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第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例赏鉴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必修四) 语文 第4单元 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共96张PPT) (共96张PPT)

人教版高中(必修四) 语文 第4单元  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共96张PPT) (共96张PPT)

分析第3段
• ①概括第3段大意。 (故事缘起)
②本段写赵国君臣议而不决。‚求人 可使报秦者‛为本段关键句,分析这 一句话的作用。 (反衬相如一言以决的胆识,为相如出 场作铺垫。)
宦者令缪贤曰:‚臣 舍人蔺相如可使。‛王 问:‚何以知之?‛对 曰:‚臣尝有罪,窃计 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 止臣曰:‘君何以知燕 王?’臣语曰,臣尝从 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 王私握臣手曰,‘愿结 友’,以此知之,故欲 往。
判断句 为:担任。 拜:古代授予官职叫拜。 以:凭借。 闻:闻名,出名 。 状语 后置 舍人:门客
1---2段:简介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和地位
蔺相如者,缪贤舍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 如为主,为什么开篇对廉颇介绍的比较详 细而对蔺相如介绍的比较简略?且将廉颇 置于蔺相如前?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
传体通史。共130篇。
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 司 汉武帝时期近三千年的历史。 马 迁
鲁迅: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本纪12 世家30
按年代记叙帝王言行和 政绩。
记叙诸侯国的兴衰和杰 出人物的事迹。 记叙各类名人的生平和 事迹。 按年代谱列各时期重大 事件。 记录各种典章制度的沿 革。
介绍廉颇较详,介绍蔺相如极为简略。一 个是战功赫赫、地位显贵、天下闻名的良 将,一个是地位卑微、不为人知的小小食客。 通过对比,为下文廉颇自恃功高而鄙视蔺相 如的出身 埋下伏笔,为后面两人矛盾的产生 做了铺垫。
介绍廉颇,突出他的武功,突出他的 ‚以勇气闻于诸侯‛。秦求赵璧,秦赵渑 池会,秦国虽无礼,终不敢对赵用强,其 原因之一就有忌惮廉颇之勇。同时又为廉 颇居功自傲作了铺垫。 介绍蔺相如,则显出他出身低贱,为他 的 大智大勇的精神,他的扶危爱国的品质作了 反衬: 出身低贱,但品格崇高,才能出众。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分析)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分析)

(拉) (牵,拉,引申为掉转) (宠 幸) (侥 幸)
③ 而君幸赦臣
(幸而,幸好,)
⑷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
⑸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⑹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 私仇也
⑵名词作状语 ①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间,从小路 ②相如廷斥之
①且庸人尚羞之 羞,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廷,在朝廷上
4.古今异义
⑴拜为上卿 ⑵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⑶布衣之交 ⑷请指示王 ⑸请以咸阳为赵王寿 ⑹于是相如前进缶 ⑺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⑻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⑷召有司案图
(案=按,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 (缪=穆 ) 坚明约束者也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熟,仔细)
2、一词多义:
⑴负 ①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②秦贪,负其强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⑵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③相如引车避匿
• 归纳整理本文的语言现象,进一步进行考 点知识梳理。
一、字词释义
1.通假字
⑴可与不 ⑵臣愿奉璧西往使 ⑶拜书送于庭 ⑷召有司案图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 坚明约束者也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一、字词释义1.通假字 Nhomakorabea⑴可与不
(不=否,表疑问语气)
⑵臣愿奉璧西往使 ⑶拜书送于庭
(奉=捧,用手托) (庭=廷,朝廷)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11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11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全文,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廉颇和蔺相如的生平事迹和政治智慧。
-关于廉颇和蔺相如的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和决策。
-相关的历史论文和学术文章,让学生了解学界对廉颇和蔺相如的研究和不同观点。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4)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学生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需要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
-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包括投影仪和计算机
-学生用的课本和笔记本
-教师用的教学大纲和教案
2.课程平台:
-学校提供的在线学习平台,用于上传教学资源和学生作业
1.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廉颇和蔺相如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对这两位历史人物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廉颇和蔺相如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2.讲授Fra bibliotek课(15分钟)
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强调廉颇和蔺相如的生平事迹、政治智慧以及他们的品质。在讲解过程中,注意举例说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对古代历史的了解和对人物品质的认知。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的历史知识,对于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位历史人物有一定的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深入理解廉颇和蔺相如的生平事迹和他们的政治智慧,培养对忠诚、勇敢、智慧和无私等品质的认同和尊重。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讲解、讨论和实践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时,通过分析廉颇和蔺相如的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赏析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赏析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赏析《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重要篇章,通过描述赵国上卿蔺相如与大将廉颇之间的故事,展现了两位杰出人物的智勇与忠诚。

