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美术史对比史论文
浅谈中西美术教育比较研究论文

浅谈中西美术教育比较研究论文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西方的文化、教育、经济、哲学等先进的理论引进中国,这无疑会对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等产生极大地冲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浅谈中西美术教育比较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中西美术教育比较研究论文篇一中西“美术”概念及术语比较2006年第3期《读书》杂志上刊登了巫鸿先生撰写的《并不纯粹的“ 美术”》一文。
关于在这篇文章中美术一词为何打上了引号的原因,根据巫鸿先生的解释是:“‘美术’一语是近代的舶来品,有其特殊的历史渊源和含义,是否能够用来概括中国传统艺术实在值得重新考虑”。
[1] 其实,关于“美术”一词,不仅是它能否用来概括中国传统艺术值得重新考虑,而且是它能否用来概括中国当代艺术也许更值得重新考虑。
因为,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也不管人们是否愿意承认,目前“美术”一词在我国视觉艺术领域内外所造成的混乱已是不争的事实。
所谓视觉艺术领域内的“混乱”主要是指我国当代绘画、雕塑、装置等造型艺术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或批评而言,所谓视觉艺术领域外的“混乱”主要是指大众对于被称之为“美术”的一些现当代艺术作品和现象的困惑不解和无所适从的现象和局面。
① 为此,本文将对中国“美术”概念的特定含义、中西“美术”概念及术语用法比较等方面展开分析和讨论。
一、“美术”一词在中国的特定含义我们一方面承认,今天所普遍使用的艺术分类体系及其相应的术语和概念例如“ 音乐”(music)、“美术”(fine art)、“戏剧”(theatre)、“艺术”(art)等等,基本上都是在“西学东渐”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陆续传入中国的,可以说是西方的“舶来品”;但我们另一方面也不能否认这一事实,即在西方现代艺术分类体系及其相应概念术语传入之前,我国有着自己的传统艺术分类体系和相应的概念及术语。
② 但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这一传统的艺术分类被强行中断,尤其是在学术研究中,西方的艺术观念、概念及其术语以一种压倒之势取而代之,而中国传统艺术分类体系、概念及其术语逐渐被人们所忘却和放弃。
中外美术史论文

中外美术在我认为区别在于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艺术的发展是要有哲学做指导的,西方人考虑问题理性的因素比较多,而中国的艺术人在考虑问题中以人的思想指导比较多.你可以看到,西方的美术作品追求的东西,以最为出名的,大家最熟知的文艺复兴时期为例,印象派的画家们是强调光的表现,是画家对光这种因素的主观和客观的科学分析.莫奈到了晚期甚至逐渐抛开对形的把握而疯狂的追求光的表现,比如他创作的以自家花园为题材的<莲花>系列.而反观中国的绘画,在国画中我们是看到的这种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和解剖是不多的.中国画强调意境,而意境则已经是纯粹的画家意识中的东西了.直到国画大师黄宾弘开始,才逐渐的可以看到他在自己的绘画中开始借鉴西方的一些思想,进行一些方面的结合.但并不是中国的艺术落后于西方的观念,而在于根本的哲学理念不同.不同哲学指导所产生的艺术是不一样的.《中外美术史》这门课程让我了解了有关中西艺术的发展史和很多著名艺术家的背景和艺术成就,结合这门课程我对绘画大师高更作品进行了解析和研究,下面就是我对高更大师和他的绘画作品的具体介绍和分析。
保罗·高更作为后现代印象主义的杰出代表,其绘画作品有很强的个性,这种个性,这种个性来源于高更本人对社会环境所做出的反应,高更富于个性的经历创造了高更对绘画的理解,创造了十九世纪艺术的新声。
高更1848年生于巴黎。
父亲是报社的记者,母亲是家庭主妇,外祖母弗罗拉·特里斯坦曾是著名的女性革命家、航海家、作家,祖父安德烈是一位版画家,具有西班牙血统;外曾祖父是秘鲁人。
人们有时便以这种遗传性以及西班牙和秘鲁血统的混合来解释高更的性格——“一个狂热与恋爱,为了理想而甘愿牺牲自己并且强使人接受这种理想,温柔而无聊,天真而狡黠,犹豫而坚定的艺术家,一个十九世纪未开化的野蛮人”。
高更早期作品追求形式的简化和色彩的装饰效果,但还没有摆脱印象派的手法。
后来多次到法国布列塔尼的古老村庄进行创作,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民间版画及东方绘画的风格感到兴趣,逐渐放弃原来的写实画法。
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中西方比较

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中西方比较作者:张永玥来源:《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年第22期【摘要】由于中西方社会背景的不同,人文环境的差异,使得中西方传统文化都渗透出不一样的“味道”。
但是,我们如今处在这样一个文化多元化的世界里,我们还是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本文针对艺术发展过程中涉及的美术史研究,做了一个中西方之间的差异比较简要分析。
