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史期末论文

合集下载

艺术史论文自己完整总结

艺术史论文自己完整总结

艺术史,一门提高修养和知识的课程。

通过艺术史的学习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更重要的是从这些知识中得到一些对自己今后设计事业的一些领悟,一些启示。

随着艺术的发展,艺术家们对艺术的理解,对艺术的把握,对艺术的诠释,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注重自己的情感的表达。

从艺术的发展过程看自己的学习历程,去找寻心灵深处的那一份民族性,设计出时代的最强音。

这才是我应该追求的!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艺术史的魅力与美丽值得去深思!14世纪到16世纪,西欧与中欧国家在文化艺术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就是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就是以罗马与古希腊的辉煌成就为蓝本进行复兴的一个时期,是继古希腊、罗马后的欧洲文化史上的第二个高峰。

其变化的基础就是思想基础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本的世界观。

在当时,人文主义学者和艺术家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自由以反对人身依附的思想,充分说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与艺术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意大利,尼德兰,德国,西班牙,法国,都彰显着各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乔托以人文主义的精神表现宗教故事;布鲁内莱斯基,多纳太罗与马萨乔,用自己的一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唯美的佛罗伦萨大教堂!佛罗伦萨画派,翁布里亚画派,帕都亚画派,三个画派的发展迎来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美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三位大师横空出世,达芬奇的不朽之作《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像,阐述了力量美与悲壮美的真正含义,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树立了美的样式标准!创造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美术的辉煌!随后的威尼斯画派和样式主义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画派的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祭坛画和独幅版画。

康宾的《耶稣诞生》和扬凡埃克的《教堂中的圣母》表现出来的亲切感和生活情趣值得我们去追求!随着经济的兴旺发达,产生了北方画派和南方画派,两个画派书写着自己独有的乐趣!在15,16世纪之交,博斯的幻想的漫画式又是另一种感觉!渐渐地风俗画,风景画表现出人们的优雅生活!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康拉德维茨的《基督履海》,丢勒的肖像画和铜版画,多瑙河画派的风景画都反映了人文主义者肯定现实生活,肯定人性,歌颂大自然的倾向!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有蒂尔曼里门施奈德的《迈德布隆哀悼基督祭坛》,维特施托斯的《基督被捕》,汉斯维滕的《郁金香布道坛》等精美雕塑。

艺术设计史相关论文3000字(2)

艺术设计史相关论文3000字(2)

艺术设计史相关论文3000字(2)艺术设计论文篇1论艺术设计中的对称美与形式美艺术设计依据人们的生理、心理需求,对生活用品、环境、方式等加以设计,试图迎合人们的审美心理与情趣。

作为人类自我意识的结晶,艺术设计凝聚着人们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人们的创造性思想加以传达。

为满足受众对于艺术设计作品精神层面的审美需求,要求作品必须利用一种规律、和谐、流畅、有序的形式美感传达信息,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与愉悦感。

一、艺术设计中的对称美明确艺术设计中的对称美,有助于更好地利用对称艺术形式,对作品文化、精神内涵加以挖掘,促进人们对于作品形式、构成与深层次内涵的理解,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

(一)平面设计中的对称美通常而言,平面设计需要通过视觉语言,实现沟通与传播,因此,视觉符号的运用方式十分关键,为了使设计者所表现物象能够为受众迅速、准确的理解,必须对此类元素加以设计,将设计信息深深地植入到其脑海之中,达到瞬间传达信息的目的,在此过程中,视觉元素与图案创意表现成为吸引受众目光的关键。

分析人们的视觉印象不难发现,缺乏内容、审美价值、无意义的图案很难吸引受众的兴趣,要求所设计内容,如构图、排版、色彩、点线面等都必须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才能满足受众观赏需求,引起受众的兴趣。

而富有对称感、韵律性、流畅化的“内容”在艺术设计中应用十分广泛,就心理学视角而言,即格式塔心理学所谓的“力的图式”,也就是说,要求物体间组合形成均衡的“力的图式”,这样才能为人们带来视觉美感与心理享受,而均衡的对称性能够带给人们美感,并从心理上与受众产生共鸣。

