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境管理概述
环境管理体系基础知识培训

环境管理体系基础知识培训一、环境管理体系概述环境管理体系是建立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以企业为中心,采取全面、系统、预防性的管理方法,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控制和持续改进的一种管理体系。
二、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是为保护环境,降低环境风险,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为企业提供法律依据和基础性的支持。
三、环境管理体系的原则1.环境保护优先原则:环境保护应是企业的首要任务,所有的管理决策都要以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
2.全面性原则:环境管理体系是一个全面、连续的管理过程,要求企业的每个部门、每个职能都要贯彻环境保护的要求。
3.预防性原则:通过预防措施,避免环境污染的产生,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对污染进行治理和纠正。
4.持续改进原则:持续地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评估和改进,不断提高企业的环保水平和管理效果。
5.法律规定原则:企业必须严格遵守环保法律法规,履行社会责任,防止任何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
四、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包括: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14000系列标准、环境标志产品(ECOLABEL)认证标准、绿色建筑标准等。
其中,ISO 14001是环境管理体系的国际标准,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建立。
五、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ISO 14001标准主要包括以下要求:1.建立并不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2.制定和实施环境目标和计划;3.实施环境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估;4.采取预防措施,控制环境风险;5.进行培训和沟通,提高员工环保意识;6.紧密与相关方合作,实现共同的环保目标。
六、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流程1.组建环境管理体系工作小组;2.制定环境保护方针、目标、计划和程序;3.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管理评估;4.采取预防措施和控制措施,降低环境风险;5.进行培训和沟通,提高员工环保意识;6.建立环境绩效评价机制,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
七、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环境管理体系实施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减少环境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2.提高企业的声誉和品牌知名度;3.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信力;4.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环境卫生管理

04
环境卫生管理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垃圾围城问题
总结词
垃圾围城问题是指城市垃圾处理不当导致的垃圾堆积、环境污染和居民生活质量下降的问 题。
详细描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垃圾产生量不断增加,而垃圾处理能力相对滞后,导致许多城市 面临垃圾围城的问题。垃圾堆积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还可能引发环境污染和卫生问题,严 重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信息化管理平台
建立环境卫生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流程优化和协同 工作。
全球合作与交流的环境卫生管理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环境卫生挑战,分享管 理经验和技术成果。
跨国合作项目
推动跨国合作项目的实施,共同改善全球环境卫生状况,促进人类 健康和生态平衡。
全球环境卫生治理体系
解决方案
加强垃圾分类和回收,提高垃圾处理效率;推广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减少垃圾处理压力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环保意识。
水污染问题
01
总结词
水污染问题是指由于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等原因导致的水质恶化,影
响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的问题。
02 03
详细描述
随着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大量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被排放 到环境中,导致水体受到严重污染。水污染不仅威胁人类健康,还对水 生生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环境卫生管理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2
contents
目录
• 环境卫生管理概述 • 环境卫生管理的主要内容 • 环境卫生管理的政策与法规 • 环境卫生管理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 环境卫生管理的未来展望
01
环境卫生管理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环境卫生管理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和手段,对环境卫生进行 规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以保障人类健康和生态平 衡。
环境管理体系讲解

资源分配与采购
根据资源需求分析结果, 合理分配和采购所需资源 ,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的有 效运行。
资源优化
积极寻求资源优化配置的 方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降低环境管理成本。
监视与测量
监视计划制定
01
制定监视计划,明确监视对象、监视方法和监视频率等,以确
保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持续评估。
测量设备校准
