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美术史论文
外国美术史与名作鉴赏-期末论文

重庆大学外国美术史与名作鉴赏论文学生:胡睿学号:********指导教师:***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利用工程2013年10月摘要艺术是时代的镜子。
艺术品能反映出时代的思想、潮流和生活形态的改变,因而每一个时代的艺术品都与其他时代有所不同。
重大的历史变动往往意味着重大的潮流改变。
艺术囊括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各个方面,在这篇论文里将概述西方美术史,并对古代的宏伟建筑以及近现代的美术稍作分析。
关键词:西方美术史,印象派,后印象主义,表现主义。
目录1 古代的灿烂文明 (3)1.1始祖之壁 (3)1.1.1旧石器时代——阿尔塔米拉岩画 (3)1.1.2新石器时代——巨石阵 (3)1.2文明之火 (3)1.2.1古埃及 (3)1.2.2近东——美索不达米亚 (3)1.2.3爱琴海——希腊艺术 (4)1.3罗马之盛 (4)1.4宗教之源 (4)2文艺复兴的荣光 (5)2.1人性之醒 (5)2.2皇权之光 (5)2.3浪漫之风 (5)3科学的浮光掠影 (6)3.1科学之种 (6)3.1.1写实主义 (6)3.1.2印象派 (7)3.1.3后印象主义 (9)3.1.4象征主义 (9)3.1.5表现主义 (10)3.2现实之外 (11)参考文献 (11)1 古代的灿烂文明400万年前,人类站了起来。
而在那之后200万年,人类才有工具遗留。
这个人类开始把石块变成适当的形状作不同用途的旧石器时代。
1.1始祖之壁1.1.1旧石器时代——阿尔塔米拉岩画1869年一次意外的探险,一个想摆脱名利的侯爵和他四岁的女儿共同发现了旧石器时代克鲁马农人留下来的岩画。
阿尔塔米拉岩洞有超过150幅壁画,多数是简单的风景图和动物画。
颜料主要以矿物质、炭灰、动物血和土壤为主,掺有动物油脂。
颜色以红、黑、紫为主,色彩十分浓重。
这些岩画大约是为祭祀用。
这些画家兼职猎人,他们所绘动物与他们息息相关,比如许许多多牛的图案。
他们可能是觉得把动物的灵活与力量反映在墙上,可以夺取动物的灵魂或是力量,易于部落捕猎的行动。
中外美术史对比史论文

中外美术发展对比史论文长安大学建筑学院2014—2015(学年)指导老师:孔凡静浅谈欧洲文艺复兴美术摘要:欧洲的文艺复习时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由意大利开始,以后席卷全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就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继承、借鉴和利用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文化,在意识形态邻域里对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发动的一场革命。
这场革命,对于破除近千年的封建思想意识和宗教神学观念对人们的束缚,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使欧洲的科学、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这是“人类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关键词:意大利、尼德兰、德国、达·芬奇一、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一)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佛罗伦萨三位大师的出现标志着早期文艺复兴的来临。
这三位大师是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画家马萨乔和雕塑家多纳太罗。
布鲁内莱斯基设计过一批代表文艺复兴成就的建筑,其中就有佛罗伦萨大教堂是其最早的作品。
而继承和发展了乔托的艺术传统的马萨乔,他以科学的探究精神,将解剖学、透视学的知识运用于绘画中。
经常提到的他的名作《失乐园》和《纳税钱》,画面朴实无华,人物坚定沉着,显示了文艺复兴美术的基本特色: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与人文精神内容的统一。
在哥特时期,雕塑通过自由的肢体动作和新发展的心理表达,已找到一种新的贴近生活的写实主义手法。
但是,当时的雕塑仍服务于阐明超验的关系,而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则着从人的尘世美与真的方面来表现人。
他们受古代榜样的鼓舞,创作了富有立体感和尘世坚定信念的雕塑。
哥特式人物形象说明了人渴望天国的完美,而文艺复兴则展示了在做人的完美之中的天国形象。
