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的基本概念

合集下载

食用菌培训计划

食用菌培训计划

食用菌培训计划一、培训目的食用菌是一类具有丰富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食品,在现代社会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需求。

而食用菌的种植和生产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为了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推动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特开展食用菌培训计划。

二、培训对象本次培训主要针对食用菌从业人员、农民合作社成员、农村经营者、食用菌种植户等相关从业人员。

三、培训内容1. 食用菌的基本知识(1)食用菌的分类和特点(2)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3)食用菌的生长环境和适宜条件2. 食用菌的种植技术(1)食用菌的选种和培育(2)食用菌栽培基质的配制(3)食用菌的种植方法和技术(4)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治3. 食用菌的采收和加工(1)食用菌的采收时机和方法(2)食用菌的处理和贮藏(3)食用菌的加工技术和方法4. 食用菌的营销和市场开发(1)食用菌的营销策略和渠道(2)食用菌的市场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3)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前景和机遇四、培训方法本次培训将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1)理论讲座:邀请相关专家进行食用菌种植技术的理论讲解,介绍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

(2)现场实操:安排现场实操环节,让学员亲自操作食用菌的种植和采收,加深印象和掌握技能。

(3)案例分析: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让学员了解食用菌产业的市场行情和经营管理策略。

(4)互动讨论:鼓励学员之间进行互动讨论,分享经验和交流技术。

五、培训时间和地点本次培训计划将于今年秋季举行,具体时间和地点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安排。

六、培训考核培训结束后将进行理论和实操的考核,考核合格者将获得培训结业证书。

七、后续服务培训结束后,将建立食用菌从业人员交流平台,定期组织相关活动,为学员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八、总结食用菌培训计划旨在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推动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促进乡村振兴,希望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共同推动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

以上为食用菌培训计划的详细内容,希望能得到各界的支持和关注。

食用菌的基本概念

食用菌的基本概念

食用菌的根本概念1、概念:蘑菇〔图1〕,香菇,草菇〔图2〕,平菇,黑木耳〔图3〕,银耳,松茸〔图4〕等,被人们食用的,均称为食用菌〔图5〕,这些菌类和我们通常所见的霉菌〔图6〕,酵母菌〔图7〕一样,在生物分类学上都属于同一生物类群--真菌〔图8〕。

图1 双孢蘑菇图2 草菇图3 黑木耳图4 松茸图5 鸡枞图6 青霉菌的来源图7 酵母菌图8 酵母菌的形态观察2、广义的食用菌是指一切可以食用的真菌,包括大型〔图9〕和小型〔图10〕的食用真菌。

图9 黄伞图10 硬柄小皮伞3、食用菌在形态发生和个体发育上,菇类与霉菌,酵母菌有显著的区别,食用菌能形成形体较大的子实体〔图11〕。

4、食用菌的定义,即狭义的——即食用菌是指能形成大型子实体〔图12〕或菌核,并能供应人类食用的那些真菌。

图11 较大的子实体图12 大型子实体第三节一、我国食用菌栽培简史1、我国的菌类栽培起源于唐朝〔图21〕,利用构木内的天然菌丝进展播种,这个菌子就是金针菇。

2、到了宋朝〔960~1279〕我国食用菌栽培有了新的开展,开场出现香菇的砍花栽培法。

3、银耳、草菇的人工栽培据考证是18世纪XX、XX首先栽培的。

4、上世纪80年代,食用菌栽培已经成为某些农村的支柱产业〔图22〕。

图21 古代菌图22 双孢蘑菇二、国际食用菌栽培简史1、国外食用菌栽培〔图23〕,最早的是法国,在巴黎附近种瓜的农民,偶尔发现在培育过甜瓜的废弃温床的堆肥上长出了蘑菇〔图24〕。

他们注意到这种现象后,于1650年凭经历开场人工种植蘑菇。

图23 蘑菇邮票图24 双孢蘑菇2、法国的园艺学家强布赖在1780年发现,最适宜栽培蘑菇的环境是地下隧道或地洞。

从那时起,巴黎就竞相利用荒废的地洞来栽培蘑菇。

人工栽培蘑菇的方法是从法国传播到全世界。

3、法国科学家在1894年以蘑菇的孢子和组织来培养的纯菌种实验取得成功。

4、美国先顿在1932年,以谷粒种子作为菌种生长基质获得成功,并获得美国专利。

食用菌答案

食用菌答案

食用菌 2012.5作业一:名词解释1、食用菌是一类可以供人类食用的大型真菌,具有肉质或胶质的大型子实体,常称为蘑菇.2、菌丝体:是分枝的丝状物(菌丝)的集合体,生长于基质内部,是食用菌的营养器官。