因此,“对称美”已成为艺术设计的重要审美标准之一,也受到了越来越多设计大师的关注和运用。

例如,在平面广告设计中,有设计师采用轴对称形式,将现实中难以出现的状况呈现在观众面前,带给大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还可以采用左右对称的美女,引发受众的兴趣,继而对产品加以关注,实现一种惊异化的美感享受。

再如,有设计中利用美女头部作为整个画面的视觉中心点,通过两两相望,形成优美的构图,抓住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关注,利用对称美实现广告诉求。

艺术设计史论文

艺术设计史论文

题目:论现代主义设计产生的起因。

以及历史作用姓名:辛媛媛班级:动画1101班授课老师:高悦摘要:现代主义设计(设计中的现代主义)是人类设计史上最重要的、最具影响力的设计活动之一。

本文从现代主义设计的起源、发展及影响入手,对现代主义设计产生的起因和历史作用进行了分析阐述。

关键词:现代主义设计现代主义新造型主义现代主义设计的产生离不开历史的发展与推动,我们要追溯历史、分析历史,会发现这一切的产生和发展是必然性的。

现代主义设计出现在工艺美术运动与新艺术运动之后,工艺美术运动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开端,是由19世纪一大批的思想家提出平等、博爱、自由等观点后影响到设计领域,随后又发展了新艺术运动,它是对工艺美术运动的完善,更是历史的结果,在这之后现代主义设计代替了新艺术运动而成为20世纪初的潮流。

现代主义设计的实质是社会变革的运动,1900---1950年,在这段时间亚洲国家此刻在忙于战争,唯一一个可以进入现代主义的国家只有日本,除此之外,在美国也不存在现代主义,原因是它没有社会变革的阶级基础,没有与生俱来的民主思想和问究竟的思想,缺少思考,国家超稳定,而且丰衣足食,这些因素都抑制了现代主义设计的产生。

然而,在欧洲则是现代主义的发源地。

现代主义设计是20世纪初从建筑设计发展起来的一场对传统意识形态革命,成为20世纪设计的核心。

主要是设计师为找寻代表新时代的形式,为改变设计观念,开始在设计观念、风格、形式及材料等方面进行探索,而集中在德国(始于工业同盟,包豪斯为高潮)、俄国(构成主义)和荷兰(风格派)进行试验,在30年代中期取得惊人成就。

设计上体现的现代主义内容分为:民主主义、精英主义、理想主义和乌托邦主义。

在荷兰,风格派起源于20世纪初,有“新造型主义”开始,主张从理性出发,用抽象的几何形来表现自然的秩序和普遍性,探索被事物外貌掩盖的物体内在规律,表现机械化生产和现代化城市的结构,不提倡写实找规律,倡导抽象。

在俄国,马勒维奇和塔特林1919年发起的艺术运动“构成主义”主张空间在其深度上由内向外塑造,造型注重立体结构,形体材料作为表现事物的内在力量,应把时间作为一个因素,引用到造型中。

大一设计史论文3000字

大一设计史论文3000字

艺术是一个很抽象的话题,但就是这样一个抽象的话题,却无时无刻不再影响着我们周围的一切,以及我们的思维方式。

当今时代可谓是一个知识主宰的时代,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以知识为主的多元化时代,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机遇、挑战和竞争。

还有艺术带给我们的思考。

面对这些我们只有与众不同,思维独特才能成为万千人群中的获胜者,这就要求我们有着良好的艺术修养。

对艺术设计有不同的认知,而不单单只是片面的,或错误的理解。

因此我们必须明白艺术设计对我们的重要性。

在这个以知识为主的时代,竞争如此激烈,社会就像一个大熔炉。

这个多元化的社会正走向统一,我们能看到的,有建筑形式上的统一,服饰上的统一等等。

这就要求我们要去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更强的艺术感知能力。

为此,我们必须提高自身的艺术感悟,不然我们就会成为今日的古人。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以及艺术感知力。

作为一名艺术生,这一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然,艺术设计也并不是随便的乱想,是时间的积累所得。