以下是对这篇课文的赏析,主要从情节结构、人物塑造、语言特色、主题思想、艺术手法和社会意义等方面展开。

1.情节结构《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情节结构紧凑,布局合理。

全文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为中心,通过生动的情节和细节,展现了蔺相如的智勇与廉颇的忠勇。

每个故事都有起承转合,环环相扣,使得整篇传记读来引人入胜。

2.人物塑造在这篇课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廉颇的忠勇善战、知错能改,都是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叙述,使得这些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令人印象深刻。

3.语言特色《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语言质朴自然,生动有力。

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的刻画,使得整篇文章具有极高的艺术性。

同时,文中使用了许多成语和古汉语表达方式,增强了文章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

4.主题思想《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主题思想深刻。

它通过展现两位杰出人物的智勇与忠诚,弘扬了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同时,文中也体现了“和为贵”的思想,强调了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重要性。

5.艺术手法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表现主题思想。

例如,通过对比手法突出廉颇和蔺相如的不同性格和品质;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内心世界;通过环境描写烘托气氛和情感等。

这些艺术手法使得整篇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有力。

6.社会意义《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社会意义重大。

它不仅弘扬了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也提醒人们要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有错就改。

同时,它也是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提高人们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一篇情节紧凑、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思想深刻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也可以更好地认识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的内涵和价值。

《廉颇蔺相如列传》赏析

《廉颇蔺相如列传》赏析

《廉颇蔺相如列传》赏析人教社中语室熊江平[作者介绍]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南)人,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他的父亲任太史令多年,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天文、历法、诸子等无所不通,司马迁少年时代在父亲的指导下专心学习,后来又向著名学者孔安国学习《尚书》,向董仲舒学习《春秋》,受到良好的教育。

20岁以后,司马迁遍游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寻史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写《史记》准备了丰富的材料。

公元前108年,司马迁担任太史令,4年之后开始撰写《史记》。

公元前98年,李陵兵败投降匈奴,他因为替李陵辨解,触怒了汉武帝,被下狱,受宫刑。

他极度愤懑,但为了著史,忍辱生活。

出狱后曾任中书令(皇帝身边掌握机要的宦官),仍努力写史。

公元前92年左右,司马迁完成了526,500字,130篇的不朽巨著《史记》。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鲁迅先生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他留下的著作,除《史记》外,还有《报任安书》和《悲士不遇赋》。

[解题]本文节选自《史记·廉颇蔺(lìn)相如列传》。

原为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等人的合传。

这是原传的第一大部分。

战国后期是封建割据,诸侯纷争最严重的时期。

赵国处在四战之地,尤其是西邻强秦的威胁最大。

本篇记叙廉颇、蔺相如在这种历史情况下,西抗强秦,为赵国的安全和尊严所做出的贡献;同时也写了他们二人为维护赵国的利益,彼此搞好团结的事迹。

列传,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一种体例,用来记叙帝王、诸侯以外的历史人物的事迹。

[注评]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也”:文言里判断旬的典型格式,“者”用在主语后边表提顿,“也”用在谓语后边表判断。

○先介绍廉颇。

赵惠文王十六年,即公元前283年。

赵惠文王:战国后期赵国的国君。

廉颇为赵将,伐齐,为:做,担任。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精选教学PPT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精选教学PPT课件

基础导学篇
文学常识
太史公简介 司马迁(约前 145—约前 90),字子长,生于龙门,年十岁诵古 文,二十岁外出考察,足迹遍南北。初任郎中。元封三年继父职, 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在《史记》草创 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 令,发愤著书,在公元前 91 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 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 130 篇,包括本纪 12 篇,世家 30 篇, 列传 70 篇,书 8 篇,表 10 篇,共 526500 字。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却立( 趁机
)
②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连词,于是,就)
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介词,通过 )
④因地制宜( 根据,依据 )
⑤陈陈相因( 顺着,沿袭 )
6.写出下列词类活用的用法和意义。 (1)舍.相如广成传舍( 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 (2)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意动用法,以……为先;后,以……为后 (3)左右欲刃.相如( 名词作动词,用刀杀 (4)宁许以负.秦曲( 使动用法,使……承担 (5)而相如庭.斥之( 名词作状语, 在朝廷上 (6)完.璧归赵( 使动用法,使……完整 (7)乃使其从者衣.褐( 名词作动词, 穿
请求
)
②乃置酒请.之(
邀请
)
③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希望对方做某事)
④璧有瑕,请.指示王( 希望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
5.解释下列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用,拿 )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来,连词 )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用以,用来 )

