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艺术赏析论文
西方现代艺术赏析

西方现代艺术赏析美是主观对客观的感受,通过欣赏美的事物来愉悦心灵。
而这种美又不仅局限在形式的表象上,更在精神层面体现出来。
因此,它有时与“思想”、“哲学”等人类高度文明成果交相辉映。
后现代派的绘画和雕塑,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创作上都不是第一次出现的了。
但为什么一直以来它们在整个西方艺术发展的历程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呢?这除了它们自身具有极强的创造性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对社会和历史的批判意识。
以后现代派绘画和雕塑为例,在对待现实的态度上,他们总是强调反传统,反权威,肯定自我的个性解放,这种看似非常自由、非常个人化的倾向却隐藏着深刻的危机。
这种所谓的自由和解放也许正是作者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也可能是他们真实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感受,或者更是他们内心的不满足感的外化。
由于现代艺术是属于一个历史范畴,它与当下现实紧密相连,因此,很多艺术家在创作时自然而然地将社会历史因素考虑进去,而在表达方式上则采用不同于其他艺术的手法,如:从众多的可能性中寻找与众不同的角度,展开个人的创作。
这些手法在某种程度上都是通过对绘画、雕塑语言技巧的夸张与变形来达到的。
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对社会中一些丑陋现象和行为加以抨击和讽刺;另一方面则是试图通过改变物体本身的物质形式,打破人们习惯了的认知模式,探索一种新的视觉空间关系,以达到新奇的效果。
后现代派的雕塑与绘画之所以吸引大众,就是因为这种作品在表达个性解放、个人情感的同时,也能够起到提醒人们保持冷静头脑的作用。
现代艺术作为西方艺术最重要的部分,在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洗礼之后,它已经形成了一种被广泛认同的流派,并且也不断地影响着西方的艺术文化和生活。
我们完全可以说,后现代派的艺术在文化的积累上功不可没。
它是西方艺术史上一座永远值得我们敬仰的丰碑。
中国的现代艺术在西方现代艺术的冲击下显得颇为苍白,以至于我们往往忽略了它存在的价值和魅力。
其实,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也有其独特之处,比如:它的色彩运用充满了浪漫情怀,它的形式构建注重诗情画意,它的图像表达善于寓意……不过,这些方面还远远不够。
外国美术鉴赏论文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风格谈到文艺复兴,人们总会先联想到中世纪,因为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伟大时代,也许没有了中世纪的压抑就不可能有文艺复兴时的灿烂辉煌。
中世纪是欧洲的封建社会时期,欧洲中世纪时代的艺术是为宗教服务的,基督教被作为罗马后期维持统治的精神支柱,在进入中世纪以后被作为了一种森严的礼教。
教会神学经过理论化、系统化达到了巅峰,产生了庞杂而严密的经院哲学。
所以,中世纪的一切都被打上了宗教的烙印。
文艺复兴的思想基础是以人为本,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和感情,要把思想、感情、智慧都从神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倡个性自由,反对人身依附。
人类的文学艺术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价值,其总的发展趋势是向着文明和进步迈进的,但进程是曲折的。
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经过了一个复杂的酝酿阶段,它们之间有着承前启后的内在联系。
中世纪后期,理论化的宗教信仰和向往世俗享受的趣味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奇异地结合起来。
这时的艺术具有既矛盾又统一的风趣,在这背后隐藏着信仰的危机和对现世的回归。
黑格尔认为导致文艺复兴的因素是某些内在的矛盾,这些内在的矛盾促使中世纪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自中世纪后期出现的哥特式美术便是这种内在矛盾的体现,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美术风格的内在的、直接的源头。
