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拳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有哪些

合集下载

心意拳十六步功夫浅释、心意拳身法六艺浅释

心意拳十六步功夫浅释、心意拳身法六艺浅释

心意拳十六步功夫浅释、心意拳身法六艺浅释心意拳十六步功夫浅释所谓十六步功夫,即一寸,二践,三钻,四蹴,五夹,六合,七齐,八正,九警,十惊,十一起落,十二进退,十三阴阳,十四五行,十五动静,十六虚实也。

一寸郭师讲:寸步是心意拳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步法,在心意拳各种步法中,它占有重要的位置。

拳谱中所谓“打遍天下老鸡形”,“三回九转是一势”,就是指寸步而言的。

至于走法与道理,郭师已有专文论述,不赘。

简言之,就是后退尾蹬寸、前腿提跨挤进步,前脚踩、后脚跟,拳触敌、丹抖决荡涌弹射冲击之圆融线滚、寸穿、点炸呼应和合发劲击敌运动之境。

由此可知,车心意“一寸”之内蕴,从现象上看,主指寸步。

透过现象看本质,乃是一为后蹬前跨、前踩后跟压崩弹簧式的寸弹射身步法,这里身法主体现扑击,步法主体现弹射;二是触敌“打透打毁”之“打透”寸穿劲法。

是故为寸身、寸步、寸劲相合全身之法,也体现了拳论“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之真意。

当代拳家李小龙先生学于咏春拳,创于截拳道,但却是以传统寸劲为本而打出的一片天地。

显然咏春拳与心意拳寸步寸身寸劲相合的特点不同,各有风格,但其主旋律寸劲却基本相同。

百步身劲,寸为先。

她是衡量一个人武功水平的基础试金石,故心意拳家自始至终天天盘练。

就是交换步法练用,后期运动形式和内质也与寸步相同。

故郭师讲,寸步是心意拳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步法。

两人近身肉搏交战,以动制静寸进攻击,体现了“硬打硬进无遮拦,打倒还嫌慢”的先发制人思想观念;以静制动防守反击,体现了先顾后打、借力乘势的后发制人观,这里舍己从人顺势寸退破力,而后寸进攻击;交战换打法,也是心意拳家时常运用的,即是对手以动制静进取击我,我原地发劲击敌后发先到击打,虽为原地发劲,亦主体现了寸步寸身寸劲相合内蕴。

二践拳谱中讲:“起无形、落无踪,去意犹如卷地风”;“历来顺理自成章,水中翻浪细思量,寄语君子来学艺,逆则难成莫强梁”;“步步不离鸡腿,把把不离鹰捉,势势不离虎扑”;“消息全凭后脚蹬,脚打踩意不落空”。

心意拳入门练什么?

心意拳入门练什么?

心意拳入门练什么?
心意拳入门练什么?那就是鸡步、鸡步、还是鸡步!
习武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步法,心意拳讲究“入门鸡步走三年”,想要入门,练好基本功,就要踏踏实实练好鸡步。

鸡步不仅仅是心意拳的基本功。

也是心意六合拳之核心,也是“五劲”、“六艺”之首。

以前有“打遍天下老鸡形”的说法,现在练心意,有几个能把鸡步踩三年的,踩一年半载的都很少了。

拳谱要求:“前膀领着走,右腿未起左腿随,左腿未落右腿跟,虽然两腿有前后,不胜两腿并一腿”。

鸡步起势(定势):
头顶项竖,下颌微收,舌抵上腭,沉肩坠肘,含胸拔背,上身斜中带正。

双目平视,敛臀实腹,前手不离膝,后手不离胯,前脚掌踩稳,后脚蹬劲待发。

鸡步行功(动势):
身子微前倾,有前奔之意,但不能前俯后仰,也不能左斜右歪,迈开的步子要大,也要轻、快、平、稳,脚趾时时要扣。

“踩”不是跺地,后腿不能拖拉,前脚一落后脚即起步,行进中上身保持平稳不可高低起伏。

要点:“踩”,如踩毒物,如鹰抓物;“践”,双脚交替要快;“裹”,裹中出真劲;“剪”胯膝如轴,小腿似剪;“腾”,“膝打膝,分而出”,如起飞前之腾跃;“磨”,磨精磨胫,固本培元;“合”,勿忘六合之本!
初练踩鸡步,要循序渐进,站姿可由高到低。

