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欣赏结课论文
艺术鉴赏结课论文:浅谈对陶瓷艺术的认识

艺术鉴赏结课论文:浅谈对陶瓷艺术的认
识
引言
陶瓷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
艺术风格。
本论文旨在探讨陶瓷艺术的认识,介绍其特点和发展历程,并通过实例来阐述其重要性和影响。
陶瓷艺术的特点
陶瓷艺术以其独特的材料和制作工艺而备受瞩目。
陶瓷制品通
常由黏土经过成型、烧制和装饰等工序而成,具有丰富的质感和多
样的形态。
同时,陶瓷艺术还表现出不同文化和地域的风格特点,
展示了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和社会文化背景。
陶瓷艺术的发展历程
陶瓷艺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不同文化和时期的
陶瓷制品展示了人类社会的变迁和文化交流。
从简单的土坯器皿到
精美的瓷器,陶瓷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不同朝代和地域的
陶瓷艺术风格各具特色,例如中国的青花瓷、日本的陶瓷茶道具等,都展示了独特的美学理念和技艺传承。
陶瓷艺术的重要性和影响
陶瓷艺术在人类文化和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是艺术品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一种传承文化和审美价值的载体。
陶瓷艺术通过独特的形态、装饰和材料运用,给人带来审美享受和情感共鸣。
同时,陶瓷艺术也对其他艺术领域产生了影响,例如陶瓷设计对建筑和生活用品的创新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结论
通过对陶瓷艺术的认识,我们可以领略到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陶瓷艺术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也连接着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保护陶瓷艺术的发展,推动其在当代艺术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插花艺术与欣赏结课论文

插花艺术与欣赏结课论文——花艺风格姓名:王甜甜班级:广告学(文史)学号:200904086周六(318)世界花艺风格摘要:现代流行的插花与花艺设计风格有东方插花风格、西方插花风格、自由花艺设计风格以及前卫花艺设计风格。
关键词:花艺风格、东方、西方、自由、前卫。
鲜花是大自然带给人间最美丽的礼物,千娇百媚的花儿色彩绚烂、形态多姿,或恬静委婉,或妖娆艳丽,或轻灵优雅,或富贵明艳,纯净无暇,质朴天然,静静绽放着生命的美好与喜悦。
人们以花为友,借花传情,在花间留恋沉醉借花语言说心曲。
花是人类美好和情谊的象征。
所谓艺术作品的“设计风格”,指的是习惯使用一种或多种设计原理和设计要素的同一类作品或围绕某主题创作的一系列作品的特征。
现代流行的插花与花艺设计风格有东方插花风格、西方插花风格、自由花艺设计风格以及前卫花艺设计风格。
东方插花风格中可细分为日式风格和中式风格。
西方插花风格可细分为圆形风格、线条风格、园林风格和时代风格。
自由花艺设计风格的插花以东西方插花风格为基础,设计更为自由。
前卫花艺设计风格则主要有架构、火凤凰、雕塑、抽象等类型。
1东方插花风格东方插花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它以优美的线条、深邃的意境、简洁的花材、清新淡雅的配色为特征;艺术效果清新秀丽、清雅脱俗、富有诗情画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插花风格。
1.1 日式风格可细分为立华、生花、盛花、投入花4个类型。
立华为池坊流的代表花型,源于佛前供花及祭祀用花,意思是“直立起来的花”。
立华以木本植物为主要花材, 以7个或9个枝条为骨架,分上、中、下3段插作而成的一种左右对称、竖立的花型。
生花即“生长着的花”,它的花型为由真、副、体三主枝构成的不等边三角形,真、副、体分别代表“天、地、人”。
盛花于19世纪末由小原云心创建,特点是用水盆表现写景插花并体现色彩美,使用剑山,放射状插入法,放射点紧密。
盛花按三主枝的角度不同可分为直立型盛花、倾斜型盛花、下垂型盛花、直上型盛花和对称型盛花。
美术鉴赏论文2000字(通用3篇)

美术鉴赏论文2000字(通用3篇)论文一:对达芬奇《蒙娜丽莎》的艺术鉴赏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而他的作品《蒙娜丽莎》则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幅画作是一幅肖像画,绘制于16世纪初期,目前收藏在法国卢浮宫。
通过对《蒙娜丽莎》的深入观赏,我们可以欣赏到达芬奇在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上的独特魅力。
首先,在绘画技巧方面,达芬奇运用了光与色彩的巧妙组合,使得画面显得十分生动。
画中女子的面部充满了光影效果,而眼神中的微笑更是达芬奇的创作精髓所在。
他通过运用细腻的笔触和渐变的色彩,使得画中的蒙娜丽莎仿佛具有生命力,能够和观者进行交流。
此外,达芬奇还巧妙地运用了透视法,使得画面具有深度感,使蒙娜丽莎的形象更加立体。
其次,在表现手法方面,达芬奇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展示了他对人物心理的独特洞察力。
