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方案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方案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方案

1总体方案

1.1总体架构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总体架构包括数据中心、基础平台、应用系统三个层次,基础平台包括:无线数据采集子系统、监督中心受理子系统、协同工作子系统、地理编码子系统、大屏幕监督指挥子系统、综合评价子系统、基础数据管理子系统、应用维护子系统等;应用系统包括业务监管系统、综合决策系统和数据交换与共享系统,从层次上分为数据层、平台层和应用层。

在数据层,建设一个全市统一的、数据高度集中的空间和非空间数据库。基于数据层,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基础平台;基于平台扩展城市综合管理、社会安全与应急监管和社会服务管理三类应用;在平台整合应用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挖掘、统计分析建立综合决策系统,为城市管理提供量化的分析指标,为各级领导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决策提供大量参考数据;数据交换与共享服务系统提供与现有信息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在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实现城市信息大集中。整个架构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利用数据交换共享技术充分整合现有信息化成果,建立集中统一的城市监管数据库,通过平台技术扩展城市管理三大应用。

1.2项目关键技术总结

1、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了有线网、无线网的互联,构建了城市管理新模式运行的基础设施平台;

2、应用数据存储技术与备份技术搭建了SAN结构信息管理平台;

3、利用网络地图技术,实现了城市管理区域的精细划分,创建了城市管理新的地理空间体系;

4、利用地理编码技术,实现了城市管理对象在管理区域中的有序、精确定位;

5、利用GIS技术,实现了图文一体化的协同工作应用环境;

6、利用CTI(计算机电话集成)、IVR(交互式语音应答)、ACD(自动话务排队)技术,实现了社会公

众参与城市管理的途径;

7、利用移动网络定位技术,实现了“移动巡查子系统”的准确定位;

8、利用RS技术,获得城市遥感图像信息,实现城市管理信息可视化;

9、利用数据库技术,建设东城区城市管理数据库群,实现多行业、多领域数据整合;

10、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将城市管理对象按照不同时期、不同重点任意分类、组合,实现城市管理对象

的专项普查和城市管理评价体系数字化;

11、利用信息安全技术,构建了信息平台的安全保障体系,为应用系统的运行保驾护航;

扩展能力

1、工具化的构建平台实现业务和数据扩展

2、COM+组件开发接口

3、工具插件接口实现功能的可插拔

4、客户端二次开发接口使得定制更加灵活

5、脚本编辑接口增强了用户交互的逻辑控制

6、自定义存储过程接口增强了数据分析能力

2组织机构建设

2.1组织机构设置

按照数字化城市管理流程要求,在管理机构上将形成“集中监督、分级指挥、综合执法、网络覆盖、行业拓展、全市域管理”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构架,组建市级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并设立区级指挥中心和市执法指挥分中心。

城市管理监督中心是城市管理问题信息的集散中心、监控中心和评价中心,通过直属城市管理监督员的问题信息报告,随时掌握城市管理现状、出现的问题和处理情况,对全市的城市管理实现全方位、全时段的即时监控;

城市管理指挥中心是市、区两级政府城市管理的指挥调度派遣中心,根据城市管理监督中心传送的信息,统筹协调调度相关专业管理部门,及时处理城市管理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城市管理监督员的管理、考评工作主要由市监督中心负责。

市执法指挥分中心是全市集中的执法调度、指挥中心,根据城市管理监督中心收集的问题,接收来自市级指挥中心分派来的执法任务。统一调配执法队伍,实现对需要执法的城市管理问题的快速、高效处置,并及时反馈给市级指挥中心,并接收市监督中心考评。

2.2项目组织

本项目工程采用分级管理模式。由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项目部统筹领导,下设相关的工程项目小组,工作班子在组织上实行主任领导下的各单项工程负责人负责制,要分工明确、职责清楚、负责到底,避免人浮于事,互相推诿。在管理制度上制定工程管理工作条例,实行岗位责任制,实现对设计、施工的管理协调和对质量、成本的管理控制。