也可以通过深蹲、短跑等训练辅助练习,能够帮助尽快掌握。

练武要有吃苦精神,持之以恒,打好基础,长功夫需要一个过程,不可操之过急。

心意六合拳六法要义

心意六合拳六法要义

心意六合拳六法要义心意六合拳(六法)要义心意六法即:鸡腿、龙腰、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这六种极具特色的心意拳基本行拳要领,又称:六艺。

谱云:身成六式。

时下发表有关:六法的论述不多。

或看似旁征博引颇为翔实丰富,实则繁琐驳杂令人如入雾中难知要义,或未的真传专为拾人牙慧,只言片语支离破碎,误人非浅。

今特去其枝叶,以简明直接之语将:六法,要义详述于下,学一阅自明。

一、鸡腿谱论:此艺拳中最当先,落意前后紧相连。

剪股磨踵忍二便,踩断黄泉照三尖。

师言:打遍天下老鸡形,极言:鸡腿妙用。

鸡腿既言步法,又言足打之法,实则论下盘功夫要皆,下盘为拳法的根本,若无坚实的下盘功夫,其余一切皆成空中楼阁。

1、鸡腿之法:双腿弯曲,两膝内裹,剪股夹裆,行步为直线,直进直出。

前腿未起后腿即随,前腿未落后腿即追,双腿磨胫磨踵,踩踏而行。

2:鸡腿优点:首先两腿弯曲内裹,使下盘坚实而富有弹性,便与卸掉对方的劲力与借助地面仅作用力发动周身之劲。

自然灵活:鸡腿步法近乎于日常行走,不似弓马步。

开裆较大,有碍灵便,自而自然轻灵,移动甚活,步紧如风,可配合全身达成各种防守与反击动作。

藏腿膝之技:鸡行之步,看似平易无奇,实则暗藏腿膝之打法:起脚如风刮地风,进步踩踏有奇功。

提脚直击刮敌之胫骨,落步如踩踏毒物,每步中皆是:远则足打,近则提膝。

自后腿而发,谱云消息全凭后腿蹬。

护裆:裆部乃人身要害,十分脆弱,不堪一击,鸡腿之法磨胫磨踵,双膝内裹,时时夹裆,保护极为严密。

日久定形,临敌之时完全不必再有意护裆,可习惯成自然,全无撩裆之险。

二、龙腰谱云:存意搅海上重天,三折之体寓其间。

蓄势旋拧根节动,上下相合裹意先。

龙:中华民族尊奉之神物,云龙九转,变化多端,心意拳取之盘旋之状,九曲三折之体,而成:龙腰之法。

1、龙腰之法:一指身形的旋拧折叠,一指身法如游龙,曲伸自如变化莫测,收如伏猫,纵如放虎。

龙腰优点:利于发劲,此是龙腰之法最大的一优点,腰部的柔韧灵活,可令周身劲力一气贯通,使劲力能在体内通畅流动,且龙腰之形旋拧折叠,如紧压之弹簧,满绷之弓弦,蓄劲待发,一旦得势,展身吐放,即可随时产生强大的爆发力,如决堤洪水,势不可挡。

六合心意拳秘要(引丹田气下沉至两腿内侧以至足心两脚十趾用力如爪地)

六合心意拳秘要(引丹田气下沉至两腿内侧以至足心两脚十趾用力如爪地)

六合心意拳秘要(引丹田气下沉至两腿内侧以至足心两脚十趾用力如爪地)(引丹田气下沉至两腿内侧以至足心两脚十趾用力如爪地)https:///is/eFjXPF8/评论:大道至简,绝招,秘笈就在看似平常的经验之中,本文虽短,精读细品,揣摩领会,必有所得。

