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美术史主题论文

合集下载

浅谈中西美术教育比较研究论文

浅谈中西美术教育比较研究论文

浅谈中西美术教育比较研究论文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西方的文化、教育、经济、哲学等先进的理论引进中国,这无疑会对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等产生极大地冲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浅谈中西美术教育比较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中西美术教育比较研究论文篇一中西“美术”概念及术语比较2006年第3期《读书》杂志上刊登了巫鸿先生撰写的《并不纯粹的“ 美术”》一文。

关于在这篇文章中美术一词为何打上了引号的原因,根据巫鸿先生的解释是:“‘美术’一语是近代的舶来品,有其特殊的历史渊源和含义,是否能够用来概括中国传统艺术实在值得重新考虑”。

[1] 其实,关于“美术”一词,不仅是它能否用来概括中国传统艺术值得重新考虑,而且是它能否用来概括中国当代艺术也许更值得重新考虑。

因为,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也不管人们是否愿意承认,目前“美术”一词在我国视觉艺术领域内外所造成的混乱已是不争的事实。

所谓视觉艺术领域内的“混乱”主要是指我国当代绘画、雕塑、装置等造型艺术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或批评而言,所谓视觉艺术领域外的“混乱”主要是指大众对于被称之为“美术”的一些现当代艺术作品和现象的困惑不解和无所适从的现象和局面。

① 为此,本文将对中国“美术”概念的特定含义、中西“美术”概念及术语用法比较等方面展开分析和讨论。

一、“美术”一词在中国的特定含义我们一方面承认,今天所普遍使用的艺术分类体系及其相应的术语和概念例如“ 音乐”(music)、“美术”(fine art)、“戏剧”(theatre)、“艺术”(art)等等,基本上都是在“西学东渐”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陆续传入中国的,可以说是西方的“舶来品”;但我们另一方面也不能否认这一事实,即在西方现代艺术分类体系及其相应概念术语传入之前,我国有着自己的传统艺术分类体系和相应的概念及术语。

② 但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这一传统的艺术分类被强行中断,尤其是在学术研究中,西方的艺术观念、概念及其术语以一种压倒之势取而代之,而中国传统艺术分类体系、概念及其术语逐渐被人们所忘却和放弃。

中外美术史论文

中外美术史论文

中外美术在我认为区别在于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艺术的发展是要有哲学做指导的,西方人考虑问题理性的因素比较多,而中国的艺术人在考虑问题中以人的思想指导比较多.你可以看到,西方的美术作品追求的东西,以最为出名的,大家最熟知的文艺复兴时期为例,印象派的画家们是强调光的表现,是画家对光这种因素的主观和客观的科学分析.莫奈到了晚期甚至逐渐抛开对形的把握而疯狂的追求光的表现,比如他创作的以自家花园为题材的<莲花>系列.而反观中国的绘画,在国画中我们是看到的这种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和解剖是不多的.中国画强调意境,而意境则已经是纯粹的画家意识中的东西了.直到国画大师黄宾弘开始,才逐渐的可以看到他在自己的绘画中开始借鉴西方的一些思想,进行一些方面的结合.但并不是中国的艺术落后于西方的观念,而在于根本的哲学理念不同.不同哲学指导所产生的艺术是不一样的.《中外美术史》这门课程让我了解了有关中西艺术的发展史和很多著名艺术家的背景和艺术成就,结合这门课程我对绘画大师高更作品进行了解析和研究,下面就是我对高更大师和他的绘画作品的具体介绍和分析。

保罗·高更作为后现代印象主义的杰出代表,其绘画作品有很强的个性,这种个性,这种个性来源于高更本人对社会环境所做出的反应,高更富于个性的经历创造了高更对绘画的理解,创造了十九世纪艺术的新声。

高更1848年生于巴黎。

父亲是报社的记者,母亲是家庭主妇,外祖母弗罗拉·特里斯坦曾是著名的女性革命家、航海家、作家,祖父安德烈是一位版画家,具有西班牙血统;外曾祖父是秘鲁人。

人们有时便以这种遗传性以及西班牙和秘鲁血统的混合来解释高更的性格——“一个狂热与恋爱,为了理想而甘愿牺牲自己并且强使人接受这种理想,温柔而无聊,天真而狡黠,犹豫而坚定的艺术家,一个十九世纪未开化的野蛮人”。

高更早期作品追求形式的简化和色彩的装饰效果,但还没有摆脱印象派的手法。

后来多次到法国布列塔尼的古老村庄进行创作,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民间版画及东方绘画的风格感到兴趣,逐渐放弃原来的写实画法。

