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写作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四川大学写作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全

四川大学写作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全

写作概论复习资料绪论写作具有创造性、实践性、个性化的特点第一章·观察感受与写作1、怎样理解“人情练达即学问”?这句话本意是说只要能熟悉、通达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和感情,就能获得“学问”、“化”出文章。

实际上就强调了广泛接触社会、观察和体验生活的重要性。

要从事文学创作,就要有意识地观察和感受生活,以利于熟悉生活、积累生活和反映生活,真正从中得到“学问”。

2、文学创作为什么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感受?观察体验是作者写作活动的出发点,作者在观察过程中获取信息、产生感受,只有善于观察,一个人才能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得到许多写作素材。

感受是从事写作的必要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对生活熟悉、了解、认识的过程。

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始终是作者写作的源泉。

善于感受生活,才能从生活中获得许多有益于写作的启示。

观察和感受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引发写作冲动、有助于作者的思考记忆和想象,因而文学创作无法离开对生活的观察、感受。

3、你认为应该怎样观察、感受生活?A观察:观察的面要广、容要多、程度要深。

有效观察生活应做到——①观察要全面②观察要细致③观察要善于比较B感受: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也要接触阅读和听闻。

即将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相结合,缺一不可。

4、间接感受生活的局限何在?1、难以深刻体察生活2、难以直观具体感受生活3、局限于别人对生活的理解第二章·多读与多写1、多读于写作有什么作用?应该怎样多读?A作用:①增加知识②借鉴别人观察感受生活③借鉴别人的表达方式B怎样多读:①多读名家作品②兼读各种书籍③多读是为了活用2、你怎样看待多写?多写可以化用多读借来的功夫,同时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功夫。

多写是写作能力提高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只有多写,才能真正熟悉写作的规律和方法,悟出写作之道。

3、写作为什么不能急功近利?多写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写作能力,写出像样的甚至优秀的作品来。

如果把多写当做获取名利的一种途径,就无法达到这一目的。

《写作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写作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写作学概论复习题(课程代码262307)一、名词解释1、主题深刻——是确立主题的要求。

深刻,是指主题的深度。

主题不能停留在事物表面现象的罗列和叙述上,而应该揭示事物的某种本质,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

2、题材:一般指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也泛指经作者筛选、加工、组合,写到作品或文章中,用以表现主题的材料。

3、典型材料——就是对表现主题来说是最有特征,最有代表性,最有表现力、说服力的事例或观念。

它是具体的、个别的; 同时,又能体现同类事物的性质和普遍意义。

4、结构——首先是指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

其次是指谋篇布局的写作行为或过程,即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和要求,以各种手段有主次有步骤地组织文章内容,使之成为严密、有机、统一的整体。

5、详叙——具体而详尽的叙述方法。

它常常用于叙述人物或事件的传神部分、典型的言行细节等,以加深主题内涵的深度。

6、略叙——简略、概括的叙述手法。

它往往用于概括介绍人物或事件,叙述人物或事件中的非重点部分,或表达某种言外之意等等,以拓宽文章叙述的广度。

7、行动描写——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行为动作的描写手法,典型的行动描写,不仅要写出人物在特定情势下的行动,还要写出他以何种独特方式来完成这个行动。

8、寓情于景——以眼前的景物为媒介,或者通过对某种象征性事物的描绘,来寄寓和抒发作者情感。

9、文艺语体——具有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表情性等总体特征,如多用口头词语,句式多变,大量使用积极修辞格的语体。

10、运思——是文章写作过程中最富于创造性的一项内容,它渗透于文章的整个写作过程,但又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审题、拟题之后,动笔起草之前的一个阶段。

11、抒情散文——散文的一种,侧重于作者个人情感的直接抒发,往往通过“触景生情”、“托物言志”的途径,从即物、即景的刻镂描摹中生发联想,阐述哲理,或是将人的思想情趣移注到原无生命的客观对象中去,熔客观的审美发现与主观的心灵袒露为一炉。