【关键词】学术分科;思维方式;身份;文化差异;造神模式中国广泛流传的宗教和哲学思想也在不断地影响艺术创作。
没有道家的存在,中国绘画,唐诗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这些主题经常是关于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活的。
就是绘画技巧也透露出了道家的阴阳理论的影响,有的在虚实的辩证转换之间,有的在干湿用笔技巧的对比之间。
在中国的艺术作品中总是出现道家神话传说的人物形象。
相比之下佛教的影响就不那么大,尤其考虑到佛教随着实践的推移不断的中国化这个因素。
16世纪以后,随着西方传教士的到来,又有了西方的影像。
出于经济的原因,中国美术的载体局限于宫廷和学院之中。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孤独的艺术家,他们在田园和山林当中进行创作。
这常常是一些学者和被贬的官员,他们对社会现状不满,从而逃避现实。
每逢朝代更替时经常有这种情况发生,比如,明末清初,满族入侵之际。
中国艺术的影响在整个东亚文化圈都可以观察得到。
尤其在曾经在中国统治下的地区,像朝鲜,越南这些藩属,或者有中国人移民的地方,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
日本艺术同样不能摆脱中央帝国的影响。
在一些领域,日本的追随者甚至超越了他们的先师,比如在日本达到鼎盛的漆器手工艺。
16世纪以来,中国的工艺品—尤其是瓷器,大量向欧洲出口,这对欧洲艺术也产生了影响。
台湾地区的美术以及中国移民的美术创作可以认为是中国美术的一部分。
1. 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美術史的差异最终还是归咎于中西文化的差异。
从思维方式方面分析,西方人着重在意辩证理性解析,剖析整体综合整理;中国人重视形象、统一、事实。
中外美术史对比史论文

中外美术发展对比史论文长安大学建筑学院2014—2015(学年)指导老师:孔凡静浅谈欧洲文艺复兴美术摘要:欧洲的文艺复习时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由意大利开始,以后席卷全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就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继承、借鉴和利用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文化,在意识形态邻域里对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发动的一场革命。
这场革命,对于破除近千年的封建思想意识和宗教神学观念对人们的束缚,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使欧洲的科学、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这是“人类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关键词:意大利、尼德兰、德国、达·芬奇一、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一)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佛罗伦萨三位大师的出现标志着早期文艺复兴的来临。
这三位大师是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画家马萨乔和雕塑家多纳太罗。
布鲁内莱斯基设计过一批代表文艺复兴成就的建筑,其中就有佛罗伦萨大教堂是其最早的作品。
而继承和发展了乔托的艺术传统的马萨乔,他以科学的探究精神,将解剖学、透视学的知识运用于绘画中。
经常提到的他的名作《失乐园》和《纳税钱》,画面朴实无华,人物坚定沉着,显示了文艺复兴美术的基本特色: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与人文精神内容的统一。
在哥特时期,雕塑通过自由的肢体动作和新发展的心理表达,已找到一种新的贴近生活的写实主义手法。
但是,当时的雕塑仍服务于阐明超验的关系,而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则着从人的尘世美与真的方面来表现人。
他们受古代榜样的鼓舞,创作了富有立体感和尘世坚定信念的雕塑。
哥特式人物形象说明了人渴望天国的完美,而文艺复兴则展示了在做人的完美之中的天国形象。
因此,多纳太罗让他塑造的像真人一样大小的青铜雕像《大卫》(图1)像赤身裸体,而过去只有亚当和夏娃,以及被钉在十字架的人和被拷打致死的圣塞巴斯蒂昂才能如此。
大卫也不再是旧约故事中的英雄,而是一个英俊的小伙子,仅戴着一顶佛罗伦萨小帽,以漫不经心的优雅姿态望着敌人的头颅。
美术学论文范文5000

美术学论文范文5000美术学论文范文。
《西方现代美术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影响》。
摘要,本文通过对西方现代美术与中国当代美术的比较分析,探讨了西方现代美术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影响。
首先介绍了西方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然后分析了西方现代美术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影响,包括艺术理念、创作手法、艺术思想等方面。
