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论文范例

合集下载

中国民间美术史论文

中国民间美术史论文

中国民间美术史论文中国民间美术在我国悠久的民族文化历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它在直接继承了原始艺术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同时延续了原始艺术的生命。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中国民间美术史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民间美术史论文篇1浅谈中国民间美术与动画创作摘要:我国民间美术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延续着我国的原始艺术,并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直以来中国动画与民间美术密不可分,追根溯源,中国的皮影戏和走马灯可以算作动画的先驱。

从丰厚的民间艺术宝藏中汲取精华,是中国动画民族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通过对我国民间美术特征和现状的分析,研究其在动画作品中的应用,对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动画提出具体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民间美术;民族特色;动画;造型;中国元素随着电脑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制作精良的动画片走入了人们的生活。

受众也不再只局限于少儿,定位于成人的动画数量逐渐增多。

动画片和电影、电视一样,是宣传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的一种途径,是文化传播中的重要载体。

1 民族动画概述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所创作的动画片,具有明显文化差异,各有其特色与风格。

在世界动画的舞台上,中国动画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特别是中国动画发展的初期,动画创作者十分重视从民间文学和民间美术中汲取精华,强调内容的思想性,坚持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扬,逐步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国动画风格”。

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中国动画进入一个高峰时代,中国动画创作者们以独特的民族风格与艺术语言,融合传统民族文化,创作出如《大闹天宫》、《哪咤闹海》、《三个和尚》等优秀的动画作品,以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东方精神震动了国际动画界,开创了世界动画领域的新里程碑。

2 中国民间美术概述民间美术是民间生产者自己创造、自己欣赏或使用的造型艺术和实用美术。

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中,反应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观念,与宗教民俗有密切的联系。

强烈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

美术的论文(通用9篇)

美术的论文(通用9篇)

美术的论文(通用9篇)一、论文怎么写1、确定主题在写论文之初,首先要确定好论文的主题,才能够查找相关的知识点。

建议在确定主题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身的专业,并且要使自己擅长的,这样在选题的时候不仅更加容易一些,也更容易通过。

2、列好提纲选好主题之后,就需要搜集一些相关的写作资料了。

查找相关资料后要仔细的阅读,可以根据所选择的主题来列好写作的提纲,这样在正式写作的时候就会有清晰的目标,不会出现跟主题偏差的问题存在。

3、正式写作当列好相关的主题和提纲之后,就开始进入到了写作的阶段。

因为书写论文通常会有字数的要求,一般需要几天才能完成,所以在写作的时候先要做好计划,可以确定好每天完成的部分。

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习惯来安排。

4、仔细修改写完论文的内容之后,并不代表论文的书写已经完成,因为其中可能会存在一些论点错误,以及一些不通顺或者是错别字的问题。

可以仔细的阅读一下,查找出不对的地方进行修改,确保论文是通顺并且有正确观点的。

5、完善要素完善要素是最后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需要查看文章中是否有缺少的事项,并且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添加。

二、美术的论文(通用9篇)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

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美术的论文(通用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美术的论文1 我国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中涌现出了现代美术设计教育,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统工艺美术在一定程度上为现代美术设计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性意义,现代美术设计教育要想积极走向世界、走向全球,就必须要加强与传统工艺美术的融合,立足现实,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要适度进行保留与创新,进而构建全新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

1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美术设计教育之间的关系分析1.1区别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内涵丰富,聚集了无数历史积淀,而现代美术设计注重强调现代审美意象的延伸。

美术史论范文

美术史论范文

美术史论范文美术史是研究人类艺术创作发展和艺术作品演变的学科,它记录了人类有史以来的艺术进程和文明成就。

美术史论是对美术史具体问题进行系统性的阐述和探讨的一种研究方法和形式。

在美术史研究中,论文是最主要的表达形式之一。

美术史论的写作方法多种多样,一般会从艺术作品的起源和发展,艺术家的创作背景和原因,艺术风格的变迁和演变,以及作品对社会和历史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