川大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

川大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

川大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项不是四川大学的校训?A. 海纳百川B. 有容乃大C. 厚德载物D. 博学笃行答案:C2. 四川大学位于我国的哪个省份?A. 四川省B. 重庆市C. 云南省D. 贵州省答案:A3. 四川大学的前身是哪一所大学?A. 成都大学B. 四川师范大学C. 四川大学D. 华西医科大学答案:D4. 四川大学的校徽颜色是什么?A. 蓝色B. 绿色C. 红色D. 黄色答案:A5. 四川大学的校庆日是哪一天?A. 5月4日B. 9月28日C. 10月1日D. 11月11日答案:B6. 四川大学的校歌名称是什么?A. 《川大之歌》B. 《四川大学校歌》C. 《海纳百川》D. 《川大颂》答案:B7. 四川大学的校训中“海纳百川”的含义是什么?A. 包容并蓄B. 勇敢无畏C. 智慧卓越D. 勤奋进取答案:A8. 四川大学的校训中“有容乃大”的含义是什么?A. 包容并蓄B. 勇敢无畏C. 智慧卓越D. 勤奋进取答案:A9. 四川大学的校训中“博学笃行”的含义是什么?A. 广泛学习,坚定实践B. 勇敢无畏C. 智慧卓越D. 勤奋进取答案:A10. 四川大学的校训中“厚德载物”的含义是什么?A. 广泛学习,坚定实践B. 勇敢无畏C. 智慧卓越D. 包容并蓄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四川大学的校训包括哪些内容?A. 海纳百川B. 有容乃大C. 厚德载物D. 博学笃行答案:ABCD2. 四川大学的校徽中包含哪些元素?A. 书卷B. 校名C. 校训D. 校庆日答案:ABC3. 四川大学的校歌中提到了哪些内容?A. 川大精神B. 川大历史C. 川大校训D. 川大校徽答案:ABC4. 四川大学的校训中体现了哪些价值观?A. 包容B. 智慧C. 勤奋D. 勇敢答案:ABC5. 四川大学的校训中“海纳百川”和“有容乃大”共同体现了什么?A. 包容并蓄B. 勇敢无畏C. 智慧卓越D. 勤奋进取答案:A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四川大学的校训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写作学期末复习资料(精美版)

写作学期末复习资料(精美版)

第一讲:让写作点亮我们的事的时代名家对自己时代的看法:⏹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

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一.内容提示:1、我们的时代发生了什么?2、考场作文是否远离了我们的时代?3、如何让写作点亮我们的时代?4、写作摸底:被嘉应学院录取前后的感受。

二.相关图片我们思考在时代的进程中雨我们息息相关的时代究竟发生了什么:1发生了和“我”息息相关的事情2发生了和“现场”息息相关的事情3发生了和“关怀”息息相关的事情4.发生了和“公共关系”息息相关的事情三.古今中外名人对写作的看法:1。

自由一样,写作也只是一种时刻--法国文学批评家和符号学家-罗兰·巴特2.写作是一种心态,其核心就是爱。

--黑龙江省阿城师范学校科研室-刘兴3.写作是自杀性的,是可怕的,可人们仍在写。

--法国女作家,杜拉斯4.读书时内心生活,写作则是个人表达。

--中国画家,文艺平论家陈丹青5.在写作最成功的时候是一种孤寂的生涯—美国作家-海明威6.人需要写作和人需要爱情是一回事—中国作家-史铁生四.对于写作该怎么做:1.用“我”的写作点亮我们的时代2。

用“真实”的写作点亮我们的时代3.用“平视”的写作点亮我们的时代4.用“通变”的写作点亮我们的时《普通写作学教程》上对写作的表述:1、文章写作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具有写作能力的人制作文章的复杂的创新性脑力劳动。

(教材P3)2.写作学是研究写作主体制作文章这一复杂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基本规律及方法的科学。

