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文言文解题技巧
课外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课外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一、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策略:(一)初读:整体把握,了解大意。
初次阅读文章时,要关注文章的标题、正文中的小标题以及段落开头和结尾的部分,这有助于对文章的主题和大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细读:分析内容,提炼要点。
在细读过程中,要关注文章的关键字词、句子和段落,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提炼出文章的主要信息和要点。
(三)精读:深入理解,解决问题。
在精读阶段,要结合题目要求,深入理解文章的细节和内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与方法:(一)审题:仔细研究题干,明确题目要求。
在解答题目之前,首先要对题干进行仔细研究,了解题目所询问的内容,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
(二)读题:反复诵读文章,理解文意。
阅读文章是解答题目的基础,要通过反复阅读,确保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无误。
(三)解题:遵循由表及里、先易后难的解题思路。
在解答题目时,要由浅入深,逐步解决问题,确保答案的准确性。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整体策略:(一)全文通读:把握文意。
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大意,为后续的解答题目奠定基础。
(二)题干认清:明确要求。
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所询问的内容,确保解答题目的准确性。
(三)解答问题:明确思路。
在解答问题时,要结合原文,找出与题目相关的信息,明确解题思路,确保答案的准确性。
(四)准确表述:语言简练。
在解答问题时,要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述,以便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与解答题目需要我们遵循一定的步骤和方法,通过由表及里、先易后难的解题思路,结合题干要求和文章内容,准确地解答问题。
同时,我们要注重全文的通读和理解,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大意,为解答题目奠定坚实的基础。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命题解析及答题思路技巧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命题解析及答题思路技巧面对课外文言文考题,同学们首先从心理上不要惧怕。
畏惧、慌张只会自乱阵脚,这样还没开始答题就已经开始失分了。
下面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文言文的中考知识点,欢迎大家前来学习!文言文阅读命题解析及答题思路技巧命题解析我们走上中考考场前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复习,再加上平时的积累,我们已经拥有了解答课外文言文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
另外,中考课外文言文内容上一般比较浅显,并不深奥难懂,在命题上有以下特点:第一,选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的选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
且选文大多为叙事类小故事,这类故事通常能给人以启示或表达某个道理。
第二,题型。
中考课外文言文涉及字词解释、句子翻译、篇章理解、主旨把握等考查。
其中,字词解释主要是实词解释,另外还有“之”、“而”、“其”、“以”、“于”、“何”六个虚词也会出现在课外文言文的考察中;句子翻译一题既有要求将文中的某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也有给4个选项,选择正确的义项;而篇章理解、主旨把握是主观简答题,通常提问重点在语段内容的理解上,这一题一般能从语段中找到解答的语句,有时也要求对短文中的人物进行性格特点的概括,或提问语段给人的启示或阅读后能从语段给人的启示或阅读后能从语段中得出什么道理。
第三,考点。
虽然课外文言文的选文来自课外,但遵循的却是“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
课外文言文考题主要考查的是同学们阅读文言篇章的能力,这能力从何而来?当然是从课内来。
所以,实则考查的是同学们将课内学到的知识迁移至课外的能力。
题型答题技巧一、划分句子节奏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①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②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技巧一: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需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通读全文,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以及大致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进行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技巧二: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2024中考备考重点难点03 课外文言文阅读(六考点六技巧)-2024年中考语文