因此,多纳太罗让他塑造的像真人一样大小的青铜雕像《大卫》(图1)像赤身裸体,而过去只有亚当和夏娃,以及被钉在十字架的人和被拷打致死的圣塞巴斯蒂昂才能如此。
大卫也不再是旧约故事中的英雄,而是一个英俊的小伙子,仅戴着一顶佛罗伦萨小帽,以漫不经心的优雅姿态望着敌人的头颅。
美术史论范文

美术史论范文美术史是研究人类艺术创作发展和艺术作品演变的学科,它记录了人类有史以来的艺术进程和文明成就。
美术史论是对美术史具体问题进行系统性的阐述和探讨的一种研究方法和形式。
在美术史研究中,论文是最主要的表达形式之一。
美术史论的写作方法多种多样,一般会从艺术作品的起源和发展,艺术家的创作背景和原因,艺术风格的变迁和演变,以及作品对社会和历史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
以下是一个关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史论范文,讨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如何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对人类理想和现实的追求。
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艺术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以人文主义为核心,强调人类的价值和尊严。
在这个时期,许多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作品用作表达对人类理想和现实的追求的工具。
他们通过绘画来描绘人物形象,展现人们对自由、平等和正义的向往。
例如,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多产艺术家之一。
他通过绘画作品《蒙娜丽莎》中的微笑表达了人类内心的复杂和深沉。
这幅作品给人以神秘的感觉,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人类灵魂深处的温暖和喜悦。
达·芬奇的绘画技巧和审美触动了当时的观众,使他们对艺术的认识和追求提高了一个层次。
另一个例子是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大卫》。
这幅作品描绘了圣经中大卫战胜巨人歌利亚的壮丽景象。
米开朗基罗通过雕塑将大卫的力量、智慧和勇气展现得淋漓尽致。
观看这幅作品的观众不仅仅能感受到大卫战胜巨人的喜悦,更能体会到人类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这些艺术家们通过绘画作品传达了自己对人类理想和现实的思考和追求,使观众产生共鸣,并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他们用艺术来表达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欲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在绘画中反映了他们对人类理想和现实的追求,他们通过深入观察和思考,呈现出了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和多样性。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至今仍然被视为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美的享受,更是对人类文明和价值观的思考和追求。
外国美术史论文

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的差异——以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为例文艺复兴以后,西方艺术发展进入新阶段,与同时期的中国艺术形成了许多差异,以该时期的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为例,二者虽然都是对自然的描绘,但在空间处理、写景的系统、是写实还是写意等方面二者都存在差异。
在空间处理方面,文艺复兴时期透视法的发明,使西方画家能在平面上更真实的展现三度空间,最求画面的真实性,而透视法的出现离不开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技术的进步。
而同时期处在明朝的中国山水画在空间处理中采取了“三远”的表现方式,既高远、深远、平远,也就是指仰视、俯视和平视,所以中国山水画是在运动中观察的自然,从多角度看而不同,不受视点的约束。
从空间处理方面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文艺复兴时期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中的一个大不同,就是对写实和写意的侧重点不同。
