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加工实验

合集下载

认知心理学的实验

认知心理学的实验
点 (4)接着呈现一个刺激,持续 40ms,然后呈现掩蔽刺激 (5)要求被试尽快作出判定,并尽可能少犯错误
(6)记录被试的反应时和判定的正误。
5结果分析
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6讨论
根据实验所得结果分析是否验证了理论假设,并进行讨论, 进一步得出结论。
7参考文献
[1]梁宁建.当代认知心理学.第1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年
3.3程序:
(1)首先要求被试注视屏幕中心的黄色注视点750ms,消失 500ms 后呈现一个时间为1s 的数字根, 然后是3个符号数字串, 每个呈现时间为2s,然后出现一个需要记忆的 字母1s, 要求被试读出字母并出声的进行计算。
(2)在每组测试结束后呈现黄色“???”,这时要求被试按 正确的呈现顺序回忆字母。
必修实验一
实验1 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的实验
1 实验背景
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对于一个客体,是先 知觉它的各个部分再知觉整体,还是先知觉整体再 知觉它的各个部分,这一直是知觉信息加工理论所 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 整体的和局部的加工问题与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 加工有密切联系,自下而上的加工类似于从局部到 整体的加工;自上而下加工是关于知觉对象的一般 知识,期望或假设引导的加工,类似于从整体开始 的加工。
(3)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
4结果分析
(1)计算被试对不同角度的正R和反R正确判断的平均反应时 和正确百分比。
(2)分别以R的旋转角度为横轴,反应时为纵轴,画出正R和
反R的角度与反应时之间的关系曲线,并作出解释。
5讨论
(1)如何通过反应时来解释表象的信息加工过程? (2)实验中你是否真的感到在连续地进行心理旋转? (3)在旋转时,你是在旋转字母还是旋转自己?

无察觉知觉实验报告

无察觉知觉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无察觉知觉是指个体在无意识状态下对刺激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的知觉过程。

近年来,无察觉知觉在心理学、神经科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

本实验旨在探讨无察觉知觉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二、实验目的1. 探究无察觉知觉的规律;2. 分析无察觉知觉的影响因素;3. 比较无察觉知觉与有意识知觉的差异。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招募20名志愿者,年龄在18-25岁之间,性别不限,身体健康,无心理疾病史。

2. 实验材料:采用无察觉知觉实验范式,实验材料包括图片、文字和声音。

3. 实验步骤:(1)志愿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

第一组为实验组,第二组为对照组。

(2)实验组在无意识状态下接受刺激信息,对照组在有意识状态下接受刺激信息。

(3)刺激信息包括图片、文字和声音,刺激呈现时间为1秒,间隔时间为2秒。

(4)实验结束后,对所有志愿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无察觉知觉的感受。

4. 数据处理:采用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1. 实验组和无意识状态下,志愿者对刺激信息的感知能力与有意识状态下无显著差异。

2. 在无意识状态下,志愿者对刺激信息的感知能力与有意识状态下无显著差异。

3. 无察觉知觉的影响因素包括刺激强度、刺激类型和个体差异。

4. 无察觉知觉与有意识知觉在感知能力上无显著差异。

五、讨论与分析1. 无察觉知觉的规律:本实验结果表明,个体在无意识状态下对刺激信息的感知能力与有意识状态下无显著差异。

这表明无察觉知觉在人类感知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2. 无察觉知觉的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刺激强度、刺激类型和个体差异是影响无察觉知觉的重要因素。

刺激强度越大,无察觉知觉效果越好;刺激类型不同,无察觉知觉效果存在差异;个体差异也会影响无察觉知觉效果。

3. 无察觉知觉与有意识知觉的差异:本实验结果表明,无察觉知觉与有意识知觉在感知能力上无显著差异。

这表明无察觉知觉与有意识知觉在人类感知过程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视知觉的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

视知觉的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

视知觉的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摘要本实验是基本重复Navon在1977年的实验,学习Navon的视觉字母识别作业的实验设计,了解视知觉的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观点,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与Navon的并不相符,不支持总体优先效应,有待进一步实验。

关键词知觉, 整体加工, 局部加工, 总体优先效应Key words Perception,Global feature, Local feature, Overall precedence effect1.引言对于一个客体,是先知觉其各部分,进而再知觉整体;还是先知觉整体,再由此知觉其各部分?自格式塔心理学兴起以来,这个问题在知觉研究中,一直尖锐的存在着。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多于部分之和,整体决定着其部分的知觉,是在其部分之前被知觉的。

Navon在1977年对视知觉的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进行了实验研究,其视觉字母识别作业被视为认知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

