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艺术史论文
西方美术史论文-对史前美术的认识

对史前美术的认识以前,我总感觉到美术离我是那么的遥远,我对于美术的认识几乎为零。
比如,看到梵高的《向日葵》,我实在看不出它有什么特别的,因此别人常常笑我没艺术细胞。
我高中学理科,很少接触艺术;现在我修的是工科专业,又很少接触艺术。
为了弥补自己对艺术认识的缺陷,我特意选修了“西方美术史”这门课。
课上,谢老师给我们详细地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西方艺术。
按时间先后顺序有史前美术,其代表作是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壁画、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以及沃尔道夫的维纳斯;古代美术,其代表作是埃及金字塔、掷铁饼者、米洛斯的维纳斯;中世纪美术,其代表作是拜占庭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美术,其代表作是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十七世纪美术,其代表作是委拉斯开兹的作品《宫娥》,出现了巴洛克艺术;十八世纪美术,其代表作是《希阿岛的屠杀》和《自由领导着人们》,出现了浪漫主义艺术;十九世纪美术,其代表作是库尔贝的作品《画室》,出现了印象派艺术;二十世纪至今的美术,许多艺术活动已经超出了美术的范围。
学了这么多,下面我谈谈我对史前美术的认识。
史前美术又称“原始美术”,西方人最早的美术作品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即距今3万到1万多年之间。
最杰出的原始绘画作品,发现于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地区的几十处洞窟中,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壁画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
所绘形象皆为动物,手法写实,形象生动。
拉斯科洞窟壁画,由1.7万年前的原始人涂抹在法国西南部多尔多涅省附近“拉斯科”岩洞内壁上,是旧石器时期岩画的代表之一,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40年,多尔多涅乡村的四个儿童带着狗在追捉野,突然野兔不见了,紧追的狗也不见了,孩子们这才发现兔和狗跑进一个山洞,他们带着电筒和绳索也进入洞里,结果发现一个原始人庞大的画廊,这就是拉斯科洞窟壁画,被誉为“史前的卢佛宫”。
拉斯科洞窟因石灰岩缝隙水流的侵透,在地质年代的第三纪形成大型的岩洞。
艺术论文:西方艺术史:一个轮廓

艺术论文:西方艺术史:一个轮廓--------------------------------------第X页共X页-------------------------------------------艺术论文:西方艺术史:一个轮廓艺术论文:西方艺术史:一个轮廓西方艺术史:一个轮廓西方现代思想家意识到,相比于其他的人类文明形式,艺术史是人类文明自传的最值得信赖的一种文明形式。
如果要追溯西方艺术发展的漫长的历史轨迹,我们可以从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和法国的拉斯科斯的洞穴岩画开始。
但古希腊、罗马才是艺术真正开始的地方,因为它为西方后来的艺术史和思想史提供了经常提及的精神故乡和参照系。
一、原始艺术人类学家认为,原始艺术,包括那些残存下来的旧石器时代的“史前”艺术主要分布在法国、西班牙和北非地区,其中要数举世闻名的西班牙阿尔塔米拉石窟壁画“野牛图”最为重要。
在“野牛图”中,既有着公牛的逼真的造型,又有着公牛跳跃的运动感。
当然,原始艺术主要还是凭借对于人类自身生存紧密相连的对象的描绘,来从事巫术图腾活动,达到对狩猎动物等的象征性征服,借此摆脱生存困境。
但是,原始艺术大多是充满活力的,大都运用有机曲线,不仅加强了艺术形式所传达的生命力,而且表征了处于生存困境中的原始先民对战胜外在恶劣的生存环境的信心。
其中,无论是狩猎对象,还是植物以及人形都显得生气勃勃。
二、埃及艺术古埃及文明的起源和延续与尼罗河有关。
尼罗河畔耸立的金字塔也就成为古代埃及艺术的永恒的象征,与金字塔相关的各类埃及雕塑则是古代埃及艺术的典范。
在古代埃及,人们不仅敏锐地观察外在自然的秩序,并且敏感地认识到自身在永恒时间和空间中生存的有限性,古代埃及人渴望进入永恒的世界,他们认为即使肉身死后,灵魂依然可以依附在外在形式的雕像中。
故而,古埃及的艺术为理解艺术的外在形式及其承载的内在的灵魂性提供了伟大的历史--------------------------------------第X页共X页-------------------------------------------典范。
西方工艺美术史论文.doc