就如古今大家,不是突然蹦出来的一样。

而是苦练而来。

这个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以及我们自身都各自的作用。

就如我们从小就受到教育一样,其实从那个时候我们就在接受艺术的熏陶,就在进行艺术设计,知道画画时桌子高,板凳矮。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不被我们所发现。

为了达到更高的境界,我们必须把握好自己学习的每一个阶段。

从中探索,就像达芬奇面对《最后的晚宴》的墙壁一样,酷酷的思索。

设计来源于现实的需要。

因为这面墙要装饰一下。

大学就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的一段,在此,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都接近完善,是我们由学习向生活转变的一个折点。

这期间我受到的教育对后期我的学习生活有重要作用。

因此这期间,我们就更应该注重艺术设计本专业的一个深入的了解。

,而不是浪费时光。

一个好的思维方式会使我们终身受益。

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艺术设计,去感受它。

首先,艺术设计对于一个学环艺的大学生的成长而言,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艺术设计类论文精选

艺术设计类论文精选

艺术设计类论文精选推荐文章艺术类毕业论文范本热度:艺术生的毕业论文代发热度:绘画艺术毕业论文相关范例热度:艺术设计史相关论文3000字热度:艺术设计类论文大全热度:艺术设计是一种通过物质表达精神的创作手段,是一个能衍生和追溯到多方面的专业集群,也是一种现代化的技术行业。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艺术设计类论文精选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艺术设计类论文精选篇1浅析艺术设计思维摘要:通过系统的学习艺术设计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升素质放在更为重要的地位,将创新设计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引导学生掌握创新思维活动的基本要素,创新思维形式的基本类型及观察方法、思考方法、分析方法的特点和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能力。

关键词:设计;思维思维是在感知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人脑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它是借助形式语言实现的对理论认识过程。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反映,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高级能力,思维过程是人们运用感知、表象和概念进行推理判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创造性思维是指通过对物质信息的分析揭示事物的本质的内在的联系,且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给人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

创造性思维是多角度的、全方位的思考问题,不局限于单一的、传统的思维方式。

由此形成了逻辑思维、发散思维、集中思维、散发思维、横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

1、逻辑思维(也称直接思维):是一种按一定方向和路线,运用逻辑的方法,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而做得进行思考。

又称垂直思维。

逻辑方法具有自觉性、过程性、必然性、间接性和有序性特点。

《辞海》中对逻辑思维的解释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推理的反映现实的过程,它同形象思维不同,是用科学的、抽象概念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述认识现实的结果。

”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是我们设计中最基本的思考方法。

2、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是对一个主题,提出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中国艺术设计史范文

中国艺术设计史范文

中国艺术设计史范文中国的艺术设计历史悠久丰富,可以追溯至古代的文物、器物、建筑以及传统工艺品。

中国传统的艺术设计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兴盛与衰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艺术设计风格。

在古代,中国的艺术设计主要体现在陶瓷、玉器、青铜器等的制作上。

其中,陶瓷器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艺术设计形式之一,历史悠久,技艺精湛,被誉为“东方的瓷器之都”。

在古代的东周时期,中国的青铜器工艺也十分发达,以其精美的纹饰和精湛的铸造工艺著称于世。

随着汉唐文化的繁荣,中国的艺术设计迎来了黄金时期。

在唐代,中国的绘画、书法、雕刻等艺术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唐代的绘画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多以笔墨之美取胜,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绘画风格。

同时,唐代的书法家王羲之、怀素等人也开创了书法艺术的新篇章,对后代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隋唐以后,中国的艺术设计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元代的瓷器、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元代的青花瓷、景德镇瓷等瓷器工艺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在绘画领域,元代的画家马远、文征明等人开创了一系列新的绘画风格,为后来的绘画艺术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期,中国的艺术设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明代的瓷器、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进一步完善,成为中国传统艺术设计的代表之一、明代的景泰蓝、素三彩等瓷器工艺不仅在国内备受推崇,也在国际上有着很高的声誉。

同时,明代的书法家王羲之、张大千等人也为中国的书法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清代在继承和发展明代传统艺术设计的基础上,开创了一系列新的艺术形式。