Navon首先区分了总体特征(global feature)和局部特征(local feature),前者在知觉加工中可以看作整体,而后者可看作部分。

之后,Navon进行了相关的是,得出结论:总体特征的知觉快于局部特征的知觉,而且当人有意识的去注意看总体特征时,知觉加工不受局部特征的影响,但当人注意看局部特征时,不能不先知觉总体特征,否则就不会出现小字母识别在冲突的条件下反应时最长。

因此,支持了总体特征是先于局部特征被知觉的。

Navon将这种知觉加工的顺序称为总体特征优先。

本实验将重复Navon的实验,对结果进行讨论。

2.方法2.1.被试某大学本科生27人,年龄20±2岁,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色弱现象,其余各项生理指标均正常。

2.2.仪器和材料装有Psykey心理教学系统大学版的计算机,标准键盘。

外高35mm,有效内容的高度为29mm的字母或方框,分成H组成的H,由S组成的S,由方框组成的H,由方框组成的S,由H组成的方框,由S组成的方框,由H组成的S,由S组成的H,共8种。

面孔和情绪实验报告

面孔和情绪实验报告

知觉加工:面孔和情绪姓名:赵佳娴学号:112032013054 班级:13心理摘要:目的考察对面部情绪的识别和加工是否受到加工时间的影响。

方法用E-prime软件编写程序,采用5点评价法来让被试对材料进行打分,对35名大学生的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不同加工时间下,被试都能正确识别出不同的情绪面孔,且结果没有差异。

结论情绪信息的识别是相当快速的,基本与知觉信息的加工同步,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里识别。

被试对面部情绪的识别和加工不会受到加工时间的影响。

关键词:面孔识别情绪加工时间1 引言面部表情是指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

达尔文在《人类和动物的情绪表情》一书中提出:不同的面部表情是天生的、固有的,并且能为全人类所理解。

即使是婴儿也能正确的识别和表现出愉悦、伤心、愤怒等表情。

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对于种族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能否正确的识别他人的情绪面孔并对其做出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体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情况,并关系到个体社会交往、沟通的成败。

因此,研究情绪面孔的识别有重要的意义。

情绪产生于对刺激情境或对事物的评价,情绪的产生受到环境事件、生理状况和认知过程三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认知过程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因素。

前人对此有许多不同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M. R. Arnold)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

这种理论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

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S.Schachter)和辛格(J.Singer)提出,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如心率加快、手出汗、胃收缩、呼吸急促等;第二,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面孔知觉中特征、结构和整体加工策略的眼动研究

面孔知觉中特征、结构和整体加工策略的眼动研究

面孔知觉中特征、结构和整体加工策略的眼动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面孔知觉中的特征、结构和整体加工策略,并通过眼动研究的方法深入解析这些策略在面孔识别过程中的作用。

面孔知觉是人类社交互动中至关重要的能力,它涉及到对面孔特征的提取、面孔结构的解析以及对面孔整体形象的认知。

本文将从眼动研究的角度出发,分析这些加工策略在面孔知觉中的运作机制,以期揭示面孔识别的心理过程和神经机制。

在面孔知觉的研究中,特征加工策略指的是对面孔各个局部特征的关注和处理,如眼睛、鼻子、嘴巴等;结构加工策略则侧重于对面孔内部各特征之间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而整体加工策略则强调对面孔整体形象的感知和识别。

本文将通过眼动追踪技术,记录被试在观察面孔时的眼球运动轨迹,分析他们在不同加工策略下的视觉注意分配和加工方式。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面孔知觉的加工机制,揭示不同加工策略在面孔识别中的作用和相互影响。

本文的研究结果也将为面孔识别技术的改进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面孔知觉过程中特征、结构和整体加工策略的眼动特征。

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实验,结合眼动追踪技术和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以揭示面孔识别过程中的视觉注意分配和加工策略。

我们采用了三种不同的面孔处理任务:特征识别、结构识别和整体识别。

在每种任务中,都向参与者展示了经过特殊处理的面孔图片,以突出或隐藏面孔的特定信息。

例如,在特征识别任务中,我们使用了经过模糊处理的面孔图片,仅保留眼睛、鼻子和嘴巴等特征信息;在结构识别任务中,我们改变了面孔特征间的相对位置,以考察参与者是否能根据结构信息识别面孔;在整体识别任务中,我们展示完整的面孔图片,要求参与者进行整体识别。

眼动追踪技术在本研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我们使用先进的眼动追踪设备,实时记录参与者在完成各项任务时的眼动数据,包括注视点位置、注视时间、眼跳轨迹等。

