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素分析法

合集下载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也称为经验分析,它是一种定性分析方法。

该方法主要是指根据分析人员的知识和经验,根据价值工程对象选择中应考虑的各种因素,通过集体研究确定所选对象。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需要价值工程师熟悉产品并具有丰富的经验。

当研究对象彼此差异很大或时间短时,它是合适的,但是它的缺点是没有定量分析和较大的主观影响。

因子分析是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它使用统计指标系统来分析各个因素对现象总变化的影响程度,包括序列替换法,差异分析法,指标分解法等。

因子分析是一种重要而实用的方法。

在现代统计中,它是多元统计分析的一个分支。

通过使用这种方法,研究人员可以将反映事物的性质,状态和特征的一组变量简化为可以反映事物的内部关系并确定事物本质特征的几个因素。

通过分析期货商品的供需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对期货价格的变化趋势进行了解释和预测。

期货交易基于现货交易。

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商品供求形势以及影响其供求的诸多因素,对现货市场商品价格产生重要影响,必然对期货价格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通过分析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可以帮助期货交易者预测和把握商品期货价格变化的基本趋势。

在实际市场中,期货价格不仅受商品供求关系的影响,而且还受到许多其他非供需因素的影响。

这些非供应和需求因素包括:金融和货币因素,政治因素,政策因素,
投机因素,心理预期等。

因此,在分析期货价格走势的基本因素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factor analysis)是一种经典的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旨在识别多个变量之间的潜在结构,从而简化数据分析的过程,减少数据维度。

因素分析法在社会科学、生物统计学、管理学等领域被广泛应用。

一、因素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因素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将多个变量(如特征、指标等)转化为少数几个共同因素(factors)所解释。

这些共同因素可以解释原始数据的大部分方差。

在原始数据中,每个变量可以被看作是多个因素的线性组合。

共同因素是数据的潜在结构,可以更好地解释原始数据的本质。

因素分析法主要分为探索性因素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和确认性因素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两种。

探索性因素分析是一种无监督学习的方法,可以帮助用户发现数据中的共同因素。

而确认性因素分析则需要进行假设检验来验证事先设定的共同因素是否合理。

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具体步骤如下:1. 确定因子数。

通常可以通过选择每个因子所解释的方差百分比来确定因子数。

例如,当前三个因子可以解释总方差的60%时,我们可以选择三个因子来解释原始数据。

2. 确定因素旋转方法。

旋转方法可以保证因素间彼此独立,且每个因子更容易解释。

在因素旋转方法方面,比较经典的有正交旋转和斜交旋转。

正交旋转(例如varimax旋转)可以保证因子之间没有相关性,因此它更适合解释要素之间明确不相关的情况。

而斜交旋转(例如promax旋转)允许因子之间有相关性,因此对于与解释有关联的要素,它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3. 计算因子得分。

因子得分是根据原始变量计算出的每个因子的数值。

得分可以通过因子负荷(factor loadings)计算得出,即每个变量与每个因子之间的关系。

因子负荷可以理解为一个指标表征变量与共同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即指标越高,变量与共同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越大,这个指标越能代表这个共同因素。

二、因素分析法的应用因素分析法的应用非常广泛,在统计分析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因素分析法的方法和正确运用

因素分析法的方法和正确运用

本文由梁老师精心编辑整理(营改增后知识点),感恩每一天的付出!
因素分析法的方法和正确运用
因素分析法的概念:
因素分析法是依据分析指标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从数量上确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

因素分析法既可以全面分析各因素对某一经济指标的影响,又可以单独分析某个因素对经济指标的影响,在财务分析中应用颇为广泛。

因素分析法的方法:
1、连环替代法
它是将分析指标分解为各个可以计量的因素,并根据各个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顺次用各因素的比较值(通常即实际值)替代基准值(通常为标准值或计划值),据以测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的影响。

例如,设某一分析指标M是由相互联系的A、B、C三个因素相乘得到,报告期(实际)指标和基期(计划)指标为:
报告期(实际)指标M1=A1*B1*C1
基期(计划)指标M0=A0*B0*C0
在测定各因素变动指标对指标R影响程度时可按顺序进行:基期(计划)指标M0=A0*B0*C0 (1)
第一次替代A1*B0*C0 (2)
第二次替代A1*B1*C0 (3)
第三次替代A1*B1*C1 (4)
分析如下:
(2)-(1)→A变动对M的影响。

