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对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总结和概括。

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1.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

它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原始到现代的历史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对社会制度和生产力的研究,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我们认识社会现象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2.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重要观点。

它认为世界是一个复杂多样的整体,各种矛盾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辩证唯物主义通过对事物发展的矛盾运动进行研究,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为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3.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基础。

它强调对矛盾的全面分析和综合把握,将事物看作是一个全面的、矛盾着的统一体。

唯物辩证法注重思维的发展和实践的指导,提倡对客观世界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认识,为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的基础地位。

认识的来源和真理的标准都是实践。

通过实践,我们能够不断改造客观世界,也能够不断丰富和纠正我们的认识。

因此,在探究问题时,要注重实践的检验和实践的指导。

2.阶级斗争是分析问题的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将阶级斗争作为分析问题的根本方法。

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下,我们需要通过分析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实际情况,找出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3.辩证思维是思考问题的重要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运用辩证思维来思考问题。

辩证思维强调对事物发展的矛盾关系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通过辩证思维,我们能够突破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世界观```markdown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世界和人生的深刻理论,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9世纪中叶创立。

它以唯物史观为核心,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分析,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路径。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斗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

它认为,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这一观点打破了以往历史理论的神秘色彩,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

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通过支付给工人低于其劳动价值的工资,占有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从而实现了剥削。

剩余价值理论为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争取自身权益提供了理论依据。

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马克思主义主张,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基本的经济制度。

计划经济则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的主要方式。

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旨在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带来的剥削和贫富分化,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一种以唯物史观为核心,关于世界本质、发展规律和人类命运的总体观点。

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是有规律的。

人类可以通过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创造条件。

社会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整体。

社会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通过改变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可以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

人生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为人民服务。

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应当为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而斗争,实现自身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一种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科学研究方法。

马克思世界观

马克思世界观

马克思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世界是人的产物,人的社会生活是世界的根本,人的社会生活受到经济基
础的制约,经济基础又受到历史的发展所制约。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义就是:一切社会
现象都是经济现象,社会的发展都是经济的发展。

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

马克
思主义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界和社会界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运用。

它把自然界和社会界看作是
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两个整体。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指自然界和社会界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认识论的唯物辩证法,二是历史辩证法,三是对自然界的唯物辩证法。

认识论的唯物辩证法是指对人的认识活动进行的唯物辩证,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认识的实质,二是认识的过程。

认识的实质是指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认识的过程是指人的认识是在客观事物的认识中产生的。

历史辩证法是指对历史发展进行的唯物辩证,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致力于实现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与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产生人类意识以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
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任务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1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2。

马克思主义五观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历史观社会存在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历史观社会存在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历史观、社会存在观一、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唯物史观,即一切从物质的发展和变化中来,人类生活在物质世界的基础上,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是广泛而深刻的,这是唯一的现实和真相。

马克思主义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唯物史观:机制观、方法论、哲学基础。

机制观强调了物质的基础性、上层建筑的依赖性。

方法论强调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分析事物发展变化这个基本方法。

哲学基础强调了世界领导、社会决定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人生观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是以全人类的幸福为出发点,目标是实现社会平等和正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构成的,这些关系包括生产、交换、知识和领导关系,不同社会关系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不断替代,从而推进了社会进步。

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认为,人类历史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平等和正义,即人类的全面自由和幸福。

因此,人类的发展应该是自由和平等的,不应受到任何形式的压迫和剥削。

三、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内部矛盾和斗争推动的,任何事物都是由自己的内在规律所支配。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阶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结果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

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思想是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强调矛盾的发展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精髓,是指导实践的根本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思想是在辩证法的基础上,以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矛盾和斗争为主线,对社会历史进程进行分析和论证,揭示出不同社会历史阶段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发展矛盾中发生的革命性斗争,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是分析历史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理论工具。

四、历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正是由此为基础说明人类的历史发展趋势和根据这种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发展的面貌。

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中,历史是由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内的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发展所决定的。

科学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四、中国共产党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
毛泽东的成果主要体现在《矛盾论》和《实践论》 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
简要而科学地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 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 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
说和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就是对世界的看法,回答 “世界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就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 的方式方法。回答“世界怎么样”。
(二)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狄慈根 1886 《一个社会主义者在哲学领域中的漫游》 普列汉诺夫
• 1.〖原理内容〗: 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 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 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 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 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 过渡时期 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1956年 • 曲折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从1956年到1976年 •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第三阶段:从1978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 2.〖方法论〗:这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 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狄慈根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凭着自己的独立思考也发现了唯物辩
证法 2、狄慈根和德国的梅林、考茨基,法国的· 拉法格,意大利的拉布里奥拉,俄 国的普列汉诺夫等人积极地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9世纪末20世 纪初批判了庸俗唯物主义、新康德主义、马赫主义以及种种修正主义、机会 主义哲学,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为基础的理论体系。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它深刻把握了世界的本质和运行规律,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未来的前景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起源、基本原理和现实意义三个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起源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等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思考。