这些数据能够直观地反映参与者在面孔识别过程中的视觉注意分配情况。

知觉注意力和信息处理加工关系实证分析

知觉注意力和信息处理加工关系实证分析

知觉注意力和信息处理加工关系实证分析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刺激和信息,而我们的大脑如何处理、筛选和加工这些信息,与我们的知觉注意力息息相关。

知觉注意力和信息处理加工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将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探讨知觉注意力和信息处理加工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知觉注意力和信息处理加工的定义和概念。

知觉注意力是指在众多感觉输入中选择和集中注意力的过程,它可以使我们更有目的地探索和感知外界环境。

信息处理加工是指我们对外界信息进行筛选、编码、存储和检索的一系列认知过程。

这两个概念常常被认为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在实证研究中,有许多实验方法可以用于研究知觉注意力和信息处理加工之间的关系。

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注意力任务。

通过让被试参与各种不同类型的任务,例如识别目标、忽略干扰或对任务进行分割,研究人员可以观察到注意力如何影响信息的加工和处理。

实验证据表明,当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刺激上时,可以更有效地处理关联的信息,并提高认知性能。

除了实验方法,还有一些神经影像学研究提供了对知觉注意力和信息处理加工关系的实证分析。

通过记录大脑活动,诸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脑电图(EEG)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注意力和信息处理加工的神经机制。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前额叶皮质在人们进行对信息加工和决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些神经影像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与实验数据相一致的结果,加深了我们对知觉注意力和信息处理加工之间关联的理解。

需要指出的是,知觉注意力和信息处理加工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

一方面,知觉注意力的引导可以影响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过程。

注意力的选择性分配可以使大脑更加专注于特定的信息,而忽略其他干扰。

这种选择性注意力可以加速信息的处理和理解,提高认知性能。

另一方面,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过程也可以影响知觉注意力的分配。

获得并理解信息需要一定的认知资源,这会限制人们在处理其他信息时的注意力资源。

第7章 知觉实验

第7章 知觉实验

注视点
随着观察者的位移 A从右视野移到了左视野 B从左视野移到了右视野
知觉实验
31
�当观察者向前移动时,视野中的景物也会 连续活动。近处物体流动的速度大,远处的 物体流动的速度小,这种现象叫运动透视。 根据景物流动的不同速度可以判断物体的远 近。
知觉实验
32
(7)几何透视4: 纹理梯度
� 视野中对象重复而众多的成分,构成一种 视觉表面纹理,距离愈远,纹理愈细愈密。 如生活中常见的铺石、地毯图案、湖水或 草原表面.
� 腾布尔(Turnbull)对丛林土著人Kenge的报 告:Kenge在远距离时,无法感知事物的真正大 小,他会指着远处的一头牛说:“那是什么虫 子?”。由于没有大小恒常性的经验, Kenge只 能依据网膜大小进行反应。可见,有关知觉恒常 性的研究可以被作为支持知觉经验论的依据。
知觉实验
11
共识
� 直接知觉论只讲究自下而上加工,而间接知觉论 则讲究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加工相结合,即刺激 信息和内部经验的匹配。
� 今天的心理学家,绝大多数都已经承认,自上而 下和自下而上的加工同时并存于人类的知觉过程 之中;也就是说,并不存在纯粹的直接知觉或纯 粹的间接知觉,所有知觉都是直接和间接一体两 面的过程。
14
2. 因变量
� 语言描述
� 被试报告 � 语言长度:Glanze(1964)
� 时间测量
� 反应时
� 因变量的控制
� 指示语的一致性 � 适当的反应指标:有效、客观、量化
知觉实验
15
3.控制变量
� 一般的控制变量
� 非自变量刺激的物理量 � 被试的机体变量:情绪、动机、遗传、经验、
年龄等
� 控制方法

知觉组织的实验报告

知觉组织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知觉组织的规律和影响因素,通过实验验证不同刺激条件下个体对空间结构的知觉差异,以及知觉组织过程中注意、记忆和认知加工的作用。

二、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2(刺激类型:图形刺激、文字刺激)× 2(空间结构:规则结构、不规则结构)的混合实验设计,共四种实验条件。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20张A4纸,每张纸上随机打印20个图形(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或文字(如“好”、“坏”、“大”、“小”等),图形和文字的排列方式分为规则结构和不规则结构。

3. 实验流程:- 被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图形刺激和文字刺激实验。

- 每组被试先进行规则结构实验,再进行不规则结构实验。

- 实验过程中,要求被试在限定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识别出刺激材料中的目标元素。

- 实验结束后,收集被试的识别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

三、实验结果1. 刺激类型对知觉组织的影响:结果显示,图形刺激条件下,被试对规则结构的识别准确率显著高于不规则结构;文字刺激条件下,被试对规则结构的识别准确率也显著高于不规则结构。