中外美术欣赏结课论文

中外美术欣赏结课论文

中外美术欣赏结课论文之卡拉瓦乔《多疑的多马》赏析左磊 0801310132 卡拉瓦乔,全名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

卡拉瓦乔。

意大利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

曾师从米兰画家培德查诺学画,继承了意大利北部现实主义民俗画的传统,并受到威尼斯画派的影响。

1593年到1610年间活跃于罗马、那不勒斯、马耳他和西西里。

他通常被认为属于巴洛克画派,对巴洛克画派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米开朗基罗·达·卡拉瓦乔(caravaggio,1573-1610)生于卡拉瓦乔,卒于埃尔科莱港,原名米开朗基罗·梅里西,后以出生地命名。

他父亲是建筑师,他11岁移居米兰并开始习画,于1590-1592年从米兰来到罗马,后来又曾到那不那斯、西西里和马尔他岛等地。

他在罗马画了一些风俗画和静物画,对他艺术起着重要影响的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作品。

他是一位革命性的画家,起初坚守写实主义。

一系列的风格画建立了他的特色,那批画中充满了穿着怪异、带着浓厚颓废色彩的年轻人。

后期,他的风格大变,高度道德意识和宗教画代替了先前的题材。

他用宗教题材作形式,内容却并非被西方艺术家所顶礼膜拜和尽情歌颂的圣母子及圣徒,而是有着深刻皱纹、穿着衣衫破烂、肮脏着脚的乡下人。

在心理的写实上,他也尝试着直接不修饰地进入圣经中所描述的景物里。

卡拉瓦乔的作品强调人体,画里的人几乎有真人大小,而且通常摆在画面的最前端,戏剧化前缩法姿态好象可以超越画面。

卡拉瓦乔艺术最大的特点是忠实地描摩自然而不管人们认为美不美,所以人们称他为“自然主义”画家,即使在表现宗教题材的绘画中,他也尽最大努力去使古老的经文中的人物看起来更加真实、更加可感可触,连他所用的明暗方法也有助于达到这个目的。

他的光线并不使身体看起来优美而柔和,却是那样执拗而忠实地把整个奇异的场面突现出来。

卡拉瓦乔现实主义在艺术上有以下特点:一.以表现下层平民题材为主,在处理传统题材时,抛弃了盛期文艺复兴大师确立的理想化模式,把那些神圣的人物和场面,描绘得如同现实生活中的真人实景。

中外美术史对比史论文

中外美术史对比史论文

中外美术发展对比史论文长安大学建筑学院2014—2015(学年)指导老师:孔凡静浅谈欧洲文艺复兴美术摘要:欧洲的文艺复习时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由意大利开始,以后席卷全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就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继承、借鉴和利用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文化,在意识形态邻域里对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发动的一场革命。

这场革命,对于破除近千年的封建思想意识和宗教神学观念对人们的束缚,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使欧洲的科学、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这是“人类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关键词:意大利、尼德兰、德国、达·芬奇一、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一)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佛罗伦萨三位大师的出现标志着早期文艺复兴的来临。

这三位大师是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画家马萨乔和雕塑家多纳太罗。

布鲁内莱斯基设计过一批代表文艺复兴成就的建筑,其中就有佛罗伦萨大教堂是其最早的作品。

而继承和发展了乔托的艺术传统的马萨乔,他以科学的探究精神,将解剖学、透视学的知识运用于绘画中。

经常提到的他的名作《失乐园》和《纳税钱》,画面朴实无华,人物坚定沉着,显示了文艺复兴美术的基本特色: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与人文精神内容的统一。

在哥特时期,雕塑通过自由的肢体动作和新发展的心理表达,已找到一种新的贴近生活的写实主义手法。

但是,当时的雕塑仍服务于阐明超验的关系,而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则着从人的尘世美与真的方面来表现人。

