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腰椎病的定位诊断

合集下载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定位诊断及检查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定位诊断及检查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定位诊断及检查发表时间:2010-08-31发表者:xx(访问人次:76)一.具体的定位诊断根据上述几点,一般即可作出初步诊断。

但由于诊断和治疗特别是手术治疗的需要,要求作出定位诊断。

具体的定位诊断如下:颈3神经根由于颈3神经根后根神经节靠近硬膜囊,易受增生肥大的颈3钩突和上关节突压迫,而颈2~3椎间盘突出则不易对神经根形成压迫。

疼痛剧烈、表浅,由颈部向耳廓、眼及颞部放射,患侧头部、耳及下颌可有烧灼、麻木感。

体检有时可发现颈后、耳周及下颌部感觉障碍。

无明显肌力减退。

颈4神经根常见,以疼痛症状为主,疼痛由颈后向肩胛区及胸前区放射,颈椎后伸可使疼痛加剧。

体检时可见上提肩胛力量减弱。

颈5神经根感觉障碍区位于肩部及上臂外侧,相当于肩章所在部位。

主诉多为肩部疼痛、麻木、上肢上举困难,难以完成穿衣、吃饭、梳头等动作。

体检时可发现三角肌肌力减退,其他肌肉如冈下肌、冈上肌及部分屈肘肌也可受累,但体检时难以发现。

肱二头肌反射也可减弱。

颈6神经根常见,仅次于颈7神经根受累。

疼痛由颈部沿肱二头肌放射至前臂外侧、手背侧(拇指与食指之间)及指尖。

早期即可出现肱二头肌肌力减退及肱二头肌反射减弱,其他肌肉如冈上肌、冈下肌、前锯肌、旋后肌、拇伸肌及桡侧腕伸肌等也可受累。

感觉障碍区位于前臂外侧及手背“xx区”。

颈7神经根最为常见。

患者主诉疼痛由颈部沿肩后、肱三头肌放射至前臂后外侧及中指,肱三头肌肌力在早期即可减弱,但常不被注意,偶尔在用力伸肘时方可察觉。

有时胸大肌受累并发生萎缩,其他可能受累的肌肉有旋前肌、腕伸肌、指伸肌及背阔肌等。

感觉障碍区位于中指末节。

颈8神经根感觉障碍主要发生于环指及小指尺侧,患者主诉该区麻木感,但很少超过腕部以下部位。

疼痛症状常不明显,体检时可发现手内在肌肌力减退。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依据根据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依据有以下几点:年龄23-65岁;颈、肩、臂疼痛或麻木,向上肢或枕部放射;颈部活动时症状加重;颈椎旁压痛;肩及上肢感觉障碍、肌力下降;压颈试验或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影像学检查异常。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指颈椎组织和神经根受到病变刺激而诱发的颈椎病,它是常见的颈椎病之一。

由于神经根受损可引起肌肉萎缩、神经损伤、失能甚至根源神经损伤,故其有被重视的地位。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主要是基于临床表现来判断的。

一、临床表现
1、疼痛: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主要表现出颈部疼痛、肩部疼痛和上臂疼痛,疼痛多发生于前交叉区,颈部两侧肩胛骨连接处及上臂背部。

2、肌肉萎缩:肩胛肌最易损伤,急性阶段患者可出现肩胛肌萎缩,慢性阶段患者可出现肩胛肌痉挛。

3、神经损伤:神经根受压所致的神经病变可出现缺乏感觉,强烈的刺痛感,特异性刺激,感觉障碍和运动障碍。

4、关节功能障碍:同时出现颈部活动受限,前屈、后仰、侧倾等体位痛或屈曲痛,转头时可出现无力感和受限。

二、实验室检查
1、神经肌电图检查:检查是否存在由于神经根受压所引起的电信号及电压变化,诊断神经根病变。

2、核磁共振检查:检查是否存在颈椎及神经根所引起的棘突增厚、神经根脱位、硬膜外壳炎等病理改变。

3、脊柱X线检查:检查颈椎椎间盘脱出,突出性椎间盘突出症,椎体粉碎,椎间压迫症和光行性脊柱炎等疾病的改变以及急性发作的骨关节炎病变。

三、鉴别诊断
1、诊断其他颈椎病:脊柱结核、椎体肉瘤、多发性硬化、传染性颈椎病、特发性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病变等。