主要功能:分解基质,吸收营养和水分,供子实体生长发育需要。

3、菌核是由菌丝密集而成的块状或颗粒状的休眠体,质地坚硬,色深,大小不一,一般呈深褐色。

菌核外层细胞较小,细胞壁厚,称拟薄壁细胞;内部细胞较大,壁薄,大多为白色粉状肉质,称疏丝组织。

菌核是真菌的储藏器官,又是渡过不良环境的菌丝组织。

我国常见的真菌药材——茯苓、猪苓、雷丸都是这些真菌的菌核。

4、菌索(Rhizomorph): 运输结构是由某些真菌的菌丝体组成的绳索状结构,其顶端部位为其生长点,可不断延长生长,一般长数厘米至数百厘米不等。

5、初生菌丝:是由孢子萌发形成的单核菌丝,又称一级菌丝。

6、次生菌丝亦称二级菌丝、双核菌丝、复相菌丝它是担子菌中由相应的异性的初生菌丝进行体细胞接合而形成的菌丝。

其具有分枝状者称为次生菌丝体。

7、三次菌丝:双核菌丝体进一步发育就可形成一些特殊化的组织,如菌核、菌索、子实体。

将以分化的双核菌丝体称之为三次菌丝体。

8、异核体:如使一种类型细胞与另一种类型细胞融合,则可以形成一个同时含有二种以上基因型不同的核,但有一个共同的细胞质的细胞,这种细胞称为异核体。

两不同GT,体细胞融合,形成同时含有两个细胞核的细胞称异核体。

当带有不同遗传性状的两个单倍体细胞或菌丝相互融合时,会导致在一个细胞或菌丝中并存有两种以上不同遗传型的核,这样的细胞或菌丝就叫异核体。

这种由菌丝融合导致形成异核体的现象叫异核现象。

9、菌环:有些食用菌在幼小时,菌柄和菌盖之间有一包膜相连,子实体长大时,该膜破裂,一部分留在菌盖边缘,一部分留在菌柄上。

留在菌柄上的称为菌环。

10、菌托:有些食用菌幼年时,其菌蕾的外包着一层膜。

菌蕾长大,外膜破裂,留在菌柄基部的残膜称为菌托。

食用菌栽培学知识点总结

食用菌栽培学知识点总结

食用菌栽培学知识点总结食用菌是一种常见而又受欢迎的食物,其丰富的营养和独特的口感使得它备受人们的喜爱。

食用菌的栽培学知识是种植者必备的技能,下面将为大家总结一些食用菌栽培的基本知识点。

一、基本概念食用菌是指可以直接食用或经过加工后食用的真菌类食品。

常见的食用菌有蘑菇、平菇、香菇、黑木耳等。

食用菌的栽培是指人工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培育并产生出高质量的食用菌。

二、栽培方法 1.基质选择:不同的食用菌对基质的选择有所差异,一般可以选择木屑、秸秆、玉米秸秆等作为基质。

基质的选择要考虑其含水量、养分含量、PH值等因素。

2.菌种培养:菌种是食用菌栽培的基础,可以通过购买或自行培育获得。

在培养菌种时,需要注意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3.发酵培养:将培养好的菌种接种在基质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培养,使菌丝扩散并侵入基质内部。

发酵过程中,要控制好温度、湿度和通气条件,以促进菌丝的生长。

4.菌丝生长:发酵培养后,菌丝会逐渐覆盖整个基质表面。

此时,需要将培养箱移到适宜的环境中,控制好温湿度和光照条件,以促进菌丝的生长和分化。

5.子实体形成:菌丝生长一段时间后,会开始形成子实体。

子实体是食用菌的可食部分,也是栽培的最终产物。

子实体的形成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同时还要注意通风,以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三、环境条件 1.温度:不同的食用菌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一般在18℃~25℃之间为最佳。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菌丝的生长和子实体的形成。

2.湿度:湿度是食用菌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湿度要保持在80%左右,过高或过低都会对菌丝的生长和子实体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

3.光照:不同的食用菌对光照的要求有所差异。

有些食用菌适应于较弱的光照条件,而有些则需要较强的光照。

在栽培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菌种,提供适宜的光照条件。

四、病虫害防治在食用菌的栽培过程中,病虫害是常见的问题。

为了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保持环境卫生:定期清理培养箱和周围环境,清除杂草和病虫害的来源。

小学科学14《食用菌》(教案)

小学科学14《食用菌》(教案)

小学科学14《食用菌》(教案)食用菌是指可以供人类食用而且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真菌类生物。