在画中,蒙娜丽莎的面容表情并非丰腴的微笑,而是一种微妙的、难以捉摸的神秘微笑。
这种表情使得观者难以揣摩她内心的情感,给了观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这种不确定性与神秘感正是达芬奇追求的目标之一。
他通过巧妙挑战传统肖像画表现方式,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得观者能够在作品中感受到蒙娜丽莎内心深处情感的种种可能性。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蒙娜丽莎》中感受到达芬奇对于自然界的赞美和对于人类美的追求。
画中的蒙娜丽莎身着一袭华丽的礼服,头戴一顶菊花装饰的帽子,这些细节展示了达芬奇对于细节的精心雕琢。
同时,画中的背景正是美丽的自然风景,这个细致描绘的背景象征着达芬奇对于自然世界的热爱与崇敬。
达芬奇通过这幅画作将人类的美与自然美相结合,传递出对于真实与理想的追求。
总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一幅艺术品,它展示了达芬奇卓越的绘画技巧和对于艺术的深刻把握。
通过细腻的绘画技巧、神秘的表现手法以及对于自然与人类美的追求,达芬奇创造出了一幅极具魅力和内涵的杰作,给观者带来了无尽的欣赏乐趣。
论文二:对梵高《星夜》的艺术鉴赏梵高是19世纪后期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而他的作品《星夜》则是他在画作风格和表现手法方面的代表作。
交响乐赏析结课论文(一)

交响乐赏析结课论文(一)交响乐是一种以管弦乐团为基础的艺术形式,其体现了音乐高度的技巧性和艺术性,让人们沉浸在音符的世界里。
在赏析交响乐之前,我们需要对交响乐的发展历史、基本结构和演奏方法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首先,从交响乐的发展历史来看,交响乐可以追溯到17世纪晚期的意大利。
最初的交响乐是为宫廷音乐和教堂音乐所用,后来逐渐发展为独立的音乐形式。
在18世纪中叶,经过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等作曲家的贡献,交响乐的体裁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其次,交响乐的基本结构包括乐章、乐队和风格,其中乐章分为四个部分:快速的开场、缓慢的第二部分、更快的第三部分和再次加速的高潮部分。
乐队则是由木管、铜管、弦乐和打击乐器组成的,不同的风格则是指不同的作曲家的风格,例如莫扎特的优雅和贝多芬的宏大。
最后,对于赏析交响乐来说,我们需要关注的是音乐表达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例如,海顿的《创意交响曲》传达了对音乐的冒险和探索精神,而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则表达了对生命的热情和动力。
在赏析交响乐时,我们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意乐章之间的过渡和变化。
音乐是有节奏、旋律和和声的,我们可以注意听乐章之间的协调和转换。
第二,听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每个作曲家的音乐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我们可以通过音乐表达的情感来理解作曲家所想要表达的意义。
第三,注意整个作品的结构和主题变化。
音乐整体的结构和主题的发展是交响乐的核心,通过加强对这些要素的理解,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意义和情感。
在赏析交响乐时,我们需要放松心情,用心聆听音乐传递的情感和意义。
通过对交响乐的探索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欣赏这个美妙的艺术形式。
艺术鉴赏结课论文:浅谈对摄影的认识

艺术鉴赏结课论文:浅谈对摄影的认识
引言
摄影作为艺术形式之一,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本文旨在探讨摄影的意义和价值,以及摄影作品对观者的影响和解读。
摄影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摄影是通过光线记录影像的艺术技术,可以捕捉现实世界的瞬间,展现事物的形态、肌理和情感。
摄影术在19世纪初诞生,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创新,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摄影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摄影作品通过图像的方式展示了摄影师对世界的观察和感悟。
摄影作品可以记录历史瞬间,传递情感和思想,启发观者的思考。
摄影作品还可以提供美学的享受,引发观者对美的追求和欣赏。
摄影作品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摄影作品的主题多种多样,可以是自然风景、人物肖像、纪实报道等。
摄影师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如构图、光线运用、色彩处理等来传达其意图和表达方式。
摄影作品对观者的影响和解读