明朝中国山水画继承了中国传统山水画,对景的描绘是画家主观感情和意识出发描绘的自然,寄托着作者的精神和气韵,对自然的描述追求的更多是神似,而不是形似,但也不是完全抛弃形似,只是不用特别拘泥于形似。
而西方的风景画注重风景的真实性,在总体上对风景的描述都是偏向形似,但也不是代表其风景画没有写意的部分,只是在这个时期中对景的绘画依旧注重完全的复刻和比例的合理性。
而从中我们便也可以看出该时期中国艺术体系属于写意体系,西方艺术体系属于写实体系。
在重视程度上,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风景画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体系,他们更多是在宗教的主题下的风景,该时期更多的依旧是人物画。
这与欧洲画注重人物画的历史有关,文艺复兴重视人的价值,风景只是人物的从属,往往画家们更多学习到的是描绘人物的技能。
而明朝时期的山水画在画坛上地位较高,较为成熟,有独立的系统,在中国传统中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山水和人是共同重要的,而在中国传统封建社会中文人的抑郁不得志使其往往寄情与山水之中,这些都使山水画在中国成为体系,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从文艺复兴时期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中的差异可以看出,该时期中国艺术是属于写意的艺术,而西方艺术是属于写实的艺术;该时期中国艺术中人与自然往往是和谐共处的,而西方艺术重视人的地位。
美术史论文——邂逅欧洲中世纪美术

美术史论文——邂逅欧洲中世纪美术邂逅欧洲中世纪美术——文艺复兴时期美术风格的历史之源内容提要:文艺复兴作为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时代,不是孤立存在的,尤其是这一时期的美术风格,与古希腊罗马美术和中世纪后期的哥特式美术有着广泛的联系。
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这个论点。
关键词:文艺复兴中世纪哥特式古希腊正文:谈到中世纪的美术风格,会将其同黑暗、古板、森严相联系。
中世纪是欧洲的封建社会时期,欧洲中世纪时代的艺术是为宗教服务的。
而谈到文艺复兴,则是一个与中世纪完全不同的伟大时代。
它的思想基础是以人为本,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和感情,要把思想、感情、智慧都从神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倡个性自由,反对人身依附。
人类的文学艺术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价值,其总的发展趋势是向着文明和进步迈进的,但进程是曲折的。
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经过了一个复杂的酝酿阶段,它们之间有着承前启后的内在联系。
一、中世纪早期的美术早期基督教堂是在拱形结构的古代巴西利卡建筑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长方形有祭坛的教堂样式,称为“巴西利卡式”教堂。
在早期的罗马,有许多“巴西利卡式”教堂,在这些“巴西利卡式”的基督教堂里,最突出的是以基督教为内容的镶嵌壁画。
基督教极大地发挥了镶嵌艺术。
镶嵌壁画用来装饰教堂内部的各个部分:壁面、拱顶、天花板等。
这时候的镶嵌壁画不具有丝毫活泼生动的风格,而是按教会要求采取了严格的教会图像公式。
罗马和腊文纳尚保存了一些基督教早期的镶嵌画,例如圣普丁齐安教堂的镶嵌画,体现出由于基督教地位的加强所引起的艺术上的变化:基督不再是善良的牧羊人,而是有权利的主宰者。
基督坐在中心的圣座上,周围是为他忏悔和加冕的圣徒,背景是圣城耶路撒冷,同样显得严峻冷清。
基督的形象是带有严厉的目光,留着长髯的东方长者,他的头顶上有大十字架,画面显出浓郁的宗教色彩。
绘画方面也是相同。
教会要求画家不要把形象画的太真实,不能画成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的样子,而必须以圣徒的规范化的“圣像画容”作范本,这是由圣像学规则严格规定的,所以圣像画都是拘谨呆板的。
中外美术史及作品鉴赏论文—浅谈达利

中外美术史及作品鉴赏论文—浅谈达利达利是当今著名的艺术家,也是近年来世界上最著名的英雄和文化英雄之一,他对20世纪对于艺术理论和实践上的贡献是巨大的。
随着盖尔·达利,法国形象艺术大师的诞生,现在人们都在把他当成一位模仿者,也是催生了出纽约当地一些新兴特色艺术家之一。
盖尔·达利,1904年出生于法国加来德省的巴黎,他是绘画和雕塑艺术的大师,也是形象绘画的奠基者。