他们受古代榜样的鼓舞,创作了富有立体感和尘世坚定信念的雕塑。

哥特式人物形象说明了人渴望天国的完美,而文艺复兴则展示了在做人的完美之中的天国形象。

因此,多纳太罗让他塑造的像真人一样大小的青铜雕像《大卫》(图1)像赤身裸体,而过去只有亚当和夏娃,以及被钉在十字架的人和被拷打致死的圣塞巴斯蒂昂才能如此。

大卫也不再是旧约故事中的英雄,而是一个英俊的小伙子,仅戴着一顶佛罗伦萨小帽,以漫不经心的优雅姿态望着敌人的头颅。

美术史论范文

美术史论范文

美术史论范文美术史是研究人类艺术创作发展和艺术作品演变的学科,它记录了人类有史以来的艺术进程和文明成就。

美术史论是对美术史具体问题进行系统性的阐述和探讨的一种研究方法和形式。

在美术史研究中,论文是最主要的表达形式之一。

美术史论的写作方法多种多样,一般会从艺术作品的起源和发展,艺术家的创作背景和原因,艺术风格的变迁和演变,以及作品对社会和历史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

以下是一个关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史论范文,讨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如何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对人类理想和现实的追求。

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艺术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以人文主义为核心,强调人类的价值和尊严。

在这个时期,许多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作品用作表达对人类理想和现实的追求的工具。

他们通过绘画来描绘人物形象,展现人们对自由、平等和正义的向往。

例如,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多产艺术家之一。

他通过绘画作品《蒙娜丽莎》中的微笑表达了人类内心的复杂和深沉。

这幅作品给人以神秘的感觉,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人类灵魂深处的温暖和喜悦。

达·芬奇的绘画技巧和审美触动了当时的观众,使他们对艺术的认识和追求提高了一个层次。

另一个例子是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大卫》。

这幅作品描绘了圣经中大卫战胜巨人歌利亚的壮丽景象。

米开朗基罗通过雕塑将大卫的力量、智慧和勇气展现得淋漓尽致。

观看这幅作品的观众不仅仅能感受到大卫战胜巨人的喜悦,更能体会到人类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这些艺术家们通过绘画作品传达了自己对人类理想和现实的思考和追求,使观众产生共鸣,并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他们用艺术来表达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欲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在绘画中反映了他们对人类理想和现实的追求,他们通过深入观察和思考,呈现出了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和多样性。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至今仍然被视为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美的享受,更是对人类文明和价值观的思考和追求。

美术学论文范文5000

美术学论文范文5000

美术学论文范文5000美术学论文范文。

《西方现代美术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影响》。

摘要,本文通过对西方现代美术与中国当代美术的比较分析,探讨了西方现代美术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影响。

首先介绍了西方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然后分析了西方现代美术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影响,包括艺术理念、创作手法、艺术思想等方面。

最后总结了西方现代美术对中国当代美术的积极影响,并提出了对中国当代美术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西方现代美术,中国当代美术,影响,比较分析。

一、引言。

西方现代美术是世界美术史上的重要篇章,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对世界各国的美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当代美术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正处在融合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交汇点上,受到了西方现代美术的深刻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西方现代美术与中国当代美术的比较分析,探讨西方现代美术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影响,并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提出一些启示。

二、西方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西方现代美术是20世纪的产物,它源于19世纪末的印象主义运动,经过了象征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多个阶段的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西方现代美术追求个性化、表现力强,注重对内心世界的表达和对外部世界的重新构建,强调艺术家对艺术创作的主观意识和个人风格的追求。

三、西方现代美术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影响。

1. 艺术理念。

西方现代美术的艺术理念对中国当代美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现代美术强调个性化和表现力,这与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当代美术在接受西方现代美术的影响后,逐渐摒弃了传统的审美观念,开始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注重对当代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批判,呈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2. 创作手法。

西方现代美术的创作手法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方现代美术注重对材料和技术的创新,艺术家们大胆尝试各种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如拼贴、装置、行为艺术等,这些创作手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中国当代美术家的创作灵感,使他们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和情感。

外国美术史论文

外国美术史论文

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的差异——以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为例文艺复兴以后,西方艺术发展进入新阶段,与同时期的中国艺术形成了许多差异,以该时期的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为例,二者虽然都是对自然的描绘,但在空间处理、写景的系统、是写实还是写意等方面二者都存在差异。

在空间处理方面,文艺复兴时期透视法的发明,使西方画家能在平面上更真实的展现三度空间,最求画面的真实性,而透视法的出现离不开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技术的进步。

而同时期处在明朝的中国山水画在空间处理中采取了“三远”的表现方式,既高远、深远、平远,也就是指仰视、俯视和平视,所以中国山水画是在运动中观察的自然,从多角度看而不同,不受视点的约束。

从空间处理方面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文艺复兴时期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中的一个大不同,就是对写实和写意的侧重点不同。

