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知觉实验解读

合集下载

情绪智力测试实验报告

情绪智力测试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情绪智力,又称情商,是指个体适应性地知觉、理解、调节和利用自己及他人的情绪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情绪智力在个人成长、人际关系和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为了解个体在情绪智力方面的表现,本研究设计了情绪智力测试实验,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评估个体的情绪智力水平。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我国大学生在情绪智力方面的总体水平;2. 分析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等群体在情绪智力方面的差异;3. 为提高我国大学生情绪智力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某高校大学生1000名为实验对象,其中男生500名,女生500名,涵盖不同年级、专业。

2. 实验工具:采用《情绪智力量表》(EIS)进行测试,该量表包括三个维度:情绪知觉、情绪理解、情绪调节。

共包含30个题目,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计分。

3. 实验步骤:(1)向实验对象介绍实验目的和流程,确保其了解并同意参与;(2)向实验对象发放《情绪智力量表》,指导其填写;(3)回收问卷,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总体水平分析:对1000名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得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在情绪智力方面的平均得分为3.28(1-5分),说明我国大学生在情绪智力方面总体水平较好。

2. 性别差异分析:对男生和女生的情绪智力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生和女生在情绪智力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

3. 年级差异分析:对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的情绪智力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学生在情绪智力方面无显著差异(F=0.89,p>0.05)。

4. 专业差异分析:对文科、理科、艺术等不同专业学生的情绪智力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不同专业学生在情绪智力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

五、实验结论与建议1. 结论:我国大学生在情绪智力方面总体水平较好,但仍有提升空间。

2. 建议:(1)加强大学生情绪智力教育,提高其情绪智力水平;(2)关注不同群体在情绪智力方面的差异,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3)培养大学生自我情绪调节能力,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4)鼓励大学生参加心理健康活动,增强其心理素质。

第十章情绪的实验研究

第十章情绪的实验研究

第十章情绪的实验研究第十章情绪的实验研究第一节情绪实验研究中的变量人类存在着六种最基本、最原始的情绪(高兴、生气、伤心、害怕、惊奇和厌恶)两种基本的情绪研究策略根据一系列已知的情绪反应寻找引起这种反应的各种刺激(准实验研究)选择一种具体的刺激模式作用于有机体,确定所导致的情绪变化(实验研究)一、认知变量1、情境变量让被试直接处于某个情境中(战场上、飞行跳伞现场)让被试观看一个实际发生的情景(悦目的人像、紧张性电影、他人遭受电击)控制认知所依据的因素(期望)2、认知解释实验者操纵的对情境或其他情绪刺激的认知解释(真实的或虚假的)3、自我报告情绪状态量表情绪特质量表从形式上区分:情绪体验的直接提问形容词检核表等级评定量表(分化情绪量表)二、行为变量1、情绪性行为——在特定情绪状态下的典型情绪性行为2、情绪表现——身段表情、面部表情、言语表情3、完成行为——某种操作性行为(旷场反应)三、生理变量(一)研究方法1、损伤法2、电刺激法3、化学刺激法(二)生理指标1、皮肤电反应2、循环系统的指标(心跳或脉搏、血管容积、血压)3、呼吸(吸气呼气比率法、I分数法、次数法)4、语图5、脑电波6、生化指标测慌仪测慌仪又称为多项生理记录仪根据情绪与生理反应之间的关系而制成的生理反应指标综合测量仪器,它可以同步记录各项生理指标?包括心率、血管容积、呼吸、皮肤电反应与脑电波等两个测量指标对关键词的有意义或不正常反应对关键词的反应时间延长四、情绪研究的方法刺激-反应法刺激-反应法认为情绪是联系刺激和反应间的中间环节,通过刺激和反应间的联结来推测内部情绪。

–条件性情绪技术——根据条件化的结果来推断内部情绪–双跑道程序——改变其中某条跑道后出现奖赏的概率,观察被试通过两条跑道的时间,并推断相应的情绪状态(Amsel)。

评价优点–控制相当严密–程序内部可操纵的变量多–解决了研究伦理方面的难题不足–主观因素会干扰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只可用于研究情绪本身情绪诱导法情绪诱导法指研究者运用一定的方法直接操纵情绪状态,然后记录或观察积极或消极情绪下被试的各种心理、行为或生理指标,以探讨情绪和其他这些指标间的关系。