达利的笔下所描绘的世界,大都是他围绕家庭和自然世界的柔美诗意,这也正是达利流融进当代艺术界,推出新花样、新术语、引领新运动的重要力量之一。
盖尔·达利几乎在每个重要的半世纪间都有他的新作品,是文化英雄的代表作品,在当今的历史中他的艺术成就,绝对可以说是全世界都仰视的。
达利在艺术影响力上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他大胆的表达、新颖的观点,都曾引发了无数的审美和艺术浪潮,令世界可以看到新的思想及新的视觉体验。
达利的创作风格多变,从侃侃而谈的多米诺主题字画,到夸张又逼真的彩色画,它无处不体现激情朝气洋溢、富有生命力及情绪丰富的“真实幻想”世界。
最引人注目的是,他把传统和吴兴派凝在图像表达和原创中,使其成为当代艺术家最受推崇的演绎形式。
达利的作品是新语言、新意识形态的结合。
无论涉及雕塑、绘画、版画、陶瓷、建筑等,示出奇妙的想象力。
达利总是能够联系人类的情感与非物质的新概念,用简洁的语言,激发出观者的嗅觉和情绪,传达出理想和遗忘的故事。
达利也是二十世纪当代艺术家中最重要的创作家之一,也是当今时代绝对不能忽视的艺术家。
他几乎在所有争议和思想家中,都有他的声音和价值出现,他的全部创造,每一件作品都在提出新的观念,新的想法,新的主流方向,以及把握本质艺术的方法和信念。
他的作品将传统技术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唯美风格,开创出新颖而有趣的多样化艺术表达。
达利的绘画作品像一幅画中的景色,前景布满了温暖、明亮、活泼、繁盛的生命,表现出特有的活力。
中外美术作品赏析论文

我最喜爱的美术作品赏析[摘要]古今中外存在许多著名的美术作品,这些美术杰作无不凝聚着画家们毕生的心血与执着。
本文从画家简介、作品介绍及我的个人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分别对齐白石的《齐白石虾趣图轴》、毕加索的《梦》、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以及梵高的《星夜》进行了简单的赏析讨论。
[关键词]虾趣、梦、蒙娜·丽莎、星夜一、齐白石之《齐白石虾趣图轴》这幅《齐白石虾趣图轴》是齐白石晚年的虾系列作品之一。
(一)作者简介齐白石是中国著名国画画家,19-20世纪中国艺术大师,世界文化名人。
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
齐白石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
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
其书工篆隶,取法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亦能诗文。
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
(二)作品介绍这幅画是齐白石的大虾图,齐白石画虾,通过毕生的观察,力求深入表现它们的形神特征。
白石画虾已入化境,在简括的笔墨中表现了游弋水中的群虾。
粗壮、浓厚的茨菇,与群虾的透明、轻灵纤细形成对比,体现出晚年的齐白石画艺的成熟。
齐白石表现虾的形态,活泼、灵敏、机警,有生命力,是因为掌握了虾的特征,所以画起来得心应手。
寥寥几笔,用墨色的深浅浓淡,表现出一种动感。
一对浓墨眼睛,脑袋中间用一点焦墨,左右二笔淡墨,于是使虾的头部变化多端。
硬壳透明,由深到浅。
而虾的腰部,一笔一节,连续数笔,形成了虾腰节奏的由粗渐细。
齐白石笔的变化,使虾的腰部呈现各种异态,有躬腰向前的,有直腰游荡的,也有弯腰爬行的。
虾的尾部也是寥寥几笔,既有弹力,又有透明感。
虾的一对前爪,由细而粗,数节之间直到两螯,形似钳子,有开有合。
虾的触须用数条淡墨线画出。
[1](三)个人评价赏析我自小就十分喜欢中国国画,植物中最喜欢荷花,对于动物我最喜爱的就是齐白石画的大虾了。
中外美术论文

古埃及壁画古希腊陶瓶绘画中世纪绘画作品。
宗教题材意大利文艺复兴,《诽谤》桑德罗·波提切利东汉《戈射·收获图》东汉《宴饮观舞》东汉《泗水取鼎》西汉《扁鹊水榭》中外文化对绘画的影响及空间的差异拿到一幅画我们很容易分辨出是中国画还是西方绘画。
中国画是写意,写的是理想,写的是画境、意境,更加的感性。
而西方的绘画则是写实,更加的理性,利用透视,明暗等手法使画面更加的逼真。
造成这种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儒道之学是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思想,强调的是天人合一,其实在绘画上同样强调着天人合一的美学观念,自然、朴实、返璞归真为美,这个在中国画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另外禅学思想在中国高度发达,形和意之间的关系不是弄得很实实在在。