重难点03 课外文言文阅读(六考点六技巧)从整体上看,文言文阅读难度加深,课外文言文的比例逐步提高。
考查的文段、内容容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从材料的组合形式上看,除了常见的单篇(或节选)文言文外,诗文联读、两篇(段)对比阅读以及群文阅读、试题最后一题中链接文言材料的形式逐渐增多。
从具体考点上看,命题重在考查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理解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断句是必考的。
实词的理解注重引导学习及解题方法,融入查字典法、语境推断法、成语助记法、课内外迁移法等;断句一般会提示断几处,降低错误率;句子翻译则给出关键词助记,提醒考生重视关键词与采分点,也有的结合文意理解、句子赏析考查;理解基本内容并归纳内容要点,或与其他篇目链接探究,或融入情境,或跨学科考查。
一些试卷还会将文言文阅读整体设置为专题任务群,在真实情境中解决所有任务,注重问题的解决。
从题型上看,客观题的比例大幅度减少,主观题成为主要考查形式,特别是开放题备受命题者的青睐。
考点一、词语(实词、虚词)(一)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考查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的活用。
1.从考查方式看,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单独考查,即从文言文中选出四个语句,要求解释加点的实词的意思。
考查时,以单音节词居多,双音节词也时有出现。
(2)偶尔在选择题中与虚词混合在一起考查。
(3)常与文言文翻译放在一起考查,且实词往往是得分点。
2.从文言实词的根本来源看,中考考查的文言实词基本上都在课本中出现过,重点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中考文言文中出现的相关实词看似与我们学过的课文没有联系,但认真分析后可以看出,这些词的意思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密不可分。
3.理解文言实词的方法(1)语境推断。
实词绝大多数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解释词义时,要紧密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2)联想推断。
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释试题中的实词词义。
课外文言文解题技巧

课外古文解题技巧(一)、实词解释技巧1、首先得找到这个词所在文中出现的位置。
2、理解其所在句子的意思,如果有难度可以把这一句和前后句比照,甚至关注这一段的主要意思以及和前后段的联系。
(以境解题)3、如果还没有思路就要在我们的记忆中搜索,看课内学过这个词没有,如果有就可以把你知道的义项带入句子中看能否说通,如果不通再推测。
4、从题目信息中获得一些解题启发,结合不可多得的注释理解,结合主旨推测,借助语法结构来作推断。
(二)虚词解释技巧1、排除法(因为对虚词的考察,主要以选择题的方式呈现);2、多借助语法结构来推断,如“之”有时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3、要特别注意记住课内重点虚词的用法,这样才可能与所考文章中的虚词比较。
4、在复习中,对于重点虚词,应该整理其各种义项,做到大致了解,方能运用自如。
常用的虚词有:之、以、为、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等,其中要特别注意“之、以、而、其、于”(三)、翻译正确理解句子是正确翻译的前提,故先讲解如何理解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文中”强调的是语境,不论是“理解”还是“翻译”,离开了具体语境,往往是要出错的。
理解句子,既要分析语境,又要分析句子本身。
这里就从分析句子本身的角度来说翻译技巧。
1、以易求难,推敲关键词语。
2、转换角度,求助于左邻右舍,辨析句子的句式特点。
(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格式)3、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中考要求直译。
实在翻译不通才借助意译。
直译应注意:(1)、字字落实。
(句子中的每个词在译文中能找到解释,译文中的词语在原句中能找到依据。
)(2)、译出原文的用词特点。
(主要是指词类活用)(3)、译出原文的造句的特点。
(四)、综合运用在初步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选文的中心,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对文中的某一方面创造性地回答问题,理解评价人物,另外课内外对比阅读会受到更多命题人的青睐。
(完整版)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初中文言文阅读知识归纳及答题技巧

初中古文阅读知识归纳及做题技巧测试说明中的要求: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那么、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3、理解并译文章中的句子.4、理解文章的根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解析:1.文言诗文背诵要求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默写文言诗文语句,不仅要连贯前后语句,默写时还应一字不错.中考默写一般4句诗、2句文,特别注意背诵篇目中的名句.记住并纠正自己以前默写中的错别字.2.古诗理解鉴赏要重点关注各册教材中以讲读篇目出现的古诗词曲,要注重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特别是教材中的注释;要对?篇目点击?中的赏析指导和练习相当了解,对诗句的理解、诗词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准确.3.对一些名家名篇,还应了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时代和篇名.4.