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四创协同与开放共享理念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

(3)形成了一批科研成果。完成了武汉市重点教研项目《职业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模式研究》;公开发表了《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等三篇研究论文。
(4)创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学校共举办创业和创新讲座 21 场,举办创新创业竞 赛活动 30 多次,校园网发表有关创新创业活动的报道 20 多篇。
三、取得了丰富的教学效果。项目实施以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 16 项赛事上获得 30 多个奖项。毕业生的自主创业率 4.6%,居全省第三名,高于全国平均水 平。
三、成果应用推广情况(400 字以内)
(1)形成了完整的课程教学资源。制定了课程标准,出版了教材,形成了创新创业教 育课程体系,建立了一支专兼职教学团队,开辟了多元化实践平台。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
推荐学校(盖章):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成果科类:教育学
申报等次:二等奖 成果名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
完成单康礼志 刘景军 金开银 吴吉瑞
专业技术 姓名
职称
游涛
教授
王雄 副教授
康礼志 刘景军 金开银 吴吉瑞
二、解决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一是制定了课程标准,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课 程定位、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教学方法、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评价方式等, 使得教学的组织实施有了依据;二是出版了《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8 华中科技大 学出版社),进一步细化了教学内容;三是设立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教学的组织 实施和计划、管理、服务、考核、评价有了专业部门;四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了 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创新创业素质是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必备素质;五是培养了一支专兼职 的教师队伍;六是形成了又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程、创业选修课、第二课堂等构成的创 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基于国家精品专题教育社区的创新创业与职业发展泛在教育体系的探索实践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成果科类:管理科学-12申报等次:二等奖成果名称:基于国家精品专题教育社区的创新创业与职业发展泛在教育体系的探索实践 完成单位: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成果主要完成人:李莉、刘励、邱惠芳、朱志红、刘雪春、许媛、蔡浩、彭文菁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李莉 副教授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450 总体框架设计、项目实施 刘励 副教授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200 项目组织协调,课程教学 邱惠芳 副教授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160 项目信息化教学组织与协调 朱志红 副教授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200 教学资源设计刘雪春 讲师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120 课程实施、成果总结与推广 许媛 讲师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280 项目协调与实施蔡浩 讲师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300 项目平台技术架构设计实施 彭文菁 讲师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300 资料整理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一)提出了以泛在的网络资源建设为核心的R-PST理论。
本成果是对网络教学环境设计与评价 PST 理论的继承和创新,PST理论的三个要素:教学法(Pedagogical Affordance)、社会交互(Social Affordance)和技术支持(Technical Affordance)的核心是构建3A模型的泛在网络教学资源。
(二)创新了IMIE四维模型的网络学习空间组织策略。
I(融合)模型是指社区创建的蕴含“互联网思维”、“国际视野”、“创新”等鲜明特色的30多门创新创业系列课程体系,以及5500多个社区资源的生成和再利用。
M(激励)模型是在社区引入WISE倡导的严肃游戏学习理念,在教学法中借鉴阿里巴巴,逻辑思维等互联网企业采用的游戏化团队学习模式。
I(创新)模型贯穿于社区学习活动组织和学习交互的全过程。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地方高校“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 推荐单位(盖章):湖北工业大学成果类别:其他类(教学管理)申报等次:一等奖成果名称:地方高校“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完成单位:(1)湖北工业大学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周应佳教授湖北工业大学32 总体负责思路设计龚发云教授湖北工业大学128 方案论证,组织实施马丹教授湖北工业大学240 落实改革,负责课题研究李晓波助理研究员湖北工业大学32 落实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撰写报告齐萍—湖北工业大学—落实培养方案、教学改革;整理汇总资料吕栋—湖北工业大学40 参与落实实践教学,撰写教研文章张友平—湖北工业大学—负责专业建设、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崔锋泽—湖北工业大学—负责教学资源建设,推进教学方法改革邓绪水讲师湖北工业大学—实施校级教学评估,撰写教学质量报告孙云—湖北工业大学64 负责学分转换、主辅修融通的学籍管理任鲁倩—湖北工业大学—参与落实改革和制度建设刘欣—湖北工业大学—参与推进教研项目,撰写教研文章一、成果主要创新点1.“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集成创新。