2020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时1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2020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时1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第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时优案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并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语言现象。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01闻名)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02宦官的头目)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03送给)赵王书.(□04书信),愿以十五城请易.(□05交换)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06想把璧给秦国,秦国的十五座城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欲勿予,即患.(□07担心)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08回复)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09谦词,私自,私下)计欲亡走燕。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10音yù,告诉)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11宠幸)于.(□12介词,引出动作的施动者)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13捆绑)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14侥幸)得.(□15能够)脱.(□16免)矣。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17副词,幸而)赦臣。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18应该)可使。

”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19通“否”)?”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20理亏)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21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使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22实在)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11.《廉颇蔺相如列传》课件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

11.《廉颇蔺相如列传》课件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
“完璧归赵”,着重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一、完璧归赵
▪ 开端(3-5): ▪ 强 秦索→璧 赵→王 求使→缪 贤举蔺 奉 璧出使
▪ 经过(6-10) : ▪ 献璧取→璧 归→璧 于赵 廷斥 秦王
▪ 结果(11-13): ▪ 毕礼而→归 拜上 大夫
• 思想性情:
蔺相如:细心、富有洞察力、有论辩 才能;
①第1-2段: 廉蔺简介 ②第3--13段: 完璧归赵 ③第14--16段: 渑池之会 ④第17-21段:廉蔺交欢(负荆请罪) 以时间为序展开叙述
2.这三件事中作者给我们交代了哪些矛盾冲 突?
完璧归赵——诈璧与存璧的斗争 渑池相会—— 辱赵与尊赵的矛盾 廉蔺交欢——私怨与国事的矛盾
3.这三组矛盾之间有没有内在联系?
缪贤——蔺
介绍
有智谋
秦王、群臣——蔺
斗争
大智大勇
廉——蔺
冲突
国家为重
❖ 1.蔺相如:大智大勇、威武不屈、不畏强暴的形 象及其顾全大局、宽厚待人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 仇”的精神。
❖ 2.廉颇:直率坦白、忠于国家、勇于改过。
人物塑造方法
1.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 文章开头简明扼要交代了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地位后, 紧接着便将赵国、秦国尖锐的矛盾展示出来。正当君臣 为难,矛盾无法解决之时,宦者令缪贤讲述自己的亲身 经历,举荐蔺相如智谋过人,从而给读者造成很强的悬 念。赵王召见蔺相如后,蔺相如胸有成竹地分析了赵国、 秦国的形势,得出了“宁许以负秦曲”的结论,并愿亲 自出使秦国,且向赵王保证“城入赵,璧留秦,城不入, 臣请完璧归赵”。这就与缪贤的举荐奇妙呼应,证明蔺 相如确实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所以缪贤的举荐起到 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中,作者又用秦王的贪婪与讹诈来反衬蔺相如的机智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例赏鉴摘要:以“微言大义”为切入点展开《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着眼于文本的用字细节,引导学生在开放自主的探究学习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体会司马迁在人物塑造上的非凡本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增强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

关键词:微言大义核心素养文化旨归【教学设想】《廉颇蔺相如列传》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传统篇目,把教学目标、重点定位于何处,如何进行长文短教,这是我在接到课题后一直思考的问题。

面对高中语文新一轮的课改高潮,核心素养成为课程改革的方向和任务。

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基础,“文化传承与理解”是终极旨归,而文言文是将这两大核心素养密切关联的非常好的载体。

出于应试要求,学生对语言层面的知识点(实词、虚词、句式)非常重视,但多停留于解读释义、文本疏通,却较少进行深度的文化挖掘,文化视野受限,文化自觉意识不强。

基于这样的学情,我大量查找相关鉴赏资料,比对诸多的鉴赏角度,选择了“微言大义”这个切入点来展开本课的教学,力求在语言与文化两大核心素养之间搭建桥梁,改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传统模式和方法。

【教学目标】1.揣摩语言细节,比较鉴赏,体会“微言”在人物塑造上的作用。

2.形成较深刻的文化理解,实现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承。

【课堂实录】一、故事导入师:《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中记载:齐国有个叫庆封的贵族子弟,嗜酒如命,生活骄奢,不学无术。

一次,他出使素有礼仪大国之称的鲁国,鲁国以隆重的嘉宾之礼迎请,可庆封却言行不检,毫无礼数可言。

鲁国的大臣叔孙见状,就在庆封面前吟诵了一首诗歌。

投影: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相鼠》)师:大家能够告诉我叔孙吟诵这首诗歌意图何在吗?生:诗句的意思是:看那大老鼠有皮,人却没有礼仪,人要没有礼仪,活着还有什么价值呢?这应该是一种指桑骂槐吧,批评庆封不懂礼仪。

