。 1 )订书组从供书单价收到订书目录,根据各单位的需要选择出要订购的书 目。

课程设计要求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设计名称:数据结构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编号:CSE03704 课程设计学分:2 课程设计周(时)数:2周 课程设计授课单位: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系 指导方式: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课程设计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课程设计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滕国文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陈越钦铭雁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案例教程》, 马巧梅等编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

一、课程设计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1.了解并掌握数据结构与算法的设计方法,具备初步的独立分析和设计能力; 2.初步掌握软件开发过程的问题分析、系统设计、程序编码、测试等基本方法和技能;3.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训练用系统的观点和软件开发一般规范进行软件开发,培养软件工作者所应具备的科学的工作方法和作风。 二、设计内容 题目1:模拟停车场管理问题 问题描述: 设停车场只有一个可停放几辆汽车的狭长通道,且只有一个大门可供汽车进出。汽车在停车场按车辆到来的先后顺序依次排列,若车场内已停满几辆汽车,则后来的汽车只能在门外的便道上等候,一旦停车场内有车开走,则排在便道上的第一辆车即可进入;当停车场内某辆车要离开时,由于停车场是狭长的通道,在它之后开入的车辆必须先退出车场为它让路,待该辆车开出大门后,为它让路的车辆再按原次序进入车场。每辆停放在车场的车在它离开停车场时必须按它停留的时间长短交纳费用。 基本要求: 试为停车场编制按上述要求进行管理的模拟程序。在这里假设汽车不能从便道上开走。试设计一个停车场管理程序。 实现提示: 以栈模拟停车场,以队列模拟车场外的便道,按照从终端读入的输入数据序列进行模拟管理。每一组输入数据包括三个数据项:汽车“到达”或“离去”信息、汽车牌照号码及到达或离去的时刻,例如:('A',1,5)表示一号牌照车在5这个时刻到达,而('D',5,20)表示5号牌照车在20这个时刻离去,整个程序可以在输入信息为('E',0,0)时结束。对每一组输入数据进行操作后的输出数据为:若是车辆到达,则输出汽车在停车场内或便道上的停车位置;若是车离去;则输出汽车在停车场内停留的时间和应交纳的费用(在便道上停留的时间不收费)。栈以顺序结构实现,队列以链表实现。需另设一个栈,临时停放为给要离去的汽车让路而从停车场退出来的汽车, 题目2:哈夫曼编码和译码 问题描述: 利用哈夫曼编码进行信息通信可以大大提高信道利用率,缩短信息传输时间,降低传输成本。但是,这要求在发送端通过一个编码系统对待传数据预先编码,在接收端将传来的数据进行译码(复原)。对于双工信道(即可以双向传输信息的信道),每端都需要一个完整的编/译码系统。试为这样的信息收发站写一个哈夫曼编/译码系统。 基本要求: 一个完整的系统应具有以下功能: (1)初始化及文本的频率统计。从终端读入字符集大小n,以及n个字符和n个权值,完成文本的频率统计。建立哈夫曼树,并将它存于文件中。 (2)编码。利用已建好的哈夫曼树,从文件中读入,对正文进行编码。然后将结果存入文件"CodeFile-姓名"中。 (3)译码。利用已建好的哈夫曼树将输入的代码进行译码,将文件"CodeFile-姓名" 中的代码进行译码,结果存入文件"Decoding-姓名"中。

微机接口技术课程设计目的及要求

微机接口技术课程设计目的及要求 一、课程设计题 目的:结合一个实际的接口技术问题在实验台上 编程模拟实现。 题目要求:1.由一个主控机(上位机)和若干个下 位机组成,上位机与下位机利用串行 通讯接口进行连接,构成一个完整系 统。主控机负责数据处理,下位机负 责接口访问。 2.必须有通过FPGA设计的接口电路, 并应用于该系统。 选题:每组可选择一个题目,鼓励自立题目。各 组的题目不可相同。 题目举例: 远程数据采集系统/远程步进电机控制系统 点歌播放系统/路口交通灯控制系统 车流采集系统/食堂购饭系统 商场存包系统/电梯控制系统 远程电表抄表系统/远程XXXXXX系统 。。。。。。。 二、设计要求:

结合实际应用,设计一微机应用系统,要求该系统 综合应用并行接口、串行接口、其它接口(定时器接 口、中断接口、模拟接口可选)、编制对应的程序, 实现主控中心微机与下位机远距离传送以及远程控 制或监测功能。 主控机:在显示屏上用数字、图形、表格、曲线等 直观数据处理的过程。 下位机:在显示屏上或用实验台的声光器件描述当 前监控的工作状态。 三、设计内容 根据以上任务,系统总体结构如下图: 1.系统硬件由主控机(其中一台微机)、下位机(另一台位 微机)和 执行部件组成。主控机与下位机通过串行通信线连接。

2. 执行部件:由接口电路等组成,将接收的数据送 入到下位机或将下位机输出的数据送到执行部 件。 3. 下位机:与主控机通信,控制执行部件。 4.主控机:与所有下位机进行数据交换,必要时需建数据库,进行数据处理等。 5.主控机程序:串行(RS232)通信程序,数据处理程序等。6.下位机程序:串行(RS232)通信程序,执行部件控制程序。 四、使用的接口和接口地址 1.输入接口 ADC0809接口、拨码开关 可接到8255接口芯片中,使用8255接口地址。 2. 输出接口 LED接口、步进电机接口 可接到8255接口芯片中,使用8255接口地址。 扬声器接口 可接到8254接口芯片中,使用8254接口地址。 3.微机串行接口 微机8250/COM1端口地址:3F8H~3FFH 4. 8253/8254端口地址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内容及要求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是专业实践环节之一,是学习完《计算机网络》课程后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练习。本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将书本上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实现技术相结合,使学生体会网络协议的设计与实现过程,以及专业技术人员所使用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解决计算机网络问题的实际能力,掌握组建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技术,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课程设计要求和内容 课程设计要求: 1、正确理解题意; 2、具有良好的编程规范和适当的注释; 3、有详细的文档,文档中应包括设计题目涉及的基础知识、设计思路、程序流程图、程序清单、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设计中待解决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4、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学会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对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能通过独立思考、查阅工具书、参考文献,寻找解决方案。评分标准: 1.是否有正确的运行结果; 2.是否有良好的编程规范和适当的注释; 3.文档是否完备。 课程设计内容即参考题目:(任选下列一题或自行另选设计题目): XX 高校校园网网络规划与设计 一、需求分析 (1)用户规模500 台计算机。 (2)用户大致平均分散在4栋楼房内,4 栋楼房排成前后两排,楼房之间各相距200米,楼房高4 层。每栋楼的4 楼用户构成两个VLAN。 (3)中心机房设在其中1 栋楼房的1 楼靠近另一栋楼房的一端。 (4)安装对外WWW、业务WWW、邮件、FTP、BBS、DNS、数据库七个服务器。提供匿 名服务,但FTP 仅对内部开放。 (5)提供LAN、WLAN接入。 (6)在业务WWW 服务器上配备基于Web 的业务应用系统,所有用户使用业务系统实现 网上办公。 (7)要求出口带宽为1Gbps。 二、设计要求 (1)写出简要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2)设计网络结构,并给出解释。 (3)除用户计算机已购置外,其余全部设备和通信线路需要重新购买、安装。试具体给出全部主要设备的配置、型号或技术指标及其测算依据。 (4)给出工程预算(包括设备、线路等,不含施工费)及其计算依据。 2、设计一个中小企业网络规划与设计的方案 一、用户需求 (1)公司有1000台PC (2)公司共有7 个部门,不同部门的相互访问要求有限制,公司有3 个跨省的分公司。