按“7-实、2-宽、1-深”的总体思路,针对70%左右的学生,突出实践环节,培养就业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针对20%左右的学生,重在交叉融合,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中坚人才;针对10%左右的学生,采取一制三化,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未来领军人物。
全面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师生全员参与、全过程整体推进,校内外协同,促成了学生多途径发展、人人成才的格局。
2.地方高校供给侧改革的全面探索。
专业主动对接湖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高服务能力,着力解决“所办非所需”问题;实施“721”分类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着力解决“所授非所愿”问题;推进校企(地)等多种形式协同育人,强化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培养,着力解决“所学非所用”问题。
3.实践教育体系的系统重构。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基于ONET模型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湖北工业大学 成果科类:其他(素质教育)申报等次:一等奖成果名称:基于O*NET模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完成单位:湖北工业大学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夏星副教授招生与就业指导处56 系统规划、整体推进舒蕾讲师招生与就业指导处95 平台建设、教育与服务于姗姗讲师计算机学院102 论文撰写、教育与服务游怡副教授经济与管理学院360 论文撰写、教育与咨询李璟璐讲师计算机学院96 模型构建、论文撰写鲁一荻讲师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96 材料汇编与整理、教育与服务谭蔚讲师艺术设计学院96 论文撰写、教育与咨询吴婷婷讲师经济与管理学院102 论文撰写、教育与咨询涂军副教授计算机学院320 创业平台的设计与编程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2006年学校着手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尝试工作,十年积淀,相关研究和实践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1、提出了具有地方工科院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的“12345”工作思路和“11111”发展目标。
2、引入并优化O*NET职业信息网络模型,针对不同学科专业优势和不同性格特征,按四种创业教育模式需要进行分层分类,提高了分层分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开创了“众创式”创业教育模式。
面向行业需求,多方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开创了“鹰才式”创业教育模式。
形成了完备的创业理论、创业实务、创业实践的全链条模式。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为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规律,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取样湖北工业大学,建立基于O*NET模型的创新创业人才信息网络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紧紧围绕“创业可不可以教”、“如何合理分流”、“教什么、怎么教”等三类问题展开研究,最终形成了一系列成果,包括相关学术论文15篇,学术会议6篇,编辑出版教材1部,获奖8项。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
申报材料:
1. 申请表:填写学校教学成果奖申报表格,包括项目名称、申报人信息、申报类别等基本信息。
2. 申报说明:详细描述项目的基本情况、实施过程和取得的成果,包括项目的目标、内容、方法、成果及影响等方面的介绍。
3. 项目执行计划:列出项目的详细执行计划,包括项目的时间安排、活动内容、参与人员和资源等。
4. 教学教材或工具书:提供教学教材或工具书,包括教学大纲、讲义、试卷、教学PPT等。
5. 学生作品或实践报告:提供学生的作品或实践报告,展示项目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6. 教学评估和反馈:提供对项目进行的教学评估和学生反馈的数据和分析报告,说明项目的教学效果和改进措施。
7. 教师资料:提供申报人的个人简历、教育经历、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等相关资料,证明申报人具备相关能力和经验。
8. 支撑材料:提供其他支撑材料,如项目的奖励证书、相关证明文件、合作单位的支持信函等。
9. 申报人签字:申报人需在申请表上签字确认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以上是一份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的基本内容,在实际申报时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武汉大学特色本科教学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武汉大学成果科类:其他申报等次:一等奖成果名称:“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武汉大学特色本科教学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完成单位:(1)武汉大学成果主要完成人:周叶中、张绍东、黄明东、陈学敏、李晓锋、漆玲玲、肖安东、董甲庆姓名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周叶中 教授 武汉大学 72学时/每年成果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等张绍东 教授 武汉大学 72学时/每年 组织成果的研究和协调等工作黄明东 教授 武汉大学 144学时/每年参加成果的研究、总结和组织等工作陈学敏 六级职员 武汉大学 管理工作良好 参与成果的实施、建设、总结等工作李晓锋 七级职员 武汉大学 管理工作良好参与成果的实施、建设、总结等工作漆玲玲 七级职员 武汉大学 管理工作良好参与成果的实施、建设、总结等工作肖安东 七级职员 武汉大学 管理工作良好完成成果的文献搜集、实施、总结等工作 董甲庆 七级职员 武汉大学 管理工作良好参与成果的实施、建设、总结等工作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1.首次提出“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办学理念。
课题组负责人早在2000年就在全国率先提出“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办学理念,此后一直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中予以实施。
2.首次确立了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
该理念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学理论,拓新了高等教育学理论视野。
3.首次倡导“厚基础、跨学科、鼓励创新与冒尖”的办学思想。