最后总结了西方现代美术对中国当代美术的积极影响,并提出了对中国当代美术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西方现代美术,中国当代美术,影响,比较分析。
一、引言。
西方现代美术是世界美术史上的重要篇章,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对世界各国的美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当代美术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正处在融合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交汇点上,受到了西方现代美术的深刻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西方现代美术与中国当代美术的比较分析,探讨西方现代美术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影响,并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提出一些启示。
二、西方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西方现代美术是20世纪的产物,它源于19世纪末的印象主义运动,经过了象征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多个阶段的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西方现代美术追求个性化、表现力强,注重对内心世界的表达和对外部世界的重新构建,强调艺术家对艺术创作的主观意识和个人风格的追求。
三、西方现代美术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影响。
1. 艺术理念。
西方现代美术的艺术理念对中国当代美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现代美术强调个性化和表现力,这与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当代美术在接受西方现代美术的影响后,逐渐摒弃了传统的审美观念,开始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注重对当代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批判,呈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2. 创作手法。
西方现代美术的创作手法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方现代美术注重对材料和技术的创新,艺术家们大胆尝试各种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如拼贴、装置、行为艺术等,这些创作手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中国当代美术家的创作灵感,使他们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和情感。
外国美术史论文

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的差异——以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为例文艺复兴以后,西方艺术发展进入新阶段,与同时期的中国艺术形成了许多差异,以该时期的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为例,二者虽然都是对自然的描绘,但在空间处理、写景的系统、是写实还是写意等方面二者都存在差异。
在空间处理方面,文艺复兴时期透视法的发明,使西方画家能在平面上更真实的展现三度空间,最求画面的真实性,而透视法的出现离不开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技术的进步。
而同时期处在明朝的中国山水画在空间处理中采取了“三远”的表现方式,既高远、深远、平远,也就是指仰视、俯视和平视,所以中国山水画是在运动中观察的自然,从多角度看而不同,不受视点的约束。
从空间处理方面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文艺复兴时期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中的一个大不同,就是对写实和写意的侧重点不同。
明朝中国山水画继承了中国传统山水画,对景的描绘是画家主观感情和意识出发描绘的自然,寄托着作者的精神和气韵,对自然的描述追求的更多是神似,而不是形似,但也不是完全抛弃形似,只是不用特别拘泥于形似。
而西方的风景画注重风景的真实性,在总体上对风景的描述都是偏向形似,但也不是代表其风景画没有写意的部分,只是在这个时期中对景的绘画依旧注重完全的复刻和比例的合理性。
而从中我们便也可以看出该时期中国艺术体系属于写意体系,西方艺术体系属于写实体系。
在重视程度上,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风景画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体系,他们更多是在宗教的主题下的风景,该时期更多的依旧是人物画。