《微机原理与通信接口》课程设计说明书

《微机原理与通信接口》课程设计说明书

1.系统需求分析 1.1DOS中断及功能调用简介 目前DOS常用的9类中断(20H-27H和2FH)分为两种:DOS专用中断和DOS可调用中断。 (1)DOS专用中断。DOS专用中断是指INT 22H、INT 23H 和INT 24H三个中断,属DOS操作时专用,用户不要直接使用。 (2)DOS可调用中断。DOS可调用中断是指INT 20H、INT 21H、INT 25H、INT 26H、INT 27H和INT 2FH六个中断。这六个 中断都供用户直接调用,但都必须要满足一定的入口条件。 1)磁盘读/写中断。INT 25H和INT 26H分别用来读和写磁盘上的若干扇区,这实际上是两条BIOS调用。 2)程序退出中断。“INT 20H”和“INT 27H”都为程序的退出命令。其中“INT 20H”为正常退出命令,当用户程序执行完后, 可用该命令退回操作系统; “INT 27H”为驻留退出命令,采用该退出命令时,留下的程序被DOS视为自身的一部分,不会被其他程序覆盖。在其他用户程序中,可通过使用软中断调用这部分驻留程序。 3)假脱机打印文件中断。“INT 2FH”用来实现假脱机打印文件命令PRINT。该命令的功能是,当用户在机器上执行其他任务 时,打印机仍可打印处在打印队列中的数据文件。一个打印队列可 容纳多至32个文件。 4)系统功能调用。系统功能调用是指“INT 21H”中断。它是可供系统程序和应用程序调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中断,内含近百 个系统子功能。操作系统的内核主要由它构成。系统功能调用的近 百个系统子功能已经标准化,调用它们时完全不依赖于任何硬件设 备,因此,用这些子功能编写研制成的所有系统软件或应用程序可 在任何支持DOS的机器上运行。

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001]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 1. 根据课堂讲授内容,学生做相应的自主练习,消化课堂所讲解的内容。 2. 通过调试典型例题或习题积累调试程序的经验。 3. 通过完成辅导教材中的编程题,逐渐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意义: 1. 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操作系统这门课程的理解,我们在课堂上学的 都是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如何用程序语言来描述所学知识还是有一定难度。通过课程设计,我们可以真正理解其内涵。 2. 有利于我们逻辑思维的锻炼,程序设计能直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 创新思维、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即使是一个简单的程序,依然需要学生有条不理的构思。 3. 有利于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在程序设计过程里,当我们输 入程序代码的时候,如果不够认真或细心,那么可能就导致语法错误,从而无法得出运行结果。那么,这个我们反复调试,反复修改的过程,其实也是对我们认真严谨治学的一个锻炼。

二进程调度算法模拟 1 . 设计目的 通过动态优先权算法的模拟加深进程概念和进程调度过程的理解。 2 . 设计要求 写出带有完整标注的程序代码(可以用Java或C/C++实现,要求每个语句都要有标注)。 3 . 使用动态优先权的进程调度算法的模拟 3.1算法思路分析 动态优先权是指在创建进程时所赋予的优先权,可以随进程的推进或随其等待时间的增加而改变的,以便获得更好的调度性能. 若所有的进程都具有相同的优先权初值,则显然是最先进入就绪队列的进程,将因其动态优先权变得最高而优先获得处理机,此即FCFS算法. 因此,通过c程序模拟动态优先权程序调度算法,主要思路和方法就是,通过结构体模拟计算机的控制模块,构造一个PCB结构体即进程控制块结构体,用来记录当前进程的的相关状态信息,包括进程标识符、处理机状态、进程调度信息、进程控制信息。并通过C语言模拟计算机的动态优先调度算法,对构建的PCB进程进行模拟调度和运行,从而实现用计算机对进程的调度过程进行过程模拟。主要要构建的函数有: 进程控制块函数input:输入各进程的基本信息 进程优先级排列函数sort:用于对进程的优先级进行排列 当前进程显示函数disp:用于显示当前进程 进程查看函数check:检查等待队列的进程是否进入就绪队列 进程就绪函数running:进程运行时间到,置就绪状态 系统将所有就绪队列按优先级高低排成一个队列,每次调度时,将CPU 分配给优先级最高的进程,并令其执行一个时间片,而后中断,寻找并运行 下一个优先级最高的进程。而所有进程的优先权在随进程的推进或随其等待 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而被调度之后的程序则降低一定的优先级,从而使所有 进程都有运行的机会,从而保证系统能在给定的时间内响应所有用户的请求。 优先权的变化规律可描述为: 由于等待时间与服务时间之和,就是系统对该作业的响应时间,故该优先权又相 当于响应比RP,即优先权=等待时间+要求服务时间 要求服务时间 。 被运行过的进程优先权减一。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模板