2、诊断免疫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3、诊断系统性疾病:梅毒、红斑狼疮等。

四、诊断根据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诊断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以及其他临床症状及有关检查,最终确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一般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

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断标准

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断标准

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断标准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颈椎病变类型,中医诊断标准对其进行了一定的规范和归类。

一般而言,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医病名:一般称为颈椎病,也可以细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寒湿型颈椎病、痹阻型颈椎病等。

2. 证型分析: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颈部疼痛、肩背痛、手臂麻木、肢体无力等,结合舌脉等中医诊断方法,进行证型分析。

常见的证型包括风寒湿困、痹阻不利等。

3. 辨证依据: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疼痛的性质、疼痛的部位、疼痛的程度等,结合舌脉等中医辨证方法,确定具体的辨证依据。

常见的辨证依据有阳寒内阻、气血不足等。

4. 治疗原则:根据辨证依据,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

一般来说,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原则为祛风湿、活血止痛,温阳通络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诊断标准是通过综合病史、症状和体征等进行判断的,因此诊断结果可能会有一定的主观性。

此外,中西医结合的诊断方法在颈椎病的诊断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最终的诊断结果应该由专业医生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胸椎、颈椎、腰椎、骨棘突定位

胸椎、颈椎、腰椎、骨棘突定位

分享转载 复制地址 校友用户2011年01月16日12:45阅读⑶ 评论(0)分类:内视经络 大▼小 中 大现代人由于长时间的学习和伏案工作,弯腰驼背的越来越多(包括许多青少年)。

胸椎的变形,小 关节的紊乱,韧带、肌肉劳损是造成胸椎、 背部顽固性疼痛的主要原因,并且也可能引起心慌、 胸闷、早搏、胃痛等许多疾病。

古人说: 背脊正,不生病。

”就是这个道理。

驼背会导致脊椎神经孔狭窄,即神经根受到压迫或刺激,从而出现许多疾病。

00胸椎胸椎、颈椎、腰椎、骨棘突定位(图文学解) [图片]转载自举报字体:01胸椎图片>(02胸椎图片(侧面看)03胸椎图片(侧面看)04胸椎图片(侧面看)胸椎骨质增生作为人体骨质老化的客观标志,胸椎骨质增生多数时候对人体并无不良影响, 平衡过程中起着维持作用, 也是椎体为适应应力的变化而产生的一种防御性反应。

可能转变为病理的,只有发生在特殊的位置上,才会产生相应的症状。

胸椎骨质增生,随着年龄的增高成正比例增多,而颈、肩、臂、腰、腿麻木疼痛的症状却不随年龄 增高而增多。

60岁以上的老人,胸椎骨质增生率为100%,而临床症状发生率却有明显下降的趋势。

还有许多研究资料说明,在 50岁以上的男性、60岁以上的女性中,90%的人可有不同程度的颈椎骨质增生。

年满70岁者,几乎在x 线片上都有骨关节病的改变,但多数人并不出现症状。

许多患者一见到胸椎骨质“增生”即恐惧,见到“骨刺”即心情紧张,恐怕将来会四肢瘫痪,这是 不必要的紧张。

因为骨刺本身在多数情况下并不是病, 而是一种生理性的组织反应,是中老年时期骨关节的生理性老化的表现。

所以,颈椎骨刺并不可怕。

就是发现有骨刺形成,也不等于就可以诊断为 颈椎病,需要专科医生的详细检查并作出诊断。

而且还在椎关节新的 它既是生理的,又如有疼痛症的状,首先采用消炎止痛药、根据病情,先不要手术,炙、火疗理疗法效果都很好,达到舒筋活络、活血化淤、疏风理气、环、减轻神经压迫经络等目的。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