观赏摄影作品是一种主观的体验,观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背景和感受对作品进行解读和理解。
摄影作品的内容、构图和表现手法都会对观者产生不同的影响,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结论
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影像的方式记录和传递世界的美和真实。
摄影作品可以激发观者的想象力和情感,并提供对美的欣赏和追求。
因此,对摄影的认识和鉴赏有助于丰富我们的艺术体验和审美视野。
> 注意:本文以编程方式生成,内容为摘要,仅供参考,不可引用。
关于美术鉴赏课程论文(8篇)

关于美术鉴赏课程论文(8篇)美术鉴赏课程论文篇11、形与神在艺术史上的源流。
形与神的关系在美术史上一直是一个连续讨论的问题。
关于传神论早在汉代就有了萌芽,其代表就是刘安《淮南子》中支出作画勿“谨毛而失貌”,而当时著名的画家王延寿则表示作画要“随色象类,曲得其情”.这些说法和观点影响到了后来的艺术工作者,并且为之后的“以形写神”的论点打下了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而到了东晋时期,绘画艺术由“自发”转向“自觉”,而陶瓷雕塑也不例外,典型就是顾恺之的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以神造形”“,传神写照”等论点,这些论点无不显示出形神合一的理论特色,自此以后,形神合一作为中国美学的一项基本要求来确定。
经历南北朝的青白瓷、唐朝的唐三彩、宋朝的五大名窑等的发展,在中国文化整体大兴盛的前提下,艺术下的形神合一体系也到了又一个大总结的时期而代表就是唐代的张彦远所说的“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这样理论的完整化更是让中国的美学“气韵”表现形式更为人们所重“,气韵”也成为一件优秀艺术品不可缺少的条件。
再加上当时儒家内敛化和佛道“虚无”思想的影响“,气韵”说更是得到了文人士子们的支持成为之后艺术品的必须要求,甚至于到了后来有“得意忘形”的说法。
这些传统的艺术要求对于陶瓷造型同样有效,甚至于其更多的保留在历代陶瓷艺术中,一直到现在“形神合一”都是陶瓷雕塑审美的基本原则。
2、陶瓷雕塑中“形神合一”表现。
陶瓷雕塑其本质是一种三位体系的雕塑艺术。
所以体、形是“实”,神是“虚”.对于陶瓷创作者来说,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体与形,在现有的技术利用,使外部空间与雕塑实体有一个和谐的环境,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在观察周围环境的情况下,进行一种合理的嵌入式的艺术,所以在一定形式上说。
即精神之最高境界“始于形似,止于神似”.最后,在外部环境、雕塑实体与内在精神的三位一体的统一。
而这些在我国古代一些著名的陶瓷雕塑也可看看出来,如在临潼的兵马俑中就很好地做到了三位一体,一方面利用大规模陶俑数量和军阵的.整齐划一的气势进行了与周围环境进行了一个很好的契合,再这样契合的情况下,甚至于是它们创造了一个外部环境,用这个适宜的外部环境下雕塑实体的精致程度也是无与伦比的,二者以军阵为桥梁连接在一起的时候就是其单个的军人精神与整体的军阵是精神融为一体,这样的一体化程度结果就是内在精神的直接显现,在显现的过程中又坚持了单个的军人精神。
舞蹈鉴赏结课论文(5篇)

舞蹈鉴赏结课论文(5篇)舞蹈鉴赏结课论文(5篇)舞蹈鉴赏结课论文范文第1篇【关键词】《外国舞蹈史》,美育,价值讨论一、《外国舞蹈史》课程渗透美育教育的重要性“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是黑格尔美学的中心思想。
这个定义强调了美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也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而舞蹈的本质也正是内容与形式二者完善的统一,通过肢体动作的不断变化制造了美感,是一门情感表现艺术。
在舞蹈基础理论教育中,关于审美的部分涉及到同学对于舞蹈美的熟悉深度和对于舞蹈艺术的把握程度。
在课程中对外国舞蹈类型及舞美风格加以讨论,在授课过程中贯彻以“美”带论的总体原则,结合实际课堂需求和舞蹈史论进展进行讨论,对课程具备的高雅之美(芭蕾艺术)、自由之美(现代舞艺术)、多元之美(外国其他风格舞蹈艺术)加以讨论,为同学供应了审美体验的平台。
在观赏美的同时结合自身实践,将美感收获与美育实践二者有效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同学表现美、观赏美、感受美、创作美的综合力量。
《外国舞蹈史》课程渗透美育教育不仅仅要结合舞蹈史论进展状况进行讨论,更需要结合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培育更多全面进展的高素养人才。
二、《外国舞蹈史》课堂教学渗透美育教育的教育新模式(一)激发同学审美制造力美育教育属于美学讨论的范围,也是美学讨论的重要目的之一。
《外国舞蹈史》课程在授课过程中由理论概念、作品鉴赏与舞蹈实践三大部分组成,核心目标是为了培育同学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从而激发同学是审美制造力。
让同学了解外国舞蹈的同时加入相关舞蹈的文化,如民族活动、神话故事,让同学通过视频资料感受外国舞蹈艺术之美。
加以提升同学的感知明锐度,对于培育同学审美力量都有明显作用。
美育的终极目标“培育人的审美力量,并从而丰富人的审美情趣,进展人的审美抱负和美的制造力,使人最终能自觉乃至自然地根据美的规律,来改造客观世界和重塑主观世界,使每个人都以努力成为全面进展的自由的人为目标。