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5•在句子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在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6.在课外古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译不可脱离文章.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7.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做题;假设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那么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在课外古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常见考法从考查形式上看,以单篇阅读为主,也有的安排文段与文段、文段与诗词的比拟阅读或链接阅读.选文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法.从近儿年考题看,课内文章入选率较高的有?邹忌讽齐王纳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名篇.课标对古文阅读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古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根本内容.〃中考古文阅读材料的选取必须是“浅易〃的,对“浅易〃的理解应当是:文中多数字词属于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即使有少数生僻字词,或选文中出现不常见的典故,也会安排注释以降低难度,让考生在初中古文学习的根底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题型分析及解题方略:文言散文的考查,常见的考点与题型不外乎字词解释、断句、语句译、文意归纳、写法分析、人物与作品评价等内容.下面就复习和解题方法提几点建议:L准确解释字词含义.注意利用注释,利用平时积累的实词虚词知识,利用拓展联想和关联组词,确认字词在上下文语言环境中的意思.2.正确、顺畅地译句子.译句子,第一,要内容正确,符合文意;其次,译出来的句子要表达准确,得体流畅.3.概括文意.往往通过填空、答复以下问题的方式,考查对文章层次、景物特点、内容要点(如湖北武汉卷10题: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表达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吉林卷15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记叙的范仲淹读书时的轶事)、人物性格特征与感情态度、作品意义、阅读感受等方面的把握程度.这是除了字词解释和语句译之外考查频率最高的点.解答时务必注意,在通读全文的根底上,善于从细微处着眼,筛选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同时要推敲答案用语的准确性,概括力求要言不烦,不偏不倚,切中要旨.4.比拟阅读.这是近几年较为常见的一种题型.常用的是两段材料比较,材料的相关点一般在于作品的题材.、主题、人物、手法、社会意义等方面.有的以课内散文为主,链接课外相关材料(如江苏常州卷邹忌讽齐王纳谏?与?成侯邹忌为齐相?,湖北黄石卷?出师表?与?诸葛亮言家事?);有的两篇都是写景的游记(广西柳州卷?三峡?与?与朱元思书?);有的是同一作者写不同景点的文章(如湖北潜江卷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与?虎丘记?)消的用相关主题的两段材料(如山东滨州卷?鱼我所欲也?与?晏子谏景公?,福建厦门卷用两段赏荷的材料).比拟阅读只是一种形式,在两段或几段材料之间有一种互补或互衬的关系,有的从两段文章的共性方面命题,有的是各自单独命题,题目互不相干,材料之间没有比拟,后面一篇只是前一篇在内容上或题量上的补充.考点根本与单篇考查是一致的.5,拓展迁移,为了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命题常考查对散文主题与人物思想感情的评价,要求考生联系实际谈谈对某些观点的看法.解答这类题目,要善于从古代史料中读取人物优秀的思想品质,从事件中读取珍贵的人文精神,用开展的眼光评价其社会意义,同时也要注意到时代的局限性,恰当地取舍,合理地扬弃.6.写法分析.包括语言品味、修辞赏析、结构分析、文章风格阐释等等.做题时尽力借助已学过的课文,联想已做过的练习题,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寻求答案.误区提醒例古文阅读(甲)阅读下文,答复以下问题.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假设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低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藏,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本文作者是欧阳修,自号醉翁,晚年又号,他是(朝代)著名文学家.2.解释以下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⑴翼然临于泉上者()⑵佳木秀而繁阴()⑶山肴野藏()⑷觥筹交错()3.文章第自然段不仅写出了朝暮之景,还描绘了四时的景物变化.作者抓住了四时的哪些景物来表现山水之美?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4.作者为我们展示了风光绮丽的自然美景之后,又在第自然段描绘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幅图画.请体会作者为什么首先描绘“滁人游〃这幅画面.5.“言在笔先,意在笔后〃,作者放情林木,纵意山水,让我们通过这美丽的风景体会到了太守独特的游乐情怀.