环境管理体系在企业管理中的综合应用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将环境管理体系融入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管理体系中 ,企业可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平衡发展。
提高企业竞争力
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可以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 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具有优势,从而提高企业 的竞争力。
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
通过实施环境管理体系,企业可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客户和合作伙伴的信任和支 持。
识别环境因素
全面识别和评估企业活动对环境造 成的影响,包括大气、水、土壤、 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制定环境目标
根据环境因素识别的结果,制定相 应的环境目标,包括减少污染排放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
设计体系架构
根据企业的特点和环境目标的要求 ,设计相应的体系架构,包括组织 结构、职责分配、过程控制等。
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与运行
案例一:企业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案例分析
总结词:案例启示
详细描述:这个案例启示我们,实施环境管理体系需要高层 管理者的支持和员工的广泛参与,同时需要建立科学的数据 监测和分析体系,以便对环境绩效进行持续改进。
案例二
总结词:经验总结
VS
详细描述:在应用环境管理体系的 过程中,某企业总结了以下实践经 验:首先,要明确企业的环境目标 和指标,制定可行的实施计划;其 次,要加强对供应商和承包商的管 理,确保其符合环保要求;最后, 要建立奖惩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 与环保活动。
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二)环境规划的含义
• 1. 环境规划的提出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 境会议上,在《人类环境会议宣言》中 明确指出“合理的计划是协调发展的需 要和保护与改善环境的需要相一致的”, “人的定居和城市化工作须加以规划”、 “避免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取得社 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最大利益”, “必须委托适当的国家机关对国家的环 境资源进行规划、管理或监督,以期提 高环境质量”。
伦敦 英国 1952.1 2 烟雾事 伦 敦 件 市
大气污 染
居民取暖 燃煤中含 硫量高, 排放大量 SO2 和 烟 尘
胸闷、咳嗽、 喉痛、呕吐; 5 天 内 死 亡 4000 人,历年 共发生 12 起, 死亡近万人
阅读材料: 八大公害事件
事件名 称 发生 时间 发生地 点 污染类 型 海洋污 染 汞污染 ( 二 次 污染) 污染源/ 物 氮肥厂含 汞催化剂 随废水排 入海湾 鱼、贝类 摄入,并在鱼 体内富集,当 地居民食用含 甲基汞的鱼而 中毒 重金属粉尘和 SO2随煤尘进 入肺部 受体(人) 反应/后果 口齿不清、步态 不稳、面部痴呆 、耳聋眼瞎、全 身麻木,最后精 神失常;截至 1972 年 有 180 多 人患病; 50 多人 死亡, 22 个婴儿 生来神经受损 支气管炎、支气 管哮喘、肺气肿 ; 患 者 500 多 人 ,其中 36 人因哮 喘病死亡
一、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含义
• (一)环境管理的含义 • 1. 环境管理的提出 1972年,在 《人类环境宣言》中提出“保护和改善人 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 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 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提出 了环境管理的原则,包括指定适当的国家 机关管理环境资源;应用科学和技术控制 环境恶化和解决环境问题;开展环境教育 和发展环境科学研究;确保各国际组织在 环境保护方面的有效和有力的协调作用等。
中石化hse考试题库

中石化hse考试题库第一部分:环境管理1. 环境管理概述环境管理是指企业对环境影响进行识别、评估、控制和改进的过程。
中石化作为一家大型石油化工企业,致力于保护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能源。
请简要介绍中石化的环境管理政策及其目标。
2. 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对新建、扩建或改建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系统评估的方法。
请简述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步骤,并列举几个评价指标。
3. 大气污染防治大气污染是当前环境问题中的重要课题。
请简要介绍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影响和防治措施。
4. 水污染防治水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请谈谈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影响和防治措施。
5. 陆地污染防治陆地污染包括土壤和废弃物污染。
请简要介绍陆地污染的主要来源、影响和防治措施。
6. 环境监测与监管环境监测和监管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请简述环境监测的目的和方法,以及监管机构的职责和作用。
第二部分:安全管理1. 安全管理概述安全管理是企业对安全风险进行评估、控制和监督的过程。
中石化高度重视安全管理,致力于创建安全稳定的工作环境。
请简要介绍中石化的安全管理政策及其目标。
2. 风险评估与管控风险评估是对可能发生的事故、灾害进行预测和评估的过程,风险管控则是采取措施降低或消除这些风险。
请谈谈风险评估与管控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事故预防与应急管理事故预防是预防事故发生的措施,应急管理则是在事故发生时采取的紧急措施。
请简要介绍事故预防与应急管理的重要性和主要措施。
4. 设备安全与作业安全设备安全和作业安全是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
请谈谈设备安全和作业安全的管理要点和注意事项。
5. 培训与教育培训与教育是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
请说明中石化的员工安全培训计划,并谈谈培训与教育的目标和方法。
6. 安全绩效评估与持续改进安全绩效评估是对安全管理成效进行评估的过程,持续改进则是根据评估结果采取措施改进安全管理。
请简要介绍安全绩效评估与持续改进的方法和重要性。
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

1.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所谓环境管理是将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与微观执法监督相结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化规则使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2.环境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