一、中世纪早期的美术早期基督教堂是在拱形结构的古代巴西利卡建筑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长方形有祭坛的教堂样式,称为“巴西利卡式”教堂。
教堂正面不失沉重感,屋顶是用木头做的,重要部分是由三个或五个长廊组成的空间,每个长廊之间用柱子隔开,中间的长廊比周围的宽而高,并有窗户照明,周围处于昏暗状态。
长廊的一头是入口,另一头是横廊,连接横廊的是一个有列柱的前庭。
走入教堂的人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明亮的中间长廊和教堂深处的圣坛。
在早期的罗马,有许多“巴西利卡式”教堂,在这些“巴西利卡式”的基督教堂里,最突出的是以基督教为内容的镶嵌壁画。
基督教极大地发挥了镶嵌艺术。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

论述印象派与后印象派在绘画形态与创作理念上的差异印象派是19世纪后半期诞生于法国的绘画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马奈、毕沙罗、雷诺阿、西斯莱、德加、莫里索等人。
而后印象派则是继印象派之后产生的以塞尚、梵高和高更等人为代表的本质不同于印象派的另一艺术流派。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二者在绘画形态与创作理念上的差异问题进行论述.在创作理念方面,印象派强调画家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印象,主张艺术上的革新,受现代科学,尤其是光学的启发,认为一切色彩皆产生于光,因此他们主张他们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来调配颜色从而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他们认为,只有捕捉瞬息间光的照耀,才能揭示大自然的奥秘。
因此在绘画中注重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主张走出画室,在阳光下依据眼睛的观察和现场的直感作画,表现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变化。
印象主义画家多描绘现实中的人物和自然风景,他们的绘画生长在写实主义的土壤之中,但他们的主要兴趣在于准确而客观地描绘个人面对世界时的视觉感受。
印象派画家对瞬间视觉感受,对色彩、氛围、笔触的关注,甚至超越了对社会历史、宗教、伦理的关注。
而后印象派则不满足于印象派的“客观主义”表现和片面追求外光与色彩,转而强调抒发作者的自我感受和情绪。
其根本观点是反对真实的表现自然界的光与色,而主张在艺术形式和技巧上大胆尝试和探索,重视自我的表现,用大脑去思考艺术真实表现的方法和手段,通过理性的组合和安排使所看的一切在有意味的秩序形式之中得到表现,使画家的情感得到充分的表达。
在绘画形态方面,印象主义绘画在阴影的处理上,不再像传统绘画的黑色和灰色,而是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
并且不再使用轮廓线,物体的外形因而模糊,这使得印象派绘画变成了光影、气氛和色彩融合之作。
印象派绘画用点取代了传统绘画简单的线与面,从而达到传统绘画所无法达到的对光的描绘。
具体的说,从近处观察印象派绘画作品时,我们看到的是许多不同的色彩凌乱的点,但是当我们从远处观察时,这些点就会像七色光一样汇聚起来,给人光的感觉,达到异想不到的效果。
西方美术鉴赏期末论文

西方美术鉴赏期末论文:艺术中的残缺美在美学领域里,有一种“大成若缺、大巧若拙”的美,说的就是残缺美。
何谓残缺美?我没有能力,也不愿用一个条条框框的定义把它束缚住,既然它是美,必定动人。
虽然,我不知道怎么定义它,诉说它。
只知道,当我接近她、聆听她,感受她,我的心灵也随之澎湃,有时壮阔,有时低吟,却无时无刻不惊心动魄。
我只能以自己对西方美术短浅的认识,来讲述这博大的残缺艺术,却已经不知如何挑选例子。
因为,这样的美,太多太多。
残缺的美,是岁月和历史的倾诉;残缺的美,是人类思维的飞翔;残缺的美因为遗憾更加灿烂。
在西方艺术的长河里,美妙的杰作无处不在,那是祖先、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财富。
那些建筑、雕刻、绘画艺术都各自以她们独特的姿态,伫立在这条历史的河流中,有时静谧,有时磅礴。
残缺的美,是岁月和历史的倾诉。
就说说这建筑之美吧。
说到建筑,不得不提的是古罗马的建筑群。