六合心意拳是一种著名的内家拳术,相传为宋代名将岳飞所创,以后分为山西李作然(北派,练十二形,名“形意拳”),河南马元礼(南派,练十大形,名“心意拳”)二大流派。

后者有“宁带手传,不带口传,宁可失传,不可乱传”之训,向无拳谱流传。

在一次气功表演中,为了发扬这门拳艺,今将秘而不传的“六合心意拳”加以整理,以献读者。

六合心意举刚柔相济,内外兼练。

所谓“六合”,即“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和“外三合”(肩与静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其中光注重于“以意领气,心与意合”的内气锻炼,故名心意举。

心意拳的架式是仿效龙、虎、熊、马、猴、猫、鹤(鹰)、鸡、蛇等十种(北派形意十二形即上述十形加龟、鹊二形)动物的动作特点,编成套路,动作淳朴,讲求神似,一般先学基本拳,或先练其中一形,循序增加,贵在持之于恒,日久内劲自出,有健身防病之效。

现举心意拳中起势桩步与基本拳两式为例,谈谈练功要领:一、起势桩步立正式站立,左脚提起,伸向左前方,足跟着地,足尖上翘,左足跟与右足跟相距三寸,身体亦随之侧向于左,右膝胯微曲,呈半马步状站立(高低可据各人体力而定)身体要中正,不能前俯后仰,头如悬顶,两眼平视左前方,含胸松腰,敛臂提肛。

按上述架式站定以后,摒除杂念,意守丹田,舌尖舐住上鹏,牙关微用力作咬牙之状,但要“脸不露形”,全身松静自然,然后作鼻吸口呼的腹式呼吸(应以意识引导,不可强用拙力,方能做到“心意领气”。

吸则少腹微收,呼则引气下沉至丹田),先引丹田气下沉至两腿内侧以至足心,两脚十趾用力如爪地,复提气至丹田静守片刻,再随吸气引气上提,两臂同时上提,高与骼平,左手在前,沉肘垂腕,手心向下,五指张开,手指微屈,右手提至左手肘或腕旁,手掌亦如左手之状,此时,全身内外三合,其外形举诀谓呈“前如瓦楞后如锅”之势。

心意拳的简介

心意拳的简介

心意拳的简介心意拳,中国传统拳术之一,是中国武文化和东方神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中华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心意拳的简介。

心意拳据传心意拳为宋代名将民族英雄岳飞所创,明未清初,山西姬际可,访名师于陕西终南山,遇异人指教,授予《岳武穆拳谱》朝夕研练,尽得其妙,中年时期,因参加抗清复明,隐居少林寺 10 年,传艺于河南马学礼,安徽曹继武。

姬际可开宗创派以来,历经数百年、十余代人传承,已形成了庞大的体系。

特别是心意拳的技击性很强,它能用头、肩、肘、手、胯、膝、足等部位击打敌方,非常实用,并因此受到国内外武术家的重视和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喜爱。

2008年6月7日,心意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心意拳的简介简介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中国古老汉文化的体现。

十大真形是心意拳的精髓,这是一门技击性很强的古老传统实战派拳法。

十大真形,其动作简捷,古朴纯真;阴阳互济,内外兼修;刚柔相济,形神兼备;能快能慢,善顾善打;动静结合,心意相连;讲究头、肩、肘、手、胯、膝、足七星并进。

是中华武术中不可多得,老少皆宜的拳种。

十大真形,演练起来,起落钻翻,束展开合;进退自如,动转反侧,随心所欲;全身应敌,通体为拳。

练到上乘境界,可以纵横往来,迨形遂影,目不及瞬,真所谓动之不见形,击之不见影。

本书详细介绍了心意拳的历史以及心意拳的基本拳路的特点要领等等。

本书内容全面、图文并茂,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对普及心意拳具有积极的作用。

心意拳的简介渊源据传心意拳为宋代名将民族英雄岳飞所创,岳飞刚毅多谋,勇冠三军。

自幼随名师周侗习文练武,随陈广习刀术、枪术,尤精大枪术。

在长期抗金战斗中,化枪为拳,训练将士。

此拳刚猛狠毒,奇快无比。

意到拳到,变化无穷。

实战中远可用枪,近则用拳。

后岳飞被害,此拳随之销声匿迹,鲜有所传。

明未清初,山西姬际可,访名师于陕西终南山,遇异人指教,授予《岳武穆拳谱》朝夕研练,尽得其妙,中年时期,因参加抗清复明,隐居少林寺 10 年,传艺于河南马学礼,安徽曹继武。

