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世界经济考研知识点归纳

世界经济考研知识点归纳在现代社会中,全球经济发展成为国际政治和金融的核心。
作为经济学界的重要学科之一,世界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关键知识点对于考研学习者来说尤为重要。
本篇文章将从国际贸易、国际货币体系、经济全球化等方面对世界经济的关键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国际贸易1.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贸易经济全球化是指各国经济活动日益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形成一个全球性经济体系的过程。
国际贸易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跨国货物和服务的交换。
2. 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自由贸易倡导无限制的跨国贸易,鼓励各国互通有无。
保护主义则强调国内产业保护,通过设立关税壁垒、贸易壁垒等手段限制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
3. 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各国应该按照自身相对优势生产并出口产品,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 进一步剖析:绝对优势理论、相对成本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等。
4. 贸易政策与贸易保护- 关税:对进口货物征收的税费。
- 非关税壁垒:包括配额限制、禁止进口、反倾销措施、补贴政策等。
- 贸易战:国际贸易中各国为争夺贸易优势而采取相互制裁措施。
二、国际货币体系1. 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演变国际货币体系是全球货币供应和支付体系的总和。
近代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现行系统等阶段。
2. 国际货币的形式与功能- 物理形式:硬币、纸币、电子货币等。
- 功能:价值尺度、交换媒介、支付手段和价值储存。
3. 主要国际货币- 美元:目前世界最主要的储备货币和国际结算货币。
- 欧元:欧洲国家联盟成员国的共同货币。
- 人民币:中国的法定货币,正在逐步国际化。
4. 汇率与国际支付- 汇率:一国的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之间的交换比率。
- 外汇市场:完成各国货币兑换的市场。
三、经济全球化1. 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与影响- 特点: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的全球化竞争、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等。
- 影响:推动国际分工与合作、加快技术和信息传播、加剧贫富差距、面临环境和资源问题等。
8.4世经必须理解知识点

世经必须理解知识点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一、世界经济及其主要行为主体1.世界贸易组织。
宗旨:通过实施普遍的最惠国待遇,削减乃至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促进自由贸易,以便充分利用各国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从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就业,以及提高生活水平。
为实现此宗旨,各缔约国接受了以下基本原则:第一,最惠国待遇原则。
第二,无歧视待遇原则。
第三,关税减让原则。
第四,取消数量限制原则。
第五,透明度原则。
第六,互惠即对等原则。
作用:它制定的多边贸易规则已成为各缔约国普遍接受的共同规则;主持多轮多边贸易谈判,使各国关税大幅度下降;为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提供了谈判和合作的场所,为调解各国的贸易纠纷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2.国际贸币基金组织(IMF)。
宗旨:为会员国在国际货币问题上进行磋商与合作提供必要的机构,促进国际的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的均衡发展;促进各国汇率的稳定;为经营性交易建立一个多边支付和汇兑制度;为会员国融通资金;争取减轻各成员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基金组织的最高决策机构是理事会,执行董事会负责日常事务。
1980年我国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席位,并担任执行董事会董事的职务。
3.世界银行(又称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宗旨:对用于生产目的的投资提供便利,以协助会员国的复兴和开发;通过保证或参与的方式促进私人对外投资;鼓励开发生产资源,促进国际贸易平衡发展,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与其他国际贷款相配合,提供贷款保证。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相互补充,前者首要任务是保持汇率的稳定、国际收支的平衡,后者侧重支持会员国经济发展计划和经济开发。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的世界经济中,这些世界经济组织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突出表现在这些组织被发达国家所控制,因此在运作中较多地向发达国家的利益倾斜,有时甚至被少数国家用来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约束和限制。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第一阶段,即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的阶段美国正是凭借经济上的巨大实力和强大优势,一步一步地夺取世界经济霸权之基本步骤:第一,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世界经济学复习要点

世界经济的内涵: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地区)经济相互联系而形成的矛盾统一体,也可以说它是以各国国民经济为主体,通过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以及国际劳务合作等各种纽带相连结,在世界范围内所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的总和。
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而形成的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内社会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
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一是各国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条件,包括资源、气候、土壤等;二是由各国生产力发展所决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劳动力、技术、产业等。
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的必要条件,但自然条件只有同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社会生产力联系起来,才有可能形成生产的国际分工。
世界市场:世界市场是指商品、资本、货币、技术、服务等在世界范围内交换的场所以及进行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国际金融动荡不定和国际金本位货币体系瓦解:1.一战期间,各国停止兑换黄金,禁止黄金自由输出,交战国政府普遍滥发纸币,弥补巨额军费支出,引发通货膨胀2.20世纪20年代,不同程度的恢复金本位制,1929-1933年的大危机,迫使各国放弃金本位制3.出现货币集团,1931年的英镑集团,后又出现美元集团、法郎集团。
国际金融动荡不定和国际金本位货币体系瓦解影响:1.为各国通货膨胀打开了方便之门2.导致各国汇率的剧烈波动3.促使若干个相互对抗的货币集团出现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及影响:发展轨迹:1.1944年,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2.1960-1970年,财政赤字引发通货膨胀,美元开始贬值3.1971年。