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在罗马这片土地上,这里巍峨雄伟的建筑经历了无数的战争,接受着自然的洗礼,人为的破坏……但罗马却并没有因为这些,失去罗马斗兽场、君士坦丁凯旋门、庞培城、万神庙这些传奇……当时的世俗建筑已经相当成熟,建筑艺术成就很高。
大型建筑物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
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
斗兽场在建筑史上堪称典范的杰作和奇迹,以庞大、雄伟、壮观著称于世。
现在虽只剩下大半个骨架,但其雄伟之气魄、磅礴之气势犹存。
意大利的古罗马斗兽场平面呈椭圆形,占地约2万平方米,共四层。
外部全由大理石包裹,下面3层分别有80个圆拱,其柱形极具特色,按照多立克式、爱奥尼式和科林斯式的标准顺序排列,第4层则以小窗和壁柱装饰。
场中间为角斗台,仍为椭圆形,相当于一个足球场那么大。
整个斗兽场就这么矗立在意大利的市中心,从那些残存的建筑体里磅礴之气喷泄而出。
如今的斗兽场只有半个残荷般的躯壳,帕特农神庙也只剩下一堆柱子。
而就是这些看似破旧不堪的建筑群,映射了整个罗马文明的发展,她随着罗马而生而亡,即使残破也永远以骄傲的姿态伫立着。
经典美术作品赏析期末论文

. ;. 中西方绘画作品中的美 美术鉴赏主要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感受、认识、挖掘作品的内涵,来完善自己的品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并且开发智力、潜能,提高艺术修养和陶冶思想情操。从中西方经典绘画作品中,我们能对美有不同的感受。 首先谈一下西方绘画中的经典的作品:以"光为画面主角"的印象派最伟大的大师莫奈曾经画过二幅《撑阳伞的女人》,一幅作于1875年,一幅画于1886年。印象派是19世纪中叶欧洲艺术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重要阶段,印象派画家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其锋芒针对陈陈相因的古典画派和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这幅画采用仰视的角度来表现画面的人物,女人半侧着身子,衣褶因为她的转动也在旋转,动态的呈现着这一微妙的动作,而平衡女子动作的是她手持的阳伞。阳伞的灰绿色调与天空融合在一起,把人物既与画面结合又跳出背景澄明的天空。画面中的远处的小男孩儿又拉深了画面的层次感,不仅突出了撑阳伞的女人也把远处的天空显得更加高远。在印象派中"光才是画面真正的主角"。在这幅画中,为了表现物体的动态变化和光色的斑斓绚丽、光怪陆离,画家采用小笔触和色调并列方法,使色彩在强烈视觉冲击中产生新的和谐。所以印象派的胜利在于它不仅仅是开拓了一条奇路使人们耳目一新更在于它可以把画家自身的感受记录下来传递给他人。这种心灵上的震撼是其他流派所无法比拟的。 蒙娜丽莎,自问世至今,将近五百年,后人不知做过多少品评和揣测,留下越来越多的迷局。当今,世上有研究《蒙娜丽莎》的专著数百部,而有近百名学者将此画作为终身课题。人们过分地喜爱她无止境地探讨她那难以觉察的、转瞬即逝然而亘古不变的微笑,那洞察一切而又包容一切的眼神,那端庄沉稳的姿态,高贵而朴素的装束,以及无懈可击的完美构图。人们惊叹列奥纳多,上帝一样的智慧,采集那么多美的元素,将众多美好合为一个完美。于是,美、智慧、永恒,三位一体,极致的搭配,再无超越的可能。人们. ;. 惊叹达.芬奇卓越的绘画技巧:画中人由面部五官到双手,再到身体的其他部分,包括衣着穿戴,每一处都那么真实可感,几乎伸手可及,这是凭空想象无法完成的。倘若没有真实人物作参照,达.芬奇纵然有天大的才气也不可能画得如此生动细腻。每一个了解绘画的人都懂得,肖像画并不等同于人物原型。一幅好的肖像画首先要体现作者与表现对象间的互动;画家将自己的智慧、情感、人生理念、精神渴求等等都融铸进了画中人物,这样观众从画面上读到的肯定比真实人物要丰富的多。 在西方经典绘画艺术,再从中国古典的绘画艺术角度来看。中国的绘画史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距今至少有七千余年的。最初的中国绘画,是画在陶器、地面、和岩壁上的,渐而发展到画在墙壁、绢、和纸上。由古至今的中国绘画艺术经历了几个阶段。石器时代是中国绘画的萌芽时期,伴随者石器制作方法的改进,原始的工艺美术有了发展。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也是中国民族艺术风格确立与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时期。