浅析宗教性对古埃及工艺美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摘要:埃及的宗教信仰,是起源于对自然界的动物或其他事物的崇拜。
埃及人由每年对尼罗河泛滥的观察而产生了“再生”的观念,对于这种观念,埃及的艺术几乎处于全面服务的地步。
由此可见。
埃及的自然环境,宗教信仰和艺术创作三者之间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关键字:古埃及, 宗教, “不灭”, “再生”, 尼罗河文化, 金字塔, 埃及风格古埃及(阿拉伯文:رصمةميدقلا)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中下游地区的一段时间跨度近3000年的古代文明,开始于公元前32世纪左右时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终止于前343年波斯灭亡埃及。
古埃及是典型的水力帝国。
埃及大部分都是黄沙滚滚的沙漠,只有尼罗河冲刷而过的地方是孕育埃及的绿带,1/30的面积聚集了90%以上的埃及人口。
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受宗教影响极大,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就是古埃及人对永恒观念的一种崇拜产物,也是法老王的陵墓,目前埃及共有八十余座金字塔,其中最大的一座是胡夫金字塔。
除了金字塔以外,狮身人面像、木乃伊也是埃及的象征。
埃及位于东北非洲。
它北临地中海,东濒红海,南邻努比亚(今埃塞俄比亚和苏丹),西接利比亚。
从地理上看,埃及的东西两面均为沙漠,南边有几个大险滩,同外界交往甚难,只有通过东北端的西奈半岛与西亚来往较为方便。
所以,古代埃及具有较大的孤立性。
纵贯埃及全境的尼罗河,由发源于非洲中部的白尼罗河和发源于苏丹的青尼罗河汇合而成。
流经森林和草原地带的尼罗河,每年7月至11月定期泛滥,浸灌了两岸干旱的土地;含有大量矿物质和腐植质的泥沙随流而下,也在两岸逐渐沉积下来,成为肥沃的黑色土壤。
古代埃及人因而称自己的国家为“凯麦特”(意为“黑土地”)。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自远古时代起,埃及在地理上就分为狭窄的河谷地区(上埃及)和地势较为开阔、平坦的尼罗河三角洲地区(下埃及)。
埃及的河谷地区几乎常年不雨,气候十分干燥,生产和生活用水全靠尼罗河供给。
西方美术史结业论文西方美术史结业论文

西方美术史结业论文主题:偶遇《黄色基督》邂逅保罗高更摘要:一个学期的美术之旅即将结束,通过课上老师的介绍和课后的资料查找,让我对西方美术长廊里那些栩栩如生的雕塑和五彩斑斓的画卷有了浓厚的兴趣。
而我最喜欢的是十七世纪荷兰最重要的风景诗人雷斯达尔。
他的风景画给人一种浑厚的力量,雄伟的气势,闪烁的光影,让我深深着迷。
关键词:黄色基督→保罗·高更→后映像派→后映像派三杰一个学期的美术之旅即将结束,通过课上老师的介绍讲解和自己课后的资料查找搜集,让我对西方美术长廊里那些栩栩如生的雕塑和五彩斑斓的画卷有了浓厚的兴趣。
我们从古希腊、古罗马的美术讲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直至欧洲十九世纪的美术,不仅有米隆的《掷铁饼者》、多纳太罗的《大卫》,还有米开朗琪罗的《哀悼基督》、伦勃朗的《夜巡》、荷加斯的《伯爵夫人之死》…但是给我影响最深的不是广为人知的《最后的晚餐》,也不是价值连城的《维纳斯的诞生》,也不是那神秘的《蒙娜丽莎》而是那充满历史文化底蕴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后映像派别名画尤其是从邂逅《黄色基督》开始。
或许它们不是最伟大的作品,但总能显示出一种浑厚的力量,雄伟的气势,闪烁的光影,让我深深着迷,倘佯在后印象派的美丽长河之中,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个传奇的世界。
一 .邂逅《黄色基督》故事那是一个连阳光也显得懒懒的下午,或许因为一天的学习让人感到有些疲倦,又或许是有一个令我怦然心动的事物出现的原因。
懒懒的趴在桌子上看着老师的课件一页一页的翻过。
直到出现,浓重的色彩、大胆的轮廓线以及简约的造型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
简介油画《黄色基督》,以其平铺的块面、浓重的色彩、大胆的轮廓线以及简约的造型,反映出高更“综合主义”绘画的风格特点。
整个画面被前景的人物、十字架的垂直立柱以及顶端的水平横木所支撑。
田野、天空及十字架的道道条状的形,与妇女及树木图像圆转起伏的曲线,产生鲜明对比;那平直延展的形,与圆曲封闭的形,形成强烈的对照。
所有物象都统一于一种明快而简约的图形中。
西方古代建筑艺术史论文

西方古代建筑艺术史课程随想转眼间,期末将至,西方古代建筑艺术史这门课程也即将告一个段落。
回顾一个学期来的学习,陈文捷老师详细、精彩地讲解,大屏幕上美轮美奂的图片,让我这个对建筑和艺术不甚了解的人从心中发出了种种惊叹。