美国黄金储备流失严重,对外债台高筑,“新经济”政策实施停止美元兑黄金兑换4.1973年,西方国家放弃固定汇率制度,实行浮动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产生影响:1.汇率的浮动增加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因素2.对美元约束得以解除,美元责任和义务出现了严重的不均衡3.全球金融市场持续动荡,金融危机频频发生“新经济”的产生:1991至2001,美国经济出现了二战后罕见的持续性高速增长,同时伴随着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和低财政赤字(一高三低)。
世界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世界经济学知识点汇总一、国际贸易与全球化1. 国际贸易理论古典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新贸易理论(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国际贸易政策(关税、配额、补贴等)2. 全球化全球化的定义与特征全球化的利弊全球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二、国际金融与汇率1. 国际金融体系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等)国际金融机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2. 汇率制度固定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汇率决定因素3. 国际资本流动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资本流动对经济的影响三、国际经济合作与组织1. 国际经济合作国际经济合作的形式(贸易协定、投资协定等)国际经济合作的意义2. 国际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WTO)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四、区域经济一体化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与形式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等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因与影响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对成员国经济的影响3. 典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欧洲联盟(EU)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东盟(ASEAN)五、发展经济学1. 发展经济学的定义与特征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异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2. 发展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新制度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3.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与对策贫困问题、收入分配问题、人口问题等对策措施(政策建议、发展模式等)六、国际经济政策1. 国际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国际贸易政策的选择与影响2. 国际金融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国际金融政策的协调与合作3. 国际经济合作政策国际援助政策、国际投资政策国际经济合作政策的目标与手段七、国际经济环境1. 国际经济形势全球经济增长、全球贸易、全球投资等国际经济形势对各国经济的影响2. 国际经济风险国际金融危机、国际债务危机、国际石油危机等国际经济风险的防范与应对3. 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关系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影响因素八、国际经济法律与规则1. 国际经济法律体系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国际经济法的渊源与体系2. 国际经济规则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则等国际经济规则的实施与监督3. 国际经济争端解决国际经济争端解决机制国际经济争端解决案例九、国际经济热点问题1. 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全球化的趋势与挑战反全球化的原因与影响2. 国际贸易摩擦贸易摩擦的原因与表现贸易摩擦的解决途径3. 国际金融风险国际金融风险的类型与来源国际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应对4.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目标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十、国际经济趋势与展望1. 全球经济增长趋势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与挑战全球经济增长的前景预测2. 全球贸易发展趋势全球贸易的结构与变化全球贸易发展的趋势预测3. 全球投资发展趋势全球投资的方向与规模全球投资发展的趋势预测4. 国际经济合作趋势国际经济合作的领域与形式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预测祝您学习愉快!。
世界经济学重点!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
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
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由政府间通过协商缔结条约,建立多国的经济联盟。
在这个多国经济联盟的区域内,商品、资本和劳务能够自由流动,不存在任何贸易壁垒,并拥有一个统一的机构,来监督条约的执行和实施共同的政策及措施。
全球化发展阶段与过程:1、新航路开辟,密切了世界各地区的联系,全球化趋势出现;2、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全球化趋势形成;3、30年代和二战时,全球化陷入困境;4、二战后,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进一步加深。
特别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新一轮扩张,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走向体系化和制度化;5、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入全方位发展阶段。
经济全球化复兴的原因:第一,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促进了生产力的空前提高和生产社会化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在经济上打破国界和地域限制,扩大市场,发展大市场经济。
第二,二战后出现的民族独立国家,也通过“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争取实现维护民族经济主权与发展民族经济的双重目的。
第三,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
第四,科学技术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为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其一,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使得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
其二,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使得市场机制的广泛建立,为经济全球化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