(教材P3)3.写作能力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必须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以及品德、审美的全面培养……写出格调高雅、文质兼美的文章来。

四川大学文学理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

四川大学文学理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

文学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门特殊的艺术,它运用语言媒介对人类的社会生活进行评价性的审美反映。

理论的任务:①从现彖中概况出普遍性问题f解釋现象;②实现价值构建。

艾泽拉姆斯的四个视点理论:文学与世界、文学与作家、文学与作品、文学与读者再现论1、含义:文学本质是人类对于外在自然和社会牛活的模仿和再现。

2、发展:①古希腊罗马时期:辜仿说(徳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徳、赫拉克利特);②文艺复兴时期:镜了说(达芬奇);③19世纪:再现论(别林斯基);④20世纪:反映论(毛泽东)。

表现论1、含义:文学本质是主体内在性的i种表现。

*主体内在性:包括思想、心灵、情感、想象、灵感、趣味、人格等非常复杂而具有个体性的东西,既具有有条理的理性思想,更具有朦胧的无意识的因索。

2、表现论的优点与缺点:A优点:一是把握到了文艺的主体性、H由性、创造性、虚构性特征。

二是把握到了文学的情感性特征。

三是能够认识文学的个体性,文学是主观的表现, 不同的文学作品是不同人的心灵的外化。

B缺陷:它忽视了文学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忽视了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而且,它是一种基于主体性哲学视野下的一种文学木质的认识。

它容易走向极端,把表现束缚在个人狭隘的主观空间,成为一种狭隘的情感的宣泄,倘若如此, 这样的文学就不再是感人的文学,也不是美的文学。

文本性理论1、文学文木:指语言形态的实体。

2、形式客体论:它是在对抗文学是社会反映观念基础上出现的,主要以俄国形式主义、语义学和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为代表。

3、意向客体论:认为文学的本质是文学在作者创作、读者阅读、欣赏、接受过程中产生的意向性的存在,是一种意向性客体。

<意向性客体论避免了形式主义文学本质观的片面性和及极端性,认识到文学的本质是一种互动的意向性过程,而并非静态的纯客体的形式。

它强调了读者意识,为接受美学的文学木质观念奠定了基础。

>读者反应说1、读者:文学作品创作的参与者和消费者。

2、特点:①强调读者参与意义生产过程;②极大地抬髙了读者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关注读者心理个体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性。

大学写作期末复习

大学写作期末复习

《大学写作》期末复习提纲(2011学年第二学期)1.“文章”的词源:最早见于论语,1.本义是错综的色彩获花纹。

2.最初有“文秀,文采,礼乐法度”之意,后来才有了”文辞“之意,到了东汉末年,才与今日的意义基本相同。

2.文章的定义:通过对语言的选择组织来表达,交流信息的秩序体。

3.文章的作用:1.认识2.教育3.审美4.实用5.消遣4.文学作品分类(三分法、四分法):1抒情叙事戏剧文 2.诗歌小说散文戏剧5.主题的定义:是作者运用各种材料和表现形式所传达出来的基本思想或基本观念。

6.材料的定义: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作者为写作的需要,从生活中摄取,搜集到得一系列事实现象和理论依据。

7.结构的要求:(1).反映对象的内在联系(2).适应文章体裁的特点(3).服从表现的需要。

(4).考虑读者的需求心理8.语言的要求:准确,精致,生动,谐畅。

9.写作过程:准备,构思,表述10.材料的来源与采集材料的方法:1.社会生活 2.文字资料 3.音像资料方法:观察调查阅读11.现代的读书方法:筛选浏览跳读速读精度网络文献查阅12.文人学者的阅读方法:陶渊明:“不求甚解”毛泽东“旁注评点”法爱因斯坦:总分合三步读书法郑板桥:“善诵精读”老舍:印像法13.文章修改的内容:1.深入主题2.删减材料3.锤炼语言4.检查文面14.文章修改的方法:间时法读改法问改法15.间时法的定义:过段时间修改16.读改法的定义:通过读出声音修改文章17.问改法的定义:多问,多请教他人的方法18.文章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19.叙述的定义:把任务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述出来的一种方法。