2. 空间结构对知觉组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图形刺激条件下,规则结构的识别准确率显著高于不规则结构;在文字刺激条件下,规则结构的识别准确率同样显著高于不规则结构。

3. 注意、记忆和认知加工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规则结构条件下,被试的识别准确率较高,这可能与注意、记忆和认知加工的作用有关。

具体来说,规则结构为被试提供了更多的线索,有助于他们进行有效的注意分配、记忆提取和认知加工。

四、讨论1. 知觉组织的规律:本实验结果支持知觉组织的规律,即规则结构比不规则结构更容易被识别。

这可能与人类大脑对规则结构的偏好有关,规则结构为大脑提供了更多的线索,有助于提高识别效率。

2. 注意、记忆和认知加工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注意、记忆和认知加工在知觉组织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规则结构条件下,被试能够更好地分配注意力、提取记忆和进行认知加工,从而提高识别准确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型论:认为原型不同于模板,它不是一个具体的特定样式,而是一类事物最典型
(最常见)的例证。知觉的识别过程不是与模板精确、等同的匹配,而是与原型相一致。 研究发现,即使人们从来没有见过完全与原型匹配的样例,人们也能够形成一种原型,识 别出该客体。
特征论:认为人们对事物的知觉,就是把事物的特征与记忆中所储存的特征相匹配,
processing)也称概念 驱动 加工(conceptually driven processing),指知觉者的习得经 验、期望、动机,引导着知觉者在知觉过程中的信息选择、整合和表征 的建构,也称为建构知觉(constructive perception)理论。
自上而下:自上而下的加工(top-down
而不是把整个事物与模板或原型相匹配。研究者不仅区分出不同的特征,还区分出不同类 型的特征,如整体特征和局部特征等。在复杂三维物体和场景的表征中还可能包含局部特 征的某种组合或结构
注:本实验设计是模 拟改编自Tulving和 Mandler和Baumal的 字词识别实验
实验设计
在全校范围内随机取样100人。 提前准备好一些句子: 相忘谁先忘,倾国是故国。 知事省事忍事为高,敬人让人容人是。 弹剑高歌过荆州,空抛红豆意悠悠。 泠泠不肯弹,蹁跹影惊鸿 少年十五二十时 步行夺得胡马骑。 将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定为靶子词,靶子词之前 的被称为上下文。
模板论:这个模型最早是针对机器的模式识别而提出来的,后来被用来解释人的模式识
别。它的核心思想是认为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许多各式各样的过去在生活中形成的 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这些袖珍复本即称作模板(Template),它们与外部的模式有一对 一的对应关系;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并与已贮存的各种模板 进行比较,然后作出决定,看哪一个模板与刺激有最佳的匹配,就把这个刺激确认为与那 个模板相同。这样,模式就得到识别了
实验时给被试呈现两种不同的刺激材料, 让被试判断靶子词是否正确,记录靶子词 的正确识别率。
第一种先给被试呈现2个、 4个、6个、8个上下文的 字词,然后再呈现靶子词

第二种给被试呈现靶子词,但是不 呈现任何上下文。
靶子词呈现的时间从0到140ms,梯度为20ms。 呈现时间为0意味着未呈现靶子词。
……………… ………………… ………………… …………………
事大在 家介 听绍 我之 说前 一 件请
,
本实验纯属于个人理 解加小小的改编,各 位看官随意看看就好, 别太在 意!!!!!!!
知觉加工实验
自上而下OR自下而上?
目的

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知觉加工的方式是依 赖于自上而下加工(Bottom-Up)还是自下 而上加工(Top-down)
意义
研究的意义在于了解知觉加工的各种方式, 我们可以更好的去知觉事物,记忆事物, 有助于我们深层次的了解我们想知道的事 物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加工(bottom-up
processing)也称数据驱 动加工(data-driven processing)(Lindsay & Norman,1977),是 指知觉者从环境中一个个细小的感觉信息开始,将它们以各种方式加以 组合便形成了知觉。 持这种理论的心理学家认为,感受器所获得的感觉信息就是我们知觉所 需要的一切,无须复杂的思维推理等高级认知过程的参与,我们就直接 知觉到了周围环境。而这种直接知觉环境的能力是由人的生物性决定的, 这可以由视崖(visual cliff)实验中很小的婴儿就能够形成深度知觉 而知(Gibson,1979)
将实验得出来的靶子词的正确率与呈现时间 的折线图画出来, 统计100个被试的平均值,来得出实验结果, 将实验数据处理并分析知觉加工的方式究竟是 自上而下加工还是自下而上加工,亦或是两者 皆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