认知情绪情感意志

认知情绪情感意志
思维—凭借人所特有的语言,通过分析 、综合,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及事物之间 的联系和规律。
感觉、知觉 一、概念 1. 感觉(Sensation) 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
属性在人脑的反映。 2.知觉(perception)
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
体及其外部相互关系在人脑的反映。
视味联觉—红色更甜
无色不甜
“喧嚣的色彩”“甜密的声音”
三、痛觉
1.痛觉的实质 痛觉是一种复杂的生理现象又是一种复
杂的心理现象,痛觉不是一个独立的感觉 。痛觉是感觉和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各种生 理,心理反应的结合。
痛觉是感觉因素和动机、情绪、评价等 因素的结合,伴随着情绪体验。
痛觉从生理过程来看包括感受成分和
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 取的过程。
二、记忆的基本过程
(一)、传统的记忆过程解释
1、识记(memorization) 个体获取经验的过程,信息输入大脑并
进行编码的过程。
2、保持(retention) 对获得经验的巩固。把输入的信息牢固
地贮存在脑子里。保持是一个动态变化的 过程,表现在质、量两个方面。
三、思维的形式
思维过程的产物就是思维的形
式(用形式表现出来)。包括概念、
判断、推理。
1. 概念(concept)
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是思维的产物,又被利用在思维过
程中。
概念结构
内涵—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质属
性的总和—代表概念的质
外延—概念所确指的具体事物的
总和—代表概念的量
认知情绪情感意志
2021/8/5
认知过程包括如下几方面:
感觉—听到声音,看到光亮,嗅到气味, 尝到香味、摸到冷热、软硬。

情绪实验实验报告

情绪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情绪是人类心理活动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对个体的认知、行为以及身体健康等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为了探究情绪对个体的影响,我们设计了一项情绪实验,旨在通过实验验证情绪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情绪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2. 探究不同情绪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差异;3. 为情绪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20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的志愿者,男女比例均衡;2. 实验材料:情绪图片、认知任务、行为任务;3. 实验步骤:(1)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四组,每组5人;(2)每组分别接受不同情绪图片的刺激,分别为:喜悦、愤怒、悲伤、中性;(3)在情绪图片刺激结束后,进行认知任务和行为任务;(4)记录实验对象在认知任务和行为任务中的表现;(5)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四、实验结果1. 认知任务表现实验结果显示,在喜悦情绪刺激下,实验对象的认知任务表现最佳,错误率最低;在愤怒情绪刺激下,实验对象的认知任务表现最差,错误率最高;在悲伤情绪刺激下,实验对象的认知任务表现居中;中性情绪刺激下,实验对象的认知任务表现与悲伤情绪刺激组相近。

2. 行为任务表现实验结果显示,在喜悦情绪刺激下,实验对象的行为任务表现最佳,完成速度最快;在愤怒情绪刺激下,实验对象的行为任务表现最差,完成速度最慢;在悲伤情绪刺激下,实验对象的行为任务表现居中;中性情绪刺激下,实验对象的行为任务表现与悲伤情绪刺激组相近。

五、实验结论1. 情绪对个体心理和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2. 喜悦情绪有利于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和行为效率;3. 愤怒情绪会降低个体的认知能力和行为效率;4. 悲伤情绪对个体的认知能力和行为效率的影响居中;5. 中性情绪对个体的认知能力和行为效率的影响与悲伤情绪相近。

六、实验讨论1. 实验结果表明,情绪对个体心理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与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相符;2. 实验结果提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调节情绪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行为效率;3. 实验结果为情绪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情绪。

情绪评估和情绪调控的认知脑机制

情绪评估和情绪调控的认知脑机制
厌恶:激活的脑区有脑岛,基底神经节,纹状体。 惊奇:负性激活杏仁核右腹侧, 正性激活腹内侧前额叶皮质。 悲伤:在悲伤情绪中,前额叶皮层中部,额下回,颞上回,
楔前叶,杏仁核,丘脑活动增强。 愉快:下丘脑、前额叶、杏仁核、腹侧纹状体 愤怒:与杏仁核有密切关系,但目前多把愤怒和恐惧联系
System)是图式、命题、联
想和类比表征系统的缩写
类比表征系统涉及对环境刺激进行基本的感觉信 息加工。
命题系统不涉及情绪因素,只包含对外界和自我 的信息。
在图式系统中,来自命题系统的事实与来自个体 近期目标的有关信息结合在一起,生成一个针对 情境的内部模型,从而引起情绪反应。
联想系统主要反应情绪系统的功效。
(Johnsn & Multhaup, 1992;Power & Dalgleish, 1997;Teasdal & Barnard, 1993)
SPAARS系统(Schematic,
Propositional, Associative, & Analogical Representational
1、情绪的生理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和丹麦心理学家Carl Lange推翻情绪先于生理反应的传统认识,提出生 理反应引起情绪的经典理论,又被称为JamesLange理论(1884-1885)。
情绪刺激
生理反应
情绪体验产生
比如,当人看见熊的时候,首先的反应是跑,然 后当人开始意识到自己肌体反应时,才感到了害 怕
三、情绪的生物学基础
边缘系统和情绪 扣带前回对情绪认知起关键作用 杏仁核在情绪体验方面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围绕社会认知、社会行为及其神 经机制的研究已经成为认知神经科学的热 点领域。在“社会脑”的概念下,形成了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和“情感认知神经 科学”的研究新领域。