20.倒叙的定义:把事情的结局或事情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然后再按事请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21.描写的定义:对人物事件和环境进行具体描写和刻画。

22.抒情的定义:用来表现和抒发作者和作品中人物的主观感情的表达方式。

23.文学的定义:是艺术的基本样式之一,它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和手段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们的精神世界,通过审美的方式发挥多方面的社会作用的一种艺术形式。

四川大学文学概论1534课程综合期末考试备战题库全集

四川大学文学概论1534课程综合期末考试备战题库全集

《文艺概论》课程考试考前辅导资料一、填空:1、文艺学是只研究(语言艺术)的文学。

2、文学是主体的(审美创造)创造。

3、观察文学的视点即(作品文本)(客观世界)(作家)(读者)4、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统一的。

5、(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

6、艺术通感与(想象)有关。

7、(形象)是文学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

8、文学理论给文学创作提供(文学观念)和文学的(价值标准)。

9、中国诗论的“开山的纲领”是(诗言志)。

10、文学意象是(抒情性)文学作品中以表情达意为主体的文学形象。

11、(形象描绘)是文学外在的特征,(情感)是文学内在的特征。

12、(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13、文学欣赏中的两种体验是(共鸣)(间离)。

14、文学批评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门(艺术性的科学)。

15、再现论认为文学是对(外在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摹仿和再现。

16、(作品)是联系作家与现实世界的中介。

17、《美学》的作者是(黑格尔)。

18、哲学、科学用(概念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文学用具有(审美特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19、典型的普遍性首先表现在典型人物的性格具有(代表性)。

20、(结构)是构成文学作品有机整体的重要手段。

21、宗教以及宗教的(神话故事)为文学发展提供了土壤。

二、选择1、文学是社会生活的( B )反映。

A.抽象性B.评价性C.科学D.认识性2、( B )是作品核心和纲领。

A.形象B.主题C.题材D.语言3、首先强调意境对文学的重要意义的是( D )A.鲁迅B.陆机C.苏轼D.王国维4、必须体现视觉形象和行动性的是( A )A.电影文学B.戏剧文学C.小说D.报告文学5、文学欣赏以( A )为主要目的。

A.审美B.感受C.体验D.娱乐6、文学作品是一种( B )。

A.精神实体B.物态化实体C.情感实体D.认识性实体7、( A )是文学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

A.形象B.主题C.题材D.语言8、《典论》的作者是( A )A.曹丕B.陆机C.苏轼D.王国维9、( C )是文学的基本性特征。

写作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写作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写作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概论:写作是一种表达思想、交流信息的重要方式。

无论是学术论文、小说故事,还是商业合同、工作报告,都需要运用正确的写作技巧和技巧来表达思想和观点。

本期末试题将涵盖一些常见的写作概念和技巧,并提供详细的答案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写作。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写作的目的是什么?A. 表达思想和观点B. 交流信息C. 激发读者情感D. 批评他人观点答案:A解析:写作的目的是表达思想和观点,通过文字的力量将作者的想法传递给读者。

2.以下哪种写作风格较为严谨?A. 散文B. 抒情诗C. 学术论文D. 幽默小说答案:C解析:学术论文因其需要确凿的证据和逻辑严谨的推理而较为严谨。

其他选项更注重情感和表达。

3.以下哪种句子是主动语态?A. The book was read by the girl.B. The girl read the book.C. The book will be read by the girl.D. The book has been read by the girl.答案:B解析:主动语态是指主语执行动作的句子。