心意拳实战要诀:上法、进法、顾法和截法

心意拳实战要诀:上法、进法、顾法和截法

心意拳实战要诀:上法、进法、顾法和截法心意拳上法和进法上法以手为妙,进法以步为先。

总之以身法为主。

故必要三节明,四梢精,五行备,手脚之法连。

而后及远,随其老嫩,一动而即败也,然其怯也,即无焉。

六法者,巧,顺,勇,急,恨,真是也。

巧者,妙也。

顺者,自然也。

勇者,果断也。

急者,速也。

恨者,动不容情。

心怒而外劲出也。

真者,发心中宝贝之真,而彼难变也。

六法明则上法得矣。

心意拳顾法顾法,即分闭也。

以轻为主。

而轻顾重取之意也。

又顾法以不失敌之时机为要,顾上则用大势。

顾下则用地盘,顾侧用闪,顾后用转,总要随机应变,不可执法而拘泥于一法。

闪法同乎顾,有左右之别,动柔之分,左开即里开也。

右开即外开也。

动开,即硬开尔。

柔开而和劲尔。

心意拳截法截法者,即敌露其机,而我逞其机知其劲,而预为截之也。

有截手,身,言,心,面之别。

截手言者,彼言露其意,而截之也。

截心者,彼虽喜眉笑眼,言逊意恭,我防其有心,而迎机以截也。

截面者,彼漏其色,而截之也。

追法者,与上法进法一齐贯注,所谓随身紧趋,追风赶月不放松,彼虽欲走,而不可得,何往而不胜乎。

心意拳三性养气法三性者,眼性,耳性,心性是也。

眼为明性,耳为灵性,心为勇性,此即三性也。

眼之循环,耳之听应,心之惊醒,则精灵之意在我,庶不敢为人所临,而无人见机之哲也。

附:飞卫论眼法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

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

飞卫说:'尔先学不瞬,而后可以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

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以告飞卫。

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秏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

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

以睹余物,皆丘山也。

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干,射之贯虫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

”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纪昌既尽卫之术,计天下之敌己者,一人而已,乃谋杀飞卫。

相遇于野,二人交射中路,矢锋相触而堕于地,而尘不拍,飞卫之矢先穷,纪昌遗一矢,既发,飞卫以棘刺之端扦之,而无差焉。

心意拳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有哪些

心意拳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有哪些

心意拳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有哪些心意拳不仅是回族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拳种中的优秀拳种。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心意拳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欢迎阅读!心意拳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练习心意六合拳的人,无不知道“裹、践、躜”乃为心意六合拳法之要义,但是对于“裹、践、躜”的真实含义,却没有多少人明白。

有的人练了一辈子的心意六合拳,也没有了解其义,结果练了一辈子胡涂拳,功夫总也上不去。

又有的人由于没有理解“裹、践、躜”的真实含义,为了装点门面,就将“踩鸡步”中的三种手法解释为“裹、践、躜”,而且进一步指出这是三种拳法,即裹拳、践拳与躜拳(可是古人在拳经里从来没有将“裹、践、躜”与拳法沾边)。

