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

合集下载

第2课__《原始的农耕生活》说课稿

第2课__《原始的农耕生活》说课稿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说课的内容主要分为五部分。

一、教材分析1、课标解读本课以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为例,了解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南北两种类型的代表。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课介绍了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展示了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几个世界性的贡献,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

3、三维目标①知识与水平:通过本课学习,比较全面的掌握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水平和全面分析问题的水平②过程与方法:带着问题预习教材,学会自主学习;观察图片资料,掌握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表格归类对比,初步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水平。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先民们对人类社会做出的特有的贡献,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祖先尊敬之情。

4、教学重点与难点我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课标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了本课的重点与难点,并采取了相对应的突破方法。

本课的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为了突破本课重点,我将利用几组丰富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两种居民的不同。

本课的难点是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突破难点的方法:联系第1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相关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对比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的变化。

突破难点的方法:通过合作探究和扩展延伸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在古今中外交流史上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自学水平不强,针对这些特点,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再现历史情景,增强历史知识的直观性,加深学生对史实的理解和记忆。

三、教法与学法1、使用图片展示法化抽象为具体,引导学生比较两种原始居民文化的不同,培养学生的观察水平;2、使用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水平;3、使用对比归纳法,通过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比较两种原始农耕居民在生产和生活上的不同,培养学生的对比归纳水平。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半坡居民房屋复原图 优点: 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挡风 沙,又可以取暖。
原因: 江浙地区地势低,潮湿温热
原因: 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 比较寒冷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生产、 生活有什么共同点?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试试你的身手:
据史料记载,先秦时期,整个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超 过50%,东北、云南地区高达80%~90%,由于丰富的资 源和广阔的地域,人们不断变化居住环境和开拓新的生存 空间,留下了原始农耕文化的破坏遗迹。黄河从远古起就 孕育了中国文化,黄河两岸及其流域发现的仰韶、龙山文 化遗址就是证明。俗话说:“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流 域优越的自然环境,才促使中原文化的不断发展,并为世 人称道。然而,到明代中叶,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森林在 “改造自然”之后已所剩无几,低丘高岭,大都成了秃秃 的童山,山下的草原到处都被开垦,生态平衡皆已失调, 留下了今天的黄河忧患。 ——(《工人日报》 98.7.8. )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距今约七千年
(南方的农耕文化) 长江流域
想一想:在人类不断进步的 过程中,河姆渡人在生活中又学 会了什么?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河姆渡原始 居民的生活
刻画猪纹黑陶钵
碳化稻粒
稻穗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1.发现地点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2.距今年代 约7000年左右
⑴时间
⑴水稻:在中国南方的一些早期遗址中,发现了最 早的人工栽培稻。遗存距今约10000年。 ⑵粟: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目前发现 最早的栽培粟类。遗存距今约9000年一7000年。
⑵兴起地区
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原始农耕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意义。

首先,要求学生认识农耕文化的形成与演进,理解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其次,通过探究农耕文化对古代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

最后,通过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提升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加深对原始农耕生活内涵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原始农耕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包括工具的改进、种植技术的进步等。

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农耕文化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劳动智慧和生存智慧。

针对这些难点,我们将通过历史资料、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以及互动式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准备在课前准备方面,教师需要准备与原始农耕生活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以及可供学生使用的教具如模型等。

学生需要预习教材内容,对农耕的初步知识有所了解。

此外,为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课前作业和预习题目,以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

同时,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确保课堂纪律与学习氛围的和谐统一。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在上课伊始,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有关农耕的纪录片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接着,教师简短介绍农耕文化的重要性,并引出本课的主题——“原始农耕生活”。

这样的导入方式旨在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并对接下来的课程内容产生期待。

2. 概念介绍与历史背景梳理在课程主体部分,首先需要明确向学生介绍“原始农耕”的概念,帮助学生建立基础认知。

教师可以结合图示或PPT展示农耕工具的演变过程,同时解释原始农耕的起源、发展及其对人类文明的意义。

随后,通过时间轴或历史脉络图,梳理原始农耕的历史背景。

这一环节应着重介绍不同地域的农耕起源传说、农耕文化的传播路线以及农耕技术的逐步发展过程。

例如,可以讲述从刀耕火种到铁器农具的进步,以及不同文明如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农耕文化特色。