颈神经根损害的症状和体征
(三)辅助检查
1.x线:病变节段椎间隙变窄,椎体上、下缘及 钩椎关 节部骨质增生或形成骨赘;侧位片可见颈椎 序列改变; 过伸、过屈侧位片可有颈椎不稳定;双斜 位片可见颈椎 椎间孔骨质增生或变窄。 2.MRI:病变节段椎间盘退变突出,后纵韧带、 黄韧带 增厚,椎体后缘、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或骨赘形 成,一侧 或双侧神经根及部分硬膜囊受压,可伴有脊 髓局部高信 号改变。 3.CT:可以显示病变节段椎体后缘、钩椎关节 骨质增生 或骨赘形成以及是否存在后纵韧带骨化 情况。 4.肌电图(EMG):对于MRI提示多节段病变患者,有助 于明确责任神经节段;并有助于与其他神经 病变相鉴别。
具有颈部、肩部及(或)上肢疼痛、麻木 等 表现的疾患
1.颈肩部肌筋膜炎、肩周围炎:为慢性劳损性疾 病,与 长时间的不良姿势和年龄有关;表现为非特异 性的肩臂 部疼痛,可通过细致的体格检查、根性的疼 痛及感觉异 常鉴别。 2.胸廓出口综合征:由于颈丛神经根受到颈肋、 束带、 前斜角肌的压迫或锁骨下血管压迫神 经根所致,下颈椎 处的血管杂音和x线显示颈肋有 助于诊断本病。 3.进行性肌萎缩:具有进行性、对称性、以近端 为主的 弛缓性瘫痪和肌肉萎缩为特征的下运动神经 元疾病,且 具一定的遗传性;肌肉萎缩多自手的小肌 肉开始,腱反 射消失,可伴诱发性背部“肌肉震颤” 表现,但无感觉 障碍;胸锁乳突肌肌电图有助诊断。
神经根 型颈椎 病根性 痛发病 机制
机械压迫因素
根性痛的机制
生物化学因素
疼痛产生因素
机械压迫因素
(一)颈椎退变:椎间盘退变; 骨赘自关 节突之间向关节前 方及外侧生长,常常会 压迫神经根;神经根可能受到来自前方的 钩椎关节骨赘 和来自后方的小关节骨赘的 双重压迫;黄韧带逐渐失去弹性,在颈后 伸时会突向椎 管,压迫脊髓或神经根;颈 椎髓核突出较少,多位于下颈椎, 椎间 盘 向后内侧,中央旁侧突出会压迫脊髓,向 后外侧,椎间孔内 或外侧突出会压迫神经 根。

新版中医单病种—神经根型颈椎病

新版中医单病种—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定义】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间盘、椎间关节退行性改变本身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相应节段颈神经根而出现根性压迫或刺激的症状和体征。

多见于40~60岁人群,起病缓慢,以长期伏案工作者、机动车驾驶员及长时间低头等不良姿势者多发。

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归属于“项痹”的范畴。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001.9-94),西医诊断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一、诊断标准(一)病史长期伏案工作,有慢性劳损或外伤病史,颈椎退行性病变,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

(二)临床症状、体征疼痛、麻木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主要症状,具有根性分布的特点,其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基本相一致。

表现为颈、肩背疼痛,颈部僵滞,活动功能受限,前臂至手指呈放射性疼痛、麻木,颈椎相应病变节段压痛,可有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

颈椎病变节段与手指疼痛、麻木的一般规律:1.C5/C6节段病变,其疼痛、麻木放射至拇指根部。

2.C6/C7,节段病变,其疼痛、麻木放射至拇指、示指、中指及环指的桡侧半指。

3.C7/T1节段病变,其疼痛、麻木放射至小指及环指的尺侧半指。

(三)特殊检查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四)辅助检查X线片CT及三维重建技术、MRI检查显示,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所见均符合颈椎病者可以确诊。

一般X线平片可显示颈椎曲度改变、椎节不稳及骨刺形成等异常,CT\MRI成像技术清晰地显示脊神经根受累的部位和受累的程度。

肌电图(EMG)对于MRI提示多节段病变患者,有助于明确责任神经节段,并有助于与其他神经病变相鉴别。

(五)除外颈椎外病变颈椎骨骼实质性病变(结核、肿瘤等)、胸廓出口综合征、腕管症候群、尺神经/桡神经和正中神经损伤、肩关节周围炎、网球肘及肱二头肌腱鞘炎等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需要说明的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需要临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相互符合才能成立。