3.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环境质量管理:环境质量管理是一种以环境标准为依据,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监测为内容的环境管理。
5.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系统论、控制论和行为科学理论。
(系统论的基本观点:整体性观点;相关性观点;有序性观点;动态性观点)6.环境管理的一般程序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明确问题;鉴别分析可能采取的对策;制定规划(计划);执行规划(计划);调查评价及调整对策。
7.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环境管理的法律手段;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环境管理的行政手段;环境管理的技术手段;环境管理的宣传教育手段。
(P9—图1-2)8.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的发展趋势可概括为4点:A.以总量控制为基础,实施总量控制与浓度控制相结合;B.由末端控制过渡到全过程控制;C.以集中控制为主,实施集中控制与分散控制相结合;D.以区域治理为基础,区域治理与行业治理相结合。
9.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
10.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11.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
1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13.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一般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相关性原则;简明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14.环境保护法所要调整的是社会关系的一个特定领域。
15.环境保护法的特点:中国环境保护法,是国家整个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与其他法律共同的特点——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法律规范。
环境管理概述

3.3 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
一、环境管理的主体
环境管理的主体是指“谁来管理 ”和“管理谁”的问题。其广义的理 解,是指环境管理活动中的参与者或 相关方。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社会的 行为主体可以分为政府、企业和公众 三大类。在环境管理中,政府、企业 和公众都是环境管理的主体。
1、政府
政府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主 体,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的行政机关 。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和公 众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 行动,对环境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政府是环境管理中的主导性 力量。
• Gives order and consistency for organizations to address environmental concerns through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ssignment of responsibility and ongoing evaluation of practices, procedures and processes • Focuses on continual improvement of the system
(1)根据过去和现在的调查总结,经过 判断、推理,对未来的环境质量变化趋 势进行定性分析,称为定性预测技术。
(2)定量预测技术,根据大量的调查 和检测资料找出污染增长与环境质量 变化的相关关系,建立数学模型或可 用于定量预测的系数,运用电子计算 机技术进行预测分析。
(3)评价预测技术,用于环境保护措 施的环境经济评价,大型工程的环境 影响评价以及区域开发的环境影响评 价等。
3.4 环境管理的基本方法
环境管理在解决各种环境问题 的过程中,不论是依靠事先的规划防 止这些问题的发生,还是出现问题以 后采取相应的对策,都需要运用科学 的方法,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最佳方 案。
环境管理的概念和目的

环境管理的概念和目的随着环境问题的发展,尤其是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提高,环境管理的概念和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世纪70~80年代,人们对环境管理的理解仅停留在环境管理的微观层次上,把环境保护部门视为环境管理的主体,把环境污染源视为环境管理的对象,并没有从人的管理入手,没有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思考。
到了20世纪90年代,人们对环境管理有了新的认识。
根据学术界对环境管理的认识,可以把环境管理的概念概括如下:所谓环境管理是将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与微观执法监督相结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化规则使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环境问题继续加剧,人类对环境管理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研究结果表明,要全面理解环境管理的含义,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这是环境管理的根本目标。
第二,动用各种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行为。
人在管理活动中扮演着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重角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环境管理实质上是要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行为。
第三,环境管理和任何管理活动一样,是一个动态过程。
环境管理要适应科学技术规模的迅猛发展,及时调整管理对策和方法,使人类的经济活动不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净能力。
第四,环境保护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环境管理需要各国超越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采取协调合作的行动。