人教统编2024年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课件】

人教统编2024年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课件】

二、先民家园
(二)仰韶文化的代表——半坡
仰韶文化时期是原始氏族社会的大发展时期。
• 仰韶文化发现了多处公共墓地,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无显著 差别,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阶级分化。
河 南
河南灵宝西 坡遗址的大

房子,可能

是氏族首领
西
居住或处理

事务的场所。

址 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发现的大房子复原图
(一)稻作农业的代表——河姆渡
原始畜牧业
出土的陶猪
遗址中出土的猪下颌骨、狗面骨
刻有猪纹的陶盆
二、先民家园
(一)稻作农业的代表——河姆渡
原始手工业
玉器
陶器
漆碗
骨哨
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器
二、先民家园
(二)仰韶文化的代表——半坡
根据教材第12页,完成表格
距今约6000年 黄河流域陕西西安 半地穴式圆型房屋
饰品,甚至还有透雕刻花的骨梳和象
牙雕筒等工艺品。它们与葬在同一墓
地而几乎一无所有的墓葬形成鲜明的
对比……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所处时间 距今约6300-4500年 分布区域 主要分布于黄河下游
和淮河中下游地区 主要特征 制作出较为精致陶器
大汶口文化 涡纹彩陶壶
大汶口文化云 雷纹彩陶釡
三、满天星斗
3.
陶猪
有了固定
4. 的食物、
用品来源
陶罐
陶灶
定居生活
聚落发展
开始制作使用陶器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 发明。远古先民在生活中发
现泥土有可塑性,经过火烧后 会变得坚硬。于是,他们把用 泥捏成的容器放在火堆中烧,
最早的陶器出现了。陶器的 制作和使用,对人类的生 活有重要意义。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程是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第2课,主要是介绍原始农耕生活的内容。

从人类的狩猎采集社会到农耕社会的发展过程,让学生了解古代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及其对社会和文明的影响。

本课程重点介绍了农耕社会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原始老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社会结构,以及从低级到高级文明的发展过程。

二、教学目标1、了解原始老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社会结构,如家庭、氏族、部落等,从而认识其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2、了解农耕社会是如何产生的,从而明白人类农耕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3、了解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并明白其产生的原因和作用。

4、学习如何使用考古工具,了解其过程,从而将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更好地了解古代文明。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生产方式和文化特点,认识其对社会和文明的影响。

难点: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演化过程、社会发展特点,了解考古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原理。

四、教学方法1、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以让学生和老师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2、采用多种方法,例如文字读物分析与讨论,道具演示,图解解析等最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

3、重视实践操作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张图片,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演化过程,观察图片中各个历史时期的文明发展特点,并探讨这些文化的一些基本概括性特征。

2、知识传授(1)介绍原始农耕生活的生产方式及其文化特点。

对单调萎靡的原始时代中人类的生产方式进行课堂上的精细解析、讲解,让学生了解了生产方式的演变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2)介绍农耕文化的发展特点。