一开始虽然是从写实、描绘人物出发,但是渐渐地融进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美学观念,和形意之间辨证的这种思维方式。
所以中国画从色彩、构图、黑白、线条,各个方面都表达了这种独特的哲学观念和思维观念,乃至人生的伦理观念。
再看西方,从早期古希腊的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到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再到之后的思想启蒙运动,西方资本世界的理性同样出现在西方的绘画之中,这使得越是画的写实越是逼真的作品越是被人们所称赞。
这些写实派认识和把握自然的方式是纯客观的,始终贯穿着以科学精神为基础,要求对象、光源、环境、视点四固定,即创作时对客观景物的位置、视点只能选择,而绝不能在画面上随便移动,以求严格按照物理、光学原理,科学准确地再现三维空间的客观世界,并把运用和体现透视、解剖、光彩原理的准确程度当作衡量艺术质量的重要尺度。
关于有与无的哲学观念,西方以有为本,从有到实体;中国则以无为本,从无到有。
依西方的有无观,无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生有的。
你看中国写意绘画是如此的虚实相间,往往留下一片空白。
给予观者的感受是虚白上幻现的一花一鸟,一山一水,但却负荷着无限的深意。
这样看来西方画面中的有是有限的,这使得画家需要花费心思使有限的画面更加的精致,而中国画画面之外的意境与想象则是无,无穷无尽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美术史》结课论文——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班级:视觉传达本科1302班学号:************名:***引文:公元十四世纪,处于萌芽状态的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意大利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
他们和人民大众在一起,展开了政治,文化上的反封建的斗争,欧洲历史上就出现了称之为文艺复兴的文化运动。
著作《欧洲文艺复兴史》具体包括了:伊大利之文艺复兴、法国之文艺复兴、北欧之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之结束等方面的内容。
该书解释了“为何文艺复兴也被称为一场拯救欧洲危机的政治运动——为何文艺复兴的政治学是围绕着公民参政、建立符合民意的自由公民共和国的主线展开——为何在欧洲进入君是主制时代后马基雅维里等人反而会提出更高标准的公民共和国概念”等一系列历史问题。
从但丁、彼特拉克的道德政治学到萨鲁塔蒂、布鲁尼的市民人文主义,从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到伊拉斯谟的基督教君主的教育,从托马斯,莫尔的人民乌托邦到德国农民的人民共和国,都有力显示了人民和民意乃是推动近代民主珠政治发展的真正动力。
著作《艺术哲学》是法国18世纪中叶,著名的史学家及文艺批评家丹纳,在巴黎美术学校讲授美术史时的课程教材。
丹纳也在《艺术哲学》中的第二编《意大利文艺复兴期的绘画》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绘画、和古希腊的雕塑为例,以艺术发展史实为依据,强调了种族、环境、尼德兰绘画时代等三个因素对精神文化的制约作用,并认为在三个因素中,种族是“内部动力”,环境是“外部压力”,时代则是“后天动力”。
“文艺复兴”是古希腊之后人类从未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在这一变革中,出现了不少伟大的人物,最有代表性的“三杰”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拉斐尔的艺术以优雅、秀逸、和谐、高度的完美为标志,达·芬奇的艺术深沉、含蓄、富有理智、充满智慧,而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博大、雄伟、富有激情、充满力量,三人作画,画风迥异,各具造诣。
他们的出现,集中体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的高度成就及其重要特征。
的确,作画也是一门艺术,画里透射出的有作者的个性、作者的风格、也蕴含着作者寄予的情感、透露的社会现实。
因此看画,品画也是从另一个层面去了解作者,了解作者作画时的心境,了解他所在的社会环境以及他在画里寄予的情感。
文艺复兴三杰:(1)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博学者,被誉为“全能天才”,:除了是画家,他还是雕刻家、建筑师、音乐家、数学家、工程师、发明家、解剖学家、地质学家、制图师,植物学家和作家。