然而,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首次将辩证唯物主义与社会历史联系起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世界是物质的、客观的存在,物质是世界的根本。

他们认为,物质的运动和发展是通过辩证法的规律进行的。

辩证唯物主义把事物的运动看作是相互作用、互相转化的过程,强调事物内部的矛盾和对立是促使事物发展的动力。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事物的统一和斗争、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首要原理。

一切事物都存在着内部和外部的矛盾,并通过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

事物的统一和斗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原理。

事物内部的各种矛盾相互作用,既存在统一性又存在斗争性。

统一性促使事物保持稳定,斗争性推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关键原理。

事物的发展既有渐进的量的积累,也有突变的质的飞跃。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质变,从而推动事物的进步。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对现实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使我们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运行规律,用正确的方式对待和改变现实。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有助于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通过对矛盾和斗争的分析,我们能够理解社会的变革和演进过程。

这为我们研究历史、预测未来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总体性质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总体性质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总体性质【摘要】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体现了其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原则。

他的新唯物主义包括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运动的整体,而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阶级斗争推动的。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强调关注社会和历史的实际问题。

这种世界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了哲学领域,还影响了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总体性质体现在对于整体性和历史性的关注上,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需要通过对世界的深刻认识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础,影响,总体性质1. 引言1.1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总体性质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具有深刻的总体性质,体现在对现实世界的综合性认知和理解上。

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强调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思维方式,强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的深刻探讨,以及对社会现实结构的批判性思考。

通过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深入阐述,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性,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持。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具有全面性、深刻性和科学性,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深刻影响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和社会的发展趋势,为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强调唯物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存在是唯一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新唯物主义认为唯物论是认识论的基础,反对唯心主义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强调现实的存在和客观规律的普遍性。

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注重对世界的历史性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任课老师:韩吉木斯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类
年级:2009级
班级:工商管理一班
学号:********
******
2010年12月11日星期六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由其独特的观念、理论、制度与道路等综合构成的科学社会主义新模式。

他是马克思主义世界的物质性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生动体现。

我们只有从多维度、多层次来正确理解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坚定不移地沿着这一道路前进,将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进行到底,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这也正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所共同揭示的。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物质世界和实践。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包括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再来看一下事物的普遍规律与发展。

首先,联系与发展具有普遍性,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在构成辩证法的体系中,存在诸多规律和范畴。

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立与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发。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斗争性)统一(同一性)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过程中总要经过一系列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量是事物存
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认识量是认识事物的深化和精确化。

事物发展过程中还要经过一系列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

因为世界本来就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还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

面对规律,人们不能藐视、创造和消灭,但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

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可以具体体现在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方面。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的哲学根据。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普遍性与中国国情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于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具有普遍指导性。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经历了一个由特殊到普遍,又由普遍到特殊的辩证发展过程。

社会主义是普遍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处在辩证联系之中。

就是说,中国特色的特殊性一定要同社会主义的普遍性相联系。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而不能孤立地强调中国特色,脱离社会主义的普遍性,从而失去社会主义性质。

中国的情况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同时,社会主义的共性也只能在有各国特色的个性中并通过这些特殊性而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又是个性。

没有与各国实际相结合的不同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就没有科学社会主义。

所以我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针实际上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是正确的。

从一般的意义上讲,社会主义作为思想理论和运动,是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

它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目标,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标准。

但这些仅是普遍性方面。

事实上,在不同历史时期,在不同国家,它的具体表现又不完全相同。

经过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面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从较多地看到与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转为强调在开放的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是实行对外开放的社会主义,必须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社会主义是从思想和运动发展为制度的。

作为一种制度,它有着本质的规定,具有区别于剥削制度而适用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规律和本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区别于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以及17、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同时也区别于现时代西方的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对资本主义这个特殊社会形态的分析,揭示它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形成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构想。

他们所做的工作主要是由特殊到一般,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列宁、毛泽东同志在革命与战争为主题的时代,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在如何取得社会主义革
命胜利、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和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都带有鲜明的本国特色。

如列宁的“苏维埃国家”理论带有俄国特色,毛泽东同志的“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带有“中国特色”。

邓小平同志更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实现了由一般到特殊,把科学的理论转化为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切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中,我们党特别强调要始终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突出和保持中国自己的特点。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文明,中国具有自己的国情,属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既不同于资本主义,也不同于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

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只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无论经济、政治还是文化建设,都要符合中国的实际,不能照搬别国模式。

要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努力形成和发展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与时代潮流相应、与世界文明相通的道路。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要具有世界眼光,注意向世界学习,要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建设面向世界、立足本国的社会主义特色道路。

参考文献: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