”因此激发同学的审美制造力才是《外国舞蹈史》课程美育的核心,审美创作力的实现也正是建立在审美感受力与审美鉴赏力的基础之上,三者唯有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舞蹈美育。
中国美术鉴赏(选修课)结课论文

中国美术鉴赏期末考核文章艺术无处不在,它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更是离不开艺术,在这几期中国美术鉴赏选修课之后,我尝试着用一种欣赏艺术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受益匪浅!我完全能够感受到来自于美术的强大魅力!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往往是形容我国古代艺术文化、悠久历史的最佳词汇。
一个线条,一个轮廓,一抹色彩,看似简简单单的几笔,画家却能够用远近呼应、以动衬静等手法将人物、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唯妙唯俏,这就是我们中国古代绘画的精髓所在!从远古的陶瓷绘画,到魏晋的墓室彩绘砖,再到隋唐的壁画,个人感觉,相比较于西方油画的死板,我们中国美术讲究的是形散神聚,画家们举手投足之间一挥笔墨,就能表达自己对人物、事物的态度与看法——不论是一种巫术,还是讽刺官僚、表现民生疾苦,抑或是细致刻画某种动物等等。
通过这几次选修课,我觉得古代的画家不仅仅是画家,他们往往能够用笔墨批判现实或者是表达某种愿望或抱负,总之,绘画的目的已经远远超越了欣赏,我们能够从众多的绘画之中感受到它们所带来的内涵美、意境美,这也是值得我们去欣赏、去研究的地方!例如,甘肃出土的魏晋墓室彩绘砖上,《出行图》《屠牛图》都具有一定的意义,都能表达出了墓室画家的一种精神志向。
在《屠牛图》图中,牛眼和人的衣服都是红色的,这浓墨重彩的一笔把整幅图点染得意趣盎然、活泼生动。
除此之外,这幅图更是表现出了民生疾苦。
因为在古代是不允许随便杀牛的,而图中的人杀的恰恰又是一只瘦骨幼牛,可见当时生存环境的艰苦,充分表现出了笔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表达一种心中的怨恨之情。
而在《出行图》中,更是显而易见的,笔者讽刺了官僚主义,他呼吁劳动人民觉醒。
又如,在我国古代鼎盛的唐朝唐太宗时期,吐蕃势力强势,唐太宗会见松赞干布的场景被阎立本用画笔记录了下来,在《步辇图》中,唐太宗被一群宫女所环绕、包围起来,并且就连座椅都是宫女们抬起来的,这些许表现了阎立本对当时唐太宗、当时整个唐朝的不满与讽刺,但同时,从来使的衣着与恭敬地神情以及唐太宗面庞的丰润、目光深邃、神态威仪而不失和蔼也能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欣赏结课论文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班级:工业设计2班姓名:***学号:**********艺术欣赏之我见“艺术是一种宣泄心灵与情绪的冲动,设计是一种表现智慧与品位的行动。
要使一个国家得到真正的进步,设计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我愿用自己有限的脑摺皱来指挥双手发出我微薄的力量去为之,我愿与更多的人为伍!”通过对艺术欣赏的学习,我可以解决一些艺术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艺术究竟为了什么?艺术的性质,古来说者不一,亚理士多德说"艺术是模仿自然",这话现在已不能完全成立。
尽管艺术需用自然的材料借以表现,或者取自然的现象做象征,取自然的形体做描写的对象,但他决不是一味的模仿自然。
有人说艺术就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技能,创造出一种具体的客观的感觉中的对象,这个对象能引起我们精神界的快乐,并且有悠久的价值"。
这是就客观方面言.。
若就主观方面,艺术就是艺术家理想情感的具体化,客观化,即所谓自己表现。
所以艺术的目的并不是在实用,乃是在纯洁的精神的快乐,艺术的起源并不是理性知识的构造,乃是一个民族精神或一个天才底自然冲动的创作。
他处处表现民族性或个性。
艺术创造的能力乃是根于天成,虽能受理性学识的指导与扩充,但不是专由学术所能造成或完满的。
艺术的源泉是一种极强烈深浓的,不可遏止的情绪,挟着超越寻常的想像能力。
这种由人性最深处发生的情感,刺激着那想像能力到不思议的强度,引导着他直觉到普通理性所不能概括的境界,在这一刹那间产生的许多复杂的感想情绪底联络组织,便成了一个艺术创作的基础。
再次是美学与艺术的关系,雨果说过:“没有艺术,人类生活便会黯然失色。
”席勒动情地呼唤过:“啊!人类有你才有艺术。
“人人都神往艺术,向往他那种艺术美的感受,正是如此,人们需要真正的艺术家来创造艺术美。
而艺术需要现实生活,需要艺术家的创造,没有这些又何来艺术美呢?美术中的艺术美,离不开美术作品,艺术美指的就是美术作品中的美,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而产生的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
因此,艺术作品的艺术美也是真、善、美的统一。
“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就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如果说成“一件事物如果能够完全表现出该事物的观念来,它就是美的,”也就是说,“凡是出类拔革的东西,在同类中无与伦比的东西,就是美的。