他涉猎的领域之广、取得的成就之大,真是令人难以置信,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他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美术只不过是他渴求理解世界的方式之一,并没有占据他的全部时间和精力,但他在这一领域内却获得了惊人成就。
把自然科学知识引人美术,是15世纪意大利人的重大贡献,达·芬奇继承了这种传统并大大完善了它。
《蒙娜丽莎》描绘了一位端庄秀美的西方妇女肖像,她面庞秀丽,形象逼真,似乎是真人的存在。
坦然自信的神态流露出不可捉摸的带有神秘的微笑,呈现出一种高贵而不可侵犯的尊严,看的人仿佛也随之自尊、自重起来,这是对人的一种赞颂。
这幅作品被公认为旷世杰作也绝非偶然。
在法国巴黎的卢浮宫,每天有成千上万的观众驻足,欣赏那神秘并带有永恒的微笑。
达·芬奇历时数年绘制的这幅半身像,他把这位商人妻子处理成两手自然交搭,身躯和头部不同程度侧转的方式,既克服了单调又显得从容。
蒙娜·丽莎富于实体感的血肉之躯及神秘的微笑,与宛如中国山水一般的淡远背景结合在一起,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余地,使后人可以进行不同的阐释。
这种像现实生活一样复杂丰富、让人一言难尽的感觉,恰是最伟大的文艺作品特有的品质,为后人确立了一种半身肖像画模式。
此前是中世纪宗教统治的时代,是对人类压抑的时代,其作品都是以神为题材的。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一反传统,画的是活生生的人,以真人为表现内容,此可以领悟到其思想意义的内涵,这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打碎教会精神枷锁的革命。
《最后的晚餐》是他接受米兰圣马利亚·德烈·格拉契修道院的订件时作的。
这是一个传统的圣经题材。
两个世纪来,许多著名画家在这一题材上尝试过,但都存在某种不足,首先是人物缺乏心理冲突,故事的戏剧性展开不生动。
而达·芬奇这幅画,已扬弃了过去所有这一题材的表现缺点,从人物的活动、性格、情感和心理反应等特征上深化了故事的寓意性,通过耶稣与犹大的冲突反映出人类的正义与邪恶之间的对立。
实际上它所展现的,正是当时意大利社会上凡是正直的人们,都能看到的光明与黑暗的斗争的缩影。
坐在正中央的耶稣推开双手,把头垂向一边,作无可奈何的淡漠表情,这就加强了两边四组人物的变化节奏感,使场面显得更富有戏剧效果。
而这十二个人,由于各自的年龄、性格和身份不同,他们的惊讶与疑虑表情也得到各自贴切的表现。
人物之间互相呼应,彼此联系,他们的感情不是孤立的,这是大画家达·芬奇最重要的、也是最成功的心理描写因素。
古代所谓“多样统一”的美学原则,至达·芬奇的这幅画上才获得了空前有效的体现,其艺术成就也即在此。
作为一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艺术家,达·芬奇的民主主义立场在意大利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是坚定的。
事实上也证明,他的这幅《最后的晚餐》一直在鼓舞着世界人民为反对邪恶的势力而斗争。
而达·芬奇这位历史上最善于思索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中的每一根线条,每一块颜色,都是经过长久的思考之后才将其放到画面上。
达芬奇的画充满了科学的精神和这里思考,画面构图完整、形象端庄,细微的光线变化和忠于自然的艺术特点,要求绘画要表达光、空间、地质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使得《蒙娜丽莎》中对人物的心理刻画,更是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耗费四年时光的《最后的晚餐》,画面上的每一个人物都是经过长久而仔细研究的。
画面中对于多个人物的位置关系处理成为“多样统一”这一艺术美学原则无与伦比的范例;《岩间圣母》这幅作品,人物位置处在一个标准的等腰三角形之中,使画面拥有严谨、稳定的构图,自然风光的描绘栩栩如生,光线的运用更是达到了达芬奇绘画作品的巅峰。
(2)文艺复兴时期第二位大艺术家米开朗基罗,不仅是伟大的雕塑家、画家,还是一位了不起的建筑家、军事工程师和诗人。
他的绘画作品《创世纪》、《最后的审判》以及雕塑作品《大卫》、《垂死的奴隶》、《哀悼基督》等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雕像《大卫》是美术史中最为人们熟悉的不朽杰作,也是最鲜明展示盛期文艺复兴意大利美术特点的作品。
在用一块久被弃置的名贵石材雕刻大卫形象时,他真正实现了把生命从石头中释放出来的理想,以精湛的技巧、强烈的信心,雕凿出这尊完美的英雄巨像。
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之所以叱咤风云于16世纪,是因为他在这个以人为中心的文艺复兴运动中,把人与战士两个概念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了。