以下是一个关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史论范文,讨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如何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对人类理想和现实的追求。

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艺术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以人文主义为核心,强调人类的价值和尊严。

在这个时期,许多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作品用作表达对人类理想和现实的追求的工具。

他们通过绘画来描绘人物形象,展现人们对自由、平等和正义的向往。

例如,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多产艺术家之一。

他通过绘画作品《蒙娜丽莎》中的微笑表达了人类内心的复杂和深沉。

这幅作品给人以神秘的感觉,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人类灵魂深处的温暖和喜悦。

达·芬奇的绘画技巧和审美触动了当时的观众,使他们对艺术的认识和追求提高了一个层次。

另一个例子是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大卫》。

这幅作品描绘了圣经中大卫战胜巨人歌利亚的壮丽景象。

米开朗基罗通过雕塑将大卫的力量、智慧和勇气展现得淋漓尽致。

观看这幅作品的观众不仅仅能感受到大卫战胜巨人的喜悦,更能体会到人类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这些艺术家们通过绘画作品传达了自己对人类理想和现实的思考和追求,使观众产生共鸣,并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他们用艺术来表达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欲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在绘画中反映了他们对人类理想和现实的追求,他们通过深入观察和思考,呈现出了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和多样性。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至今仍然被视为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美的享受,更是对人类文明和价值观的思考和追求。

中国美术简史结课论文

中国美术简史结课论文

中国美术简史作业201413031420李岩第一编大事记第一章:史前美术一·旧石器的造型与发展1·【旧石器时代初期】在四川巫山龙骨坡巫山人遗址,河北阳原小长梁与云南元谋人遗址,山西芮城西侯度遗址发现的石器,多系形状不规则的刮削器,砍砸器及尖状器,很少有第二步加工,呈现出石器的原始形状及初步的类型分化。

2·【旧石器时代中期】在距今约10万年的许家窑人遗址里发现的大约一千五百个石球,其光滑规则的造型体现出相当的造型能力。

这显示出一种与泛灵论联系在一起的工具崇拜心理,但也体现出对造型的讲究脱离了实用目的。

3·【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期智人的石器制作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这个时期的石器类型丰富,形状更加对称,加工益发精致。

宁夏灵武水洞沟出土的尖状器以造型周正对称而著称。

二·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装饰品和刻画艺术品1·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装饰品,是距今约28940年前峙峪人制作的一件石墨装饰品。

灵武水洞沟遗址发现以鸵鸟蛋壳磨成的穿孔串珠,河南安阳小南海遗址发现一颗钻孔石珠。

在这些装饰品上,呈现出成熟的钻孔技术。

2·周口店山顶洞遗址曾发现一枚精致的骨针,证明当时任以缝纫兽皮作为御寒保暖的服饰。

3·1987年在河北兴隆发现的意见尺鹿角枝残段,是现知比较可靠的最早的原始刻画艺术品,应该以狩猎的巫术仪式有关。

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序列1·【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华北地区的河北徐水南庄遗址,华南地区的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广西桂林甑皮岩下层等遗址均出土粗陶片;徐水南庄头出土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碾轧加工粮食的工具,还伴出家禽骨骼;道县玉蟾岩发现最早的水稻谷壳。

2·【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农业于本期已发展成为主要的经济部门,黄河流域及北方主要种植粟类作物。

陶雕,石雕,玉器开始出现。

内蒙古林西白音长汗的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石刻女神像。

美术史论范文

美术史论范文

美术史论范文美术史是一门研究艺术发展历程、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学科,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创作理念。

美术史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艺术的发展轨迹,还可以启发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本文将从古代艺术到当代艺术,探讨美术史的发展轨迹和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古代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信仰和审美观念。

古代艺术作品在形式和主题上都具有鲜明的特点,比如古埃及的壁画和雕塑以及古希腊的雕像和陶器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宗教和社会意义,同时也为后世的艺术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