情绪知觉《生理心理学实验》

情绪知觉《生理心理学实验》

情绪知觉《生理心理学实验》
情绪知觉,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状态进行辨别、理解的能力。

情绪知觉的实验
研究早期主要采用了对情绪词汇的阅读和判断,后来发展为对面部表情、音调、语言等的
表达方式进行理解和辨别。

面部表情是情绪知觉实验的重要范例。

学者们经过研究,发现不同情绪状态下,人的
面部表情会有不同的特征。

比如愤怒时眉头紧皱、双眼直视、嘴唇紧抿;快乐时眼睛弯曲
成“月牙形”、嘴巴微微上扬等。

通过这些特征,人们便可以较准确地判断出他人当前的
情绪状态。

语言声调也是情绪知觉实验的重要范例。

声调是指语言中的高低变化,包括升调、降调、平调等。

不同语调也代表了不同的情绪状态。

比如,高兴和惊喜常常用升调表示;沮
丧和悲伤常常用降调表示;平稳和中性常常用平调表示。

通过这些语调,听者可以准确地
判断出说话人所表达的情绪状态。

另外,情绪知觉还涉及到个体对情绪状态的内在体验的识别。

这种内在体验包括心跳、呼吸、肌肉紧张等身体上的生理反应,也包括认知、情感状态等。

通过自我感知,个体能
够准确地了解自己当前的情绪状态。

总的来说,情绪知觉实验是通过研究个体对情绪状态的识别和理解能力,揭示情绪信
号的表达和理解过程,为我们进一步理解人类情绪交流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第五章:情绪与认知

第五章:情绪与认知

在克拉克等人(1982)的研究中,让抑郁被试在一天的 不同时间回忆过去快乐和悲伤的事情。
结果表明,在一天中最抑郁的时候,他们回忆出更多的压 抑事情;而在最轻松的时候,他们回忆出较多令人愉快的 事情,这也支持了心境一致性记忆效应。
心境依赖性记忆
心境依赖性记忆效应是指当一种过去事件的记忆处于一种 与当前加工阶段相类似的心境中时,回忆效果会得到提高。 例如,被试学习时的心境是悲伤的,处于悲伤的情绪状态 下,回忆的效果好。重要的是无论材料本身的情感背景如 何,事件的所有方面都会发生记忆增强现象。
艾森克认为,焦虑被试会过多关注自己的强制思想、担忧 和负面认知等焦虑反应。这种与当前任务无关的反应会分 散个体的注意力,从而消耗有限的工作记忆资源,导致正 确率降低,反应时间增加。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诱发的负性情绪对正常人的词语工作 记忆和空间工作记忆的影响不一样,对词语任务影响较小, 而对空间记忆任务影响较大。
孟昭兰的一项关于情绪对认知操作的研究发现:
愉快比痛苦显示更优的操作效果;兴趣比恐惧显示更优的操作效 果;怒比无怒、爆发怒比潜在怒均显示了更优的操作效果;
同一情绪不同强度对操作效果影响也不一样。在愉快和愤怒状态 下,中强水平比过高或过低的激活导致更优的效果。
(二)情绪影响信息的加工选择
(二)情绪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
1.情绪的产生不需要以认知为中介
勒杜认为,对刺激物的情绪反应常常比认知评估来得更快且及时。 这种及时的情绪反应为生物体的行为选择提供了线索和依据,使 得生物体的快速行动成为可能。
生理机制:大脑中存在着从感觉输入到杏仁核的直接神经投射。 电刺激杏仁核和其他恐怖区域时会产生恐惧情绪。
思考:
个人情绪感受特点与冒险特质的关系? 非理性情绪与决策