你认为作者在此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乙)阅读下文,答复以下问题.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假设可爱.(节选自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注】汉东:汉水以东,指随州(今湖北随州).欧阳修四岁丧父,往随州依靠叔父生活.尧辅:是大姓李氏的儿子.6.解释以下句中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⑴贮故书在壁间()⑵徒见其浩然无涯()7,短文表达了欧阳修得到?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的经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8.欧阳修少时,在李家见到“脱落颠倒,无次序〃的书籍,竟然“因乞李氏以归〃.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答案:L六一居士北宋(或“宋〃)2.⑴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或“像鸟展翅的样子〃乂2)开花,这里指滋长(或“茂盛〃)⑶菜蔬(或“蔬菜〃乂4)酒杯3.春天野花盛开,夏天树木茂盛,秋天风高霜洁,冬天水落石出.(或“野花、树木、风霜、水石〃)4.滁州人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写这些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太守醉〃.(或“引出后面的三幅图画〃“为下文写‘太守醉’作铺垫〃)5,围绕“热爱山水,寄情山水,随遇而安,与民同乐,排遣抑郁〃其中任何一点答复即可.例如:表现出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及随遇而安、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例如: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例如: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6.⑴旧,旧的(或“原来的〃”过去的〃)⑵“边〃(或“际〃”边际〃)7.由于他到朋友家玩,见到破筐里的旧书,就向人家讨要回来读.8.围绕“好学、爱书〃答复即可.例如:欧阳修小时候生活条件如此艰苦都这样刻苦好学,我们今天更应该珍惜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正由于欧阳修小时候如此好学才有后来的成就,所以他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分析•助读:所选的两篇都是欧阳修的作品,前篇是千古传诵的游记,后篇是往事回忆,都能让我们感受到欧阳修的思想情怀.第1题考查文化常识.易错之处是误填他人的字号,误填朝代.如果了解欧阳修字号的来历就不会记错.所谓“六一〃,即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一壶酒、一张琴、一局棋、一醉翁,足以见他怡情书卷、涉趣棋酒的生活情趣. 第2题、6题考实词解释.最易错的是“翼然〃”藏〃”觥〃三处,这些字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多见,做题时可能误将它们解释为“飞起来〃“野草〃“牛角〃.此外,将“秀〃解释为“出头〃,也不正确.“翼然〃,像鸟的翅膀一样张开,“然〃,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现代汉语中还有这种用法.“藏〃,蔬菜的总称,这里指野菜,不是野草,今天也还用“山肴野蔬〃一词,但“藏〃字不常用.“觥〃是古代用兽角做的酒器,泛指酒杯.“秀〃,原指谷物吐穗开花,这里指繁茂、茂盛.考生往往能大致知道整个词语的意思,却不懂每个字的字义,所以容易出错.第3题考提取信息,也考了语句译.“山间之四时也〃是总收的一句,从这里向前找,找到表现山水之美的四时景物的句子,然后用自己的话译出.错误之处在于不能准确说出原文意思.能答“野花、树木、风霜、水石〃也对,但缺乏美感,不是最正确答案.第4题考写法分析.容易误答成作者先看到游人,再写太守野宴,由远及近的写法.这样作答只从取景的立足点看,没有从深层的因果关系去考虑.滁人安乐,源于太守德政,政治而民欢,写“滁人乐〃是为了引出“太守醉〃,为下文作铺垫.从全文看,文章运用层层衬托的方法,此处也是一种衬托.第5题考情感体验,也是一种文意概括.最易造成失误之处是对“醉〃的理解及由此引发的感情体验,误认为作者是一种“醉醺醺〃的借酒排遣抑郁,看不到作者与民同乐,陶醉于山水秀色的积极生活态度.与一般的迁客不同,欧阳修在谪居时期,其人生态度也是积极的.第7题考文意概括.抓住“到李家玩〃“发现文集〃“借书回家〃三个要点概括表达就符合要求.容易漏掉的是前面两点中的某一点,得到书的经过便说得不完整.如“从李家讨得韩愈的文集〃或“发现几本破书就借回家读〃.第8题考查阅读感受.开放性题目,可从“好学〃的角度谈感受.如果感受熟悉比拟浅薄,或者语言表达不完整、不流畅,就有可能失分.能结合自身谈感受,或能对借书、好学作出合理的评价,熟悉到少时好学与后来大有作为的关系,作答就更深入一层了.【典型例题透视】例观山水之美景【甲】?游太和山日记?徐霞客十一日,登仙猿岭……五里,越一小岭,仍为哪县境.岭下有玉皇观、龙潭寺.一溪滔滔自西南走东北,盖自哪中来者.渡溪,南上九里冈,经其脊而下,为蟠桃岭,溯溪行坞中十里,为葛九沟.又十里,登土地岭,岭南那么均州境.自此连逾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山坞之中,居庐相望,沿流稻畦,高低鳞次,不似山、陕间矣.但途中蹊径狭,行人稀,且闻虎暴叫,日方下舂,竟止坞中曹家店.【注解】逾:跳过,越过.山、陕:山西省、陕西省的简称.“舂〃:通“冲〃,下坠.【乙】?庐山草堂记?白居易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白乐天见而爱之.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是居也,前有平地,中有平台,台南有方池.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又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如幢(),如盖(),如龙蛇()……其四旁耳目、杖屐可及者,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状,不可弹纪,故云甲庐山者.