选项B中的"the girlread the book"中的主语执行了动作。

4.哪个标点符号用于表示陈述句的结尾?A. 逗号,B. 句号。

C. 感叹号!D. 问号?答案:B解析:句号用于表示陈述句的结尾,表示一个完整的句子。

其他标点符号有不同的使用场景。

5.以下哪个是正确的写作格式?A. 2000/07/10B. 2000年7月10日C. 10/07/2000D. 10th July, 2000答案:B解析:日期的常用书写格式是年月日,用中文或英文数字表示。

选项B符合这个要求。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写作的______是为了实现目的。

答案:手段(在“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基础上回答)2.写作的______是作者要传达的思想或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概论复习资料绪论写作具有创造性、实践性、个性化的特点第一章·观察感受与写作1、怎样理解“人情练达即学问”?这句话本意是说只要能熟悉、通达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和感情,就能获得“学问”、“化”出文章。

实际上就强调了广泛接触社会、观察和体验生活的重要性。

要从事文学创作,就要有意识地观察和感受生活,以利于熟悉生活、积累生活和反映生活,真正从中得到“学问”。

2、文学创作为什么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感受?观察体验是作者写作活动的出发点,作者在观察过程中获取信息、产生感受,只有善于观察,一个人才能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得到许多写作素材。

感受是从事写作的必要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对生活熟悉、了解、认识的过程。

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始终是作者写作的源泉。

善于感受生活,才能从生活中获得许多有益于写作的启示。

观察和感受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引发写作冲动、有助于作者的思考记忆和想象,因而文学创作无法离开对生活的观察、感受。

3、你认为应该怎样观察、感受生活?A观察:观察的面要广、内容要多、程度要深。

有效观察生活应做到——①观察要全面②观察要细致③观察要善于比较B感受: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也要接触阅读和听闻。

即将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相结合,缺一不可。

4、间接感受生活的局限何在?1、难以深刻体察生活2、难以直观具体感受生活3、局限于别人对生活的理解第二章·多读与多写1、多读于写作有什么作用?应该怎样多读?A作用:①增加知识②借鉴别人观察感受生活③借鉴别人的表达方式B怎样多读:①多读名家作品②兼读各种书籍③多读是为了活用2、你怎样看待多写?多写可以化用多读借来的功夫,同时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功夫。

多写是写作能力提高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只有多写,才能真正熟悉写作的规律和方法,悟出写作之道。

3、写作为什么不能急功近利?多写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写作能力,写出像样的甚至优秀的作品来。

如果把多写当做获取名利的一种途径,就无法达到这一目的。

因而在写作中,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而要扎扎实实地做学问,重视根本的培养,自然会结出果实。

4、为什么提倡放胆作文?只有放开胆子不畏难,思路才不会拘谨,情绪才不会压抑,平日积累的所见所闻所感才会如泉喷涌,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

写作时的作文不能要求过高,要再放胆作文中总结经验,逐渐克服写作中的弊端,由粗入细,提升自己。

5、习作阶段,为什么提倡尝试多种体裁与手法?在习作阶段尝试多种体裁,更容易了解和掌握各种文体的的构成因素和各自的艺术特色;尝试多种手法,可以体味他们在不同文体中的特殊作用,这样才能兼收并蓄,触类旁通,是自己具有适应多方面的写作能力,也有利于了解自己写作的长处与不足。