(3)-(2)→B变动对M的影响。

(4)-(3)→C变动对M的影响。

1。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Factor Analysis)是一种统计分析方法,用于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揭示潜在的影响因素。

这种方法基于隐变量模型,通过统计数据降维和数据描述,帮助我们理解数据背后的结构和关联。

因素分析法最初由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 Charles Spearman)于1904年提出,旨在研究智力的因素结构。

随后,这种方法被逐渐应用于其他学科领域,如经济学、社会学、市场研究等。

在实践中,因素分析法被广泛用于数据挖掘、模式识别、变量选择和数据降维等领域。

因素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假设多个观测变量与少数几个潜在因素相关联,且这些潜在因素无法直接观测到。

通过因素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潜在因素,从而帮助我们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因素分析法包括两个步骤:因子提取和因子旋转。

因子提取是指从观测变量中提取出少数几个解释变量的因子。

常用的因子提取方法有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和主因子分析法(Principal Factor Analysis)。

主成分分析法将变量与因子之间的关系表示为线性组合,将原始变量转化为几个无关的主成分,保留了原始数据的总方差的大部分信息。

主因子分析法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取出与原始变量更相关的因子,以更好地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

因子旋转是指调整因子所带的权重,使得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更小,更容易解释。

常用的因子旋转方法有正交旋转和斜交旋转。

正交旋转方法(如Varimax旋转)使得因子之间没有相关性,从而更容易解释各个因子的特征。

斜交旋转方法(如Oblique旋转)允许因子之间存在相关性,适用于因子之间存在关联的情况。

因素分析法的应用范围广泛,涵盖了许多领域。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因素分析法可以用于研究心理学测试中的潜在因素,如人格特征、态度、价值观等。

在市场研究中,因素分析法可以用于揭示消费者行为背后的因素,如购买决策、品牌选择等。

因素分析法公式

因素分析法公式

因素分析法公式因素分析法(factor analysis)是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它可以将多个变量或能够测量的指标归纳为少数因素,以便分析因素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经常用来检验和比较研究者对问题的理解情况。

一、因素分析法简介:1. 定义:因素分析法(Factor Analysis,FA)是一种可以对变量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的统计学方法,它可以解释变量的潜在关系,或分解复杂的变量模式,以便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

2. 目的:通过将多个变量或指标归纳为更少的因素的过程,因素分析法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变量间的关系,从而更有效地进行研究。

二、因素分析法公式:1. 因素分析方程:因素分析方程可以表示为:$X = \Lambda F + E,其中,$(1)$X$ 是一个 $n$ x $p$ 维的数据矩阵,表示 $n$ 个被观测到的样本,每个样本有 $p$ 个变量;(2)$\Lambda$ 是一个 $p$ x $k$ 维的因式矩阵,$k$ 代表潜在因子数;(3)$F$ 是一个 $k$ x $n$ 维的因子矩阵,每行代表一个潜在因子的水平;(4)$E$ 是一个 $p$ x $n$ 维的误差项矩阵。

2. 因素分析公式:因素分析公式可以表示为:$F_{ij}=\sum_{i} c_{ik}\Lambda_{jk} + \sum_{k}d_{jk}e_{ik}$其中,$F_{ij}$ 表示样本 $i$ 对于第 $j$ 个潜在因子的响应情况;$\Lambda_{jk}$ 表示第 $j$ 个潜在因子的潜在贡献;$c_{ik}$表示样本$i$ 对于第 $k$ 个因素的响应情况;$e_{ik}$表示与第 $j$ 个因素无关的噪声项;而 $d_{jk}$ 则表示第 $k$ 个因素的方差。

三、因素分析法的优势:1. 提供原始数据的概括和抽象:使用因素分析法可以对原始数据进行抽象以便节省大量时间,空间和精力。

2. 有助于发现潜在因素:利用因素分析法可以获得有价值的潜在因素,这些因素可以用于研究相关问题。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Factor Analysis Approach)什么是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是依据分析指标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从数量上确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