清代的景德镇瓷器、紫砂壶等工艺精湛,被誉为“千年瓷都”。

同时,清代的绘画以国画为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为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代以来,中国的艺术设计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逐渐走向国际化。

20世纪以来,中国的艺术设计领域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他们在建筑、服装、家具、工艺品等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成就。

外国艺术设计史小论文二

外国艺术设计史小论文二

外国艺术设计史小论文二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谈谈我对俄国构成主义的认识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了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虽然十月革命的胜利遭到各国列强的干预,但是革命的信仰和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使大部分知识份子极度的狂热,他们希望能够为新苏联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内外干涉的困境中,俄国的艺术运动在困苦中开始探索一种新的形式来支持革命,鼓舞士气。

为了达到一种实用而又简洁的整体艺术效果,于是构成主义应运而生。

构成主义艺术对于表现的单纯性、自由的单纯结构、功能的表现的探索以及结构自身的表现为终极目标。

它反对用艺术来模仿其他事物,力图切断艺术与自然现象的一切联系,从而创造出一个“新的现实”和一种“纯粹的”或“绝对的艺术形式”。

虽然所有的前卫俄国艺术家都有着共同的热情,但是他们对于俄国新共产主义社会里的艺术家和艺术的角色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在革命后早期,他们充满了热情的辩论,刺激出构成主义的不同的意识形态。

构成主义最初受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的影响。

立体主义的目标是为了创造更真实的艺术,纯理性的表现实体。

忽略眼前所看到的形象。

它掀起了真实的新主张和新观念,使写实主义面临重新定义的震撼。

而未来主义对于战争的赞颂,很符合俄国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式,是其具有内在的革命要求。

从未来主义的表现形式上看,未来主义的共同的特性可以说是试图展现现代都市文明带来的各种冲击;从视觉上看,未来主义也很强调速度、动力和能量。

相对于至上主义的观念是塔特林和罗钦科的实用主义。

他们的思想意识具有马列维奇的意识形态,坚持艺术家必须掌握实用技术,必须学习现代工业生产的工具和材料,提供他们最大的热情,积极投入到为无产阶级服务。

他们的角色是艺术家也是工程师,必须为生活本身带来和谐,把工作转变为艺术,将艺术转变为生活。

他们的观念成为构成主义的主流,他们反对为艺术而艺术,主张走实用道路。

中外艺术设计史期末论文

中外艺术设计史期末论文

姓名:王娱学号:3110104010专业:社会科学实验班《中外艺术设计史》期末论文从陶艺看我国艺术设计发展史2013学年春学期从陶艺看我国艺术设计发展史王娱【摘要】陶瓷是中国对人类文化文明的重大贡献之一,在中国传统的手工业中,陶瓷艺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门类,在国际上久享盛誉。

在历史上,中国素有瓷国之称,陶瓷几乎贯穿了中国历史各个时期,记载这各个时期的历史信息。

陶瓷艺术展现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工艺水平,从侧面为我们谱写了我国艺术设计发展的华美乐章。

【关键词】陶瓷陶瓷的美感发展史发展前景正文:一:陶瓷概述1、简介陶瓷,众所周知,即陶器与瓷器的总称。

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

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

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

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

除了在食器、装饰的使用上,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

2、陶瓷美感所在陶瓷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它历史悠久、造型优美、质地精良、装饰新颖瑰丽,它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法宝之一。

回顾陶瓷漫长的历史脚步,它的每一步无不闪耀着科学、艺术、文化和智慧的光辉;它的发展,更是从侧面展现了我国波澜壮阔的艺术设计发展史。

二:陶瓷的发展史新石器时代早期,即距今7000-8000年,我国的先民就已经开始制作陶器。

由于当时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很低下,社会的物质文明程度不高,因而导致了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粗糙、古朴制作不精良的特点。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十几个文化遗址[2]的挖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其主要品种有灰陶、彩陶、黑陶和几何印纹陶等。