(选文有改动)【注解】匡庐:指江西的庐山,相传殷周之际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于此,故称,戛O甫):摩,摩娑.1.“记〃是我国古代一种比拟常见的散文体裁.初中阶段,我们曾经学过不少的同类文章,请你根据回忆和比对,从写作内容和行文风格上,分别为【甲】【乙】两文各找一篇最近似的课文.将文题写在相应位置.2.请用“/〃为下边的句子准确断句.自此连逾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3.分别解释【甲】【乙】两文中加点的“溯〃”蹊〃”及〃”旦〃的意思.4.根据文意,将“张〃”竖〃“走〃三个字准确复原到【乙】文的括号里.5.请用原文说出白居易的“庐山草堂〃具体建在什么地方限四字)6.【乙】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描写了“庐山草堂〃旁的四季之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也有一组描写四季之景的句子,请默写出这组句子.7.译下边的句子.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答案:L?小石潭记??桃花源记??满井游记?与?游太和山日记?最近似.?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与?庐山草堂记?最近似.2.自此连逾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自此〃后断一处不扣分)3.溯:逆流而上.蹊:小路.及:到,到达,旦:早晨.4.“竖〃”张〃“走〃5.“介峰寺间〃或“面峰腋寺〃均可.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7.介于香炉峰(或“山峰〃)、遗爱寺(或“寺庙〃)之间,那地方最美(或“最好〃〕,又是庐山之最(或“第一〃).(境:地方;胜:美好的,优美的;绝:最,极;甲:第一.重点看以上四个关键词,大意正确即可)透视•助读:这是两位历史名人讴歌山水的妙笔精品.甲文选自?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也被称为“千古奇书〃,是徐霞客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用日记体裁撰写的一部写实著作.太和山即武当山,为道教名山,在湖北省境内.山中殿宇规模宏大,自然风景绝佳.本文记叙的土地岭是又一处美不胜收的桃源胜境.徐霞客对山岭间的景致给予了清楚的描绘,表达了对名山仙道的美好情感.白居易的?庐山草堂记?,记叙了自己理想居所的美好环境,匡庐秀甲天下,草堂所在地“面峰腋寺〃,秀甲庐山,自然是绝胜之境.感受山川形胜之美,是情操陶冶,也是审美享受.第1题考查文体意识,对古代散文文体“记〃的把握.“记〃常见的有两种:一种以记事为主,一种以写景为主.“记〃通过记事或写景来表达作者的情感.题干中的提示“写作内容和行文风格上〃“最近似〃很重要.从写作内容和行文风格上看,?游太和山日记?以叙事为主,穿插景物描写,这和?小石潭记??桃花源记??满井游记?相似;?庐山草堂记?以写景为主,借景抒商这和?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相似.第2题考查古文断句.断句的前提是对全文的整体把握.前面的内容是粗略记叙行程中所到之处.这一句中先读懂“连逾〃是“接连跨越〃的意思,从这里起镜头掠过一片山岭,接着出现具体的景物描写,显出了几幅画面.写了桃李,写了山花,最后用“幽艳异常〃收束,所以将句子断为:“自此连逾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断开的每一处,都有相对完整的意思,连接起来又是一个整体.第3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溯:逆流而上,是原本的字义;追溯,是后起义.蹊:小路;蹊跷.及:到达;赶上;比得上;推及、顾及•旦:天亮;(某一)天.根据文中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溯溪行〃,即“顺着小溪逆流而上〃,所以“溯〃为“逆流而上〃;“蹊径狭〃,即“小路狭窄〃,“蹊〃”径〃都是“小路〃的意思;“杖履可及者〃,即“拄着拐杖穿着鞋子可到达的地方〃,所以“及〃为“到达〃;“昏旦〃,即“黄昏和早晨〃,所以“旦〃为“早晨〃.文言实词往往一词多义,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熟悉它们的义项;在结合具体的文言句子进行解释时,注意选出符合上下文的义项.第4题考查主谓词语的搭配.所给的“竖〃”张〃“走〃三个词语都是动词,必须明白和它们搭配的“幢〃”盖〃“龙蛇〃是什么意思,接连三个“如……〃的本体事物是“古松〃与“老杉〃的枝柯.“幢〃是古代作仪仗用的一种旗帜,名词,这里不是与建筑物有关的量词,“竖〃可与其搭配;“盖〃,古代称伞为“盖〃,有遮蔽作用,所以与“张〃搭配;“龙蛇〃是蜿蜒行走的动物,可用“走〃字作谓语.填入后,句子完整恰切地表达出对古松、老杉的形态描写.此类题不是简单的用代入法就能济事的,一定要弄清相互搭配的词语组成后表示什么意思,这个意思在文中是否说得通.第5题考查对阅读信息的提炼和文意把握.从“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中可以看出庐山草堂的位置.答“介峰寺间〃或“面峰腋寺〃均可•解题时要针对问题找准相应的句子,根据要求抓住关键词语并限定四字作答.第6题考查课内文言名句的默写和课内外知识的链接.考的是对?醉翁亭记?相关内容的识记,并由本文的描写引起联想.注意提示“四季之景的句子〃,所写语句不可多出或遗漏.第7题考查句子译.这个句子特别要注意的地方有四点:其一,“介〃字后面省去了“于〃,译时要注意补上;其二,“其境〃指代的是“那个地方〃,说“草堂〃反而不适宜;其三,“胜绝〃指“最美好的〃;其四,“甲〃,是“第一〃的意思.词语的意思理清后,再将句子的意思理顺.