世界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世界经济学知识点总结世界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和复杂的理论体系。
以下是对世界经济学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一、国际贸易理论(一)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认为各国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自己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
这一理论强调了分工和专业化能提高生产效率。
(二)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观点,即使一国在生产两种商品上都处于劣势,但只要劣势的程度不同,仍能通过生产并出口相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进口相对劣势较大的商品,从而实现贸易互利。
(三)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各国应出口密集使用本国充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
这一理论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贸易模式。
二、国际金融(一)汇率汇率是一种货币兑换另一种货币的比率。
汇率的变动会影响国际贸易、资本流动和经济增长。
影响汇率的因素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利率差异、国际收支等。
(二)国际收支国际收支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对外经济往来的全部货币收支记录。
它包括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
国际收支不平衡可能导致经济问题,需要通过政策手段进行调整。
(三)国际货币体系从金本位制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再到牙买加体系,国际货币体系不断演变。
现行的牙买加体系下,多种货币充当国际储备货币,汇率安排多样化。
三、经济全球化(一)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包括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
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机遇,如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生产效率等,但也带来了挑战,如贫富差距扩大、贸易摩擦等。
(三)反全球化思潮部分人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感到不满,从而产生了反全球化思潮。
但从总体上看,经济全球化仍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一)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之间取消贸易壁垒,但各自保持独立的对外关税。
世界近代经济知识点总结

世界近代经济知识点总结一、经济学基础知识1.经济学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经济学是研究资源的配置和商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科学。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稀缺性、选择、机会成本、边际分析等。
2.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是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运行的经济体制,市场通过价格调节资源的配置;计划经济是由政府制定计划安排经济生产、分配和交换的经济体制。
3.供求关系和价格理论- 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中的核心概念,供求关系决定了商品的价格和数量;价格理论研究了价格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4.产权和市场经济- 产权是指对资源和商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保护产权是市场经济的基础。
5.货币和金融- 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是一种价值尺度和流通工具;金融是货币的流通和金融机构的活动。
6.经济增长和发展- 经济增长是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经济发展是国民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变革。
二、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1.比较优势和国际贸易-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应该依据自身的比较优势进行生产和贸易,以增加国际贸易的收益。
2.关税和贸易壁垒- 关税是指政府对进口和出口商品征收的税费,贸易壁垒是指国家对国际贸易限制或阻碍的各种措施。
3.国际收支平衡和汇率理论- 国际收支平衡是国际经济活动的收支状况;汇率理论研究了汇率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4.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国际货币关系的制度和规则,包括固定汇率制、浮动汇率制和混合汇率制等。
5.国际金融市场- 国际金融市场是指国际货币和金融资产交易市场,包括外汇市场、国际债券市场、国际股票市场等。
三、宏观经济学1.国民经济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是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统计和分析,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和国民支出等。
2.货币供给和通货膨胀- 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货币的供应量,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给过多导致物价水平普遍上升。
3.失业和通货膨胀- 失业是指劳动力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的现象,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世界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世界经济学复习笔记第一章世界经济学形成的基础与历史沿革一、国际分工1、国际分工的含义及其决定因素国际分工是社会的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而形成的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内社会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
国际分工是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上,因国际分工的内容和特征的不同,其具体的制约因素也有所不同。
一般而论,国际分工主要取决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这两个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特别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产生国际分工的决定性因素。
自然因素是国际分工产生的必要条件。
2、国际分工的性质和作用3、国际分工的形式国际分工有多种形式,而且在不断增加。
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国际分工的形式可进行以下不同的分类:(1)按照劳动本身的特点,国际分工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1社会生产各大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2社会生产大部门内部的各个小部门和行业之间的分工;○3由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而形成的国际分工。
上述三类分工反映着国际分工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不同层次。