第三章·文无定法与创造能力1、你怎样理解文无定法?答:人们的写作活动,是从无法到有法的,即是从没有写作方法而逐渐积累到有写作方法的。

写作有法而无定法。

文章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写作没有一蹴而就的方法。

写作方法是在不断模仿与创新之中总结提炼得出的。

2、你认为模仿对写作有益吗?答:大凡写作的人都要经历一个由模仿到创新的过程。

所谓模仿就是参照他人作品的选材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表现方法进行仿写。

对于缺乏写作经验的人来说,模仿是提高写作能力探索写作方法的一个可行途径和有效方法。

但同时,模仿的对象应该选择优秀的作品。

3、比较鲁迅的《药》和屠格涅夫的《做粗活的人和不做粗活的人》的题材、立意、表现手法有哪些异同?答:A同:题材上,二者都结合时代背景,对现实题材进行选择加工;立意上,二者都对强权黑暗统治加以尖利的批判;表现手法上,二者都具有强烈的讽刺性;B异:题材上,《药》与《做》的故事背景与写作素材不尽相同;立意上,《药》对强权统治的批判更为深刻,并揭露了国民素质的劣根性所在,《做》则仅仅停留在对时代现状的讽刺与慨叹;表现手法上,《药》以小说为体裁,以叙述展开情节阐述故事,《做》以全篇对话的形式展开全文。

4、什么是创造性思维?答:创造性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

其中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成分。

创造性思维要求以一个问题为中心,联系相关意义,摆脱经验定势,打破常规,甚或反其意而行,形成全新的自我认识,从而把握问题的特殊性、灵活性、多向性。

5、你怎样培养自己的写作创造能力?答:多读书,提高阅读质量与效率。

注重模仿与创新的联系,掌握前人总结的值得借鉴的写作方法,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开发创造性思维,不拘泥于固有模式。

多写作,重感悟重反思,结合自身感受,勤于挖掘社会生活的广阔素材。

要重视内部推动力的积极作用,要乐于写作,以兴趣为前提写作,而非将写作视为外部环境强迫的被动行为。

第四章·作品的主题1、中国古代文论对文章的立意有哪些主要的观点?答:曹丕、杜牧“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词为卫。

”范晔“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

”刘攽“诗以意义为主,文词次之。

或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

”赵秉文“文以意为主,辞以达意而已。

”黄子肃“大凡作诗,先须立意。

”刘熙载“古人意在笔先,故得举止闲暇。

后人意在笔后,故至于手忙脚乱。

”2、主题对于作者构思行文的具体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答:(一)主题决定着材料的取舍(二)主题制约着作品的结构安排(三)主题支配着语言的运用3、你认为主题的酝酿与提炼有哪些基本要求?答:(一)长期积累偶然得之(二)由表及里开掘至深(三)独具视角立意要新(四)集中命意含蓄显示4、你怎样理解意多乱文?答:主题的酝酿与提炼要求我们注重集中命意,为文章设置一个突出显著的主题。

而所谓意多乱文,即指创作者在创作之初缺乏一个具体集中的立意,以至创作时任由杂念纠缠,作品中出现内容杂芜,意思凌乱的现象。

克服“意多乱文”,就需要创作者在创作前形成一个明确的主题,在行文中树立一个一以贯之的集中的立意,注重文章主要意旨与次要意旨的区别。

5、为什么说王蒙的《手》是一篇命题集中,显示含蓄而又发人深省的作品?答:略第五章·写作材料的运用1、怎样理解题材这一概念?作者从素材中整理、取舍、加工而成为与作品主题有关的内容。

2、文章怎样做到言之有物?首先要具备丰富实在的素材,然后将其选择、取舍,加工成进入作品的题材。

3、爲什麽提倡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只有熟悉的题材,我们才了解它的形式、内容、性质,并容易产生深刻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就能充分运用、发挥那些题材的作用。

4、围绕作品主题选材是否有必要,爲什麽?有必要。

在作品中,主题和题材互为作用、和谐融合。

主题从题材中提炼出来,又反过来统帅题材;题材受主题支配,同时又支撑和表现主题。

5、怎样看待题材的典型性?典型题材就是在同类题材中具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的特征和本质、使作品最富表现力的题材。

典型题材应该是个别的,具有个性的题材,能够启迪人们善待人生的凡人小事也可作为典型题材。

选材是要处理好题材的个性与一般性、特殊性与普遍性、典型性与共性的关系,让个性与共性多方面、多角度的融合,从具有典型的个性材料入手,尽可能生动地、形象地、新颖地、有表现力地体现自己的构思和立意。