”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准确的。
一件东西必须出类拔萃,方才称得上美,这是千真万确的。
比方,一座森林可能是美的,但它必须是“好的”森林,树木高大,矗立而茂密,一句话,一座出色的森林,布满残枝断梗,树木枯萎、低矮而又疏落的森林是不能算美的。
但并非所有出类拔草的东西都是美的,沼泽在它的同类中愈好,从美学方面来看就愈丑。
尽管“美”不完全等于艺术,但艺术必须是“美”,中外美学史和群众的审美实践表明,作为意识形态的艺术,虽不是美学的唯一对象,却是美学的重要的对象,艺术的门类众多。
但就艺术与生活,创作动机与艺术效果、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关系等方面来说它们之间具着互相一致的共同本质。
还有艺术与科学的问题,艺术与科学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话题,在此,最具说服力的就是西方的文艺复兴了.无论是中国古代“六艺”之内涵,还是古希腊的“艺术”概念,都深刻体现出艺术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密切关系。
古希腊人把能够凭专门知识学会的技能都叫“艺术”,音乐、雕刻、绘画、诗歌是艺术,手工业、农业、医药、骑射、烹调之类也叫艺术。
这种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统一的“艺术”观念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顶峰,而文艺复兴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也是人类文明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丢勒等不但是艺术家,也是科学家、工程师,他们创造了卓越的艺术作品,同时在科学发展、技术发明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艺术与科学作为人类文化的两翼,人们一直在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爱因斯坦说:“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需要同样的思维过程。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曾经是非常密切的,它们的分离是工业革命前后的事情,这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深化,各种职业化行为的出现有着密切关系。
但二者的有机结合对艺术和科学的发展是大有益处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文化成就,就是艺术与科学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最佳体现,可见艺术与科学是息息相通的,以上的三点是我由这期课而产生的一点思考和收获,当然其实远不止这些,但重要的还是可以用理论知识回答和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总之,对西方美术史的学习使我的知识面更加开阔,所了解的东西更多了音乐欣赏作为一种自由的主体审美活动,具有独特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
由于音乐存在着不具象、无语义等美学品格,因此,欣赏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占有重要的位置。
从价值意义上说,创造性思维发挥、参与的程度不仅决定着音乐审美感受的水平,而且还影响着创造精神乃至音乐创造力的培养。
所以,探讨创造性思维及其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创造性思维的多元内涵创造性思维又称创新思维,是人类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创见性的高级精神活动。
由于它可以提供新颖独创而有价值的思维成果,因此是开拓人类未知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和艺术活动,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创造性思维的总体特征是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尽管目前心理学界对其结构研究表述不一,但普遍存在着两点共识:其一,创造性思维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所独具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
其二,创造思维具有多元化的结构内涵,不同的活动内容(如科学研究、艺术创造)创造思维也不完全相同。
就音乐欣赏而言,其创造性思维必须建立在聆听感知的基础上,主要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当对音乐感受从情感欣赏上升到理性分析阶段后,则又必须有一定的逻辑思维的参与。
二、音乐欣赏既需要发散性思维也需要集合性思维在音乐欣赏这种审美活动中,是通过音响激起情感体验,从而展开想象、联想的。
这一心理活动既遵循了一切文学艺术欣赏过程的普遍规律,也有着音乐审美的特殊内涵。