学校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在《人民日报》刊文首倡“尊重学生志趣、鼓励学生冒尖”的本科教育教学的改革战略思路,该思想在2016年的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中得到了专家组成员的一致肯定。
4.率先进行人才培养系列制度改革与建设,确保了本科教学的基石地位。
改革举措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5.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激发了“教”与“学”双重动力。
课题申报范本:3978-四创协同与开放共享理念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四创协同与开放共享理念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问题的提出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已成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教育部从2012年起颁布了一系列文件,重点强调高校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也做出了重要部署,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
这些政策文件引导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敦促高等学校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深化改革,推进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然而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相对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实践平台短缺,教育资源整合协同不力等,无法满足新时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因此,积极探索建立四创协同(创新、创意、创造、创业)与开放共享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理念、新机制与新平台,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亟待深入实践探索。
2.课题界定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十分迫切。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就业质量倍受关注,而创新创业教育则是提高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目前很多高校都已经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了人才培养方案。
众多实践者们不断吸收、探索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模式,初步形成了一些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
本研究重点梳理我国现有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我国高校创新创业的基本经验和主要问题,从四创协同和开放共享视角下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是,从人才培养规律和发展规律视角探寻“四创协同”与开放共享引领创新创业能力的理论依据,凝练纵横交织的理念体系,努力构建多方协同的培养机制和培养体系。
这种模式,有利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资源的开放共享,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的学科专业 制度建设研究与实践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成果科类: 其他申报等次:二等奖成果名称: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的学科专业制度建设研究与实践完成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郭华桥男副研究员成果主要执笔卢现祥男教授153(本科)指导学科专业制度建设高利红女教授304(本科)辅助学科制度改革实践李志生男教授177(本科)指导专业制度制度建设王良圣男副研究辅助专业制度改革实践雷磊男助理研究员辅助学科建设、规划编制胡瑜芩女助理研究员参与学科制度建设实践李奕女助理研究员参与专业制度建设实践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一)突出促进大学“双主体”(教师、学生)的发展“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双主体。
教师作为知识的提供者、引导者,学科治理需以促进教师发展为中心;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探究者,专业、学习治理需以促进学生发展、提升教学效果为中心。
我校学科专业制度建设围绕促进“双主体”的发展展开,取得了较好效果。
(二)探索现代大学资源治理的“制度德性”提高教学质量需要财务资源做强有力的支撑,资源分配、人事制度规则的导向性很重要。
(1)“分类支持”、“分类发展”获得学科专业、教师高度认同。
巩固了优势学科、保留了弱势学科发展生机、扶持了潜力学科;教师分类发展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相关岗位聘任制度正式出台。
(2)“零基预算”用不完的学科经费直接收回,“跑”经费失去意义。
由于我们学科专业制度建设获得共同认知,所以适应了“双一流”建设。
因此,现代大学资源治理的“制度德性”应包括:(1)照顾大多数的分类支持、分类发展,鼓励适当竞争的全员参与;(2)既有保障性投入,又有竞争性投入;(2)经费执行情况在一定范围公开;(3)动态调整经费额度。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近年,学校学科办、教务部打破部门界限,深度协同合作,并确定学科专业制度建设的重点必须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建设,采取多种措施,相对客观公正的分配办学资源,以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以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发挥研究型大学思想库作用为路径,迅速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
推荐单位(盖章):长江大学成果类别:管理学
申报等次:一等奖
成果名称:四创协同与开放共享理念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研究
完成单位:长江大学
成果主要完成人:裴潇 郑军 孟魁 覃发兵 陈承 李洪文 李成标 刘新卫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 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 裴 潇 教授 长江大学 420 项目全面运行与管理 郑 军 教授 长江大学 242 项目总体规划设计
孟 魁 副教授 长江大学 560 项目组织与实施
覃发兵 讲师 长江大学 480 云平台的开放共享
陈 承 副教授 长江大学 410 “四创”活动开展
李洪文 副教授 长江大学 420 创新创业课程管理