秦汉时代艺术以其深沉雄大的气魄,在中国美术史上放射着夺目的光彩。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隋唐是魏晋南北朝之后的又一重要时期。各科画家先后涌现,风格趋向于健美飞动。以吴道子为代表的人物画与山水画,展现了唐代绘画的卓越成就。明代是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绘画,是在沿着宋元传统的基础上继续演变发展。整个明代绘画大体可以分为前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这三阶段相互交替衔接的。清代的绘画艺术,文人画日益占据画坛主流,山水画的创作以及水墨写意画盛行。在文人画思想的影响下,更多的画家把精力花在追求笔墨情趣方面,造成了形式面貌的更加多样,愈加派系林立。 《春山积翠图》作于明正统十四年,是戴进六十二岁时的作品。整幅作品用二大块斜向切入,近景以浓郁的松冠为主体;中景山岩以重浓墨点出树林;远景用谈墨稍示山形,施以苔点。近、中、远三个景物层次自然推出,简洁明快,颇具气势。视觉中心几株苍劲虬松屈曲盘桓,生意盎然。松下一高士曳杖缓行一书童抱琴侍随,一前一后行进在高岭小径上。中景和远景的两座山峦相互交叉,左右相切,之间的茅舍隐隐约约,含蓄有致,与前景的人物相呼应。此图云气采用浸化渲染留出空白,隐无笔痕又弥漫流动。烟霭于画底油然而生,依山坡斜势施以皴笔,虽寥寥数笔,但将山坡质地表现毕至;小景山峦用笔轻快疏. ;. 爽,虚实相映;山腰虚处薄雾环绕,宛如轻纱遮盖,穿过两山之间,消失在谷底尽头。使峡谷中的茅舍树林深幽隐藏,景致愈远愈迷濛。不仅加强了画面的空间层次感,而且充满了静谧空幽,使整幅画呈现出一种高古清远,悠闲舒适的土大夫的生活情趣。《春山积翠图》很典型地代表了戴进中晚期画风的演变。作此图时,戴进已经窘迫不堪, 在京城已难以立足, 画这种春山积翠、隐土携琴的题材只能抒发不得其志的抑郁之气,重温昔日“遂名海宇”的旧梦,表达对自然景色的依恋。 欣赏着这些各种各样的展现出来都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品,细腻的绘画笔法,生动的颜色深浅对比形成鲜明的轮廓感,清晰地绘画线条飘逸地表现出绘画者的艺术思想。观赏艺术不仅是视觉冲击,更是思想的洗礼。在这一切的背后,都是艺术家的汗水和长期艰苦的练习。我为自己生活在充满艺术熏陶的年代感到高兴,为艺术家们的努力付出与超人的才艺致敬!
西方现代艺术论文

现代绘画艺术的平面性与抽象性研究从《前卫艺术与庸俗文化》(1939)发表以来,格林伯格就坚定不移地将平面性看作是现代绘画最基本的特质。
但是,在格氏看来,不管是古典主义的大师,还是现代艺术家,他们都并没有彻底地解决这个问题。
为了保持画面的完整性,古典大师通过营造一个三维的幻觉空间让绘画保持在一种恒久的状态中。
因此,在欣赏古典大师的作品时,首先看到的是画的内容,然后才是一幅画。
但是,在欣赏现代主义的绘画时,观众首先看到的是一幅画。
尽管后一种方式是欣赏任何一幅绘画作品——不管是古典大师的还是现代艺术家的都是如此,但格林伯格认为,只有当现代艺术家把这种方式当作是唯一的欣赏方式时,现代主义绘画的“自我批判”才算取得了成功。
那么,现代主义绘画怎样才能维护画面的平面性呢?首先是艺术家要放弃具象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实存感。
如果绘画要描述三维空间,那么任何微不足道的暗示,如人体或茶杯的侧影,都足以引起人们对三维空间的联想。
于是,现代主义绘画不得不放弃对阴影的描绘,放弃明暗对比。
但是,格林伯格并不认为现代主义绘画就不可以表现具象的物体。
这是一个悖论。
既然可以表现具象的物体,但又不能将其放在三维的幻觉空间中,由于艺术家要强调绘画的平面性,其中的一种办法就是他们需要将注意力转化到具象物体的形式表达上。
正是从这个角度理解,现代绘画才能以形式主义的原则向抽象艺术发展。
另一种解决办法是探索平面的界限。
从表面的形态上看,不管是古典大师的作品还是现代主义的绘画,它们都具有自身的二维平面性。
也就是说,所有的绘画都有自身的平面特征。
只不过,古典大师用三维的幻觉空间掩盖或隐匿了这种平面性。
既然现代主义绘画放弃了对三维幻觉空间的表现,那么二维平面的界限就成为了一个新的问题。
格林伯格谈到了两个处理这个问题的例子:一个是塞尚,一个是蒙德里安。
为了使画面的构图能与画布的长方形形状统一起来,塞尚不得不放弃透视,以及对具象物体的描绘,相反将注意力放在作品内部的形式结构与边框的协调性上。
西方艺术史论文《蒙娜丽莎的微笑》

一幅画所引起的谜团摘要:《蒙娜丽莎的微笑》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肖像画代表作品之一。
现存于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可谓是镇馆之宝。