讲解生产方式的改变如何改变整个社会的发展,社会中的贫富分化是怎么产生的,从而让学生明白,原始社会当中的生产方式直接影响到了文化、阶层等各个方面。

3、实践操作进行考古工具的使用教学,让学生自己亲手操作,用考古教具进行实践。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址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址
山东泰安大汶口
第一学习主题 第1课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结束
Thank you!
制作陶器
定居,住干栏式房屋
第一学习主题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半坡遗址博物馆 一号展柜 遗址简介
半坡原始居民 活动时间
约6000年前 活动区域
陕西西安半坡
第一学习主题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半坡遗址博物馆 二号展柜 工具展示
石刀
石锄
石铲
石斧
第一学习主题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半坡遗址博物馆 三号展柜 食物展示
河姆渡原始居民 活动时间
约7000年前 活动区域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第一学习主题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二号展柜 工具展示
工具材质、 类型及用途 分别是什么?
骨耜
缠藤骨耜
第一学习主题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三号展柜 食物展示
说明河姆渡居民 已经开始种植水 稻,从事原始农 业。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距今年代 发现地区 生产工具
原始农业
约6000年 陕西西安半坡 磨制石器,耒耜
种植粟、麻和蔬菜
原始畜牧业 原始手工业 居住条件
饲养猪、狗、羊、牛、鸡等 彩陶、纺织麻布
定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第一学习主题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大汶口原始居民 活动时间 约6000年 ~ 4000年前 活动区域
第一学习主题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第 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第一学习主题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今日活动: 参观中国原始农耕文化主要遗址网络博物 馆
中国原始农耕时代 主要遗址网络博物馆

第二课原始农耕文化教案

第二课原始农耕文化教案

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教案河底初中历史赵炳洁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历史组赵炳洁学习目标:1.识记以半坡遗址为代表的北方农耕文化和以河姆渡遗址为代表的南方农耕文化的主要特征,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

2.理解我国南北方原始聚落的不同生活状况。

3.能根据北方与南方的气候条件分析,比较半地穴式建筑与干栏式建筑的成因,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理解建筑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

4.了解原始农耕文化的形成是中国农业文明的开始,也是中华文明的起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采集、狩猎发展到原始农业和畜牧业,认识到原始先民生产方式的转化,为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定居生活创造了条件。

学习要点:1.重点:我国南北方原始农耕文化的成因及特征。

2.难点:分析半坡遗址与河姆渡遗址原始先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比较中国南北方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初步认识生产力的概念,以及人类与自然间的辩证关系。

教学对象:初一学生教学方法:问题中心教学法、历史比较教学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师: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中国远古人类,现在大家回忆一下,在远古时期,人类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学:采集和狩猎师:他们的生活地点固定吗?学:不固定。

因为一个地方在一定时期内食物总量是有限的,当原始人把这个区域内的食物消耗完以后就不得不进行迁徙,寻找新的食物。

所以他们的生活很不稳定。

师:很好。

虽然人类的生活一开始很不稳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生产经验不断增加,人类对大自然有了更多的认识,发现了大自然的许多奥秘。

比如,人类在采集事物的过程中就发现那些遗落在地上的种子经过一年以后竟然又长成一颗新的植物,长出许多种子。

发现这个秘密后,人们就把多余的种子播撒在土地上,来年收获更多的食物,这样原始的农业就出现了。

同样人们在生活中发现,动物吃了食物就能存活,所以他们就把剩余的活的动物圈养起来。

课件1: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课件1: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半坡圆形夹顶房屋复原图
长江下游 距今6000多年
河姆渡人是怎 样生产、生活 的呢?
种植水稻 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
饲养家畜 制造陶器 干栏式房子 定居生活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粒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骨耜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石斧和石锄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黑陶 (猪纹陶器)
河姆渡人的水井和井架复原图
半坡人修建的房屋与河姆渡人的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有这种不同?
为什么半坡住的是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住的是干 栏式房屋?
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考虑
1、半坡聚落位于黄河流域,气候干燥,冬季气温低, 这样的建筑有利于生存。
2、河姆渡位于长江流域,属于南方,南方地势低洼, 多雨潮湿。
课 堂 小结
半坡、河姆渡原始农耕生活简表
原始居 时间 民
地点
河姆渡 居民
距今约 七千年
长江 流域
半坡居 民
距今约 五六千 年
黄河 流域
房屋 样式
干栏 式
半地 穴式
原始 农耕 水稻