明朝中国山水画继承了中国传统山水画,对景的描绘是画家主观感情和意识出发描绘的自然,寄托着作者的精神和气韵,对自然的描述追求的更多是神似,而不是形似,但也不是完全抛弃形似,只是不用特别拘泥于形似。

而西方的风景画注重风景的真实性,在总体上对风景的描述都是偏向形似,但也不是代表其风景画没有写意的部分,只是在这个时期中对景的绘画依旧注重完全的复刻和比例的合理性。

而从中我们便也可以看出该时期中国艺术体系属于写意体系,西方艺术体系属于写实体系。

在重视程度上,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风景画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体系,他们更多是在宗教的主题下的风景,该时期更多的依旧是人物画。

这与欧洲画注重人物画的历史有关,文艺复兴重视人的价值,风景只是人物的从属,往往画家们更多学习到的是描绘人物的技能。

而明朝时期的山水画在画坛上地位较高,较为成熟,有独立的系统,在中国传统中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山水和人是共同重要的,而在中国传统封建社会中文人的抑郁不得志使其往往寄情与山水之中,这些都使山水画在中国成为体系,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从文艺复兴时期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中的差异可以看出,该时期中国艺术是属于写意的艺术,而西方艺术是属于写实的艺术;该时期中国艺术中人与自然往往是和谐共处的,而西方艺术重视人的地位。

中外美术史论文

中外美术史论文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中外美术史论文浅谈中国山水画与古典园林姓名:XX班级:XX学号:XX指导教师:XX浅谈中国山水画与古典园林作者:XX摘要一个时期的艺术会渗透到这个时期的方方面面,例如园林的营造艺术,凡属风景式园林或多或少地都具有“画意”,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绘画的原则。

中国画与中国园林有着不解之缘,中国古典园林史表明,山水画与山水园林关系非常紧密,历代的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蔚然成风,不少园林作品直接按某个画家的笔意,某种流派的画风来造园,以画论代园论指导园林设计的手法屡见不鲜,长时间的发展而形成了“以画入园,因画成景”的传统。

现在将从两者的关系,从立意,构图,空间布局等方面的共同点来阐述山水画渗透于中国古典园林中。

分析美术与园林,两者之间的联系。

正文一.中国山水画的演变历程山水画的出现历史悠远,山水画始于魏晋南北朝,真正发展于隋唐。

隋朝时期,从创作的题材来看,出现最早的是人物画,最初描绘山川风光是作为人物画补景出现的,现在能看到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到了秦汉时期,着重描绘劳动生活的场面,统治阶级士大夫文化开始占主导地位;到魏晋时期,山水画逐渐有了意境,不再是具象的东西,也开始出现适中的真意深情。

山水画的发展,首先表现在隋代和唐初的大兴土木工程即宫殿、台阁的大量建筑上。

在设计建筑的时候,便要绘制大量的山水背景,出现了李思训、吴道子、王维等人。

唐末、五代、宋初产生了“百代标程”、“照耀千古”的大山水画家,如孙卫、荆浩、李成、范宽、董源等等,都是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大画家。

这段时间的大山水画家多位是隐士,他们的山水画成就特别高。

隐遁山林的画家,自然以山水为主,所以北方的人物画、花鸟画不是特别好,而山水画出名。

他们都成功地刻画出北方地区山密浑厚、势壮雄强的特色,称北方画派。

其实五代宋初时期的南方山水画成就也不低,南唐的大山水画家董源、卫贤、赵干等成绩很高。

由于南唐的群臣都是文学和艺术上的能手,所以南唐绘画,诸如花鸟、人物、山水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美术史主题论文论唐代美术简议唐代人物画的特色姓名***年级班级********专业*********长沙理工大学****年**月摘要在唐朝时期,绘画艺术已经到达了顶峰,特别是人物画的艺术特色。

在人物画的作家中,张萱、吴道子的画风很突出,他们推动了人物画的发展。

关键词:唐代美术艺术人物画张萱吴道子ABSTRACTTang dynasty,drawing art has reached art peak,especially the unique artistic features of painting is. In Zhangxuan figuration, painters, WuDaozi style was particularly Oustanding,and promote the delelopment of figuration climax.Key Words:Zhangxuan WuDaozi tang art drawuing art characteristics目录中文摘要 (2)英文摘要 (2)1唐代美术发展史 (4)2 唐代画风形成的原因 (4)2.2文化方面的原因 (5)2. 3 思想政策方面的原因 (5)3 唐代画家的风格及绘画艺术特色 (6)3.1 张萱 (6)3.2 吴道子 (8)结束语 (9)参考文献 (9)后记 (9)唐代时期在公元618年到公元907年,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绘画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状态。