颈椎病(神经根型)诊疗常规

颈椎病(神经根型)诊疗常规

颈椎病(神经根型)诊疗常规一、定义因单侧或双侧颈椎脊神经根受刺激或受压所致,其表现为与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及反射障碍。

二、诊断依据临床表现:临床多表现为颈肩部疼痛,并向上肢放射,可有上肢麻木、乏力、手指动作不灵活。

体检可有颈椎棘突、棘突间、椎旁肌压痛;颈椎活动受限;压颈试验与上肢牵拉试验阳性;受累脊神经根分布区域感觉障碍,可有皮肤感觉过敏或减退;上肢肌肉萎缩、肌力减弱;腱反射改变,受累脊神经根所参与的反射弧出现异常,早期活跃,而中、后期则减退或消失。

单纯脊神经根受累不应有病理反射,如伴有病理反射,则表示脊髓同时受累。

影像学检查:颈椎正侧位、双斜位、过伸过屈位X线片检查可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消失、颈椎失稳、骨赘形成、钩椎关节骨质增生及椎间孔狭窄等异常改变。

MRI检查可显示颈椎间盘变性、突出、椎间孔狭窄、椎管狭窄、脊神经受压等异常改变。

颈椎CT平扫及三维重建可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消失、骨赘形成、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椎间孔狭窄、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脊神经受压等异常改变。

三、鉴别诊断本病应与颈椎结核,颈椎肿瘤,颈神经根肿瘤,胸廓出口综合征,腕管综合征,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损伤,肩周炎,右肱骨外上髁炎,肌萎缩型侧索硬化症等疾病相鉴别。

四、治疗非手术治疗:纠正不良体位;颈托制动;枕颌带牵引;理疗;应用非甾体消炎镇痛药物,脱水消肿药物,营养神经药物,肌松剂,镇静剂等治疗。

手术疗法:手术指征:(1)经正规非手术治疗3个月以上无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所见及神经学定位相一致。

(2)有进行性肌肉萎缩及非手术治疗难以控制的剧烈疼痛者。

(3)非手术治疗有效,但由于症状反复发作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

手术方式:(1)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及椎间融合术,适宜责任节段为单节段或三节段以下,如不合并颈椎失稳,可单纯应用椎间融合器,如合并颈椎失稳,可应用椎间融合器及颈椎前路钢板固定。

(2)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及椎间融合术,适宜髓核脱出之椎体后方,经椎间隙取出困难病例。

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指南

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指南

神经根型颈椎病一、定义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是因颈椎退变引起的神经根病变,此型最多见,临床表现为与受累神经一致的神经干性痛或神经丛性痛,同时有感觉障碍、感觉减退和感觉过敏等。

神经根症状的产生同以下因素有关:髓核的突出或脱出,椎体后缘骨赘形成,后纵韧带的局限性肥厚等。

但后方小关节的骨质增生,钩椎关节的骨刺形成,以及相邻3个关节的松动和移位刺激并压迫脊神经根,可能是引起症状和体征的重要因素。

此外,根袖处蛛网膜粘连也同神经根症状有关。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 病史2. 症状与查体:有典型的沿神经分布区域从颈肩部,颈后部向下反射至前臂和手指的放射性疼痛。

轻者为持续性酸痛、胀痛,重者如刀割样、针刺样疼痛。

神经支配区的肌力减退,肌肉萎缩。

上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可出现颈项痛及上肢痛。

压颈实验和脊神经根牵拉实验阳性。

3. 影像学检查(1)X线检查:可显示颈椎曲度改变,生理前凸减小、消失或反常,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骨赘形成,椎间孔狭窄。

在动力位过伸、过屈位摄片可示颈椎节段性不稳定。

表现为在颈椎过伸和过屈位时椎间滑移距离大于3mm。

颈椎管测量狭窄,矢状径小于13mm。

(2)颈椎CT:CT 可充分显示颈椎横断层面图像及解剖关系, 因此CT 不但能显示病变部位、范围、程度, 而且对后韧带骨化, 黄韧带肥厚、椎间盘突出等软组织病变的高清晰显示优于X 线平片, 后纵韧带均为椎管内韧带, 如发生骨化和肥厚均极易引起椎管狭窄。

