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马原第二章

合集下载

(完整版)新版马原第二章

(完整版)新版马原第二章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 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地把握对 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 确的认识。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 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 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 创新。
认识向实践的飞跃,需要一定的中介环节, 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让理论掌握群众,转化为改造社会、自然 的物质力量。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实现了两次飞跃,认识运动就算完成了吗?
已完成: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那么对于这 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
未完成:任何过程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 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客观世界的变化运动永无完结,人们对于真 理的认识也就永无完结。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 基本特征。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实践活动的诸要素都是 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 过程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 客观规律的支配,实践能够 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为人 们提供现实的成果。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的自觉能动性: 与动物本能和适应性活
两个特点是不可分割的。
三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实践
认识
实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认识的第一次 飞跃——实践 向认识的飞跃
认识的第二次 飞跃——认识 向实践的飞跃
实践向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 关于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 系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 和表象,是认识过程的起始 环节。它的特点是直接性, 是对客观事物形象的具体的 直接反映,是认识的起点,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马原(第二章)

马原(第二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对事物的
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少 女 还 是 老 妇
2019/4/2
26
知觉的经验因素。 下图里的横线都是平行的!涉世越深的人,受社会侵蚀 越严重,看到的直线越变形。
2019/4/2
向前进”
——恩格斯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
目的。人们通过实践 获得某种认识,其最 终目的还是为实践服 务,指导实践,以满 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 产的需要。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相传番茄的老家在秘鲁和墨西哥,当地人把它当作有 毒的果子,称之为“狼桃”,传说吃了狼桃就会起疙瘩长 瘤子。只用来观赏,无人敢食。 据记载,十六世纪,英国有位名叫俄罗达拉的公爵在 南美洲旅游,很喜欢番茄这种观赏植物,于是如获至宝一 般将之带回英国,作为爱情的礼物献给了情人伊丽莎白女 王以表达爱意,从此,“爱情果”、“情人果”之名就广 为流传了。 过了一代又一代,仍没有人敢吃番茄。到了十七世纪, 有一位法国画家曾多次描绘番茄,面对番茄这样美丽可爱 而“有毒”的浆果,实在抵挡不住它的诱惑,于是他冒着 生命危险吃了一个,觉得甜甜的、酸酸的、酸中又有甜。 然而,躺到床上等死的他居然没事,于是 “番茄无毒可 以吃”的消息迅速传遍了世界。
(3)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
二是抽象性
光线在引力场中弯曲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2001年考研试题)辨析题:
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马原第二章

马原第二章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2.毛泽东:《实践论》
3.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4.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当代中国,就是一切 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科学发展观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 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 题在于改变世界。
参考书目
价值评价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 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 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和客体之间 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
价值评价的特点
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评价结果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价值评价的特点
假如我们想知道什么东西对狗 有用,我们就必须探究狗的本性。 ……如果我们想……根据效用原则 来评价人的一切行为、运动和关系 等等,就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 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 了变化的人性。
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 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 之每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 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内容的客观性
实践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 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 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辨 材 须 待 七 年 期 。 试 玉 要 烧 三 日 满 ,

《马原》第二章(2013年版)

《马原》第二章(2013年版)

2. 如何检验? 实践的结果与预期目标是否一致是检 验认识真理性的尺度和标准 3. 逻辑证明与真理标准 逻辑证明是实践 标准的重要补充, 但不能取代实践标准。
(二)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它 的唯一性 。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指它 的条件性。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价值及其特性 1. 含义:P80 2. 特性: 第一,客观性 第二,主体性 第三,社会历史性 第四,多维性
理性认识的特点:间接性、抽象性、深 刻性。
理性认识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概 念


判 断
鱼是用腮呼 吸的水生动物 鸟是长羽毛 的动物
鸟是长羽毛的动物 鸭子长羽毛
推 理
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 鲸用肺进行呼吸
鲸不是鱼类动物
鸭子是鸟类动物
二者的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 包含。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 革命的运动。 ——列宁
二、认识的本质 1.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观点: 唯心主义先验论: 回忆说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流射说、 影像说、白板说、蜡块说
2.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 动反映。
所有的唯物论者都是反映论者!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要求 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 精神和人文精神!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自学)

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谢 谢 大 家 !
约翰·开普勒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电子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电子书