师:好,翻译得很准确,理解很到位。

你所说的指桑骂槐,先言他物以引所咏之词,其实是《诗经》当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是什么手法呢?生(齐):比兴。

师:对,叔孙借比兴之法曲折批评了庆封的无礼。

可惜庆封竟然不解其意,不仅让自己在外交场合中成为对方的笑柄,也让他代表的齐国颜面尽失。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够体会到文言文在语言表达上鲜明的特点:看似不露山水,实则言近旨远、言简意丰。

这就是我们经常谈到的“微言大义”。

(板书:微言大义———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投影:微言大义:用细微、微妙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蕴,表面意义下暗藏玄机。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是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美誉的《史记》中的名篇。

让我们共同探究,理解这篇文章“微言”中的“大义”。

二、品味语言细节,体会形象第一环节:相如出场(第5 段)师:廉颇、蔺相如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哪位同学能结合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回顾一下这篇课文由哪三个情节单元组成呢?生:课文讲了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盟、负荆请罪。

师:好,我们来复习一下已讲过的第5 段,这是完璧归赵的前奏,是蔺相如在赵王面前的首次正面亮相。

大家先来齐读本段。

(生齐读。

)师:本段一开始,赵王就迫不及待询问蔺相如如何解决他面临的两难问题:“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请同学们合上课本,回忆上节课讲的情节内容,填补蔺相如的答语。

投影:(赵王)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

”生:秦国强大,赵国弱小。

蔺相如明确摆出敌强我弱的客观现实,由此引出的答复当然应该是:予。

赵国和秦国的国力对比悬殊,赵王必须“予”,不得不“予”。

生:第3 段中写赵王与大臣谋,君臣陷入两难。

“予秦”,担心“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蔺相如劝赵王“予”,表明这是面对现实的无奈之选。

我记得蔺相如是用了双重否定来表达不得不给秦王和氏璧的态度的。

在“予”前加上“不可不”,结论不变,又能强调被迫为之。

师:好,两位同学表达了自己的意见,我们打开课本,看看司马迁是如何为蔺相如设计回答的。

(学生急切翻看课本,寻找对应的文本内容,探究心被激发。

)师:第二位同学“不可不予”的回答已经很接近司马迁为蔺相如设计的答语了,但还有一字的微差。

正常情况下,蔺相如应该顺着赵王的发问有针对性地回答“可予”,那他为什么要答非所问地以“不可不许”回应赵王呢?刚才我们的同学已经谈到了使用双重否定表达的作用,从句式角度分析了表层语言中蕴含的潜在信息,即强调面对强秦被迫为之的态度,老师觉得很有道理。

那谁来告诉我们“许”替换了“予”,其中又有什么奥妙呢?(提议学生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彼此交流,梳理整合看法后发言。

)生:“予”是给的意思,“许”是答应的意思,两者强调的针对点不同。

“予”是单单针对璧来说的,意思是只能把璧交给秦国。

“许”强调“答应”,含义是“同意交换”,是就以城易璧这件事来说的。

这样的表述表明蔺相如认为以城易璧才是恰当的对策,而不仅仅是就璧“予”还是“不予”的问题。

答应交换和把璧直接交给对方是两码事。

至于最终究竟给还是不给,当然要便宜行事。

生:在“许”字上做文章可以让赵王摆脱“予”与“不予”的两难困境,提示赵王先答应秦王交换的条件再见机行事,充分展现出蔺相如善于权衡利弊、灵活机变,有着超出群臣的卓越政治智慧。

师:好,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精彩,从用字、句式的表层差异谈到了语言对人物形象塑造的表现力。

可见,语言表达上看似微妙的差别,实则包孕丰富,这就是“微言大义”的魅力所在。

三、再品语言细节,挖掘文化内涵第二环节:渑池会盟(第15 段)师:我们刚才谈到了蔺相如的出场环节,大家对“微言大义”有了初步的认知。

现在我们继续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他情节片段,看看还有没有类似的语言玄机。

请同学们继续阅读“渑池会盟”的故事。

(学生齐读课文“渑池会盟”部分,教师将本段中秦御史和赵御史的记史内容挑出显示。

)投影: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秦御史)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赵御史)师:从这两句史料记录中大家能否读出蕴含的隐性信息呢?有没有真正体会到所谓客观的史书记载中包含的潜台词呢?生:我觉得秦御史记载中的“令”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令”是命令的意思,用词强硬,可以看出秦王恃强凌弱、蛮横无理。