情绪知觉《生理心理学实验》

情绪知觉《生理心理学实验》

生理心理学实验情绪知觉实验一:问题1. 不同目标情绪效价(积极,消极)是否影响人对人脸的情绪知觉,即是否影响人对人脸的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或反应时?2. 不同目标刺激呈现状态(阈上,阈下)是否影响人对人脸的情绪知觉,即是否影响人对人脸的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或反应时?3. 不同目标刺激呈现方式(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是否影响人对人脸的情绪知觉,即是否影响人对人脸的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或反应时?注:以下全部双侧情绪不一致指掩蔽图片与判断图片在双侧,且其情绪状态不一致,双侧一致是指掩蔽图片与判断图片在双侧,且其情绪状态一致,单测指只有需要判断的马赛克图片 二、假设和预期H 0:不同目标情绪效价(积极,消极)不影响人对人脸的情绪知觉(错误率或反应时)H 1:不同目标情绪效价(积极,消极)影响人对人脸的情绪知觉(错误率或反应时)H 0:不同目标刺激呈现状态(阈上,阈下)不影响人对人脸的情姓 名 杜诗音 学 号 04组 别 2 实验日期 2015/5/25 指导教师 严璘嶙实验名称绪知觉(错误率或反应时)H1:不同目标刺激呈现状态(阈上,阈下)影响人对人脸的情绪知觉(错误率或反应时)H0:不同目标刺激呈现方式(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不影响人对人脸的情绪知觉(错误率或反应时)H1:不同目标刺激呈现方式(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影响人对人脸的情绪知觉(错误率或反应时);预期:不同目标情绪效价(积极,消极)不影响人对人脸的情绪知觉(错误率或反应时),且人对人脸的积极情绪知觉有优势,即人对人脸的积极情绪知觉的正确率更高或反应时更短不同目标刺激呈现状态(阈上,阈下)影响人对人脸的情绪知觉(错误率或反应时),且阈上条件能增加人对人脸情绪知觉的优势,即在此时人对人脸情绪知觉的正确率更高或反应时更短不同目标刺激呈现方式(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影响人对人脸的情绪知觉(错误率或反应时),且人对人脸的情绪知觉优势双侧情绪一致条件〉单侧条件〉双侧情绪不一致条件四:实验方法1、研究对象(基本信息)总共40位心理系大二学生(其中女生29位,男生11位),由于实验数据缺失或者超过3个标准差剔除4人,分别是黄斌,杨李玄等2、变量(包括操作性定义等)浙江理工大学心理学系实验报告自变量:目标情绪效价(积极,消极),目标刺激呈现状态(阈上,阈下),目标刺激呈现方式(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因变量:人对人脸情绪知觉的错误率以及反应时控制变量:休息时间、身体状态,实验环境(温度湿度亮度空气流通度)3、实验设计多因素混合设计4、实验流程(1)实验材料:已编写好的任务程序、电脑,实验流程说明(2)实验方法:1:被试清楚实验流程2:被试上机测试3:主试收集并统计数据4:纂写实验报告1:数据处理由于黄斌,潘蓝翔,杨李玄,朱斯威等4个人多个数据超过全部被试3个标准差之外,故将其数据删除由于刘赞赞对积极情绪反应,掩蔽与判断图片双侧不一致条件下数据超过全班被试3个标准差之外,故只将此栏数据删除由于杨林竺对消极情绪反应,只有马赛克图片(单侧)条件下数据超过全班被试3个标准差之外,故只将此栏数据删除2:全班数据描述分析表1:全班被试在不同目标情绪效价(积极,消极)和不同目标刺激呈现方式(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的错误率的平均值与标准差项目分组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单侧一致不一致单侧一致不一致阈上(平均值±标准差)0.06±0.040.06±0.040.10±0.060.08±0.060.07±0.040.08±0.06阈下(平均值±标准差)0.07±0.030.06±0.040.07±0.050.07±0.030.06±0.040.06±0.05总(平均值±标准差)0.06±0.040.06±0.040.08±0.050.08±0.040.06±0.050.07±0.05表2 :全班被试在不同目标情绪效价(积极,消极)和不同目标刺激呈现方式(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的反应时的平均值与标准差(单位:毫秒)积极情绪消极情绪浙江理工大学心理学系实验报告项目分组单侧一致不一致单侧一致不一致阈上(平均值±标准差)195.28±35.18212.02±40.14235.87±37.54218.59±43.08223.00±41.43235.37±45.00阈下(平均值±标准差)194.52±39.25200.62±39.50206.16±37.43223.02±50.01219.74±45.49222.78±40.75总(平均值±标准差)194.90±36.74206.32±39.67221.02±39.90220.80±46.05221.37±42.91229.07±42.79全班被试在不同目标情绪效价(积极,消极)和不同目标刺激呈现方式(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反应时的平均值图:图1:反应时平均值(单位:毫秒)式(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一致)反应时的标准差图:浙江理工大学心理学系实验报告图2:反应时标准差(单位:毫秒)3:全班数据统计分析选取1个自变量进行分析:目标刺激呈现方式(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对全班被试不同目标刺激呈现方式(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下错误率与反应时分析:对呈现情绪为积极的条件下,对全班被试不同目标刺激呈现方式(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下错误率与反应时分析:对3种情况下的错误率进行差别分析:F(2,37)=12.25,P<0.001 对3种情况下的反应时进行差别分析:F(2,37)=23.18,P<0.001 (单位:毫秒)结果分析:全班被试在不同目标刺激呈现方式(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下错误率与反应时的差别显著,即不同目标刺激呈现方式(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影响人对人脸的情绪知觉(错误率或反应时),支持假设H1,否定H0事后检验:1:错误率表3:不同目标刺激呈现方式(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下错误率差别分析:目标刺激呈现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方式致)单侧0.24不显著小于0.001显著双侧情绪一致0.003显著双侧情绪不一致图3:不同目标刺激呈现方式(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下错误率差别分析结果分析:由表3与图3得:被试情绪知觉优势在不同刺激呈现条件下: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且在双侧情绪不一致的条件下与其他两种条件相比,被试对情绪的知觉的错误率明显要高很多,说明不一样的掩蔽刺激会减弱被试的情绪知觉能力,这个与预期是一致的,但是双侧一致的掩蔽刺激不会增强被试的情绪知觉能力,这个不支持预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心理学实验实验名称:情绪知觉实验班级13应用心理(1)班姓名王璐学号2013326670020实验日期2015年5月25号指导教师严璘璘一、问题(1分)问题一: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上时,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是否有影响?问题二: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下时,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是否有影响?问题三: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上时,不同的呈现条件(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是否有影响?问题四: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下时,不同的呈现条件(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是否有影响?问题五: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上时,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反应时是否有影响?问题六: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下时,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反应时是否有影响?问题七: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上时,不同的呈现条件(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对情绪知觉的反应时是否有影响?问题八: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下时,不同的呈现条件(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对情绪知觉的反应时是否有影响?二、假设(1分)假设一:H0:如果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上时,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无显著性差异,那么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无影响。