目录 一、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二、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内容 三、安排与要求 四、设计步骤 1.收集基础数据 2.工艺流程的选择 3.做全塔的物料平衡 4.确定操作条件 5.确定回流比 6.理论板数与实际板数 7.确定冷凝器与再沸器的热负荷 8.初估冷凝器与再沸器的传热面积 9.塔径计算与板间距确定 10.堰及降液管的设计 11.塔板布置及筛板塔的主要结构参数12.筛板塔的水力学计算 13.塔板结构 14.塔高 参考文献 设计任务书

一、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经过理论课的学习和生产实习, 学生已经掌握了不少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知识。对于一个未来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说, 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室至关重要的。本课程设计的目的也正是如此。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化工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第一次进行的设计, 要求每位同学独立完成一个实际装置(本次设计为精馏装置)的设计。设计中应对精馏原理、操作、流程及设备的结构、制造、安装、检修进行全面考虑, 最终以简洁的文字, 表格及图纸正确地把设计表示出来.本次设计是在教师指导下, 由学生独立进行的没计, 因此, 对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 是培养化工技术人员的一个重要坏节。经过设计, 学生应培养和掌握: 1, 正确的设计思想和认真负责的设计态度 设计应结合实际进行, 力求经济、实用、可靠和先进。 2, 独立的工作能力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由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只起指导作用。学生在设计中碰到问题可和教师进行讨论, 教师只做提示和启发, 由学生自已去解决问题, 指导教师原则上不负责检查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学生应自己负责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可靠性.’ 学生在设计中能够相互讨论, 但不能照抄。为了更好地了解

微机接口技术课程设计(DOC)

河北科技大学 课程设计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 专业班级:电子信息工程班 课程名称:微机接口技术课程设计学年学期: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指导教师:王震洲 2 01 5 年7 月

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

目录 一、课程设计目的及意义 (1) 二、课程设计任务及要求 (1) 三、设计内容与步骤 (1) 四、硬件电路设计 (2) 五、程序设计 (7) 六、数字频率示波器调试 (11) 七、课程设计总结及体会 (13) 附录:、接口实验卡电路原理图 (14)

一、课程设计目的及意义 数字存储示波器是常用的电子测量仪器之一,其中采用的转换、转换及数据处理技术与《微机接口技术》课程内容联系紧密。通过本设计,学生可掌握、转换电路的设计和调试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任务及设计要求 本设计通过简单的转换接口电路,配合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实现最基本的信号波形采集与存储,并通过简单的转换接口电路,将存储的数据还原为信号波形,在普通示波器的屏幕上显示出来。 被测信号产生电路参见“、接口实验扩展卡电路原理图”。当按下S1时,电容C5完全放电,转换器输入电压为零;抬起S1时,电容C5开始充电,转换器输入电压按过渡过程开始上升,最终达到+5V。图中时间常数约为10,整个充电过程需要3~5倍的时间常数时间。设计要求使用转换器捕捉电容C5充电的完整过程,并将采样数据存储起来。然后依次将采样数据通过转换器循环输出,产生一定频率的重复波形,送到普通示波器显示。 基本要求:使用一个转换器通道,将信号波形施加到示波器的Y轴,X轴扫描信号由示波器产生并调节,实现充电过程的波形稳定显示。 发挥部分:将示波器调整在方式,采样数据的转换器输出接到Y轴输入端,增加一个转换器通道,产生频率可变的X轴扫描信号,接到示波器X轴外部输入端,使充电过程的波形稳定显示。 三、设计内容与步骤 1、数字存储示波器原理分析 由于单片机实验系统已经提供了相关信号线,使用0809、0832和相关外围电路元件,组成了最基本的转换和转换电路。可由0809负责采集电容C5充电时的信号,并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存储。0832将存储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的电压值,再将其设置为循环输出,产生一定频率的重复波形,送到普通示波器显示。