透过环境管理这一概念的变化反映出了人类对环境保护规律认识的深化程度。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环境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
因为人是各种行为的实施主体,是产生各种环境问题的根源。
长期以来,环境管理中的一个误区就是将污染源作为管理对象,使环境管理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
因此,环境管理应着力于对损害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影响,环境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杉矶 光化学 烟雾事件
1943.5 ~10
刺激眼、喉、鼻, 引起眼病和咽喉 炎;大多数居民 患病,65岁以上 老人死亡400人
阅读材料: 八大公害事件
事件名称 发生 时间 多诺拉 烟雾事件 1948.10 美国 多诺拉镇 发生地点 污染类型 污染源/物 扩散途径/ 致害原因 受体(人) 反应/后果 咳嗽、喉痛、胸 闷、呕吐、腹泻; 4天内43%的居民 (6000人)患病, 20人死亡 大气污染 河谷内工厂 河谷形盆地,又 密集,排放 遇逆温和多雾天 大量烟尘和 气,不利于污染 SO2 物稀释扩散;SO2、 SO3和烟尘生态硫 酸盐气溶胶,吸 入肺部 大气污染 居民取暖燃 煤中含硫量 高,排放大 量SO2和烟 尘 逆温天气,不利 于污染物稀释扩 散;SO2等在金属 颗粒物催化下生 成SO3、硫酸和磷 酸盐,附着在烟 尘上吸入肺部
(一)环境管理的含义
库克(Cooke)等在其《环境管理中的地形学》 (1990)中采用类似的定义,将环境管理描述为 “人类利用土地、大气、植物和水的一系列活动。 1987年,刘天齐主编的《环境技术与管理工程概 论》中对环境管理的含义作出了如下论述:“通 过全面规划,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运用经济、 法律、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 环境质量的活动;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 基本需要,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1992年赖斯对管理的定义:“通过在有组织的群 体里建立一个有利于人们发挥其成绩的环境,以 实现既定的目标。”
中国环境保护事业进入起步阶段
1973年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 会议之后,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 境的若干规定》。从此,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 艰难起步了。 1978年国家颁布的新宪法规定:“国家保护环 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首次 将环境保护确定为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1979 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试行)》为我国环保机构的建设提供了法律 依据。
四日事件 1955 (哮喘病) 年以 来
(二)环境规划的含义
3. 环境管理与环境规划的关系 (1)规划职能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 (2)环境目标是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共同核心。 (3)环境规划与管理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
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目的和任务 (一)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目的 (二)环境规划和管理的任务 (三)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作用
(一)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目的
(二)环境规划和管理的任务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应该是:转变人类社会的基 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环境文化的建设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一项长期的 根本的任务。文化决定着人类的行为,只有转变 了过去那种视环境为征服对象的文化,才能从根 本上去解决环境问题。
(二)环境规划和管理的任务 人类的社会行为分为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 众行为三种。 政府行为是总的国家的管理行为,诸如制定政 策、法律、法令、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等; 市场行为是指各种市场主体包括企业和生产者 个人在市场规律的支配下,进行商品生产和交 换的行为; 公众行为则是指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诸如消费、 休闲和旅游等方面的行为。这三种行为都可能 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模式探索的过程中,我国明 确地提出要开拓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 其主要内涵有两个方面:在大政方针上,以环 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为宗旨,把在80年代初以来 陆续提出的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 境管理等政策思想确定为环境保护的三大政策; 在具体制度措施上,形成了以八项环境管理制 度为主要内容的一套环境管理制度,促使环境 规划与管理工作由一般号召走上靠制度管理的 轨道。
伦敦 烟雾事件
1952.12
英国 伦敦市
胸闷、咳嗽、喉 痛、呕吐;5天 内死亡4000人, 历年共发生12起, 死亡近万人
阅读材料: 八大公害事件
事件名称 水俣(病) 事件 发生 时间 1953 ~ 1961 日本 熊本县 水俣镇 发生地点 污染类型 污染源/物 扩散途径/ 致害原因 受体(人) 反应/后果 口齿不清、步态不 稳、面部痴呆、耳 聋眼瞎、全身麻木, 最后精神失常;截 至1972年有180多人 患病;50多人死亡, 22个婴儿生来神经 受损 海洋污染 氮肥厂含汞 无机汞在海水中 催化剂随废 转化甲基汞,被 汞污染 水排入海湾 鱼、贝类摄入, (二次污 并在鱼体内富集, 染) 当地居民食用含 甲基汞的鱼而中 毒 大气污染 工厂大量排 放SO2和煤 尘,其中含 钴、锰、钛 等重金属颗 粒
环境问题的产生有两个层次上的原因:一是思想观 念层次上的;一是社会行为层次上的。基于这种思 考,人们终于认识到必须改变思想观念,必须对人 类自身的行为进行规划与管理,保证人类与环境能 够持久地、和谐地协同发展下去。 环境规划和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对可持续发展 思想的传播,使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以 至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的决策、计划和个人的日常 生活等各种活动,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 并以制度、法律、体制和观念的形式体现出来,创 建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