这与欧洲画注重人物画的历史有关,文艺复兴重视人的价值,风景只是人物的从属,往往画家们更多学习到的是描绘人物的技能。
而明朝时期的山水画在画坛上地位较高,较为成熟,有独立的系统,在中国传统中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山水和人是共同重要的,而在中国传统封建社会中文人的抑郁不得志使其往往寄情与山水之中,这些都使山水画在中国成为体系,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从文艺复兴时期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中的差异可以看出,该时期中国艺术是属于写意的艺术,而西方艺术是属于写实的艺术;该时期中国艺术中人与自然往往是和谐共处的,而西方艺术重视人的地位。
中西方绘画艺术对比——博雅论文

中西方绘画艺术对比通过这学期的博雅课程以及参观的几次的艺术作品展,我对中外美术作品的理解又更加深了一步。
这其中,江苏美术馆的参观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这次江苏美术馆主要由三个展事:一楼是江苏省内画家获奖作品,很多作品十分优秀;二楼是路德维希捐赠作品展,主要的作品有毕加索的《花瓶边的男人和女人》、《带鸟的步兵》,沃霍的《彼得。
路德维希肖像》,利希滕施泰因的《柠檬立体静物》等等,真实的大师杰作和书上的图片效果有很大差异,而这些作品的现代性和实验性又十分强烈,给人的感觉极为惊艳。
例如毕加索的《带鸟的步兵》,画面中的士兵左手握着一柄剑,剑上则是一直白鸽在小憩——作为和平的使者,鸽子一向都是反战反暴力的象征,它与士兵,与士兵手中的剑本身就是一种十分强烈的对比。
整个画面大多数采用冷色调,灰暗的背景,身着蓝色衣服的老兵,蓬乱褐色的头发,还有画面中人物惊恐无奈的表情,我认为作者把自己反战反暴力的观念倾注到画作中去了,通过画作来表现战争和暴力给人类世界带来的阴霾。
如果说对西方美术展品的印象是惊艳,那国画展品给我的感觉则是悠远。
三楼展厅展出的是我个人认为最精彩的“南北二石”国画精华。
傅抱石江浙画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山水画最富盛名。
而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厚重的沉淀,泼墨挥洒间,尽是气度不凡。
傅抱石先生的山水画意深邃,章法新颖,善用浓墨、渲染,把水、墨、彩融合一体,以达到翁郁淋漓、气势磅礴的效果。
而齐白石先生是北方画家群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以虾和寿桃最为珍贵。
这次的画展有一副《双寿图》,堪称代表。
寿桃本事民间俗物,但是在白石老人的笔下,寿桃福气十足却简括大气风致飘逸,毫无俗气之感。
展品中尤为珍贵的齐白石早期工笔草虫,生动得像仿佛要振翅飞翔;关于虾的画作更是绝妙,早年的虾细致精细,注重写实;而晚年的虾做了简洁化处理,反而更加空灵生动。
这些虾纤毫毕现,仿佛在水中抖动一样极富动感。
焦墨、淡墨、枯墨、湿墨各种艺术手法的灵活运用,还有画作上的挥洒的书法,别致的刻章和精彩的诗作,都让整件展品充满了神韵,极富艺术欣赏价值。
西方美术史与东方美术史的比较研究

西方美术史与东方美术史的比较研究是一个复杂而又有趣的课题。
两者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和相似之处。
西方美术史以雅典为中心,不断追求新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而东方美术史则以中国为代表,强调艺术的审美意义和文化内涵。
西方美术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文明时期。
在这个时期,古希腊的艺术家开始研究人体结构和光影效果,并将这些知识用于雕塑和壁画创作中。
这些作品展示了人体的美丽和力量,并成为西方艺术的最初样本。
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开始探索建筑和绘画的新形式。
例如,达芬奇研究了透视和人体结构,米开朗基罗则以神话和宗教作为创作主题。
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强调了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的重要性,因此被视为西方文化传统的代表。
同时,东方美术史的发展同样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以中国为代表,包括了中国画、书法、篆刻、陶瓷等多种形式。
其中,中国画强调“意境”,注重气韵流畅、景物与情感的巧妙结合。
书法则更像是“写意艺术”,通过描绘文字来表达感情。
相对于西方艺术的强调形式,东方艺术更注重内涵和精神追求。
此外,它还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宇宙观念的重要性。
这种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得到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对比两种文化思想不难发现,东方艺术更加内敛,而西方艺术则更加开放和形式多样。
其理由在于两种文化的认知不同。
西方强调个人创造力和人类生活环境的控制,尤其是在商业环境下。
而东方则强调了自我控制和内敛,承认自然的优越性与宇宙法则的普遍性。
这种认知方式对于艺术也有着极大的影响。