(2)按照各国不同生产领域之间媒介的不同进行分类,国际分工可分为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国际分工和以资本为媒介的国际分工两种形式。
(3)按照参与国际分工国家之间的社会经济水平不同进行分类,国际分工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1“垂直型”国际分工,即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国家之间的分工;○2“水平型”国际分工,即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同的国家之间的分工;○3“混合型”国际分工,即“垂直型”和“水平型”两者相结合的分工形式。
二、世界市场1、世界市场的含义世界市场是商品生产的社会分工发展为国际分工的产物,是商品交换关系突破国家和地区界限而扩展到整个世界的结果。
世界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其中,狭义的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广义的世界市场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经济学复习笔记第一章世界经济学形成的基础与历史沿革一、国际分工1、国际分工的含义及其决定因素国际分工是社会的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而形成的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内社会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
国际分工是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上,因国际分工的内容和特征的不同,其具体的制约因素也有所不同。
一般而论,国际分工主要取决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这两个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特别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产生国际分工的决定性因素。
自然因素是国际分工产生的必要条件。
2、国际分工的性质和作用3、国际分工的形式国际分工有多种形式,而且在不断增加。
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国际分工的形式可进行以下不同的分类:(1)按照劳动本身的特点,国际分工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1社会生产各大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2社会生产大部门内部的各个小部门和行业之间的分工;○3由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而形成的国际分工。
上述三类分工反映着国际分工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不同层次。
(2)按照各国不同生产领域之间媒介的不同进行分类,国际分工可分为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国际分工和以资本为媒介的国际分工两种形式。
(3)按照参与国际分工国家之间的社会经济水平不同进行分类,国际分工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1“垂直型”国际分工,即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国家之间的分工;○2“水平型”国际分工,即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同的国家之间的分工;○3“混合型”国际分工,即“垂直型”和“水平型”两者相结合的分工形式。
二、世界市场1、世界市场的含义世界市场是商品生产的社会分工发展为国际分工的产物,是商品交换关系突破国家和地区界限而扩展到整个世界的结果。
世界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其中,狭义的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广义的世界市场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对于世界市场的含义,需重点了解以下两点:(1)世界市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2)世界市场并非各国国内市场的加总。
2、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1)统一性(2)竞争性(3)扩展性3、世界市场的基本运行机制4、世界市场的内容和结构(1)世界市场的内容世界市场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大领域:○1国际商品流通领域,主要包括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的交换活动;○2国际资本流通领域。
国际资本流通领域是指国际金融和国际信贷;○3国际货币流通领域。
国家货币流通领域是指各国货币的兑换关系,主要是指外汇市场,即各国货币由于国际间的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所需要的货币兑换。
(2)世界市场的结构世界市场的结构主要是指各种市场的内部构成,主要包括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
三、世界经济的形成过程三个历史阶段:1、世界经济萌芽期(15世纪末16世纪初~18世纪中后期)由西欧封建社会的危机以及以地中海为中心的东西方贸易的恶化引发的“地理大发现”,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好了地理上的条件。
新航路段开辟和新大陆的相继被发现,引起了西欧商业的革命性变化,促进了以分工为特征的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西欧殖民者运用暴力或超经济强制等手段在亚、非、拉美地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发展以努力劳动为基础的、为本和国外市场生产的近代奴隶制度,建立起以国际分工为特征的早期资本主义专业化生产。
2、世界经济初步形成期(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这一时期的世界市场已成为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它区别于早期世界市场的本质特征之一。
①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各种贸易组织形式的正规化、大型化、专业化;②黄金逐渐演变为单一的世界货币,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金本位制,是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形成的重要标志;③19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周期出现,标志着世界各国的再生产周期已按着统一的世界市场机制同步运行;④19世纪交通工具的变革,为国际分工领域的扩大、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形成提供了物质手段;⑤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被纳入世界市场的国家日益增多。
3 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期(19世纪70年代后)四、战前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17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格局不断发生变化,世界经济中心不断转移。
其中,世界经济格局是在一定时期内各类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力量对比关系和利益制衡状态;世界经济中心是指在世界经济发展和运行中具有核心地位和火车头作用的国家或国家集团。
1. 英国取代荷兰成为世界经济中心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第一个称雄世界的是荷兰。
在17世纪中叶,荷兰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殖民强国。
然而,依靠商业资本建立起来的经济优势和世界霸权地位是不牢靠的,很快荷兰让位于继起的工业资本强大的英国。
从15世纪末到18世纪末这300年间,英国的社会经济经历了深刻的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圈地运动”实现了对农民的彻底剥夺,从而基本上消除了农业中的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劳动力和国内市场。