原始彩陶器彩绘纹饰又多以几何形出现,手法粗糙,构图新颖流畅,表现了当时中国制陶的技艺水平。

龙山文化的黑陶少有装饰,却整体浑圆端正,器壁薄而均匀,表现出惊人的技巧[3]。

下面具体分析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史。

1、夏至两晋时期商朝陶器,总体上继承了新石器时代的样式,在种类上并没有多大的发展;周代陶器的重要发展,是陶器应用到了建筑方面,如版瓦、简瓦、瓦当、瓦钉、阑干砖等;两汉时期,釉陶大量替代铜质日用品,从而又使陶器得到迅速发展;汉代的釉陶已发展到很高阶段,这是由陶向瓷过渡的桥梁;西晋时期,国家的稳定,越窑的青瓷的烧造又有了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设计史——期末论文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手机:新艺术运动中的园林设计摘要:新艺术运动是现代运动早期最重要的探索之一,本文通过新艺术运动中的主要学派及设计师的作品,论述这次在欧洲影响深远、承上启下的艺术运动中的园林设计。

关键字: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分离派;青年风格派;德意志制造联盟;高迪;奥尔布里希;穆特修斯;贝伦斯;莱乌格.一、园林设计中新艺术运动的产生与设计风格发源于英国的风景园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与净化后,于十九世纪初在欧洲大陆达到高潮,出现了大批经典的风景园及设计师。

这以后,园林设计风格在继承风景园传统的同时,几何式园林又逐步被设计师采用,园林或以自然式为主,或以几何式为主,停滞在两者互相交融的设计风格上,甚至逐步沦为对历史样式的模仿与拼凑。

可以说,整个十九世纪,尽管园林在内容上已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形式上并没有创造出一种新的风格,正如绘画、雕塑、建筑等其它艺术领域在同期经历的类似徘徊一样。

这时,一大批不满于现状、富有进取心的艺术家,率先探索,为了打破艺术领域僵化的学院派教条,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形式,掀起了一个又一个运动,这些事件预示着一个新的艺术世界,包括新的园林风格即将到来,新艺术运动正是这些早期探索中一次重要的艺术运动。

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一次大众化的艺术实践活动,是世纪之交欧洲艺术的重新定向,是一道受人欢迎的振奋剂。

它的起因是受英国“工艺美术运动”(Art and Crafts Movement)的影响,反对传统的模式,在设计中强调装饰效果,希望通过装饰来改变由于大工业生产造成的产品粗糙、刻板的面貌。

新艺术运动最早出现于比利时和法国等国家,分别称为“20人团”和“新艺术”。

自然界的贝壳、水涡旋、花草枝叶等给艺术家们带来无限灵感,他们以富有动感的自然曲线作为建筑、家具和日用品的装饰。

后来,新艺术运动又发展出直线几何的风格,以苏格兰格拉斯哥学派(Glascow Four)、德国的“青年风格派”(Jugendstil)和奥地利的“维也纳分离派”(Vienna Secession)为代表,探索用简单的几何形式及构成进行设计。

新艺术运动本身没有一个统一的风格,在欧洲各国也有不同的表现和称呼,但是这些探索的目的都是希望通过装饰的手段来创造出一种新的设计风格,主要表现在追求自然曲线形和追求直线几何形两种形式。

二、新艺术运动中的设计师与园林作品新艺术运动追求曲线风格的特点是:从自然界中归纳出基本的线条,并用它来进行设计,强调曲线装饰,特别是花卉图案、阿拉伯式图案或富有韵律、互相缠绕的曲线。

曲线风格的园林最极端地表现在西班牙天才建筑师高迪(A. Gaudi 1852~1926)的设计中。

高迪在新艺术运动中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是一系列复杂的、丰富的文化现象的产物,他利用装饰线条的流动表达对自由和自然的向往。

高迪1852年出生于西班牙附近的小镇Reus中一个铁匠家庭,后来进入巴塞罗那建筑学院学习,被教授们认为不是狂人就是天才。

高迪把他的全部才智贡献给了巴塞罗那,在那里设计了米拉公寓、圣家族教堂等建筑。

1900年,高迪受朋友,实业家居尔的委托,在巴塞罗那郊区设计一个居住区,尽管最终只完成了少数几栋建筑,但是却建成了一个梦幻般的居尔公园(Parque Guell),在公园中高迪以超凡的想象力,将建筑、雕塑和大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整个设计充满了波动的、有韵律的、动荡不安的线条和色彩、光影、空间的丰富变化。