东方美术中的“空灵”、“雅致”等美学概念则是基于其内涵深刻、意蕴丰富的特点而产生的。
此外,东方美术作品中往往体现了对于宇宙和自然的崇拜。
当然,两种文化之间也存在相互借鉴和交汇的现象。
例如,中国的陶瓷和绘画受到了西方艺术的影响,美术创作中也不断有东西方结合的作品出现,例如当代艺术家徐冰的雕塑作品等。
总的来说,尽管东西方美术史存在着诸多差异,但无论是形式还是思想内涵,这两种文化传播都具有深入人心的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美术发展对比
史论文长安大学建筑学院2014—2015(学年)
指导老师:孔凡静
浅谈欧洲文艺复兴美术
摘要:欧洲的文艺复习时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由意大利开始,以后席卷全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就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继承、借鉴和利用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文化,在意识形态邻域里对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发动的一场革命。
这场革命,对于破除近千年的封建思想意识和宗教神学观念对人们的束缚,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使欧洲的科学、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这是“人类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关键词:意大利、尼德兰、德国、达·芬奇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
(一)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佛罗伦萨三位大师的出现标志着早期文艺复兴的来临。
这三位大师是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画家马萨乔和雕塑家多纳太罗。
布鲁内莱斯基设计过一批代表文艺复兴成就的建筑,其中就有佛罗伦萨大教堂是其最早的作品。
而继承和发展了乔托的艺术传统的马萨乔,他以科学的探究精神,将解剖学、透视学的知识运用于绘画中。
经常提到的他的名作《失乐园》和《纳税钱》,画面朴实无华,人物坚定沉着,显示了文艺复兴美术的基本特色: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与人文精神内容的统一。
在哥特时期,雕塑通过自由的肢体动作和新发展的心理表达,已找到一种新的贴近生活的写实主义手法。
但是,当时的雕塑仍服务于阐明超验的关系,而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则着从人的尘世美与真的方面来表现人。
他们受古代榜样的鼓舞,创作了富有立体感和尘世
坚定信念的雕塑。
哥特式人物形象说明了人渴望天国的完
美,而文艺复兴则展示了在做人的完美之中的天国形象。
因此,多纳太罗让他塑造的像真人一样大小的青铜雕像《大
卫》(图1)像赤身裸体,而过去只有亚当和夏娃,以及被
钉在十字架的人和被拷打致死的圣塞巴斯蒂昂才能如此。
大卫也不再是旧约故事中的英雄,而是一个英俊的小伙子,
仅戴着一顶佛罗伦萨小帽,以漫不经心的优雅姿态望着敌
人的头颅。
这里是新型的人的形象,他十分自信,不受习
俗束缚,喜欢摆出优越者的姿态。
它标志着希腊、罗马的
人体美术传统又得到了恢复。
图1
(二)意大利盛期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正是在极其动乱的阶段了,盛期文艺复兴艺术形成了。
这是一种明朗而又有高尚观念的,伟大而又有克制力的艺术。
在文艺复兴盛期,以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为代表的一批美术家,进一步完善了15世纪意大利人的探索,使理性与情感、现实与理想在美术品中获得了完美的统一,使形与空间的关系获得了高度和谐,从而为再现性的美术确立了一种经典样式,给后世提供了效法的最佳范例,在以后西方美术的发展历程中,无时不感到它的强大影响力。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并称意大利文艺复兴三大画家。
他的一生是敢于以自己的科学探索,冲击中世纪的愚昧无知和教会禁锢的一生;坚持人文主义的立场和美学观点,敢于肯定人的价值和生活权利。
生活在米兰期间,达·芬奇在一所修道院食堂绘制了《最后的晚餐》。
(图2)他精心地选择了最后晚餐时最富戏剧性的一刻来描绘,当基督向门徒说:“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门徒们不同的神态和动作与他宁静坦然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每一位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都是那么真实生动,充分展示了之一题材的深刻内涵,展示了美与丑的对立。
完美的构图、和谐的形与空间、丰富的心理刻画、深刻的人性,这一切再次向人们昭示着古典美术大师
达·芬奇的特色。
自此之后,无人再问
津之一题材,也可以说是自此之后,西
方绘画才真正进入了文艺复兴的鼎盛
时期。
【1】
当然不得不说的是《蒙娜丽莎》,这幅堪称世界上最著名的绘画之一。
西
方绘画中描绘女性的作品,至今为止还