(2)以毛纺织业为主的工厂手工业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为过渡到机器大生产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
(3)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前提。
(4)英国先后战胜荷兰等竞争者,取得了海上霸权和世界贸易中心的地位。
(5)以印度和北美为中心的殖民扩张、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开辟了国外市场,掠夺了巨额财富,积累了为发展资本主义大工业所必须的充足的货币资本。
尽管从19世纪后半叶起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后起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速度上已超过英国,英国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并在工业生产总值和一些主要工业品产量上被美国和德国所超过,但其在世界金融、贸易、海运以及传统出口工业品生产方面,仍处于领先地位,仍是世界金融中心。
英国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维持了18世纪到19世纪两个世纪之久。
2. 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经济中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的半个多世纪里,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在群雄中崛起并独占鳌头,全面代替了英国当年的地位,成为新的世界经济中心。
这些变化具体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电的发明和电力的应用提供了远距离传输的强大动力,带动了材料、信息及运输等一系列工业部门的发展,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使生产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钢铁生产、汽油内燃机等技术的出现迅速发展了钢铁、石油、汽车、化学等工业。
这次技术革命,使美国经济得到了跳跃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群雄崛起的局面。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推行中立主义政策,既未收到战争的破坏,又借世界大战对商品和资金的巨大需求,获得了百年难遇的经济扩张机遇。
(4)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初期仍长期执行中立政策,大做战争双方的生意,从而使经济又一次地获得了大发展,而其他国家都遭到了严重打击,这表现在工业、对外贸易、资本输出、黄金储备等诸多方面。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确立了美国在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绝对优势地位。
总之,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的半个多世纪里,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在群雄中崛起并独占鳌头,全面替代了英国当年的地位,成为新的世界经济中心。
第三章科技革命与信息经济时代的来临一.产业结构的变化1、产业结构的含义、体现及变化的基本特征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劳动力资源、固定资产及其他资源在各生产部门配置的比例关系。
产业结构一般由以下两个指标来体现:①价值指标,即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各部门产值所占比例;②就业指标,即各产业部门就业人数占总数就业人数的比例。
产业结构变化基本特征是产业结构重心的转移,这种转移一般在产业部门内部结构重心的转移和产业部门之间结构重心的转移两个层次上进行。
2、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表现(1)农业现代化和农业重心的转移在战后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70年代的20多年间,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即农业全盘机械化、化学化、良种化和工业化。
它们使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使农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2)工业结构的变化工业内部结构随着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重心正在从重化工业转为高技术工业,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工业转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工业,科技投资和智力投入大幅度提高,整个工业正在向自动化、高技术化、智能化发展。
这一趋势被称为工业结构日益“软化”。
工业结构的“软化”也给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产业“空心化”和结构性失业两大突出问题。
(3)三大产业比例关系的变化①产业的含义及其分类产业是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范畴。
按字面理解,产业即生产事业或生产行业。
世界各国普遍采用三次产业分类法,即把社会经济活动或国民经济划分为为以下三类产业:第一产业,即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部门,包括农林牧渔业和矿业;第二产业:亦称加工业,即对第一产业的产品进行加工的产业,一般指工业制造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即第一、第二产业和居民消费提供服务的部门,包括贸易、运输、通信、金融、保险以及各种公用事业和服务业。
②产业结构的两次重大变化从历史上看,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两次重大变化,或者说产业的重心发生了两次大转移。
其中,第一次是重心由农业向工业的转移,即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移;第二次是重心由第二产业向第三次产业转移。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特点是,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急剧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从停滞转为逐渐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迅速上升。
③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现代社会产业结构变化的最大特点是第三产业的大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提高。
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专业化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也在发生巨大变化。
二.产业结构发展的新趋势1.产业结构软化的含义产业结构软化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伴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生产要素投入中属于劳动和资源类的要素投入比重逐步降低,人力资本、知识和技术类的要素投入比重迅速增加,从而导致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的重组和调整,劳动及资源密集型产业在经济发展中不再占据主导地位,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重点领域。
2.产业结构软化的两个层次产业结构软化包括产业部门内部的结构软化和产业部门之间的结构软化两个方面。
因此,产业结构软化又可以划分为内涵式软化和外延式软化。
a内涵式软化。
内涵式软化是指某一具体产业内部直接从事生产、加工和制造领域的要素投入比重减少,而研究与开发、设计、信息和物流等领域对的要素投入比重增加。
这种结构软化既表现为传统制造业中知识和技术要素投入的增加,也表现为服务业中人力资本、管理技能等投入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