1唐代美术发展史唐代的绘画,在隋朝的基础上全面的发展,人物,山水,花鸟画都取得了主要的成就,为后世所敬仰。

初唐时期的人物绘画继承了隋朝的细密画风,时代特征在取材上都能体现出来。

风格上分为阎立本中原风格和尉迟乙僧边陲风格。

山水画以李思训青绿山水和王维的水墨山水画是这一代的特点。

花鸟画有设色和水墨两种之分,代表画家是薛稷和殷仲容。

中唐是中国绘画历史上的空前繁荣时期,人物画达到了一个新高点,人物造型更加生动逼真,心理刻画与细节描写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花鸟绘画也在不断发展,其中牛马题材十分流行。

晚唐时期的绘画,开始转向新的方向。

以周肪人物画,更趋完满。

以王墨山水画,开始变化,最后完成山水画的“改步变古”。

这一时期的花鸟画也获得很好的发展,在工细花鸟画成熟的同时,疏淡简洁的花鸟绘画也开始形成了。

其中边鸾,藤昌佑,刁光胤等为此时的代表大家。

其他著名画家还有李真和孙位等。

2 唐代画风形成的原因2.1 经济方面的原因经济上开始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轻徭薄赋,并注重农业生产发展。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为了减轻农民负担,李世民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积极推行一系列重农业的政策,轻徭薄赋。

隋末唐初战乱仍然很频繁,人口稀少,李世民一方面竭力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限制世族,豪强对土地的垄断和霸占,一方面鼓励农民迁往荒地开荒,这一系列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画家们在国力这么强盛的国度里,利用各种优势,走南闯北,所以导致他们的作品十分注重神韵和气韵。

2.2文化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国立的强盛,使唐朝开疆扩土,声名远播。

在外交上,与世界交流非常广泛,开放的政策,积极的对外态度也使得唐朝接纳了西域很多很多优秀文明成果。

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中国更加具有认识世界意义。

其次,在国家的对内政策的选择上也更加开放,发展完善的科举制度,使的上层阶级向广大贫寒阶级开放,有效地缓和了内部矛盾冲突的压力,提高了社会运行效率。

再次,在社会文化方面,各种文化都和谐共荣,百花齐放,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整个社会对知识人才普遍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

所以很多画家在吸收了很多前人和外来族人的文化下,吸取精华,取其精魄,是的他们自己的绘画作品的艺术表现技巧更加的生动。

2. 3 思想政策方面的原因中国人历来都不怎么重视宗教,宋明理学学习了很多佛教的东西,却把佛教一脚踢开。

可以说,中国人的思辨能力都是佛学锻炼出来的,而唐代就是佛学大盛的时代。

最重要的是唐朝还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人们自信的生活着,而且在当时的国策是开放式,自由式的。

使得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这是唐代绘画艺术最求自然美的重要社会原因。

3 唐代画家的风格及绘画艺术特色3.1 张萱张萱,唐代,汉族长安(今西安)人。

开元(713-741)年间有可能任过宫廷画职。

以善绘画贵族仕女、宫苑鞍马著称,在绘画历史上通常与另一稍后于他的仕女画家作家周昉相提并论。

唐宋画史著录上记载张萱的作品计有数十幅,其中不少还一再被许多画家摹写,但出于张萱本人手笔的原作,至今已无一遗存。

历史上留下两件重要的摹本,传说是宋徽宗临摹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卷和《捣练图》卷。

《虢国夫人游春图卷》是唐著名画家张萱的传世珍品。

描写唐天宝年间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姐姐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及其侍从春天出游的行列。