围墙、长凳、柱廊和绚丽的马赛克镶嵌装饰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其风格融合了西班牙传统中的摩尔式和哥特式文化的特点。

格拉斯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建筑师麦金托什(C. R. Mackintosh 1868~1928),在他的早期作品中还有一些曲线风格的特征,到了后期,他超越了对自然的模仿,放弃了几乎所有的曲线,改用直线和简明的色彩。

他的代表作有格拉斯哥艺术学校、一些室内及家具设计,这些作品曾在维也纳展出,影响了维也纳分离派的设计风格。

维也纳分离派的先驱是奥托·瓦格纳(O. Wagner),在他的激励下,建筑师奥尔布里希(J. M. Olbrich 1867~1908)、霍夫曼(J. Hoffmann,1870~1956)和画家克里木特(G. Klimt) 于1897年一起创办了维也纳分离派,并提出口号:“为时代的艺术,为艺术的自由”,其目的在于和学院派分离。

他们在设计中整体上采用简单抽象的几何形体,尤其是方形,采用连续的直线及纯白和纯黑的色彩,仅在局部保留少量的曲线装饰,这些与新艺术运动中以自然题材的曲线作为装饰主题的风格相去甚远。

奥尔布里希曾在维也纳国立技术学校、维也纳艺术学院学习,并工作于瓦格那工作室。

1899年应德国黑森大公路德维希(E. Ludwig)之邀去达姆斯塔特,在那里建造一座“艺术家之村”(Kuenstlerkolonie)。

路德维希是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外孙,对当时英国的艺术运动非常欣赏,他资助奥尔布里希及贝伦斯等七位前卫艺术家来到达姆斯塔特,希望这里成为德国重要的艺术中心。

作为维也纳分离派创始人及20世纪初艺术界重要的人物之一,奥尔布里希的到来,把维也纳分离派的思想带到了德国。

园林设计并不是他的主要设计领域,但是影响却非常深远。

达姆斯塔特的私人住宅的花园是他最早的园林作品。

1901年艺术家之村建成两年后,举办了一届德国艺术展,奥尔布里希为展园作了总体规划,在景观设计中,几条轴线、一些硬质景观和一片以方格网种植的悬铃木林很有特色。

1904年艺术家之村举办了第二届艺术展,影响较小。

1905年在达姆斯塔特举办了一次园艺展,除总体规划外,奥尔布里希还设计了其中的约1.5公顷的“色彩园”,花园通过1.5米的高差划分为两个部分,下部是花坛园,上部是种植花灌木和一些蓝、黄、红色的草本花卉的色彩园。

在园中奥尔布里希更关注于硬质景观,植物并不象他为展览会所画的色彩园的几张名信片上所表现的那样郁郁葱葱。

园林展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一时间在德国,月桂树球、攀缘月季、艺术栏杆、装饰门、装饰庭院灯、白漆室外家具在庭院设计中颇为风行。