而因它所引起的谜团也有很多!本文简单的阐述了这些谜团以及研究者的猜想,并表达了一些我自己的想法。
关键字:神秘性作品主题研究与探索在西方美术史中,有许多伟大的艺术大师,他们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他们的作品似乎有着永恒的魔力,吸引着无数欣赏者为之探究,并做出猜想!而有一件作品引起广泛的影响,甚至至今都是迷雾萦绕!作者简介: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名人,和米开朗琪罗,桑迪.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罕见的全才。
他不仅是天才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诗人、哲学家和音乐家,而且是位很有成就的解剖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工程师等等。
10多年来,人们一谈起人类的文化进步,就会提及其中灿烂辉煌的一页——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就要联想到达·芬奇的那些丰功伟绩。
!(附图一达芬奇画像)作品介绍:《蒙娜丽莎的微笑》创作于16世纪初文艺复兴盛期,当时的社会基本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中世纪教会和宗教思想的控制,强调人本主义的思想。
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着力表现人的感情。
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
画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新贵乔孔多的年轻的妻子蒙娜·丽莎,这幅画历时4年完成。
那时,蒙娜丽莎的幼子刚刚夭折,她一直处于哀痛之中,闷闷不乐。
为了让女主人高兴起来,达芬奇在作画时请来音乐家和喜剧演员,想尽办法让蒙娜丽莎高兴起来。
这幅画完成后,端庄美丽的蒙娜丽莎脸上那神秘的微笑使无数人为之倾倒。
而随后人们即以“蒙娜丽莎的微笑”喻指迷人的微笑或神秘莫测的微笑。
西方美术鉴赏 结课论文

燃烧吧,太阳————记《麦田上的群鸦》(一)高中时期,看梵·高的画,总觉得表现力过分夸大了现实。
现在,看梵•高的画,越发真实,恍然明白于人的心灵世界中存在的和现实一样真实。
梵•高画过很多关于麦田的作品,唯其此幅最具抽象的感染力。
金黄色的麦田,吞没了面前的三条路,没有一条能到达地平线。
麦秆如钢刀一般坚硬,条条扎在土地上。
目光随着道路延伸,却只能迎来深蓝色能滴下眼泪的天空,寻不见太阳,甚至寻不见希望,最后连路也消失了。
透过画面,我仿佛听到群鸦扑扑楞楞拍打翅膀的声音和风吹起麦浪的呼呼声。
群鸦从很远很远的地方飞来,速速飞过深蓝色的压抑,他们缓缓地试探性地擦过麦的肩膀,终又匆匆飞去另个未知的远方。
后来,一声枪响刺破了司空见惯的骚乱与狂乱,诗人倒下,温热的血液染红了麦田。
啊,诗人,为何你的面容如此安详,为何你的嘴角还挂着笑意?啊,黑鸦,你黑黒的样子啊,人们都认为你冷的像冰一样。
后来的后来,只剩下风的悲泣,不是挽歌。
在我看来,梵•高是诗人,他的画作就是一部部无字长诗。
黑鸦,是魂灵,是远方孤独的、怪癖的、被隔离的浪人。
诗人啊,我知道摆在你面前的何止三条路,明明路有很多,却为何寻不到一个出口?麦地,燃烧的是你的激情,是你对世界每个生灵的热爱。
而恰是这种爱成为了你痛苦的源泉,像刀子割伤你的心。
深蓝的天空,含着泪,泪水比深蓝的海水咸涩。
爱比死冷?37岁,你做了最后的也是最有力的抗争,你留下遗言:The sadness will last forever.然后,永远地闭上那湛蓝而忧郁的双眼,此时的你,安静的像睡熟的孩子。
(二)当我将视角由外在转向内心时,发现梵•高的画真实得如同我戴上眼镜看到的实物。
他的画毫不留情地抛出了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沧桑,并非单薄的感伤,而是一种浓重的忧郁。
宁愿清醒地苦痛,也不要麻木地欢乐。
他把生命的沉重晾在画布上,撕开展现在大家眼前,成为一种美,而不再需要伪装,来藏起悲伤。
这反倒让我感觉舒服了很多,原来痛也能嚼出滋味,或者成为另一种快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思潮及代表性的艺术流派和艺术家
(学号:09290010211 姓名:马武林班级:城建土木二班)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始于十三世纪末期的意大利,粗略指涉欧洲从中世纪到近代之间所经历的这四百多年时间。