因素分析法既可以全面分析各因素对某一经济指标的影响,又可以单独分析某个因素对经济指标的影响,在财务分析中应用颇为广泛。

因素分析法的方法连环替代法设某一分析指标M是由相互联系的A、B、C三个因素相乘得到,报告期(实际)指标和基期(计划)指标为:报告期(实际)指标M1=A1 * B1 * C1基期(计划)指标M0=A0 * B0 * C0在测定各因素变动指标对指标R影响程度时可按顺序进行:基期(计划)指标M0=A0 * B0 * C0 (1)第一次替代A1 * B0 * C0 (2)第二次替代A1 * B1 * C0 (3)第三次替代A1 * B1 * C1 (4)分析如下:(2)-(1)→A变动对M的影响。

(3)-(2)→B变动对M的影响。

(4)-(3)→C变动对M的影响。

把各因素变动综合起来,总影响:△M = M1 - M0差额分析法它是连环替代法的一种简化形式,是利用各个因素的比较值与基准值之间的差额,来计算各因素对分析指标的影响。

例如,某一个财务指标及有关因素的关系由如下式子构成:实际指标:Po=Ao×Bo×Co;标准指标:Ps=As×Bs×Cs;实际与标准的总差异为Po-Ps,Po-Ps 这一总差异同时受到A、B、C三个因素的影响,它们各自的影响程度可分别由以下式子计算求得:A因素变动的影响:(Ao-As)×Bs×Cs;B因素变动的影响;Ao×(Bo-Bs)×Cs;C因素变动的影响:Ao×Bo×(Co-Cs)。

最后,可以将以上三大因素各自的影响数相加就应该等于总差异Po-Ps。

指标分解法例如资产利润率,可分解为资产周转率和销售利润率的乘积。

因素分析法的方法和正确运用

因素分析法的方法和正确运用

因素分析法的方法和正确运用因素分析法的概念:因素分析法是依据分析指标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从数量上确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

因素分析法既可以全面分析各因素对某一经济指标的影响,又可以单独分析某个因素对经济指标的影响,在财务分析中应用颇为广泛。

因素分析法的方法:1、连环替代法它是将分析指标分解为各个可以计量的因素,并根据各个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顺次用各因素的比较值(通常即实际值)替代基准值(通常为标准值或计划值),据以测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的影响。

例如,设某一分析指标M是由相互联系的A、B、C三个因素相乘得到,报告期(实际)指标和基期(计划)指标为:报告期(实际)指标M1=A1 * B1 * C1基期(计划)指标M0=A0 * B0 * C0在测定各因素变动指标对指标R影响程度时可按顺序进行:基期(计划)指标M0=A0 * B0 * C0 (1)第一次替代A1 * B0 * C0 (2)第二次替代A1 * B1 * C0 (3)第三次替代A1 * B1 * C1 (4)分析如下:(2)-(1)→A变动对M的影响。

(3)-(2)→B变动对M的影响。

(4)-(3)→C变动对M的影响。

把各因素变动综合起来,总影响:△M = M1 - M0 =(4)-(3)+(3)-(2)+(2)-(1)2、差额分析法它是连环替代法的一种简化形式,是利用各个因素的比较值与基准值之间的差额,来计算各因素对分析指标的影响。

例如,某一个财务指标及有关因素的关系由如下式子构成:实际指标:Po=Ao×Bo×Co;标准指标:Ps=As×Bs×Cs;实际与标准的总差异为Po-Ps,Po-Ps 这一总差异同时受到A、B、C三个因素的影响,它们各自的影响程度可分别由以下式子计算求得:A因素变动的影响:(Ao-As)×Bs×CB因素变动的影响;Ao×(Bo-Bs)×CC因素变动的影响:Ao×Bo×(Co-Cs)。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