2.2.1城市管理监督中心的主要职责和机构编制设置

1、主要职责

城市管理监督中心作为专司城市管理监督工作的行政机构,主要承担五项职责:

(1)研究制订城市管理监督与评价的办法,建立科学完善的监督评价体系。

(2)负责城市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现场信息和处理结果的采集、分类、处理和报送,随时掌握城市管理现状、出现的问题和处理情况,实施对全市城市管理全方位、全时段的即时监控。

(3)负责各类城市管理信息的整理、分析,对城市管理状况以及有关部门和责任人履行城市管理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考核评价。

(4)负责领导和管理城市管理监督员队伍,负责城市管理监督员的配置、招聘、培训、考核及日常管

理。

(5)负责组织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中心的建设、日常维护和管理,建立城市管理工作电子台帐,实施信息管理。

2、机构设置编制方案

城市管理监督中心是隶属于数字化城市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城市管理监督与评价工作的正处级行政机构。具体的人员编制与机构拟设置为:

行政人员编制为40人,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4名;下设五处:综合处(9人)、技术处(7人)、组宣处(6人)、考评处(8人)、法规处(5人);

全供事业机构及编制为:呼叫中心、数据中心和监督支队共3个部门:

●呼叫中心

呼叫中心的机构和人员按事业单位管理,拟定全额拨款事业编制25名,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2名。下设综合办(6人)、12319热线管理科(6人)、业务审核科(5人)、业务受理科(5人)。

另外拟设接线员(合同工)30名。

●数据中心

城市管理数据中心的机构和人员按事业单位管理,拟定全额拨款事业编制15名,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1名。下设综合办(6人)、信息科(6人)、技术科(5人)、业务科(5人)。

●监督支队

城市管理监督支队的机构和人员按事业单位管理,拟定全额拨款事业编制50名,其中支队长1名,副支队长3名。下设综合办(4人)、监督科(3人)、法规科(3人)、市直大队(正科级;队长1名、副队长3名)、八个区大队(正科级;每个大队设队长1名、副队长3名)。

另外拟设城市管理监督员(合同工)1000名(含中队长)。

2.2.2城市管理指挥中心的主要职责和机构编制设置

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双轴化”管理体制的另一个轴是指挥处置轴,由城市管理指挥中心组成。城市管理指挥中心的组建,不像监督中心一样重新设立一个机构,而是从打破原有的部门条块分割出发,整合政府与城市管理业务有关的各个职能部门,形成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的城市管理新格局。

1、主要职责

负责统一调度分散在市政、园林、房产、规划、国土资源、工商、公安交通等专业管理部门和8个区的管理资源和执法力量,共同履行城市管理职责,对监督中心报送过来的城市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派遣,并负责督促检查专业部门处置情况,反馈处理结果。

2、拟定机构编制

指挥中心的机构和人员按行政编制单位管理,隶属数字化城市管理领导小组,为正处级单位。指挥中心拟定行政人员编制30名,其中指挥长1名,副指挥长3名。下设有综合处(6人)、城市设施处(4人)、协调处(6人)、派遣处(6人)、组宣处(4人)。

2.2.3市执法指挥分中心的主要职责和机构编制设置

按照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思路组建的城市管理执法指挥分中心,直接归数字化城市管理领导小组管理,承担着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中行政执法的重要职责。

市执法指挥分中心的主要信息来源分为市指挥中心派遣、执法车辆巡查报告、社会公众投诉以及视频监控子系统上报三种,均由市执法指挥分中心进行受理和分派到各级执法队伍,各级执法队伍接到任务派遣后,按要求尽快进行处置,随后将处理结果反馈到市级指挥中心。

1、主要职责

●负责本市城管监察行政执法队伍的调度、指挥工作。

●负责本市城管监察行政执法队伍的监督和考核工作。

●拟与建委、市政局、规划局、园林局、环保局、工商局、公安局等部门共同承担城市管理有关任

务,集中行使上述部门的相关行政处罚权。即行使市容环境卫生、城市规划、城市绿化、市政公用、违章建设等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环境保护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社会生活噪声污染和建筑施工噪声污染以及对城市饮食服务业排污行为的行政处罚权;工商行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无照商贩的行政处罚权;公安交通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侵占道路行为的行政处罚权。