原始饲 原始手 养业 工业
猪、狗、陶器、

玉器、
乐器
猪、狗、 牛、马、 羊、鸡
纺线、 织布、 制衣; 彩陶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黄河中游 距今5000多年
种植粟和蔬菜 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 饲养家畜 纺织麻布、缝制衣服 定居生活、半地穴式房子 出现原始艺术
半坡遗址出土的菜籽和粟的朽粒
石刀
石锄
石耜冠
石铲
石斧
半坡氏族的磨制石器
半坡氏族的 人面鱼纹陶盆
妇女在屋内织布、缝制衣服想像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简答题
从自然条件、生活方式和住居特点三个方面比较 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不同点。
选择题 1.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2.你认为半坡人开始了定居或半定居生活的一个重 要原因是( ) A.生活在黄河流域 B. 学会了种旱地作物 C.学会了喂养家畜和种植庄稼 D .这些先民生活的 地方气候比较温暖 3.下列关于河姆渡人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是我国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C.这些先民最 早生活在长江下游地区 C.最早栽培了水稻 D. 还能够饲养家畜 4.河姆渡先民居住的房屋特点为( ) A.地穴式 B.半地穴式 C.砖瓦结构 D.干栏式
动脑筋 1、这个陶器叫什么?
半坡尖底瓶
2、半坡人为什么要设 计这样一个取水瓶?
二、南方的农耕文化:
河姆渡原始聚落
想一想:在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河姆渡 人在生活中又学会了什么? 探究问题:河姆渡人种植水稻这种农作物 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有关系吗?为什么?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 1.地 点: 长江流域的浙江 • 2.时 间:距今约7千年 • 3.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 耒耜 • 4.农耕作物: 水稻(世界上最早种水稻的国家) • 5.定居生活: 干栏式房屋 • 6.原始饲养业:家畜(猪) • 7.原始手工业:陶器、简单的玉器、 原始乐器
课前复习
1、人类是从一种
古猿
进化而来的。
2、目前所知我国生存最早的是
年前的
170 万
元谋 人;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 北京 打制
人。
的是
3、北京人过着 使用
采集 和
石器;懂得使用
狩猎 生活; 天然火 。
猜谜语

水稻
第二课
原始农耕文化
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 原始社会的人,如果仅 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 物为生,会有哪些不便 之处? 结论: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 大,食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需 要经常迁徙。
动脑筋:
• 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这 种房屋?
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 比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既可 以抵挡风雨,又可以取暖。
顺应大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科 学合理。
地理环境对原始农耕的影响
• 农作物: • 长江流域河姆渡: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 农业 • 黄河流域半坡: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
• 住宅: • 长江流域河姆渡:干栏式房子 • 黄河流域半坡:半地穴式的房子
思考:
• 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 造这种房屋呢?
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 湿温热,可以防潮、通 风;可以防蛇虫鼠蚁; 可以防洪水猛兽。
考古学上称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为“新 石器时代”。 新 石 器 的 曙 光
磨制石器
打制石器
早期人类告别洞穴,搭建住所定居 下来,形成原始聚落
想一想
这是什么样的房子,是南方 的还是北方的?为什么? ------半地穴式
பைடு நூலகம்干 栏 式
总结
西安半坡聚落 浙江河姆渡聚落
所住地区 黄河流域(北方) 黍、粟、猪狗 长江流域(南方) 水稻、猪狗
主要动植物 房屋建筑 日常生活用具 生产工具
半地穴式
陶器
干栏式
磨制石器
抢答
看谁做得快
一、填空
1、半坡聚落遗址是 农耕文化的代表,半坡 人种植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 的国家之一。 2、河姆渡聚落遗址是 农耕文化的代表,河姆 渡人种植 ,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 的 国家之一。 3、半坡人所居住的是 的房屋,河姆渡人所 居住的是 的房屋。这种建筑对后世 和 样式的出现有所启发。 4、南、北方居民都已会制作 和 。考古 学上称使用 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
一、北方的农耕文化:
半坡原始聚落
想一想:在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半坡人 在生活中学会了什么? 探究问题:半坡人种植粟这种农作物与当地 的气候环境有关系吗?为什么?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 • • • • • • 1.时 间: 距今约五六千年 2.地 点: 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石刀)木制耒耜 4.农耕作物: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 5.原始饲养业: 猪 狗 6.定居生活: 半地穴式房屋 7.原始手工业: 彩陶 纺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