这样一来,前头的错误没有改正,后头的错误就已经误人子弟了,其流毒是很深的。

实际上,所谓“裹、践、躜”并非是三种拳法,也不是某一个拳术动作,而是贯彻心意六合拳训练始终的根本原则,更是心意六合拳巨大技击威力的来源。

可以说不懂“裹、践、躜”三字的含义,就不懂心意六合拳,而将“裹、践、躜”练成了裹拳、践拳与躜拳就是曲解了心意六合拳。

练习心意六合拳,一上来就必须练习“裹、践、躜”,而在以后的学习中,又必须在每一个动作中找到“裹、践、躜”,理解“裹、践、躜”与运用“裹、践、躜”。

那么,到底“裹、践、躜”的真实含义是什么?而且如何又能将“裹、践、躜”练上身呢?下面我来讲一讲。

刚才我们说了,“裹、践、躜”是心意六合拳的原则方法,心意六合拳的独特力量就从“裹、践、躜”当中来。

既然是原则方法,那么就必须在每一个动作中都能体现出来,而如果将“裹、践、躜”理解成了三种特定的拳法,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了。

因此,我们说“裹、践、躜”不是特定的某种拳法动作。

正确的理解是这样的:所谓“裹”,实际上包括“束”与“存”两个部分,“束”指上身的收缩;“存”指下肢的沉蹲。

是每一个动作发力前必须的蓄力方法。

我们知道,无论哪一种拳法,只要它发力,就一定有一个蓄力的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很短暂,但这是必然的。

心意拳16处练法

心意拳16处练法

心意拳16处练法1,一寸之法:寸是步也,步要急快,成其寸也。

我们知道,寸劲是武术中一种劲法,心意拳当然也有。

这里的“一寸之法”并不是纯地指“寸是步”,而是指心意拳的寸步和寸劲。

心意拳的寸步,这种步法快,古谱曰:“远上一丈步为疾,两头回转寸为先;早知回转这杀路近去眼前一寸中。

”“寸步快,以寸为先。

”这是足上的“一寸之法”。

但手也有寸劲,这种劲因为离敌人近,所以发力也快,其杀伤力也更强,这是心意拳手上的“一寸之法”。

所以,单纯地将一寸之法说成是“寸是步也”是不全面的。

也有的将一寸之法说成是“一存之法”,当然有些牵强附会了。

2,二践之法:践是腿也,腰要勇猛,成其践也。

我们知道,践和踏是同义词,人们常说“践踏”就这个意思。

在这里我们可以将“践之法”理解成心意拳在演练进步时脚用力向前向下踩踏的行为。

当然,践是用腿上的劲,腿要健壮才能有劲。

心意拳在演练或者动意时的踢,踩仍要用脚。

有人单纯地把“践”说成是腿是不是全面的。

心意拳古拳谱上有“马踏虎践”之说。

但真正动意时还是既要“腿要勇猛”,还要速度疾快才行。

踩而践之,才能练而有力,击敌必胜。

3,三躦之法:躦即身也,身要强半壮,成其躦也。

此处所说的“躦”,是指人的身体向上或向前冲即为躦,是指心意拳法在进攻敌人时身体呈螺旋状前进。

拳谱上说:“脚起而躦,脚落而翻;不躦不翻,武艺不管。

”所以单纯地说“身要强壮”是不行的,身体强壮不等于武艺高强。

也有的人将躦字说成钻。

因为是用在拳法上,而不是用在工具上,当然应是足旁的躦而不应是金字旁的钻了。

4,四就之法:就即束也,上下束为一,成其就也。

这里“就”有二种意思:一是“就”有往前的意思;二是“就”有束缩的意思。

往前就是进攻,束缩就是準备进攻和防守。

拳諳上有“长身而起,束身而落”和“就如蛋”的说法,这就是指心意拳的“就”5,五夹之法:夹剪之夹,即穀道上提,两股夹紧也。

这个“夹”有夹剪之形和夹剪之力两种意思。

所以拳谱上说:“夹剪之力牮柱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意拳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有哪些练习心意六合拳的人,无不知道“裹、践、躜”乃为心意六合拳法之要义,但是对于“裹、践、躜”的真实含义,却没有多少人明白。

有的人练了一辈子的心意六合拳,也没有了解其义,结果练了一辈子胡涂拳,功夫总也上不去。

又有的人由于没有理解“裹、践、躜”的真实含义,为了装点门面,就将“踩鸡步”中的三种手法解释为“裹、践、躜”,而且进一步指出这是三种拳法,即裹拳、践拳与躜拳(可是古人在拳经里从来没有将“裹、践、躜”与拳法沾边)。