古代艺术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和演变,还可以启发我们对当代艺术的创作和欣赏。

中世纪艺术是古代艺术和文艺复兴之间的过渡时期,它在形式和主题上都受到了宗教和政治的影响。

中世纪的艺术作品以宗教题材为主,如教堂的壁画、玻璃窗和雕塑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宗教意义,同时也为后世的艺术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宗教题材和表现形式。

中世纪艺术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世纪的宗教和政治制度,还可以启发我们对当代艺术的宗教主题和表现形式的创作和欣赏。

文艺复兴是欧洲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标志着古典艺术的复兴和现代艺术的诞生。

文艺复兴的艺术家们致力于恢复古代艺术的传统和精神,他们在绘画、雕塑和建筑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文艺复兴的艺术作品在形式和主题上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艺术意义,同时也为后世的艺术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

文艺复兴的艺术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和文化背景,还可以启发我们对当代艺术的创作和欣赏。

现代艺术是20世纪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标志着艺术的多样化和自由化。

现代艺术的艺术家们致力于突破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观念,他们在绘画、雕塑、摄影和装置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中国画鉴赏论文(推荐五篇)

中国画鉴赏论文(推荐五篇)

中国画鉴赏论文(推荐五篇)第一篇:中国画鉴赏论文中国画赏析中国画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渊源,同时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风格,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国宝,也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

中国画第一特点是意境创作的追求,推陈出新是中国画进步的宗旨,中国画主张“缘物寄情”,“以景寓意”,“以神取形”,“笔不周而意周”,“笔不工而心恭”。

在概括客观物象的同时,必须融进画家的主观感受,透过描绘对象创造形象的方式来借以体现画家的主观感受,使主观情感和客观的物象精神性格交融和转化使画家在作画前的主观感受得以充分的表达,而产生动人心魄的意境创作。

在中国画章法布局中状物立象,就是首先必须剪裁取舍分别主宾然后根据物象往来逆顺的运动之势部署画面。

使之造成动人心魄的气象。

而中国画在“置陈布势”中,如果要使画面章法获得灵动舒畅,富有变化,必须巧妙地处理空白,疏密,虚实之间的关系。

所谓空白是无画处,是虚处,是疏处是与密实相对而言的是与疏密虚实有密切联系的,虚实对构图,笔墨有极大的概括性,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既是疏密有致,可以打破构图中的平均布置,“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空景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虚与实在意境中不仅相辅相成,而且相互转化,中国画用墨有干湿,浓淡之分,构图遵循计白当黑,知白守黑的艺术原则,有藏有露,有隐有显造成一种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美妙,而又带有几分迷蒙感的意境创作。

中国画在发展的早期就重视表情的描述,南朝的王微在《叙画》中提出山水并不是地图,应求“容势”,要表现大自然的生动变化,“望秋水,神飞扬,临春风,恩浩荡••••••此画之情也”。

文人画家也旨在写意而不写实。

欧阳修指出“古户画画意不画形”从“意”出发把追求形式看成是画工的事,真正的画家应是得意忘形。

中国画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性格,心理,气质,以其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在世界画苑中,独具体系,中国画被风起云涌的时代气息所驱动,推陈出新,魅力长存一、欣赏以线造型的中外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对“线”这一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

中国美术史论文

中国美术史论文

中国美术史论文摘要:艺术家在传统形式与现实生活、本位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徘徊,是一种极为错综复杂的境况。

但是田黎明在这之中做的非常成功,他的作品之中既能体现传统形式与现实生活的完美结合,还能体现本位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

综观中国美术史,在国画创作上,既能摒弃陈陈相因的笔墨程式,又能遵循美术本体创作规律的人屈指可数。

一般来说,人们不是因为注重笔墨的趣味性而忽略其造型功能,就是为了造型的准确而失去了水墨独有的特性。

但是在现代,田黎明做到了。

“李可染用积墨技法创作出了开宗立派的逆光山水,成为一代宗师;田黎明传承传统没骨法创立了意象阳光画派而成为当代画坛无可替代的里程碑式的杰出画家。

”①田黎明的作品风格鲜明,在中国画深厚的水墨传统中,他创造出了不同于前人和同代人的独特风格,提炼出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技法上田黎明找到了将传统笔墨形式与新的表现对象协调统一的方式,他尝试探索的“融染法”、“连体法”、“围墨法”和“积色法”都脱胎于传统的中国画,同时他也借鉴了西方绘画的用光,但这种吸收不是简单的移植和套用,而是有所变化。