真实地描绘唐代上层社会的妇女闲散享乐的生活。

此图描绘虢国夫人等人在春日出游的景象。

虢国夫人不但是杨贵妃的姐姐,而且还很受皇帝宠爱,一时颇擅权势,炙手可热。

在画面上,她位于后部的中心地位,情貌很安详,仪表很雍容,是一个高贵完美娴雅的贵族妇女形象。

她前面的三骑与后面的三骑分别是侍从、侍女和保姆,身旁的随行者推测是其姊秦国夫人或韩国夫人,面向虢国夫人,正有说话。

此作构图的处理也是疏密相映,前三骑之间疏朗而不松散,后五骑之间紧密而不局促,节奏变化有度,气脉贯通,层次与错落展现得十分自然。

人与马动势不大,似在缓缓策骑而行,这正合游春。

画中人物基本目注前方,惟虢国夫人之姊和她身后的侍从各自转侧身形,若不经意地打破了单一格局,使画面在结构上产生变化。

此画仍与大多数唐代人物画一样,不设背景而将全部心思集中在人物身上。

画中人物行动皆围绕着虢国夫人展开,前三骑的恭谨导引。

后面侍从、侍女的小心护随,保姆的抱持女童紧跟,既恰如其分地标示出人物身份,又以虢国夫人为中心前后散列开来,含有结构上的内在一贯性,且能彼此比照响应。

单有这些侍从的前呼后拥,画面难免比较单调,因此作者又别具匠心地在虢国夫人身添上乃姐形象,与之殷勤通语。

从这些关系不难看出虢国夫人身份的尊崇,她的威仪不是通过外在神情而借用图中人物对她的态度反映出来,这将构图与塑造人物巧妙地结合起来,其艺术匠心令人感佩。

在细节上,张萱也做到了摹画现实,笔致入微,马的羁勒鞍鞯,人的服饰装扮都与盛唐时尚一样。

虢国夫人与其妹头上所梳的堕马髻,慵闲华贵,很好地揭示了人物所处的社会阶层与相应气质。

全卷以细劲圆活的线条为艺术手段,端凝中显出柔婉,所以形成与内容相适应的最佳表现形式。

此图虽然系后人摹本,但是仍不失原作风神,体现出大唐盛世雍容繁丽的时代特征。

《捣练图》描绘的是从捣练到熨练各种活动中的妇女的情态,刻画不同人物的仪容与性格。

表现是妇女捣练缝衣的场面,人物间的关系生动而自然。

从事同一活动的人物,由于身份、分工、年龄的不同,动作、表情都各各不一,体现了人物的特点。

人物形象逼真,刻画维肖,流畅,设色艳而不俗的风格,反映出了盛唐崇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代表了那个时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时代风格。

此卷共涉及人物12人,其中8名是宫中贵妇体态丰腴、面若皎月,衣饰华美。

她们按劳动场景又可分成3部分。

画的右面首起4名贵妇正进行很艰苦的捣练劳作;两人屈身执杵下捣,一人握杵稍事休息,另一妇人则倚杵而立,左手挽起衣袖,累得微汗涔涔,歇息之后欲再次操杵捣练。

画卷中部的两名贵妇组成第二部分,一个人理丝,一个人缝制新练。

理丝者背身侧面坐于碧毯之上,眼随手动,和谐而专注;另一个贵妇正手捏金针聚精会神地缝制新练,两人一高一低,心、手、眼配合微妙、协调,画者的匠心跃然纸上。

画卷的第3组由三妇人及二侍女组成:两妇人仰身费力扯练;一妇人轻握熨斗细心熨练,神态从容娴雅;二侍女一人执扇煽火,一人撑新练。

新练之下一天真烂漫的女童兀自嬉戏,为画面平添几分情趣。

通览全图,画家对于布局的安排,对于诸妇人动作、神情的描写不禁令人叹为观止。

3.2 吴道子吴道子(约680~759年)唐代画家。

画史尊称吴生。

又名道玄。

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人。

约生于永隆一年(680) ,卒于乾元元年(758)前后。

少孤贫,初为民间画工,年轻时即有画名。

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

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

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

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

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

吴道子的代表作《天王送子图》,遗留下来的是宋人李公麟的临摹本。

这幅画内容是描写佛教始祖释迦牟尼降生以后,他的父亲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朝拜大自然的天神庙,诸位神向他礼拜的故事。

《天王送子图》反映了吴道子的基本画风,他打破了长期以来历代沿袭顾恺之的那种游丝线描法。

吴道子开创兰叶描,用笔讲究起伏变化,和内在的精神力量。

他在创作的时候,处于一种高度兴奋与紧张状态,很有点表现主义的味道。

结束语唐朝时期,不管是经济还是文化都促进了唐代绘画的发展,所以导致了唐代的绘画水准很高。

参考文献《中国十代传世名画欣赏》作者:佚名《中国绘画史》作者:潘天寿后记此文大概介绍了唐朝的绘画的主要人物,他们的风格影响了后代的绘画艺术。

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一笔财富。

本论文的顺利完成,每一步都离不开赵老师的指导。

在此,谨向我的老师赵晖表示崇高的敬意很由衷的感谢。

长沙理工大学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独立思考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结果由本人承担。

年级与班级: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