惊叹西方古代建筑技术的高超,惊叹西方古代建筑所体现出的艺术的永恒和传承,惊叹西方古代建筑所散发出的历史韵味,惊叹西方古代建筑大师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我将这些惊叹和感想整理一番,以随想为题来谈谈我从这门课程中所得到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西方古代建筑的发展史展现了西方文明的历史进程。
意大利建筑史学家布鲁诺·赛维曾经对建筑的意义作过一个经典的描述:“建筑的意义几乎囊括了人类所关注事物的全部,若要确切地描述其发展过程,就是等于书写整个文化本身的历史。
”在陈老师的讲课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时间是在介绍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
而且陈老师自己也说过,虽然是在讲授西方古代建筑艺术史这门课程,但有时候大家听起来会觉得是在上一门历史课。
有人将建筑称之为“凝固的音乐”。
西方古代不同时期的建筑,各自构成彼此不同又相互关联的乐章,当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时,便在我们面前演奏出一首永不沉寂的交响曲。
古代西亚和埃及作为西方建筑艺术的发源地,构成了交响曲的第一个乐章,掀开了西方古代文明的第一页。
古西亚文明常被人们称为文明的摇篮,其诞生地――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国家的地区。
月神庙,萨尔贡王宫和一直以来为人们所追寻、向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无一不拥有令人为之一震的宏大规模。
贯穿其中的各种雕塑,五条腿的斯芬克斯,体现了古人对艺术的独到见解。
雄伟宏大的金字塔堪称人类历史最悠久的里程碑,向人们展示着埃及法老的不可一世,神圣庄重的太阳神庙则象征着神的至高无上。
从中可以看出,西方早期的“君权神授”思想和神灵在古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时至今日,面对那些残存的古代西亚和埃及的建筑遗址,我们仍不禁赞叹在文明诞生之初时,古人建筑工艺的高超和艺术上的深厚造诣。
西方艺术哲学史论文(2)

西方艺术哲学史论文(2)西方艺术哲学史论文篇二浅析中西方艺术的哲学背景摘要:中西方艺术的不同呈现源自于各自不同的世界观和哲学背景。
中国文化艺术由《易经》出发,产生出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并以儒、释、道三教合一作为自身的哲学基石。
西方则由古希腊罗马哲学发源,宗教上虽以____为主,讲究主客二分,但贯穿艺术与文化的是理性和科学精神。
双方不同的哲学背景是产生相异的艺术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中西方哲学背景艺术艺术与宗教、哲学并列为人类精神文化的三大高峰,作用各有不同。
艺术主要以人创造出的具体可感的形象,引起我们精神上的快乐。
艺术不像哲学,讲究思辨,而专以具体可感的形象展示在人们面前,供大家体味、揣摩,它的抽象意义虽达不到哲学的高度,但却给人类提供了一个无比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其多样性意义又超过了哲学。
艺术与哲学二者联系十分密切,通过艺术可以体验哲学,而哲学也为艺术提供指导。
任何一个艺术创造者的作品都体现了他的哲理思考,因此哲学对于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从东西方艺术的哲学背景分析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这一点。
一、中西方艺术的哲学背景比较中国艺术的哲学来源于《易经》:阴阳二气化生万物,万物皆禀天地之气以生,一切物体可以说是一种“气积”。
这生生不息的阴阳二气织成一种有节奏的生命。
中国画的主题“气韵生动”就源于此。
西方艺术的哲学则源于古希腊哲学家的“原子说”、“元素说”和毕达哥拉斯派的数的理论。
他们认为世界由原子构成,是可以计算出来的,人类可以达到对自然的充分认知。
张扬人的力量一方面有利于发展人的个体理性,另一方面却也奠定了西方主客观二元对立的基础。
这和中国自古讲求“天人合一”、“返归自然”的理念是完全不同的。
儒、释、道是构成中国人思想文化的主要支柱,从历史上看,也是对《易经》哲学的发展。
它们从各个方面支撑了中国人的精神,使国人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而延续至今。
儒家哲学强调“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以阳刚的姿态教导中国人过一种积极“入世”的社会群体生活,为祖先、子女争取荣誉,体现人生价值,这是受到封建统治者支持的显学。
西方美术史论文