这样一来,前头的错误没有改正,后头的错误就已经误人子弟了,其流毒是很深的。

实际上,所谓“裹、践、躜”并非是三种拳法,也不是某一个拳术动作,而是贯彻心意六合拳训练始终的根本原则,更是心意六合拳巨大技击威力的来源。

可以说不懂“裹、践、躜”三字的含义,就不懂心意六合拳,而将“裹、践、躜”练成了裹拳、践拳与躜拳就是曲解了心意六合拳。

练习心意六合拳,一上来就必须练习“裹、践、躜”,而在以后的学习中,又必须在每一个动作中找到“裹、践、躜”,理解“裹、践、躜”与运用“裹、践、躜”。

那么,到底“裹、践、躜”的真实含义是什么?而且如何又能将“裹、践、躜”练上身呢?下面我来讲一讲。

刚才我们说了,“裹、践、躜”是心意六合拳的原则方法,心意六合拳的独特力量就从“裹、践、躜”当中来。

既然是原则方法,那么就必须在每一个动作中都能体现出来,而如果将“裹、践、躜”理解成了三种特定的拳法,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了。

因此,我们说“裹、践、躜”不是特定的某种拳法动作。

正确的理解是这样的:所谓“裹”,实际上包括“束”与“存”两个部分,“束”指上身的收缩;“存”指下肢的沉蹲。

是每一个动作发力前必须的蓄力方法。

我们知道,无论哪一种拳法,只要它发力,就一定有一个蓄力的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很短暂,但这是必然的。

而蓄力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如何利用地球引力与地面的反作用力的方法,因为这两种力是我们人类向外发放力量所必须借助的条件。

心意六合拳的先贤充分了解这一原理,并且十分明确地运用这一原理来指导训练。

所谓“躜”,就是身体向前上方斜向挺身与发力,也就是要求以头上领之力促使挺颈、拔背、提中节,带动身体向前上方“躜”起,我方的攻击劲力也就由后下向前上方向发出。

此为“进身”之法。

我们说“进身”发力与“近身”发力是不同的,一般人大多混淆。

所谓“进身”是身体“躜”起之法,而“近身”不过是接近对手而已。

可以说不懂“进身”之法,就不可能获得心意六合拳打人如“拔草”的效果,更无法理解“打人如亲嘴”是什么意思。

在一个动作中,“裹、践、躜”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互为因果,共同作用,产生了心意六合拳的独特劲力——“翻浪劲”。

其运动过程的基本模型应该是这样的:后腿坐实、束身存腿、掖胯收臀蓄势→蹬地以使反作用力上行于腰胯、前腿(虚腿)进步跨踩→展后胯顶前胯促使重心由后腿快速移动到前腿、头上领、拔中节、身子向前上方钻起、以身劲催动上肢向前上发力。

(在这里,由于语言的局限性,表述是分段的,但是真做起来是不能停顿的。

)我们知道,心意六合拳练的是“三关九节劲”,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整劲”或者“混元劲”。

“裹、践、躜”的身法调配正确了,“三关九节劲”便贯通了,所谓的“整劲”或者说“混元劲”也就出来了。

这一个过程的动作形态犹如海浪扑打礁石一般,形成了一种明显的起伏弧旋发力的所谓“翻浪劲”。

这种劲力巧妙地包含了螺旋、开合、起落、升降、收纵、反侧等各种不同要素,在一个动作中同时展现出来,构成了一种极其科学的力量运作方式。

这种方式确定了心意六合拳的的外部特征。

所以,过去心意六合拳被称为“翻浪拳”,盖由此而来。

我们说,“翻浪劲”是心意六合拳的基本特征,无论你怎么练,也无论你能练出多少个“真形”,有了“翻浪劲”,你练的就是心意六合拳。

如果你根本没有将“翻浪劲”练上身,那么你会的动作再多,也不是心意六合拳。

“翻浪劲”是一种整体劲力,也可以说是一种整合身体各部分运动的整体性动作,所以它是一种身法劲。

心意六合拳的身法劲是很有特色的,这种特色在一般拳法体系中很难看见。

所以,过去许多门派的拳师都说心意六合拳的身法好,现在看来的确是好,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好,是特色明确,是一“绝”。