综观其作品,可强烈地感受到那种从骨子里散发出的,中国传统道家思想追求的“朴素”、“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的观念。

一、传古韵,出新意受“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激进主义思想的影响,我们总是用一种非此即彼的“二元论”意识来指导我们的实践,而无法在“传统”与“现代”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来调和我们的行为。

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中国画也面临同样的困境,但是在当代田黎明做到了。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称中国文化为“冲击—反应模式”,而作为中国文化一部分的中国画,面对众多的“冲击”,也作出了“反应”。

以“85新潮”为标志,开始向现代美术转变,“田黎明的国画人物画创作无疑强烈凸显了当代中国画的现代性问题,他以后印象派融合传统文人画与写实主义的价值趋附既显示出他国画创作的现代性诉求,也体现出其传统与现代的两难。

国画论文范文3篇

国画论文范文3篇

国画论⽂范⽂3篇略论近世国画⽂章⼤家楼笙华⼜名楼森华,现为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画⼤讲堂》主讲,中国开放⼤学中国画教程副主编,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品鉴赏与修复学术主持,浙江⼤学艺术鉴赏与收藏投资⾼级研修班主讲,浙江省收藏协会理事,《浙江收藏》副主编,黄宾虹国画院院长。

现任职于中国美术学院,曾在浙江⼤学、厦门⼤学、宁波师范学院执教中外美术史和艺术概论。

个展:2014 《秋⼭问道》⼭⽔画个展2013 《听此太古⾳》楼森华⼭⽔画展(中国美术学院)2012 《古雅之道》楼森华⽔墨画个展(宁波)2012 《钱塘时代》楼森华油画个展(中国美术学院)2011 《⼗⼆⽉》楼森华油画个展(中国美术学院)2008 《澄怀观道》楼森华⼭⽔画个展(中国美术学院)2000 《楼森华⽔墨与油画》个展(台湾⼤学)1997 《回望传统》中国画个展(宁波展览馆)等近世国画⽂章⼤家,五百年间名世者黄宾虹有云:上古书画同源,仰观俯察,以造六书,取乎象形,⾃有丹青之画,书与画分,后世因重⽂⽽轻艺,有⼠夫之画,画与图分……⼜云:⾃来书画同源,书是⽂字,单体为⽂,孳⽣为字,以加偏旁。

⽂字所不能形容者,有图画以形容之,尤易明晓。

故图画者,⽂字之馀,百⼯之母也。

今求画学之途径,⾮讨论⽂字,⽆以明画之理,⾮研究习字,⽆以得画之法……学画之⽤笔,⽤墨,章法,皆源于书法。

舍⽂字书法,⽽徒沾沾于缣墨朱粉中以寻⽣活,适成其为拙⽽已,未可以语国画者也。

其语何出!六朝谢赫著画有“六法”,所谓⼀⽓韵、⽣动是也;⼆⾻法,⽤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摹写是也。

元初赵孟\⾔书画同体(即后世曲解为“书画同源”),明季董其昌借禅宗以分画有“南北宗”。

⾄于后世影响甚巨,此后史学家竞相引证。

赵孟\有诗证⽈:《题柯九思画⽵》“⽯如飞⽩⽊如籀,写⽵还应⼋法通,若也有⼈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此论以理论⾼度指明了绘画的技术要旨。

⽆论这“本来同”的是源、是体、还是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史与美术作品鉴赏论文追寻元青花上的蒙恬将军图——论元青花蒙恬将军玉壶春瓶【关键词】:元青花玉壶春瓶蒙恬将军【摘要】:通过对元青花蒙恬将军玉壶春瓶上纹饰的描述,探寻人物故事纹饰出现的原因。