2、拟定机构编制

市执法指挥分中心是隶属于数字化城市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正处级行政机构。具体的人员编制与机构拟设置为:

行政机构及人员编制为:行政人员编制为25人,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3名;下设五处:综合处(5人)、信息处(4人)、组织处(3人)、派遣处(5人)、法规处(3人);

另设一个执法调度中心作为事业编制机构,拟定全额拨款事业编制30人: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3名;下设综合办公室(8人)、3个执法所(每个所8人)。

3数据建设

3.1总体作业流程

3.2航测成图技术流程

3.2.1首级基础控制测量

1) 控制作业区基本情况

首级GPS控制测量任务,控制测量约400平方公里。测区位于中心区,北至开元路、东至国道;南至南三环;西至西南绕城公路。测区除西部和北部有少量丘陵外,东部和南部地势平坦,测区内建筑物密集,高楼林立,绿地和行道树覆盖稠密,通视条件较差,城市道路发达,但车流量很大;交通不通畅。

2) 控制点布设

首级GPS点按四等布设,点位宜布设在开阔的道路中心或通视良好的建筑物顶上(5个)。点距平均约5公里,均匀分布。点位应远离建筑物和高强度无线电信号源。

测区有国土资源局布设的GPS C级网点三个。即:须水农行、花园口和老南岗,这三个点均匀分布在测区。

根据已知点分布和实地情况,布设由独立基线构成的首级GPS控制网布设如下图所示:

航测首级GPS点布设图

3) 点位埋设

控制点埋设道钉或钢筋(Ф=20cm),其中心嵌入细铜丝,埋深≥200mm。具体埋设规格如下图所示

4) GPS观测技术要求

已知点检验:

对已知点进行检测,分析其可靠性和精度,在其满足精度要求下,作为四等GPS网的起算点。

四等网观测:

四等网采用Leica双频接收机,用静态观测,四等网的观测技术要求如表所示:

卫星高度角(°)有效观测卫

星数

观测

时段数

时段长度

(′)

数据采集间

隔(″)PDOP

≥15 ≥4 ≥2 45 15 ≤8

3.2.2像片控制测量

1)像片控制网布设

本项目采用平高区域网加密方式确定1:2000航测成图的像控点。根据测区情况、本次项目的特点、现

在空三加密的流程及设备条件和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在过去类似工程的经验,将整个区域作为一个加密区域。整个区域约12条航线,每条航线约30个模型,计划每条航线的重叠区域布置一排像控点,间隔不超过3-4个模型,另外为了全面评价整个区域的空三加密精度情况和为了将来进一步工作的需要,在整个作业区域均匀分布20-30个检查点,这样整个区域的像控点和检查点数量约在200个左右。

为了提高区域网的可靠性,在区域的四角处和边缘中部布置双点,双点间的距离为40 80m左右。

如果制图区域中存在航向或旁向重叠不足的情况,应根据实际像片情况分别布点,分别布点仍不能满

足需要的,采用进一步划分区域或部分区域直接采用全野外布点方式进行解决。

2)外控点的选刺与编号规定

根据像控点布置方案,先在航片上初步选定像控点位置,实地施测时应对照像片予以辨认和确定,进行标记。同时在像片上准确刺出点位并按规范规定的格式作必要的整饰,在像片背面绘制点位略图,签上选、刺点者和检查者的姓名。

空三加密完成后,还应提供一份基础控制点、像控点测量基站和全部像控点的点之记成果,点之记表格见附录。

像控点编号按统一规则进行,原则是使本项目中不同点点号唯一和标识清晰,编号规则为:P****,前两位为航线编号,从01、02往后顺序排列,后两位为航线内像控点编号,从西往东顺序编号。

为了保证外控点质量,选刺点时注意以下几方面要求:

(1) 像控点尽量选在各相邻像片上影像均清晰而位置基本符合要求便于联测的明显地物点、接近正交的线状地物交点、地物拐角点或固定的点状地物上,如房角、墙角、水池角、桥涵角等,局部高程变化要很小,对弧形地物、高程急骤变化的陡坡、阴影及易于变异的地物均不应选用。

(2) 像控点尽量应以施测便利为原则,高大平顶楼房上房角、电梯间角、水箱角虽然可以作为很好的像控点位置,但如果进楼很费劲也就没有必要非选择了,另外要特别注意像斑马线、水蓖子、井盖等这类地物目标在航摄和制图期间(两年)是否发生了变化。

(3) 对于高出地面的平高点(如房角点、墙角点等),均应用钢尺量取与地面的比高,并作略图明确表示测定的位置。

(4) 像片上的刺点与所绘点位略图及说明保证完全一致。

(5) 由于本项目主要采用GPS技术测定平面位置,选点时还要考虑到GPS测量的可能性和方便性,如树木、高楼的遮蔽,水面和电力、通讯设施的影响等等。

3) 像控点测量及数据处理

①基本作业流程

在首级基础控制成果基础上发展其它的像控点。要求对基础控制数据做必要的检核。

在施测过程中就要严格执行标准和技术要求的规定,特别是对房角、墙角等高出地面且不能架脚架的像控点测量,必要时应专门加工一些装置,保证能够严格对中。

②平面位置

像控点的平面位置通过GPS测定。利用五台双频码GPS接收机按快速静态方式作业,作业时固定两个基准站,使用三个流动站,规定卫星高度角≥15°,有效卫星观测数为5个。每个时段观测时间为20分钟以上,数据采样间隔为15秒,每时段观测前后两次丈量天线高。作业时,基准站全天开机,而流动站则是到站后按规定时间开关机,以始终保持同步观测。对需架设在房角、墙头的控制点,应采用特制的架设装置,以保证对中准确和架设稳定。根据本项目区域内基础控制点较密的情况,GPS流动站与固定站间距离尽量控制在5—10km以内。

GPS外业观测数据及时传入便携机中。采用随机软件基线处理程序,按快速静态方法解算基线向量,其中一个时段有两个固定站时,两个固定站之间的基线采用静态模式下的L1频率解算。当部分基线处理不理想时,通过分析采用拒绝不好的卫星或改变卫星高度角等手段进行人工干预,以保证基线解算成果的质量。计算必须在现场完成,并且有足够、可靠的数据反映GPS观测及计算的精度。

对于少数像控点,不便使用GPS测定平面位置时,可使用全站仪导线测量方法测定。其主要技术要求见相应规范。

③高程位置

根据本项目的要求和数据用途,原则上仅测量地形地物的平面位置,像控点全部采用GPS拟合高程值。

外控作业完成后,应提交简要技术报告。

3.2.3外业调绘

为了满足工期需要,外业调绘和内业采集可同时进行,所以调绘采取2种方式。其一是先野外判读调查,后内业测绘;其二是先内业判读、测绘,后野外检核、补测,再内业修改出图。在内业采集和绘制检测成图后,再于实地进行细致的检核和补测,结合部件测量和地理编码普查成果,然后再进行编辑修改并最终成图。

1) 调绘的一般规定

调绘必须判读准确,描绘清楚,图示符号运用恰当,各种注记准确无误。调绘像片比例尺放大到1:3000左右。调绘面积线不得出现漏洞。

航摄后拆除的建筑物,应在像片上用红色“X”划去,范围较大的加注说明。

影像模糊、被植被等影像或阴影遮盖的地物,补调并用相关关系距离进行说明,以便内业编辑补绘。

部件测量涉及到的区域,需要在航测外业时同时进行补测,大面积新增建筑,道路应补测,建筑物能补调准确的,补调围墙及主要建筑,不能准确补调的,等到新飞航片的1:1000全彩色正射影像图出来后使用该资料进行补测。其它区域以2004年航片为准。