造型艺术(绘画、雕塑等)的欣赏是以视觉形象为依据,文学欣赏则以语言和文字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和客观事物为依据,它们都有产生想象、联想的具体对象和依托,都是在作品内容确立的“实体”范围内进行再造想象的。
但音乐欣赏的对象既看不见,摸不着,又没有具体的语义内容(歌曲中的歌词系文学性质,歌曲是音乐与文学的综合艺术,当作别论),存在着表现内容不确定的美学特征,因此,音乐欣赏中的想象、联想更为自由、更为广阔,不仅有再造想象因素,而且还具有创造想象的成分。
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进行自由的想象和联想。
所以,康德把音乐划归“自由美”,黑格尔也认为音乐的“中心内容是主体性”。
三、音乐欣赏既需要形象思也需要逻辑思维和所有的艺术审美活动一样,音乐欣赏也必须从直觉感受出发,通过音响激起想象、联想,从而进入形象思维过程。
和其他艺术欣赏相比,只不过音乐形象思维是以对音响激起的情感体验为基础的。
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情感积淀、文化修养不同,因此对音乐感受时的情感体验也不尽相同。
正如英国音乐家柯克在《音乐语言》一书中转引兴德米特观察听众对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不同反映那样:“一部分人是乎在其中感到深深的忧郁;另一部分感到是一首骂人的诙谐曲;第三部分人则感到这是一首具有压抑情绪的田园曲。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第31页)这一方面说明了音乐表现内容的不确定性和音乐欣赏中发散性思维的客观存在,但另一方面也证实了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所以,有人认为“音乐形象实质上就是情感形象”,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音乐欣赏中的逻辑思维主要表现在对作品的理性认识与分析方面,它不仅包括音乐内容在通、曲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在交响乐等严肃音乐中(如贝多芬的交响曲)还包括哲理性的领悟,进而对音乐作品进行全面、准确的审美评价。
四、在多元一体的审美心理机制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音乐欣赏中的创造性性思维内涵不仅是多样、复杂的,而且更是互为依存、协同作用的。
其中,形象思维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而发散性思维是激发创造心理的核心机制。
这两者占有重要的位置,其运转状态直接关系着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水平。
但是还必须与逻辑思维、集合思维和灵感思维有机结合,才能使创造性思维有效、高能。
所以全面地看:音乐欣赏中的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多元一体的审美心理机制,其中多种基因辨证依存,不同的音乐类型、不同的年龄层次其各种基因所产生的作用就有所差异。
1.发散性思维不等于创造性思维:二者是被包容与包容关系,有密切的关联,但不能合二为一,不能划等号。
创造性思维离不开发散性思维,但仅有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也就成了空中楼阁,难以生成及生效。
但在有的文章中,将二者混为一谈,认为只要启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就是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这显然是认识上的片面。
2.正是由于不了解创造性思维的丰富内涵,因此在实践上出现了“只要‘发散’,不要‘集合’”的偏向。
我们知道,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贵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最后大多要回到集合思维上来,以获得正确的答案(特别是因为中小学音乐欣赏曲目大多为声乐作品及标题性音乐),获得正确的音乐知识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3.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有价值的思维方式,它有一定启迪智慧的作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创新求异的精神,但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造能力。
一般说来,音乐欣赏有一定的激发学生音乐创造力的作用,“熟背民歌三百首,不会作曲也会诌”就有这个含义。
有时通过聆听音乐还会萌发和获得超越音乐的灵感。
但各种创造力的培养则是一个较为庞大的、并带有较强专业性的系统工程。
泛提音乐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是不够准确的。
总之,音乐欣赏与创造性思维关系极其密切,但必须正确全面地认识它、科学合理地处理好二者在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以促使审美教育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