课程设计目的、要求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的目的、要求 1、课程设计的目的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岩土工程模块和建筑工程模块)的必修专业课。《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是学生在学习《土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和《基础工程》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完成基础设计任务。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基础工程设计问题的能力。 2、课程设计基本要求 (1) 通过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对基础工程设计内容和过程有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熟悉基础工程的设计规范、规程、手册和工具书。 (2)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题作为本次课程设计,并按设计任务书的要求进行设计计算。 (3)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任务指导书规定的全部内容。设计计算书要求计算正确、文理通顺、施工图布置合理、表达清晰,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3、课程设计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 课程设计结束时,要求学生提交课程设计报告,绘制所设计的基础施工图,并编写施工说明。 课程设计成绩分两部分,设计计算书占70℅,设计图纸图面内容及质量占30℅。成绩考核按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给分。 4、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规范(GB50021—20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 [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抗震结构设计规范(GB50011—2010). [7]袁聚云,李镜培,陈光敬编著,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南,岩土工程分册[M],中国水利出版社,1999, 4。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倒计时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倒计时 学院:西安理工大学专业:机械实际制造及其自动化班级机械四班学号: 学生姓名刘小虎指导教师 课程成绩完成日期 2014年12月15日 目录

一.设计功能.............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设计原理及原理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系统总设计原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硬件框架原理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硬件介绍.............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功能电路............. 错误!未定义书签。三.程序模块及流程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8255A初始化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显示程序模块.........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延时程序模块.........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控制程序模块.........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LED灯点亮程序模块 ... 错误!未定义书签。四.源程序............... 错误!未定义书签。五.总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1:系统硬件框架......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2:系统总程序流程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题目:倒计时

一.设计功能 本次课程设计我们在TD-PIT+实验系统和PC机平台上利用并行接口8255A、键盘及数码管显示单元、开关及LED显示单元、键盘按键和电脑显示屏设计成一个倒计时器。具体功能包括: 1.用2位8段共阴数码管显示倒计时时间; 2.使用开关K0实现暂停/启动功能,开关K1实现倒计时复位功能; 3.倒计时为0时8盏LED灯实现跑马灯功能; 4.利用数字键输入倒计时初始数值,按键“r”实现重新启动倒计时器, 按键“e”实现退出程序进入DOS环境下,并对其他按键进行屏蔽; 5.屏幕显示相应的提示信息,包括提示用户输入数据、倒计时结束、倒计 时结束后用户进行的操作; 6.可以任意设定倒计时的初始时间,每隔1秒钟计时器减1,直到为0; 7.在倒计时过程中可通过开关K1实现退出当前的倒计时并开始新一轮的 倒计时。 二.设计原理及原理图 1.系统总设计原理 我们选择并行接口8255A芯片,在程序中使用延时语句来输出秒脉冲,并在其中调用显示函数不断刷新数码管进行数值显示。使用8255A作为输入/输出接口,其中A端口为输出口,连接LED显示单元的D8~D15;B端口为输出口,连接数码管的A~Dp,进行数码管的段锁存;C端口高4位为输出口,连接数码管的X4~X1,进行位锁存,低4位为输入端,连接开关的K3~K0。采用在软件中控制循环程序的方式来控制倒计时的复位和暂停功能,并通过程序来显示语句和读入用户的键盘输入,以进行相应操作。此方案性价比高,但由于使用了软件延时,当芯片损耗以及芯片在工作时间过长后会出现倒计时不够准确。 2.硬件框架原理图 图1 系统设计硬件框架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通信工程 通信 002 班 刘黎辉 0954040217 欧青立 陈君 宋芳 湖南科技大学潇湘学院 信息与电气工程系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课程设计报告 题 目: 基于 D/A 转换器 DAC0832 的波形发生器设计 专 业: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老师:

课程设计任务书 题目基于D/A 转换器DAC0832 的波形发生器设计 设计时间第17-18 周(2011 年12 月19 日-2011 年12 月30 日) 设计目的: 1. 掌握计算机应用系统特别是微机接口系统的设计。 2. 掌握接口电路设计技术。初步掌握电子设计软件P rotel99 使用。 3. 掌握微机接口程序的编制与调试技术。 设计要求: 1. 使用DAC0832 设计一个波形发生器。 2. 设计硬件电路。标示引脚编号、元器件参数。 3. 完成硬件电路的搭建。 4. 编制相应接口程序。与硬件一并调试成功。 总体方案实现: 设计一个波形发生器,以DAC0832作为波形发生芯片,通过拨码开关和8255 组成的按键控制电路来控制发出波形的种类。能产生方波、锯齿波和三角波。按 键电路也能控制波形是否经二分频再输出。

指导教师评语: 目录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1) 1. 设计目的 (1) 2. 设计意义 (1) 二、方案论证 (1) 1. 设计要求 (1) 2. 方案论证 (1) 三、硬件电路设计 (2) 1. 波形产生电路 (2) 2. 按键控制电路 (4) 3. 地址译码电路 (7) 四、程序设计 (8) 1. 波形发生原理 (8) 2. 程序流程图 (9) 五、硬件连接及调试 (9) 1. 硬件连接 (9) 2. 电路调试 (9) 六、体会与心得 (10) 七、参考书目: (10) 八、附录 (10) 1. 电路原理图 (11) 2. 程序源码 (12)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具备分析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的能力、计算机定时/计数系统(包括管理软件及控制应用软件) 的设计、编程与调试的能力、计算机中断系统的应用设计、调试的能力、计算机并行、串行通信的设计和调试的能力、实验结果分析、总结及撰写技术报告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容(任选一题) 1、乒乓球比赛 要求: 用8个LED发光管(4红4绿)的来回滚动显示模拟打乒乓球时,乒乓球在两边球台上的来回运动。比赛双方用按按钮(双方各用一个按钮)的方法来模拟发球与接球,即发球方按动其控制的按钮,球从发球方一侧向对方运动(LED发光管从发球方到对方逐个点亮,滚动显示)。当球运动至接球方时,接球方立即按动其控制的按钮,“击球”使球“弹回”发球方一侧。如此周而复始,只至在规定的击球时间有一方未能完成击球动作,从而对方得一分;然后继续比赛。比赛规则可参照一般的乒乓球比赛。 2、抢答计时器 要求: 设计一个用于智力竞赛的抢答计时器。按下启动钮,2个八段码倒计时开始(如从10秒或20秒倒计时),同时开始抢答,参赛双方(或三方)分别按不同的抢答按钮参与抢答,一旦其中一位按下按钮,相应的显示灯(LED)亮并有“嘟”的一声响,此时若其他按钮按下均无效。若一直到计数到零,无一人按下按钮,则抢答结束(以后再按抢答钮无效)。 3、模拟电梯 要求: 用键盘、按钮、八段码和LED发光管模拟电梯工作过程。楼层设为8层,键盘数字键1-8用来键入希望停的楼层,8个LED发光管显示希望停的楼层,八段码指示电梯当前所在楼层,按钮用来开停电梯。电梯正常运行时以每0.5秒一层的速度上升或下降。 4、硬件实验装置自检 要求 设计简单的硬件连接并编制自检程序对PC总线微机应用实验装置中的部分硬件实行自检,要求的自检电路与相应的提示如下(PC上有相应显示): 1对8个LED发光管自检:流水灯方式逐个点亮然后熄灭,周而复始2-3遍。 2对4个八段码自检:流水灯方式逐个显示1,2,..9,0。 3对2×4键盘自检:键盘输入,八段码显示;按相应键,显示相应数字。 4对8个开关自检:开关合上,相应LED灯亮;开关断开,相应LED灯灭。 5、电子表 要求: 用键盘、八段码模拟电子表工作过程,使其具有电子表的一些基本功能: 利用4个数码管,在其上显示分、秒,初值用2×4键盘1-6设定,设定好以后,按键7,开始计时,再次按下该键,重新设置初值。 按下键8,对时间进行微调,可选择四个键(如1-4)分别表示分+1、分-1、秒+1、秒-1,调整后再次按8回到计时状态。 6、双机通讯 要求 用两个实验装置的串口和8259A 实现两台微机之间的通信,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