文艺复兴一词意指重生或复活,它是一个朦胧的概念,没有清楚的开始或结束日期,但通常可以涵括欧洲由野蛮的黑暗时代演进到一个在各个领域都有新发展的时代,而这些领域的成就均超越了伟大的古文明。
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它的核心是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其本质是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一)佛罗伦萨画派
佛罗伦萨画派形成于13世纪末,鼎盛于15世纪至16世纪30年代,以乔托为奠基人,初期以乔托·迪·邦多纳(1267-1337)、马萨乔(Masaccio,1401-1428)、桑德罗·波提切利(1445-1510)等画家为代表,盛期以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画家为代表,是当时意大利成就最大的艺术流派。
最终,生硬模仿前人技法的样式主义的流行宣布了佛罗伦萨画派的结束。
佛罗伦萨画派主要以宗教神话故事为题材。
画家们遵循人文主义原则,用世俗化手法描绘至高无上的抽象的神,将神画成生活中的人的形象,并加以理想化,开一代人物画新风。
作品表现的是神话故事和宗教人物,实际上反映的是人的思想、感情和力量。
佛罗伦萨画派以油画和湿壁画成就较大,后者主要服务于教会、宫廷和资产阶级上层人物,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别于欧洲中世纪绘画。
从技法上来看,该派用科学方法探索人体的造型规律,吸取古代希腊、罗马的雕刻手法应用在绘画上,把中世纪的平面装饰风格改变为用集中透视,有明暗效果,表现三度空间的画法。
它也影响了温布里亚画派和帕多瓦画派。
他们的画法细腻,画面明暗对比不甚强烈,
画家们在作画技法上很讲究步骤。
时至15世纪下半叶,该派从创作特点和艺术倾向上可以分为三条主线:以弗拉·菲利普·利比(1406-1469)、波提切利为代表的作品具有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而艺术上趋近于贵族;以多梅尼科·吉兰达约(1486~1490)为代表的画家,崇尚生活表现,人物形象重叙述性;以达·芬奇为代表的画家走的是新兴的写实主义路线。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二)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
列昂纳多·迪·瑟皮耶罗·达芬奇(1452-1519),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镇,卒于法国,美术家、雕塑家、建筑家、工程师、科学家、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和发明家,“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人物”。
在艺术创作方面,他解决了造型艺术三个领域——建筑、雕刻、绘画中的重大课题:
1、解决了纪念性中央圆屋顶建筑物设计和理想城市的规划问题;
2、完成了15世纪以来雕刻家深感棘手的骑马纪念碑雕像的课题;
3、解决了当时绘画中两个重要领域——纪念性壁画和祭坛画的问题。
在绘画技法上他是“明暗法”的创造者,利用“薄雾法”的柔和细腻的明暗过渡栩栩如生的塑造出可触可感的人物和环境,第一次把科学知识与绘画表现深刻统一起来。
同时他把科学灌注于艺术思想之中,在解剖学、透视学、明暗法构图学等方面均有重要建树。
他的艺术作品不仅象镜子似的反映事物,而且还以思考指导创作,从自然界中观察和选择美的部分加以表现。
壁画《最后的晚餐》、祭坛画《岩间圣母》和肖像画《蒙娜丽莎》是他一生的三大杰作。
这三幅作品是达·芬奇为世界艺术宝库留下的珍品中的珍品,是欧洲艺术的拱顶之石。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三)文艺复兴三杰: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1475-1564),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最高峰。
米开朗基罗不像达·芬奇那样充满科学精神和哲理思考,而是在艺术作品上倾注了自己满腔悲剧性的激情。
这种悲剧性以宏伟壮丽的形式表现出,使得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现实的反应。
复兴画家中,米开朗基罗也是最擅于通过人体肌肉的描绘来传达情感的画家。