它们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并且在食品加工、药物制备和环境修复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教案将以小学科学的角度,向学生介绍食用菌的种类、特点、生长环境以及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对食用菌的认知。

一、教学目标:1. 知道食用菌的基本概念,了解常见的食用菌种类;2. 了解食用菌的生长环境及其特点;3. 认识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食用菌的基本概念和种类;2. 食用菌的生长环境及特点。

三、教学难点:学生辨别和鉴别不同种类的食用菌。

四、教学准备:多个种类的食用菌标本、放大镜、图片、科普读物等。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老师向学生展示几个放大镜和不同的食用菌标本,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老师询问学生是否了解食用菌,并与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

步骤二:讲解食用菌的基本概念和种类(10分钟)1. 老师简要介绍食用菌的概念和作用。

2. 老师给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食用菌的图片,并向学生介绍它们的名称和特点,如蘑菇、香菇、金针菇等。

步骤三:分组观察食用菌标本(10分钟)1. 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些食用菌标本和放大镜。

2. 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标本,讨论标本的形态特征、颜色、质地等。

3. 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讨论标本是否适合食用,并阐述理由。

步骤四:讨论食用菌的生长环境和特点(15分钟)1. 学生根据观察及自身的生活经验,讨论食用菌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如温湿度适宜、有机物质丰富等。

2.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步骤五:了解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10分钟)1. 老师向学生介绍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如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功效。

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就自己所了解的食用菌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发表观点。

食用菌菌种的保存与繁殖方法

食用菌菌种的保存与繁殖方法

食用菌菌种的保存与繁殖方法在写作食用菌菌种保存与繁殖方法文章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概念。

食用菌是一类具有高蛋白质、低脂肪、丰富营养的食物,常见的食用菌有香菇、金针菇等。

保存与繁殖菌种是培育食用菌的基础工作,本文将介绍食用菌菌种的保存与繁殖方法。

一、菌种的保存方法菌种的保存方法主要有冷藏法、冷冻法、干燥法和液氮冷冻法等。

1. 冷藏法冷藏法是将食用菌菌种保存在4摄氏度的低温环境中,常见的冷藏设备有冰箱或冷藏盒等。

保存时需要将菌种放入消毒好的试管或瓶子中,添加适量的营养培养基,再密封保存。

冷藏法能够保持菌种的活力和纯度,在合适的保存时间内可以长期保存。

2. 冷冻法冷冻法是将食用菌菌种保存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的低温环境中,常用的冷冻设备有冰箱冷冻室或液氮罐等。

保存时需要将菌种放入冷冻管或冷冻袋中,添加适量的冷冻保护剂,并迅速放入冷冻设备中保存。

冷冻法能够有效地延长菌种的保存时间,但对于部分食用菌菌种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冷冻伤害。

3. 干燥法干燥法是将食用菌菌种保存在低湿度的环境中,可以使用干燥机或风干等方法进行。

保存时需要将菌种均匀地撒在无菌过滤纸或夹在两层无菌滤纸之间,然后放入干燥设备中进行干燥。

干燥法能够有效地防止菌种的细菌污染和霉菌生长,但保存时间较短。

4. 液氮冷冻法液氮冷冻法是将食用菌菌种保存在极低温的液氮中,一般为零下196摄氏度。

保存时需要将菌种放入液氮中,使用专用的液氮罐进行保存。

液氮冷冻法是当前保存菌种最为理想的方法,能够长期保存菌种并保持其原有的活力和纯度。

二、菌种的繁殖方法菌种的繁殖方法主要有传代法、扦插法、液体发酵法和菌丝体培养法等。

1. 传代法传代法是将已经培养好的菌种按一定比例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上进行继续培养。