H1:如果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上时,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有显著性差异,那么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有影响。

假设二:H0:如果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下时,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无显著性差异,那么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无影响。

H1:如果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下时,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有显著性差异,那么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有影响。

假设三:H0:如果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上时,不同的呈现条件(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无显著性差异,那么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无影响。

H1:如果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上时,不同的呈现条件(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有显著性差异,那么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有影响。

假设四:H0:如果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下时,不同的呈现条件(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无显著性差异,那么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无影响。

H1:如果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下时,不同的呈现条件(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有显著性差异,那么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有影响。

假设五:H0:如果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上时,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无显著性差异,那么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反应时无影响。

H1:如果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上时,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有显著性差异,那么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反应时有影响。

假设六:H0:如果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下时,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无显著性差异,那么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反应时无影响。

H1:如果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下时,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有显著性差异,那么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反应时有影响。

假设七:H0:如果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上时,不同的呈现条件(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无显著性差异,那么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反应时无影响。

H1:如果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上时,不同的呈现条件(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有显著性差异,那么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反应时有影响。

假设八:H0:如果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下时,不同的呈现条件(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无显著性差异,那么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反应时无影响。

H1:如果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下时,不同的呈现条件(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有显著性差异,那么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反应时有影响。

三、预期(1分)预期一: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上时,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有显著性差异,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有影响。

预期二: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下时,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有显著性差异,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有影响。

预期三: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上时,不同的呈现条件(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有显著性差异,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有影响。

预期四: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下时,不同的呈现条件(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有显著性差异,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反应时有影响。

预期五: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上时,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有显著性差异,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反应时有影响。

预期六: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下时,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有显著性差异,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反应时有影响。

预期七: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上时,不同的呈现条件(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有显著性差异,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反应时有影响。

预期八: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下时,不同的呈现条件(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有显著性差异,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反应时有影响。