将文言语句准确译成现代汉语,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从微观上,能把握句子中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即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根底,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词类活用,对常用的虚词、固定短语、修辞格以及特殊句式,都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二是从宏观上,善于联系上下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不要断章取义.。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致辞讲话、条据书信、合同范本、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peeches, policy letters, contract templat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文言文阅读在考试的时候指占有一定的比例的,那么你知道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吗?下面本店铺为大家带来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一、怎么去读(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课外文言文解题技巧

2、组词法
• 简单的说,组词法就是尝试着给你不懂的文言实词 用现代汉语组词,看看能否通顺地放在句子中。如 果上下文意贯通,那组词后的词语就是这个文言实 词的解释。当组词后大概意思是对的,但放到句子 中有些别扭时,那么就回到原文看这个词在句中是 什么词性,根据词性再进行适当调整,变换成合适 的近义词,一般就可以使句子前后顺畅了。这里需 要注意的是,运用组词法时首先要注意原词的词性, 组成词语后的词要保持词性不变。
(三)句子翻译题
• 要求翻译的句子中往往有一些关键的词,这些词往往是 一些实词,他们影响着句子的含义,当然,在老师阅卷 时这些关键的词就成了评分的 “分点”。然后把整句句 子进行整合,整合不是作简单的加法,整合后的句子还 要通顺流畅。为了做到通顺流畅,我们可以将省略的部 分补足,甚至可以添一些辅助性的词语让语句更合理通 畅;有时候还遇到一些特殊的句式,这些文言句子的语 序与现代汉语的不同,翻译的时候要将他们调整成现代 汉语的语序。
• 什么是抓细节?简单的说就是故事的情节或人物的个性。比如,郑人白天 移席,晚上也移席;秦西巴放生,而孟孙辞退秦西巴又聘请他;人们为鲍 鱼置屋立庙;卓茂把自己的马给他人;白鸡养黄小鸡,这些就是细节,从 这些细节中总结出文章的主旨比毫无抓手的胡乱总结更有效。
• 此外,也要适时的积累一些 “主旨”。平时读到 的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给我们的启示,我们要做 个有心人将它们记下来。有时候文章虽然不同,但 主旨却相似,考试时若遇到了类似的文章,平时的 积累就派用场了。
• 例: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例: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 县柱乎 例: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
(二)断句
• (3)、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 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4)、据排偶,定 句读。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5)、对话、引文定句 读。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 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 “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 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紧扣题目,仔细答题: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0.解释下面句中词语。(2 分)
(1)俄顷立就________( 2)日沃汤数次_________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这个句子。(2 分)
如是者六七始已。
12.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l 分)
(1)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荫。 (2)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薪:场主积薪其中
4、你觉得文中的李惠是怎么样一个人? 5、读了课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卧薪尝胆
中考蔡磷,字勉旃(zhōn),吴县人。重诺责①,敦②风义③。有友某以千
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 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 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④而致之。
•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①重担息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
皮,各言藉背②之物。惠③遣争者出,顾州纲纪④曰:“以此
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⑤咸无答者。惠令人置 羊皮席上,以
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⑥矣。”使争者视之,负薪
者乃伏而就罪。本篇选自 《北史·李惠传·击皮得实》
福建漳州
——05年
• 注释① 释:放下。② 藉背: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