(二)环境规划的含义
我国环境保护法第四条规定:“国家制定的环 境保护规划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国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 措施,使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相协调。” 我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 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 部门对管辖区范围内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和评 价,拟定环境保护规划,经计划部门综合平衡 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第一个路标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背景
本世纪50~60年代发生的震惊世界的“八大公 害”事件,引起了西方工业国家的人民对公害 的强烈不满,促使一批科学家积极参与环境问 题的研究,发表了许多报告和著作,形成了有 代表性的观点和学派,并对环境规划与管理思 想和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第一个路标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成果 (1)由58个国家152位成员组成的通讯顾 问委员会为会议提供的一份非正式报告— —《只有一个地球》。 (2)大会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 《宣言》将会议形成的共同看法和制 定的共同原则加以总结,提出了7个共同 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初步构筑起环境规 划与管理思想和理论的总体框架。
第二节环境规划和管理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一、第一个路标—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第一个路标 1972 第二个路标—1992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 二、第二个路标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 第三个路标—2002 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首脑 三、第三个路标—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首脑 会议
(三)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作用
1. 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 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计划 3. 实施环境政策、法规和制度的主要途径 4. 实现以较小的投资获取较佳的环境效益
第二节环境规划和管理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由于“八大公害” 和《增长的极限》唤起了世人的环境意识,引发 了人类对环境问题的第一次认识高潮。1972年联 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在全球环境保护发展史 上树立起第一个路标;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全球性环境问 题日趋严重和《我们共同的未来》,引发了人类 对环境问题的第二次认识高潮。1992年联合国环 境与发展会议召开,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在 全球环境保护发展史上树立起第二个路标;
中国环境保护事业进入起步阶段
1983年12月召开了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会议提出了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 同步发展方针,这是环境保护工作战略思想的 大突破、大转变,是环境管理认识上的一次重 大飞跃。 1989年5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正 式推出了新的五项环境管理制度。
中国环境保护事业进入起步阶段
2. 环境管理的含义 1974年,美国学者G.H.休威尔编写的《环境管理》 一书,指出“环境管理是对损害人类自然环境质 量的人的活动(特别是损害大气、水和陆地外貌 的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影响”。 1987年,多诺尔在《环境管理专业实践》中认为 环境管理是一个“桥梁专业”,“它致力于系统 方法发展信息协调技术”,“在跨学科的基础上, 根据定量和未来学的观点,处理人工环境的问题。
(二)环境规划的含义
2. 环境规划的含义 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是环境决策在时间、空间 上的具体安排,是规划管理者对一定时期内环境保 护目标和措施作出的具体规定,是一种带有指令性 的环境保护方案。 环境规划的目的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使 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环境规划的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 境保护活动盲目和主观随意性的科学决策活动。
(二)环境规划的含义
1. 环境规划的提出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在《人类环境 会议宣言》中明确指出“合理的计划是协调发 展的需要和保护与改善环境的需要相一致的”, “人的定居和城市化工作须加以规划”、“避 免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取得社会、经济和 环境三方面的最大利益”,“必须委托适当的 国家机关对国家的环境资源进行规划、管理或 监督,以期提高环境质量”。
(一)环境管理的含义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要比较全面地理解环 境管理的含义,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第一 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 动用各种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行为。 第三 环境管理是跨学科领域的新兴综合学科。 第四 环境管理和任何管理活动一样,也是一个动 态过程。 第五 环境管理需要各国采取协调合作的行动。
(一)环境管理的含义
1974年,在墨西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联合召开的资源利用、环 境与发展战略方针专题讨论会上形成了三点共识: (1)全人类的一切基本需要应得到满足; (2)要发展以满足需要,但又不能超出生物圈的 容许极限; (3)协调这两个目标的方法即环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