以前,老拳师教拳时总是强调:“不要用手劲,要用上身劲”,那么如何用上身劲呢?一般拳师未必就知道,所以教的人胡涂,练的人更胡涂,结果大家一味地晃着身子猛发力,无非是蛮练而已,实不足取。

如此这般,将先贤智能练成了蛮俗之法,真是对不起创拳的姬际可老夫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裹、践、躜”不明也!当然,过去也有一些并不明确“裹、践、躜”真义的人,也练出了较深的心意六合拳功夫。

这只能使我们佩服先贤的智能,因为他们发明了能够使“裹、践、躜”定型于人身体的巧妙方法,使那些不明“裹、践、躜”真义的人由于来练习了历代拳师一贯相承的某些正确的动作,而无意之间获得的“裹、践、躜”正确方法,因此掌握了心意六合拳的真功夫。

但是,这些人毕竟是胡涂的,于心意六合拳的拳理是无法贯通的,由于他们理解上的偏差而使心意六合拳逐渐失真,给后人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而且因此注定了他们永远无法达到一流高手的境界。

练习心意六合拳的人,无不知道“裹、践、躜”乃为心意六合拳法之要义,但是对于“裹、践、躜”的真实含义,却没有多少人明白。

有的人练了一辈子的心意六合拳,也没有了解其义,结果练了一辈子胡涂拳,功夫总也上不去。

又有的人由于没有理解“裹、践、躜”的真实含义,为了装点门面,就将“踩鸡步”中的三种手法解释为“裹、践、躜”,而且进一步指出这是三种拳法,即裹拳、践拳与躜拳(可是古人在拳经里从来没有将“裹、践、躜”与拳法沾边)。

这样一来,前头的错误没有改正,后头的错误就已经误人子弟了,其流毒是很深的。

实际上,所谓“裹、践、躜”并非是三种拳法,也不是某一个拳术动作,而是贯彻心意六合拳训练始终的根本原则,更是心意六合拳巨大技击威力的来源。

可以说不懂“裹、践、躜”三字的含义,就不懂心意六合拳,而将“裹、践、躜”练成了裹拳、践拳与躜拳就是曲解了心意六合拳。

练习心意六合拳,一上来就必须练习“裹、践、躜”,而在以后的学习中,又必须在每一个动作中找到“裹、践、躜”,理解“裹、践、躜”与运用“裹、践、躜”。

那么,到底“裹、践、躜”的真实含义是什么?而且如何又能将“裹、践、躜”练上身呢?下面我来讲一讲。

刚才我们说了,“裹、践、躜”是心意六合拳的原则方法,心意六合拳的独特力量就从“裹、践、躜”当中来。

既然是原则方法,那么就必须在每一个动作中都能体现出来,而如果将“裹、践、躜”理解成了三种特定的拳法,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了。

因此,我们说“裹、践、躜”不是特定的某种拳法动作。

正确的理解是这样的:所谓“裹”,实际上包括“束”与“存”两个部分,“束”指上身的收缩;“存”指下肢的沉蹲。

是每一个动作发力前必须的蓄力方法。

我们知道,无论哪一种拳法,只要它发力,就一定有一个蓄力的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很短暂,但这是必然的。

而蓄力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如何利用地球引力与地面的反作用力的方法,因为这两种力是我们人类向外发放力量所必须借助的条件。