两王会饮,这是外交场合的正式会面,双方代表的是两个平等的国家。

秦王令赵王鼓瑟,是对赵王乃至赵国极大的蔑视。

师:这个细节抓得好。

不过老师有一个疑问,秦御史记载历史,当然希望树立秦王、秦国的良好形象,那他为什么要突出秦王的蛮横呢?生:我觉得这是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问题。

秦御史的主观愿望应该是想要表现秦国强大的实力,无可争议的霸主地位,而客观上却让读者体会出秦王的目中无人、骄横无理。

师:对,这种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的相悖,是缺乏政治智慧的表现。

生:那相比较而言,赵御史就非常聪明了,他用了“为”这个字。

“为”在这里是给、替的意思,表明赫赫有名的秦王是主动击缶来取悦赵王的。

师:我们刚才谈到秦强赵弱,这是不争的现实。

那秦王有什么必要取悦赵王呢?生:我想这正是赵御史想要传达的隐性信息。

既然赵在政治、军事实力上缺乏压倒秦的优势,那就很有可能是赵王的仁德或其他人格魅力让秦王臣服,以致主动击缶示好。

和秦御史无意中流露出秦王的蛮横来对比,我们就看出了赵御史的智慧,他不动声色抬高了赵王的地位。

师:对比鉴赏,很有说服力。

不过老师要提醒你一个小细节,赵御史记史的文字是在谁授命下完成的呢?(其他学生提示:第15 段写有“相如顾召赵御史书”。

)师:所以说,司马迁真正想要突出的是蔺相如的政治智慧。

生:老师,我还想补充一点。

我觉得“令”只是证明秦王发令,至于赵王“鼓瑟”了没有,不得而知;而“为”表示心甘情愿,自然“击缶”的动作是已然实施的。

师:对,所以这组词语的对比分析,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主动与被动的区别,还有未然与已然的区别。

看来“令”“为”的确是一个值得挖掘的微言大义的点。

生:我觉得“鼓瑟”和“击缶”也应该是一个区别。

我不太理解的是,秦王在正式的外交场合让赵王鼓瑟显然是为了表现对赵王的轻视,既然蔺相如是想要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为赵王挽回尊严,为什么不顺势让秦王也鼓瑟一曲?为什么还要专门提到“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呢?师:非常好。

这位同学虽然没有给了我们确定的结论,但却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大家有没有思考过“鼓瑟”和“击缶”的差别呢?现在请大家拿出学案,阅读资料,再结合课本中“瑟”与“缶”的相关注释,自主学习,分组合作探究。

投影展示学案内容:第一,关于缶的器物特征及功用(同时展示缶的图片和“缶”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字形,使学生对“缶”这一器物的认识更加具象化。

)《辞海》:缶,盛酒浆的瓦器,小口大腹,也有铜制。

《说文解字》: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诗经·宛丘》:坎其击缶,宛丘之道。

(坎:敲击。

)《墨子·三辩》:昔诸侯倦于听治,息于钟鼓之乐;士大夫倦于听治,息于竽瑟之乐;农夫春耕夏耘,秋敛冬藏,息于聆缶之乐。

《盐铁论》:“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

”第二,秦声与秦俗、秦风(同时展示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分布的地图,从图中可以直观看到秦与少数民族西戎接壤。

)《旧唐书·音乐志》:缶,如足盆,古西戎之乐。

秦俗应而用之。

《谏逐客书》: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

《史记·魏世家》中记载,魏无忌曾说: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

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此天下之所识也,非有所施厚积德也。

师:学案中有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文句?(学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问题,教师一一解释并强化了一些重点实词的理解。

鄙:边疆,边远的地方;就:靠近,趋向于;髀:大腿。

)师:文字疏通之后,请大家结合阅读的资料分析一下“击缶”“鼓瑟”的微言中包含的大义吧。

生:课本注释提到,缶是盛酒浆的瓦器,这点我们从缶的图片和《辞海》《说文解字》关于缶的相关文字资料中可以得到印证。

可见,缶最初产生时并非专门的乐器,而是酒器。

这点和瑟不同,课文注释中明确释义,瑟是一种形状像琴的弦乐器。

相比之下,缶就显得比较低等。

生:从《墨子》记载的内容可以看出来,地位比较高的诸侯、士大夫倦于政事的时候,以钟鼓、竽瑟为乐来享乐、休息;而缶作为一种源于酒器的低等乐器,演奏的音乐是给地位低下的农夫在农闲时听的。

师:发言很棒,有理有据。

还有哪些资料印证了他们刚才提出的观点呢?生:《盐铁论》中提到“鼓缶”的场合是在“民间酒会”也可以证明。

老师刚才提到“鄙”是边远之地,那缶也是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用的乐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