还能清晰显示颈椎骨质增生的部位、范围。

(3)颈椎MRI:MRI T2加权硬膜囊间隙消失,椎间盘呈低信号,脊髓受压或脊髓内出现信号区。

T1加权示椎间盘向椎管内突出。

(4)颈椎MRA检查:对弥漫性、长节段狭窄及闭塞容易作出诊断,尤其是下颈椎病变,可同时扫描颈椎间盘、脊髓及神经, 对于合并其他类型颈椎病患者较适用。

且为无创检查, 可同时扫描颈动脉以进行鉴别诊断。

对于临床诊断不明确, 需除外颈部其他部位病变、高龄不能耐受DSA 检查者尤其适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上他下”——神经根所出椎间隙
【颈髓段神经根从同序数锥体上方的椎间隙而出,其他髓段神经根从同序数锥体下方的椎间隙而出】
“上颈同对下上一,三胸分上一二三,腰髓对应T10/T11/T12,骶尾平对T12/L1”——髓节所对锥体水平
【上颈髓平对同序数锥体,下颈髓平对上一锥体,三段胸髓节分别平对上一、上二、上三锥体,腰髓平对T10/T11/T12,骶尾平对T12/L1】
L3~L4椎间盘突出,压迫从L4~L5椎间隙而出的L4神经根
C5~C6椎间盘突出,压迫从C6~C7椎间隙而出的C7神经根
T3(或T2)椎体骨折损伤同水平(或同水平下)的T3(或T2)胸髓节
C6(或C5)锥体骨折损伤同水平(或同水平下)的C7(或C6)颈髓节
上颈髓节C1~C4-平对同序数锥体,神经根从同序数锥体与上一锥体间的椎间孔穿出
C1颈髓节平对C1锥体,C1神经根从枕骨~C1椎间孔穿出
C4颈髓节平对C4锥体,C4神经根从C3~C4椎间孔穿出
下颈髓节C5~C8-平对同序数锥体的上一锥体,神经根从上一锥体与同序数锥体间的椎间孔穿出
C5颈髓节平对C4锥体,C5神经根从C4~C5椎间孔穿出
C7颈髓节平对C6锥体,C7神经根从C6~C7椎间孔穿出
C8颈髓节平对C7锥体,C8神经根从C7~T1椎间孔穿出
上胸髓节T1~T4-平对同序数锥体的上一锥体,神经根从同序数锥体与下一锥体间的椎间孔穿出
T1胸髓节平对C7锥体,T1神经根从T1~T2椎间孔穿出
T4胸髓节平对T3锥体,T4神经根从T4~T5椎间孔穿出
中胸髓节T5~T8-平对同序数锥体的上二锥体,神经根从同序数锥体
与下一锥体间的椎间孔穿出
T5胸髓节平对T3锥体,T5神经根从T5~T6椎间孔穿出
T8胸髓节平对T6锥体,T8神经根从T8~T9椎间孔穿出
下胸髓节T9~T12-平对同序数锥体的上三锥体,神经根从同序数锥体与下一锥体间的椎间孔穿出
T9胸髓节平对T6锥体,T9神经根从T9~T10椎间孔穿出
T12胸髓节平对T9锥体,T12神经根从T12~L1椎间孔穿出
腰髓节L1~L5-平对T10、T11、T12上半部,神经根从同序数锥体与下一锥体间的椎间孔穿出
L1腰髓节平对T10锥体,L1神经根从L1~L2椎间孔穿出
L5腰髓节平对T12锥体,L5神经根从L5~S1椎间孔穿出
骶尾髓节S1~S5和Co-平对T12下半部和L1,神经根从同序数锥体与下一锥体间的椎间孔穿出
S1骶髓节平对T12锥体,S1神经根从S1~S2骶孔穿出
S4骶髓节平对L1锥体,S4神经根从S4~S5骶孔穿出
S5骶髓节平对L1锥体,S5神经根从S5~Co骶管裂孔穿出Co尾髓节平对L1锥体,Co神经根从S5~Co骶管裂孔穿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