他所有的伟大雕塑,其最重要的品质也在于此,即一尊雕像,也是一个建功立业的英雄丰碑。
米开朗琪罗的作品中倾注了满腔悲剧性的激情,倾诉了原始的宗教感情,以及对真理的公正和生活的渴望。
如《最后的审判》,是他对人生的总结,也是对历史的裁判,以《圣经》的名义痛斥虚伪之徒;在天顶壁画《创世纪》中,他尽情地歌颂心中的英雄,表现着对祖国命运的忧心,对人的信心,作品的成就是他个人艺术的胜利,也是人文主义在教会最高的圣殿里征服神性的胜利。
在他的艺术里,人文主义得到了全面鲜明的表达,因为米开朗琪罗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即人的主动性与积极作用以及人建功立业的能力,所以米开朗琪罗的艺术几乎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另外,我们不能忘记米开朗基罗除了是伟大的画家和雕塑家之外,他还是一位抒情的诗人。
在长久的痛苦生涯之后,他将个人的烦闷、时代的黑暗用他的作品宣泄出来。
米开朗基罗以他的想象力和毅力,创造了美术史上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3)拉斐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中最年轻的一位。
拉斐尔是一位头脑聪明、性格温和、最善于吸取别人长处的一位杰出大师。
他创造出文艺复兴典雅、优美、具有高度技巧的艺术典型,这是现实美和理想美的统一被后世称为古典艺术的楷模。
他把写实的佛罗伦萨和抒情的安步里亚两大画派的风格糅合在一起,而且宗教画中带有明显的异教精神,以古代的精神来调和基督教的精神。
拉斐尔创作了一系列的圣母像,其中最出色的如《圣母的婚礼》、《圣母加冕》、《西斯廷圣母》等。
拉斐尔的画面上始终洋溢着明净的色彩,柔和的光线和宁静幽雅的节奏感,色彩上继承了佩鲁吉诺金黄梦幻般的喜悦,和谐秀美,构图静雅平衡,继承古典传统,具有古典意义,在他的艺术里可以看到从希腊盛期到新古典主义所追求的完整、和谐、庄重、优美、清晰的脉络。
他的《西斯廷圣母》是他诸多圣母像中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最杰出的作品。
它原本是一幅祭坛画,是教皇二世送给西斯廷教堂一所女子修道院的礼物。
画家以甜美、悠然的抒情风格对美丽和神圣进行讴歌,以高超的技巧对爱慕和敬仰赞美,使画面显示出高雅、柔媚、和谐、明快的格调,尤其是神圣的魅力让人无法抗拒。
使观众在欣赏中获得一种清新、纯洁、高尚的享受和精神升华。
《西斯廷圣母》是拉斐尔最具人道主义魅力的作品,圣母的形象端庄优雅,充分表现了女性的美,她强压着将儿子送往人间受苦的悲痛,有着尘世间每一个母亲的慈爱和尊严,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这样的世俗风情在他的多幅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椅中圣母》,就充满了市民的世俗精神,所以拉斐尔笔下的圣母之所以美,是因为她们就是人间最美的母亲。
《雅典学院》是拉斐尔讴歌人文主义精神最明确的作品。
在宽阔的罗马式大厅中,聚集了50多位不同流派的学者,正中央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正在激烈地辩论,点出了人道可以与神权辩论的意图,象征着人文主义终将取得胜利。
拉斐尔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安宁、和谐、协调、对称以及完美和恬静的秩序——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作品确实可被称为“人文主义及文艺复兴世界的顶峰”。
拉斐尔以优雅的、诗一般的绘画语言体现了人文主义理想,他对美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他所确立的美的样式,成为后来学院派古典主义的标准。
人们都说拉斐尔是一位描绘女性美的大师。
与同时期的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相比,他缺少达芬奇的智慧和米开朗基罗的激情,拉斐尔只是在朴实无华的艺术语言中,以优雅、和谐、完美、明媚的高度统一,让观众感受到画面人物的亲切和朴素。
文艺复兴三杰总结: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三人,他们各具特色,在绘画史上留下了瑰丽的一笔,值得我们去深思,去探索,去研究,去汲取。
在更深层次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他们的画风,他们的作品,而是他们的内心精神世界,我们有更多值得学习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