【注】①诺责:诺言和责任。②敦:重视。③风义:情谊。④辇(niǎn),车子, 这里是“用车子运”的意思。
1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 ) A.亡何,其人亡 (逃走) B.且父未尝语我也 (告诉) C.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父亲) D.卒辇而致之 (送还) 16.对上面短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蔡磷的朋友“以千金寄之,不立券”,是因为了解蔡磷“重诺责,敦风 义”。 B.朋友的儿子“愕然不受”,主要是因为父亲不曾把这件事告诉他。 C.“券在心,不在纸”,意思是朋友之间的友谊、信任要铭记在心里,而 不是写在一纸上。 D.这则短文以具体的事例赞扬了蔡磷的诚信。
达 :通顺畅达,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 语习惯,字句 通顺,没有语病。
雅 :优美自然,译文要生动,完美地表达:忠于原文,如实原文
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作风格。
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
具体方法
“对、换、留、删、补、调”则 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因为古 今词义和语法有所不同,所以翻译 文言文要根据句子和组成句子的虚 词、实词的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方 法。
学习目标: 1.分析课外文言文
的出题规律 2.掌握课外文言 文
的解题技巧
考点导航
1.实词理解 2.句子的翻译 3.要点概括(文章主旨理解,人物性格 品质概括,事件前因后果分析) 4·开放性试题。(评价、看法、感想、启 示)
方法引领
1.通读全文,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借助关键词,联系 上下文,理解大意。由于古人和我们的时代距离远, 因而写的文章我们难以理解。在阅读时,往往会有部 分词语不会翻译,这时,只要借助文中的关键词语, 结合语境,运用“揣摩法”,就会理解词义。对于个 别词语,若实在翻译不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运 用“假定法”赋予这个词一种意思,然后再去理解文 章。 2.翻译实词和虚词时,可以联系课内,借助课内所学 的知识,采用“对比法”加以解释。 3.翻译句子时,宜用“直译法”,句中的重点词语一 定翻译出来。 4.做课外拓展题时,要走出固定思维的模式,多角度 考虑,要善于联想,勇于创新。
考点3——要点概括
语段阅读关键:
1、根据不同文体理清基本要素。在读懂 原文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 时、地、言、事、情等信息。
2、从所选文段中摘录或概括出试题所要 求的回答的内容。
(一)分析标题: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二)结合注释速读课文: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 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考点1——解释实词
实词中常考的有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 多义、词类活用等。 1.课内学过,学会迁移 2.依据前后文推断
一是与现代汉语比较,掌握文言词义。 二是通过分析字形,掌握文言词义。 三是结合利用成语,掌握文言词义。
解释完后放回语境中去检验
考点2——文言句子翻译
翻译原则
信 :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③ 惠:李惠,中山(今河北定县满城一带)人,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④ 纲纪:
随从人员。州纲纪指州府的主簿。⑤ 群下:部下,属员。⑥ 实:事实,真相。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顾州纪纲曰( )
(2)群下咸无答者( )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
(1)各言藉背之物( )
(2)以杖击之(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徐州2006年《南辕北辙》 :有人于太行之北面而持其驾, 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日:“君之楚,奚为北面?”曰: “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 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 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此所谓南其辕而北 其辙也。 (选自《战国策》)
11.解释下面句中实词。(2分)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______ (2)吾用多______。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
(1)君之楚,奚为北面?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13.成语“南辕北辙”现在用来比喻
张溥好学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读 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 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 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 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 《明史•张溥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