他一生致力于领悟古人成就的同时,也致力于解剖人体,研究人体的结构和运动,这使他成为最充分发挥人体表现力的美术家之一。
他的作品(大理石雕塑、壁画)以力量和气势见长,具有一种雄浑壮伟的英雄精神。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如巨人般的宏伟,有刚勇的气概,显示了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象征。
术创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常常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
但是,无论是高扬画家人文精神的一面还是叙述作者宗教情怀特点都未免过于简单,过于抽象。
从画面的外观形式分析,米开朗基罗的造型风格既是创造精神的源泉也是矫饰主义的鼻祖,后来的唯美主义和为艺术而艺术的形式主义都可以在此找到理性和感性的出处。
作品:成名雕塑作品《哀悼基督》,云石雕像《大卫》,圣罗伦佐陵墓雕像《日》《夜》《晨》《暮》,世界上最大的壁画——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创世纪》,西斯庭祭坛壁画《最后的审判》。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四)文艺复兴三杰:拉斐尔
拉斐尔·桑奇奥(1483-1520),画家,怀抱着新柏拉图主义艺术理想,以期洗练的画技,将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精神发挥到极致。
早年师从翁布里亚画派的佩鲁吉诺(Perugino,1450-1523),接受了其黄金透明的色彩、梦幻般喜悦的风格,同时潜心研究各画派大师的艺术特点,博采众家之长,尤其是达·芬奇的构图技法和米开朗基罗的人体表现及宏伟风格,最终幻化出其独特的柔和、圆润、饱满的调和之美。
秉承了古典传统,擅于以世俗化的手法,将传统的宗教题材描绘成现实生活中的理想美。
他以绘画圣母形象而闻名于世,有“圣母画家”之誉。
在他笔下的圣母多是美丽的平民妇女形象,在她们身上体现出的慈爱、善良、温顺等高尚品质,引发人们对生活的憧憬。
作品赞颂普通人性的光辉,处处洋溢着幸福与欢愉,可以看到希腊盛期到新古典主义所追求的完整、和谐、优美、清晰的脉络。
拉斐尔的艺术被后世称为“古典主义”。
他以诗一般优美的绘画语言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不仅启发了巴洛克风格,他所确立的美的样式也成为后来学院派古典主义的标准之一。
代表作品有油画《西斯廷圣母》、壁画《雅典学院》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五)威尼斯画派
威尼斯艺术的一朵奇葩。
它形成于15世纪后期,繁荣于16世纪,美术题材就宗教转向世俗。
世俗题材使他们把目光转向美丽的自然风光,舒适的生活也带来一种享乐主义的情调,对日后一切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艺术家都具有启发意义。
说佛罗伦萨的画家们关注素描和尊从构图的对称、均衡与和谐,那么威尼斯的画家们则竭立追求色彩和激情传达。
色彩是威尼斯画派的灵魂,大体上趋于饱满、丰富和多调子,并具有抒情意味。
同时画家们重视色彩的创造,极善于从自然中发现和表现无限丰富艳丽的色彩变化。
伦萨的美术倾向于宗教《圣经》题材,而威尼斯则更多的是描绘古希腊神话故事。
纵情于欢乐与享受,题材以爱情、酒宴、裸体女神为多;画面形象充满激情而富有想象,洋溢着活泼、明朗、欢乐的气氛,很少有悲哀和伤感;女神们具有丰腴的肌肤,金色的秀发,华丽的服饰,完全是威尼斯上流社会的娇艳女子,放射出人性的光芒。
斯画派中杰出的代表有乔凡尼·贝利尼、提香、乔尔乔内(Giorgione,1477-1510)、丁托莱托、保罗·委罗内塞。
作为继古希腊、罗马后的欧洲文化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文艺复兴的思想基础是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本的世界观。
人文主义的出现肯定了人是生活的创造者或主人,他们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和感情,科学为人谋福利,教育发展人的个性,要把思想、感情、智慧从神权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倡个性自由以反对人身依附。
中世纪文化的基本观念被摧枯拉朽,它的所有表达方式都被从根本上予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