首先,将培养好的菌种加入无菌的营养培养基中,培养基的配方根据不同的食用菌种类而不同。

然后,将培养好的菌种移至新的培养容器中进行进一步的培养。

通过传代法可以扩大菌种的数量并保持纯度。

食用菌形态结构与分类

食用菌形态结构与分类
菌盖特点:
返回本节
菌盖其他要点: 盖表面的颜色;干或湿;光滑或粗糙;附生物是鳞片、纤毛或粉末等特征因种而异,是进行种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盖表面是否易脱落、菌肉的色、味、有无乳汁及浓度;伤变与否以及质地是评价产品质量的主要部分重要依据。
子实层体是长在菌盖下面产生子实层的部分(产担孢子部位),有的呈叶状,叫作菌褶。有的呈管状,叫作菌管。
返回本节
特点: 双核、多靠 锁状联合分裂, 粗壮、快、 能长子实体。
2.次生菌丝 由于两条初生菌丝经过质配而形成的菌丝称为次生菌丝或二次菌丝。
部位:次生菌丝顶端细胞 实质:有丝分裂 结果:菌丝伸长分支 痕迹:丝壁有突起
锁状联合
两核间生一突起→ 一核进入突起→双核同时分裂→两个异性核移至前端→ 隔成2个细胞→双核菌丝
3
什么是菌丝?
6
菌丝体:菌丝积聚成的菌丝群
1
概念
4
菌丝
1.形态
返回
菌丝:在培养基上向各个方向呈辐射状延伸、分支的每一根细线,称为菌丝。
多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所组成 管状的丝状物、是由孢子萌发伸长、发育而形成有隔菌丝。 有隔菌丝细胞中细胞核的数目不一。含有两个核的菌丝叫双核菌丝和三生菌丝。
第一章 食用菌形态结构及分类
食用菌的基本组成
子实体:肉眼可见部分(易分清结构), (肉质、胶质、革质)→繁殖体(相当于高等植物的果实。)
菌丝体:生长在基质中的菌丝体→营养体→相当于高等植物的植株。
形态
01.
组织化
01.
菌丝体
01.
划分
01.
概况
01.
概念
01.
第一节 菌丝体
2
菌丝体
5

食用菌基本的知识

食用菌基本的知识

食用菌;-食用菌是指那些可以食用的大型真菌。

菌丝:在培养基上向各个方向呈辐射状延伸、分支的每一根细线,称为菌丝。

细胞管状,壁薄、透明,细胞内含有一个、两个或多个细胞核。

菌丝体:是由基质内无数纤细的菌丝交织而成的丝状体或网状体。

外菌幕:包裹在整个菇蕾表面的膜状组织。

内菌幕:连接在菌盖边缘和菌柄之间间的膜状组织。

菌环:内菌幕破裂后残留在菌柄上的环状物。

菌托:外菌幕破裂后残留在菌柄基部的杯状物。

碳氮比C/N):培养基中碳元素与氮元素总量的比值,是衡量培养基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同宗结合:指由单一担抱子萌发出的菌丝,充分生长后即可形成子实体的交配类型,即自交可孕。

在食用菌中,同宗结合又因是否存在不亲和性因子分为初级同宗结合和次级同宗结合。

异宗结合:指每个担孢子仅一个细胞核,担孢子萌发生成的单核菌丝体通常自身不能形成子实体,需要不同交配型的单核菌丝体交配后才可形成子实体的交配类型。

菌种:并非食用菌真正的种子--孢子,而是在一定容器中以适当的培养料为基质培养获得的纯菌丝体。

一般是指双核菌丝体。

母种(一级种、试管种、斜面菌种):指由孢子、子实体组织、菇(耳)木或基质菌丝分离纯化,并在琼脂培养基上繁殖的菌丝体、芽孢及其培养基质。

原种(二级种):指由母种移植到木屑、棉壳、粪草、谷粒等固体(不包括琼脂培养基)或液体培养基上繁殖获得的菌丝体及其培养基质栽培种(三级种、生产种):指由原种移植到木屑、棉壳、粪草、谷粒等固体(不包括琼脂培养基)或液体培养基上繁殖获得的菌丝体及其培养基质。

菌丝的类型:初生菌丝,次生菌丝,基内菌丝,气生菌丝菌丝按横隔的有无分为有隔菌丝和无隔菌丝。

按细胞内核的个数划分:单核菌丝、双核菌丝、多核菌丝、二倍体菌丝按生长的空间划分:气生菌丝、基内菌丝菌丝的组织:组织体菌丝束,菌核,菌索,子座伞菌子实体的模式结构:菌盖表皮附属物,菌盖表, 菌肉,菌褶或菌孔,菌柄, 菌环与内菌幕, 菌托与外菌幕菌褶与菌柄关系:直生,弯生,离生,延生根据单个担孢子萌发生长的菌丝能否形成子实体分为:同宗结合和异宗结合两大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用菌的基本概念
1、概念:蘑菇(图1),香菇,草菇(图2),平菇,黑木耳(图3),银耳,松茸(图4)等,被人们食用的,均称为食用菌(图5),这些菌类和我们通常所见的霉菌(图6),酵母菌(图7)一样,在生物分类学上都属于同一生物类群--真菌(图8)。