1908年,艺术家之村举办了第三次艺术展,奥尔布里希设计建造了新艺术运动中的著名建筑----一个展览馆和一个高50米的婚礼塔。

他在景观设计中运用大量基于矩形几何图案的建筑要素,如花架、几级台阶、长凳和黑白相间的棋盘格图案的铺装。

植物在规则的设计中被组织进去,被修剪成球状或柱状,或按网格种植。

霍夫曼1905年开始设计的斯托克莱宫(Palais Stoclet)的花园也引起广泛的关注。

另外,维也纳设计师雷比施(F. Lebisch)也设计了带有分离派风格的园林,他的作品与奥尔布里希的设计风格非常相似。

新艺术运动中另一个核心人物穆特修斯(H. Muthesius 1861~1927)出生于德国Thüringen,曾先后学习哲学和建筑学。

1887~1891作为建筑师工作于东京,回国时曾考察中国。

1896~1903年作为德国驻英国使馆的文化官员工作于伦敦,在此期间系统地考察了英国的艺术,包括园林。

如同奥尔布里希把维也纳分离派的精神带到德国一样,穆特修斯把当时英国的艺术介绍到了德国。

他曾为出版于1903年的一本书作序,该书中收录了麦金托什等人的设计作品。

1904年他出版了颇具影响的三卷本的著作《英格兰的住宅》,推荐英国建筑师布鲁姆菲尔德(R. Bloomfield)等人提倡的规则式园林的思想,并得到了广泛响应。

书中也收集了当时英国的园林作品。

在前言“园林的发展”中,他提出要反对自18世纪以来一直是园林设计的主要形式的自然式园林,他说,当时的英国园林已经不再是风景式园林了,而是几何式园林,是一个建筑的环境,园林不再是模仿外部的自然,而是与建筑之间以艺术的形式相联系。

他认为园林与建筑之间在概念上要统一,理想的园林应该是尽量再现建筑内部的“室外房间”,座椅、栏杆、花架等室外家具的布置也应与室内家具布置相似。

他在这里指的园林当然是住宅花园。

1920年他在文章“几何式园林”中又一次阐明了这一观点。

1907年在柏林建造的自用住宅及办公室是穆特修斯著名的作品,住宅和花园通过一个花架和一个景亭联系,花园分为两个部分,有花床。

穆特修斯另一个著名作品是柏林的Cramer住宅,花园由椴树林荫道、黄杨花坛、花架及不同标高的平台组成,通过平台、台阶及花架的组织来连接建筑和园林。

1907年穆特修斯利用当时发行量很大的杂志《周刊》(Die Woche)举办了两次竞赛,并担任评委。

竞赛的题目分别是“夏天或假日住宅”及“住宅花园”,后来共出版了三册获奖作品集,含100余个方案。

由于穆特修斯是竞赛的发起人,所以很多参赛者都研究他所提倡的建筑及园林风格。

这些园林通过墙、绿篱划分成不同的空间,如同住宅的各个房间。

花园与建筑紧密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自然的坡地通常被处理成几个平台,花架、廊、敞厅是重要的要素,其布局也在于加强花园与建筑之间的联系。

这次竞赛对1909~1914年在德国建造的住宅及花园的影响非常大,当时建造的很多建筑现在还保存着,可惜保存原貌的园林已经极为少见了,有些花园只是保留下来如台阶、花架、墙、白栏杆、入口大门等一些片段。

1907年在穆特修斯的推动下,贝伦斯(P. Behrens 1986~1940)、莱乌格(M. Laeuger 1864~1952)、奥尔布里希、霍夫曼等一批当时艺术与设计精英建立了德意志制造联盟( Deutscher Werkbund),后来联盟迅速发展,设计范围非常广泛,形成了当时欧洲最具影响力和吸引力的设计力量。

尽管联盟并不属于新艺术运动的一个流派,但是其成员大多曾是新艺术运动中的领袖人物,贝伦斯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贝伦斯生于德国汉堡,1886~1889年在卡尔斯鲁厄和杜塞尔多夫艺术学校学习,1899年应路德维希大公之邀,去达姆斯塔特的艺术家之村。

1902年成为杜塞尔多夫艺术学校校长。

1907年作为德国通用电器公司的艺术顾问,设计了一些在建筑史上划时代的建筑,并完成了大量的产品和广告设计,成为现代运动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1910年前后,格罗庇乌斯、密斯·凡·德·罗、柯布西埃都在他的事务所工作,贝伦斯的思想及设计深深地影响了这三位后来成为现代主义奠基人的建筑师。

1901年在达姆斯塔特的住宅是他的第一个建筑及住宅花园作品,从历史照片和具有青年风格派装饰风格的平面图看出,园林采用简单的几何形状,平面来源于建筑的平面,园中用台阶、园路、不同功能的休息场地及种植池组织地段,尽管面积很小,但已展示出园林有意识地摆脱新艺术运动中的曲线形式,朝功能主义的方向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