通过这四个星期的学习,使我更深的了解了西方美术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国外众多画家流派的风格,我深刻地感觉到,不能以好看不好看来评价画的好与坏,要深刻地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画家们的思想境界才可能对某个画家作出正确的判断。
首先西方美术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原始美术之后逐渐发展,接下来的中世纪美术由于受到基督教的制约,开始不注重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而强调所谓精神世界的表现,具有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这一时期建筑艺术高度发展,拜占庭教堂、罗马式教堂和哥特式教堂是主要的成就。
十七世纪在欧洲出现了巴洛克美术,发源于意大利,主要是追求激情和运动感的表现,强调华丽绚烂的装饰性。
十八世纪洛可可风格在法国兴起,其特点是追求华丽纤巧和精致。
期间随着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到来,先后出现了新古典主义艺术运动和浪漫主义画派。
德拉克洛瓦和席里柯都是杰出的代表人物。
十九世纪是现实主义美术蓬勃发展的时期,期间的大量作品或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或歌颂人民的辛勤劳动。
十九世纪后期在法国产生了印象派,受到现代光学和色彩的启示,注重在绘画中表现光的效果。
二十世纪以来,现代美术呈现出流派迭起,千姿百态的局面。
在如此多的流派时期的作品与画家当中,印象派给我的感觉最深刻也最独特。
德彪西尝试以音乐捕捉事物的印象或情绪,在他的音乐中,色彩、音色与节奏的重要性绝对不亚于和声与旋律。
这种特点跟印象派美术非常相似,印象派画家就是注重表现绘画中光与影的变化。
莫奈的《日出印象》给人静谧,朦胧,深邃,富有韵律,富有节奏的。
一种素描的风格,一种诗的意境。
观看日出给我们带来了人生感慨,而对艺术家是好的表现题材。
红日冉冉上升,阳光由柔而强,一个个连续的变化的瞬间组成了动态的画面,莫奈用“零乱”的笔触来展示雾气交融的景象,画面的物体比较模糊,给人以一瞬间的感受,而印象派绘画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捕捉动态大自然的一瞬间,把它定格,将它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莫奈把理想化的主题排斥在绘画目的之外,他为着运用色彩去作画。
西方艺术欣赏期末论文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发展在西方艺术式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艺术流派,几乎每个流派对以后艺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这学期在艺术欣赏课上对此略有了解。
下面我就说一下文艺复兴时期的吧。
意大利盛期文艺复兴达·芬奇出生在芬奇镇,或许人类有史以来,还不曾有过达?芬奇这样全面发展的人。
他涉猎的领域之广、取得的成就之大,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美术只不过是他渴求理解世界的方式之一,并没有占据他的全部时间和精力,但他在这一领域内却获得了惊人成就。
把自然科学知识引人美术,是15世纪意大利人的重大贡献,达?芬奇继承了这种传统并大大完善了它。
代表作品:著名的《最后的晚餐》完美的构图、和谐的形与空间、丰富的心理刻划、深刻的人性,昭示着古典美。
《蒙娜?丽莎》达芬奇历时数年绘制的这幅半身像,他把这位商人妻子处理成两手自然交搭,身躯和头部不同程度侧转的方式,既克服了单调又显得从容。
蒙娜?丽莎富于实体感的血肉之躯及神秘的微笑,与宛如中国山水一般的淡远背景结合在一起,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余地,使后人可以进行不同的阐释。
这种像现实生活一样复杂丰富、让人一言难尽的感觉,恰是最伟大的文艺作品特有的品质,为后人确立了一种半身肖像画模式。
西方最伟大的雕刻家米开朗琪罗。
在致力于领悟古人成就时,也致力于解剖人体,研究人体的结构和运动,这使他成为量充分发挥人体.表现力的美术家之一。
不同于充满深遂智慧之美的达芬奇的艺术,米开朗琪罗的作品以力量和气势见长,具有一种雄浑壮伟的英雄精神。
或许,他是一位最接近贝多芬境界的美术家。
在他的雕塑上,在他的绘画中,一个个巨人般的宏伟形象挺立起来,就连他塑造的女性形象,也都具有刚勇的气概,仿佛是神话中的阿玛宗女子。
代表作品:雕像《大卫》,是美术史中最为人们熟悉的不朽杰作,也是最鲜明展示盛期文艺复兴意大利美术特点的作品。
在用一块久被弃置的名贵石材雕刻大卫形象时,他真正实现了把生命从石头中释放出来的理想,以精湛的技巧、强烈的信心,雕凿出这尊完美的英雄巨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艺术史
写出拜占庭艺术哥特艺术巴洛克艺术各自的特点和相同之处?代表作品?各艺术发生的年代?