差额分析法在发电企业燃煤成本分析中的Excel应用 差额分析法在发电企业燃煤成本分析中的Excel应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项目 实际发电量(万度) 原煤耗量(吨) 单位原煤耗(吨/万度) 煤单价(元/吨) 燃煤成本(元) 差异分析 发电量影响数(元) 原煤耗影响数(元) 煤价影响数(元) 三项总影响数(元) 计划 10,000.00 65,000.00 6.5 320 20,800,000.00 -1,040,000.00 4,560,000.00 2,280,000.00 5,800,000.00 实际 9,500.00 76,000.00 8 350 26,600,000.00 差异 -500.00 11,000.00 1.50 30.00 5,800,000.00
以某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现行成本核算为例。其 矿井成本核算划分为采煤、掘进、机电、运输、 后勤五个环节,在五个环节下可进一步分解为工 资、材料、工资附加费、电力、制造费用五个项 目,日常会计记录按以上环节和项目进行生产成 目,日常会计记录按以上环节和项目进行生产成 本的归集。 在这种核算模式下,对矿井成本分析的逻辑 思路是:首先对矿井总成本节超进行因素分解和 分析,然后按照生产环节分别进行因素分解和分 析,最后对成本变化的突出环节有重点地从成本 项目上进行因素分解和分析。从而由表及里,逐 层深入,揭示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 因素分析包括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对比的比 较分析、实际成本与同期成本对比的趋势分析, 二者的差别只是对比基数的不同,在方法上是一 致的。以下以比较分析为例进行说明。
销售成本
狭义的销售成本就是为主营业务成本 广义的销售承办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 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 务费用 例:某公司是生产型企业,作为销售成本分析(市 某公司是生产型企业,作为销售成本分析( 场部),具体要算哪些费用。外贸人员和行政,后 场部),具体要算哪些费用。外贸人员和行政,后 勤人员的工资是否算进去? 答:销售成本包括专门设置销售机构销售人员的工 资、对应办事处的一些日常开销、以及这些地方 机器设备的折旧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素分析法
「问题」1.连环替代法怎样替代总是搞不明白?
「解答」连环替代法的原理是这样的:
假设有一关联等式N0=A0×B0×C0 (1)
在进行替代时,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替代一个字母
第一次替代:N1=A1×B0×C0 (2)
第二次替代:第二次替代是在第一次替代的结果,即N1的基础上进行的,将B0替代成B1,即:N2=A1×B1×C0 (3)
第三次替代:第三次替代是在第二次替代的结果,即N2的基础上进行的,将C0替代成C1,即:N3=A1×B1×C1 (4)
A的影响是(2)-(1),即(A1-A0)×B0×C0
B的影响是(3)-(2),即A1×(B1-B0)×C0
C的影响是(4)-(3),即A1×B1×(C1-C0)
「问题」2.差额分析法是连环替代法的一种简化形式,如何理解?
「解答」连环替代法,是将各个因素依次替代,然后依次分析每个因素的变动对指标的影响。

而在差额分析法下,直接计算各因素的变动对指标的影响,即:
A的影响是(A1-A0)×B0×C0
B的影响是A1×(B1-B0)×C0
C的影响是A1×B1×(C1-C0)
贴现率:贴现利息与承兑汇票票面金额的比例就是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率。

那么未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贴现需要支付多少给银行作为利息呢?我们可以套用下面的贴现计算公式
(设年贴现率为x%,月贴现率为y%)。

如果按照月利率计算,则贴现计算公式为:汇票面值-汇票面值×月贴现率y% ×贴现日至汇票到
期日的月数;
部分银行是按照天数来计算的,贴现计算公式为:汇票面值-汇票面值×年贴现率x% ×(贴现日
-承兑汇票到期日)的天数/ 360。

以上公式只是大致的承兑汇票贴现计算公式,实际中,还要根据是否是外地汇票、实际银行托收时间等在计算中加、减天数。

最新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率还要咨询当地银行,这个利率是随时都在变动的。

目前银行承兑汇票贴现有个人办理和银行办理,现就商业银行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简单说一下:
1、银行承兑汇票贴现,是企业手里有一张银行承兑汇票,等钱用到银行去“贴现”,银行按票面金额减
去“贴现息”把钱给企业。

2、贴现息的计算:假设企业手里有一张2009年7月15日签发银行承兑汇票,金额是100万元,到期日2009年12月15日,企业2009年8月10日到银行要求“贴现”,要与银行签定贴现合同,贴现息的计算公式是:金额×时间×利率=贴现息,100万元×127天×1.88%利率=6632.22元。