心意六合拳的先贤充分了解这一原理,并且十分明确地运用这一原理来指导训练。

所谓“践”,就是在“裹”的力量的驱动下向前进步践踏或者不进步的下踩,以前脚的摩擦力驱使地面的反作用力向上支撑起身体,产生类似于汽车刹车时的瞬间碰撞力。

所谓“躜”,就是身体向前上方斜向挺身与发力,也就是要求以头上领之力促使挺颈、拔背、提中节,带动身体向前上方“躜”起,我方的攻击劲力也就由后下向前上方向发出。

此为“进身”之法。

我们说“进身”发力与“近身”发力是不同的,一般人大多混淆。

所谓“进身”是身体“躜”起之法,而“近身”不过是接近对手而已。

可以说不懂“进身”之法,就不可能获得心意六合拳打人如“拔草”的效果,更无法理解“打人如亲嘴”是什么意思。

在一个动作中,“裹、践、躜”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互为因果,共同作用,产生了心意六合拳的独特劲力——“翻浪劲”。

其运动过程的基本模型应该是这样的:后腿坐实、束身存腿、掖胯收臀蓄势→蹬地以使反作用力上行于腰胯、前腿(虚腿)进步跨踩→展后胯顶前胯促使重心由后腿快速移动到前腿、头上领、拔中节、身子向前上方钻起、以身劲催动上肢向前上发力。

(在这里,由于语言的局限性,表述是分段的,但是真做起来是不能停顿的。

)我们知道,心意六合拳练的是“三关九节劲”,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整劲”或者“混元劲”。

“裹、践、躜”的身法调配正确了,“三关九节劲”便贯通了,所谓的“整劲”或者说“混元劲”也就出来了。

这一个过程的动作形态犹如海浪扑打礁石一般,形成了一种明显的起伏弧旋发力的所谓“翻浪劲”。

这种劲力巧妙地包含了螺旋、开合、起落、升降、收纵、反侧等各种不同要素,在一个动作中同时展现出来,构成了一种极其科学的力量运作方式。

这种方式确定了心意六合拳的的外部特征。

所以,过去心意六合拳被称为“翻浪拳”,盖由此而来。

我们说,“翻浪劲”是心意六合拳的基本特征,无论你怎么练,也无论你能练出多少个“真形”,有了“翻浪劲”,你练的就是心意六合拳。

如果你根本没有将“翻浪劲”练上身,那么你会的动作再多,也不是心意六合拳。

“翻浪劲”是一种整体劲力,也可以说是一种整合身体各部分运动的整体性动作,所以它是一种身法劲。

心意六合拳的身法劲是很有特色的,这种特色在一般拳法体系中很难看见。

所以,过去许多门派的拳师都说心意六合拳的身法好,现在看来的确是好,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好,是特色明确,是一“绝”。

以前,老拳师教拳时总是强调:“不要用手劲,要用上身劲”,那么如何用上身劲呢?一般拳师未必就知道,所以教的人胡涂,练的人更胡涂,结果大家一味地晃着身子猛发力,无非是蛮练而已,实不足取。

如此这般,将先贤智能练成了蛮俗之法,真是对不起创拳的姬际可老夫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裹、践、躜”不明也!如果我们把话说回来,被世俗拳师误认为裹拳、践拳、躜拳的“踩鸡步、摇闪把”的拳势,实际上是先贤为练习“裹、践、躜”而设计的针对性的练功方法。

在这一把拳势中,我们能够很直接地感受到“裹、践、躜”的运动方法与过程,长期练习以达到使“裹、践、躜”在身上动力定型的目的。

刚开始练习心意六合拳的人,必须反复练习与体会这把拳势,所以它有“母拳”之称,并非过誉与虚妄之言。

而且,过去人们说心意六合拳是“打遍天下老鸡形”,也并不是说练习了心意六合拳的鸡形就可以打遍天下,而是说“踩鸡步”的练习包含了“裹、践、躜”的根本之法,练好了它,才能得到心意六合拳的高深功夫,才能借此打遍天下。

当然,过去也有一些并不明确“裹、践、躜”真义的人,也练出了较深的心意六合拳功夫。

这只能使我们佩服先贤的智能,因为他们发明了能够使“裹、践、躜”定型于人身体的巧妙方法,使那些不明“裹、践、躜”真义的人由于来练习了历代拳师一贯相承的某些正确的动作,而无意之间获得的“裹、践、躜”正确方法,因此掌握了心意六合拳的真功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