哥特艺术:是指与古典文化那种均衡和谐观念完全不同的艺术风格,特点是宫廷贵族艺术的世俗化,是“罗马式”艺术的更高发展,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观念在艺术上的一种反映。
哥特艺术包含建筑、雕刻、玻璃器皿、灯式、装饰画等,这些哥特艺术当中,宗教题材扮演重要角色。
影响从12世纪到16世纪中叶,玲珑的哥特式教堂至今仍是基督教的标志。
哥特艺术风格集中体现在教堂建筑上,以尖形拱门代替罗马式的半圆形,建筑物重量及引申力集中于高耸的尖塔,墙壁较薄,窗户较大,饰有彩色玻璃的图案。
内部圆柱较细,光线比较充足,门前饰有生动的浮雕和石刻。
许多雕刻生动自然,具有现实主义风格。
这种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的向上动势的风格,是教会弃绝尘寰的思想的体现,也是各个城市显示其强大生机的反应。
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夏特大教堂﹑亚眠大教堂﹑兰斯大教堂都堪称欧洲哥特式建筑的经典。
英国有坎特伯雷大教堂﹑索斯伯—里大教堂和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德国哥特式建筑最为壮观的乃是科隆大教堂,而乌尔姆教堂尖塔高达161米,成为世界上最高的教堂。
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也受哥特式风格影响。
哥特雕刻艺术主要表现为教堂门楣中心的浮雕群像,以及门券里和立柱上的圣母、基督及圣徒立像。
典型代表有巴黎圣母院《最后审判》群雕和夏特大教堂《众圣徒》圆柱体雕刻群像等,特色是形体修长,姿态拘谨,以人物前倾后仰、左顾右盼来表现动作。
波希米亚的《克鲁莫圣母》雕像,以结构明快清晰,线条优美雅致著称。
以“哥特式摆动”而法国阿维尼翁维勒夫教堂的《圣母子像》利用象牙的弯曲度把人象雕成扭动姿态,给人栩栩如生的感觉。
哥特式绘画伴随哥特建筑而生,主要包括玻璃镶嵌画,插图画,壁画和嵌板画。
由于哥特式教堂窗户扩大,壁面减少,所以其绘画艺术以彩色玻璃窗画为主。
彩色玻璃窗画以《圣经》故事为内容,用红、蓝,紫等颜色的玻璃镶嵌而成。
最突出的作品即夏特大教堂和布鲁日教堂中的玻璃窗画。
哥特式壁画有14世纪西蒙·马蒂尼为锡亚那大教堂创作的祭坛画《天使报喜讯》。
木板画乔托为佛罗伦萨新圣母教堂创作的《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
拜占庭艺术:是约5到15世纪中期于东罗马帝国(即东罗马帝国)发展起来的艺术风格和技巧。
充满了精神的象征主义,重视心象,不容有写实主义的存在。
拜占庭艺术融合了古典艺术的自然主义和东方艺术的抽象装饰特质,有浓厚的东方色彩。
从四世纪到十五世纪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拜占庭帝国和基督教会相结合的官方艺术。
其思想内容是崇拜帝王和宣扬基督教神学,为巩固贵族阶级的统治服务。
成熟的拜占庭风格以线条和平涂的色彩的动态为基础,不以形体为基础。
人物的个性特征受到抑制,取而代之的是标准化的脸型,
体型平面化,衣褶处理为旋动的线条图案。
整个画面予人以灵魂超脱肉体的感觉;人物的三维空间表现已为精神力量所取代,精神力量借线条和色彩表现出来。
其人物形象取严格的正面姿势和拜占庭脸型、巨大的眼睛和锐利的眼神,以及典型的金色背景。
这类背景在孤立人物的画面上,使形象宛若悬浮于墙壁与观众之间的空间某处。
在教堂建筑、圣像画、镶嵌画、壁画、细密画及工艺美术的风格创造上,都有较大的成果。
其建筑上的杰出成就有圣索菲亚大教堂。
最早的拜占庭建筑采用巨大的圆屋顶和拱顶。
在结构或视觉效果上,圆屋顶同其下的纵列墙壁之间存在著不协调。
因此,在10世纪,大部分地区的建筑均改用辐射状,包括4座相同的有拱顶的臂状结构,其交叉处覆盖有圆屋顶,而臂状结构即以此为中心向外延伸。
这类有中心的、辐射式的设计非常符合东方教会教阶组织的宇宙观。
这种宇宙观可明显地见于教堂的圣像装饰设计、壁画或镶嵌画中。