给企业钱
是:100万-6632.22元=993367.78元。

说明:
(1)时间八月21天+九月30天+十月31天+十一月30天+十二月15天等于127天。

(2)利率是各行是按国家票据挂牌价上下浮动定的,如1.88%是年利率,要转换成日利率计算,该
日利率是0.000052222/元
(3)如天数是年,利率就不转换,天数是月就转换月利率,天数是日就转换为日利率。

(4)利率表示:年利率:0/100,月利率0/1000,日利率0/10000%
1)应收账款周转率。

它是企业一定时期销售收入与应收账款的比率,是反映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的指标。

其计算公式为:
应收账款周转率(次数)=销售收入/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周转期(天数)=365/周转次数=应收账款×365/销售收入
注:应收账款可用年末数进行计算,但如果年末数受一些因素影响较大,可用平均数进行计算。

平均应收账款余额=(应收账款余额年初数+应收账款余额年末数)÷2
应收账款周转率高,表明收账迅速,账龄较短;资产流动性强,短期偿债能力强;可以减少坏账损失。

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应收账款的减值准备问题。

计提坏账减值,应收账款项目金额降低,会导致周转次数增加,周转天数减少。

但这种周转天数的减少不能表示良好的业绩,反而说明应收账款管理欠佳。

如果减值准备的数额较大,就应进行调整,使用未
提取坏账准备的应收账款计算周转天数。

②关于应收票据是否计入应收账款周转率的问题。

因为大部分应收票据是销售形成的,只不过是应收
账款的另一种形式。

应该将其纳入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的计算。

③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不一定是越少越好。

应收账款是赊销引起的,如果赊销有可能比现金销售更有利,
周转天数就不会越少越好。

收现时间的长短与企业的信用政策有关。

(2)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次数=销售收入/存货
存货周转率是反映企业流动资产流动性的一个指标,也是衡量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中存货运营效率的一个综合性指标。

存货周转率高,表明存货变现速度快,周转额较大,资金占用水平较低。

存货周转天数=365/存货周转次数
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计算存货周转率时,使用“销售收入”还是“销售成本”作为周转额,看分析的目的。

如果分析目的是判断短期偿债能力,应采用销售收入。

如果分析目的是评估存货管理业绩,应当使用销售成本。

在分解总资产周转率(周转天数)时,应统一使用“销售收入”。

②存货周转天数不是越低越好。

比如,减少存货量,可以缩短周转天数,但可能会对正常的经营活动
带来不利影响。

③应注意应付账款、存货和应收账款之间的关系。

④应关注构成存货的原材料、在产品、自制半成品和低值易耗品之间的比例关系。

(3)流动资产周转率。

它是企业一定时期营业收入与流动资产的比率,是反映企业流动资产周转速度的指标。

其计算公式为:
流动资产周转次数=销售收入/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周转天数=365/流动资产周转次数
在一定时期内,流动资产周转次数越多,表明以相同的流动资产完成的周转额越多,流动资产利用效果越好。

从流动资产周转天数来看,周转一次所需要的天数越少,表明流动资产在经历生产和销售各阶段
时所占用的时间越短。

通常,流动资产中应收账款和存货占绝大部分,二者的周转状况对流动资产周转具有决定性影响。

(4)净营运资本周转率
净营运资本周转次数=销售收入/净营运资本
净营运资本天数=365/(销售收入/净营运资本)=365/净营运资本周转次数
(5)非流动资产周转率
非流动资产周转次数=销售收入/非流动资产
非流动资产周转天数=365/非流动资产周转次数
非流动资产周转率反映非流动资产的管理效率。

主要是针对投资预算和项目管理进行分析,以确定投资与竞争战略是否一致,收购和剥离政策是否合理等。

(6)总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周转次数)=销售收入/资产总额
总资产周转期(周转天数)=资产总额×365/销售收入
总资产周转率越高,表明企业全部资产的使用效率越高;反之,如果该指标较低,则说明企业利用全部资产进行经营的效率较差,最终会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

企业应采取各项措施来提高企业的资产利用程
度,比如提高销售收入或处理多余的资产。

分析时要了解总资产周转率变动是由哪些资产项目引起的,以及哪项资产对其影响大,从而为进一步
分析指明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