2、广义的食用菌是指一切可以食用的真菌,包括大型(图9)和小型(图10)的食用真菌。

3、食用菌在形态发生和个体发育上,菇类与霉菌,酵母菌有显著的区别,食用菌能形成形体较大的子实体(图11)。

4、食用菌的定义,即狭义的——即食用菌是指能形成大型子实体(图12)或菌核,并能供给人类食用的那些真菌。

第三节
一、我国食用菌栽培简史
1、我国的菌类栽培起源于唐朝(图21),利用构木内的天然菌丝进行播种,这个菌子就是金针菇。

2、到了宋朝(960~1279)我国食用菌栽培有了新的发展,开始出现香菇的砍花栽培法。

3、银耳、草菇的人工栽培据考证是18世纪四川、广东首先栽培的。

4、上世纪80年代,食用菌栽培已经成为某些农村的支柱产业(图22)。

二、国际食用菌栽培简史
1、国外食用菌栽培(图23),最早的是法国,在巴黎附近种瓜的农民,偶尔发现在培育过甜瓜的废弃温床的堆肥上长出了蘑菇(图24)。

他们注意到这种现象后,于1650年凭经验开始人工种植蘑菇。

2、法国的园艺学家强布赖在1780年发现,最适宜栽培蘑菇的环境是地下隧道或地洞。

从那时起,巴黎就竞相利用荒废的地洞来栽培蘑菇。

人工栽培蘑菇的方法是从法国传播到全世界。

3、法国科学家在1894年以蘑菇的孢子和组织来培养的纯菌种实验取得成功。

4、美国先顿在1932年,以谷粒种子作为菌种生长基质获得成功,并获得美国专利。

食用菌的形态结构
第一节菌丝体
食用菌种类繁多(图1),结构奇异,大小不一,但不论大小,是土生木生,都是由营养器官--菌丝体(图2),繁殖器官--子实体两大部分组成。

黄罗伞又名鹅蛋菌,鸡蛋菌。

一、菌丝体的形态和构造
1、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萌发形成管状的丝状体,每根细丝叫菌丝(图3)。

无数纤细的菌丝组合成的集合体称为菌丝体(图4),菌丝体是食用菌的营养器官。

2、食用菌的菌丝都有横隔膜,即有横隔膜将菌丝隔成单核,双核或多核细胞构造。

细胞包括,胞壁、质膜、原生质(图5)、核、以及细胞器(图6),如:线粒体,内质网(图7)等。

3、菌丝的壁由几丁质组成。

但菌类的种类不同,几丁质的成分也不同,子囊菌中的羊肚菌细胞壁的几丁质的主要成分是d-半乳糖,而担子菌纲的蘑菇、香菇的几丁质成分主要是岩藻糖。

4、不论是子囊菌或担子菌,他们的菌丝横膈膜上有一小孔,子囊菌(图8)的菌丝横膈膜较简单,担子菌菌丝的横膈膜孔两面周围膨大成桶状结构,桶孔两侧各有帽状的隔孔帽覆盖,隔孔帽由内质网演变而成,上有许多小孔,能使两细胞间的细胞质相互交流。

这种隔膜称为桶状隔膜(图9)。

菌丝体的作用是什么?
食用菌生产所使用的“菌种”,就是菇类的菌丝体。

其主要功能是从死亡的有机质中分解、吸收、转运养分,以满足菌丝增殖和子实体生长发育的需要,在食用菌生产中,菌丝体充分生长是获得丰收的物质基础。

二、菌丝的组织体(休眠体)
1、组织体:某些菌类的菌丝体在不良环境或繁殖的时候,菌丝相互紧密地缠结在一起,形成菌丝体变态或成异型结构,称为菌丝组织体,这种结构在繁殖、传播以及增强对环境的适应性有很大作用。

2、组织体结构:一种是疏丝组织,其菌丝或多或少相互平行排列,菌丝典型的长型细胞很容易一条条识别出来,另一种是拟薄壁组织,其组织的细胞不是长型,而是椭圆型或近于圆形,或近于多角形与高等植物的薄壁细胞相似,所以,叫拟薄壁组织。

3、组织体类型
(1)菌核(图10):由菌丝体和贮藏物质组成的不定型结构。

菌核是某些食用菌的休眠器官和贮藏器官。

常见的有茯苓、猪苓(图11),雷丸的药用部分就是他们的菌核。

(2)子座是拟薄壁组织和疏丝组织构成的容纳子实体的褥装结构,如:中药材的冬虫夏草(图12)、竹黄(图13)的子座呈瘤状。

(3)菌索:菌丝体缠结成绳索状,外层颜色较深,由拟薄壁组织组成叫皮层,内层由疏丝组织组成叫心层,顶端有一生长点,菌索(图14)的作用和菌核相似,能够抵抗不良环境,遇到适宜条件又可以从生长点恢复生长。

例:蜜环菌(图15)的菌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