并对故事细节进行具体深入分析,企图得出蒙恬将军图背后所表现出的社会环境和器物形成的具体的历史背景。

【正文】:它的淡雅与明快,几百年来被无数人所追捧、喜爱,蓝白两色在窑火的烘焙下勾勒出了这种被外国人誉为“国瓷”的青花瓷。

但不得不说的是目前普遍见到的是明清两代的青花,对元青花却是少有人熟知。

其实早在唐代就出现了最原始的唐青花,而在元至正时期就已烧造出成熟的青花瓷1。

可由于战乱等诸多原因,元青花极其少见。

国内所藏元青花只有100件左右,国外土耳其、伊朗、英国、日本、美国等地的博物馆所藏加起来也不过200余件2。

其中人物故事图更是少之又少,据张浦生先生介绍现已知有人物图的元青花只有十多件3。

因此这件元青花蒙恬将军玉壶春瓶(见图1)显得弥足珍贵,它本身连同上面的纹饰都理应得到更充分的重视。

从右图中可以看到这是一件撇口、细颈、垂图1腹、圈足的器物,人们称之为“玉壶春瓶”。

(高20厘米,口径8.4厘米,腹径15厘米)它的轮廓左右是两个相互对称的“S”型,线条舒缓、流畅,宛若一个清秀的少女。

玉壶春瓶通常被用作盛酒器使用,所以名字也就因此得来(据某些专家认为玉壶春应该是一种酒的名字)。

而恰恰是由于这种独特的造型成就了我们如今看到的蒙恬将军的纹饰。

因为玉壶春瓶颈细长,腹部呈香梨的形状,奠定了其作画面积小作和不利于创作大型画面的特点。

但我们不得不佩服画工非凡的技术功底和丰富的现象力,他正是利用了玉壶春瓶的造型特点给我们展现了眼前这个精彩的故事。

如果把器物平展开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这是一幅故事画,画中一共有五个人物,笔者将其分为三部1戴洪文《千年古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113页、116页2许明《土耳其、伊朗馆藏元青花考察亲历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141页3同上142页分。

关键人物蒙恬将军(见图2)位于这幅画卷的右端,身披甲袍,头戴冠,冠前端有一上扬的羽翎。

他坐于木榻之上,右脚踏方案,左腿盘于榻上,并将手撑在其上,另一只手则前伸整个手掌微张,似乎在向部下发号施令。

蒙恬将军头部略向下低,但眼睛却正视前方,目光炯炯,脸颊处的络腮胡尖微微上翘,一副威风凛凛的大将风范。

身后站着一名挂剑武士,手中持有一面迎风招展的大旗,上书“蒙恬将军”四个大字,而纵观历代青花为画题款的只此一件。

高耸的旗帜巧妙地填补了瓶颈的空白,使得整个画面更加雄壮,同时也衬托出了大旗下蒙恬将军的威严感。

这就是画的第一部分,通过一株芭蕉的过渡,便进入了画面的第二部分。

这部分只有一个高鼻深目手持弯弓的武士(见图3),他右脚踏地、左脚脚尖点地,推测应是向蒙恬将军走去。

同时他将左手后指,眼望着蒙恬将军,表情严肃,嘴虽闭合却像是要对蒙恬将军汇报着什么事情,与蒙恬将军的表情和动 作相照应。

虽然画得还不够准确自然,例如手的部分和服装,但已将人物表现得甚 是生动。

在他身后一株竹子的掩映下,呈现出的就是画面的最后一个部分,这部分有两个人物(见图4)。

左侧为头戴毡笠,衣着右衽短衣,束腰带裹脚的士卒,他手中抓住一个跪着的戴高冠穿花袍的青年。

青年被官兵所迫,双手抟于袖中,低头弯腰,一幅恭敬卑微的模样。

再往后就是作为背景的怪石和苍松,值得一提的是苍松从怪石的一侧长出,挺拔向上穿过瓶颈直抵口沿处,不仅巧妙地起到了画面结尾和开端的分割作用,也弥补了瓶颈处的一半空白(其中一半为旗帜)。