李成标 教授 长江大学 408 创新创业中心管理和运行 刘新卫 教授 长江大学 316 创新创业平台管理
一、成果主要创新点
1.确立了“纵横一体”的创新创业新理念。
成果提出了“四创协同”和“开
放共享”两大理念,并以此来引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四创协同”是“创新、创意、
创造和创业”能力的协同,体现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纵向发展演变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开放共享”则着眼于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横向整合多元化异质性资源的
需要。
这一新理念通过纵向递进和横向互补形成了“纵横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
养体系,促进了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不断提升。
2.形成了“1+4”星型协同培养新机制。
依据“云”技术“有限空间、无限应用”的特点,结合两大理念,学校围绕“四创”能力的“意识-知识-能力-行为”层级递进式培养过程,形成了基于“云”技术+“意识-知识-能力-行为”的协同培养机制(简称为“1+4”星型协同培养机制),并深度融合到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的构
建过程之中,形成了“云中四创课堂”、“云中实验室”、“云中创意实训”、“云中模
拟创业”等特色化协同培养体系。
3.建立了“服务社会”的大学生创意转化新平台。
以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科
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协调发展为目标,成立大学生智库中心,通过智库火花
征集、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参与教师调研课题等活动形式,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和创
意潜力的培养,促进创意成果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
该成果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以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
平台以及开放实验室建设和相关12项省级本科质量工程、22项省级教改项目研究
与探索为依托,通过凝练“四创协同”与“开放共享”两大理念,形成“1+4”星型协同培养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五大培养体系和五大实践平台,走出了一条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之路。
1.凝练两大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四创协同”体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高校培养体系建设的内在关系;“开放共享”理念则突显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面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依赖于社会各方资源的重要特点。
2.探索“1+4”星型协同培养机制。
在两大理念的引导下,将“云”技术与“四创”能力层级递进式培养过程相结合,形成基于“云”技术的意识、知识、能力和行为的协同培养机制,指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的方向。
3.构建五大培养体系。
主要包括:①确立“树状结构”的目标体系,将“创新、创意、创造和创业”能力培养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促进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发展;②形成“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采用“创新创业与专业、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相融合的方式,形成通用型、专用型以及应用型三类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实现了跨专业、跨学校课程体系的交叉融合和开放共享;
③构建“层级递进”的实践体系,通过“云”技术整合分散的创新创业实践资源,从“意识—知识—能力—行为”四维度,渐进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④重构“统筹协同”的管理体系,通过优化运行机制、建设师资队伍和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多方协同;⑤打造“彰显特色”的服务体系,结合学校“石油地质、湿地农业、荆楚文化和区域经济”四大行业的办学特色,从公共服务、投融资、项目对接、培训、导师、基金等方面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4.构筑五大实践平台。
在两大理念和“1+4”星型协同培养机制的指引下,将分散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进行整合,形成“引领平台、创新平台、创意平台、创造平台和创业平台”五大实践平台。
三、成果应用推广情况
1.校内应用推广。
成果在学校得到全面推广应用,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创业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明显提高。
学生发表论文、专利以及初次就业率等指标大幅度提升;省级优秀学位论文在省属高校名列前茅;省级、国家级学科竞赛获奖人次大幅度增加;双创计划数量质量明显进步,涌现出一批创新创业典型个人;学校荣获全国双创工作“先进单位”,是我省唯一获奖省属高校。
2.校外辐射强。
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引起社会较大关注,吸引了天瑞华商等众多风险投资机构前来考察,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如白芨项目获风险投资3500万元,无人机项目获无息贷款10万元;也吸引了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湖北民族学院等省内外高校考察、交流;同时我校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等重要会议中作了典型发言,获得一致好评。
3.社会评价高。
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和实践得到多家权威媒体的认可和好评。
2017年1月18日,我校在全国率先成立“大学生智库”,新闻在中国教育报刊出后,随即被多家媒体转载;此外,我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财经素养教育系列课程”等也被《中国教育报》、《新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多家媒体报道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不仅如此,湖北省教育厅厅长刘传铁、副厅长张金元以及荆州市市长杨智等各级领导视察工作,也充分肯定了我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