路堤、陡坎、斜坡、陡岸和梯田等当其长度大于图上10mm和比高大于1m应表示。

2) 测量控制点

测量控制点不调绘,最终成果展绘在地形图上。

3) 居民地

部件区域房檐宽度大于图上0.3mm时,量测并在图上相应处注明房檐宽度(量注至厘米),其它区域不做屋檐改正。

房屋可适当取舍,宽度在1m以下的次要街巷可不表示;图上6mm2以下的天井、庭院可进行综合。

房屋轮廓凸凹在图上小于0.4mm,简单房屋小于0.6mm时,可用直线连接。

地理名称不调绘,以地理编码成果为准。

4) 道路及附属设施

调查并标注表示主、次干道有关特征等,主、次干道划分以项目部提供的资料为准。道路的隔离带-包括栏杆和绿化隔离带都应表示。

5) 管线和垣栅

调查并标注各种电力线、通讯线和垣栅的类型等,外业调查应准确连线,电杆位置以最终部件测量位置为准,注意表示电线入建筑物的位置。

同一电杆上架有多种线路时,表示其中主要线路。

地面架空管线需表示,并注记输送物质,地下管线不表示。

点状地物,如上下水井盖、电力井盖、路灯、电话亭、消防栓等点状部件按照1:2000航测成图规定进行,部件区域内的此类地物采用部件测量成果。

6) 水系及附属设施

河流、水库、湖泊、池塘的水崖线以摄影时的水位处表示。

沟渠宽度在图上大于0.5mm的用双线依比例尺表示,小于0.5mm的用单线表示。

水渠不测注高程。

8) 调绘与野外补测的注意事项

调绘和补测必须做到对每幅图做100%的调查、检核和巡视。内业提出的所有问题和调查、检核和巡视

中发现的所有问题都必须得到定性的处理。调绘和补测结果必须经过检查并清晰、完整地表示在图面上,在检查图的相应位置和图历表上应签署作业日期、作业人员姓名和检查日期、检查人员姓名。

3.2.4航测内业

1)航片扫描

航片扫描已经完成,利用中国四维生产的航片专用扫描仪对彩红外航片进行数据扫描,扫描分辨率为0.025mm。每个数据文件约250兆,文件编号就为航片号,在作业前应由专人对全部影像数据进行检查。

2) 空三加密

①加密点(连接点)的选择与编号

空三加密可以选择自动或传统方式选择加密点,原则上每个模型在标准点位附近选择加密点或加密点群,要注意加密点或加密点群的构形。

按传统方式手工选择的加密点选在本片和相邻像片影像都清晰、明显、易量测的特征点上,像片上应转刺,并在其后作点位说明。加密点按统一规则编号,用六位数字表示,其中前四位为航片号,最后两位为点的序号,原则是主点处为00,上下两点处为02和04,加点处取其它数。

②像片量测

像片量测在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上完成,应由熟练作业员认真进行,严格按照作业中的规范要求进行,外控点应对照野外刺点片认真辩识和量测。

③区域网平差计算与分析

区域网平差采用先进的多功能独立模型法区域网平差软件进行。对平差所用各项原始数据认真核对,

(单位:m)。

对相邻子区域的公共点取中数作为最后成果。空三加密完成后,必须提供JX-4C和适普系统能够使用的空三结果数据,并应提交简要技术报告。

3) 数据采集

①航片数据采集

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上,利用空三结果进行模型安置,然后进行地形地物的数据采集,生成DWG文件。

数据采集原则上以先连续采集为主,在最终成果出图时再按图幅切割。相邻幅图之间应作完善的接边

处理,一般不重复存储相同的数据。

②采集过程中应注意事项

(1)详细测绘,分清主次。在内业测图时应尽量详细测绘,少作综合取舍,在进行目标采集前,要先对目标群体进行仔细观察,根据目标体的结构、形状、建筑材料、层高、色调等一系列因素事先进行大致划分,分出主从关系,然后再进行测绘。