6、爲什麽说能出新意的题材既包括新鲜事物,也包括陈年旧事?新鲜事物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无疑蕴含着一定的新意;陈年旧事往往被岁月所淹没,一经发掘也自有新意,即便是被人写过的相同题材,只要站在与人不同的角度、获得与人不同的感受,也同样能写出新意。

第六章·结构的运用一、结构的涵义是什么?文学作品的结构是指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是作者根据自己对作品内容的艺术表达需要,对所写内容进行有机和谐完整的组合编排。

(可联系文学理论中关于结构的知识。

)二、结构的作用是什么?最重要的作用:将作者在作品中要进行艺术表达的内容/因素有序连结成生动活泼、富于变化、具有形式美感而又严谨的整体,同时也能使作者得以更好地表情达意,从而实现主题与材料的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沟通。

三、为何结构的安排应契合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结构不是凭空产生的,离开具体事物,就难以谋篇布局。

叙事性作品中由开端、发展、高潮至结局的常见结构应当是事件发展规律的自然体现。

只有契合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作品才可能具有更完善、更富表现力的艺术结构。

四、如何理解结构的严谨、自然、完整?a所谓严谨,是指作品的结构严密稳妥。

内容上没有顾此失彼,互不关联或是破绽百出;层次上没有颠三倒四、无端交错的问题。

b所谓自然,是指作品的结构不露凿痕,随势赋形。

没有东拉西扯、生拼硬凑之感。

c所谓完整,是指作品的结构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内容上没有残缺不全、轻重详略失调之感,形式上没有前后割裂、上下冲突的弊端。

五、指出常见的结构及其特点。

a事件发展结构:按照事件发展的自然进程来安排结构,来龙去脉清晰。

b空间变换结构:按照空间位置的转换来安排结构,往往以移步换景的方式,让人能随着作者游历的移动空间不断观赏到新的景象和了解作者的感受。

c时空交错结构: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纵横交错地安排结构,使作品的容量增大、形式更富于变化。

多为中长篇小说所运用。

d并列组合结构:将并无直接关联的人物或事物并列组合布局来安排结构,以表达某一主题或同一种情感和认识倾向。

所写的人物或事物相对独立,并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内容及性质上也没有轻重主次之分,但它们都与立意紧密相关。

小说一般不在总体结构上采用这种机构。

e情绪变化结构:以作者的情绪和认识走向为线索来安排结构,淡化时间与空间框架的痕迹,而主要根据作者对事物所产生的情绪、认识和思绪来构架作品,不需要容纳事件的全过程和人物、景物的全貌,而侧重于附事言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

这种结构往往随作者的意识流动而呈现。

多为随笔所运用。

六、《曾祖母的书》在结构安排上可如何被借鉴?在顺叙的基础上,巧妙地插叙、补叙和设置伏笔,造成了情节的委婉曲折,实现了故事结局的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

第七章·表达的基本方式一、为何叙述是最基本的表达方式?记叙作品都要服从“记事清楚明白”的基本原则,而比较完整的事情所必备的要素在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六方面。

要交待清楚它们,依赖于叙述的表达方式。

二、指出常见的叙述方式。

a顺叙:运用时间线性的叙述方法,有利于首尾连贯、来龙去脉清晰,也便于安排作品行文线索、结构层次,利于让读者逐步了解人物或者事件发展过程。

但在顺叙中,应善于运用人物自身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事件发展的曲折,来造成行文的起伏多姿。

b倒叙:将事件的结局或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某阶段提前写出,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也能起到突出关键、重要的部分,加深读者对其印象的作用。

顺叙与倒叙手法的交叉使用,有利于结构的变化而紧凑。

但是在运用倒叙时,应力求叙事线索清楚明白。

c插叙:在顺叙中中断叙述,插进与所叙事件有关的内容,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来起到衔接事件的前因后果,推动事件发展、了解人物或人物关系的背景的作用,使前后行文得体自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