它们覆盖了教堂的圆屋顶、墙壁和拱顶,使建筑与绘画的表达语言充分地融为一体。
这种圣像设计也反映著一种礼拜仪式:基督与圣母生平的故事性场面,不像在西方教堂中那样按其情节发展顺序铺列在壁上,以配合说教和感召的需要,而是根据节日的意义进行挑选,并按照其神学意义安置。
这些镶嵌画和壁画的制作风格反映出它们只是表达神和上帝的静态象征的形象。
拜占庭工匠将马赛克艺术发展到了新高度。
彩色玻璃管和金色背景创造出闪亮的光色效果,马赛克装饰教堂的墙壁和天花板,美化上帝和君王,杰出的马赛克作品意大利拉文那的圣维塔雷教堂。
拜占庭帝国
很少制作纪念性雕塑,主要集中于象牙板雕刻。
巴洛克艺术: 16世纪后半期在意大利兴起,17世纪入盛期,18世纪渐衰。
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它有豪华的特色,有宗教的特色和享乐的色彩;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调,强调艺术家的想象力;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立体感;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如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塑及绘画的综合,此外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一些因素和想象;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占主导地位;多数巴洛克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似一些花纹。
把建筑画成平面图,其共同特点是正方形、圆形和十字形;巴洛克建筑的典型特征是椭圆形、橄榄形以及从复杂的几何图中变化的更复杂图形。
用规则的波浪状曲线和反曲线形式赋予建筑元素动感理念,是所有巴洛克艺术最重要特征,追求令人意外的效果。
代表作有维纽拉和戴拉·伯达的罗马《耶稣教堂》,马德诺完成的米开兰基罗未完成的《圣彼得教堂》。
十七世纪巴洛克建筑大师贝尼尼,雕刻家兼精建筑,在1624~33年间完成圣彼得大教堂内的青铜华盖,又设计了门前双臂环拱形广场和柱廊,成为西方最大的广场建筑之一。
波罗米尼的四泉的《圣卡罗教堂》,被誉为巴洛克建筑的典范。
意大利北部的杜林地区瓜里尼建的《圣布小教堂》圆顶。
西欧诸国的巴洛克建筑又结合各地的特点而各有所长,如英、法等国带有较严谨的色彩,例如
巴黎凡尔赛宫。
巴洛克雕刻有时是建筑的一部份,代表作有贝尼尼的《圣泰雷莎之幻觉》(罗马圣马利亚教堂),是宗教性和官能性的结合。
这种风格也影响西欧各地。
其它名作如《四河喷泉》、《大卫》。
法国巴洛克雕刻有普杰的《克罗托那的米罗》,柯塞沃克的《勒布兰半身像》,《路易十四半身像》。
宏伟壮观,充满动感,精湛的透视变奏,戏剧性构图,起伏波动,体现无限的空间,加理想光的对比,使画面生统一协调如舞台效果是巴洛克绘画特色。
代表作有意大利卡拉瓦乔的《在以马杵斯吃晚餐》《埋葬基督》、《水果篮》、《酒神》、卡拉契的《圣母哀悼基督之死》。
哥特艺术﹑拜占庭艺术和巴洛克艺术的相同处:都大量运用宗教题材或和宗教有关的题材,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强调神权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宗教神学观念在艺术上的反应,都为维护宗教的统治服务。
这三种艺术的作品集中于宗教题材,被用于装饰教堂,体现了宗教在当时在物质和精神上的统治地位。
此外,这些艺术作品题材也涉及到了宫廷﹑王权及贵族,是艺术被用于维护王权和贵族统治的一种体现。
都成为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利用艺术在思想上对民众进行统治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