很难说有一幅能超过《蒙娜丽莎》的成
就。
达·芬奇是人类智慧的象征,他怀
有神灵般的无限理想,试图重新创造世
界的美。
可是他只有常人的生命和力量。
他的生命是一条没有走完的道路,路上时撒满了崇高的未完成作品的零章碎片,他在临终前心酸的说过:“我一生从未完成一项工作”。
【2】 图2
而终生未娶的米开朗基罗则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
术的最高峰,早年的雕像《大卫》(图3),是美术史中最为人们
熟悉的不朽杰作,也是最鲜明展示盛期文艺复兴意大利美术特点
的作品。
米开朗基罗摆脱了文字记述的束缚,根据自己的要求,
把少年大卫塑造成一位发育成熟、体魄健美的青年男子,完美入
神的人,从而极具表现力地传达出他对人的信心、对新社会理想
的热情。
这位有着强烈人文主义色彩并追求英雄主义精神的艺术
大师在绘画和建筑方面的成就也令人折服。
西斯廷教堂天顶画是
米开朗基罗在绘画创作方面的最大杰作。
也称为《创世纪》壁画。
壁画中的许多人物虽多系宗教人物,但他们都不是基督教所宣扬
的逆来顺受的奴仆和罪人,而是体态健壮,具有强烈的意识与力
量,显示了米开朗基罗是用人文主义思想来表现这些宗教人物的,
寄托了他一贯追求的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理想。
文艺复兴意大利
画家大部分擅长绘制壁画,拉斐尔尤其如此,可以说他是壁画大
师中的大师。
《雅典学院》是他为教皇绘制的一系列大型壁画中的
代表作。
拉斐尔也是西方美术史上最擅长塑造圣母形象的大师。
其艺术之要点,在能使心灵与肉灵的调和 。
【3】拉斐尔笔下的圣
母,就像人间的母亲一样,以其洋溢着温情的人性,打动了历代
图2
虽然他们的作品没有脱离宗教,但带有更大的世俗性,画中的人物有着丰润的肌肤和温暖的人间人情。
他们的作品注重色彩的绚丽和造型的生动,背景与前景人物的情趣气氛能灵巧配合。
乔尔乔涅的《沉睡的维纳斯》,提香的《马尔比诺的维纳斯》,贝利尼的《维纳斯的梳妆》等等的无与伦比的裸体形象,使人又感觉回到了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时代。
二、尼德兰文艺复兴美术
除了意大利之外,尼德兰也是文艺复兴发展的重要地区。
尼德兰的文艺复兴和意大利有着总体上的一致,又有着各自的特点。
在艺术层面具体的表现为:第一,尼德兰的艺术存在着明显的细密画和镶嵌彩色玻璃的痕迹;第二,意大利主要流行壁画,尼德兰盛行的则是祭坛画;第三,尼德兰不想意大利受着古代希腊的影响,有着较深远的哥特式美术传统,中世纪还没有完全退去;第四,意大利以古人的名义画现代的女性,只是加一个“圣”或“神”的表情,对农村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尼德兰则不同,时代、现实的遭遇给了它一个艰巨任务,这就是名族独立的任务。
凡·爱克兄弟绘制的《根特祭坛画》是尼德兰早期文艺复兴美术中著名的杰作。
而勃鲁盖尔是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最后一位画家和荷兰画派的奠基人。
他的作品以寓意画为主,他并没有局限于对前人艺术构思的简单重复,而是进一步吸收尼德兰民间美术中的现实因素,出色的描绘了自己熟悉的农村生活和自然环境。
《农民的舞蹈》及《农民的婚礼》表达了他对农民的情感。
而《冬猎》(图4)是一幅深远的有人物活动的风景画。
画面动静处理十分巧妙。
凡熟悉欧洲地理环境的人都认为,画家所描绘的正是尼德兰地形的特殊风貌及其美丽的容姿。
图4
三、德国文艺复兴美术
15世纪中叶开始,德国美术家表现出对人的生活环境的关注,喜欢描绘自然环境,人物造型则强调真实感。
德国文艺复兴美术应该说以版画成就最为突出,对整个欧洲的美术都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在早期名画家中,施恩告尔的铜版画居于领导潮流的地位。
他的后继者,德国文艺复兴大师丢勒则是使铜版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丢勒是北欧美术家中最富有意大利文艺复兴精神的一位巨匠,他的作品吸收了南、北欧艺术的精髓,不仅气势非凡,而且体现了德意志名族的特点:坚实、严肃、细密。
充满了日耳曼名族的理性特色。
同达·芬奇一样,丢勒也具有科学的头脑,因而曾深研数学和透视学并写下了大量笔记和论著,在透视法和人体解剖学方面,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绘画作品。
他使德国艺术摆脱哥特式艺术的影响和束缚,走向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现实主义艺术道路。
他把当时幼稚的版画艺术推向完美的新阶段。
骑士》采用隐喻的手法,表达他对死亡、贫困及战争
的看法。
显示了丢勒高超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
文艺复兴是一次人类精神的洗礼,它承认人的价
值与能力,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和“唯一的”,艺
术家开始走向职业化的生涯和师徒式的艺术作坊,艺
术越来越专业化,这样的状况造就出杰出的艺术家和
艺术品。
它的内在精神其实就是一种世俗精神,它在
与“中世纪的幽灵”的对抗中不断丰富了自己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蒋百里《欧洲文艺复兴史》2007版第93页
【2】朱伯雄《世界美术名作鉴赏辞典》1991版第235页
【3】蒋百里《欧洲文艺复兴史》2007版第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