个人思维的发展过程再现着整个人类思维的发展史。通过对儿童的心理、语言和思维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类认识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及过程。恩格斯曾指出:“在思维的历史中,一个概念或概念关系(肯定和否定,原因和结果,实体和偶体)的发展同它们在个别辩证论者头脑中的发展的关系,正像一个有机体在古生物学中的发展同它在胚胎学中的发展的关系一样(或者不如说在历史中和在个别胚胎中)。这种情形是黑格尔在论述概念时首先揭示出来的。”②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对儿童心理和思维过程的考察,研究了认识的发生。他的“发生认识论”对于我们研究认识的发生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的,这就是说,本体论和认识论是不可分的,既不存在独立于本体沦之外的认识论,也不存在独立于认识论之外的本体论。在整个哲学中,本体论对哲学的其他组成部分具有决定性意义,对于认识论也是如此。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有什么样的认识论。唯心主义哲学主张意识第一性,认为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精神,决定它必然把人的认识仅仅限制在精神的范围内。主观唯心主义把主体的感受当作认识的唯一对象,认为认识只是人的一种内心体验或者精神的作用,不与外部世界发生任何关系;客观唯心主义把认识看作是对客观精神及其产物的认识。例如,中国明代的王守仁,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他认为“天下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一切知识的根源是“良知”,而“良知”为人心中所固有。他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阳明全书,传习录》中)这样的本体论决定他的认识论必然主张“要实见此道,须从自己心上体认,不假外求始得”(《阳明全书,传习录》上)宋朝的朱熹(1130-1200)是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著名代表,他提出“理”是万物的根本,“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朱子语类》卷一)认为在天地万物之前,就有一个“理”存在了。在认识论上,朱熹把认识说成是“得于天之所斌,而非人之所能为也。”(《朱子语类》卷四十九)与唯心主义哲学相反,唯物主义哲学则认为存在第一性,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物质,这种世界观决定它把人的认识看作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如北宋哲学家张载(1020一1077)认为物质性的“气”是万物的本原,“形聚为物,形溃反原”。在认识论上,他主张“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何所感!”(《张载集》张子语录上)就是说,人的感知是由外物作用所引起的,如果没有外部事物的存在,也就没有人的认识。

马原课件第二章(参考课件)

马原课件第二章(参考课件)

课件学习
43
1.从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 一是实践是认识的 目的。
课件学习
44
1.从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
二是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
亚里斯多德:不 同重量的物体下 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
量的物体下落速
度相同。 课件学1习589
45
2.从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
第一,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 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课件学习
30
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并不否定认识对 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认识的指导作用具有双向性
课件学习
31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稿P4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 线,
另一条是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 路线。
55
认识路线和工作方法
调查研究 试点实验 虚心向群众学习 集中群众智慧
宣传动员群众 推广成功经验
转化为群众的行动
课件学习
56
四、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1、什么是非理性因素
非理性因素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
狭义主要是指主体的情感情趣、意志、 动机、欲望、信念、习惯等。
广义还包括幻想、想像、顿悟、知 觉、灵感等。
价值、价值评价和价值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论与思想路线的关系
必然与自由
课件学习
2
关键词
认识 实践
反映论
真理 价值
认识 世界
改造 世界
课件学习
3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马原第二章课件

马原第二章课件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科学的实践观
1.实践的含义
实践的概念 并不是马恩第一 次使用的。
他曾把人类的所有活动和行 为都称为实践 然而后来 他把人类的生产性活动 和自由活动分割开来 认为人的自由活动才是实践 在这里 他赋予了实践以终极的道德关怀
①实践的要素是客观的 ②实践的过程是客观的 ③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
生产劳动
实践主体 (人)


实践手段

(工具)


实践对象 (客体)
(2)实践是人类自觉的能动活动
所谓自觉能动 性,是指人的实践不 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 活动,而是有目的、 有意识的活动。





愚公移山
徐悲鸿画马
(3)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直接经验是本人参加实践而获得的 经验,间接经验是他人参加实践而获得的经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只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两种途径。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重要。间接经验是人类积累下来的宝贵精神 财富,从个人的能力来说,由于生命与精力的限制、实践条件的限制, 一个人不可能、也没必要事事亲身实践去获得知识;而且从人类认识的 发展看,每一代人都处于知识的承上启下的历史环节上,只有虚心学习 前人留下来的宝贵知识,才能根据新的实践总结出新的知识,从而发展 认识;同时,科学知识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任何一个有志于 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中有所作为的人,都必须认真学习对实践 具有指导作用的科学知识。因此,间接经验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

马原讲义第二章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PPT课件

马原讲义第二章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PPT课件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1、这次飞跃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
(1)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 发展。
(2)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 界的目的。
2、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需要具备一定的 条件:
(1)理论要同具体实践相结合,化为指导 实践的具体观念。
(2)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主体历史方位感
价值本位意识



社会秩序意识 社会规范意识 价值实践意识
特 征
社会历史性 群体性 评判定向性 规范性
含义 主体对客体满足自己需要的属性作评判表态度
揭示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的价值关系
特点
主体通过体验把握客体能否满足需要
以特定价值词进行评判