(2) 采集时,应仔细判定目标的类型,并按规定赋予相应的图形属性(层、颜色、线型等)。

(3) 目标切准时一定要用测标中心而不要用测标边缘,且高程应尽量切准以保证其几何精度。

(4) 数据采集中有疑问和目标判识不明处,应在图历表上作书面记录并在图面上作相应的标识,以便调绘和野外补测时予以处理。

③初步编辑与检查图的绘制

航片数据采集完成后,应对照像片对采集的图形数据进行初步的编辑和修改。主要工作包括:图幅的切割、接边处理、图框及有关图边注记生成、采集完整性和正确性的初步检查、图面整饰处理等。编辑完成后,除对数据进行安全存储外,利用喷墨绘图仪输出硬拷贝图,作为调绘和野外补测的检查图。

④作业方式

由于本次作业任务紧,工作量大,所以拟订部分图幅先外业后内业,部分图幅先内业后外业,最后用AUTOCAD软件做编辑处理,形成完整的图幅数据的作业流程。

⑤测图的主要要求

(1) 基本原则:以内业立体判读为主进行数据采集,对于被阴影、树木、周边建筑等遮盖的地物,本着凡是能够看到的角点、方向线都要尽可能的采集,以便于外业调绘时,进行增补和修测。

同时:

a、独立符号点采集时,必须立体切准中心点;

b、采集线状地物时,应按其实际边线位置采集;

c、所有小街、胡同,无论是否综合在街区里,都必须采集或编辑,不能用双线表示的,也要用单线采集,以便于外业调绘名称。

(2) 测图定向要求:

相对定向各点残余上下视差不得大于0.008mm;

绝对定向各点误差平面不得大于0.4m,高程不得大于0.3m。

⑥内业数据采集中的一般性要求

测标必须严格置于所测地物点的位置上(平面和高程)。

所有采集的地物要素必须严格按本技术设计书给定代码。

因为各层地物在后期制作中都要赋属性、入库。所以采集地物时要非常注意各地物点、线间的拓扑关系。比如,房屋正交闭合,次要房屋与主要房屋共线时,次要房屋搭在主要房屋上即可,但次要房屋的首尾端点要与主要房屋的相应节点严格咬合。

当采集过程中出现测图软件的符号和线形库不能表示的地物时,可用简单的符号或线形代替,代码要记录,同时要保持与图式规范的一致性。

不能确定属性的地物也必须将其轮廓线绘出,以便外业确定其属性。

⑦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采集

立体切准房角或房屋拐点,影像完整的必须闭合。所有房屋不打晕线,直角拐点必须进行正交处理。

凡是在影像上能够独立分辨的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都必须独立采集。

密集平房区,其外围形状必须严格按实际情况采集。

两层及两层以上的楼房必须单独采集;大型建筑物周围的附属设施,如门廊、坡道、台阶等能分辨的应一并绘出。

围墙、栅栏等应参照影像及相关建筑来判读,不能确定性质时,至少绘出母线提供调绘。

房屋与房屋、房屋与围墙栅栏共点处应严格咬合。

⑧道路及其附属设施的采集

各级城市道路均采出道路边线及中心线。同一等级,同一属性的道路中心线连续,遇桥梁、涵洞等地物也不间断,以方便以后赋属性;不同属性的道路中心线注意首尾或节点的咬合。道路边线按实地采,道路交叉口处的弧形连接也按实地采出。密集平房区的小街道以各类地物自然形成的边线表示,但要绘出道路中心线。

在最终完成测图后面状道路要通过编辑来完成。

同一属性的铁路,母线要连续;铁路分叉处母线要咬合好。

⑨水系及其附属设施的采集

所有河流、沟渠、湖泊、池塘的水涯线,以摄影时的水涯线为准。双线、单线的河及渠,按水流方向采集,同一属性的母线不间断。

堤坝、桥、涵、闸等附属设施,凡能采集的,必须采集,性质有外业调绘决定。

⑩管线的采集

凡在影像上能够看清的电线杆(塔)、通信杆(塔),必须实测其位置,以供外业调绘核实。

各类管道井、地下检修井、管道附属设施、宣传橱窗、路灯、照射灯、垃圾台、垃圾箱、岗亭、电话亭等城市部件采用部件测量成果,在部件测量成果出来后结合该成果。

11植被的采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