这五个人物环瓶图3 图4图2相互呼应,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点缀其间的怪石、苍松、篱笆、坡石、笆蕉、竹叶、花草等使得画面更加丰富多彩。

而内容丰富的同时却不显得丰满与凌乱,空与不空默契的配合着。

似乎从哪一角度来欣赏都可以获得一幅以人物为中心的完整画面片段,可好奇心却使你忍不住想一窥它的全貌。

于是整体与片段又相互勾连,让你不禁要把这整幅画面一次塞入你的视野之内。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就不同于原有普通纹饰的元青花了,给人一种别样的新鲜感和诱惑力,也表现出了画工高超的艺术水平。

当我们感叹整个面画的精妙之余,不禁也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如此少见的元青花人物故事瓶为何会选取蒙恬将军作为题材。

众所周知蒙恬将军是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出身于世代名将之家。

对于他事迹的记载首见于司马迁的《史记·蒙恬列传》,“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

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4而在秦始皇死后公子胡亥策动政变,赵高由于自己与蒙氏的私仇,对蒙氏兄弟进行诽谤。

蒙恬这位屡立赫赫战功的秦国大将,最终被迫吞药自杀。

司马迁也不禁为他叹曰:“蒙氏秦将,内史忠贤。

长城首筑,万里安边。

”“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

”5唐贞观年间太宗和大臣们讨论时也曾言到:“朕观最冤的是蒙恬。

”拥有着忠肝义胆又造就出如此丰功伟绩之人却惨遭此结局,不禁让后人为之感慨。

因此作为杂曲、平话故事、版画等民间艺术极度流行的元代,这样一个传奇人物自然会受到文学艺术家的关注,在展现历史的同时往往又会通过自己的理解对历史故事进行新的演绎。

这些受人们欢迎的市井文化给画工们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他们仿照这些市井文学的故事创作画作,将这些题材引进瓷器的创作中。

在突破原有的纹饰的限制后,赋予了元青花以别样的生命。

另一方面销售者们也希望通过此举能吸引更多的顾客,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进而促进瓷器的销售。

从其它几件元青花故事人物图上看,如萧何月下追韩信、昭君出塞、西厢记等,我们都可以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元杂剧。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这些人物故事画面特别是题材相同者,往往存在着某种特别的联系。

据某些人士推测这些画创作时应该有蓝本,很可能就是当时杂剧唱本中的插图6。

当然对此我们无法得出定论,但这却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这些人物故事图的产生与元曲艺术间的密切关系。

虽然至今未找到与蒙恬将军相关的杂剧故事,但笔者认为这幅人物故事图的产生源于元代杂剧和散曲等民间艺术的流行是可以肯定的。

对于蒙恬将军题材的出现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有个基本的了解。

下面对这幅蒙恬将军故事图进行具体的分析,从中还可以得到更深的认识。

不过此时我们就必须将视线从蒙恬将军转向画面左侧的抟手跪立人身上,笔者认为这个人物是理解4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九《蒙恬列传》5同上6于炳文,《元代青花瓷器中的人物故事》,收录于《收藏家》,2002年10期整幅画面的关键。

而这个人物性质的说法不一,没有人进行过系统深入的考证,自然也没有定论。

有人认为所跪之人是文人、文官抑或战俘等,但这些认识又都没法给予详细的解释自圆其说。

在元《全相平话秦并六国》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帝(始皇)令蒙恬兴兵三十万,北伐匈奴抵拒,收河南地四十四县,可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临洮至辽东之地,延袤万余里,镇压边疆。

……蒙恬往北塞为诏讨,管领三十万人,文字下诸郡,三丁抽一,来赴沙场,筑起城墙,不问仕宦豪杰之家,尽行起发赴场,如违,差兵捉拿,斩首号令。

”7从器物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抟手跪立之人(见图4)戴高冠、着花袍,一身锦绣,显然不是士兵,但也不同于普通百姓,而年龄上也恰好处于身强体壮之时。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他与平话中的故事联系在一起。