值 评
满足主体需要: 出发点,前提
合理性
利于主体生存发展
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的观点和辩证 法的观点,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以实践为基础 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观点,实现了认识论的 伟大变革。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 达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3、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有一定条件
(1)真理原则: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 和改造世界(包括人自身),追求和服从真理。
(2)价值原则:就是人总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 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
人的 实践 活动
真理 原则
价值 原则
客体性
条件性 统一性
主体性
目的性 多样性
3、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主观方面:认识受到人们的实践范围、立场、观 点、方法和知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
试玉要烧三日满, 辨材须待七年期。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爱迪生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从时间上看,一个过程向另一个过程的 推移和转化是无限的; •从空间上看,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物 质的结构和层次也是无限的。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 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第一次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二次飞跃
感性认识(初级阶段) “生动的直观”
唯物主义 反映论
从物到 感觉思想
认识是主体对 客体的反映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唯心主义 先验论
从感觉和 思想到物
认识主观自生, 是心灵的创造物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唯物主义反映论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费 尔
荀 子


自然界是一本不隐藏自
己的大书,只要我们去读它 ,我们就可以认识它。
人必有一死, 苏格拉底是人。 所以,苏格拉底必死。
卡斯帕洛夫与“深蓝”对
特征:间接性和抽象性 弈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有伤风化! 一个残废!
真美!
班·达依尔: 陛下,我只 要……
基本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感觉: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 和特性的反映,是意识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
硬 甜

苹果(感觉)= 红或甜或硬或……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知觉:多种感觉组合成的整体,它能够反映 出对象的具有可感知性质的整体性结构和特征。
一个又甜又硬 的红苹果!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实践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 认识活动的人。
主体
社会 结构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个人 主体
集体 主体
人类 主体
鲁滨逊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狼 孩 卡 玛 拉 植物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实践客体: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 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 制作加工。
第谷
开普勒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理性思维是指认识过程中的感性反映形 式和理性反映形式,包括感觉、知觉、表象、 概念、判断、推理等认识形式。
理性思维
感性认识 感觉 知觉 表象
理性认识 概念 判断 推理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理性认识(高级阶段) “抽象的思维”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实践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
无限反复的过程
再认识,是主体对已知的认识客体、已有 的认识成果的继续认识和重新认识。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 客观方面:客观事物有一个产生、变化和发展的 过程,其本质也有一个逐步暴露的过程;人们的 认识受一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
莱特兄弟由天上的飞鹰想到了飞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从认识到实践
——认识运动的第二次飞跃
1.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必要性
理论只有回到实践
中去,才能实现对客 观世界的改造。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
和发展。
亚里斯多德:不 同重量的物体下 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 量的物体下落速 度相同。
反映具有摹写性 反映具有创造性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三.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
从实践到认识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这种形式,循 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 践和认识之每次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进到了高 一级的程度。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认识运动总规律的重大意义
坚持主观和客观、理 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 史的统一,避免犯 “左”的和右的错误 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 线。
自觉地尊重群众的实 践,坚持党的群众路 线。
第二节 真理与 价值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 性和相对性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F=GM1M2/R2
基本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括的概 的一念 思般: 维特是 形性对 式和同 。本类
质事 属物 性共 概同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判断: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维 形式。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水果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推理:根纳
抗击SARS
客体
基本 类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自然形式 客体
社会形式 客体
精神形式 客体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实践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 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 中介
作为人的肢体延长、 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 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非理性因素主要包括主体的情感、意志以及 想象、信念、直觉、灵感等意识形式。
• 意志对认识活动的影响
孟 子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
也,必先苦其心志,劳
其筋骨,饿其体肤,空
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
,增益其所不能。
著司 《马 史迁 记矢 》志
不 渝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想象对认识活动的影响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农牧业生产、航海 ð 天文学
丈量土地、衡量容器 ð 数学
建筑、手工业和战争 ð 力学
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 ð 生态科学
战争 ð 孙子兵法
无产阶级革命 ð 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
ð
邓小平理论
实践需要
认识产生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结绳记数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陆游
冬夜书示子律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间 接 经
昨夜西风过园林, 吹落黄花满地金。

秋花不比春花落,
王安石
说与诗人仔细吟。
苏东玻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大地是球形吗? 哥伦布 麦哲伦
航海实践
苹果(知觉)=红 + 甜 + 硬 + ……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表象:大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和再 现,是曾经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对象的 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知觉 表象
特征:直接性和具体性
回忆再现
2.理性认识及其形式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理性认识:认识的 高级阶段,是人们借助 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 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 ,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 、全体、内部联系和事 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理论上
实践上
•唯理论——
夸大理性认识而 轻视感性认识
——教条主义
•经验论—— 夸大感性认识而 ——经验主义 轻视理性认识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丰富而真实的感性
材料;
达 尔 文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
过地
——
程球
运 动 的 认
日 心 说

哥白尼
布鲁诺
开普勒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伽利略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
真理的客观性
(二)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
真理和谬误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正确认识
主体
客体
歪曲认识
真理 谬误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真理内容的客观性
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即真 理性认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客观内容;
算 盘
计算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近水知鱼性,傍山识鸟音。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西红柿——“狼桃”
第一只被吃的螃蟹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 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 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 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