四、方法(5分)1、研究对象40 位13应用心理学本科生,其中29名女生,11 名男生;年龄:19~21周岁2、变量(1分)2.1自变量:1)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2)表情呈现条件(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3)目标刺激的呈现状态(阈上、阈下)2.2因变量:1)情绪知觉的错误率2)情绪知觉的反应时2.3控制变量:1)阈上阈下呈现的时间控制2)图像的像素大小3)相同的休息时间4)环境安静3、实验设计(1分)三因素混合设计(2*2*3)两因素被试内设计(2*3)4、实验任务和流程(1分)1).实验设备及材料仪器:装有eprime2.0的电脑,刷新率85Hz2)实验材料从中国情绪图片系统中选取的代表积极表情和消极表情的人脸表情图片(面部无明显外部特征)各20张,男女各半。

此外10张马赛克灰度图作为掩蔽刺激材料。

所以图片大小均为260*300像素,视角为4.37°*5.04°。

3)实验设计采用2(目标刺激情绪效价:积极、消极)*3(目标刺激呈现方式: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2(目标刺激呈现状态:阈上、阈下)的混合设计,其中目标刺激情绪先后顺序ABBA和BAAB在被试间平衡。

4)指导语欢迎您参加本实验!本实验共分为四部分每部分开始前会提示您队看到的积极或消极情绪做按键反应每部分结束后,会提示您休息两分钟首先实验将呈现“+”提示您始终注视屏幕中央然后会在屏幕左侧或右侧快速出现一张带表情的人脸请您对人脸是否带有本部分需要判断的情绪做出反应5、统计方法(可以体现在结果分析里,记分1分)描述性统计(频数分析)方差分析简单效应分析LSD事后检验五、结果(2分+1分统计)剔除数据处理:以目标刺激呈现方式将被试分类,以错误率、反应时为指标,剔除三个标准差之外的被试数据。

结果得:被试编号为40的被试数据为极端值剔除,共用有效被试数据39个。

1、在目标刺激呈现为阈上时,情绪知觉的错误率表1 目标刺激阈上呈现的情绪知觉的错误率(18个被试)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单侧消极积极消极积极消极积极错误率平均数0.0660 0.0614 0.0816 0.1094 0.0694 0.0579 错误率标准差0.0565 0.0401 0.0562 0.0724 0.0628 0.03902、在目标刺激呈现为阈下时,情绪知觉的错误率表2 目标刺激阈下呈现的情绪知觉的错误率(21个被试)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单侧消极积极消极积极消极积极错误率平均数0.1310 0.1215 0.1334 0.1290 0.1277 0.1124 错误率标准差0.1848 0.1584 0.1985 0.1523 0.1943 0.15803、在目标刺激呈现为阈上时,情绪知觉的反应时表3 目标刺激阈上呈现的情绪知觉的反应时(18个被试)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单侧消极积极消极积极消极积极反应时平均数323.89298.49347.11330.27321.40278.99反应时标准差60.2658.8963.7761.9260.5957.18 4、在目标刺激呈现为阈下时,情绪知觉的反应时表4 目标刺激阈下呈现的情绪知觉的反应时(21个被试)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单侧消极积极消极积极消极积极反应时平均数328.65289.86336.31292.52338.66283.55反应时标准差72.2063.6665.9050.7883.8156.84 5、不同因素影响下的反应时图1:反应时比较1图2:反应时比较2图3:反应时比较3图4:反应时比较4图5:反应时比较5图6:反应时比较6【问题分析一】1、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上时,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是否有影响?2、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下时,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是否有影响?3、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上时,不同的呈现条件(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是否有影响?4、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下时,不同的呈现条件(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是否有影响?分别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上和阈下中,做两次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如下:1)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上球型检验,p>0.05 ,数据方差齐性方差分析表表5 阈上错误率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变异来源平方和自由度均方 F被试间0.174 17 0.010面部表情0.000 1 0.000 0.085面部表情*被试0.081 17 0.005呈现条件0.024 2 0.021 13.733***呈现条件*被试0.030 34 0.001面部表情*呈现条件0.008 2 0.004 4.252*面部表情*呈现条件*被试0.032 34 0.001总变异0.349 107*p<0.05,**p<0.01,***p<0.001由表5可以看出,面部表情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的主效应不显著(F(1,17)=0.085,p>0.05),呈现条件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的主效应显著(F(2,34)=13.733,p<0.001),面部表情与呈现条件的交互作用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显著(F(2,34)=4.252,p<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