“不问仕宦豪杰之家,尽行起发赴场,如违,差兵捉拿,斩首号令”画面似乎就是对这句话形象生动的场景再现,而这个人物就是仕宦豪强大家的违令之人。

由此从另一方面看也可以理解为这个元青花蒙恬将军图是受元平话的影响,这也与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相吻合。

当所有问题都可以理所当然的解释之时,画面中还存在着一个关键的疑问。

我们从图中可以观察到蒙恬将军和他的士兵们所着服装都是典型的元代服饰,而那个抟手跪立的人所着则有着明显的汉人特色。

我们不禁要问:难道画工们如此没有历史常识,会让一代秦国大将误穿上元人的衣服吗?笔者认为这背后应该有着更深一层的原因。

在大漠北方由弱小走向强盛的蒙古民族,他们建立了强大的元王朝,统治着汉民族。

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汉族文化难以在短时间相容相承。

一些贵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漠视甚至排斥着汉民族的文化,他们的生活用器仍然以金属器和漆木器为主。

8从当时的社会情况我们可以大致猜想瓷器的销售人群主要为汉人和部分元人,元贵族对于瓷器的需求量很少。

他们仍然保持着以前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对于瓷器采取冷漠的态度,没有太大的兴趣。

于是笔者认为这件器物就是景德镇的生产者企图为其销售打开一扇新的大门,将元贵族吸引到对瓷器的需求之中做出的一项新的尝试。

这件器物的精美程度毋庸再言,它应该是为销售贵族或富贾而做,非为普通人家的日常用器。

主要人物着元代服饰,跪地之人着汉服应为画工故意而作,目的是讨好元贵族,以扩大瓷器的销售人群。

如果我们以这个角度思考下去,又会发现作者特意选取蒙恬将军为题材还有另一番深意。

元和秦有一点非常相似之处,历史上这两个都是相对于中原先进文明的野蛮文化和劣势民族。

但最终他们都冲出了历史的桎梏,结束了国内长时间的对峙和分裂,创立了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作画者特意将秦国北征匈奴的大将与元联系在一起,有这一番深意也未尝可知。

当然这也只是猜测,在今天我们无法给出一定的历史资料作为依据。

纵观整幅画卷的分析及服装和人物上表现出的元强压住汉的气势,笔者认为这幅作品的出现应该是在当时杂曲等民间艺术流行的影响下,画工将其销售目的置于7 元至治年间新安虞氏刊本《全相平话秦并六国》卷下8戴洪文《千年古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119页古代人物故事之上创作而成。

当然这种销售思路过于谄媚,对于具有一腔热忱和骨气的汉人来说很难接受。

虽作为一种尝试,终遭历史的摒弃,无奈退出市场,而同蒙恬将军玉壶春瓶相类似的瓷器我们至今也未有发现。

每件作品中都包含有一段真实的历史,对于这件元青花蒙恬将军玉壶春瓶如果只是从器物器型和基本的纹饰描述来看,我们也许只会得出它稀少、精美、珍贵等结论。

但如果穿过器物本身,将其作为沟通历史的媒介与古人对话,体会古人的生活和心理我们也许就会得出更深一层的理解。

单单从这件器物背后我们就看到了元代民间艺术的流行,看到了元与汉的文化对峙,看到了销售者为促进销售的煞费苦心,最终感触到了历史的变迁、沉浮。

也许每个人对器物本身还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观点,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这件器物的鉴赏,因为从这件器物上散发出的震撼力是人所共见并且永恒不变的。

【参考书目】:1、戴洪文《千年古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2、许明《土耳其、伊朗馆藏元青花考察亲历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3、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九《蒙恬列传》4、于炳文,《元代青花瓷器中的人物故事》,收录于《收藏家》,2002年10期5、元至治年间新安虞氏刊本《全相平话秦并六国》卷下注明:因相机拍不清晰,所以三张细节图均来源于BLOG:老狄的豆腐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